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之争胜负成因

作者&投稿:稻安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史记》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史学瑰宝,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项羽本纪》是其中比较经典的篇目,教育部也将这篇文章中的精彩片段《鸿门宴》与《项羽之死》纳入中学课本。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是著名的楚汉之争,若要更好解读楚汉之争,还需参考书中的另一篇《高祖本纪》,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精读,我们能从对比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展开,到用人之道,用兵之道,找到楚汉之争刘胜项负的成因。

项羽刘邦性格对比

  一,项羽之仁爱与残暴

  对于多数人的印象中,项羽是勇猛和残暴的,可能读者看了题目要问,仁爱和残暴出现在一个人身上不矛盾吗?答案其实是不矛盾的,其实在史记中有些细节能够看出项羽在平时的生活中也有仁爱的一面,先来看看这被大众忽视的一面。

《高祖本纪》中提到: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悔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与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不予人功,得地不予人利,所以失天下也”。

这段换可以得出高祖刘邦“慢而悔人”“项羽仁而爱人”,项羽在对人方面比刘邦更为仁慈。

这一点在《史记·淮阴侯列传》也有记载,信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虽然刘邦在外界一直以仁厚著称,但对于韩信的问题,他也承认自己在勇猛,仁慈方面不如项羽。

韩信曾在项羽手下做过差事,虽然日后在刘邦麾下,但对于项羽的评价也算客观公正。他的说法也证明了项羽的仁善,《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韩信说过的一些话: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刽?颗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的话说到了点子上,项羽的仁爱,对人礼貌,别人生病了为之难过,但遇到大是大非,却拿不出应有的仁善,有功的将士舍不得去犒劳,这亦会导致失去军心,在大的格局中,只能算是妇人之仁。

  他的妇人之仁也间接导致了悲剧的发生,鸿门宴上,未能听从亚父范增所言,杀死刘邦,从而留下祸患,致使乌江自刎。

  再看项羽之残暴。《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羽攻打襄城,耗费许久未能攻下,待攻下之后“皆坑之”将战俘都活埋,何其残忍,此外,项羽本纪中还有一下描写:

“项梁使沛公及项羽别攻城阳,屠之”“ 项羽尝攻襄城,襄城无遗类、皆阮之,诸所过无不残灭。”

入兵关中之后,项羽对待战败的秦王朝的处理是: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至新安,项王“夜击秦降卒二十余万人”。

对于这种处理失败者的方式无疑是错误的,不仅失去民心,同时也衬托了刘邦的威信。历史的经验得出得民心者得天下,以武力使人信服终究不是聪明的办法,先秦朝的先例血淋淋地摆在眼前。

对于一个仁善之人为何又杀戮残暴呢?其实仔细研读《项羽本纪》会发现项羽的出身与所受到的教育决定了这一点。

项羽出身高贵,项家世代为楚将,“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由此可见项羽浮躁,急于求成,“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项羽虽然威猛异于常人,出身高贵,但所学不精,让他极其自负,刚愎自用。这一点性格也导致了后来的妒贤嫉能,目光短浅,不能好好运用人才,比如韩信,本一心投靠项羽,难得一见良将之才最后却为刘邦所用。对于贤能之士的建言,他不能好好接受,诸如宋义以及范增。以此可见,自负,疑心重,仁善与杀戮共存其实并不矛盾。

得到的结论是项羽虽勇,却是为匹夫之勇,没有长远的眼光,带着一些鲁莽与冲动,更为偏激倾向残暴而失民心。妇人之仁以至遇事不决,优柔寡断,以致后患。

  二,刘邦的仁厚与寡情

  与项羽相同的是,刘邦性格中也有着对立面,相较于项羽的坦率,他则显得城府颇深,这仁厚与心狠,在一个高超的政治家身上一起体现出来毫不违和。

  相较于项羽出身名门,又是名将,刘邦出身极其普通,《项羽本纪》中,范增言:“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萧何也在宴中说:“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由此可见,他身无出众技能,贪财好色,是为一介凡夫俗子,甚至于地痞一样的人物成长到一代开国之君,可见其不俗的魄力。

  他仁厚,十分得人民爱戴。当军队先行到霸上,不杀子婴,不取百姓分毫,知道乡亲父老因为秦朝法律痛苦不已,便破除秦法,同时安慰百姓不要害怕。这一些举动下来,深得人心,文中描写:“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

  此外,在项羽杀害了义地怀王之后,“汉王闻之,袒而大哭。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这一举动,不仅在诸侯面前也树立了忠义人设,同时亦能“愿随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此举动不论是否发自真心,但收获的结果是十分有利的。

