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历史上中外文化交流(东学西渐、西学东渐)

作者&投稿:字陈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西文化的特点是,东学西传还是西学东渐,还是兼而有之。 答案要详细点的~

从西学东渐到东学西传
在全球化的网络时代,各国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迫切了,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可以离开其他国家和其他民族而孤立地发展。在这种背景下,开放将成为任何一个国家的基本国策,任何一种文化的基本态度。发展中的国家和民族自不待言,就是发达的国家和民族,也不免产生"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感慨,恐怕某一个早上起来,已经为他人所超过。因为历史上,曾经先进的国家和民族,今天可能落后了;过去的后进者,今天可能走在前头。大千世界,潮起潮落,云聚云散,万象更迭,先后易位——过去是这样,未来恐怕也仍将如此。后进者希望后来居上,先进者担心被别人超过,怎么办?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善于学习。如今我们这个小小地球村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知识经济,其核心的内容就是——学习,学习,再学习。
这样,很自然地,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当前最主要的任务之一无疑就是向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学习。不但要学习他们的现状,也要学习他们的历史;不但要学习他们的优点,也要学习他们的缺点——学习缺点的方式就是"不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中国古代伟大的学者和教育家孔夫子,就是这样善于学习。
中华民族曾经有过先进的灿烂文明,因为中华民族曾经极其富于创造性的活力和创造性的学习精神,具有十分博大的开放胸怀和包容精神。汉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以众为师、以各国人民为师不断学习和创造的过程。中华民族曾经向周边国家和民族学习过许多东西,假如没有这些学习,中华民族决不能创造昔日的辉煌。正如众所周知,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汉唐时代对西域或"西天"等地的开放,没有外部佛教的引入,中华文明怎么能够达到当时那种令人惊叹的色彩缤纷和富丽堂皇;很难想象,假如没有近现代西方文明、俄罗斯文明(包括前苏联文明)等世界各国文明在中国的激荡和反响,中国人民怎么能够如此深刻地反省自己的过去,朝向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新生和复兴迈进。回顾历史,我们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古印度文明、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以及所有对中华古代文明有过直接或间接贡献的民族和国家满怀深深的感恩之情呢?怎么能够不对伟大的欧洲文明、非洲文明、美洲文明、澳洲文明和中国周围的亚洲文明给予近现代中国文明所做的直接和间接的推动满怀深深的报恩之心呢?
我们怀念跟缅甸人民已经2000来年的"胞波"情谊,据考证,从秦汉时代起,中国人民就跟缅甸通过西南丝绸之路和南海丝绸之路开展文化交流,"胞波"一语在缅甸话指的就是"一母所生的同胞"。
我们怀念跟伟大邻邦印度源远流长的文化交往,据有的学者考证,这种交流曾经滥觞于中国的先秦,极盛于汉唐。
我们怀念古代的安息和波斯,也即现代的伊朗。我们在在司马迁的《史记·大宛列传》里已经可以读到这样的记载:"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安息和波斯早在南北朝和唐代,就向中国传入了祆教、摩尼教、景教和伊斯兰教。
我们怀念大约从中国战国时代开始的中日文化交流,当时我们把日本列岛人称作倭人。而在更早的时候,即地质学上第四纪的冰河时期,日本列岛的南北两端曾经以陆桥的形式跟亚洲大陆连在一起,那是史前时期的事情了。到了距今一万年前的全新世,冰河时期结束,日本列岛才与亚洲大陆分离,成为今天的模样。考古发现距今八万年和一万年之间的日本旧石器文化,,跟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多有相似。
我们怀念跟非洲的久远来往。公元一世纪,住在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一位讲希腊语的商人或船长,写了一本《红海回航记》,其中第一次记载了秦国(中国)。公元二世纪,埃及的亚历山大里亚出了一位托勒密,他的名著《地理志》中对中国有了进一步的记载,他认为,中国和埃及有着可以通行的商道。唐宋时期中国的丝绸和陶瓷在东非的港口多得令人惊讶,仅仅坦桑尼亚海岸就发现46处遗址;其他如索马里、肯尼亚诸国也有多处遗址。
我们怀念与美洲的各种历史联系。远古的联系也许令人怀疑,可以留待日后的考证,近代以菲律宾的马尼拉为联络点而开始的中国和美州各国的贸易却令人感慨万千。中国人从痛苦中学到了许多东西。
许许多多其他国家和民族跟中国人民或长或短、或深或浅的交往,都是我们难以忘怀的。我们知道,古代中国曾经在自己的上升时期通过开放学习而得以不断壮大,发展中的现代中国也会通过开放和学习别国而得以进步。不过,假如说,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学习和创新的历史,那么,在中国人的学习概念中,"西方"这个概念一直是耐人寻味的。它既唤起中国人无限的遐想和神往,也勾起我们诸多的迷惘和伤心的回忆,以及大量的误解。
中国曾经是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在历史上,中国跟东方诸国的交流比较早。西方的概念往往不很确切,既可以泛指中国以西的地方,也可以确指欧洲。在以马车作为交通工具的古代,由于高山大海的阻隔,中国与西方处于一种隔离的状态。从中国一方来说,往西方走得最远的要算汉代的一些使者,他们出使西域,曾经到过安息,也就是今天的伊朗境内。班超所派遣的使者甘英走得更远,"乃抵条支而历安息,临西海以望大秦","条支"在"安息"以西,当是今天的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大秦"即是当时的罗马帝国,"西海"应是今天的地中海。也就是说甘英曾经到达地中海边,与罗马帝国隔海相望,"临大海欲度"却被人劝阻而未成行。这在历史上留下了遗恨,中国与西方失去了一次早期直接交流的机会。此后,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经到的是印度,明代郑和通使"西洋"到的是东南亚、西亚和东非一带,可以说近代以前,欧洲这一西方世界一直在中国人的足迹之外。

