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真的是被冤枉的吗?

作者&投稿:阴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大秦帝国之崛起》的播出将会再次掀起讨论秦朝历史事件、制度、历史人物的热潮。其中的长平之战是这一部电视连续剧的最大看点!围绕着长平之战的历史话题向来是战国题材的热点,不知道这部电视连续剧的导演和编剧是如何对长平之战进行演绎的。

上一篇文章我们分析了白起的功过是非,今天,我们再来对赵括进行分析。
说到赵括,许多人都会说“纸上谈兵”的典型教材,赵括在历史上好像没有人质疑他在长平之战中的错误战术,都认为赵括应该为长平之战的失败负责!史书上对他的描述也仅仅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几句话和后来史书上对史记的记载这几句话的想象,这些后人的杜撰我不再重复,大家可以网上搜索。
今天要说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赵括是冤枉的,甚至于赵孝文王也是被冤枉的,人们对赵括讽刺嘲笑了2000多年是不公平的。这在今天互联网时代网上很容易搜索到这类文章。大通盛道不想罗列这些人的理由,只想对赵括喊冤的人的比较流行的观点进行逐一反驳!
一、秦国经济力量强盛,更有巴蜀粮仓。赵国地处战争中心,连年战争没能全力以赴发展经济,战争拼的是经济,因此赵国战败是必然。
二、秦国军队适合防御,不善于进攻。赵国军队善于速战速决。
三、赵括没有错误,换谁都是一样的结局。
四、赵括的军事才能从断粮46天没发生军变可以看出来。
五、赵括身先士卒,勇猛陷阵反映出军人的高贵品质。
六、赵孝成王力排众议任命赵括是形式所逼,并非错误决策。赵孝成王是一代明君。
我们第一种观点进行反驳。
战争有时候确实拼的是经济,但是经济并不起决定作用!历史上经济弱国战胜经济强国的例子比比皆是,一次战役的胜负与经济关联性不大,一次战役的胜负是由战术和谋略决定的,小米加步枪一样可以战胜大炮和飞机就是很好的证明,成吉思汗带领落后的蒙古军队打遍天下无敌手。再看后来李牧指挥的几次战役,也是以少胜多,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取得绝对的胜利,把秦军打得全军覆没,主帅畏罪潜逃燕国。
长平之战是赵国战略失败、谋略失败、战术失败的集中体现!(后面对比邯郸之围)
首先,在战略上,赵国在秦国进攻上党郡的时候就应该意识到秦国的战略目的并非仅仅只要一个上党郡,无论上党郡在赵国手里还是在秦国手里,都会使得秦国赵国直接面对面,危险时时刻刻都会发生。而韩国的上党郡是赵国和秦国的一个天然屏障,上党郡只有保留在韩国,才能对赵国有力。因此,在秦国发动对上党郡的侵略的时候,就应该出兵助韩,而不是袖手旁观!这样既能够和韩国搞好关系,也能让其他国家看到赵国的仁义之处,为未来和秦国的正面冲突做好合纵抗衡的准备。
而韩桓惠王在秦军凌厉的攻势之下焦头烂额,知上党必不保,故献上党与秦,求和以自保。韩上党太守冯亭为促成三晋联合共同抗秦的局面,拒绝执行王命,反将上党十七县献与赵国。 由于不愿与秦国正面刀兵相向的原因,赵国统治集团内部,关于是否受地问题发生分歧。
以平阳君赵豹为首的主和派认为冯亭献上党是引秦赵相争的嫁祸之计,不可受地。以平原君赵胜为首的强硬派认为不战得上党十七县,控山西形胜之地机不可失,赵应迅速接收上党各县以防被秦国占先。最终,赵孝成王采纳平原君之议,派兵接收上党。

