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词虽在文言文的意思

作者&投稿:尹趴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虽的文言文虚词整理

列举几个用法,楼主参考:

1、“即使”、“哪怕”的意思,表示一种假设,比如,“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史记·项羽本纪》),意思是楚国就算只剩下三户人家,将来灭亡秦国的也必定是楚国,这里的“虽”表示一种设想的前提;

2、一种转折,表示首先承认既定事实,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出本意,比如,“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三国志》),意思是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板坡败阵,但幸存的将士再加上关羽将军的水军,一共还能凑得精锐万余人。这是诸葛亮出使东吴时舌战群儒的一句话,先是承认我们刘家军在长坂坡战败了,但话锋一转,引出后面的正题,即我们还有残余部队和荆州水军,仍有一战的实力;

3、固定用法,与“然”连用,“虽然”在现代汉语里是一个词,但在文言文里是两个词,表示“虽然是这种情况”,引出下文,比如,“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战国策》),唐雎代表魏国安陵君出使秦国,秦王向他表示愿意用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君的封地安陵,唐雎说出了上面那句话,意思是虽然如此(“如此”是指秦王以大换小,让安陵君得利),但是封地是从我们先王那里获得的,我们要一直守护,不敢把它换给别人;

4、表示转折,“虽然”的意思,如,“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5、特殊用法,表示自谦,比如,“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这是蔺相如对门客解释为什么在道上回避廉颇,意思是我虽然为人资质平庸,但是我就那么畏惧廉将军吗?这里的“虽”是自谦的说法,并非指实际情况;

6、又是一种固定用法,与“然”、“而”等连用,表示“虽然……但是……”,比如,“灌婴虽少,然数力战,乃拜灌婴为中大夫”(《史记》),意思是灌婴虽然年少,但仍在多次战役中奋勇作战,于是刘邦拜灌婴作中大夫的官职。

7、“仅仅”、“只有”的意思,例如,”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君臣下》),意思是对于河水,放开口子它就会顺势而行,筑坝围堵就能止住它,只有那些圣明的君主才能够把握好这个度,既能引导流向又能适时阻止。

2. 语文文言文中的实词和虚词是什么意思

实词】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虚词】虚词没有实在意义,一般不能充当句子成分,不能单独回答问题.(少数副词如“不”、“也许”、“没有”等可以单独回答问题),只能配合实词造句,表示种种语法关系.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文言虚词在整个文言词语中虽然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语法作用却很大.文言文中的许多句式是以虚词为标志的,如判断句“.者.也”、被动句的“为.所.”等虚词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频繁,而且它的解释也相当灵活.主要常用的虚词有:之、其、于、以、而、则、乃、若、且、者、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曷、虽、虽然、然而、然则、也.矣、乎、哉、焉、耳等.。

3. 文言文的虚词有哪些,什么意思

之 (一)代词 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 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陈涉世家》)③ 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 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 (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如: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公输》) 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如: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如:①何陋之有?(《陋室铭》) 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满井游记》) 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如: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 (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如: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 者 (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唐雎不辱使命》) (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如: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隆中对》) 而 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 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②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2.承接关系,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如:①扁鹊望桓候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②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③环而攻之而不胜。

前一个“而”就表示承接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3.转折关系,译作“但是”“可是”“却”。

如: ①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始得西山宴游记》)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爱莲说》)③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隆中对》)④环而攻之而不胜。

后一个“而”字表示转折关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4.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并且”或不译。

如:①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记》)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5.修饰关系,可译为“地”“着”,或不译。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愚公移山》)②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始得西山宴游记》) 其 (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如: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②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③屠大署,恐前后受其敌(《狼》) 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如:偶然得之,非其所乐。(《上枢密韩太尉书》) 2.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如:①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②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③以勉其学者也(《墨池记》) 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①其一犬坐于前(《狼》)②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二)副词 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①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②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前一个“其”可译作“难道”,后一个“其”可译为“恐怕”。

③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译为“可要”。(《唐雎不辱使命》) (三)连词,表示假设,可译为“如果”。

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尔。(《送东阳马生序》) 以 (一)介词 1.介绍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如: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前一个“以”表原因,后一个“以”表目的。)(《出师表》)③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 2.介绍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可译为“凭借”“按照”“依靠”等。

①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②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愚公移山》) ③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二章》) 3.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可译作“把”、“拿”。

4. 语文文言文中所有虚词的意思

[而、之、以、于、为、其、则、乎]【而】1、表顺承 可译为“然后”“就” 2、表转折 可译为“然而”、“却”“可是” 3、表并列 可译为“又”“并且”,或不译 4、表修饰,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可译为“着”、“地”,或不译 5.表递进,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