古代中国虽然未能与西方直接接触,但西方世界在中国人的心中却非常神奇,《后汉书·西域传》提到"大秦国,名犁鞯(jiān),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国。""宫室皆以水精为柱,食器亦然","土多金银奇宝"。"其国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处,几于日所入也。"从这一段记载来看,当时中国人对西方世界的了解是一些近乎神话的传闻。
西方的情形也没好到哪里去,对于处在丝绸之路另一端的中国,也充满着想象和臆测。波桑尼阿(Pausanias,公元2世纪人)说:"赛里斯人用小米和青芦喂一种类似蜘蛛的昆虫,喂到第五年,虫肚子胀裂开,便从里面取出丝来。"这段对中国古代养蚕技术的描述,无异于荒诞的海外奇谈。此后的史籍零零星星地有了一些人来华的记载,直到13世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尽管有人对他是否真地到过中国持怀疑态度,但他留下一部记述元代事物的《马可波罗游记》却是确凿无疑的。这部游记中的一些关于当时中国的描述使得西方人认为是"天方夜谭"。从中西文化交流史来说,这是一个想象和臆测的时代,相互之间充满了好奇与幻想。
从16世纪末开始,由于航海技术的发展、东西方航路的开通,随着一批传教士来华,中国与西方开始了直接的交流。沟通中西的使命在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那里有了集中的体现。利玛窦于1582年来华,1610年病逝于北京,在华20余年。除了传教以外,做了两件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事,一是1594年前后在韶州以拉丁文翻译《四书》,并作了注释;二是与明代学者徐光启合作,以中文翻译了《几何原本》。
西方传教士对《四书》等中国经典和粗略翻译,以及杜赫德的《中华帝国志》等书对中国的介绍,在西方读者的眼前展现了一个异域文明,在当时及稍后一段时期引起了一场"中国热",许多西方大思想家的眼光都曾注目中国文化。有的推崇中华文明,如莱布尼兹、伏尔泰、魁奈等,有的对中华文明持批评态度,如孟德斯鸠、黑格尔等。莱布尼兹认识到中国文化的某些思想与他的观念相近,例如《周易》的卦象与他发明的二进制相契合,对中国文化给予了热情的礼赞;黑格尔则从他整个哲学体系的推演出发,认为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哲学,还处在哲学史前状态。这段时期中西文化处在初步接触阶段,相互之间出现推崇、批评、排斥的态度是非常自然的,中西文化交流还是平等的和双向的,如果没有朝廷的"礼仪之争"引发康熙末年的海禁,中西文化交流或许会有更为深入的发展。
始于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使西方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西方文明释放出了巨大的文化创造力。伴随西方殖民政策的推行,西方文化在全世界扩展传播,由美洲而亚洲,西风横扫全球。乘着商船、炮舰远渡重洋的西方陌生人,来到了古老的中华帝国大门口。西方传教士带来"上帝福音"的时候,也带来了西方近代的科学、人文和工艺;一批睁眼看世界的先进中国人,也努力学习以民主和科学为主要标志的西方近代文明。西方著作大量而迅速地在中国翻译出版,各种西方思想也在中国迅速传播,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使中国文化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革。西学东渐不仅成了中国近代以来的文化主潮,而且也是近现代中西文化的主要趋向。
与此相比,中西文化交流的另一趋向——中学西传则显得相当微弱,基本上限于一些传教士和汉学家的圈子。在这方面,英国传教士里雅各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他1840年东来,1858年在香港着手翻译中国的"十三经",得到中国学者王韬的帮助,至1895年5卷本《中国经典》英译本出齐,这在翻译介绍中国文化典籍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世纪以来,西方汉学家卫礼贤、贾尔斯、韦利等,以及中国学者辜鸿铭、林语堂等人在西译中国典籍,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文化典籍的西译虽然在不断增多,但仅限于少数中国经典,与历史悠久、内容博大的中国文化仍不相称,何况这些西译本中还有翻译不当、表述偏颇的地方。
人类文明是一道奔腾不息的长河,几百年的近代史在其中只是很短暂的一段时期。中国文化在15世纪以前曾经处于领先状态,有过辉煌的历史。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和指南针四大发明,对于西方走向近代工业革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老子、孔子、墨子、孙子、华陀、李时珍、孙思邈、秦九韶、沈括、徐光启、司马迁、屈原、李白、杜甫、曹雪芹、慧能、宗喀巴、玄奘、葛洪、魏伯阳、黄帝炎帝等一批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修行家和宗教家,他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珍贵无比的经典作品,在世界文化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的科技与文化在上千年时间中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这并非偶然,说明中国文化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是人类重要的文化资源之一,可是其中大量的宝贵典籍还不为兄弟国家的人民所了解。
中外文化的交融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漫长过程。现在,全球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人类文化也体现出前所未有的创造前景。但是,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单一化,而是多样化的统一。当今,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对别的文化的吸取,都以别的文化的发展为前提。在近现代,西方文化吸取中国文化,不仅是中国文化的传播,更是西方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正如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吸取,既是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同时也是中国文化在近现代的转型和发展。地球上所有的人类文化,都是我们共同的宝贵遗产。既然我们生活的各个大陆,在地球历史上曾经是连成一气的一整块"泛大陆"、一个小小的地球村,既然我们可以把整个人类乃至所有生物的历史追溯到更加久远的地质年代,我们同样可以在这个以知识和学习为特征的网络时代,与世界各国人民一起,走向相互学习、共同发展的"文化泛大陆"和"知识地球村",并在其中营造各自风光无限的一角。
西学仍在东渐,东学也将西传;外学仍在中进,中学也将外出。各国人民的优秀文化正日益迅速地为中国文化所吸取,无论西方和东方,也都需要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就是出于这一认识,我们提出了中外文化经典教育的设想,全面翻译介绍学习各国经典文化。我们的宗旨就是——
在历史的长河中,迎接中外文化大潮流史无前例的全面汇合和交融,在人类未来发展的高峰,拥抱地球文明新生的太阳。

