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与教育哲学的关系

作者&投稿:侯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怎么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 分不开的。它包括天道观和人性论 历史观与社会观 伦理观与道德观等,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对我们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但里面 也包含糟粕,因此在看待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上,我们应该保持一种科 学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目录: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三次打变化:汉代玄学、 魏晋理学、 近代西 学东渐、 主要特点:天人合一、 政教合一、 问道结合、 知行一致 二、天道观和人性论 历史观与社会观 伦理观与道德观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正文: 一、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同中国古代哲学与教育的发展历程是分 不开的。其大的阶段而言,大致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汉代的儒 家独尊,魏晋的玄学,唐代的儒、道、释三教并举,宋明的理学,明清之际 的实学和近代的西学东渐。有三个打的变化时期,即魏晋玄学的兴起,缓道 入儒;宋明理学的形成,缓释入儒;近代西学东渐,资产阶级以至无产阶级 的哲学和文化教育思想对儒学的最后的也是最大的一次冲击。 二、1.天道观与人性论 (1) 教育哲学中的根本问题:天道观和人性论(教育的根本在人性,人性的根本 在天命) 天道观人性论历史观社会观教育观的关系论述 a、天道观和天命观在古代,不仅是人性论的基础,同时也是历史观和社会 观等的基础,不同的天道观和天命观就会引伸出不同的历史观和伦理观,并影 响着教育观。 b、天道观影响到人性论、历史观、伦理观以至教育观等多方面的问题,因 而天道观的问题,也就成为哲学(包括教育哲学在内)中的本体论的问题,也 就是宇宙观和世界观的问题。受其影响最大而且最为直接的是人性论的问题, 有不同的天道观,对人性问题也就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人性从何而来,人的自 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是什么关系,人性能否改变等问题,这些又与教育问题有着 密切的联系。 c、天道观:由主宰之人向义理之天、自然之天转变 人性论:由天命之谓性向性善论、性恶论、性无善无恶论、行有善有恶论、性 属自然转变 认识论与逻辑: 名家及墨家 《墨经》 的形式逻辑思想, 已经触及到逻辑学同一律、 矛盾论、排中律等 教育原则与方法:原则涉及到文与道、学与思、知与行、方法有博学、慎思、审 问、笃行等。 (2)对天人合一的正负面评价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思想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当前哲学界不少学者企图 从中导驿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的不同的观点,其中一种是人与天合,人与天地 \f同道,所谓“参天地之化育”,也就是说人从天地自然运行规律中,得到启事, 作为自己行动的指南。 但在“天人合一”中,也有不少迷信和糟粕,如“君权神授”,人间的皇帝可以代 表上帝讲话,在殷周之际的天命观思想中,充分体现出这个问题。君权神授, 固然有其迷信的一面,但也有认真对待,不敢怠慢,严格要求的一面。 除君权神授外,在“天人合一”中还有性之所自,即人性是来自天命的思想。 (3)、 人性论不同主张 a、性善论:孟子做为孔子所开创的儒家学派的主要继承人,成为儒家八派中 的主要一派,充分发挥了性善论的思想。孟子认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 心,人皆有之,此四者就是仁义礼智等美德的开端。这些都是先天的、不学而 能的“良知、良能”。 b.性恶论:荀子认为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逸,都 是人的自然需求,也就是人性恶的生理基础。人之所以能改恶从善,是由于后 天的环境和教育影响的结果,是由人的努力积学而成的,所以“人之性恶,其 善者伪也”。因而荀子的教育思想中特别重视改造和外练,即强调环境和教育 的影响作用,而且强调人的主观努力,通过积、渐而学而有成。荀子的自然的 天命观,为人性的自然属性提供了理论基础。 c.性无善无恶论:(告子)主要强调人的自然属性,忽视人的社会属性。 d.性有善有恶论:(世硕和杨雄)主要强调在一个人身上。 e.性三品说: 董仲舒的性三品说,把人分为三等即圣人之性、中民之性和斗筲 之性;韩愈提出了性三品的思想,把人性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认为上下 两种人的性都不能叫做性,只有中等人的性才可以叫做性。 (4)对中国古代人性论的评价: 在人性的形成和改变问题上,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主张,如孟子主张求和致, 荀子主张伪和积,王充主张化,韩愈主张导,李翱主张复,张载主张反,陈确 和王夫之更主张习而后成,都是对行与习的关系的不同论述,为我们研究和理 解人性的形成和发展、变化提供了有益的启事。但是,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共同 特点, 都是脱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和社会制约而抽象地来谈论人性的本质和差异 问题,因而对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实质及其复杂关系,对人性差异的由 来及其具体表现,都不可能作出真正科学的论断,进而对人性的发展和形成问 题,也就很难作出完全科学的说明,也就是说既是在精华中也难免有糟粕的存 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方法论和当今生理和心理科学的发展成 果,为我们科学地解决了人性问题提供了一把钥匙,把人性问题的研究推向了 一个新的阶段。但是,人性问题的研究,尚有许多仍待续研讨,人性问题的研 究并未终结 2、历史观与社会观 创世说: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时势)史观、民本史观(民本思想) 社会发展说:进化论、退化论、循环论、 历史观和教育关系:庶富教、德治与法制、有为无为、大同小康 (1) 几种创世说 a.天命史观:君权神授;天道福善祸淫;五德终始理论。 b.圣人史观,英雄造时势的唯心史观,即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由具有较最高智 慧和道德的圣人所设计和推动的。(与天命史观相通) c.理势史观,事因理成,即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做规律性解释. \fd.民本史观:严格意义上的民本思想. e.对天命史观、圣人史观、理势史观、民本史观的评价 除了天命观以外,其他三种历史观都有不同程度的可取之处。