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学东渐的传播媒介

作者&投稿:播泰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近代中国的西学东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中国西学东渐的两个阶段:
一、明末清初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
明代万历年间,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同时带来西方科技、文化等。这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有所触动。此时的西方科学技术开始迅速发展,而中国这时科学技术的发展较缓慢,相对落后于同时期的欧洲。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传入大量科学技术。当时中国一些士大夫及皇帝接受了科学技术上的知识,但是在思想上基本没有受到影响。这一阶段的西学东渐,由于雍正的禁教,加上罗马教廷对来华传教政策的改变而中断,但较小规模的西学传入并未完全中止。
二、鸦片战争前后直到五四运动前后
19世纪中叶前后开始,西方人再度开始进入中国,并以各种媒介带来西方的新知识。
鸦片战争后,他们的基本思想就是了解夷情,“师夷长技以制夷”。这些卓识远见表明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潮的始初就和爱国精神交融在一起。
从1840年到1861年,中国的文人学者写出了至少二十二部介绍夷情的著作。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的传播者:
一、冯桂芬(1809—1874年),字林一,号景亭,江苏吴县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他研习过数学和天文学,重视经世致用之学,后协助李鸿章创办上海同文馆。
著有《校邠庐抗议》一书,认为中国的科技水平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提出“采西学、制洋器、筹国用、改科举”等建议。这种思想为后来兴起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引用,作为变法图强的理论根据。
这部政论集是冯桂芬提出的改革方案,内容涉及政治、军事、文化、生产、经济等多范围,集中体现了冯桂芬的早期改良思想。由于当时洋务派势力还未形成,此书刊行后未引起很大反响,若干年后才被改良派和维新派人士奉为改良思想的先声而大加宣传、翻刻。
二、王韬(1828—1897年),初名利宾,字紫论,号仲搜,江苏长洲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应英国传教士麦都思的邀请赴上海,任职于英国教会办的墨海书馆。
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后,屡向清政府献“御戎”“平贼”等策,但未被采纳。咸丰末年回乡,化名“黄畹”,上书太平军将领刘肇均,为清政府获悉,下令缉拿。在英网领举麦华陀的庇护下,逃往香港,为英国传教士理雅各翻译中国经书。是著名的早期改良人士之一。
三、徐寿(1818—1884年),字雪村,江苏无锡人。咸丰十一年(1861年),从曾国藩在安庆、江宁创设机器局,并与华衡芳等试制木制轮船。后积极筹建了中国最人的翻译馆一上海江南机器制造局,并在其中任职 ,对船、炮、枪弹等多有发明。
徐寿父子还与傅兰雅等人合作,先后高质量地译出了数百种西方科技著作,尤其是《化学鉴原》《化学考质》等化学名著,使我国停滞几百年的古代化学转向先进的近代化学,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学东渐

