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达开兵败的真相是什么?

作者&投稿:韦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翼王石达开为何在大渡河边全军覆灭?背后的真相是什么?~

石达开在太平天国里是比较贤明的将领,但他最终也兵败大渡河,太平天国的内部混乱可谓是其覆灭的根本原因,农民起义军本就没有统筹的作战规划,再加上不思进取、争权夺利的状态,最后导致了整个起义运动的失败。太平天国起义本就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其首领洪秀全也没有出色的才能,只是在一腔热血下发动了反清运动,起义军的将领们互相争斗,贪图享乐,他们也没有推翻清朝的心思,或许他们的失败早已注定。
一、太平天国内部的争斗洪秀全自起义以后迅速攻占了南方的大面积领土,清朝的半壁江山已经被他们收入麾下,洪秀全也在南京建都,号称天王,并分封下属,给不少人封了千岁王。但正是这样的局面,太平天国内部的将领们都想取代洪秀全,诸如北王、东王之类的将领都已经开始了建造府邸,开始了他们的享受生活,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外部的危机,在内部互相争斗的情况下各路将领分崩离析,太平天国起义军起初的气势消磨殆尽。
二、石达开孤军奋战不敌清军自石达开解决北王和东王之争的问题以后,石达开深得人心,权力一时骤增,天王洪秀全此时对石达开有了疑心,害怕石达开取代自己,于是洪秀全让石达开回到南京,石达开也已经感受到了洪秀全的威胁,最后他决定各地转战,在诸次战败失利以后,石达开率军西进,最后在大渡河遭遇大股清军,而天降暴雨又阻碍了他渡河,石达开最终主动投降清军企图挽救起义军性命,但清军背信弃义还是杀害了起义军将士。
太平天国内部的动乱让这一农民起义的根基受损,石达开又失去了援军的支持,最终导致他兵败被杀。

