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解释

作者&投稿:汪须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论语全文及解释及解析~

  《六则》解析鉴赏


  【作者介绍】

  孔丘(前55l~前479),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zōu)邑(现在山东省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出身贵族,早年做过乘田(管理牛羊的官)、委吏(管仓库的官)一类的小官。30岁开始聚徒讲学。50岁时任鲁国中都(现在山东省汶上县)宰,后来一度任司空(掌建筑)、司寇(掌司法)。为了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他游历列国,不被重用。晚年整理过《诗》《书》等古代文献。孔丘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据传先后有弟子三千人,其中著名的有72人。他提倡仁政、德治与礼乐教化,创立儒家学派。自汉以后,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

  【解题】

  本文选自《论语》。《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全书共二十篇,每篇有若干章,取首章中的两三个字为篇名。一章记一件事或几句话、各章基本上是独立的,没有结构上的关系。课文的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则见于《学而》篇,第二、三则见于《为政》篇,第四则见于《公冶长》篇,第五、六则见于《述而》篇。《论语》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哲学、政治、教育、文学等许多方面,是研究孔丘和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练,含义深刻。其中有些言论,后来发展成为成语和格言,很有启发教育作用。课文所选的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

  【注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子:古代对男子的美称或尊称,特指有学问的男子,如荀子、孟子,相当于“先生”。在《论语》中,孔丘门人称自己老师为“子”。书传直接说“子曰”的,都专指孔子。曰:说,说道。学:学习。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时习:按一定时间实习(或温习)。时:按时。习:有演习、实习和温习、复习两种意思,后者偏重于书本知识,前者偏重于技能。之:代词,指学到的知识。不:不是。亦:这里是一个加重语气的助词。说:同“悦”愉快,快乐。乎:语助词,相当于“吗”。“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这一句讲一个人就当好学,并按时温习学得的知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朋:指朋友。古代“朋”与“友”的称呼有区别,“同门曰朋,同志曰友”。自:从。远方:很远的地方。来:来到,有“来共同研究学问”的意思。乐:快乐。○这一句强调要乐于共同学习。《礼记·学记》部:“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人不知:指自己有学问而人家不知道或人家不赏识、任用。而:转折连词。愠:恼怒,恼恨。君子: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道德高尚的人。○紧承第二句,提出了一条与人相处的道德准则,这就是要有宽广的胸怀,即使由于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暂时受了委屈,也不恼恨人,这才称得上道德高尚。

  以上一则三个并列的反问句,从不同角度说明应有的学习态度。句一讲不仅要好学,而且还要按时温习。句二讲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到一起,互相切磋学问,值得珍惜。句三讲要注意自我修养,要谦逊,受得住委屈。把深刻的道理用委婉的语气讲出来,让人心悦诚服。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温:温习。故:旧的。这里指已经学过的知识。而:顺接连词。知新:有得到新的体会和通悟新的内容两重意思。可以:在古代汉语中是两个词,“可”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可以”,“以”是个介词,这里表示动作行为直接涉及的对象。(这一句中,这个对象承前省去了。)为:动词,做为,当做。师:教师,老师。矣:句末语助词。○对所学知识不断复习,不仅可以加深理解,而且可以由此及彼的获得新的知识,就可以做老师了。