D 注意是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

来华的西方人,包括传教士、外交家、官员等,均对西学东渐造成影响。
1、传教士
在明末清初的一波西学东渐中,传教士扮演著相当重要的角色,当时主要以天主教耶稣会为主的传教士们(较晚亦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等的教士),在试图将天主教传入中国的同时,引介了西方的科技学术思想,译著了大量的西方学术相关书籍。其中扮演起重要角色的有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人。
在19世纪的西学东渐中,基督新教的教士也开始进入中国,天主教士也随口岸的开放来往各地,他们成立教会学校、医院,并开设印书馆、设立期刊、并译著大量各种书籍。对于西学的传入有很大贡献。
2、其他来华西人
除了传教士之外,许多来华的官员、探险家等也成为传入西学的重要媒介,例如将领戈登对于中国洋务时期军事的影响。主持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对于西方管理制度的引入,以及译介书籍、最早西方军乐队的引入都有影响。 1、旅行家及商人及外交官
明末清初有不少中国人随传教士到欧洲旅行,但早期都没留下相关文字,因此对西方文化的传入影响不大,最早有记录的是樊守义(1682-1753)在康熙年间随四位传教士出使罗马,写成《身见录》一书,描写欧洲政治制度、建筑、风俗等,对于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有不少影响,许多对利玛窦等人著作存疑的中国学者,观点开始有了转变。乾隆年间的商人谢清高游欧后所著《海录》则更广为人所知,记录欧洲的贸易、工艺、人民生活及世界地理。
鸦片战争以后,自行出洋的中国人更多,1840年代商人林针的《西海纪游草》,记述其至欧洲及美国的记游。近代著名的政治思想家王韬在1867年出游欧洲,1870年出版《法国志略》、《普法战纪》二书;1879年出游日本,影响其各种主张思想,商人李圭1876年至美国参与博览会,写下《环游地球新录》一书,成为中国人中首位环游地球一周的记述者,并对美国的学术科技的发展有所介绍。
而清政府也因洋务运动的推行,在1866年派官员斌椿等人考察欧洲12个国家,著有《乘槎笔记》;1868年至1870年由满人志刚首次正式出使欧洲及美国,著有《初使泰西记》。此外,早年同斌椿考察的同文馆学生张德彝,之后多次出游欧洲,著有《航海述奇》共七部,对欧洲社会学术文化的描写更加深入。
光绪年间开始设立驻外公使之后,有更多重要官员和知识分子出使欧美并撰写游记,且由于公使较一般旅行者停留较久,因此对西方思想文化的了解能更加深入,其中对中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包括郭嵩焘、刘锡鸿、黎庶昌、曾纪泽、徐建寅、薛福成等人。甲午战争以后,中外交通大开,出洋变成很普遍的现象,因此不赘述。
2、留学生
近代中国的留洋学生起自于鸦片战争之后,早期的留学生,多为港、澳地区教会学校的学生,进一步出外发展,1850年至美国耶鲁大学读书的容闳,1848年至英国爱丁堡大学的黄宽等, 即为早期留学生的代表之一。容闳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社会文化的不足,因此回国后,即希望能有更多人出国学习西方事物,在他的争取提议下,终于在1872年清政府选派第一批留美幼童,次年并有第二批,他们在中学毕业后,主要以西方的军事、工业技术等学习为主,虽然在1881年被改变政策的清政府招回,但他们对于西学的传入有所贡献,也影响往后的留学生的留洋,他们之中最著名的包括詹天佑、唐绍仪、梁谕等。
另一方面1875年开始,福建船厂及北洋水师学堂的学生也陆续被派至欧洲各国学习,对于晚清对西方海军的学习有所贡献,但其中最著名的严复反而不是在军事而是其他西学的传入有重大的影响。
相较于洋务运动期间留学生多为官派且人数少而零星,甲午战争之后,首先兴起了留日浪潮,大量官方资助及民间自行前往的留日学生出现,对于由日本学习西学有很大的助益。此外,1900年以后,由于美国归还部分庚子赔款作为留美的经费,使留美的留学生人数大为增加。留学法国则在1912年左右,由李石曾、蔡元培等人发起勤工俭学的运动,使许多人得以留法。这些大量的留学生直接接触到西方的教育,使能更直接能将西学传入中国。
但后来这些留学生习惯了西方生活,相信天主耶稣并对清政府不满,于是清政府严令禁止中国学生留学。 西学书籍的翻译和著述,是西学东渐相当重要的媒介,关于各种出版的书籍和简介,见于后面的书籍列表以及各学科的相关内容,这里主要探讨书籍的出版和流通。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虽然出现了大量的由教士及士大夫合著合译的书籍,但这些书籍未能受到当时一般社会的重视,未能打入晚明已十分发达的商业出版界,因此虽然西学书籍有刻印出版,但主要仍仅流通于少数有兴趣的士大夫阶层。
19世纪初以来,首先开始大量出版西学书籍的是西方的教会组织。如184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上海创建《墨海书馆》。墨海书馆出版了一个批关于西方政治、科学、宗教的书籍,如《新约全书》、《大美联邦志略》、《博物新编》、《植物学》、《代微积拾级》、《代数学》,还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是道咸年间译介西学最重要的出版组织,此外早期重要的西人出版社尚有美华书馆等。
1887年由传教事、外商组成的广学会是另一个重要的西学出版机构,其出版翻译的大量政治、科技、史地、法律等方面的书籍,尤其在1895年以后成为维新派如康有为等人思想的重要来源。
另一类重要的翻译出版机构,是由清政府在洋务运动的推行下所成立的,其中1865年成立的上海的江南制造局译书最多,影响最大,尤以科学技术方面书籍最多,北京的同文馆,则以国际公法、化学、法律方面的书籍影响最大。除此之外,福州船政局、开平矿务局、天津机器局、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等机构都设有翻译出版的机构。
中国民营的出版社始自于1897年成立的商务印书馆,由于商业性的考量,其出版重视较为通俗的知识介绍,以及配合新式教育的推而出版的新式教科书,同时由于其出版社分馆及销售点遍布全国,因此对于将西学新知传布于更广大的民众,有很大的贡献。其后于1912年成立与商务竞争的中华书局亦扮演著类似的角色。
书籍的流通方面,除了书局书店之外,各式的图书馆也在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推展,希望能改变传统中国官藏私藏书籍而不善加流通的情形。最早是维新派人士在全国各地成立学会并藏书向公众开放借阅,其中藏书除传统学术书籍外,增加了许多西学书借。
公共图书馆则要到1902年清政府规定各大学堂要设立图书馆,而1905年才有第一座大型公共图书馆在湖南成立,收藏大量西学书籍。其后各省也渐次成立。至民国时期,公私图书馆事业都更加发达,对于传布新学于民间产生不小作用。 杂志报纸由于是定期出版,相较于图书而言,对于传播最新的西方知识有重要的角色。第一阶段的西学东渐,尚无期刊的出现。