从表面上看, 似乎天命史观和理势史观是对立的, 圣人史观和民本史观是对立的; 但实际上, 在它们之间常常有相互交叉和互相渗透的关系存在着。 由于历史的甚至阶级的 局限,都不可能达到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而且经常是精华与糟粕杂陈。 根据上述各种历史观的分析,可以看到它们对于历史的发展,无非是起着促 进和促退的两种不同的作用; 对于历史和现实社会, 也无非是起着肯定 (维护) 和否定(改革)两种不同态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其所其的作用是促进的, 积极的,这是应当肯定的,但他们的改革主张并不是也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 建社会制度。封建社会中的改革派,虽然对于当时的社会制度的腐败和不合理 之处, 采取批判态度并要求改革, 但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 因为当时的生产力还不具备产生新的生产关系的条件。即使农民改革,也只是 反皇帝,而不是反皇权,其结果只是改朝换代而已,这些都体现着历史的局限 性。当然,只要他们的行动起到了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他们的言论提出前人 尚未提出的问题,就应当加以肯定,这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态度。 (2) 几种社会发展观 a. 进化论 这是中国古代历史观中的主导思想 特别在一些具有某些唯物主义的思想家中 尤为突出。在进化论的思想下,对社会持发展观和理想观。这种思想不仅在改 革家中有,在法家中也有,在儒家中也有。 b. 退化论 由退化论引申出社会批判观: 一种: 出于对现实不满而怀念过去的社会批判观; 另一种,出于对现实不满而立志改革的社会批判观。 e. 循环论: 评价:历史并不是直线上升,而是按照螺旋上升的规律向前发展,因此在某一 时期的倒退或类似重演的现象是经常出现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可以成为历史 循环论的历史根据,但它的问题是:把暂时的倒退或重演当成了历史循环发展 的规律,另外也有“物极必反”的思想影响,因而历史循环论只看到了表面现象 并未把握到事物发展的实质。 3、伦理观与道德观 中国的传统教育,可以认为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伦理本位教育,因而道德教育 在中国古代教育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伦理学,也可以成为道德哲学。伦理 观是道德哲学中基本观点或指导思想,因而他也是道德哲学的思想基础。道德 哲学,也是人生哲学中的基本学科,有时或有人也把道德哲学视为人生哲学的 同义语。 道德哲学中的基本范畴 a.道德 “道”与“德”起初是分开使用→“道德”二字连用(始见于《周易》 《荀子》)。“道” 与“德”比较起来,无论就其论自然规律来说还是指道德行为准则来说,“道”是 指的基本法则,是统帅一切的,“德”比之“道”似乎第一个层次,而且有实践和 行动的含义在内。 b.仁义 \f“仁”是儒家伦理思想体系中的基本范畴,孔子把“仁”作为一个重要或最基本的 道德准则。“义”也是比较重视的,只是与仁比较起来仁较为重要,因为仁是 发自内心的,义是仁的表现。 儒家的仁义学说,有其一定的合理内核,可以通过分析批判,取其积极因素 为我们今天道德建设和道德教育服务,但也不能不看到儒家所提倡的仁义道 德准则,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也处于不断地变化过程中,特别是由于 他同封建的伦理纲常相结合,成为巩固封建统治禁锢人们思想,区分“上下贵 贱”的登记制度的工具,这又是必须加以批判和剔除的。 c.中庸 从两个方面出发来对中庸进行解释和评价:一是从伦理道德而论,二是从思想 方法而论。并从中庸、中和、中道三方面加以阐述。 三、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态度 1.研究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以儒学为主并博采众长 中国传统教育哲 学的特点问题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传统教育哲学 的基本特点是:天人合一,政教统一,问道结合,知行一致→塑造了中国民族 的文化性格。 我们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不是说儒家思想涵盖 了全部,或者说其他各派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没有任何影响,相反 的在不同历史时期内,在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其他各派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 的,由各派的相互之争,就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的教育哲学思想的 复杂性和丰富性,对此需要我们进行缜密的又是全面的研究,需要我们以实事 求是的科学态度博采众长,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的教育哲学体系所用。 2. 对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持的科学态度 a.坚持历史观点 传统都是历史的产物,必然有其历史的特点和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从历史的 实际出发做出实事求是的分析: 历史的评价事件和人物; 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 注意,我们尊重历史但不是颂古非今,而是尊重历史的辩证发展 b.坚持科学分析态度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思想既是历史传统,又是阶级社会中形成的,就难免良莠杂 陈,需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删选工作,对过去的东西进行缜密研究和分析, 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要以史为鉴从历史上某些错误的结论中吸取教训,以 免再重蹈覆辙,,因此,对于历史遗产,即使是优秀的,也必须持实事求是的 具体分析态度,简单的肯定和否定都不可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 c.要在现代化上下功夫 要做到“古为今用”,就需要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接轨,涌现当代的科学观来 审视过去,用现代的科学成果来丰富过去和解释过去。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富有智慧的民族, 对人类文化教育曾经做出过卓越的 贡献。我们应当根据时代的要求在继承中进行创造和发展,把传统的优秀文化 教育思想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使其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新 文化教育服务,这就是我们对待传统教育哲学思想应当采取的科学态度。 \f

