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是浦江县哪里人士?

作者&投稿:卢帘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宋濂是不是名人~

必须是名人,大大的名人!
宋濂(1310年11月4日[1] —1381年6月20日[2] ),初名寿[3] ,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仙华生、元贞子、元贞道士、仙华道士、幅子男子、无念居士、白牛生、南山樵者、南宫散史、禁林散史[3] ,汉族,祖籍金华潜溪,至宋濂时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思想家。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为“浙东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其为太史公、宋龙门。[3]
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享年七十二岁。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
宋濂与刘基均以散文创作闻名,并称为“一代之宗”。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4] ,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亦称《宋文宪公全集》或《宋学士文集》)七十五卷。
希望采纳!谢谢!如若需要,还会补充!

一分钟了解宋濂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宋濂后裔
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目录[隐藏]

宋濂其人
《送东阳马生序》及翻译
宋濂经典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诸子
宋濂后裔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其人
《送东阳马生序》及翻译
宋濂经典
《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
诸子
宋濂后裔 宋濂后裔祖籍考

[编辑本段]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给朋友您一个参照,希望对你有用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编辑本段]宋濂其人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宋濂藏书之精华,有少数流入清人之手。如北宋本《长庆集》,先后为钱曾、黄丕烈、潘祖荫所藏。《百宋一廛赋》:“庐山《长庆》,见取六丁;金华太史,独著精灵。”注:“《长庆集》北宋时镂版,所谓‘庐山本’者。庚寅一炬,种子断绝,唯此金华宋氏景濂所藏小宋本,图记宛然,古香可爱,推稀世珍。”又有宋本《春秋经传集解》、《史记》、《文选》等流入清宫内府,《天禄琳琅续编》有记。宋濂还曾藏有宋刊《事林广记》,后归广东丁日昌,《持静斋书目》著录。
道统文学观由来已久,但这里也有区别:以韩愈、欧阳修为代表的唐宋古文家,在理论上主张“文以明道”,强调“文”的工具性,但并不轻视“文”;宋代理学家看到他们的不彻底性,于是提出“文道合一”甚至“作文害道”的论点,以防文人在“道”之外又受“文”的诱惑。宋濂的文学思想便是沿着理学家的极端观点。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在其他文章中,宋濂也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云稿序》);“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序》)。
以这种理论批评古代作家,就显出非常偏狭的态度。如在《徐教授文集序》中,宋濂公然提出孟子死后,“世不复有文”;贾谊、司马迁所得的仅是“皮肤”,韩愈、欧阳修所得的也仅是“骨骼”,只有到了宋代几位大儒,才“得其心髓”,才算得上“六经之文”。至于明显不合“温柔敦厚”标准的各种文章,在宋濂看来,更是“非文也”。
“文道合一”论是一种受官方支持立场,这一点可以由《元史》的体例得到证明。自范晔《后汉书》分立《儒林》、《文苑》两传,以区分经学之士与文学之士,后代官修正史多沿袭之。《元史》却取消了这种区分,单立《儒林传》,认为“经艺文章,不可分而为二”,“文不本于六艺,又乌足谓之文哉!”《元史》是奉朱元璋诏命修撰的,这样做当然迎合了他的意思。在朝廷正式支持下,这种理论必然给文学的发展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宋濂的文集中,大量充斥着美化、歌颂明初统治集团上层人物及表彰贞节妇女的作品,这大概就是他的“道统”文学的集中表现。但历史已经获得的进展,即使用强力去扭转,也还是有困难。所以,就是在宋濂身上,也还是存在两面性。
宋濂在元末与杨维桢交谊甚笃,明初杨氏去世后,他为之作墓志铭,对杨的文学才能和成就推崇备至,甚至以相当宽容的语气描绘其晚年“旷达”和“玩世”的生活情态,这和他的严厉的理论颇不谐调。他另外还有一些散文,对生活实际比较尊重,因而在宣扬某种道德观念的同时,比较接近真实的人性。如《王冕传》,写出一个元末“狂士”的精神面貌,开头描写王冕少年读书情形的一节,颇有情趣:
王冕者,诸暨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牛。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
又如《鹿皮子墓志铭》详细介绍陈樵“屏去传注,独取遗经”而自成一家的思想成就,《竹溪逸民传》写出一个出世高士的形象,由于作者对不同的人物个性能取一种同情的态度,都写得较出色。《送东阳马生序》自述早年在贫寒中求学的艰苦,也很真实动人。
宋濂的散文文辞简练典雅,少作铺排渲染。但偶尔有些描写的片断,也能写得相当秀美。各种文体往往各具特点,可以看出变化,不是那么僵板。总的说来,他的文章风格具有密吻于道德规范的特征,同时也具有较高的语言修养和纯熟的技巧,所以能够成为明初文学风尚的典范。
对于宋濂来说,非常可悲的是朱元璋根本不承认他是什么“大儒”,而带有侮辱性地称之为“文人”(见《明史·桂彦良传》)。因为在朱元璋的政治体制中,已不能够允许有“大儒”——社会的思想指导者存在,皇帝本人就是思想指导者。宋濂最后其实是死于无辜,也反映出明初政治的严酷。

宋濂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宋濂散文,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其传记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
宋濂生平:1310-1381
所处朝代:明清
宋濂(1310~1381) 明初散文家。字景濂,号潜溪。先祖潜溪人(今属浙江金华),至宋濂时迁到浦江(今浙江浦江县)。宋濂自幼好学,曾从散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人学习。元至正时被荐为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就,隐居龙门山著书10余年。朱元璋起兵取婺州,召见宋濂,命他为五经师。朱元璋称帝后又命他为文学顾问、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修《元史》,为总裁官。当时朝廷祭祀、朝会、诏谕、封赐文章大多由他执笔。累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被誉为"开国文臣之首"。洪武十年因年老辞官还家。后因长孙犯法,又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茂州,中途病故于夔州。正德时追谥文宪。