这个时候,无论赵国接受不接受上党郡,都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也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这个战略决策的错误,应该是整个赵国统治集团负责,而并非一个人负责。这可以结合朝鲜战争中国出兵的例子去理解!
我们再来反驳第二种观点。
秦国军队善于防御不善于进攻,我们不用谈,这种观点不攻自破,如果不善于进攻,秦国是如何一次次攻城略池,让其他六国胆战心惊的呢?
赵国军队善于速战速决,这在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军事改革之后,赵国军队的一大进步。但是速战速决也是要分对付谁,速战速决并不能说就不会防御。廉颇的防御工事就做得很好。另外,赵括的闪电出击完全可以分批次,化整为零进行,而不是倾巢出动的速战速决。而赵括在几次出击失败之后,仍然采取主动出击的战术,就已经显示了赵括的军事能力确实有问题了。
我们再来反驳第三种观点。
说赵括没有错误,是睁眼说瞎话。
即便是王命不可违,赵括被逼无奈去接替廉颇,在那种情况下,也不能对原有军队的领导层进行大的变动,这本来就是兵法的大忌,熟读兵法的赵括为什么要对廉颇旧部进行领导层的大变动?无非就是为了换上听自己话的人,让自己的决策能够顺利执行,而不受阻拦,可想而知,这种武断的行为只能导致一言堂,失败是必然!
其次,赵括亲自率领军队渡丹水袭击秦军,根本不去考虑丹水的危险性,结果秦军决黄河阻断赵军回路。这又是赵括的一招败棋,根本没有回旋的余地。
再次,在赵括屡战屡败的情况下失去理智,身先士卒倾巢出击,这更是一个笑话,战国初期军事领导人就已经不再冲锋陷阵,而是在最安全的地方指挥作战。赵括这种最低级的错误,却成了某些人眼里身先士卒的大英雄,导致40万军队失去领导束手就擒。这也可以看得出来赵括的武断作风对赵军的恶劣影响,即便是赵括牺牲,也应该有副将顶替指挥作战,而赵括的领导层安排上根本就没有这样,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谁也不能反对。这进一步说明赵括在人事安排上犯了严重错误。
反驳第四种观点。
断粮46天没发生哗变,说明赵括军事管理才能。这实际上也是牵强附会,首先,赵括的一言堂和军队纪律严格。其次,赵军每一个人都知道,面对一个强大的秦军,不团结一致只能是死路一条。因为秦国军队从来就没有优待俘虏的先例!所以叛变后果也是自己送上人头做秦军的一级爵位。
秦国的军爵制度各国都是知道的,被秦国军队抓住,只能掉脑袋。
反驳第五种观点。
冲锋陷阵身先士卒,这是在早期的战争中领导人的领导形式。在战国时期,领导人已经站在最安全的地方指挥战争了。我们可以想象:40万的大军,领导不在指挥中心指挥,跑到某一个队列里面和士兵一样拼杀,谁坐镇指挥呢?士兵都成了无头苍蝇。这个观点即便是小孩子也懂得。赵括失去理智求死而置40万士兵的生死于不顾。长平之战的最后结局他是负很大责任的。
反驳第六种观点。
前面已经说了,对上党郡的处理本来就是战略上的错误,在战国时期君王的权威性是我们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我们可以参考现代的“文化大革命”去理解。本来赵国就很自高自大,没有去思考秦国到底有多么强大,秦国的目的是什么。赵孝成王不能算是一代明主,从赵武灵王最后的结局也可以看得出来,赵国历代君主都不是太英明,赵孝成王内斗内行,外斗外行!在秦赵两国交战相持不下的时候,竟派人去秦国求谈判,真是知不可为而为之,结果中了秦国圈套,令其他五国产生猜忌,失去了获得其他五国支援的绝佳机会,这完全是谋略的错误。
总结以上结论,我们不能不说,长平之战是赵国统治集团的战略错误、战术错误、谋略错误的综合体现。
我们再看看紧接下来的邯郸之围:
公元前259年,长平之战后,白起想乘胜进围赵都邯郸,攻灭赵国。应侯范睢妒忌白起功劳,以秦军疲劳应休整为由,建议韩国割让垣雍(今河南省原阳县)、赵国割让六城请和,秦昭襄王同意。赵孝成王准备按和约割让六城时,大臣虞卿认为割地与秦,秦势更强,赵“地有尽而秦之求无已”,如此赵将灭亡。虞卿建议以六城赂齐国,联齐抗秦。赵孝成王用其谋,派虞卿东见齐王建,商讨合纵抗秦计划,并借魏国使者来赵连络合纵之机,与魏订立盟约。同时将灵丘(今山西省灵丘县)封给楚相春申君黄歇,结好楚国,并对韩、燕亦极力交好。在国内则积极发展生产,重整军备,进行抗秦准备。
过程
秦昭襄王见赵违约不割六城,反而与东方诸国合纵对付秦国,遂于公元前259年10月,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伐赵,直攻赵都邯郸。
赵国大将廉颇率赵军十万顽强抵抗,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王陵战至第二年,仍不能取胜。秦国增兵十万支援王陵,秦军五校(每“校”8000—10000人)阵亡,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为帅,白起称病推辞。秦昭襄王改令王龁接替王陵为主将,增兵十万继续围攻邯郸。秦军死伤过半,仍不能下。范睢于是举荐郑安平为将,率军五万携带大量粮草支援王龁,加强对赵的进攻。邯郸城内粮食耗尽,赵孝成王被迫向魏、楚两国求救。
公元前258年,平原君赵胜奉命出使楚国。他想在门客中选拔二十名文武双全的随行人员,却只选出十九人。一门客毛遂自荐随往,赵平原君以为他在门下三年,未闻其能,不肯带他去。毛遂说:“臣乃今日请处囊中耳。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赵平原君用人之际,就带毛遂同去了。这就是“毛遂自荐”。
赵平原君一行来到楚国,向楚考烈王陈述合纵抗秦的利害关系,
从“日出”谈到“日中”,楚考烈王还是犹豫不决。毛遂于是拔剑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说:“今楚地五千里,持戟百万,此霸王之资也。以楚之强,天下弗能当。白起,小竖子耳,率数万之众,兴师以与楚战,一战而举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合纵者为楚,非为赵也”。楚考烈王羞愧,“唯唯”答应,“歃血而定纵”。赵平原君回国后,楚国出兵十万救赵。