  以上一则说明学习方法,强调对所学知识要反复温习,融会贯通,举一反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学:学习。这里指死记硬背不求甚解。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相当于“却”,“可是”,“但是”。思:思考,思索。罔:受蒙蔽,受欺骗。殆:通“怠”,精神疲倦。两个“则”:都是顺接连词,就,便。○学习和思考是求知的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以上一则讲学习和思考的关系,指出“学”和“思”紧密结合,才是正确途径。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贡:孔子的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卫国人。孔文子:姓孔名圉(yǔ),字仲叔,卫国大夫。“文”是他死后的谥号。何以:即“以何”,介词结构,凭什么。疑问代词宾语提前。谓之:称他,动宾结构。谓:叫做。之:代词,他,指孔文子。也:语助词,相当于“呢”。○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及大臣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一个表示褒贬的称号叫做“谥”。谥有一定的标准;因为同一个谥号可以概括不同身分的人的几种主要品行,所以子贡问孔子,孔文子的谥号是依据哪一条。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明,敏捷。而:顺接连词,相当于“既……又……”,所连接的两部分有递进意思。好学:勤学,努力学习。不耻下问: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耻:羞耻,这里是意动用法。是以:即“以是”,因为这个,因此。介词结构,代词宾语“是”提前。○这是孔子对孔圉为什么谥作“文”的解答。根据谥法,有六种品行都可称“文”,孔圉是凭“勤学好问”这一条得到这一谥号的。

  以上一则,孔子借答问阐明一个人应有的学习态度:好学和虚心。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huì)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不出声,不说话。两个“而”都是连词。前一个“而”连接状语和谓语,后一个“而”表示所连接的两部分并列。识:通“志”,记住。之:代词,指学习所得的东西。厌:满足。诲:教诲,诱导。倦:倦怠,厌倦。何有于我:即“于我有何”,在我这里有什么,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何有:有什么,有哪些。于:介词,在,对于。哉:表示感叹的语助词,相当于“呢”。○前三句涉及学和教两方面,第四句是孔子自谦的话,自叹不足的语气中包含着对自己学生的勉励和要求。

  以上一则是说学和教都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几个人,古代汉语里的。“三”往往不是具体的数字,而是泛指多数。行:走路。必:副词,一定。师:老师,先生。焉:表示肯定的语气词。择:选择。其:代词他们。善者:好的,这里指优点。“者”与形容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的“者”字短语。而:顺接连词。从:跟从,学习。之代词。前一个“之”指“善者”,即优点;后一个“之”指“不善者”,即缺点。改:改正。○孔子认为,老师时时有,处处有,几个人之中,就有自己的老师。既可学习别人的长处又可以人为鉴,避免别人所犯的错误。这与第四则“不耻下问”的思想一脉相通,反映了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这一则讲随处都有老师,应当择善而从。

  【译文】

  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温习所学的知识,不是很愉快的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的吗?(即使)人家不了解我也不恼恨,不就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能获得新知识新发现,(这样的人)就可以把他当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是机械地学习而不加以思索,那就会迷惑不解;思索了却不进一步学习,那就会精神疲惫。”

  子贡问遭:“孔文子凭什么谥号叫做‘文’呢?”孔子回答说:“(孔文子)思考问题敏捷,学习努力,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称他‘文’。”

  孔子说:“默默地把学过的东西记下来,努力学习而不感到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对我来说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看出那些不良方面加以改正。”

  【简析】

  《论语》六则,就其内容来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四,五、六则是关于学习态度(包括个人修养)的。归纳起来,有三个要点:第一,一个人要掌握知识,必须不断地进行学习,要好学,勤学,不知疲倦地学,并能把按时进行复习当做一件乐事。第二,要想真正学到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虚心拜周围的人为老师,乃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第三,学习者要坚持自我修养,对自己,学而不厌,不怕别人不了解;对同志,以能相互切磋学问为乐;对弟子,教导要特别耐心。第二、三则是关于学习方法的,孔子着重强调了两点:其一是,对所学的东西,应该按时复习。复习的目的在于记住它,加深理解,扩大新知。其二是,“学”和“思”要结合起来。学习时不动脑子,不想问题,就不可能学到真正的知识,也不可能获得举一反三的能力。从“温故”到“知新”中间有一个思考的过程,即在头脑里对获得的知识和材料进行分析、概括和推导,缺少这个过程就不可能达到“知新”。但是思考又必须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才能有所得。

  《论语》六则,篇幅简短,立意深刻,三言两语就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富有哲理性。严肃而深刻的道理用谈话、答问的形式讲出来,给人以平易亲切之感。反问句、感叹句的运用,使语言更具纡徐含蕴的色彩。“温故知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已成为学习中的格言,富有极大的生命力。