1.哲学教育目的。作为理念论者教师应当相信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对于真理的寻求与发展学生自身品格,哲学就是对于真理的追求,哲学有时候被人们称之为“微科学”,不过哲学不会像其他学科那样传授人们具体的专业知识技能,无法为人们带来技术能力,因此哲学所带来的教育教学目的是人们增长智慧,认知自己,知道自己的优缺点,通过哲学去反省自己,属于一种大智慧,哲学教育真正的意义就是教化。哲学教育对学生来说就是思想启蒙教育,在现代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上文中提到过康德,就是把哲学思想带入教育中,达到对人们(学生)合适的教育目的。
2.哲学教育意义。在哲学思想上,柏拉图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辩证法,运用教育哲学引导学生认知自己。在这个过程慢慢产生出了一个分支: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出现证实了哲学对于教育教学的影响力,教育哲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取高级的教育知识,也不是为了实验哲学家的某些理论与观点,而是为了唤醒促使教育者更好的理解认知教育生活,重建教育生活的意识、理念。要强调教师在教育教育教学中对学生提出自我认知指导的重要性。教育是为人的本身为目的进行的活动,换个简单易懂的说法就是通过教育才能做的到真正的人,教育哲学所反映的内容是当下世界的性质和观念,这是在教育中应当所重视的,要明白教育与哲学是有天然的联系,息息相关的。哲学态度的发展同时会影响到教育思想的发展,从而打破了教育实践的原则,因此要重视哲学思想,运用哲学思想带入教育教学中,当然由于哲学的文化差异,东西方哲学的不同观点理念会产生不同的教育思想发展方向,这时教师应当选择适合本土的哲学思想,避免因为不同文化的哲学思想产生教育指导性差异。要明白不能盲目的接受学习西方哲学思想观点理念。

