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孟子的义利观

作者&投稿:咎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如何评价孟子的义利观~

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孟子。
孟子的义利观,把义和利看作是一对矛盾,强调要“贵义贱利”。

孟子义利观:"重义"诚可贵 "轻利"该不该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认为“重义”只是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以义求利,并非不言利,也不轻利。

分歧的焦点主要在于对孟子“何必曰利”的“利”字如何理解。这方面大致有三:其一,以“利”为功利之利、利害之利,即某一特定行为所产生的效果。在这个意义上,“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的含义是:人在实施某一行为时,在动机上应惟仁义是求,不计利害。传统“重义轻利”说大致如此。其二,认为“利”是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如福利、公利、民利、大利以及与之相反的财利、私利、君利、小利等等,而孟子的“何必曰利”所反对的只是后者。其三,同样以“利”为某种特殊性质的利益,但只划分为两大类,即义之利和不义之利,认为孟子只反对“不义之利”,凡属“义之利”,无论公利、私利、君利、民利、大利、小利、财利、福利,均可言可求。三种意见中后两种意见虽强调“义”对“利”的至上性和先决性,但也把“义”和“利”绑在了一起,突出的只是人类逐利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人类及其社会整体行为的合理性。举例说,商人可以“以义求利”,甚至可以“义以为上”、“先义后利”,但是他必须要赚钱,也就是说昧心钱他可以不赚,但赔钱的买卖他也不会去做。但社会生活中恰恰有许多事情不仅赔钱,而且搭命,却还是要做。个人如此,群体如此,社会更是如此。如社会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的抚恤养育和照顾,如见人落水勇于施救,如此之类皆与逐利行为无关。而孟子义利之辨的着眼点根本不在逐利行为这一个方面的合理与否,而是整个人类个体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合理与否。只有超越狭隘的商业伦理,从人类行为的整体伦理出发,才能体会孟子义利之辨的奥妙所在。

《孟子》中专辨义利的文字有两章:一章见于《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时的说词。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另一章见于《孟子·告子下》,是孟子遇宋Λ于石丘时发表的高论。宋Λ闻秦、楚构兵,决定往谒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高兴听,就再往谒秦王,“说而罢之”。孟子问他将用什么道理来劝罢双方,宋Λ回答:“我将言其不利也。”这便引出孟子的一段义利之论:“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师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按:“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乃两章共同宗旨,也是孟子一生立言之“号”。其中孟子见梁惠王一章被放在《孟子》全书之首,其意义前人曾有道及者。如赵歧《注》云:“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首。”又焦循《正义》云:“《孟子》七篇,主明仁义,以此立首也。”可见,此篇此句起着为全书标名立号的作用。

那么,应当怎样理解这个“号”呢?几乎所有解读《孟子》的人都感觉出义和利在这里所具有的不容置疑的绝对对立的性质,只是有的学者总想通过赋予“利”以特殊意义的办法来减弱或化解这种对立,如前述第三派学者的做法,但那显然不合乎孟子的本旨。那么,孟子义利之辨的宗旨究竟是什么?

我们不妨先分析孟子和宋Λ那段对话。细读这段对话,不难发现孟子的“何必曰利”一语并非指宋子所要解决的问题。宋Λ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制止秦楚构兵,对此,孟子说“先生之志大矣”,可见他是赞同的。但是,宋Λ欲以构兵“不利”为理由劝秦楚罢兵,孟子却坚决反对,以为“先生之号则不可”。可见,他反对的乃是宋子劝秦楚罢兵的理由和根据。孟子认为,劝秦楚罢兵应从合不合仁义出发,而不应从利不利出发。孟子在这里所辨的问题实则是人的行为的价值标准:判断某一行为应当与否的根据是什么?行为结果的利害?还是行为本身的性质?显然,宋Λ是以行为结果的利害为根据,引导行为主体趋利避害;孟子则相反,是以行为本身的仁义与否为根据,说服行为主体由非仁义之行复归于仁义之行。如此,则有两点可以澄清:第一,“何必曰利”的“利”字,在此是指主体行为的结果,其含义是功利之利、利害之利;第二,孟子通过“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所表达的义利观的实质是:将行为主体对其行为结果的利害计较,从其动机中彻底摒除,而以行为本身的仁义与否为其唯一的动机关注。质言之,行为本身是否合乎仁义,乃是行为主体判定某事当行不当行的唯一根据,至于其结果的利与不利,则不仅不应计较,而且不应考虑,甚至可以说不求。可以说,仁义所在,利亦往,不利亦往,勇往直前,万死不辞。显然,在这里,利作为行为的结果,无论其性质如何,合义的或不合义的,私己的或群体的,都与不利一样,被排除在行为主体的动机之外,不予丝毫的考虑计较。因此,想通过赋予“利”以特殊意义的办法来减弱或化解义利之间紧张和对立关系是不可能的。

