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论语的解释

作者&投稿:弓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论语中一句话的解释~

孔子说:治理有能力出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要谨慎行事以让人民感受到我们的诚恳信实,进而使他们能信赖政府,对国家的财物要节约使用以爱护体恤人民,在需要人民服公役(劳役或兵役)时,要选择农闲的时期以免过度扰民、防碍生产。 孔子此章主要在点出处理大国国政时,要注意三件事:敬信——争取人民信赖;节用——经济问题;役时——服公役不扰民。事实上这里还隐藏了一个半的问题,这一个问题是为何要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难道说治理万乘之国或百乘之国就另有其它方式或秘诀吗?至于那半个问题就是“使民”。 先来看这半个问题吧!“使民”在论语中共出现5次,其中3次说明为政之道的,皆作使人民服公役来解。公冶长篇,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这儿的使民也义可解为:需要人民服公役的原因和时机都相当合宜。颜渊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这儿的使民如承大祭是说:要以执行盛大祭祀时一样恭敬郑重的态度,来役使人民服公役。 另有一章即为争议焦点的泰伯篇,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此章应该也是指为政之道,所以小弟将之视为使民的倒装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此则解为:在使人民服公役时,对于那些已经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而可以顺利役使的人民,便可让他们直接依照着其已知的方法去工作了;但对于那些不了解役使工作内容及方法的人民,就应该先教导他们正确的工作方法,之后才开始让他们工作。 这种解法亦与下列三章相呼应。子路篇,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表示当时真可能有人并未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便驱使人民服兵役上战场的。子路篇,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是强调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亦须要一定的时间,为免弃民之议,贤人应准备有妥善适当的时间来教导人民作战的技能。至于宪问篇,子曰:上好礼,则民易使也。更是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相近,皆为倒装句。且“民易使”若可解为易使民,则民可使由之当然应可视为“民可使,由之”而解为“可使之民,由之”了;又既然民可分为易使与不易使;自然也应该有可使与不可使之民的分别了。如不然一定要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视之,则可由“不可”下手。“不可”解为不可以但是不可以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不应该而不可以”,另一个则是“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之义,论语中“不可”共出现于35章,其中至少有15章(含本章)其“不可”可解为或最好解为“很难做到(不可能)而不可以”。如此则解为教育人民,只能作到让大家知道待人处事的方法,而使之遵照着去做;但是却很难让大家都知道为何要以这些方法来待人处事的大道理。但小弟以为这还是不及第一种解法来得直接自然。 看完了这半个问题再来就来分析一下剩下的那个问题:为何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个字呢?先看看另一章与本章有异曲同工之妙的颜渊篇,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章意为子贡向孔子请示为政之道,孔子回答说:必须生产充足的粮食,整备一定程度的武力,之后还要施行教化使人民能信赖政府。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一定要自这三件事中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先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那应该先把军备放到一边。子贡再问:如果还是迫不得已,一定要自这剩下的两件事中再要去除一件的话,应该去除那一件呢?孔子说: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就放弃粮食吧。因为自古以来谁能不死?但是一个群体之间如无相互信赖的话,这整个群体都会无法生存下去的。此章揭橥的为政三件重要的事:依次为民信、经济、国防与道千乘之国这章相对照:“民信”与“敬事而信”,这信是一样的;“足食”与“节用而爱人”俱是指经济问题,况且节用是节用国家的财物,而粮食正是国家重要的财物;“足兵”与“使民以时”;因使民为要人民服公役,这公役亦包括兵役。 由此可知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不只是千乘之国的为政之道,也是万乘之国、百乘之国的为政之道。孔子加上道千乘之国这几字,以小弟之推论大概是针对当时谈话的对象吧!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博:广泛地。 文:文化知识。 约:节制。 畔:违背(正道)。 孔子说:“君子能够广泛地学习文化知识,并接受礼的节制,也就可以不背离正道了。” 历史、文化、音乐、诗词等等,都可以称为文。文属于知识范畴,属于工具,如果没有礼的节制就可能走到它的反面,危害他人和社会。 说到这里,我想到前面子贡和子夏和孔子的对话。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则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在这两个对话中,孔子都说:始可与言《诗》已矣。这里有个关键词,就是“始可”,意思是“可以开始学习”,为什么原来不行呢?因为原来不懂礼,没有礼的节制而去学习艺术,那就坏了身心,就不能理解文化艺术。所以,孔子提倡“约之以礼”,只有这样,所学的文才能发挥它本有的功用,才能不背离正道。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几",包咸训微,是委婉之义。简本作"儆",乃形近而误。