魏安僖王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秦昭襄王派人威胁魏安僖王说:“诸侯中有敢于救赵者,败赵后首先攻先救赵者”。魏安僖王恐惧,命晋鄙大军暂停于邺(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南)观望。魏信陵君魏无忌依靠魏安僖王宠妃如姬盗得虎符,带勇士朱亥杀晋鄙,夺其兵权,并挑选八万精兵进击秦军。这就是“窃符救赵”。楚春申君黄歇亦率军救赵。秦军作战失利,秦昭襄王又令白起领兵攻赵。白起始终托病不出。秦昭襄王罢其官爵,白起被迫在杜邮(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自杀。
魏楚援军到来之前,赵胜招募3000敢死队,命李谈率领进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李谈战死,赵王封其父为李侯。
结果
公元前257年12月,魏、楚两国军队先后进抵邯郸城郊,进击秦军。赵国守军配合城外魏、楚两军出城反击。在三国军队内外夹击之下,秦军大败,损失惨重。王龁率残部逃回汾城(今山西省侯马市北),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被联军团团包围,只好降赵,邯郸之围遂解。魏楚联军乘胜进至河东(今山西省西南地区),秦军复败,退回河西(今山西、陕西间黄河南段)。此时韩国也加入合纵攻秦,赵、魏、楚、韩先后收复魏之河东郡以及安阳,赵之太原郡以及皮牢、武安,韩之上党郡以及汝南。
影响
邯郸之战严重地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三十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邯郸之战是战国时期东方诸侯国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导致秦国对六国执行全面打击政策的破产。秦国被迫改变策略,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外交方针来分化离间东方各国之间的关系,为统一六国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评价
邯郸之战,是秦国独强的战略格局形成后,关东诸侯合纵抗秦取得的第一次大胜。秦昭襄王在赵国内部团结、外部合纵抗秦形势已成的情况下,单纯从兵力对比出发,认为秦强赵弱,坚持攻赵,在战略上已属失策;而在初战失利、顿兵坚城时,仍一再增兵继续强攻,置魏、楚援军于不顾,在作战指导上亦欠稳妥,因而导致失败,推迟了灭亡六国的进程。此战表明,客观条件是否具备和主观指导的正确与否,对于战争胜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将责任全推给赵括显然是错的。
赵国长平之战客观几乎必败,以国力和军队战力而论,赵国完全与秦不占上风。而若想不败,唯一的做法确实是等求援。然而就在长平之战之前,楚国新历大败(甚至搞到被迫迁都),齐燕韩忽略不计,会救赵的只有魏,冯异降赵而非魏(上党显然和魏国接壤更多),是希望集三晋之兵抗秦。廉颇主张防守,是在进攻挫败的情况下主动走持久战,希望于魏国出动援军。
然而魏安釐王实为一阴险自私狠毒,迷恋诈术于一生的主,他可以前脚助人后脚直接捅上一刀或者将对方变成自己附庸或者傀儡。所以赵国从一开始的援手,就是一个最不靠谱的朋友。
赵括的主动出击造成40万被围歼,是建立在赵国已经全然耗不下去的基础之上的。毕竟带多少兵,就要消耗相应口粮。数十万兵力的战斗,几乎等于抽走了全国青壮年生产力,如此还能有多少后勤保障。
当然,以上并不与赵括的问题相互违背,譬如假如没有赵括,40万军队死得起码能更体面或者尊严点,不至于落到投降后坑杀。