石达开的出走首先必须看到他不是自愿的,是被迫的,也就是被天王逼走的。这点忠王李秀成曾说得很明白:“翼王回京,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主用二人,朝中之人甚不欢悦。此人又无才情,又无算计,一味古执,认实天情,与我天王一般之意见不差,押制翼王,是以翼王与安、福二人结怨,被忌押制出京,今而远征未肯回者,因此之由也。”又说:“杀北王之后,安、福又逼翼王他逃”。⑵必须注意到石达开是在天王“不乐之心”“被忌押制出京”,这是出走的真实原因。出走是不得已的,正如石达开自己说的,“外侮未平,萧墙祸起”;“此党彼群,群仇未已”。不愿再入“是非之门”,为了避免再次火并,使革命事业遭受损失,只好相让出走了,这番苦衷是应该谅解的。所以这种出走是被天王“逼”走的,严格地说还是“逃走”的(请注意李秀成所用的“逼”、“逃”字)。石达开的出走主要责任还是由天王来负责的。我们同意范文澜同志的意见。他说:“洪秀全违反众意,逼走石达开,他是唯一胜任收拾人心、重振危局的人物,如果天王亲理朝政,任达开为辅佐,局面可能比秀清专政时期好转,秀全这一谬误处置,损失也是不可补偿的。”⑶ 尽管人们承认石达开是被洪秀全逼走的,但又责备石达开过重地计较个人得失,任性负气出走,不能象忠王那样用“愚忠”的办法以取信于天王。⑷我们认为石达开的出走虽带有若干个人意气的成份,这是需要批判的;但是,不能以此来责备达开未效“愚忠”,因为他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个人才能、气质、地位等不同于忠王;忠王这样做是可以取信于天王,翼王如果这样做也许会失败。⑸因此这种责备是无理由的。其次,石达开出走,我认为还带着为了挽救革命的危机的性质。不是“对革命前途丧失了信心”和企图“独树一帜,另建帝业”。当石达开出走时,发表了一篇“沥剖血诚谆谕众军民”的布告,这是研究石达开行动的重要资料在这一资料中石达开除了说明自己对太平天国一片“忠贞志”,反遭到天王“重重生疑忌”,不察他的“愚忠”,于是不得已才出走外,主要是说明自己出走为了挽救天国危机。“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惟期妖灭尽……各邀天恩荣”。这是出走的真实动机,从这里也可看出石达开并不计较个人得失、地位、名誉,所想到的是推翻清王朝的统治和人民的生活,甚至连一点责备天王的意气也没有,反要“勉报主恩仁”。只要革命成功,个人就是“归林”也好。他坚信有一天会实现“妖灭尽”的“一统太平日”,并没有对整个革命事业失去信心,仅看到天京洪氏兄弟集团的危险前途;因为象石达开这样有才识的人是能预见到洪氏集团的可悲前途,与其坐视整个革命的失败,倒不如“自奋励”去“再表真”,以报答“天国愧荷恩”好呢!他之所以远征四川是为了发展革命计,骆秉章说他“注意川疆,志在必逞”。⑹他自己说:“久想占踞四川。”⑺他并不考虑个人得失,常以挽救人民的痛苦,推翻清王朝,高举太平天国革命大旗为重,如《给涪陵城人民谕》中说:“本主将立心复夏,致意安民”,表示了对人民的爱护。在《傅佐廷崔柱忠等会衔布告》中说:“只为誓灭胡妖,岂肯扰害百姓。”在评论石达开中还有一个大问题,那就是石达开大渡河复败有否投降问题。在谈投降问题之前,我们先谈一个附带问题,即石达开有否用高压的手段禁止部下的“悔悟”,有人据此来责备石达开这是“至死不变”,“坚持错误”的“不可饶恕”的行为。⒃也有人说:“石达开对部下官兵的正义行动,采取了高压的手段,这就充分的暴露了他的狰狞的叛徒面目。”⒄对于这个问题,我们是持有不同的看法。首先我们要分析石的部下这行为是否是“正义”,“悔悟”呢?根据史实看来,当时,石达开正遭到挫折,兵败粮缺,象朱衣点、童海容、张志公等都表现了极大的动摇,乘机离开队伍,是从个人得失出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这才是分裂行为,不是“悔悟”、“正义”的表现。我们必须看一下,朱衣点等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悔悟”的,据载:“石达开散党张志公、郑忠林等投降清军。达开据庆远,使赖裕新攻罗城天河村寨,所携粮食,不足以供食。复至思恩,为团练所乘,败退。各乡团练乘势齐集,并围庆远,达开走宾州。其贼目朱姓者,以达开势败,率众东窜,欲回江西,各散贼附之,众数万。”⒅张志公向广西巡抚刘长佑投降,后还成为“奋勇击贼”的刽子手。童海容回到天京后不久仍是投敌。在这种情况下为维持革命纪律起见,石达开如果允许张遂谋“高压”政策也是可以理解的。坚持斗争与动摇、叛变这是尖锐的斗争,如丞相余成义就杀了主将余明富降清,同样的张遂谋阻止他们分裂行为也是坚决的。当然朱衣点回到天京,这方面还没有错,但是在当时情况下却大大削弱了石部的战斗力(约三分之一军队被带走),使石达开不得不退出广西。朱衣点《上天王书》所载内容难免不带个人的色彩,不能完全相信,还必须加以仔细分析。⒆石达开远征大渡河边被困,还是千方百计渡河,当“三面被围,一面阻水,势已穷蹙。……无处掠取粮米,至摘桑叶,掘草根,杀马骡为食,犹思拚死冲突,为困兽之斗。”⒇ 石达开当时兵力尚强,只是缺粮道阻,曾约王应元“罢兵让路”,(21)向岭承恩“买路”,终未成功。骆秉章等为了表功竟歪曲、窜改事实,说石达开兵败投降这是不足为信的。但骆秉章等人曾用“密计”让杨应刚王松林等骗说石达开去谈判“让路”问题而背信弃义乘机加以劫持。从《越xī@⑴厅全志》的有关记载来看,王松林、杨应刚初去,石达开并未信之。石达开部下“欲伤”之,王、杨“指天誓日”,才使石初信之,但仍带着卫队万众。如果是去投降的何必又带卫队呢?半途石猜疑,王、杨“力劝”。如果是石自愿去接受投降又何必“力劝”呢?又据《唐友耕年谱》载:“石逆粮尽势穷,唐提督乃商令汉土各营设计诱降,遂生擒石逆。”“诱降”就是欺骗,当可注意“设计”二字,如何设计没有明言,可以设想得到石达开及部众数万决死抵抗,而不可能去“诱降”,只有想出“让路”的办法去谈判而生劫之。敌人操心千思百虑乃令“汉土各营”去诱“擒”。再看当时石达开的兵力与表现以及部众的决心,不可能轻易接受招降的。石达开被执前一周对部众说:“血战出险,毋徒束手受缚。”前五日石达开题诗于壁曰:“大军之食乞谁籴,纵死@⑵江定降。”就是前一日还说:“不胜则主臣赴彼清流,断不受斧钺辱。”(22)有人以《石达开致唐友耕书》来证明他是“乞降”的,其实这仅是对唐友耕的“招降”的回答。(23)在信中石达开表示“矢坚贞以报国”的决心,也谈到调停事,口气很是坚决,并无降意和媚色,“望台驾近临,以便调停,庶免耽阻。否则阁下迟行有待,吾军久驻无粮,昔三千之师,犹足攻城掠地,况数万之众岂能束手望天乎?”(24)至于《石达开自述》和《骆秉章奏》不足为信,这是经过窜改和粉饰的。但是有一点骆秉章却无意中透露了秘密,那就是石达开至死仍不屈服,“ 其枭桀之气,见诸眉宇绝非寻常贼目等伦”。(25)黄彭年也说:“其枭桀坚强之气,见于词色。”(26)如果是诚心投降的决无这凛然的英雄气概,足见是被骗中计之遗恨。其部众亦是如此,无降意,被围时拚死抢渡,在劫持石达开途中部众“欲变,聚千刃相向。”最后骆秉章毫无人性把石部众数千名秘密处死,为什么处死呢?据刽子手之一刘蓉说:“非真有投诚反正之心”。(27)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石达开并未投降敌人,从他兵力,部众的表现,以及他个人的决心来看这是不可能的。这只是敌人的诬蔑。他们利用石达开被俘的情况下捏造事实、窜改史实,撒下弥天大谎以欺后人,以饰“功绩”,这卑鄙的伎俩却掩盖不了事实,在一些字行间仍透露了秘密。问题在于我们仔细地剖析材料,校正材料,以白百年不白之冤!石达开不幸被围粮缺道阻,抢渡、买路均不成,敌我双方相持不下,据岭承恩的徒孙说:“翼王虽千里行军,然作战神勇,夷人但凭地利,据险扼守,未敢肉搏”。(28)敌人用计以商谈让路为由,劫持走了石达开,并捏造石达开“招降”来表功,真相如此,岂有可疑乎!