论哲学传统与教育传统的契合
作者 :
﹀
  研究中国教育及其传统,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内涵,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道家文化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强调教育应该合乎“自然”;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强调“学道”之核心。然而,社会的进程乃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的典范,它们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诠译了中国哲学传统的教育使命。
  [关键词]哲学;教育;文化传统;契合
  [中图分类号]G40-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18X(2009)12-0247-04
  张晓英(1965―),女,江西财经大学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江西南昌330032)
  
  中国传统教育理念常常是中国哲学产生、发展的实践基础,后者又常常规范前者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两者的关系天然而紧密,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第一,中国的大哲学家常常首先是大教育家,如孔子、孟子、庄子、董仲舒、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朱熹等。他们自办私学,或长期任教于官学;或边讲学边从政,兼而有之。在他们成为哲学家之前,常常是教育大家,并借助教学活动和学生等扩大自己的社会影响。第二,中国的哲学理论常常首先酝酿、产生、发展、创新和传播于哲学大师们长期的教育活动。先秦时代,各家学说纷纷涌现、竞相争宠。老子创立的道家哲学、孔子创立的儒学,以及相继出现的稷下黄老、庄子、孟子、荀子哲学等,首先都在长期的私学活动当中孕育、发展和流传并影响于社会。汉代经学常被溯源于战国时代的子夏。西汉董仲舒用阴阳五行说解释《春秋公羊传》,开创今文经学。魏晋之际是中国佛教和道教孕育、发展的关键时期。两晋的慧远和葛洪、陆修静,利用宗教组织进行宗教教义的传播,都是当时有名的私学大师。他们的佛学思想和道德思想都是在长期的讲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宋明理学发端于北宋的胡瑗等,创始于张载、二程,至南宋朱熹而集大成。其内部又有程朱和陆王两大学派之别,后者以陆九渊、王阳明等为代表。南宋和理学派相对立的是事功学派,包括以陈亮为代表的“永康之学”、以叶适为代表的“永嘉之学”和以吕祖谦为代表的“金华之学”。理学派和事功学派的哲学大师们建书院、居书屋或随时随地讲学论道。作为一代新的哲学思想,可以说宋明理学和南宋事功学派都是首先在私学活动中产生、发展和传播,再影响到社会的。
  