秦赵长平之战,由于赵王换下廉颇,改用"熟读兵书"的赵括,最终导致赵国的兵败,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后世提起长平之战,就把锅甩给赵括,说他纸上谈兵误了赵军,但真的怪他吗?其实,笔者认为廉颇的过错更大。

长平之战

以勇气闻名与诸侯,面对强秦,从未胜过


在《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这样描写廉颇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可以看出,司马迁对于廉颇的评价是以勇气闻名与诸侯,而不是谋略和兵法。尽管廉颇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但论他的军事才能,廉颇甚至不如赵奢。

而廉颇之所以能出名,最大的原因在于"负荆请罪",因为他知错能改,为他留下了一个美名。

而他前期对周边国家,确实打了很多胜仗,这是不可否认的,但这些胜仗是建立在赵国相对强大的基础上的。

赵国经过了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一举成为了七国中的军事强国,而廉颇又恰巧在这时候进入赵国的中枢,因此廉颇更多是沾了赵国强大的光。

负荆请罪

面对周边相对弱小的国家,廉颇可谓是战无不克,一路攻城略地,而他也成功成为了名将,在七国中也很有威名。

但是面对秦国的时候,他就没有这么勇猛了,不知他是不是心虚了。

秦军攻打韩国,韩国面对实力强横的秦国自然不是对手。而韩赵魏三国当年同出一脉,唇亡而齿寒,因此赵王决定派兵去救韩国。

赵王首先找到廉颇,问他可不可以带兵救下韩国,但廉颇可能知道自己水平有限,因此就借口说,两国相距太远,而且路途又艰辛险窄,很难去救援。

赵王没有办法,他又问大将乐乘,但却得到了一样的答案,这让赵王很是无奈,他们不愿意带兵前去,自己也不能逼迫啊!

最后,赵王找到赵奢,如果赵奢再不愿意,那就真的找不到人了。结果很意外,赵奢同意了,而且廉颇认为是缺点的地方,在他看来,是制胜的关键所在。

果不其然,赵奢出兵救韩,秦军大败,解除了韩国的危机,赵奢凯旋而归,并因此而封侯。

赵奢阏与之战大败秦军

从这里我们便能看出,当廉颇面对周边比较弱的国家,勇猛出击,夺得了数次的胜利。但真正要面对强秦时,他却不敢出兵了,而是寻找借口。因此司马迁才说他是以勇气闻名与诸侯,面对弱国,很有勇气,但面对秦国,他的勇气就成了笑话。