6.表示因果关系,“因而” 【之】一、意义或用法:1、. 作代词(1)指代人、事、物,译作“他(们)” “她”“它(们)”“这件事”等。 ⑵我。

例:君将哀而生之乎? ⑶复制代词:这,此。2、动词“往”,“到。

去”3、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也可不译。

4、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5、助词,凑足音节,无实义。

6、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7、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8、表方位或时间的限定,相当于“以”【以】1、表行为动作的原因。译为“因为”“由于2、表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译为“拿”“用”3、动作行为所凭借的条件 可译为“凭借”“依靠”4、行为动作的对象 可译为“把” 5、行为动作发生的根据 可译为“按照"6、表目的,可译为“来”“用来”7、表结果 可译为“以致” “以至于”8、动词,“以为,认为”。

9、通“已”,已经。10、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的限定11、复音虚词“以为”【于】1、对,对于。

2、介词:在。 3、连词:与,跟,同。

4、从,自。5.到。

6.在。

方面。 7.比。

8、被。9、表原因:因为 、由于 10、向.11、给。

12、于是 【为】1、动词:成为,变成。2、动词:做、担任、当 3、作为,当作。

4、是。5、以为,认为。

6、动词,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翻译比较灵活。7、介词: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

8、指心理活动。9、为了。

10给,替。 11、对,向。

12、连词,表因果关系 “因为”13、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其】1、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的。”

2.其中,其中的。3.活用作第一人称。

相当于“我(的)”、“自己(的)。”4. 用作第三人称,相当于“他、她、它(们)。”

5.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 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等。

7.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之类的词。8.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

9.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不概”、“可能”。10、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11、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则】1、却,可是。

例: 2、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 3、用在对比句或假设句的后半句中,相当于“那么”“就”。

4、就是。5、诚……则……:“诚”用于前一分句谓语前,强调设想的情况属实,“则”用于后一分句句首,带出结果或推论。

可译为“如果真的……那么……”等6、表示仅限于某种范围。可译为“仅”“只”“才”等。

7、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 【乎】1、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3、同“于”。

4、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5、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6、用在句中,表示停顿语气。7、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8、词尾,无义 例: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思

一.【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 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 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 7.表示因果关系, 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8.表示目的关系, 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②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 ②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我决起而飞,枪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逍遥游》) 【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③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柳毅传》) 二.【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③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②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③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 ②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②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 (四)何:通“呵”,喝问。

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 【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 ②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③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④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文言文表示虽然
1. 怎样用文言文表达“虽然”或“即使”的意思 即使 1、虽 释义1:连词,把意思推开一层,表示“即使”或是“纵然”的意思。引证:麻雀虽小,五脏俱全。2、即 释义:假定,就算是。引证:汉·贾谊《论积贮疏》: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译文:如果不幸爆发了纵横二三千里(规模)的旱灾,...

”虽然" 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虽然在古文中的意思是:既然这样,那么.虽:即使 然:这样 虽然:即使这样

文言文虽然用什么字
文言的"虽然","虽"是转折连词,"然"是指示代词,结合在一起,有承上转下的作用,相当于"虽然如此"或"话纵然这么讲"。例如: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已经发生的事情用虽然,还未发生的事情用即使。根据上下文来看在文言文中,“虽”,应该都是“即使”的意思,表示假设,而在现代...

学弈文言文中虽的意思?
虽,在文言文中多表示“即使”、“纵然”等,属于连词。附《学弈》原文: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出自《孟子·告子》 )翻译:有个叫...

哪些字在文言文中有比较固定的意思,比如:虽,即使.越多越好 还有,什么...
文言文的固定句式和译法 “不亦……乎”?表反问,可译为“不是……吗?”(其中“亦”只起加强语气作用,可不译);“无乃……乎?”表推测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恐怕……吗?”或者“莫非……吧?”;“得无……乎(耶)”表猜测、疑问语气,可译为“莫不是……吗?”“能不……吗?”或者“...

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儋石之储,宴如也。 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先解释词语。儋石:也做“担石”,担、石,是古代粮食的量器。一担一石,对于家庭而言显然存粮不多,所以,在古文中,儋石表示衣食不足。宴如:形容词,安然淡定的样子。虽当世富贵而不肯顾,家无儋石之储,宴如也。——即使是当今大富大贵之人,也懒得去搭理,哪怕自己家里没有多少存粮了,也...