  【字词句基础知识举要】

  学习

  “学”繁体字作“学”。臼象两手;爻象教具,本竹木棍,冖是蒙覆象形,引申为蒙昧,子为教学对象。本义是“觉悟”,即教导童昧使他明白事理。“学”在古代有授教传业的意思,又有效法的意思。

  “习”的本义是鸟练飞。《礼记·月令》季复之月:“鹰乃学习”。意思是说在夏季的末一月,鹰就练习搏击飞翔。这做一日和尚撞一天钟是“学习”一词的最初来源。因为鸟练飞要反复进行,所以《说文》解释道:“习,数(shuò)飞也。”数,反复,多次。由此引申为复习,练习,如本文“学而时习之”一句中的像礼(各种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书(书写)、数(计算)之类,实践性都很强,因此,这里所说的“练习”应该兼有“实习”“演习”的意义。

  说

  “说”的本义是开解、解释,有“喜悦”“解释”“谈说”等意义。后用偏旁“忄”加“兑”,另造一个“悦”字,分担其中“喜悦”这一义项。本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的“说”,就是“悦”的古字,读yuè。用作“解释”义时读shuō;用作“劝说”义时读shuì;用作“解脱”义时又读tuō,通“脱”。

  识

  “默而识之”一句中的“识”读zhì,是“记住”的意思。引伸为表记,现代变为双音词,写作“标志”。“识”读shí时,意义是知道,识别。“知”和“识”意义相近,知是一般的知道,识常常是比较深的认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两句,历来解释分歧较多。我们认为,除了对“罔”和“殆”二字要求得确切解释外,还应顾及“学”的含义,如前所述,“学习”本身除了读书之外,还有实践的意义,学的对象除书本知识外,还包括技能,因此,“学”和“思”的关系应包括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杨伯峻先生解释“罔”为“诬罔”、“殆”为“疑惑”或“危险”,较为确切。

  而

  “而”在文言中可用作代词(同尔)、语气词、连词。作连词用法灵活,它既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也可以连接句与句。顺接和转接是“而”作连词时的两种基本用法。在这六则《论语》里,一共用了十个“而”字。属于顺接的有六个:

  学而时习之 温故而知新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择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

  属于转接的有三个: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默而识之”的“而”连接动词和它的修饰语(状语),译成现代汉语时,一般可不译。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是孔子毕生奉行的事业,其自身好学不厌,同时又诲人不倦,《论语》开篇论“学”,抓住了孔子学说的关键与纲要。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我们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今稍作阐释,不当之处请指正。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⒈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为 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而应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当中。在古时,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数,不是确数。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蒙蔽 殆:疑惑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为《论语》开篇首章首句,“学”的含义是学习与教学,是孔子毕生奉行的事业,其自身好学不厌,同时又诲人不倦,《论语》开篇论“学”,抓住了孔子学说的关键与纲要。通常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学问是要大家随时练习它,不也高兴吗?”(南怀瑾《论语别裁》)“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杨伯峻《论语译注》)这些理解从字面上看都是十分确切的,但再细加思考,则似嫌简单,“学”并不仅仅包含需要温习、练习的学问,而“习”也并不只是温习、练习的意思。我们认为,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其科学的学习和教育思想,值得现代教育借鉴。今稍作阐释,不当之处请指正。