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东学西渐指的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过程。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如海上丝绸之路、南方丝绸之路等。

扩展资料
西学东渐影响:
1、西学东渐将西方近代各种学术上的新成果带入了中国,深深影响到各种学术的发展,而许多在传统中国不被重视甚至不存在的学科也在此影响下得到发展。
2、西学东渐所造成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和变化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只有百家争鸣可以与之媲美。中国人经过西学的洗礼,对于世界、历史发展、政治、经济、社会、自然界万事的看法,都有了巨大的改变。
3、西方政治思想的传入,议会制、民主制度、新的国家概念、无政府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等,对于晚清中国的政治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包括戊戌维新的发起、晚清新政的推展等。
4、西学东渐对近代中国社会风俗的转型有一定影响。由于晚清西学的优势逐渐超越中学,使得清政府必须废除八股文和科举制度。
5、新的经济思想的传入,使得一批知识分子愿意投入实业,而民族主义思想则有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成形。而新的科学、管理、金融等技术的传入及应用,更是逐渐整个改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生产方式、商业交易等基本经济事物。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学东渐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东学西渐

  东学西渐是一个和西学东渐互相补充的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程。但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世界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东学西渐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对世界文化的发展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和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他们逐步完成了对中国文化、哲学、社会制度的引进,进行了社会变革和改造。欧洲也由此而发达。因此,泰戈尔说“东方教会了西方一切”!
  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文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很大的差距。他们向中国文明的学习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园林、冶金、造船、桥梁、纺织、文学、哲学、兵法、音乐、中医学、行政管理、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文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发展农业为主,而片面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西方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他们想通过学习中国的先进文明,以增强国力,并冲破天主教的专制。

  中国是创造了先进文明的大国,后因自身的保守而处于衰落之中。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文明基本上停滞不前。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文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
  这就是“西学东渐”的发端和过程。