刘邦虽仁厚,但他城府极深,工于心计,历史辗转至今,真真假假又有谁能分清呢?他的仁厚多带政治色彩,无疑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高祖本纪》中一个小细节就可以看出这点,在项羽战败之后,诸侯王想要尊刘邦为皇帝,此时刘邦却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者,吾不敢为帝。”群臣劝说,“汉王三让,不得以,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甲午,乃及皇帝之位于汜水之阳。”此处刘邦再三推让皇位,但是高祖本纪开篇便讲述了刘邦的雄心,一叶知秋,他还是颇有心机的。

  刘邦之仁,是对天下以及臣子之仁,这一点在楚汉之争中为他赢得了民心,稳固了军心。虽参杂了政治家的手段,但无疑是及其成功的。这一点体现在他慰藉百姓,听取臣下直言之上。纵观历史,对比于项羽之仁,刘邦的仁厚更有统治者之风。

  再来看看刘邦的无情,《项羽本纪》中记载,刘邦被项羽追杀之时,情急之下,将一双儿女推下马车。虽然最终儿女得到脱身,但危难时期,为了自保还为了江山能把自己骨肉抛下之人,骨子里不能否认是狠毒的,而这股狠也是能从其父太公被项羽作为人质之后的对话看出:

  项王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

  分一杯羹,那只是心理战术,你要我投降,我不投降,无所谓,对方认为自己爸爸没有价值,他就不会死,也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刘邦是一个寡情的人,为了天下大计,什么都可以牺牲。

  在此列举的是立邦对于至亲的态度,对于至亲尚且如此,何况周遭之人?

  历史上对于刘邦无情狡诈还有一个著名事件,那就是对待丁公的处理。史书中记载:季布母弟丁公,为楚将。丁公为项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顾丁公曰:“两贤岂相厄哉!”于是丁公引兵而还,汉王遂解去。及项王灭,丁公谒见高祖。高祖以丁公徇军中,曰:“丁公为项王臣不忠,使项王失天下者,乃丁公也。”遂斩丁公,曰:“使后世为人臣者无效丁公!”

为了树立君威,处死自己的救命恩人。从历史知道,他在建立汉朝之后亦是处死许多开国重臣,不能不说此人狡诈冷酷薄情。

总结,刘邦之仁,更多的是出自政治目的,相较于项羽的妇人之仁,刘邦更懂得进退取舍,所施予的仁厚,为自己带来了许多利益;相对于项羽的残暴,刘邦的狠毒更是出于得江山这一蓝图,多了理智与考量,不失为政治家风范。

项羽刘邦用人之道对比

在《高祖本纪》中有一段概括了二人用人对比: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的手下良将有张良,韩信,萧何,这三人为楚汉之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刘邦在知人善任,能够认清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这一番总结颇为公正。

他秉承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对待陈平便是如此。当初陈平在项羽手下当差,因封地失守,项羽下令斩首,他连夜逃出,投靠刘邦。对于任用陈平,刘邦从最初的怀疑到信任,让贤才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项羽和范增之间产生间隙,就是陈平的计谋。而项羽则相反,亚父之才,他不能接纳良言,鸿门宴妇人之仁放走刘邦,放虎归山,被离间计挑唆,与范增君臣离心,失去左膀右臂。

刘邦虚心接受谏言,采用许多军士的建议,比较有成果的列举三条:最初处于劣势状态下,采用韩信之计,分散项羽兵力,逐步瓦解,为后来的发展做了铺垫。大战关键时期,还采用了上文提到的陈平之计,使项羽无良将,再到后来项羽濒临战败,采用张良之计,四面楚歌,给他来了最后一击。如此可见用人方面刘邦的压制性优势。

反观项羽,他的身边不是没有人才,他刚愎自用的性格使他留不住人,听不进劝。令人深思且有讽刺意义的是,出身贫贱的韩信在投奔项羽后,范增屡屡举荐,项羽认为他出身低微不予中用,给他封了一个执戟郎官的低位职务。韩信曾向项羽上书献策,立意深远,出语不凡,然而却被项羽信手撕碎,还要降罪。幸亏项伯劝导才得以免罪。张良在项伯处见到此文后,颇感震惊,认为此人有潘溪子牙,莘野伊尹之才,实乃天下奇士,应属大将之才,正是刘邦所急需统帅大军的将才。

有部分原因,韩信曾受胯下之辱,站在项羽这一边,他力拔山兮,出身高贵,自然是瞧不上的。再看刘邦用人,不择出身,只凭能力。张良是贵族,萧何是小吏,陈平是游士,樊哙是屠夫,灌婴是布贩,娄敬是车夫,这些人皆为他所用,是为取胜重要原因。

