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利益观与孔子的利益观有什么区别?

作者&投稿:达奚邓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高中历史 孔子思想中的人文精神有什么? 请详细一点。~

1、仁者爱人的思想,孔子的马厩着火了,孔子知道后首先问有没有伤到人,然后才问财产损失,可见他尊重人的生命甚于自己的财产,符合人文主义精神的基本要求。
2、提出"苛政猛于虎"的思想,反对统治者的暴政残害百姓,主张施行仁政,实现天下大同。
3、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满足自己的欲望时并不以牺牲他人为代价,能够换位思考,多为他人着想,而不是损人利己,这是很高的精神境界。
4、有教无类,反映了孔子追求教育平等的思想。

  中华文化的代表,
  民族精神的化身,
  和谐社会的象征.
  孔子一生,最重要的业绩是:创办私学,有教无类,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崭新格局;创立儒家学说,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主脉;整理典籍,对传统文化的保存、传播居功至伟.他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几位对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产生深刻影响,持续两千余年而不灭的伟大先哲之一.因此,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华文化的代表.
  孔子历经沧桑,饱尝忧患,却始终坚持对清平政治的追求,对苛政暴君的批判,对传统美德的固守.他宏毅坚韧的人格、“仁者爱人”的胸怀、好学不倦的品质、见贤思齐的襟抱、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言必信行必果的处事原则、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堪称我们民族精神的化身.
  孔子生活的时代,战争频仍,礼崩乐坏,社会矛盾尖锐,诚信受到挑战.在这世事变幻无常,变革与创新并存的时代,有的人随波逐流,甚至同流合污;有的人佯狂避世,明哲保身;孔子却以罕见的担当精神,周游列国,广收门徒,大力宣扬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原则、四海之内皆兄弟的人际关系.尽管他的思想中有空想的成分,但可以说,他不懈追求大同世界的一生,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渴望正义与公理,向往和谐社会的象征.

和孟子认为应该舍生而取义,他比较重视的是道德作用。

所谓义,是指道义、正义等超越物质利益之上的道德原则;所谓利,是指物质利益。孔孟义利问题上的思想学说,崇义尚道、重义轻利、身任天下,影响了中国一代又一代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向,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磨失的文化传统。
在孔子的义利观中,认为义是人行动的最高规范,对于人来说,最重要、最根本的是坚持道义原则。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观点,提出了“惟义所在”的价值选择标准,凡事先问:“其所取之义乎,不义乎?”因此认为人的价值集中体现在道德价值上。孔子、孟子生活的春秋、战国时期,都是礼崩乐坏的年代,然而他们都是义无反顾的周游列国弘扬道义,坚持“道济天下”,拯世济民。孔孟思想中关于义利问题的论述很多,观点非常明确,可归纳为如下几个方面:
一、道义至上
“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是儒家思想体系中的重要概念,君子是有着崇高的信念,集仁、义、礼、智、信各种高尚品质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孔子谈“义”就紧扣“君子”,这在儒家经典《论语》一书中多有阐述。孔子说:“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指出义是君子对于一切天下事物的行事衡量标准,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无所谓行,无所谓不行,一切行事只求合于义。孔子认为义是君子的立身之本,说:“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指出君子“行义以达其道”,“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他对安贫乐道的学生颜回称赞有加,孔子自己也是这样,“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即使在陈、蔡绝粮,处于困境,仍“讲诵弦歌不衰”。孔子认为君子能够安贫乐道,对于品德高尚的君子来说,快乐不在于物质享受,而在于精神境界的追求,在于融于道的心灵深处的快乐。孔子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指出如果知道义了之后,还不能修正自己的言行以求合于义,这才是真正令人忧虑的啊。
孔子强调“仁”、“义”是君子所必须具有的品德。颜回问怎样才能做到“仁”,孔子说:“如果你能够战胜自己的私欲而复归于天理,那么天下人都会称赞你是个仁人。”孔子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君子效法天地之道,而天地之道的根本在于“无私”,君子学道就有了仁爱之心,只有能真正节制自己才能以仁德的胸怀面对世事,而成就“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普遍仁爱。君子的意志不仅是无所畏惧的勇敢,而且有承担重任的坚毅,“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除邪扶正,济世安民,一切行为以能彰显伦理道德及作为人民表率为目标,是道义的实践者和克己的典范。孔子率学生弘道时曾几次被困,一次,他询问学生们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夫子之道达到了非常高的境界,所以天下没有地方能够容纳。夫子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些标准呢?”孔子说:“君子修养正道,并使一切能够归于正道,如今你不坚持自己的理想修道、并偕同他人一起向道使道德回升,反而降低标准以求别人所容纳,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呀。”
孟子同样认为君子一切行动只能以义为标准,而不能顾及其它,提出“惟义所在”,这在儒家经典《孟子》一书中多有阐述。孟子常把“义”与“仁”、“礼”等字合成一词使用,谓之“仁义”、“礼义”等,如:“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夫义,路也;礼,门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门也”。由此可见,孟子把“义”看作是人应遵循的,应内化于心的一种行为标准,喻之为“人路”,人之正路。同时,孟子还把“义”看作一种理想的人格,认为君子实践道义、维护道义,任何时候都要保全自己的德性,都不能丧失气节,这就是大节的体现。
孟子认为人们遵守道德,就能正确的、合乎礼义的对待外界的种种诱惑,做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达到完全自律自制、以德自慊的境地。他说:“唯有仁人才能够无敌于天下,唯有仁政才能使国泰民安。如果在上的不依照义理度量事物,在下的不用法度约束自己,朝廷不信仰道义,官吏不遵守法度,君子触犯理义,小人触犯刑律,国家还能生存的,只是由于侥幸罢了。所以说,城墙不够厚,军队不够多,不是国家的灾难;土地没有扩大,财富没有积聚,不是国家的祸害。不尊崇道德,才是国家的祸患。……《诗经》上说:‘永远配合天命,将拥有众多的幸福’。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为仁人之所为。”
孟子周游列国,所述乃唐尧、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之德及王道,受到魏惠王、齐宣王等的礼遇,使其行仁政,民心归附,多次避免了战争的发生。孟子在与诸侯王公交往中不卑不亢,表现出高度的原则,当别人问他为何有这样的勇气和胆量时,他回答:“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