"不违",是绝对服从。现代社会,只有军队,对首长的命令,才绝对服从,但孔子不一样,他讲"不违",一是对父母,二是对老师,国君都未必有这种资格。郭店楚简《语丛三》告诉我们,人对父母和君主都要服从,就像军人要服从三军之旗和三军之帅,但君不如亲,君可去,亲不可去,君臣关系不好,可以不以君臣相待;臣不悦君,可离而去之;君以不义加诸臣,臣可拒而不受。当时是孝大于忠,不像宋以来,可以舍孝取忠。

"劳"是操心。

古人说,"事亲有隐无犯,事君有犯无隐"(《礼记·檀弓》)。国君,可以毫无保留,犯颜直谏;三谏不从,就哭;哭也不行,就溜。父母,不一样,只能曲里拐弯,委婉劝说。

这里讲孝子劝父母,真是难拿。不但言辞要恳切而委婉,绝对不能直戳戳,不留情面,说父母哪儿对哪儿错,还要看他们的脸色,只要父母不接受,就要恭敬如初,绝对服从,事事为父母操心,丝毫没有怨言。(如何劝父母)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求简短的论语原句及翻译 50句谢谢
(《论语·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说:...

求简短的论语原句及翻译 50句谢谢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

求简短的论语原句及翻译 50句谢谢
(《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了以后要不断地复习、实习,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和我一起商讨学问),不也快乐吗?虽然人家对我不了解,我也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有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 【译文】(孔子的弟子)有子...

论语十则全文翻译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三、出处 《论语》...

《论语》原文及翻译注释
根据论语中的其他用例我们认为第三种解释更正确,以前的中学教材解释成第一种,现在的教材已经改过来了 “殆”有三种说法:1.精神疲殆 2.迷惑 3.指学业上陷入困境危险 在论语的其他用例中只有后两种解释,根据对偶词的词义相近的规律,我们判断应为第三种解释,旧教材解释成第一种,是根据一些古人的...

论语全文翻译,谢谢
《论语》书中 子曰”的 子,都是指孔子而言。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 (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

孔子经典名句100句及解释
1、有教无类。摘孔子《论语》译文 对人进行教育,不管他是哪一类。2、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译文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3、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译文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译文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5、礼之用,...

写出三句论语中的句子并作解释
(2)学:孔子在这里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文化典籍。(3)时习:在周秦时代,“时”字用作副词,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一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

论语解释
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

论语全文及翻译
(2)何如:《论语》书中的“何如”,都可以译为“怎么样”。(3)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二句见《诗经·卫风·淇澳》。有两种解释:一说切磋琢磨分别指对骨、象牙、玉、石四种不同材料的加工,否则不能成器;一说加工象牙和骨,切了还要磋,加工玉石,琢了还要磨,有精益求精之...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一句论语的解释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劳而不怨.最好见解和感悟多一点!标准点! -
彩仁凯纷:[答案] 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论语一句的意思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中的川上、斯夫、舍、逝者的意思,和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
彩仁凯纷:[答案] 无实在意义 因为这句话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说这句话的时候有个背景,故后人多用来指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的流逝,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论语子罕篇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解释论语的一句话.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
彩仁凯纷:[答案]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孔子说:“读书人立志于追求真理,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值不得和他谈论什么了.”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论语》中的一句话解释与字的解释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解释与这句话中“说”和“君子... -
彩仁凯纷:[答案]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孔子说:“学习而经常实践,不... 没有人了解自己,并不烦恼怨怒,这不才是君子吗?” 说:音yuè,同悦,愉快、高兴的意思. 君子:指孔子理想中具有高尚...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孔子论语名言一句(带解释) -
彩仁凯纷:[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孔子论语名言一句(带解释) -
彩仁凯纷: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愉快吗?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解释一句论语 -
彩仁凯纷: 孔子说:“为君子办事很容易,但很难取得他的欢喜.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是,当他使用人的时候,总是量才而用人;为小人办事很难,但要取得他的欢喜则是很容易的.不按正道去讨他的喜欢,也会得到他的喜欢.但等到他使用人的时候,却是求全责备.” 作为君子,他并不对人百般挑剔,而且也不轻易表明自己的喜好,但在选用人才的时候,往往能够量才而用,不会求全责备.但小人就不同了.在现实社会中,君子并不多见,而此类小人则屡见不鲜.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请解释一句论语 -
彩仁凯纷: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论语的一句话解释
彩仁凯纷: 孔子在河边感叹道;“一去不复返的时光就像这河水一样啊! 日夜不停.”

马边彝族自治县15274028084: 解释论语中的一句话 -
彩仁凯纷: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1),鲜矣仁.”【注释】(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读解】巧言令色.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如果再加上孟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