宋濂散文,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最为出色。其传记小品文,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性格鲜明,各具特色。如《秦士录》写文武兼长而怀才不遇的邓弼磊落性格及坎坷命运,其豪爽奔放个性,跃然纸上。《杜环小传》及《李凝传》分别叙写两个中、下层人士仗义助人、赈济病贫的品德,以对比手法抨击时弊。文中说:"举世混浊,清士乃见,五伤流俗之嗜利也。传其事以劝焉",可见写文目的。《记李歌》则写出了生于娼门的少女李歌,拒绝豪华生活诱惑,维护尊严的不屈性格。再如《王冕传》中王冕豪放孤傲性格也刻画得十分鲜明。

宋濂有寓言体散文集《燕书》及《龙门子凝道记》。书中以一些生动故事说明抽象的哲理,寓意深刻,耐人回味。如《尊卢沙》讥讽了好说大话、贻误国事之人,文章以"终身不言。欲言,扪鼻即止"作结,颇有谐趣。《鼠□狸□》则写因享受而丧失搏斗能力的狸□竟望鼠而抖,表现长期养尊处优之害。其他如:《成阳□借梯》、《越人溺鼠》、《白雁啄奴》等皆风趣诙谐,启人深思,为较好讽刺小品,其中有些故事已在民间广为流传。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送东阳马生序开端是什么?
创作背景公元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学习。作者简介 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遂不观开摆是什么意思?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他的代表作...

浙江省浦江县南山景濂中学是浦中的分校吗
不是他不是的

景濂中学南山校区和景濂中学在一起吗
不在。景濂中学南山校区和景濂中学不在一起,景濂中学南山校区位于金华市浦江县浦南街道,景濂中学位于金华市浦江县浦阳街道群生村,景濂中学南山校区是景濂中学的一部分,分别位于金华市浦江县不同的地方。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的则是什么意思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送东阳马生序》作者介绍 宋濂,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

浦江景廉中学2022年高考成绩
你问的是浦江景濂中学2022年高考成绩是多少吗?526分。浦江县景濂中学2022录取分数线:景濂中学南山校区536分(6取1),景濂中学南本部普高525分。

浦江景濂中学和建华中学哪个好
建华中学奉行“以教育教学为中心、以师德垂范为根本、以教研科研为先导、以规范管理为保证”的办学理念,其目的是解决好初中与高中的知识衔接,调动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成才将来步入社会夯实基础。浦江县景濂中学简介 创建于1987年由浦江二中托管。三十多年来,为社会各界输送了上万名优秀学生...

王冕者 诸暨人 翻译
一、译文:王冕是诸暨县的人。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到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晚上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一个人牵了牛来责备牛踩了庄稼。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过后,王冕仍是这样。王冕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为何不由着他呢...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原文: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

浦江景濂中学是普高吗
浦江景濂中学是普高。校园环境优美,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自成一体,布局和谐统一,各项设施配置齐全、先进,办学条件一流。最关键的是学习氛围很好,因为各科老师都比较年轻,对于青春期的学生比较了解,没有代沟,能深切体会学生的不容易,帮助学生学习。每年对新生的军训,都会树立了学生国防观念,激发...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濂(关于宋濂的基本详情介绍)
柏桦小儿: 1、宋濂(1310年11月4日-1381年6月20日),初名寿,字景濂,号潜溪,别号龙门子、玄真遁叟等,汉族.2、祖籍金华潜溪(今浙江义乌),后迁居金华浦江(今浙江...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濂 字什么?号什么?____文学家?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

安义县18075501609: 有没有《送东阳马生序》中,马生和宋濂之间的故事?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浦江(今浙江)人.明初受明太祖朱元璋之聘,任江南儒学提举,后负责纂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掌起草诏令之官职),是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后因长孙宋慎牵涉吴惟庸案(吴与朱元璋矛盾...

安义县18075501609: 明史宋濂是什么身份? -
柏桦小儿: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廉是什么朝代的人?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

安义县18075501609: 送东阳马生序的作者是谁? -
柏桦小儿: 是:宋濂浦江(今浙江义乌)人,明初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濂,字______,号_______,浦江人._____初文学家,他与_____、____并列为明初诗人三大家.著有《宋学士文集》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汉族,浙江人,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又与章溢、刘基、叶琛并称...

安义县18075501609: 有关贫困而使人奋发图强有所成就的事例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家贫而苦读的故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汉族,浦江人,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宋濂小时侯...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濂字什么???号什么?????? - ---文学家???? -
柏桦小儿: 他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而被流放茂州,号潜溪、刘基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汉族,浦江(今浙江浦江县)人,学者称太史公.宋濂与高启,元末明初文学家,曾被明太祖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玄真遁叟.他的代表作品有《送东阳马生序》,别号玄真子宋濂(1310—1381)字景濂,途中病死于夔州、玄真道士、《朱元璋奉天讨元北伐檄文》等

安义县18075501609: 宋濂冒雪访师 道理是什么 -
柏桦小儿:[答案] 宋濂冒雪访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勤奋、好学、锲而不舍,不因外界干扰而放弃,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浙江省浦江县人.汉族,元末明初文学家、史学家.方孝孺之师,曾任翰林,修《元史》,曾被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