文言虚词:"以,而,其,于,乃,且,则,焉"的意义,用法,例句要求来自初中教材

作者&投稿:俟苗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常用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而连词%9关系%9例句%9译 %9并列%9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过秦论》%9又 %9递进%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而且、并且 %9承接%9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不得归矣。《〈指南录〉后序》%9就、接着,或不译 %9转折%9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9但是、却 %9假设%9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9如果、假如 %9修饰%9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9连接状语,可不译 %9因果%9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所以 %9目的%9缦立远视,而望幸焉。%9表目的,来代词,通“尔”%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9你的通“如”%9军惊如坏都舍。《察今》%9好像,如同复音虚词%9而已%9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9限止语气,罢了 %9而后%9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出师表》%9才,方才 %9而况%9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9反问语气,进一步意思 %9既而%9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9不久,一会儿 2.何疑问代词%9作宾语%9大王来何操?《鸿门宴》%9前置,哪里、什么 %9作定语%9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9什么 %9作谓语%9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9什么原因、为什么疑问副词%9句首、动词前%9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9为什么、怎么 %9形容词前%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9怎么、多么、怎么这样复音虚词%9何如/奈何 /若何%9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9怎么样、什么样 %9何以%9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齐桓晋文之事》%9以何,拿什么,凭什么 %9无何%9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促织》%9不久、没多久 %9何乃%9阿母谓府史: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9怎能 %9何异(于)%9何异以孤羊投群狼?%9有什么不同 %9何则%9百仞之山,任负载登焉。何则,陵迟故也。%9为什么(用于自问自答) %9如…何%9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本纪》%9将…怎么办呢? %9何…为%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9还(做某件事)干什么? 3.乎语气助词%9疑问语气%9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9吗、呢 %9测度语气%9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9吧 %9感叹语气%9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9啊、呀词尾%9浩浩乎如凭虚御风。《逍遥游》%9……的样子介词%9相当于“于”%9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9对、对于、比、向、跟 4.乃副词%9顺承紧接%9刿曰:“……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9就、这才 %9逆转相背%9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9却、竟、反而、才 %9范围限制%9项王……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9才、仅 %9确认判断%9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9是、就是代词%9第二人称%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9你的 %9指示代词%9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9这样复音虚词%9无乃%9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9表猜测,译为“恐怕…” %9乃尔%9府史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9就这样 5.其代词%9第三人称%9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9他(们) %9第一人称%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我,自己 %9远指代词%9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9那 %9近指代词%9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9这,这个,这些 %9指示代词%9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9其中的副词%9推测语气%9其皆出于此乎?《师说》%9或许,可能,大概 %9反诘%9其孰能讥之乎?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9难道,怎么 %9婉商%9吾其还也。《肴之战》 汝其勿悲。《与妻书》%9还是 %9期望%9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9可要连词%9表选择%9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9是……还是…… %9假设关系%9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9如果复音虚词%9何其%9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9多么 6.且连词%9并列%9河水清且浅。《迢迢牵牛星》 河水清且涟漪。《伐檀》%9又、并 %9递进%9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9而且、况且 %9让步%9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9尚且 %9转折%9固不如也,且如之奈何?《鸿门宴》%9然而、可副词%9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9将、将要 %9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孔雀东南飞》%9暂且、姑且复音虚词%9且夫%9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地,自若也。%9况且,再说 %9且如%9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9就像 7. .若代词%9第二人称%9若毒之乎?《捕蛇者说》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9你、你们、你的 %9指示代词%9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9这、这样、如此连词%9表假设%9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9如果、假设 %9表选择%9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9或,或者动词%9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9像、好像 %9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比得上、及、如复音虚词%9若夫%9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9段头,要说那,像那 %9若定%9指挥若定。%9心中有数,从容不迫 %9若何%9以闲敝邑,若何?%9怎么样 %9若干%9车后若干递送夫。%9几许,多少 %9若辈/若属%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9你们(这些人) %9若…何%9寇深矣,若之何?(对待…怎么样,拿…怎么办) 8.所助词%9在动词前%9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9所……的人(事物) %9“为……所”结构,表被动%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为仲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9被名词%9表地点%9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9处所、地方量词%9%9离宫别馆,三十六所。%9栋复音虚词%9所以,表原因%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师说》%9……的原因 %9所以,表凭借%9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用来…的根据、…的方法) %9所谓%9此所谓战胜于朝庭。%9所说的 %9所在%9石之铿然有声音,所在皆是也。(处处)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处所) 9. 为介词%9表动作、行为的对象%9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9向、对 %9表动作、行为的替代%9公为我献之。《鸿门宴》%9替、给 %9表动作、行为的时间%9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9当、等到 %9表动作、行为的目的%9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货殖列传序》%9为着、为了 %9表动作、行为的原因%9视为止,行为迟。