长平之战,只求防守,消耗了赵王的耐心


前面说到,赵奢击退秦军,取得了胜利。但不久之后,赵奢就去世了,而这时,秦军再次起兵攻韩,切断了韩国与上党郡的联系。

秦国刚想吞下上党,但上党的守将不愿意投降,把上党献给赵王。谁都能看出这是阳谋,一招借刀杀人,但赵王明知是阳谋,也不愿放弃上党这块肥肉。

其实,赵王应该掂量一下自己国家的实力,有没有可能吃下上党。


长平之战形势

当时赵国赵奢已死,蔺相如病重,李牧又在北方防守匈奴。赵王只能让廉颇带兵出征,而廉颇也极不情愿的前往上党。

事实上,在廉颇踏入上党的那一刻,就注定了这场战争的失败。因为主将都没有信心打秦军,又怎么会打赢。

果不其然,廉颇到达长平,接连在王龁手中损兵折将,不得不筑起围墙按兵不动。

后世说起廉颇防守,是为了暂避秦军锋芒,其实完全是无奈之举,因为廉颇面对秦军,根本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拒不出兵,以此抵挡秦军。

但这样其实就已经败了,因为他连和秦军一战的勇气都没有了。正如《曹刿论战》中所说:"夫战,勇气也",而现在廉颇已经失去了勇气,失败只是时间的问题。与其说他拒不出战是谋略,倒不如说是在拖延时间,因为他没有办法解决面前的困境。

而秦国也刚好看中了这一点,再加上长时间的防守,军费也是一笔大开销,便对赵王实行离间之计。

赵王派出赵括也有他的原因,第一当然是他年轻,并且熟读兵书,其次,赵括的父亲是赵奢。按照"虎父无犬子"的说法,赵括也不会差到哪去啊?

但现实狠狠的扇了赵王一巴掌,赵括与廉颇相比,更加不如。如果秦军打廉颇是六成胜率的话,那对于赵括就有九成。

但秦王又换下王龁,改派白起,因此,这个胜率变成了十成。

赵括兵败被杀,四十五万赵军被坑杀,赵国可以说是元气大伤,此战之后,六国再也抵挡不了秦国的步伐。

赵括兵败被杀

而再次看长平之战赵国兵败的原因,虽说赵国贪心要上党是错误之举,而派廉颇去对抗秦军就是错误中的错误,廉颇踏入长平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此战赵国必败的局面。

复用又闲置,一怒之下,离开赵国


长平之战后,廉颇被免职,后来又被启用,派他带兵攻打魏国。事实证明,只要不是秦国,廉颇都可以打赢,他带兵攻克了魏国的繁阳,又重新掌权。

但不久后,新君即位,他被乐乘取代,这次就没有蔺相如那次好说话了,他挤兑走了乐乘,但自己也不愿意留下了。反而逃到了魏国,魏王自然不会用他,第一是他不久前还带兵攻打魏国,第二可能魏王知道他的能力。

之后,他被楚国挖走,但在楚国,一次像样的胜仗都没打,他却推说,还是想带赵国的兵。那你当初为什么要逃离赵国?这还不能说明是他能力和人品的问题吗?


廉颇

可以看出,廉颇并不是一个很好相处的人,仅仅是因为别人的地位比他高,便心存不满。好在廉相如聪明,不和他一般见识,他也不傻,便顺着台阶下来,同时给自己留下了一个好的名声。



赵括并不是被冤枉的,因为赵括的错误指挥才导致赵军惨败,但是就算是没有赵括赵军也会战败,但是不会如长平之战的结局一样被坑杀四十万人,所以赵括脱不了责任。

秦赵长平之战,赵括真的是被冤枉的,因为此时赵军已经打不赢了。换廉颇来。也是于事无补。

不是,除了赵王他的责任是最大的,他如果按照廉颇的固守方式应对就不会有惨败的结局。


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赵括,真的无能吗?
长平之战上纸上谈兵的赵括,他的军事能力确实不如廉颇等赵国的老将,但是把它说的的一无是处却也不尽然,这其中至少有一半的责任要归咎于赵孝成王,老将廉颇也应该承担两成的责任。长平之战时,秦赵两国屯重兵于长平,在军队数量上来看,赵国军队的数量要高于秦国,按照史书记载,赵国共派出40余万...