  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其虽然亦可以泛指自上古以来一直到当代的各种西方事物传入中国,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学术思想的传入。
  在这段时期中,中国人对西方事物的态度由最初的拒绝、排斥,到逐渐接受西学甚至要求“全盘西化”。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由来华西人、出洋华人、各种报刊、书籍、以及新式教育等作为媒介,以澳门、香港、其它通商口岸以及日本等作为重要窗口,西方的哲学、天文、物理、化学、医学、生物学、地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应用科技、史学、文学、艺术等大量传入中国,对于中国的学术、思想、政治和社会经济都产生重大影响。

  最值得一提的是,最近二十多年的“西学东渐”,是真正促使中国全面走向富强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融合了新的“东学西渐”而进行的。

  以上,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一百多年的“西学东渐”潮流之前,即16至18世纪,地球上却发生着与之相反的交流,即“东学西渐”。对此知晓的人不是很多,因为西方人很“实用”地忘记了这个事实,而中国人也未能对此进行系统的探讨。 对此,法国的艾田蒲 于1988和1989年分别出版的两大卷 ,比较详细地探讨了“东学西渐”的过程。中国学者中,朱谦之1940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是较早的一部,后有谈敏所著 ,此二书偏重哲学和经济学,但却对这方面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现在,看到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感到相当的兴奋。该丛书已出版7 部,其中,包括朱谦之的,还有新著、、、、、。 在 明的演进中,人类是趋上、趋前的。从这套丛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公元16、17世纪以前的欧洲,在 明的发展中与中国有多么大的差距。而他们向中国 明的学习,与后来中国人接受欧洲 明的顺序是相似的,即先从科学技术开始,这不仅包括造纸、印刷、火药、指南针“四大发明”,还包括陶瓷、冶金、纺织等技术,以及军事技术和兵法等。之后,又逐步深入到 化,即价值观、思想和道德,再就是哲学,进而是对中国社会制度的理性思考。 不过,与中国人“鸦片战争”以后接受西方 明,即所谓“西学东渐”不同的是,“东学西渐”并不是被迫的,而是主动的。此时的欧洲,封建领主制的统治本身,已出现了矛盾,一方面,各诸侯国之间开始争夺霸权,与中国两千年前春秋、战国时类似。为了争霸,就必须加强实力,但欧洲诸国的办法不像中国历史上诸侯那样,以“耕战”,即以发展农业为主,而是发展商业为主;另一方面,则是针对天主教罗马教廷的“宗教改革”,强调教徒的个性和自由,反对教廷及其分支机构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开始的“东学西渐”,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即设法学习中国的先进 明,以增强国力,并突破天主教的专制。 “东学西渐”的过程,是与欧洲的社会变革过程统一的。并不是所有的欧洲人都愿意接受中国的 化、哲学和社会制度。在 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方面,封建统治者 对中国是采取排斥、抵制的态度,他们知道若引进这些势必危及其利益。主张引进并改造、吸收中国 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主要是代表新兴资本势力的变革者。也正是随着社会变革的进行,他们才逐步完成了对中国 化、哲学和社会制度的引进和改造,这同时也就变革了欧洲本身的 化、哲学和社会制度。欧洲也由此而发达。 从“东学西渐”的历史过程,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发展的普遍性,对于先进 明的追求,是各国、各民族所共同的,但对先进 明的学习和引入,又要通过各国、各民族的进步势力与保守势力的斗争,即在社会变革中才能实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社会变革,不仅不能学习外部的先进 明,而且连本民族的 明也会在保守中衰落。 在“东学西渐”的时候,中国这个创造了先进 明的大国,却因自身的保守正处于衰落之中。从郑和的既无军事又无经济目的的航行以后,中国的明清两代四五百的时间内,由巩固集权官僚制度而生的保守势力,严重抑制了社会的变革, 明基本上停滞不前。直到在社会变革中吸纳、改造从中国引入的 明和制度因素而发达了的欧洲列强,又反过来以武力侵略中国时,中国人才被动地意识到自己的衰落,并由一部分先进分子倡导变革,开始向西方学习,中国才从停滞中走向新的进步。这就是“西学东渐”的过程。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的社会变革,“西学东渐”只是外因,内因还在中国社会的矛盾。如何发动中国社会内在的进步势力,变革与现代 明和 明主体的发展不相适应的旧制度、旧 化,这看似简单明了的道理,实行起来却相当困难、相当复杂。旧制度、旧 化所代表的是一部分人的既得利益,也正是为了保守这部分既得利益,他们坚决地反对变革,也不会容许“下等人”取得政治、经济权利。 从本套丛书所记述的“东学西渐”过程,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西学东渐”是落后者向先进者学习,发展并创造 明的必要过程。虽然承认这一点有些让人难堪,但又是不能不承认的。而承认了这一点,并不是“全盘西化”,即不能把西方的一切都照搬过来,中国也不能“化”成欧洲、美国。但又不能因此而排斥西方先进的东西,对此,我们应当认真地学习和研究,更重要的是分析,从中找出与人类总体发展规律相统一的一般因素,加之改造和吸收。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应根据中国实际的矛盾,形成变革的思路和策略,并由此而发动民众,对旧势力的保守进行斗争。 100 多年的中国社会变革已经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其历史使命远未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比较系统地探讨200 年前欧洲社会变革过程中的“东学西渐”,是很有意义的。尤其重要的是,读这套丛书,可以增强我们变革和发展的信心。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这套丛书的价值得到了充分展现。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呢?
中外历史上,与死神擦肩而过的名人不少,希特勒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在德意志少壮派军官谋划的“瓦尔基里行动”中,希特勒被藏在“狼穴”中的定时炸弹震坏了耳膜,烧伤了大腿和毛发,却幸免于难。而当时与他同处于“狼穴”中的其他军官就不那么幸运了,多人身受重伤,...