《庖丁解牛》%9因为、由于 %9表被动关系%9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9被语气助词%9疑问句末,表诘问%9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9呢 %9%9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9 动词%9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谁为汝多智乎?《两小儿辨日》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9修建、变成、作、表判断、认为、创作、是等 10. 焉代词%9疑问代词%9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杀鸡焉用牛刀(成语)%9哪里、怎么、什么 %9第三人称%9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9他(们)、它(们)语气助词%9陈述语气%9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9了、啊、呢 %9反诘语气%9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9呢结构助词%9句中停顿%9或师焉,或不焉。《师说》%9不译词尾%9形容词、副词词尾%9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9相当于“然” 兼词%9于之(此)%9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劝学》%9在这里(那里) 11也句中语气助词%9表停顿,舒缓语气%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师说》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9不译句末语气助词%9表判断%9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9不译 %9表陈述或解释%9即不忍其觳觫,……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9不译 %9表肯定、感叹%9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过秦论》)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啊、呢 %9表疑问或反诘,句中有疑问代词%9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谁得而族灭也?《阿房宫赋》%9呢 %9表示祈使语气%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9吧复音虚词%9其…之谓也(乎)%9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说的就是…啊) %9也哉%9岂独伶人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 12. .以介词%9表工具、方法等%9王好战,请以战喻。《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逍遥游》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报任安书》%9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9表提宾%9秦亦不以城予赵。《廉颇蔺相如列传》%9把 %9表原因%9①且吾以捕蛇独存。②仆以口语遇遭此祸。 %9因、由于 %9表时间、处所,同“于”%9余以乾隆三十九年二十月,自亦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9在、从 %9表对象,同“与”%9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9和、跟、率领、带领连词%9表并列或递进%9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9而、又、而且、并且 %9表承接%9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9而、或省去 %9表目的%9①作《师说》以贻之。②君臣固守,以窥周室。%9而、来、用来、以致 %9表因果%9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9因为 %9表修饰%9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归去来兮辞》%9地动词%9①皆以美于徐公。(以为,认为)②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用,任用)助词%9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通假%9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9通“已”,已经 %9无以,则王乎?%9通“已”,止复音虚词%9无以、有以足以%9①今之臣无以易薛季昶。 ②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③奚足以语文事?%9有什么办法用来… 没有什么办法用来… %9以是、是以%9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9因此 %9以为%9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认为,把…当做或看做)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把…作为或制成) 13.因介词%9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9振声激场,伺者因此觉知。(依照,根据)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经过、通过) ①因利乘便。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凭借)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趁机、趁着)副词%9表顺承或结果%9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因退而再拜。《柳毅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9于是、便名词%9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9原因、机会连词%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9因为,由于动词%9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9依靠、顺着、继承 14. 于介词%9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9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游褒禅山记》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9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 %9表比较%9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良曰:“长于臣。”%9比、胜过 %9表被动%9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②不拘于时。%9被复音虚词 %9于是%9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9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9于是 %9%9谓语之前、后作状语或补语%9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中余有叹焉。%9在这种情况下,对此,因此,从此 15. 与介词%9吾孰与徐公美?(复音虚词:比,和…比较,哪一个…)%9 %9①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②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9同、跟连词%9连接并列词语,两个词语可互换%9知幸与不幸,则其读书也必专。《黄生借书说》蜩与学鸠笑之。《逍遥游》%9和、同助词%9通“欤”,表疑问语气%9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9呢、吗复音虚词%9与其…孰若%9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与其…哪如…)动词%9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和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9送给、结交赞许、同意 16. 则连词%9表承接%9①则与斗卮酒。②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9就、便、 %9表假设%9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9就 %9表转折、让步%9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9可是、却 %9表选择%9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9就、或副词%9表强调或确认%9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9是、就是 %9表限制%9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9只、仅 %9表推测%9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9或许、也许 17. 者结构助词%9名词性短语%9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的(人或物)) %9附在词或一组词后,起提顿作用%9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9不译 %9附在时间词后%9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9不译 %9附在数词后%9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9个、样 %9主语后,表判断停顿%9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鸿门宴》%9不译 %9附在主语后,表原因%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9的原因 %9定语后置的标志%9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9 语气助词%9用于句末,表疑问%9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9不译 18. 