  一、“道法自然”与生态理念
  
  先秦哲学提倡“道法自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道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虔敬的体认。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实践活动,但实践的人却又无法使自己超然于自然,实践的人永远都不可能孤立成为超自然的个人或社会人,因此,我们对人的教育必须客观地存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道家由自然性哲学引导的人生目的论,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作为必然王国加以确立,它超越于个人或社会的狭义范畴之上,也即超越了如杨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与儒家社会整体的人本主义之间的教育价值理念的冲突,其文化观不只是以人文化天下的意蕴,更是以自然主义或自然人本主义理念的宏观范畴。道家从人本的自然而论:“无为”主张顺其自然,人不可在自然之“道”面前强作妄为。因此,道家自然主义教育精神,其实质就是“生”的精神,这正是“自然无为”思想的教育真谛。
  《吕氏春秋》是先秦时期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由战国末年秦国丞相吕不韦召集门下儒生集体编撰的,它融会了战国诸子各派的学术思想,包含了先秦时期许多史料以及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珍贵资料。《吕氏春秋》主张社会教育应顺应人的自然天性,按照受教育者的本性进行正确教育与引导,体现了自然主义教育观。《审分览》曰:“止者不行,行者不止,因形而任之”。也就是说本身静止的东西不要让它运动,本身运动的东西不要让它静止。教育要按照人的自然本性,促使其健康发展。“故得道忘人,乃大得人也,若此则能顺其天,意气得游乎寂寞之宇矣,形性得安乎自然之所矣。”即教育者只有顺应人的本性,对人加以教育和引导,才能够完成教育任务,这种教育方法叫做“顺其天”而“安乎自然之所”。《上德》曰:“虚素以公,小民皆之,其故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所谓顺天;教变容改俗,而莫得其所受之,此谓顺情。”教育者要遵循“顺天”、“顺情”的自然法则,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化,使其自成自生,自我化育。可见“顺天”、“顺情”的教育原则是《吕氏春秋》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基础。为此,最恰当的教育方法就是“审顺其天而以行欲,则民无不令矣,功无不立矣”。邓胥功先生认为,“所谓使之得于‘安与乐’,就是期其对于学习能够专一研求并至兴致盎然;所谓使之得于‘休与游’,就是期其在学习中能够获得休息与游戏,而以恢复其精力;所谓使之得于‘肃与严’,就是期其能够认真地学习有所畏惧并产生责任感而不敢过于放肆,使于知识上和品德上皆能有所进益。”因此,将受教育者的安与乐、休与游、宽与严合情合理安排,使之各得其适,是在实践中实现其自然主义教育观的重要手段。
  《吕氏春秋》自然主义教育观的另一体现是提倡非功利主义思想。《论人》曰:“何谓反诸己也?适耳目,节嗜欲,释智谋,去巧故,而游意乎无穷之次,事心乎自然之涂”。《贵公》曰:“昔先圣王之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矣,平得于公。尝试观于上志,有得天下者众矣,其得之以公,其失之必以偏。”这里讲的是关于师德的问题。《劝学》曰:“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道。其人苛刻,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即教师施教授业时,不应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上下、贫富差异、地位高低,而应看重他们是否能接受理义。其中这个“道”正是“道法自然”之道,这就是把事物作为“道”的体现,又把“道”作为“自然”的体现。可见,受教育者尊敬的师乃是“理胜义立”之师,决非“遗理释义”之师。
  自然主义教育观要求对受教育者不过分刻意施加某种人为的影响或作用,在遵循自然发展变化规律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顺乎自然地促进受教育者个性发展。在教育实践中,这种教育观表现为不以功利为目的,避免过多干预,以保证人的自然本性得以充分发展。在先秦教育哲学中,自然观以及教育“生”的精神已经成为一个基本命题,诠译着自然生态、类生态与内生态的三重和谐,启示我们反思两千年前的道家教育哲言。
  
  二、“执中无权”与“学道”传统
  
  中华民族的“尚中”观念由来已久,并非始于孟子。早在远古时代,作为观念之“中”就已存在。据考证,“中”字始于先民射箭之“中的”,表“准确”之义,反映了先民们要求行为准确无误的愿望。部落联盟时期,“中”代表旗帜,成为联盟军事首长指挥权的象征,并含有中正无偏之义,因立旗必得中正,若“望其旗靡”,显其败相,则太不吉利。中正而不偏不倚,用于人身上,是一种无尚的美德,或称为“至德”;用于政治教化,则为不可或缺的准则,视为“治之本”、“化之道”。正因如此,先秦诸子及群经几乎无不言“中”,而且,自尧舜至孔孟,其中道精神一脉相承。据《论语•尧曰》载,尧禅让帝位于舜、舜禅让帝位于禹时,递相传授的执政心法便是“允执其中”,即信守执中之道。至于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首倡“中庸”之“至德”,将其视为修身、致知、施教、治国的准绳,并发展成为认识世界、观察和处理各种事物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理论。作为“亚圣”的孟子,不仅倡导“法尧舜”,而且笃信孔子之道,“乃所愿,则学孔子也”,继承和发展了前人尤其是孔子的中庸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道哲学,并将其贯穿于教育理论与实践之中。
  五四运动后的传统教育是一个百家争鸣、精神自由的多元化的时代,存在着多种文化发展的空间。一方面,最激烈的反对传统者都有深厚的国学根底和与传统文化的感情联系;另一方面,被归为文化保守主义的梁漱溟等人也都是主张变革旧传统的,视科学和民主是中国必须接受的好东西,梁漱溟的“乡村建设”按照儒家文化传统,恢复已经衰败的士绅统治,构建以知识权威为中心的乡村秩序。这种实验虽然有很大的局限性,又被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所左右,但是,梁漱溟将西学资源中国化,并从本国传统出发解决农村问题的努力是难能可贵的。在思想文化的空间,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模式,是“学与时异”与“经世致用”教育理念的再现。
  四、结论
  道家文化精神以其特定意义的自然之“道”涵盖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其人生目的论、境界观、理想社会、万物万理的价值系统,都在“道”的整体意义中变通,而这个整体意义中的任何人为的目的的正确选择只能是“合于道”。究其“道”之根源在于自然,此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儒家文化精神基于中国封建制初期或萌生期的宗法伦理关系,它所注重的是社会范畴中的人事与人伦,是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它的求知与追求和伦理道德相一致。可以认为,儒家哲学的认识对象是社会以及社会中的人与人,即评价人生、人际关系、人伦道德,这是道德理性的伦理哲学。
  儒家学说中,孔子提倡“好学”,以六艺、六经为教育内容,但是这并非孔子教育的全部内涵,《论语》中的孔子教诲几乎都是诗书六艺以外的内容。在孔子看来,六艺、六经是基础,“成为什么样人格的人”是核心,即“学道”教育乃为教育之核心,“学道”教育在孟子“中道”教育理念中也得到了体现。然而,社会的进程就是传统与现代不断冲突和演化的过程。康有为的“学为时异”的“经世致用”教育观以及五四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教育理念堪称中国近代传统教育典范,促成了中国教育的本土化和现代化。
  研究中国文化、中国伦理道德和中国教育,必须追溯其文化根源和哲学传统,道家的自然论说及儒家的中道传统便是其主流。领悟中国哲学传统的内核彰显传统的魅力,培养完整性和健全性教育理念,塑造自然主体公民人格,乃是教育传统的使命所在。
  