孔子把不义而富且贵视作浮云的利益观对现代人有什么指导意义
义字当先,不义,道德修养差,物质是次要的。

夫子受食文言文阅读
鲁相嗜鱼的道理【说明】这则寓言故事出自《韩非子》,由法家的利益观去阐释,公孙仪爱吃鱼,可不受鱼。公仪休不徇私受贿,这是好的,值得称赞;但他反对贪赃受贿的出发e68a84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264623164点是怕自己因受鱼而被免相,归根结底还是为了保持自己的地位 公仪休嗜鱼拒鱼的故事,千...

重义轻利的人生观的启示
使广大党员干部把清廉自守奉为为官准则,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能够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二、重义轻利应成为党员干部之道德取向。孔子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即通过“不义”手段取得富贵,视如浮云。孟子进一步阐释说:“非其道,...

老子,孟子,孔子和曾子有什么关系
从学说上看,孔孟和曾子一家,老庄一家,孙子一家。1、孔孟是儒家。至圣传教宗圣曾子,和复圣颜回。宗圣传孔子之孙述圣,述圣传亚圣孟子。这是儒家五圣。思想,孔曰成仁,孟曰取义。仁义之本。2、老庄是道家。老聘李耳,庄周庄子。思想是无为而治。3、儒家孔子亦曾经请教于老子。4、孙子是兵家,...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
法治思维与人治思维的区别:1、本质不同 法治思维本质是将法律作为判断是非和处理事务的准绳,它要求崇尚法治、尊重法律,善于运用法律手段解决问题和推进工作 人治思维是将公共事务管理的良善与否寄托于个别贤人,遇贤则良,遇不贤则废,结果是“人存政举,人亡政息”,摆脱不了历史“周期律”的控制,...

与世界和解的五条“原则”是什么?
实际上本性就是现实,现实等于本性,成功是对于自己而言的,老子认为一生无为乃大成,孔子却认为成乃仁义礼智信,他们之间存在的只是形式上的不同。 与此同时,其实...有一些人站在自己的价值和利益观上评价别人,有一些人通过贬低别人来增强自己的自信,对于此,我们能做的,只有以自己认为最好的方式去做事情,用生活中的反...

党员干部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心得体会(三篇)
作风纯正既是检验我们干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试金石,也是一个党员是否先进的显著标志。面对改革开放和发展的考验,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重要和紧迫。可以说,加强作风建设,既是我们党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我们必须长期抓好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更是我们始终保持党的先进...

社会秩序的维系主要靠道德还是法律?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利益观,有不同的利益价值判断与选择,由此而区分出一般道德标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每时每刻都首先维护他人、整体、社会利益的人,不苛求个人利益,甚至牺牲个人利益,就是很高尚的道德行为;不侵犯他人、整体和社会的利益则是对每—个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二、认识法律(一)法律,是国家的产物,是指...