之结构助词%9表修饰%9多于南亩之农夫。《阿房宫赋》%9的 %9定语后置的标志%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9不译 %9取消句子独立性%9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9不译 %9宾语前置的标志%9何陋之有?《陋室铭》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9不译音节助词%9形容词、副词尾%9顷之,执一象笏至。《项脊轩志》%9不译 %9调整音节%9月出于东山之上。《赤壁赋》%9无义代词%9代人、代物、代事%9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9他(们)、它(们) %9指示代词%9之二虫又何知?《逍遥游》%9这、那动词%9①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②我欲之南海%9往,到……去 常见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结构、凝固结构。它的语法特点就是由一些不同词性的词凝结在一起,固定成为一种句法格式,表达一种新的语法意义,约定俗成,经久不变。 1、“以为”、“以……为” (1)“以为”,可以作为一个双音节词,和现代汉语的动词“以为”、“认为” 相当。如: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石钟山记》)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过秦论》)(2)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介词,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为”的状语,此时相当于“用……做……”或“把……当作……”。如: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夫以铜为鉴,可正衣冠。在 “以……为……”句式中,“以”是动词,“认为”的意思;“……为……”是主谓词组,作“以”的宾语。相当于“认为(觉得)……怎么样”或“认为(觉得)……是……”。如:(满座宾客)以为妙绝。(《口技》)注意:“以为妙绝”,即“以(之)为妙绝”,原句省略“以”的宾语“之”。 2、“所以” 在文言文里,“所以”是两个词,其中,“所”是特殊指示代词,作介词“以”的前置宾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手段、方式、工具或产生的原因。由于介词“以”具有表原因、凭借等功能,因此,“所以”这个凝固结构大致有两种情形:(1)“以”字当“因为”讲,“所以”相当于“……的原因”、“……的缘故”,用来表示原因。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2)“以”字当“拿”、“用”或“凭借”讲,“所以”相当于“……的办法”或“用来……的”,用来表示手段、方法、根据、工具等。如: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3、“如……何”、“奈……何”、“若……何” 文言文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用,组成凝固结构。“如何(若何)”、“奈何”,可译为“怎”、“怎么办”、“怎么样”或“为什么”等。如: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鸿门宴》)如果将“如何”(或“奈何”、“若何”)二字拆开,当中夹进名词或代词,就形成表示疑问的凝固格式“如……何”、“奈……何”、“若……何”,这种格式可译作“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如: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郑伯克段于鄢》)有时,“如何”、“若何”又变作“何如”、“何若”的形式,可以作为疑问形容词用,译为“怎么样”。如:曰:“今日之事何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4、“何以……为”、“奚以……为” 文言文中,“何以……为”也是表示疑问的一种格式。其中“何以”的意思是“怎么用得着”,“为”是语气助词。“何以……为”可译为“要(拿、用)……做(干)什么呢”或译为“怎么(为什么)用得着……呢”。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 何以伐为?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 5、“何……之有” “何……之有”式表示反问,是“有何”的倒装。“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之”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何……之有”可译为“有什么……呢”或 “有什么……的呢”。如:姜氏何厌之有?(《郑伯克段于鄢》)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有时,在“何……之有”的压缩式“何有”的前边加“于”字,或在后边加“于”字,形成“于……何有”或“何有于……”的形式,这两种形式所表示的意义基本相同,都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 6、“不亦……乎”、“岂(其)……哉(乎)”、“盍……乎” 范氏富,盍已乎?(2004年高考福建卷)译:范家富贵,何不取消这门亲事呢?或:范家富贵,为什么不停止婚事呢?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 (2004年高考江苏卷)译:各人有各人的志向,我哪能因为利禄改变它呢? “不亦……乎”是古代一种比较委婉的反问(含有探问)句式。句式中的“亦”字是副词,可译为“也”;“乎”字是疑问语气词,可译作“吗”。可以用现代汉语“不也……吗”或“岂不也是……吗”对译。如: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逍遥游》) 7、“无(毋)乃……乎(与、欤)” “无乃……乎”是表示一种委婉商量的疑问语气,对某种情况加以测度。句式中的“无”为副词,表示的意义相当于“非”;“乃”字,无实际意义,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乃”,表示“不是”的意思,与疑问语气词“乎”相呼应,可译为“恐怕(只怕、大概)……吧”。如: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令欲降之西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2006年高考天津卷)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注意:“无乃……乎”切忌用“不是……吗”去对译,因为在古汉语中,“无乃……乎”表示委婉商量的语气,而“不是……吗”则偏重于反问。 8、“得无(微、非)……乎(耶)” “得无……乎”是一种表示疑问的固定格式,译为“能不……吗”或“能没有……吗”。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然而,当“得无……乎”用于表示猜想性、推测性的疑问时,可译为“该不会(莫非、只怕、恐怕)(是)……吧”。如:成反复思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9、“孰”、“……孰与……” “孰”字,作疑问代词指代人时,可译作“谁”,指代事物时,可译为“哪”或“哪个”。如:孰知道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另一种用法是,“孰”字之前如有先行词,即表示人或事物的词语,而这个先行词是表示“孰”字所代的范围的,这时,“孰”字就有从中“选择其一”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哪一个”或“哪一件”。如: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孰与”两词连用,就不是表示抉择,而在于表示比较,并成为固定格式。如: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注意:“孰与”若用在名词或代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询问,译为“……比……怎么样”或“……跟(与)……比谁(哪一个)……”;用在动词前,则表示在比较中反问,意在肯定后者,译为“……哪里比得上……”或“……怎比得上……”、“……怎如……”。如: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与其……孰若(岂若)……” “与其……孰若……”和“与其……岂若……”是表示在反问中有比较而抉择(肯定)其中之一的两种凝固结构,可译为“与其……不如……”或“与其……怎么赶得上……” 。如:与其杀是童,孰若卖之?与其卖而分,孰若吾得专焉?(《童区寄传》)有时,“与其”不出现,单用“孰若”。如:为两郎僮,孰若为一郎僮耶?(《童区寄传》) 11、“……有(无)……以……” “……有(无)以……”中的“有”、“无”都是动词(谓语),“以”字用于另一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与“有”、“无”之间,表示关联,可译作“(没有)用来(拿来)”、“来”等。如: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项王未有以应。(《鸿门宴》)今之朝臣无以易薛季昶。(2004年高考湖北卷)译:如今的朝臣当中,没有用来取代薛季昶的人。 “足以”连用,形成了固定格式,意义与“有以”、“无以”相近,相当于“能够拿来”或“足够拿来”的意思。如: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 12、“……有所(无所)……” “……有所(无所)……”是文言中常见的格式,“所”字,经常用于动词、主谓词组的谓语动词之前,组成“所……”词组,也叫做“所”字结构,具有名词性,经常用在动词“有”或“无”之后,可译为“……有(没有)什么……”。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鸿门宴》) 13、“……之谓也”、“其……之谓(也、矣、乎)” 文言文中,尤其是议论文,常出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矣”、“其……之谓乎”的格式。它往往是作者先提出一句名言或一个典故,然后来判断前文讲的道理或现实的人或事。 “……之谓也”是总结性判断的基本形式。“之”是动词“谓”的宾语前置的标志,这种形式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这就叫……啊”。如: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 其是之谓乎?(《郑伯克段于鄢》)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篇幅太大不行,请你到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124848.htm#4看看。很全面。