晚清早期的期刊多半是教会期刊。最早的中文期刊,是英国耶稣会教士马礼逊和米怜1815年于马六甲共同创立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虽然不在中国发行,但有不少流传入中国。中国本土则是1833年由荷兰教士郭士立在广州成立的《东西洋考每月统计纪传》,内容介绍西方文化、新闻、文学等。其后数十年间陆续有传教士成立各种期刊,但大多延续时间不长(五年已算长),发行量影响力也都较小。
1853年理雅各和麦华陀在香港创办《遐尔贯珍》;1854年美国传教士玛高温在宁波创办《中外新报》;1857年墨海书馆伟列亚力出版中文期刊《六合丛谈》;1862年英国耶稣会士在上海创办《中西杂述》;1868年由美国教士林乐知(Young John Allen)成立的《中国教会新报》(1874改名《万国公报》,广泛介绍西方各种知识,其延续时间长,发行量大,是晚清传播西学重要的媒介。1872年京都施医院在北京办的《中国闻见录》是北京最早的期刊。此外1876年由英国人傅兰雅(原名John Fryer)在上海成立的《格致汇编》,是第一部科学专门的期刊,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具有重大影响力。
1895年甲午战争的刺激,使得大量各种国人所创的期刊兴起,多用于宣传西方政治思想及学术,最早包括康有为1895年成立的《万国公报》(与林乐知所创同名),1896年成立的《强学报》,同年梁启超成立的《时务报》等,这些刊物的发行量及影响力,都远超过早期的教会期刊,戊戌变法失败后,1898年在日本横滨创办了清议报之后1901年因火灾停刊,又创立《新民丛报》,同时革命派则在日本有《民报》,二报之间的互相争论,激发起读者们对于政治事务的热心参与以及许多西方政治经济社会理论的的认识。
辛亥革命的成功,使得晚清政治性期刊的热潮减低,1915年成立的《新青年》,代表著新的一种,以文化的讨论为主要目的期刊,《新青年》以及其他类似的期刊,对于民国时期西方思想的传入产生的重大的影响。 报纸虽相较于期刊而言,多具有报导及商业性质而缺乏较深入的知识,但由于出刊时间快发行量大,有助于把西方知识和消息广传开去。影响力较大的报纸中,最早的是1861年由英商匹克伍德在上海成立的《上海新报》,其内容除新闻、商务消息外,也有西方科学技术等的介绍。
1864年香港连续出版了《中外新报》、《近事编录》和《德臣西报》中文版《华字日报》。其后,另一西商美查(Ernest Major)在1872年成立《申报》,之后成为晚清民国的重要报纸,其内容虽然以新闻、奇闻为主,但也包含对西方思想及消息的报导,以及在读者投稿中对于中西文化接触问题的讨论(著名的是铁路与风水的争论)。
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世界上第一家中国人创办的中文日报,王韬自任主笔,写下大量鼓吹变法自强的政论。
在1895年以前,新式报纸的影响力仍然仅限于沿海口岸地区。但在1895后以后,这些报纸的发行量大增,如《申报》增加版面,发行地区也增加之外,有更多的报纸开始出现竞争,包括上海的《新闻报》、《时报》,天津的《大公报》等,此外尚有革命派的报纸如《警钟日报》,且各报纸开始渐由早期以文言为主,转而以较多接近口语的文字来吸引更多的读者,不少白话报也在晚清全国各地出现,这些对对于西方新思潮的传布产生重大影响。 明末清初,教士艾儒略所撰的《职方外纪》中,曾对欧洲国家的学校制度加以介绍,但未受当时士人的重视,也未影响中国的教育。在晚清这波西学东渐中,西式的新学堂才开始逐渐建立,并成为学习西学重要媒介,早期的西式学校多为西方人,尤其是教会所设。
最早的学堂为1839年在澳门成立的玛里逊学堂,其后在当时唯一的口岸广州也有类似学堂成立。鸦片战争之后,教会学校才广泛成立于各个口岸,天津条约之后进一步发展至内地,成为早期西学在民间传布的重要管道。1876年徐寿、傅兰雅在上海创立的《格致书院》,是较早的一所教授西洋自然科学的学院。
在洋务运动中,为培育相关人才,清政府也开始成立新式学校,最早的是北京的同文馆以及上海的广方言馆,其后在全国各地成立天文、电气、医学、军事等专业的西式学堂,教会学校也在这期间得到进一步发展,并开始淡化学校的宗教色彩,都对西学的传播产生重大作用。
甲午战争的刺激和戊戌维新的鼓吹,使得新式学堂大量出现,大量传统的书院改为新式学堂,而1905年科举的废除,更使得传统的私塾失去了其主要作用而没落或转型,晚清新政中并正式采用西方学制来规范各级学校,其学习西学的内容也更为广泛。 澳门由于在明后期由朝廷让与葡萄牙人,因此在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西方传教士常以澳门为中继站,而一些学术思想亦经由此逐渐传入中国内地,而许多与西人打交道的中国人亦在澳门学习西方语言及文化。
1841年,香港在《南京条约》中割让给英国,使得香港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澳门作为中西之间桥梁的作用,移入香港的中国人在这里得以接触到英国的政体、法律、习俗、学术文化等,在这个环境下,产生了近代中国不少具新思想的知识分子,包括如王韬、何启、洪仁玕等人。
随着清朝与西方国家之间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各地通商口岸租界逐渐设立,产生了许多中西文化得以交流的管道,其中尤以上海租界最具代表性及影响力,居住在租界中的民众,较直接地接触到新的西方科技事物、西方式的政治法律体制、资本主义式的经济以及西式的媒体,也因此许多近代以来的新知识分子,都曾因在上海生活而受到西学的影响。
此外,活跃于各个口岸的买办商人,因为商务的需要,成为较早开始接触了解西方语言文化习俗的一批人,如主张议会民主的郑观应即是广东口岸地区商人出身。 道光咸丰年间,中国原比日本早开始接触西方,因此日本人经常透过中国的译介(包括如魏源等人的著作)来了解西方。但随著日本人开始接触学习西学,包括明治维新的推行,使得在1870、1880年代时,对西学的学习开始超越中国,而为如李鸿章等人所注意。此外任日本领事的黄遵宪写于1887年《日本国志》介绍日本的历史及进步发展的情形,但未受到当时人的重视。
甲午战争使更多人注意到日本人学习西方的成功,之后俄罗斯侵略中国东北,使清政府决定与日本友好,加上地缘之便,大量留学生到日本学习。由于文字的接近(当时日文汉字较现代日文的汉字更多),许多即使仅粗通日文的人,也能大致阅读甚至译介日本的西学译著,因此日本成为晚清时期(尤其在1895-1914年间),中国学习西方学术文化最重要的媒介。
例如维新派的康有为,在推行新政时,多引日本学习西方政体制度的例子来作范例。晚清影响思想界最大的人物之一梁启超,其大量介绍西学的文字便有许多得自于在日本期间相关译著的学习。日本对中国西学东渐的影响﹐更可由大量的日本汉字的引用可看出,包括如“政治”、“社会”、“文化”、“经济”、“哲学”、“化学”、“物理”等重要的西方新概念词汇在内,共有数百个日本翻译的西方新词汇传入中国并广为应用。
1914年以后,由于日本对中国政府提出二十一条,引起强烈的反日运动,加上留学欧美的管道逐渐便利,人数增多且更受到重视,因此日本作为中国学习西学的中介角色就减弱了。