孟子曾言:“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离娄下》)“惟义所在”,这就是孟子义利之辨的最后结果。由此可见,董仲舒所谓“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程颐所谓“人皆知趋利而避害,圣人则更不论利害,惟看义当为不当为”(《二程集》),皆与孟子的义利观合若符契,未尝有丝毫违背。据此,以“惟义主义”来指称孟子的义利观,应当说是合乎事实的。孟子又说:“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告子上》);“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尽心上》)。又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离娄下》)显然,在孟子看来,仁义乃人之为人的本性,“居仁由义”的目的非为别的,只为实现其人之为人的本性。冯友兰曾如此概括和阐释孟子的这一观点:“人既是人,就应该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人扩充他的本性,就是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并不是因为如此他个人或社会可以有什么利益。”可以说,这是对孟子“惟义主义”最简明、最恰当、最准确的一种阐释。它杜绝了商业化伦理对“义”的空间可能造成的种种侵蚀,旨在防止个人和社会面对“义而不利”的事情犹豫退却和逃避应负的道德责任。这样一种“惟义主义”对现代人的启示多多,其价值不是狭隘的商业伦理所能比的。由此也可想到,那种通过把传统与现代作同质化阐释,进而肯定传统的现代价值的努力,不仅曲解了传统,而且恰恰取消了传统真正的价值所在。传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恐怕就在于它与现代的异质性。正因为与现代异质,才使传统成为超越的存在,为现代提供了一个反思和批判自身的参照。中国学者如果不能从同质性解读和阐释模式中摆脱出来,传统“创造性转化”恐怕难以实现。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深入全面阐述义利关系,形成了注重道义原则、维护整体利益、重义抑利、见利思义、以义制利的义利观,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确义利观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重要内容,包含了义利兼顾、义重于利、互利共赢等方面,体现出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先秦儒家义利观对正确义利观的践行具有重要理论贡献。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义利观。他也清楚地认识到追逐物质利益是人之常情,他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 。孟子认为,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们受到教育,才能懂得人伦之道,国家才能实现王道。孟子辩证看待义利关系,并且从国家治理层面提出平衡义利关系的办法但他依然认为“义”是绝对重要的,他将道德理性称为“大体”,将利益需求称为“小体”,将“大体”与“小体”作为区分“大人”与“小人”的特质。在处理两者的关系上,他主张追逐物质利益不能违背道义原则,如果二者发生冲突,就要放弃利益而成全道义。对此,孟子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荀子主张的义利观在继承孔、孟的基础上有所变通。荀子也承认个人对于物质利益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他说:“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以 ”。他认为君子和小人在知觉取向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好荣恶辱,好利恶害的,所不同的是对于物质利益是否取之有道,即是否遵守道义原则,这与孔孟义利观的认知是相同的。但荀子是从功利角度来阐述义利观的。他认为人的生存离不开社会组织,为了使社会井然有序而需要用礼来规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需要制定日常生活的共同准则。因此,“礼”的实质也是道德规范,是社会行为准则,是“君子”理所应当要遵循的道德践履,也是国家维持统治的必要手段。孔子和孟子的义利观是从人们内在价值追求的角度来阐释的,而荀子则展现出了道义原则的工具效用和外在价值,倡导以义制利。而且在儒家看来,国家行为也要受到“礼”的制约。各国在和平交往时期和交战时期都应该遵守双方的约定,受到礼法的约束。各国之间为了避免战争就制定了不少礼法。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对义利关系进行了系统阐述与发展,形成了注重道义原则、维护整体利益、重义抑利、见义思利、以义制利的义利观。 来源:青年与社会


通过孟子应确立怎样的义利观400字?
义利之辨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极重要的问题,也是孟子思想中极重要的内容。但长期以来,孟子的义利之辨受到诸多曲解。传统的观点认为孟子“重义轻利”,后来在认同“重义”的前提下,有人对其是否“轻利”提出质疑,并针对传统的“重义轻利”说,提出“重义但不轻利”的新解释。认为“重义”只是义以为...

孟子的利义观300字。。。
2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孟子就有了社会博弈论的智慧,实在令人叹服,可惜没人给他发诺奖。孟子告诉梁惠王,仁义是最宽容的游戏规则,只有讲义的社会游戏,才能使梁惠王和治理下的民众都从这个规则中获益。孟子的义利观与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价值主张是一致的,为我们提供了极具内省的启示。利...

孔孟义利观有何不同?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其政治目标是德政、仁政。它表现在义利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精髓是在基本治国方略上重视百姓的利益,明确提出“养民”、“富民”、“教民”的政策思想,主张统治者应给百姓以利益。在富民养民谋民利这一点上,孟子说的比孔子还深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德政...