一、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璧之下。(《石钟山记》)
2.介词,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③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
3.介词,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
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
4.介词,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
②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5.介词,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五人墓碑记》)
③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6.介词,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
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
②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
①以一当十(成语)
②夜以继日(成语)
③秋以为期(《诗经•氓》)
7.连词。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吟留别》)
8.承接连词。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
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
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
③各各竦立以听。(《促织》)
9.目的连词,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10.连词。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
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
②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③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11.连词。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12.语气助词,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
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
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以:方位)(《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围)
13.语气助词,起调整音节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
14.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15.动词,译为: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16.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二、而
1、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并列,相当于“和”“与”;爱了而乐衷,皆丧心也。
②表示顺承,相当于“就”“才”;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③表示转折,相当于“却”“但是”;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④表示因果,相当于“因为...所以...”。
⑤表示修饰(方式、状态)
⑥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2、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6、【既而】不久,一会儿。
三、其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
②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整个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修饰语)应译为“他”“它”。
③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
④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⑤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2、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可要”等,或省去。

四、于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
例如: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如: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受”等字和它相应。
例如: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在这职业上”《捕蛇者说》)

五、乃
(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悉使羸兵负草填之,骑乃得过。(《赤壁之战》)③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②赢乃夷门抱关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 。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②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

六、且
1.用作连词。 且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例如: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例如: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用作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例如: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七、则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如: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八、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语气助词。
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无义 。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于此” 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多少?麻烦大家告诉我
文言虚词的考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不同用法的能力 。 文言虚词的考查通常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他们的意义与用法;或者选出与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用法相同或相异的一项;或者在句子的翻译中考查虚词的意思等等。 【例】2004年全国高考第12题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

求初中文言文虚词分类
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所闻”即“所知道的事情”)(《桃花源记》)2. “所”和“以”连用。(1)“所以”表示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2)“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可译为“用什么方法”、“用这些来”。例:吾知所以距子矣。(《公输》)\/ 所以动心忍性。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意义,例句,谁有?急求!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 ...