自20世纪以来,西方文化和科学技术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传播媒介:1.互联网:互联网是西方知识和文化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它为全球范围内的人们提供了易于访问和共享信息的平台,并促进了跨越国界的交互和合作。2.电视和电影:西方电影和电视节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主要文化来源。3.出版物:西方的出版业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很高的声誉。西方的出版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阅读和传播。4.音乐和艺术:西方的音乐和艺术作品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这些作品以各种形式出现,包括音乐会、演出、展览和出版物等。5.教育:西方的教育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使用。西方的高等教育机构吸引了众多的国际学生,并成为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改革的重要参考。


西学东渐的传播方面
除此之外,多种医学专门的期刊在最清出现,成为西医学传入的重要媒介,其中最早的是1880年嘉约翰成立的《西医新报》。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中,在应用科学技术方面除了武器(见军事段落)的输入之外,主要是机械制造方面,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邓玉函口述王征译绘的《远西奇器图说》,其中有当时大量西方机器的介绍及其制作方式...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史实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在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时代,异国是那样离奇而遥远。中国人把西方文明当成海外奇谈。然封闭不能自固,锁国难保国门。

西学东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学术的影响 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中国传统学术的基本框架“经、史、子、集”完全被打破,许多传统的学术受到西学的冲击,有的逐渐没落,有的吸收西方学术而加以改进,到民国时期,...