  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的啊,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0月初,率部离安庆进江西,在景德镇招集旧部,开始独立与清军作战。继占赣东数县后,石达开军于11月底抵达抚州(今临川市)。12月率军西援临江(今樟树市西南)、吉安,均受挫,1858年1月退回抚州。2月26日,率军自抚州东进,准备经略浙江。4月20日开始围攻衢州,另分军攻占浙西南十余州县。但围攻衢州3月不下,乃于7月中旬撤围南行,改图福建。8月中旬,与国宗杨辅清、杨义清等会师于福建浦城。杨辅清等不愿隶于石达开,率所部返回江西,取道皖南回援天京。8月底,石达开率军继续南进,lo月l7日攻占汀州(今长汀),旋折向赣南,经瑞金、会昌、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今大余),11日又克崇义。此时,江西大部州县复为清军所占,石达开军僻处赣南山乡,不易发展,乃确定经湘南西入四川的战略目标。2月底,弃南安、崇义西入湖南,连克州县。湖南巡抚骆秉章闻石达开率10万余众大举入湘,急调各路湘军防堵。湖北巡抚胡林翼亦从湖北派兵往援。4月,石达开军围攻永州不克,乃北趋宝庆府(今邵阳市),5月陆续抵达城外,6月中旬完成合围。下旬,知府刘岳昭、道员刘长佑和李续宜等部湘军相继来援,宝庆地区清军总数达4万人。7月25日,石达开督军分路向湘军猛攻,连日激战。28日,西路太平军进攻受挫,被迫后退。石达开鉴于清军兵力雄厚,破城艰难,乃于8月14日令全军南撤,经东安(今东安西南)、新宁入广西境内。时石达开部将国宗石镇吉已先期经广东入广西,正围攻桂林。石达开遂乘虚经兴安、义宁(今灵川西)、永福等地,于10月15日轻取庆远府(今宜山),深入广西腹地。该府为贫瘠人稀的山区,严重缺粮,石达开军久驻于此,士气低落,军心涣散。部属纷纷不服控驭,或出走返归天朝,或转战别地,其中多支被清军消灭。石达开军仅剩万余人。面对清军进逼,1860年5月底,石达开弃庆远,率部南下,进驻宾州(今宾阳东北)、武缘(今武鸣)一带。由于良将精兵尽去,石达开意志消沉,欲隐退,但因无安身之处,只得勉力支撑。

  1861年8月,陈开、李文茂天地会起义军建立的大成国覆亡(参见大成国起义),其部众三四万人投归石达开,使队伍得以扩充。为开创新局面,石达开重新打起远征四川的旗号,10月下旬率领号称10万大军,经怀远(今融安北)入湘,沿湘黔边境北进,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2月中旬又经湖北利川进入四川。20日占领川东石柱厅(今石柱),循江西趋,攻涪州(今涪陵)、綦江不下,经合江入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复折入四川,于5月26日取叙永,6月16日克长宁(今长宁南)。由于北进之路被清军所阻,被迫再次东入贵州,经遵义攻大定府(今大方)不下,西走毕节,入云南境,又分三路入川,以使清军不能兼顾。11月中下旬,由滇北镇雄北上入川,连占筠连、高县,并前出到横江镇、双龙场、玉黄楼一带,准备抢渡金沙江,进图叙州府(今宜宾市)。四川总督骆秉章为阻石达开入川,急调各路清军密集横江两岸。12月,两军激战于横江,至1863年1月底,石达开兵败,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云南,驻扎于昭通一带。3月复进军四川,率部沿金沙江西行,伺机渡江北进。5月12日,率三四万人进入宁远府(治今西昌),欲乘隙北上。14日,由冕宁小路抵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附近)。紫打地群山壁立,隘口险窄,前有大渡河,左有松林河,右有老鸦漩,适逢暴雨,河水陡涨,清军严守对岸渡口,渡河异常困难。21日,石达开出兵四五千人抢渡,遭清军炮轰,船筏全毁,伤亡甚众。旋西渡松林河,又遭土司王应元等部的阻截。29日,后路被土司岭承恩切断,全军陷于绝地。清军乘危诱降,许诺保全将士生命。6月13日,石达开自投清营,幻想舍命保全部众,结果被解往成都,于8月6日杀害,时年33岁。其部属7000余人亦被全部处死。

  点评:石达开远征,历时6年,转战10省,多次击败清军,对这些地区的群众起义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他政治上不顾大局,军事上实行流寇主义,致使所部数万太平军精锐将士全军覆没,使太平天国遭受极大的损失。