文言文在
4. 之在文言文是什么意思 “之” (1)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 (2)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⑶作动词:往,到。 去、⑷这,此。 ⑸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

趋在文言文的意思
6. 文言文遂趋而出中趋的意思 遂趋而出。 注:趋:小步快走。 附录:“趋”的意义 趋 动词义: 1、形声字。从走刍声。本义:快步走;小步快走。 趋,走也。——《说文》。按,疾行曰趋,疾趋曰走。 走而不趋。——《礼记·王藻》 帷薄之外不趋。——《礼记·曲礼》 则负匮揭箧担囊而趋。——《庄子·...

文言文两则词语解释
文言文中的某些实词可以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它的词性和用法,这就是活用.主要有动词、形容词、名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作状语等.翻译时要抓住词语的临时含义.4.翻译要抓住关键词,联系语境,重点突破.在文言文阅读中,有些句子往往因为个别词而影响全句的理解.这个词就是一...

如在文言文里什么意思
3. 则在文言文中有什么意思如题 一、连词 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与句,表示顺承或转折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

南市区17563837261: 文言文中虽的用法虽在文言文中有两种用法,一为“虽然”,二为“即使”请教两种用法如何区别? -
胡质右归:[答案] 虽 "虽"作连词,在文言中有两种用法. 1.用在假设关系的句子里,作用是先承认一种假设,然后转入正意,可译为"即使".例如: 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2.用在转折关...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文言文中全部含义以及例句 -
胡质右归: 虽:1、即使;纵然. 《子鱼论战》:“虽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 《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虽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2、虽然. 《送东阳马生序》:“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文言文中的4种意思 -
胡质右归:[答案] 虽 释义 suī ①即使;纵然.《子鱼论战》:及胡耇,获则取之,何有于二毛.”《训俭示康》:“吾今日之俸,举家锦衣玉食,何患不能” ②虽然.《送东阳马生序》:“故余~愚,卒获有所闻.” 没有四种解释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文言文中什么意思 -
胡质右归: 虽suī 名词义: 1、形声字.从虫唯声.古读 huī.本义:虫,似蜥蜴而大. 连词义: 1、虽然. 秦兵旦暮渡易水,则虽欲长侍足下,岂可得哉?——《战国策·燕策》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 2、即使……也;纵使. 虽人有百口,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先王之法,经手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吕氏春秋·察今》 3、仅;只. 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管子》 4、原本;本. 你那里休夸口,你虽是一人为害,我与那陈州百姓每分忧.——《陈州粜米》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古文的事怎么翻译的呢?有哪几种用法? -
胡质右归: 虽: 1.虽然收可亩十石 贾思勰《齐民要术·耕田》:“田虽薄恶,收可亩十石.”(收可亩十石:每亩可收十石)2.即使,纵然 《史记·李斯列传》:“虽有黄帝之贤,不能并也.”3.仅,只有 《管子·君臣下》:“决之则行,塞之则止.虽有明君能决之又能塞之.”

南市区17563837261: 如何区分文言虚词"虽"的用法 -
胡质右归: 其实很简单,如果“虽”字后语意为所假设的情况,则为即使;若其后为已实践过的意思,即为虽然.

南市区17563837261: 文言文中虚词的分类及解释请各位高手对文言文中哪些词可作为虚词,并且将它们的意思解释出来 -
胡质右归:[答案] 常见文言虚词 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 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用作助词: (一)结...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做虚词使用时古今有何不同 -
胡质右归: 虽 古意:1、虽然(和今义差不多) 2、即使(现实情况并不存在的,比如韩愈马说中的“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这里本来没有千里马,只是假设.可以根据文言文语气和意思来判断). 今义:表条件的关联词,虽然 但是虽在古文里绝大部分是即使的意思,到目前为止我只记得大学的一篇文章里才当作虽然用过,其余全部是即使..如果是考试,回答即使准没有错

南市区17563837261: “虽”在文言文中的意思 -
胡质右归: 说,念“shuo”(一声)时,有7个意思.(1)动词,说明,解释 (2)动词,讲,谈,例如:说尽心中无限事 (3)动词,告诉 (4)名词,说法,言论.(5)责备,批评(6)动词,说合,介绍(7)名词,文体名,也称杂说.例如:《捕蛇者说》 念“shui”(四声)时有了意思.(1)动词,劝说,说服.例如:范增说项羽.(2)休憩,止息. 念“yue”(四声)时相当于“悦”,是喜欢、高兴的意思.例如:公孙盘不说.

南市区17563837261: 18个文言文虚词用法例句翻译 -
胡质右归: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 (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