近代,西方的科技文化等向中国渗透传播,这一过程称为什么
西学东渐, 是指从明朝末年(15,16世纪左右新航路开辟后)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在这段时期中以来华西人、出洋华人、书籍、以及...

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的影响?
①经济: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逐渐发展。②政治:传统政治体系向近代政治体系演化的民主化趋势。③思想:思想变革由浅入深,逐次递进;推动国人思想解放,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④教育文化的发展-新式教育与文化事业的变化。⑤科技引进与影响-科技事业的发展与社会生活的改变。⑥社会习俗的变革...

"西学东渐"在明清时期的历史上发生过什么影响
也为马列主义的传播创造了思想条件.总之,伴随着近代“西学东渐”的历史进程,中国在向世界靠近,社会在逐步实现近代化,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不断的更新:“师夷长技”观念更新了“夷夏之防”观念,变革观念更新了守旧观念,民主民权观念更新了君权神授观念,理智的务实观念更新了偏颇的尚虚观念,男女平等观念...

西学东渐的著作
西学东渐影响下的著作时间 作者 著作 备注 17世纪(明朝时期) 1602年 利玛窦 坤舆万国全图  1605年 利玛窦 乾坤体义 《四库全书》称之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1607年 利玛窦、徐光启 几何原本 译欧几里得原著前6卷 1623年 艾儒略、扬廷筠 职方外纪 后收入李之藻《...

西学东渐中向西方学习的阶层有哪些?
鸦片战争后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时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政治制度主张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发展资 本主义把资产阶级的政治...

如何理解西力东侵和西学东渐800字论文?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

高中历史: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如何解释西学东渐
廖战曼月: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西学东渐的三种途径 -
廖战曼月: 1.通过来华西方人和留洋的中国人带来西方的思想文化. 2.通过书籍、杂志、报纸宣传西方文化. 3.通过新式学校传播西方的文化知识.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什么是“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 -
廖战曼月:[答案] 1、西学东渐从字面意思理就是西方的东西慢慢的向东方传播. 概念上是: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2、东学西渐,元明清,民国时...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西学东渐的三个阶段及史实 -
廖战曼月: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是西学东渐的第二阶段.从民初到“五四”时期,是西学东传中国的第三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洋务运动为西学东渐的第一阶段.在鸦片战争前的闭关锁国时代,异国是那...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明末清初,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材料一反应了当时中国兴起的什么潮流 -
廖战曼月: 潮流:“西学东渐”.(或西方近代科技文化开始传播到中国)背景: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新航路开辟;西方资本主义殖民扩张;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兴起.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西学东渐是什么含义 还有东学西渐 -
廖战曼月:[答案] 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有学者认为,晚清西学东渐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811 - 1842年;1842 - 1860年;1860 - 1900年;1900 - 1911年.下列西学传播的特点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
廖战曼月:[选项] A. 传播于沿海的通商口岸 B. 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理论 C. 开始译介西方史地书籍 D. 开始介绍近代西方各国律例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宋元时期,我国科学技术传播到欧洲(东学西渐),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结合所学的知识回答.1.请列出我国宋元时“东学西渐”传播的科技成就2.情分... -
廖战曼月:[答案] 1.请列出我国宋元时“东学西渐”传播的科技成就: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2.出现东学西渐现象的主要原因:经过阿拉伯人,东方文明传播到欧洲. 3.“东学西渐”的意义:促进欧洲经济文化的进步,推动欧洲近代文明的发展,加速...

金山屯区19478637881: 西学东渐的词语解释 -
廖战曼月: 【拼音】xī xué dōng jiān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渐,音“jiān”,意为流入,进入.“东渐”的提法,最初为日本学者所创.清末民初,引入国内.容闳的自传被翻译为《西学东渐》一书后,“西学东渐”的提法得到广泛传播,后世遂以之专指明末至清末民初西方学术文化输入中国的传播过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