  石达开各个击破巧破曾国藩水师

  1854年冬,曾国藩率湘军水师顺长江而下,直奔湖口。石达开奉命督领太平军在湖口江面布防,迎击湘军。湖口,位于长江入鄱阳湖之口,上通楚北,下达皖南,素有“七省通衢,三江门户”之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太平军在湖口江面设置了一座巨大的浮筏,筏上环造木城,设立望楼,有数百名官兵把守,浮筏两侧还有许多炮船守护。太平军凭借这个水上堡垒粉碎了湘军多次进攻,曾国藩恼羞成怒,倾其全部水师与太平军决战。经8小时激战,太平军击毙了近千名敌人,但终因寡不敌众,浮筏被突破。这使得从长江进入鄱阳湖的通道出现了缺口,敌一经由此长驱直入,将会对太平军后方造成严重威胁。石达开并没因作战失利张皇失措,经过冷静思考,一个扭转败局的良策在他头脑中迅速形成。

  原来湘军水师是由大小不同的两类战船组成,大船叫“快蟹”、“长龙”,比较笨重,船上配有重炮,可屯放辎重,用于远程轰击和保障后勤供应;小船叫“三板”、“四板”,没有篷盖,每船有20多把桨,三五尊小炮,运行灵便,是主要的攻击力量。这两类战船只能互相配合作战而不能分离。石达开还敏锐地意识到,曾国藩骄横轻敌,求胜心切,战局发展有可能使其轻便船只脱离大船编队,首先闯入都阳湖。因此,只要相机封锁江面就能将敌大船与小船相分割,实施各个击破。于是石达开下令,浮筏缺口暂不修复,原地监视敌人动向。

  果不出所料,曾国藩把石达开的诱敌策略看作是太平军无力抵抗的表现’,他命令120多艘小船运载3000多名水兵从浮筏缺口全部冲入都阳湖中。石达开见敌中计,便立刻下令封锁江‘面。一夜之间,湖口江面神奇地出现两道浮筏,将敌水师船队拦腰斩为两段。同时,几十只太平军小船满载柴草、硝药冲进湘军外江船队放火。刹时间,湖口江面烈焰滚滚,火光冲天,恰似当年的吴魏赤壁鏖战。湘军大船由于失去小船配合,运转不灵,混乱不堪,被烧毁大半,余者仓惶遁逃。冲入鄱阳湖的湘军轻便小船得知外江船队被烧,急忙掉头回援,这时退路早已被堵,在太平军猛烈攻击下,遭到了与大船同样的下场。湖口一战,太平军大获全胜,进而扭转了西征战局。

  “天京事变”中的石达开

  大家对石达开争议颇大。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混入革命队伍的异己分子,对分裂活动蓄谋已久,甚至把他与“北孽”韦昌辉并提;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悲剧方式的人物,功过参半。其中争论最大的莫过于他在“天京事变”前后的表现了。为了更客观地评价石达开,我们有必要弄清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前后的一些情况。下面笔者试图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石达开是否参与了诛杨密议?

  有人认为石达开参予了与韦昌辉的密议。其主要依据是《李秀成自述》:“东、北、翼三人不和,北翼二人同心,一怒于东,后被北王将东王杀害。原是北(王)与翼王二人密议,独杀东王一人,因东王天王实信,权托太重过度,要逼天王封其万岁”这段话,从而推断出这一结论。然而我们翻开《石达开自述》却得到这样一段记述:“杨秀清平日性情高傲,韦昌辉屡受其辱。七年,达开领众在湖北闻有内乱之信。韦昌辉请洪秀全诛杨秀清,洪秀全不许,转加杨秀清伪号,韦昌辉不服,便将杨秀清杀死。达开返回金陵,要与他们排解,洪秀全心疑要刹韦昌辉;达开见机不好走到安徽,妻室儿女留在金陵,均被韦昌辉所杀,达开复由安徽回金陵,洪秀全将韦昌辉杀了,有谋害达开之意,旋即逃出金陵”。《石达开自述》中明明写的是韦杀了杨秀清后,石才返回金陵,回金陵的目的也是为“与他们排解”。这与《李秀成自述》的记述大相径庭。我以为《石达开自述》中的记述是基本可信的,石根本没有参与诛杨密议,其原因如下:

  (一)当“天京事变”发生时,李秀成随秦日纲赴江苏镇江解围,当时并未在京城,他的消息可能是间接听到的,况当时李官职尚小,不大可能清楚事变的内幕,李很可能是根据韦昌辉(当时已掌握大权)一伙发布的消息来记述的。韦昌辉一伙为使自己的行动明正言顺,很可能把杀杨说成是受洪秀全默许,石达开支持的,因当时石达开在军民心目中地位极高,从“义王”这一称号就可略见一斑,况且此时李秀成正在韦昌辉的同伙秦日纲部,更有此种可能。

  (二)众所周知,《李秀成自述》是在囚笼中写成的,为保性命李向曾国藩提出“招降十要”,无耻地称镇压太平军的刽子手曾国藩、曾国荃“中堂、大承大人恩德巍峨。”在这样的自述中,李很有可能极力夸大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部矛盾,来迎合清统治者,也可以反衬李秀成自己的无上业绩。

  (三)石达开后来出走后,洪秀全等伙把出走的责任推于石本人,很可能歪曲事实,为他们逼走石达开寻找必要的根据。

  由此可见,石达开没有参与“天京事变”中的诛杨密议,更没有杀东王之谦。

  二、石达开出走的责任在于谁?

