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求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作者&投稿:刘胞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一、译文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

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

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

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

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

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

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

二、原文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

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

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

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

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

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三、出处

《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广宋遗民录》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广宋遗民录》序,该篇选自《顾亭林诗文集·亭林文集》卷二。明代程敏政著有《宋遗民录》一书,朱明德又从而扩充为《广宋遗民录》,并请顾炎武为序。时在1679年(清康熙十八年),顾炎武六十七岁。

二、作品赏析

文中借为宋代遗民录作序的机会,巧妙地借题发挥,一面感叹坚持民族气节的知音难得,一面又对遗民中的变节分子作了辛辣的嘲讽。文章写得委婉含蓄,在字里行间透露出一股愤激之情,寄托了作者无穷的感慨。

三、作者简介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广宋遗民录》序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怎会没有一两位略微知道洁身自爱的士人,但是(他们)又在中途改变了德行,在晚年丧失了气节。因此士人找到朋友就更难了。有时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在几千里之外寻求;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感慨想象依托于千年以上的人。如果有言行完全适合自己心意的人,就追随仰慕他,考虑替他树碑立传。唉!其用心也是良苦的啊!

  吴江朱先生明德,跟我同乡,相距不过百余里,但没有见过一面。如今朱先生年龄六十二岁了,而我又大他五岁,一个人在寒江荒草之滨,一个人在绝障重关之外,都忧虑没有朋友。朱先生于是采辑旧闻,得到程克勤的《宋遗民录》并充实了它,以至到四百多人。拿书来向我索序,大概就是所谓一处得不到合适的人,那就从几千里之外寻求吧。他对宋时遗民,(如果)有言行或姓氏留在一二本名人文集的人,全部列举并写在书中,大概就是所谓在今人中不能得到,就去感慨想象于千年以上的人吧。

  我既缺少学识,又年老体迈,不能替他订正。虽然如此,但是私下存有疑问。现在少数在一二本名人文集中留下姓名的人,难道没有只是短时相识而不能使节操保全不变的人吗?或者偶然遇见但并不志同道合的人吗?所以那样的人未必都值得记述啊。虽然如此,但朱先生对于这些人尚且恋恋不舍,都称他们作遗民,这也是因为求友很难因而在这上面寄托怀想吗?庄子有话:“你没听说过越国被流放的人吗?离开本土几天,见到他所了解的人就高兴;离开本土十天一个月,见到本国人就高兴;到一周年后,见到像人的人就高兴。”我曾经游览太行山以东以西地方、黄河以南以北地方二十多年,而那些人越发不像人样了。等问到大江以南,过去人们所称道的某些(有志反清的明代遗民)伟大壮士,却也改变装束和品质,丧失气节,学作没有人性的人了。而朱先生却写了这样的书,以便在天地间保存人的节操。像朱先生这样的人,将不会成为遗民了吧?(意思是朱君与那些归顺清朝的遗民不同)于是写这篇序来答复朱君。我老了,希望能教导后辈人,希望敦品行、重节义的为人之道还不至于灭绝啊。

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古之人学焉而有所得,未尝不求同志之人。而况当沧海横流,风雨如晦之日乎?于此之时,其随世以就功名者固不足道,而亦岂列一二少知自好之士,然且改行于中道,而失身于暮年。于是士之求其友也益难。而或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令之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苟有一言一行之有合于吾者,从而追幕之,思为之传其姓氏而笔之书。呜呼,其心良亦苦矣!

吴江朱君明德,与仆同郡人,相去不过百余里,而未尝一面。今朱君之年六十有二矣,而仆又过之五龄,一在寒江荒草之滨,一在绝障重关之外,而皆患乎无朋。朱君乃采辑旧闻,得程克勤所为《宋遗民录》而广之,至四百余人,以书来问序于余,殆所谓一方不得其人,而求之数千里之外者也,其于宋之遗民,有一言一行或其姓氏之留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尽举而笔之书,所谓今人不可得,而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者也。