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⒈必定有可以作为我的老师的人。指应该虚心地向一切有长处的人学习。
⒉ 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有值得我学习的老师。我选择他们的优点加以学习;对他们的缺点,参照自己的情况加以改正。这表达了一种极为谦虚的学习态度。不管什么人,只要他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向他学习,对于别人的缺点和错误也要引以为戒,不要重犯。
注意:三人行,不可理解为 在一起行走的三个人当中,而应理解作在一起行走的几个人当中。在古时,三、九泛指多次,是概数,不是确数。
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蒙蔽 殆:疑惑
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做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方法。一味的读书,而不思考,只能被书本牵着鼻子走,就会被书本所连累,从而受到书本表象的迷惑而不得甚解。所谓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而只是一味的埋头苦思而不进行一定的书本知识的积累,进而对知识进行研究推敲,也只能是流于空想,问题仍然不会得到解决,也就会产生更多的疑惑而更加危险。只有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以致用。
孔子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子夏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这些都是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的重要性。
西方的哲人康德说过“感性无知性则盲,知性无感性则空。”与孔子的这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以说是惊人的一致。可见人类在知识的认知和获取上,不论地域、种族如何差异,其根本性的原则往往是一致的。

4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此句确出自《论语·述而》:
原文是: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翻译过来是:叶公向子路问孔子是个什么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对子路)说:“你为什么不样说,他(孔子)这个人,发愤用功,连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这样回答多好!”
为什么子路不敢评价孔子?这是师道尊严造成的。在古代,一个学生是不能评价自己的老师的。不过,孔子作为老师也非常实在。学生不评价他,他自己人学生把自己评价了一番。

5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说:一个人不到他倾全力去尝试了解事理,但却仍然想不透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启示他的。不到他尽全力想要表达其内心的想法,却想不到合适言词的程度,我是不会去开导他的。如果告诉他一个角落是这样的,他还不能推悟出其它三个角落也是一样的,那我就不会再多说什么了.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吗?现在这句话常被用以对远道而来的朋友表示欢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了而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思考了却不学习则会对自己有害。
知之为知之,不之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个人同行,其实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人
发愤用功,以至于把吃饭都忘了,快乐得把一切忧虑都忘了,连自己快要老了都不知道。
孔子说:「不是发愤图强要研究学问,我是不会去开导的,不是有话想说,却难以表达的人,我是不会去启发的,不能举一反三的人,我是不会重复教的。」

常常温习之前学的,不是很令人高兴吗!几个人通行,一定有可以做我老是的人。学习了却不思考会迷茫,只思考却学习就会荒废。


10句谚语解释
谚语解释 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却甘愿服务。 2. 往者千谏 来者可追 过去的事已经不可挽回了,将来的事还来得及改正。 3. 言必信 行必果 说话一定要守信用,做事一定要果敢。 4. 由俭入奢易 由奢入俭难 由简单的日子去过富裕的生活,会很快习惯,但过...

成语+成语解释
成语及其解释有如下这些:1、哀而不伤:哀,悲哀;伤,妨害。原来指悲伤不至于使人伤害身心。后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也比喻做事情适中,没有过与不及之处。2、天网恢恢: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逃不出天道的惩罚。恢恢,形容非常广大。3、应接不暇:指一...

成语大全四字成语解释
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大都出自书面,属于文语性质的。 其次在语言形式上,成语是约定俗成的四字结构,字面不能随意更换;成语在语言表达中有生动简洁、形象鲜明的作用。 3. 成语大全 四字成语及意思 四字成语大全带解释 岸谷之变 岸:喻指高位。 比喻 政治上的重大变化 ...

成语解释大全5000条(成语大全及解释6000个)
释义:意思是指形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出处:宋·周密《齐东野语》:“帝王即位,即是好日,兼官历又吉,何疑?事不容缓。”译文:帝王即位,这就是好日子,而且算出来这日子又吉利,为什么要怀疑?事情已经不能再拖延了。5、迫在眉睫读音:pòzàiméijié释义:意思是比喻事情十分紧急,已到眼前。出处:战国列子《列...

成语解释大全5000条
高考常见成语大致有:1、安步当车:从容地步行,就当乘车一般。 2、安土重迁:留恋故土,不肯轻易迁移。 3、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 4、百无聊赖:指生活中思想感情没有依托,精神空虚,感觉什么都没有意思。 5、暴虎冯河: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6、鞭辟入里:鞭辟:鞭策,激动。里:内部。指学习要切实。形...