义利观是什么?
关于义利观,传统儒家大师都曾有过相关的言论。例如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也曾说:不义之利“不苟得”;大义面前连死都不怕,更不会贪利避祸。(《孟子·告子上》)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传统儒家有其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所以其思想也会带有一定的阶级...

孟子的利益观与孔子的利益观有什么区别?
和孟子认为应该舍生而取义,他比较重视的是道德作用。

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谈一谈对孟子的观点舍生取义有着怎样的理解和感悟...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义利观,有人认为舍生取义,有人认为生命最为宝贵。在国家利益的大局面前,我们应该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

儒家的义利观
儒家义利观:义以为上 一、明确反对见利忘义。1、成就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想人格,是儒学关注的中心,克己修身而成就德性,成为其精神追求。为此,孔子一改此前以社会地位区分君子与小人的主张,将是否具有德性作为根本标准,做出了为义利之辨奠定基本精神方向的论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2、做有...

如何理解儒家的义利观?
一般的意思是君子不应该过分追逐利益。国君问亚圣,此来何利于寡人?“以义治国,何必言利?”孟子的回答应该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了。

孟子教育梁惠王,对现代的影响有哪些呢?
据记载,孟子与梁惠王初见,梁惠王一上来就问孟子可为他带来何利,于是,孟子便和梁惠王讲起了“道理”,教育他说“无义说利”是空谈,而且还相当危险。而后,这段佳话流传后世,孟子的“义利观”便相应对后世礼仪教化有了更深远的影响,包括现在,上到治国,下到齐家,对于无论什么规模的“团队”...

...墨子“义,利也”.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墨子的义利观
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墨子与孟子的义利观进行比较研究.文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

四方区17312946307: 怎样评价孟子的“重义轻利”的思想? -
拱怜伟特: 战国时期梁惠王问一学者有关利国之道的问题.该学者答道:“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这位学者是孟子. 孟子的义利观,把义和利看作是一对矛盾,强调要“贵义贱利”.

四方区17312946307: 对孟子说的义有什么新的理解 -
拱怜伟特: 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四方区17312946307: 急急~请论述孟子的“重义轻利”思想 回答满意的话,再加50分 -
拱怜伟特: 一、内容: 1、“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告子上》) 义是衡量君子与小人的一个核心概念. 2、“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离娄上》) 把“义”和“仁”两个概念等同处理.义的概念,就孟子看来,其实是宗亲关系的引申.宗族思想起于古代氏族社会.儒家所言孝道即儒家处理宗亲关系的规范.孟子这句话所提到的“义”的从兄,似乎是更近于“悌”.义的概念是作为处理兄弟关系的规范最初呈现的.中国重情义,宗亲观念极重.义进而发展为与朋友与他人相处的一个基本标准. 二、影响: 1、有利于小农经济为基础的政治统治. 2、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3、不利于工商业经济的发展. 4、不利于人们个性的发展.

四方区17312946307: 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拱怜伟特: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 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 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之上`` 是以仁义为基...

四方区17312946307: 孟子所说的“义”的内涵是什么呢?我们今天还需要坚持吗?为什么呢? -
拱怜伟特: 如果把《孟子》中谈道义与利益的内容综合加以分析,就会看出孟子的义利观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片面偏激,只讲义不讲利.他的义利思想包含了先利后义、以利说义、先义后利三个层面. (一)先利后义.孟子继承了孔子先满后教的思想,...

四方区17312946307: 如何评价孟子“重义轻利”的思想 -
拱怜伟特: 中国古代'士'的侠义精神.侠士、死士.'士'是独立自由的精神象征,而那个'仕'则是依靠他人失去自我的意思.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 虽万千人吾往矣!都是让人热血沸腾的!

四方区17312946307: 你怎样看待孟子 舍生取义 的主张?当面对利与义的取舍时,你会怎样做? -
拱怜伟特: 每个人都有本心,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都应该保持自己的本心.只要本心在,即使在生死关头,人也能经受考验,而如果丧失了本心,人就会做出有损于人格的事来. 孟子的主张我认为是很好的,而且当今社会也有很多这样的人,人的一生就要活的痛快

四方区17312946307: 材料: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子“义,利也”.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墨子的义利观 -
拱怜伟特:[答案] 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

四方区17312946307: 儒家义利观:“因义得利”与“以义求利”有何不同 -
拱怜伟特: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由此,中华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觉.这在集中讨论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儒家义利之辨中得到鲜明体现.义利之辨是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受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

四方区17312946307: 评论一下孔子孟子的仁义学说 -
拱怜伟特: 孔子的“仁”是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杀戮,理解体贴他人,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而孟子的“仁”则是以仁爱之心对待人民,以德服人,争取民心,重民.孟子是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仁政”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