  有人说石达开出走是搞分裂活动,以图称雄一方,把出走天京的责任完全推于石达开身上。笔者以为石达开在“天京事变”后处处以大局为重,而洪秀全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当韦昌辉杀石达开一家时,洪没有采取任何保护措施,甚至连一点象征性的表示也没有。石驻军宁国要求洪处置韦昌辉,洪从石要求到韦昌辉被杀拖达一月。据外国人麦高文讲,最后,洪见全体军心皆归翼王,“不得不屈从其主张”,请注意是“屈从”二字。洪的用意很明显,借韦来牵制石达开,从中渔利。如洪想杀韦的话,何不借广大军民的支持以及翼王的支持来杀韦昌辉呢?事变后,“合朝同举翼王提理政务,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专用安福两王”,又是一个“不乐”,其意图在于“挟制翼王”。在这种“疑多将图害,百啄难分清”的情况下,石达开出走不失为一种缓解矛盾,避免大规模火并的上策,当然其中也含有保全性命的意思。谁能保证即使天王不杀石达开,而安福二王为己之利不会对石达开下毒手呢?这样看来,石达开出走责任完全在于洪秀全等人,而不在于石达开本人。

  三、关于石达开出走的意图

  有人说石达开出走的意图在于搞独立背叛革命。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很有值得高榷的地方。

  石达开一贯对革命忠心耿耿,就是出走后仍想着“勉报主恩仁”,仍想着“一统太平日,各邀天恩荣”的反清重任。至于说石出走后对太平天国的一些制度进行变革是背叛革命,我以为是欠妥的。太平天国的制度不是神圣的,也是有弊端的,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未尝不可。如石达开想搞独立,那么为何不在天京利用手中的重兵来一次军事政变以取代洪秀全,占据“虎踞龙盘”的金陵帝都,凭长江天险而称霸一方,而去远征西南呢?石真正用意在于“久想占据四川省”,夺取西南重镇成都,与清军争夺长江上游,使长江上、中、下游连成一线,既可切断南北清军的联系起羽翼天朝的作用,又可利用“天府之国”的有利条件,扩大太平天国的势力。一旦形势有变,东西两路北上合攻北京,那么成功的可能性极大。石达开出走时能带走20万精兵,一则说明石深入人心,二也说明广大将士对石达开这个策略的支持。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石达开渡过大渡河,攻下成都(以当时力量完全可能)。如果大渡河水不“猛涨天余”,那么,我想太平天国的历史也应重写了。在这里事物的偶然性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虽然石达开的计划失败了,但唯物主义者从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样看来,石达开是一位对革命有执著的追求,对革命赤胆忠心,是一位被误解的悲壮英雄。

  还石达开历史本来面目

  1863年6月25日,兵败大渡河边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赴清营后被押到成都,四川总督骆秉章经堂审即令“凌迟处死”……

  1863年6月25日,兵败大渡河边的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赴清营后被押到成都,四川总督骆秉章经堂审即令“凌迟处死”。据说当夜行刑时,敌手重其义,未照例碎剐,只刺胸一刀即斩首,以减轻痛苦。

  了解些中国近代史的人,都知道石达开的大名。这位太平天国的翼王,一度是清廷和曾国藩恐惧的头号对手,多年间反清的人都以理想化态度对他大力讴歌。民间曾有别人冒充他而死、本人出家云游以待再起等传说,在同盟会的章太炎笔下更做过近乎神化的描绘。

  中国工农红军抢渡大渡河时重走石达开旧路,又为这位同太平天国分裂的统帅脸上增了辉。不过到了“文革”期间,他向清军缴械的历史问题被翻出,上纲定性为“叛徒”。其实,对一个还没有阶级革命概念、视交兵乃“各为其主”的旧式将帅,不应用现代革命者的标准要求。我们承认太平天国战争(严格而论不应称革命)为反抗腐朽的清王朝和推动历史进程起过积极作用,却不能像过去那样拔高。历史上的石达开毕竟生活于不了解先进生产力的山乡,在当时也称不上先进思想的代表,只能按封建观念统兵施政并终结其失败的人生。

  被称为农民军统帅的石达开本是地主

  1847年,考秀才落榜的洪秀全进入广西偏僻的紫荆山区,借用基督教的洋“上帝”建立起颇具规模的“拜上帝会”,成员多是搞长途贩运出身的杨秀清手下的“烧炭党”。两年后,贵县富户石达开在洪秀全亲自登门探访后,同意加入,马上被封上帝“第七子”,实际地位居第六(因所谓长子耶稣是虚设),后来封王时便在天王和东西南北王这五人之后为翼王。

  当时年仅20岁却有财势的石达开一旦入会,马上带来上千家族成员和旁系亲属,仅本家兄弟中成为太平军将领的便有十几人。不第秀才洪秀全对年轻地主石达开做过哪些政治思想工作,居然使他能率庞大家族和乡党参加造反,史书上无载,不过两人有共同思想基础却可以想见。当地土著和客籍矛盾尖锐,石氏虽有不少田产却属无功名的土财主,受那些有监生一类学历文凭(多靠关系买来的)乡绅欺压,早就积愤在心。听到同样受过恶气的洪秀全“打江山”、“驱清妖”且日后可封王封侯的鼓动,就同意以刘邦、朱元璋为榜样起兵。