你认为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吗?
战国时期,秦赵长平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这场战役也是秦国统一国家的决定性战役。提到长平之战,你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成语“纸上谈兵”。战争前期,廉颇坚守,秦赵二国在战场上的相持不下,秦军遂用反间计,说廉颇快投降了,于是赵王弃用名将廉颇,让赵括...

长平之战中的赵括,是否真的只会纸上谈兵?
赵军反复无常,留下恐怕再生事端,于是下令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幼小兵回国报信。纵观长平之战,赵国战败,损失45万士兵,几乎是举国之兵,连年的征战致使赵国,国力大减,数年内难以崛起,遭遇这样的结果,一切皆因赵王的贪念引起,如果赵王当初能听从平阳君的劝告,或者继续任用廉颇为帅,继续固守不...

赵括真的没有军事才能吗
赵括真的没有军事才能吗 在长平之战中,赵军面对的是七国最强的军队,还有没有战败的秦国军队(八年前打败过赵一次)。并主动挑衅秦军,虎口夺食。首先,从心理上来说,赵肯定很怂,但对面是主儿,谁的母亲不认识。秦军被公认为当时最强的军队。如果赵灿调动40多万军队,他们肯定会全部转入防御。为什么四十万,赵四十万?

长平之战真的是赵括无能嘛?如果不撤,廉颇是否可以战胜,或者秦赵平局...
他确实是有一点儿无能,如果当初不撤退的话,我相信廉颇率领着赵国的军队可以和秦国的军队战成平手的。

长平之战真的是赵括的错吗?
长平之战真的是赵括的错吗?长平之战并非赵括一个人的错,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场重大战役,每一场战役中都有一个或多个非常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这场战争的主帅。他们有的稳扎稳打,出奇制胜,有的却因急于求胜贸然进攻,却一败涂地。总而言之,“胜败乃兵家常事”,两方交战,有一方胜利,...

长平之战时,赵括为何突围不出?真相是什么
也就是说,整个长平之战,赵军一直处于被压制的状态,且秦国发动了全国之兵,数量少不一定比赵军少。再加上武器不行,粮草被断,士气低迷,指挥官又瞎指挥,根本就突围不出去。长平之战赵国损失巨大,一方面赵王要承担一定的责任,其次主要责任就在于赵括了。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从赵括当上主帅的...

长平之战,赵国为什么用赵括而不用廉颇呢?
至于后来,赵奢是如何成为名将的,则是另有原因。因为当时秦国派大军入侵赵国,赵王征求满朝文武的意见,大家都觉得不可以去救援,就连老将廉颇,也是这么认为的。但是,作为一个文官的赵奢,却主动提出来,要去阻击秦军。最关键的是,赵奢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真的很有本事!他自己带兵去阻击秦国,竟然还...

长平之战中赵括是不是纸上谈兵?你有哪些了解?
长平之战中,赵国主将赵括因为年轻,轻率冒进,因此被白起击败。传言赵括是个只会读兵书的书呆子,因此这个典故又叫“纸上谈兵。”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赵括真的一无是处吗?长平之战背后还有什么鲜为人知的隐情呢?赵括,赵国大将赵奢的子孙后代,赵括从小聪慧,与爸爸讨论战法战策,总是能巧舌如簧,有...

赵括真的是纸上谈兵吗?
赵括冤枉啊!秦赵长平之战,源自秦国征韩国,秦国占领了黄河以北、太行山因爱地区,使得韩国的上党郡被秦军隔断,成了孤岛飞地。然后上党守将感觉守不住,以及便宜秦国,不如送给赵国算了。对于赵国来说,秦军占领上党,赵都邯郸和重镇太远都会受到威胁。但是此时,秦赵之间还是比较和平的,秦国把秦始皇...

桂林市18421001740: 长平之战赵括"纸上谈兵"真的被冤枉两千年吗 -
本朱阿思: 不能说完全冤枉. 一个没有上过一线打过仗的参谋做四十万大军,还是古代指挥体系没现在这么快的四十多万大军的主帅,赵括肯定有一部分的责任.最主要的责任还是当时的赵王赵丹身上. 从之前韩国的祸水东移,到秦赵两国国战当时对主帅的干预不信任,前前后后怎么看主要背锅也要算在赵王身上,其次才能算在赵括身上.赵括理论丰富实践没有,一上手就是四十多万,自己性格不谦虚(谦虚内敛的话他爹也不会叨叨他).处于守势弱势还打的这么冒进,这么爱现,国战打的就是犯错小,所以也不算冤枉. 只能说冤枉的过多,但考虑到四十万人的生命以及后面的家属,也不算太冤枉.