余既尠闻,且耄矣,不能为之订正,然而窃有疑焉:自生民以来,所尊莫如孔子,而《论语》、《礼记》皆出于孔氏之传,然而互乡之童子,不保其往也;伯高之赴,所知而已;孟懿子、叶公之徒,问答而已;食于少施氏而饱,取其一节而已。今诸系姓氏于一二名人之集者,岂无一日之交而不终其节者乎!或邂逅相遇而道不同者乎?固未必其人之皆可述也。然而朱君犹且眷眷于诸人,而并号之为遗民,夫亦以求友之难而托思于此欤?庄生有言:“子不闻越之流人乎?去国数日,见其所知而喜;去国旬月,见所尝见于国中者喜;及期年也,见似人者而喜矣。”余尝游览于山之东西、河之南北二十余年,而其人益以不似。及问之大江以南,昔时所称魁梧丈夫者,亦且改形换骨,学为不似之人;而朱君乃为此书,以存人类于天下,若朱君者,将不得为遗民矣乎?因书以答之。吾老矣,将以训后之人,冀人道之犹未绝也。


扶余县13533399426: 急求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
鲜静益心: 一、译文 孔子说:“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访,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古人学习如有所心得,未曾不寻求相同志气的人,何况在社会物欲横流,风雨如晦的时候啊!在这时候,那些随世道变化而(向新朝)成就功名的人本来不值得称道,然而...

扶余县13533399426: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
鲜静益心: 顾炎武(1613- 1682)汉族,苏州府昆山县(今江苏昆山)人,原名绛,字忠清.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尊称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曾参加抗清斗争,后来致力于学术研究.晚年侧重经学的考证,考订古音,分古韵为10部.著有《日知录》、《音学五书》等,他是清代古韵学的开山祖,成果累累;他对切韵学也有贡献,但不如他对古韵学贡献多.

扶余县13533399426: 广宋遗民录序 翻译 -
鲜静益心: 江乙背地里诋毁昭奚恤,对楚王说:“有个人认为自己的狗会辩是非善恶,而非常喜欢它.有一次,这条狗掉下井后,邻居发现了满身是水的狗,想进他家里告诉他.但是狗讨厌他告诉主人这件事,就在门口...

扶余县13533399426: 急求,古文翻译!!!!!! -
鲜静益心: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庄宗既好俳优,又知音,能度曲,至今汾,晋之俗,往往能歌其声,谓之“御制”者是也.其小字亚子,当时人或谓之亚次.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

扶余县13533399426: 急求文言文的翻译 -
鲜静益心: 译文:陈元方十一岁时,去拜访袁公.元方回答说:“老父在太丘时,性格刚强的人用德行去安定他们;,让他们顺心地过着安乐的生活,时间越长,大家越是尊敬他.”袁公说:“我过去做邺县县令时,正是这样做的.不知是你父亲效法我的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的?”元方说:“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虽然相隔很远,但是他们为官处世的做法是一致的.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扶余县13533399426: 急求文言文翻译 -
鲜静益心: 原文: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谏曰:"今者臣来,见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

扶余县13533399426: 求文言文翻译 急!! -
鲜静益心: 不严斯治. 直译1、处脂膏不润其质,酌贪泉岂渝其性,故能治绩克彰?所以他能政绩突出,考察官吏,他为第一. 2、威惠兼举:(他)恩威并举,课最之首. 直译:处在脂膏之中而不揩油,喝了贪泉之水怎可改变他的品性,宽猛相资,故能畏而爱之,宽严兼济,所以百姓怕他爱他

扶余县13533399426: 古文翻译,急求
鲜静益心: 陶潜,字元亮,知识渊博善于做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曾经作《五柳先生传》来形容自己:“家里四壁空空,不能遮阳挡雨,旧衣衫十分破烂,盛饭的容器经常空着,但心里很坦然. ” 他自己这么说,当时的人也认为这是实话.当有亲朋带着酒菜去找他,他也不推辞.每当喝醉的时候,就舒舒服服的睡觉.从没有高兴或生气的样子,只是见酒就喝,如果没酒,也可以不停的吟诵.他不懂音乐,却有一张素琴,弦也不调音,每当朋友门来喝酒.就弹琴唱歌,说:“只要能领会琴中的乐趣,就不用在意音准不准啊!”

扶余县13533399426: 急求文言翻译!需要 以下译文!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人.祖灵真,宋司空秀之弟也.父尚,越骑校尉.勰早孤,笃志好学.家贫不婚娶,依沙门僧佑,与之居处,... -
鲜静益心:[答案] 刘勰,字彦和,东莞莒(今山东莒县)人.他的祖父刘灵真,是宋朝(南北朝时期的宋)司空(官职名)刘秀的弟弟.他的父亲刘尚,曾任越骑校尉(官职名).刘勰很早就成了孤儿,爱好学习,志向坚定.家里贫穷没能力娶亲,依靠沙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