  当时太平军参加者逾万却普遍是文盲,有秀才学历的人都难找。石达开因有些文化并读过兵书,在率家族武装一路打先锋时又愿意在实践中动脑筋,很快成为太平军中军事才能居首的帅才。1855年他在西征中打败过曾国藩的湘军,一时名扬全国。不过从政治上看,石达开封建化的表现也不比洪秀全逊色多少。占领南京后军民困苦“举城食粥”,他的翼王府却大兴土木,设有六部并广置嫔妃,俨然如小朝廷。天京之乱中他全家被屠,后来居无定所转战万里,到大渡河兵败时身边又有五个妻妾。许多人为他的失败惋惜,但是他若取胜打下江山,还不是要搞封建统治?这也是旧式农民战争逃不脱的周期率。

  以讲义气在传统观念下备受推崇

  在太平天国军民中石达开的威信很高,关键是因他讲义气,受了委屈有时还能忍辱负重。在洪、杨矛盾中他居于中间不参与,家人被北王韦昌辉杀光后,他回天京主政后不报复韦的家属并制止株连滥杀,被合朝称为“义王”。后来石达开受洪秀全猜忌,只是率部出走,仍拒绝清朝咸丰皇帝的亲自下令招降,继续打着太平天国的旗号转战了六年。

  1863年5月,石达开率军3万从云南入川西,却因不了解大渡河一带险恶的地理条件,又未处理好与彝族头人的关系,冒失地进军到安顺场附近的紫打地。因遇洪水无法渡过,以重金向土司买路不成,夹在险关和激流中进退无路,粮尽后杀马而食,继之吃桑叶草根。当石部饥疲已极时,入川湘军首领骆秉章指挥的汉夷兵联合发起进攻,太平军除饿亡外,一时坠崖落水死者上万,只剩下7000余人。清军为防陷入绝境的石部拼命而造成自身较大损失,便挂起“投诚免死”的旗子相诱,并派官员来指天发誓许以不死。尽管部下坚决反对,石达开却令全军放下武器以求生,自己于6月13日赴清营当了俘虏。

  石达开被押到成都后,见到总督骆秉章只拱手作揖而不跪,盘腿坐在蒲团上。骆问:“你来投降吗?”石答:“我来乞死,兼为将士请命”。虽然清军不守信用屠杀了放下武器的太平军,他这一行动还长期被人称为“舍命而全三军”的义举。

  讲义气,几千年来在中国民众中很有市场。其观念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尤其体现为不讲政治立场只重个人恩怨。在中国尚没有先进阶级的太平天国战争时期,石达开只重义气固然是出于时代的局限,今人对此虽可以理解,却无论如何不应再称颂。

  石达开的教训从反面给人重要启示

  石达开兵败的情景既凄惨又残酷。他让一个爱妾携一子潜逃(途中也被截杀),令其他妻妾和另外二子投河自尽,自带一个5岁的儿子赴清营。从此举看,他自称赴死时仍心存一线侥幸,否则带视为根苗的儿子干什么?有人说是“诈降”,并有当事者称石达开就俘后很后悔。不论如何,向自己斥为“清妖”的敌人放下武器,从中国传统气节看也是有愧。

  兵败大渡河之事虽带有偶然性,石达开孤军远征万里的流寇做法在近代却注定行不通。当初他在鄂皖赣捷报频传,一旦脱离根据地在南方八省游动,六年间就没打过像样的胜仗。他拉出的太平军最精锐部队在荒山野谷中越拖越疲惫,兵员武器得不到有效补充,逃亡离散日众,即使当时大渡河不涨水能够通行,最终仍难免覆没的结局。从石达开最后的自述看,他远征回到广西家乡时便想过要“归隐山林”,后对战事日感心灰,兵败时放下武器便带有某种必然性。没有代表先进事业的远大理想引导,想成帝王之业者遇挫也往往如此。

  从近代历史的高层次看,石达开所起的作用主要是向真正的革命者从反面提供了教训。“可笑蒋贼太猖狂,竟把红军比翼王”。共产党人的长征英雄研究了太平军的失败原因,以彝海结盟处理好民族问题,用抢敌先机和两路分渡避免了拖延,终于使“让做第二个石达开”的叫嚣破产。这里更重要的原因又在于,先进阶级思想引导的新式农民战争,在政治上远非靠宗教神话和封建义气维系的旧式农民起义可比。

  在多年间描写太平天国的艺术作品中,石达开总成为套上光环的主角。其实,从代表历史进步的角度看,我倒是赞成称颂一下洪仁玕,因为只有他提出的发展新兴生产力的《资政新篇》,才是当时社会发展的唯一正确方向,对今天的人也不乏某些正面启示。