  [参考文献]
  [1]康有为.长兴学记、桂学答问、万木草堂口说[M].北京:中华书局,1988.[2]中国古代经典精华.颜氏家训[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3]陈来.论儒家教育思想的基本理念[J].北京大学学报,2005,(5).


教育哲学的嬗变内容提要
上编名为“教育哲学的定义与探索”,涵盖了教育哲学的基础理论。它详细阐述了教育哲学的概念,探讨其在社会中的功能与使命。这部分历史脉络清晰,从古代中国传统教育哲学到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念,展现了其变迁与发展。同时,教育目的论、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的交融与冲突,也在这一篇章中得以深入剖析。下编则...

有关教育哲学的论文
(三)杜威教育哲学 杜威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美国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方面思索当时的社会现象,一方面深入研究当时的教育,并最终形成了他的教育哲学。杜威通过批判传统教育的不足,提出了许多新异的简介。他认为:教育不是个人事业,是社会的、公众的、政府的责任,是人类社会进步最有效的一种工具。教育...

教育哲学的意义是什么?
教育哲学是指教育的主要问题进行哲学分析的一个教育学分支。教育哲学是指对教育的主要问题,例如教育的目的、对象、价值等,进行哲学的分析和阐明的教育学的一个分支。教育哲学可以根据不同的哲学思想、立场、世界观有不同的类型,例如生命哲学、实存哲学、分析哲学、马克思主义等。教育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

请问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有哪些实质性差异?
一、目的性,这个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最明显最本质的区别。二、方法性,这个是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区别。传统教育注重礼义廉耻、温良恭俭让等为人方面的教育,老师身兼很多的职责,半师半父,亦亲亦友,但是使用性知识的教育相对薄弱,所以古代多出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而现代教育注重...

中庸思想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于建福同志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撰写而成的《孔子的中庸教育哲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7月出版),所涉及的“中庸”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中国传统教育哲学中的一个核心问题。中华民族历来是“尚中贵和”的民族,并以此而著称于世。诚如作者所言,中庸是孔子学说中最基本的范畴,是贯穿孔子思想...

谈谈中国古代哲学与现代人生论文
将中国传统哲学导入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并非是一种倒退,而是希望能用传统哲学思想中一以贯之的那一部分优秀思想和观念来震慑当代大学生的心灵,引导他们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 三 了解中国古代哲学,接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精华部分的熏陶,会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塑造、道德的养成、为人处世等各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

传统教育与所谓的现代教育有何不同?老师是否应该改变教育方式呢?
因为一个人仅有把人做好了,才可以把事搞好。传统教学教人做人的办法:长幼尊卑,依次有一次,安分守己,不越位。其实就是合乎三千大道,所说三千大道便是自然法则。当代教育从内容和形式增强了很多文化知识、社会发展历史知识点和新研究成果。各级各类学校都是有包含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等在内的详细课程...