语文文言文虚词
2012-06-01 关于文言文18个常见虚词 427 2017-12-02 高中18个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是什么? 35 2019-11-24 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 4 2017-12-02 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13 2017-12-02 文言文中的18个虚词是什么? 3 2011-05-01 文言文的虚词 12 2019-08-07 文言文虚词例句...

急需古文虚词(之、乎、者、也、而、焉)的归纳
⑧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论语》) 2.以为,认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3.判断词,是。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非为织作迟,群家妇难为。(《孔雀东南飞》) (二)介词。

文言文虚词实词分类整理
(名词,无花纹的帛,这里名词作状语)缦立远视(形容词,通“曼”,久长)6、尽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副词,达到顶点)奈何取之尽锱铢(动词,取尽)7、使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动词,让)使秦复爱六国之人(连词,假使)8、为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动词,成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动词,做,当)三、文言虚词1...

什么是文言文虚词?
、考点导航 文言虚词是指那些词汇意义比较抽象,绝大部分不表示明确含义,却能组织实词完成句子的词类。相对文言实词来说,文言虚词的意义一般都不很实在,它在文中、句中往往侧重于语法功能。近几年来,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较为稳定,具体来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同一个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和意义...

初中文言文实词虚词顺口溜
另外还有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也属于考察范围.文言虚词较之实词比较复杂,灵活多样,难以区分和把握.常见的文言虚词有18个,即:之、其、而、则、以、乃、于、者、因、也、乎、焉、与、何、为、若、且、所.识别常见文言句式常见的文言句式有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及固定句式等.尤其是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

求高考120个文言文常用实词和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常见文言虚词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对这18个文言虚词一定要个个落实,从常用意义和非常用意义两个方面比较区别,把握常用意义和用法,照顾特殊意义和用法,可以采用多义比较的方法,以类相从,同类集中。同时抓住课文进行掌握,课文是虚词运用的...

文言文虚词何所与
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录〉后序》)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文常见虚词例如之 而其 以等 -
胡清强肝:[答案]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虚词:"以,而,其,于,乃,且,则,焉"的意义,用法,例句要?
胡清强肝: 一、以 1.介词,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 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4、【而...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
胡清强肝: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

东宝区17525979695: 谁知道"之""其""而""以"这4个文言文虚词的意思,谢谢 -
胡清强肝: 之:1.代词,相当于“他(她、它)”“这”2.助词,相当于“的”3.助词,只表示语气,没有实际意义,可不译其: 1、代词,相当于“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她们的、它们的)”2、代词,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她们、它们)”3、代词,相当于“那(这)、那些(这些)”4、其中的5、语气词,表示揣测、反问、期望或命令等语气.以: 1、相当于“用、拿”2、相当于“凭”3、相当于“把”4、相当于“因为”而:1、表示前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为并列、承接等关系,可不译2、表示前后两个词或短语之间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都是亲自打的,请不要复制.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例子于 而 之 其 以这几个的用法和例子. -
胡清强肝:[答案] 1.之 ⑴他、她、它(们).⑵的.⑶往,到.去.⑷这,此.⑸作宾语前置的标志.⑹我.⑺调整音节,无实义.⑻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了消句子独立性.⑼作定语后置的标志.2.既 ⒈尽,完了,终了:语未~.(指日蚀、月食的蚀尽).⒉副...

东宝区17525979695: 古文中虚词的解释?比如:之,其,而,以,何, -
胡清强肝:[答案] (1)连词 1>表并列 今译为:而且、又. 例释: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过秦论》 注: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 今译为:着、地. 例释: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 今译...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文中虚词“之”“而”“其”“以”等字的区分 (越多越好) -
胡清强肝: 文言虚词用法举例 最新《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重点是二十个虚词 一、连词:表七种关系 1、表承接关系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脰而函之,卒与尸...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虚词于 而 其 以的用法 举例 -
胡清强肝:[答案] 建议查一下《古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八百词》,后者是权威的虚词词典.相信有所帮助.

东宝区17525979695: 文言文常见虚词 -
胡清强肝: 18个文言虚词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东宝区17525979695: 虚词"以,之,而,与,为,且,其,因,于"用法 -
胡清强肝: 以 用作介词: (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作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 (二)起提宾作用,"把",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四)引进动作、行...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