  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0月初,率部离安庆进江西,在景德镇招集旧部,开始独立与清军作战。继占赣东数县后,石达开军于11月底抵达抚州(今临川市)。12月率军西援临江(今樟树市西南)、吉安,均受挫,1858年1月退回抚州。2月26日,率军自抚州东进,准备经略浙江。4月20日开始围攻衢州,另分军攻占浙西南十余州县。但围攻衢州3月不下,乃于7月中旬撤围南行,改图福建。8月中旬,与国宗杨辅清、杨义清等会师于福建浦城。杨辅清等不愿隶于石达开,率所部返回江西,取道皖南回援天京。8月底,石达开率军继续南进,lo月l7日攻占汀州(今长汀),旋折向赣南,经瑞金、会昌、安远、信丰,于1859年1月3日攻占南安(今大余),11日又克崇义。此时,江西大部州县复为清军所占,石达开军僻处赣南山乡,不易发展,乃确定经湘南西入四川的战略目标。2月底,弃南安、崇义西入湖南,连克州县。湖南巡抚骆秉章闻石达开率10万余众大举入湘,急调各路湘军防堵。湖北巡抚胡林翼亦从湖北派兵往援。4月,石达开军围攻永州不克,乃北趋宝庆府(今邵阳市),5月陆续抵达城外,6月中旬完成合围。下旬,知府刘岳昭、道员刘长佑和李续宜等部湘军相继来援,宝庆地区清军总数达4万人。7月25日,石达开督军分路向湘军猛攻,连日激战。28日,西路太平军进攻受挫,被迫后退。石达开鉴于清军兵力雄厚,破城艰难,乃于8月14日令全军南撤,经东安(今东安西南)、新宁入广西境内。时石达开部将国宗石镇吉已先期经广东入广西,正围攻桂林。石达开遂乘虚经兴安、义宁(今灵川西)、永福等地,于10月15日轻取庆远府(今宜山),深入广西腹地。该府为贫瘠人稀的山区,严重缺粮,石达开军久驻于此,士气低落,军心涣散。部属纷纷不服控驭,或出走返归天朝,或转战别地,其中多支被清军消灭。石达开军仅剩万余人。面对清军进逼,1860年5月底,石达开弃庆远,率部南下,进驻宾州(今宾阳东北)、武缘(今武鸣)一带。由于良将精兵尽去,石达开意志消沉,欲隐退,但因无安身之处,只得勉力支撑。
  1861年8月,陈开、李文茂天地会起义军建立的大成国覆亡(参见大成国起义),其部众三四万人投归石达开,使队伍得以扩充。为开创新局面,石达开重新打起远征四川的旗号,10月下旬率领号称10万大军,经怀远(今融安北)入湘,沿湘黔边境北进,于1862年1月底经龙山进入湖北来凤,2月中旬又经湖北利川进入四川。20日占领川东石柱厅(今石柱),循江西趋,攻涪州(今涪陵)、綦江不下,经合江入贵州仁怀厅(今赤水),复折入四川,于5月26日取叙永,6月16日克长宁(今长宁南)。由于北进之路被清军所阻,被迫再次东入贵州,经遵义攻大定府(今大方)不下,西走毕节,入云南境,又分三路入川,以使清军不能兼顾。11月中下旬,由滇北镇雄北上入川,连占筠连、高县,并前出到横江镇、双龙场、玉黄楼一带,准备抢渡金沙江,进图叙州府(今宜宾市)。四川总督骆秉章为阻石达开入川,急调各路清军密集横江两岸。12月,两军激战于横江,至1863年1月底,石达开兵败,伤亡惨重,不得不撤回云南,驻扎于昭通一带。3月复进军四川,率部沿金沙江西行,伺机渡江北进。5月12日,率三四万人进入宁远府(治今西昌),欲乘隙北上。14日,由冕宁小路抵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今石棉县安顺场附近)。紫打地群山壁立,隘口险窄,前有大渡河,左有松林河,右有老鸦漩,适逢暴雨,河水陡涨,清军严守对岸渡口,渡河异常困难。21日,石达开出兵四五千人抢渡,遭清军炮轰,船筏全毁,伤亡甚众。旋西渡松林河,又遭土司王应元等部的阻截。29日,后路被土司岭承恩切断,全军陷于绝地。清军乘危诱降,许诺保全将士生命。6月13日,石达开自投清营,幻想舍命保全部众,结果被解往成都,于8月6日杀害,时年33岁。其部属7000余人亦被全部处死。

我认为兵败的根源是太平天国定都南京后由于享乐主义蔓延导致领导集团间争权夺利 已不具备了革命初期的斗志 这才是根本的

我读过一些史书 石达开负气离开天京之后 已经成为了一只孤军 没有了后方的补给 应该是他失败的一个原因之一

我不能确定石达开兵败的真相,因为历史上的事件涉及复杂的政治、军事和社会因素,而且历史学家之间也存在争论和不同的观点。但是一般认为,石达开兵败的原因可能包括:军队的战斗力不足,领导层的指挥失误,和战略上的错误判断等。其他因素还可能包括资源的短缺和对手的优势等。


石达开兵败的真相是什么?
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 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 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辅政的挽留。l0...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谜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带着2万太平军,转移到这里(当时叫紫打地),其时,水寒刺骨,不能泅渡,流势迅猛,又难架桥。一犹豫,竟酿成千古恨事。正逢五月,冰雪融化促使江流分外湍急;加上第二天忽然大雨滂沱,水位迅速上涨,渡河更难,石达开在这种情况下不得已下令暂时安营,观察水势,相机渡河。一连20...

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为何会兵败大渡河呢?
翼王石达开是太平天国最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能征善战,几乎百战百胜。就连曾国藩,都被他打得要投江自杀。这样一个神勇之将,为何最终会兵败大渡河,结局如此悲惨呢?石达开年少时便侠名在外,他虽年少失父,不得不早早撑起家业。但由于他聪明好学,并没有误了习武读书。再加上他为人正直,因此在...