四字成语及解释500个
板板六十四 bǎn bǎn liù shí sì 〖解释〗宋时官铸铜钱,每板六十四文,不得增减。 比喻刻板不知变通。板:即“版”,铸钱的模子。 〖出处〗清·范寅《越谚·数目之谚》:“板板六十四,铸钱定例也,喻不活。” 〖示例〗这个人~,不通人情。 王安忆《绕公社一周》 半三不四 bàn sān bù sì 〖...

有关青春的成语和解释
青春难再 成语解释:再:两次或第二次.青春过后就不会再来.形容青春时光宝贵. 典故出处:明·冯惟敏《黄钟·醉花阴·酬金白屿》:“自古道青春难再,喜相逢笑口齐开.” 反老还童 成语解释:反:回.由衰老恢复青春.形容老年人充满了活力. 典故出处:汉·史游《急就篇》:“长乐无极老复丁.”《旧...

成语积累50个带解释,要简单的!急!
成语名称:爱势贪财 成语解释:爱慕权势,贪图钱财 成语名称:爱贤念旧 成语解释:念:思念。爱慕贤者,怀念故旧 成语名称:爱者如宝 成语解释:将喜爱的东西视同珍宝 成语名称:恩爱夫妻 成语解释:恩:亲爱。指相亲相爱的夫妻 成语名称:恩恩爱爱 成语解释:形容夫妻感情深厚或骨肉亲情 成语名称...

描写官吏的成语及解释有哪些
打退堂鼓dǎ tuì táng gǔ 成语解释:原指封建官吏退堂时打鼓。现在比喻跟人共同做事中途退缩。成语出处: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左右,打散堂鼓,将马来,回私宅去也。”例句:我们做事一定要有恒心,不可以一遇到困难时,就打退堂鼓。对簿公堂duì bù gōng táng 成语解释:簿:文状、...

100个成语解释以及造句
2010-03-09 成语解释及造句 1381 2017-12-20 100个成语的意思及造句 1 2016-02-29 一百个常用成语及解释 215 2017-12-01 列举100个成语及解释并造句。 7 2016-08-17 100个成语,翻译加造句 63 2012-01-16 求100个成语【初中】(解释+造句) 18 2016-02-23 一百个成语及解释,解释越短越好 584...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注释(孙立权著书籍) - 搜狗百科
于莎联邦:[答案] 《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译文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注释:时,时常地或者按照一定的时间; 习,复习或者实习; 说,同 悦 ,愉 快; 朋同门为朋...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什么意思 -
于莎联邦: 1《论语》:儒家经典之一.中国春秋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较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全书共20篇、492章,首创 “语录体” .南宋时,朱熹将它与《孟子》《大学》...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解释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
于莎联邦:[答案] 我曾经整日茶饭不思,整夜不睡觉,(把时间)都用来思考.(这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不如脚踏实地地学习/实践.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字词解释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求这句话具体的每个字或者每个词的含义. -
于莎联邦:[答案]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解释“之”: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知者;曲肱而枕之;择其善者而从之.解释“于”:五十有五而志于学 -
于莎联邦:[答案] “之”在这都是代词用法 学而时习之 :“之”代指学习的内容.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之”做知的宾语,代指知道的内容. 曲肱而枕之:“之”代指曲肱. 择其善者而从之:“之”代指善者. 十有五而志于学:“于”做动词,趋向之意.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十则》解释原文: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 -
于莎联邦:[答案]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悦,不亦君子乎?” 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简短名词解释论语 -
于莎联邦: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与《大学》《中庸》《孟子》《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并称“四书五经”.通行本《论语》共二十篇.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的翻译 并解释带括号的字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曰:“... -
于莎联邦:[答案] 是:这才是 逝:老 省:反省 信:诚实

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18746326853: 论语的名词解释 -
于莎联邦: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文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作品多为语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