桂林市18421001740: 赵括纸上谈兵?? -
本朱阿思: 这种说法其实是冤枉了赵括,长平之战中赵括能在一个多月后保持他四十多万的兵力是很厉害的,况且他们当时都没有饭吃.这事是在廉颇时犯了很大的错误,在慢慢给你说.他的四十万灭了秦军全国一半以上的兵力....再说吧,其实里面内容很曲折,你记住赵括不是纸上谈兵的人,蔺相如掌握相权,没有给他练兵的机会,.....

桂林市18421001740: 千古奇冤赵括? -
本朱阿思: 长平之战后,秦军也伤亡过半,最终在秦军打败了赵军主力的情况下,秦军退兵,让赵国又存活了32年,如果长平之战赵军失败了,那么为什么秦军不继续进攻赵国,只能说明长平之战活下来的是秦军.赢的是赵括

桂林市18421001740: 一个含冤两千多年的战国英雄
本朱阿思: 不过话说回来,一想到赵括是出了名的“纸上谈兵”,口舌之争,就连他老爸赵奢也不是他的对手,更何况这么一个不懂打战的人呢?但倘若事实真的是那样,长平之败全归罪于赵括的话,那他岂不是白白被冤枉了近两千年,直到今天,才得已沉冤昭雪,廉颇治军不严,好大喜功,身边的副将尽是有勇无谋之辈,坚守到后来,就连他自己,也都丧失了斗志,所以大王才命 赵括接替他统率全军的,只可惜……赵军已失去了最佳取胜的时机,赵括就算有通天的本领,也无法弥补廉颇所犯下来的错误了

桂林市18421001740: 赵括的长平之战是替廉颇背黑锅的吗?
本朱阿思: 在多如繁星的战国武将中,赵括一直是后世记住的典型.因为几千年来,他已 经成为军事中“纸上谈兵”最具代表性的反面教材.然而,几千年来的讥讽,是否 就能说明...

桂林市18421001740: 长平之战,是怎样的一个历史过程?赵括为何会输?难道他真的只是纸上
本朱阿思: 公元前262年,秦昭王派大将白起攻打韩国,占领了野王城,切断了韩国上党郡和国... 此为中国历史著名战役-长平之战,长平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的一个杰作,白起在这场...

桂林市18421001740: 为什么说信陵君无忌窃符救赵是上当中计?
本朱阿思: 秦赵长平之战,赵国因主将赵括被射杀死而至军大溃.白起谎报战功说将赵军45万一举全歼,至秦昭王误判形势,发兵攻邯郸.这个时候,赵国本有能力在邯郸城下击溃秦...

桂林市18421001740: 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是英雄吗 -
本朱阿思: 历史上真实的赵括是英雄吗?如何评价赵括的长平之战?提到赵括,大概都会觉得他是一个非常华而不实的人吧,没有战争经验,却带领赵国几十万大军败给了秦军.要说赵括是不是英雄呢,这不好说,但是能够上战场不怯场,这就已经很了...

桂林市18421001740: 长平之战的失败究竟是谁的错?廉?赵? -
本朱阿思: 应该说是赵王的错吧! 当时廉颇死守长平,白起也无计可施,但后来白起想出来了“反奸计”白起买通了赵国的一位大臣,之后那位大臣在赵王身边尽说廉颇坏话,说廉颇不出兵是为了了与秦军策划计谋到时一同攻入赵国,灭了赵国后廉颇就自立为王,昏庸的赵王相信了小人的话后就把长平的守将换成了赵括,战前易帅乃兵家大忌

桂林市18421001740: 纸上谈兵真的是赵括失败的原因吗?
本朱阿思: 纸上谈兵真的是赵括失败的原因吗?——真的是.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