石达开为何会兵败大渡河?
翼王石达开的自述中, 有一句很重要的话:“达开久想占据四川省”。这是石达开入蜀思想的一个明确的表白。当然,石达开夺取四川的努力最终是失败了, 石达开本人也于一八六三年六月在成都英勇牺牲。从历史的角度看,四川虽然有过许多军事割据、独立称雄的例子,但是,历史上四川军事割据成功的先例都是建立在...

石达开最早深受拥戴,百战百胜,为何最后孤立无援兵败大渡河?
因为最后石达开给洪秀全猜忌了,洪秀全想要杀了他,所以他才最后孤立无援兵败大渡河了。年少成名 石达开可以说是年纪轻轻就开始撑起家业,经常一边读书一边挣钱,加上为人正直,无论是读书还是做生意,或者是武术方面,他都搞得挺6的,当地人一提起他,都是竖起大拇指的,小小年纪就有侠名在外了。洪秀全...

李自成,石达开等!虽然兵败,并没全军覆没,就算有宝藏,战事平息,
石达开是在四川大渡河兵败,原因是因为战术出错。1857年(清咸丰七年)6月至1863年(清同治二年)6月,在太平天国运动中,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自天京(今南京)出走后独立征战南方诸省的战事。1857年6月,在京辅政的石达开因受排挤猜忌,被迫出走,率部属数万赴安庆,并拒绝了天王洪秀全及合朝文武要其回朝...

太平天国兵败后石达开遁人佛门?这是怎么回事?
(六)宝英借夫救达开,世间传闻谁可知一天夜里,石达开正在计划入川的路线时,四姑娘进来与义父说起了自己的婚事。对象是石达开军中的年轻文书马德良。军中一众人马,石达开却奇怪韩宝英怎么看上了才质平庸的马德良?虽然自己不乐意,但是孩子们的婚事是自己愿意的,石达开也就高高兴兴为他们操办了婚事。1862年初春,石达...

太平天国兵败后石达开遁入佛门,是怎么一回事?
而真的石达开,却在马德良率军受降时,被四姑娘悄悄藏到一块大岩石下,躲过了清军的搜查。后来又有传说,战事平静后,韩宝英与石达开相继流落到峨眉山,最后遁入佛门。对此,有位峨眉山的老和尚说:“翼王乃维摩的化身,韩宝英则是散花天女也。”历史真相如何,时间久远已不可查。而后人对...

石达开之死
真实的情况是,5月14日夜大渡河突然涨水,由安顺场注入大渡河的松林河也涨了水,石 达开无法渡河。而且,此时的石达开,极有可能已放弃了进攻成都的计划,他希望等到松林 河水退之后,朝泸定一带前进,找一个可以安生立命的地方退隐(当然以聚啸山林为形式)。 � 谁知道就在石达开等待水退之时,川督骆秉章已收买了...

石达开兵败投降,为何仍被凌迟处死?
根据史实看来,当时,石达开正遭到挫折,兵败粮缺,象朱衣点、童海容、张志公等都表现了极大的动摇,乘机离开队伍,是从个人得失出发,经不起失败的考验,这才是分裂行为,不是“悔悟”、“正义”的表现。我们必须看一下,朱衣点等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悔悟”的,据载:“石达开散党张志公、郑忠林等投降清军。达开据庆远,使...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为何兵败大渡河?
金苇通脉: 石达开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其卓越的智慧、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反封建压迫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这么一个忠心耿耿的优秀人才,*后...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兵败大渡河之谜 -
金苇通脉: 太平军想在四川建立稳固的根据地,就必须先占清廷在四川的政治、军事中心成都,但成都在长江北岸,而太平军在长江南岸,因而抢渡长江就成了太平军所必须克服的难题.清军水师游弋江上,不仅可将一切江中船只拉往对岸,更可以联合守...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出走后,他在兵败在哪里?请从战略和战术两个方面分析!
金苇通脉: 首先石达开不能说是出走,事实上,他离开时带走了太平天国几乎一半以上的军事力量.洪秀全之所以不敢征缴,主要是实力相当.所以,石达开不是出走,而是事实上的...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在出走天京后的情况石达开在出走天京后,直至兵败大渡河,是怎
金苇通脉: 作为首义之王,石达开在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中,以其卓越的智慧牙.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在反封建压迫斗争中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然而,这么一个忠心耿耿...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为什么过大渡河失败,红军却能顺利通过的呢? -
金苇通脉: 展开全部楼上说的对,石达开因为成功使用疑兵吸引了清军主力,顺利渡过金沙江,等骆秉章发现的时候已经迟了,当时距离大渡河比较近的清军机动部队只有唐友耕一军,即使是这支军队赶到大渡河畔也比太平军晚了三天,可惜的是太平军到...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最后兵败于哪里??
金苇通脉: 四川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叫什么王?怎么死的?? -
金苇通脉: 翼王 不满太平军统治阶级的无能与昏暗,率军北伐,终因孤军深入,最后于大渡河陷入绝境,兵败身死.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最后兵败于哪里呢?
金苇通脉: 兵败安顺场纪事

蝶山区15599293087: 石达开当时过彝族区为什么遭到当地人的反对 -
金苇通脉: 石达开在彝族区并没有遭到彝族人民的反对,相反,由于太平军一面沿途宣传自己的意图系为讨伐无道清廷,不会滋扰地方,一面威慑沿途土司,如遇抵抗定当痛剿,因此在彝族区进军多日,基本畅行无阻.在石达开死后,很多彝民冒着生命危...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