从上面的分析,楚汉之争的结局,其实从很早就能窥看出来,项羽虽赢在起点之上,但其个性导致了最终的失败,虽然乌江自刎,但那种英雄气概,为千百年流传。刘邦的出身并没有限制自己的人生,建立汉朝,也为汉之盛世写下伏笔。此二人,一为枭雄,一为奸雄,都是曾在历史上掀起惊涛骇浪之人。不论结局的成败,以史为镜,反观自己,他们身上都是值得学习的之处,读史的目的也正是于此。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原因?
楚汉之争,刘邦胜利的原因是:得人者得天下 历史上汉楚之争,最终结局是刘邦大胜、项羽大败。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结局,原因是刘邦善于用人。汉高祖刘邦正确地总结了他取得战争胜利的成功经验和项羽的失败教训,即“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其中包含着两个方面。一、必须有人才,尤其是杰出人才。人...

楚汉之争胜负成因
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是著名的楚汉之争,若要更好解读楚汉之争,还需参考书中的另一篇《高祖本纪》,通过对这两篇文章的精读,我们能从对比项羽和刘邦的性格展开,到用人之道,用兵之道,找到楚汉之争刘胜项负的成因。 项羽刘邦性格对比 一,项羽之仁爱与残暴 对于多数人的印象中,项羽是勇猛和残暴的,可能读者看了题目...

若是没有韩信,刘邦可以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吗?
」由此可见,韩信对楚汉之争中的刘邦有着重要作用,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重要因素。二、一件事,一件事,一件事让韩信成为楚汉之争的天平上最重要的筹码。刘邦的进军受阻被项羽围住,在阳气的时候,韩信率领的大军迅猛破竹,取得了北路战线上节节的胜利,先平定了魏、代、赵、燕等,接着占据了齐国的故地。

如果当年项羽重用了韩信,那么楚汉争霸的结局会不会完全不同呢?_百度...
二、楚汉相争归根到底争的是民心,项羽暴政不得民心,刘邦仁政天下归心 影响战争胜负的因素很多,对于某一场战争来说,也许统帅因素甚至一些偶然因素就能决定战争胜负,但对于长期的拼消耗的战争来说,最终胜负由民心来选择。这就是所谓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楚汉战争打了五年,算上前面的反秦战争,一共8...

为什么在古代一个将领的能力能决定战争胜负?你怎么看?
在楚汉之争的时候,项羽就曾在阵前想要与刘邦斗将,而他甚至还亲自带着小部队和汉将斗将。而时间再往后推,无论是在南北朝还是在隋唐等时期都曾多次有将领带着精锐小部队亲自与敌对将领斗将。这些大将都非常享受在一线冲锋的感觉,就连李世民都曾参与过斗将,斗将的风气也在军营中盛行,也越发普遍,大...

帝置酒雒阳南宫评论
是汉高祖成功的重要因素。汉高祖在南宫的讨论中,对三杰的见解深刻且独具慧眼,这使得他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佳话,广为流传。他的成功表明,拥有并保有人才,是任何政治家取得胜利的普遍法则。他的经验告诉我们,人才是国家兴衰的关键,尊重和利用人才是赢得战争与和平的关键策略。

西汉七国之乱的真正起因是啥?是削藩,还是为了一盘棋?
其实,埋下这场大乱“导火线”,正是刘启本人,起因,是为了一盘“六博”棋之输赢。故而,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是中国历史上由一盘棋引发的一场著名内乱,晁错不过是提前点燃了那根“导火线”而已。据《史记·吴王濞列传》记载,刘濞,汉高祖刘邦兄长刘仲之子。汉高祖十二年(元前195年),封为吴王。...

​威慑四方的大汉王朝是如何建立的?一顿饭功不可没
在招揽贤才、操纵人心和谋略运用方面,汉高祖刘邦要远远胜过比自己年轻的项羽。本期推送,我们就来讲一个刘邦集团运用谋略,通过“一顿饭”成功分化瓦解项羽集团的“智胜”故事。 1 决定战争胜负的是善于 用谋略操纵人心的聪明人 在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在庆功宴会上总结己方阵营的胜利经验时曾说道:“……夫运筹策...

《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时,袁绍和曹操领众诸侯以平“十常侍之乱”为名冲人皇宫,汉少帝刘辩与陈留王刘协慌乱出逃。在各路诸侯争相寻找刘辩和刘协的过程中,原屯兵凉州的董卓因救驾有功随即掌控朝中大权,废汉少帝,立陈留王刘协为汉献帝。生性残暴的董卓倒行逆施,引发多方愤然。曹操假借圣旨之名,召集群雄联合讨伐董卓,...

汉朝统治中国多少年
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汉文帝、汉景帝推行休养生息国策开创“文景之治”。汉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成就“汉武盛世”;至汉宣帝时期国力达到极盛 ,史称“孝宣中兴” 。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常安,...