如何看待中国传统文化在大学生中
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把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但同时也不忽视知识教育的作用,德育和智育形成对立统一的关系;同时,它还强调教与学之间的关系也是一对矛盾,但这对矛盾,但同时又指出,教因学而的益,学因教而日进。(3)内在观,即强调启发人的内在道德自觉性,心性的内在道德功能观。中国传统教育的显著特点是启发人的内心...

怎样用哲学的角度看 中国传统文化的和为
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但不能离开中国既有的文化土壤和条件,而且也离不开世界文明发展的环境和营养.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伟大事业,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都必须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以推进我国民族的、科学的和大众的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

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教育相结
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尤其重视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的塑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重视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注重人与人的和谐。中国哲学向来不认为人与自然是敌对的关系,而认为人与自然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福清市18177326397: 什么是教育哲学和教育哲学是什么意思 -
商侄欧来: 教育哲学 (学科名称) 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

福清市18177326397: 中国传统教育中有哪些体现了传统哲学的观点 -
商侄欧来:[答案]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一部分,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经过不断创造和革新并以变化了的形式存在于现代教育之中的教育哲学观念和思考教育问题的方式. 从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发展历程看,中国古代基本上是以儒家教育哲学为主...

福清市18177326397: 急知!教育与哲学的关系!谢谢!
商侄欧来: 哲学包含了对人生、对宇宙、对社会关系、思维方式、语言和交流等的思考,培根、席勒都有关于教育方面的著述,教育中经常介绍、运用哲学的思维方式、理论观点,而哲学则为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福清市18177326397: 哲学与教育学是什么关系 -
商侄欧来: 哲学来自逻辑思考的结果

福清市18177326397: 教育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教育哲学有何区别 -
商侄欧来: 教育哲学是对教育问题的哲学思考,用哲学的方法和语言来研究教育问题.研究的对象包括教育的本质、目的、学习的历程、知识的架构、人类的课题、权威的问题

福清市18177326397: 教育学考研方向 -
商侄欧来: 教育学专业考研包括众多二级学科,学科下面又包括众多的研究专业和方向,博仁教育针对同学们在教育学考研报考、教育学考研方向等问题上存在的疑惑,我们的老师为同学们一一进行解答,希望对同学们的报...

福清市18177326397: 中外教育哲学家对教育哲学的定义 -
商侄欧来: 教育哲学课堂笔记 一、相关概念: 知识:就反应内容而言,是客观事物的属性与联系的反应.主体对事物的感性知觉或表象, 属感性知识;主体关于事物的概念及规律,属理性认识 教育: 狭义:学校根据社会要求,按人的身心发展规律,进行循序渐进的教育.广义:杜威:教育即哲学,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和改组. 哲学包括: 世界观→认识世界 认识论 本为论 方法论 方法论→改造世界 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识论 唯心主义认识论:柏拉图二元论: 亚里士多德:感觉和理性 洛克:感觉 反思 康德:感性 知性 悟性 理性 信仰

福清市18177326397: 如何理解教育哲学的任务 -
商侄欧来: 教育哲学:用哲学的观点和方法研究教育基本问题的一门学科.它综合教育学、教育史、心理学及其他教育学科的知识,对教育中的基本问题,用哲学观点给以理论上的阐明.就教育学与哲学的关系来看,教育哲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认真总结中外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30多年来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研究新时期教育的新任务、新课题,提高理论思维水平,发挥教育哲学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作用.

福清市18177326397: 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区别是? -
商侄欧来: 现代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的最大区别,在于重实践与重学究之分野,也在于求发展与求功名之区别.前者强调与社会发展实践相结合,以求发展为社会服务,而后者则只要求“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以求一朝金榜题名而荣华富贵....

福清市18177326397: 如何理解教育哲学在教育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 -
商侄欧来:[答案] 教育哲学在教育学科中的地位和价值: 第一,引导教育者对教育生活中纷繁复杂的各种教育问题进行反思,增进教育者的理... 教育理论等等展开理性批判,进行实践预测和理论建构.我们知道,目前的中国处在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期,世界经济和科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