孔子的义利观
孔子的义利观如下:义,"义者,宜也"(《中庸》),便是"适宜"的意思,后来则代指人类社会活动和人际关系中应当尊循的最高原则和应当追求的最高道德;利,是指能满足人类生活需要的利益和功利,这概念出现得很早。义利问题是中国古代道德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如何处理好两者关系,对国家、政治、经济...

孔子的义利观是什么?
宪问篇,子路问成人….见利思义…利益当前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季氏篇,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见有所得必须要想到义(亦即义然后取) 宪问篇,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公叔文子对于合于义的东西才拿取,所以别人不觉得他真的有拿取。孔子说:这样吗...

天门市17876345407: 比较孔孟两人对利义观 -
阿晶紫丹: 孔孟思想的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其政治目标是德政、仁政.它表现在义利观中最有历史价值的精髓是在基本治国方略上重视百姓的利益,明确提出“养民”、“富民”、“教民”的政策思想,主张统治者应给百姓以利益.在富民养民谋民利这一点上,孟子说的比孔子还深刻.孟子的“仁政”是对孔子“德政”的继承和发展,其核心是制民产、保民利、养民生,教民善.这比孔子的“爱人”大大前进了一步,已经触及到产权这一维系利益的根本制度层面的问题了.

天门市17876345407: 孔子孟子荀子三者思想的比较 -
阿晶紫丹:[答案] 共同点: 都是儒家思想,提现了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 不同点: 孔子:更关注贵族,士人以上级别的阶级利益,这是儒家思想有等级的“仁爱”思想的体现,本来儒家的政治主张就是维护贵族阶级利益的. 孟子:最关注民...

天门市17876345407: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比较 -
阿晶紫丹:[答案] 儒家思想的根本“仁爱”思想,共同表现形式“礼乐制度”.三个人都是一致的,其实只要是儒家最根本的思想,这三位的观点都是一致的,要不然怎么会成为儒家最著名的三位大师呢? 讨论这三位,重要的应该是不同点,我个人认为: 孔子:更关...

天门市17876345407: 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点 -
阿晶紫丹: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年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首先,他提出“仁”的学说,即要求统治者能够体贴民情,爱惜民力,不要过度压迫剥削人民,以缓和阶级矛盾.其次,他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

天门市17876345407: 儒家义利观:“因义得利”与“以义求利”有何不同 -
阿晶紫丹: 重“德”是中华文化深厚绵长的传统.由此,中华民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形成了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自觉.这在集中讨论道德与利益关系的儒家义利之辨中得到鲜明体现.义利之辨是儒学的核心论题之一,也是近代以来受误解最多的问题之一...

天门市17876345407: 儒家义利观是什么意思
阿晶紫丹: 中国历代思想家关于求利活动与道德规范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义利观念最早出现于... 表明他的义利论是为维护等级礼制所体现的阶级利益服务的.孟子强调重仁义轻私利...

天门市17876345407: 孔子、孟子提出"义”重于"利"的观点,你怎么看呢?请把你的感悟写下来 -
阿晶紫丹: LZ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两个虽都为儒家``概念是不一样的`` 孔子提倡礼``孟子提倡理``所以后人有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并把他们合并起来讲成“仁义”孔孟圣人对仁义的看法``在当时是别出一格的`` 并把仁义列为高于利益之上`` 是以仁义为基...

天门市17876345407: 孔子认为:“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孟子认为:“万物皆备于我.”两种观点的主要区别在于 -
阿晶紫丹:[选项] A. 前者强调客观条件,后者强调主观条件 B. 前者是客观唯心主义,后者是主观唯心主义 C. 前者属于唯物主义观点,后者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 D. 前者是封建迷信,后者强调意识反映物质

天门市17876345407: 材料:孟子“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墨子“义,利也”.根据材料,分别概括孟子,墨子的义利观 -
阿晶紫丹:[答案] 墨子与孟子是我国先秦时期有重大成就的思想家.墨子创建了墨家学派,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们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思想体系.而义利观则是他们思想体系中特别重要的部分,体现了他们思考问题的重要方面和逻辑方法.本文尝试在...

天门市17876345407: 材料一中孟子和荀子的主张有何共同点 -
阿晶紫丹: 共同点:君主一定要爱民,否则就有可能被民众推翻.贡献:广泛吸收各家思想的精华(或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重要思想;对“礼”的思想进行了深入讨论. (其它言之有理的属于荀子发展儒家思想的主张,可酌情给分)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