武山县15844938002: 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
磨河盐酸:[答案] 刘邦胜利的原因:运用正确的战术,分化收买项羽的部下,切断项羽的后路;刘邦善于用人,把各地反对项羽的势力联合起来,做到守有贤相,某有良臣,战有猛将,力量由弱变强,终于战胜项羽;刘邦有比较稳定的关中做后方,无后顾之忧.(复制...

武山县15844938002: 楚汉之争楚为什么会败,项羽为人比刘邦好,为什么好人没有好结果? -
磨河盐酸:[答案] 争的是天下,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招儿都得使,当初鸿门宴时他就应该杀了刘邦,道义之仁,妇人之仁害死人.当然,项羽想的都是打仗赢得天下,可是他不会治理天下,手下也都是些武将,唯一一个大才范增还让他整埋没了,所以,项羽心怀天下,...

武山县15844938002: 楚汉之争的原因 -
磨河盐酸: 楚汉之争(拼音:chǔhànzhīzhēng),是中国历史上在秦朝灭亡之后,以西楚霸王项羽、汉王刘邦为首的两大政治军事集团为争夺统治权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只有一个原因——就是 一、统、天、下!

武山县15844938002: 是什么导致了楚汉之争的结局? -
磨河盐酸: 刘邦知人善任,礼贤下士,谦恭爱民,善于韬光养晦.而项羽却刚愎自用,不善用人.同时骄傲自大,好大喜功.并且在攻入咸阳后,火烧阿房宫,活埋章邯的大军,过于残忍,失去了民心

武山县15844938002: 我国古代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磨河盐酸: 鸿门宴后,项羽就以反秦盟主的身份,自封为西楚霸王,然后又在戏亭分封天下诸侯... 迅速占领整个关中,正式拉开了楚汉相争的大幕.此时的项羽,正忙得不可开交.因...

武山县15844938002: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战胜项羽 -
磨河盐酸:[答案] 刘邦取胜的原因: 一、以名人为榜样,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努力追求人生的高度,这是刘邦战胜项羽的最重要原因. 工于心计,善于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二、宽容、仁慈、有大胆量. 三、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四、为实现大谋,坚忍克己.

武山县15844938002: 楚汉战争持续了多长时间?最后结局如何?造成这种战争结局的原因有哪些? -
磨河盐酸: 公元前206----公元前202.四年时间.结果是刘邦获胜,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原因是项羽只有匹夫之勇,无长远的谋略,未听从人才的建议,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坑杀了秦国投降的将士,火烧了阿房宫及大量文献书籍,失去了人心.刘邦,手下人才辈出,且能从善如流,懂得安定民心,最终得了天下.

武山县15844938002: 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获得胜?楚汉之争中刘邦为什么能够获得胜利
磨河盐酸: 刘邦是非常善用人才,但不是用人不疑,而是非常疑,随时都注意着,比如说要打仗了,兵权就给韩信,仗刚打完,就马上收回兵权,可见他并不放心他人.刘邦打仗能力不强但善于用别人代替,引用一段他自己的话就是“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可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

武山县15844938002: 结合两则材料,说说刘邦取得楚汉之争胜利的原因 -
磨河盐酸: 1.巨鹿之战,项羽凭借此战一举歼灭秦军主力,大秦至此一蹶不振,项羽从此一战成名.但刘邦趁项羽牵制秦军主力大战之时,抢先一步夺取关中.入关后听从谋士建议约法三章,使得刘邦得到了民众的支持. 2.刘邦善于用人.所谓得人者得天下,失人者失天下.刘邦手下有最好的军事家(韩信),政治家(萧何),战略家(张良).而刘邦虽然是相当于流氓出身,但他听得进去手下人的建议,手下人才济济.相比项羽为人刚愎自用,战争的胜负不言而喻. 3.运气.有的时候人品太好真的是事半功倍,刘邦算得上是被时代裹挟着推上最高峰的人.

武山县15844938002: 并从地理的角度解读为什么楚汉之争中楚败汉胜 -
磨河盐酸: 项羽忽视军事地理对战争的影响和作用.拒绝韩生的建议,不都关中,而都于四战之地的彭城,使自己陷于四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之中.这是非常失策的.倘项羽采纳韩生的建议,都关中而霸天下,以绝对优势的兵力威临巴蜀,刘邦欲争夺天下,几乎是无计可施的.刘邦则与项羽相反,他把军事地理看作是影响战争胜负的重大因素,早在灭秦入关之时,就处心积虑、千方百计欲据关中而争夺天下.夺得关中后,又进而夺取河东、河南、河内,天下形胜尽入其掌握之中.他利用这一有利的地理条件,造成了军事战略上的更大优势,进可攻,退可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终于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