古今中外历史上狡诈,狡猾,有心计,有谋略的人谁帮列举一下?
李白号称“斗酒诗百篇”与“酒中仙”,刘伶在“七贤”中,作为名士,显然有点另类,他既无嵇康与阮籍的旷世奇才,未曾留下广为传诵的措意文辞,也不像山涛和王戎两位仕隐那样修身养性,终其一生,仅创作了一篇《酒德颂》。因此,提起刘伶,似乎只有一个字---酒。刘伶几乎是中国历史上唯一靠酒留名的人,刘伶这酒喝得真...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巾帼英雄
1、中国第一位女统帅-妇好 作为一个女人,商王朝妇好拥有一个个无上的荣耀,她不仅是至高无上的尊贵王后,国家大事的实际决策者,还是全国军队的大统帅,是征战沙场、战功赫赫的国之干将。据文献记载(甲骨文),妇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女统帅,堪称中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正是因为妇好的存在,...

列举历史上古今中外范围3次具有重要影响的重大改革(改革原因、内容、成...
背景:8世纪初,在社会封建化的日益发展中,法兰克人受到阿拉伯人的进攻威胁,加之国库不够充足,兵源枯竭。内容:改变以前无条件赏赐贵族土地的做法,实行有条件的分封,得到土地的人必须为封主服兵役。供其终身享用。不得世袭。这种采邑制建立起封者和受封者之间的从属关系。历史作用:这次改革在封建贵族...

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战神是谁呢?
很长一段时间,他本质上是敌人最让人惧怕的人。斯巴达的莱昂尼达斯 斯巴达莱昂尼达斯,希腊的兵士王,生于公元前540年。莱昂尼达斯历经一切斯巴达男市民的,严厉的强行练习制度。这包含残酷的战役,以及各种动物的打猎。当波斯帝国把眼光投到城市国斯巴达时,莱昂尼达斯在温泉关战役中迎战他们。那么,他能够领导...

中外历史上 成功来自于艰苦奋斗 的事例有哪些?
吞服了一些剧烈的毒药,最后写成了中国医药学的辉煌巨著--《本草纲目》.③马克思写《资本论》,呕心沥血,花了40年时间.④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研究进化论,花了22年时间,写出了《物种起源》一书.⑤法国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历经12年的实验,不怕挫折失败,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

在古今中外历史上,那个最让你钦佩的女人是谁?
所以妇好能够担任占卜官,一来证明她具有很大的威望,二来也证明她颇具能力。在当时拥有非常高地位的妇好,她死后陪葬品的数量也是非常丰富的。此外在出土的商朝甲骨中,关于妇好的记载也是非常多的。妇好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有明确文献记载的首位女统帅,同时也是巾帼英雄的鼻祖。

中外历史上有哪些著名的大辩论?
接着公孙龙又批评孔穿的求学态度:“想拜人家为师的人,总是因为智力和学术不如人家吧;现在你要我放弃自己的学说,这是先来教我,而后才拜我为师,这是错误的。”在前哨战中,孔穿已处于下风。公孙龙不愧为一位能言善辩的逻辑学家。他在教训过孔穿以后,又针对孔穿其人,宣传起自己的理论。公孙...

中外历史上有那些著名女性科学家
4、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美籍华人,著名核物理学家,在β衰变研究领域具有世界性的贡献,被誉为“东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学第一夫人”。吴健雄是美国物理学会历史上第一位女性会长,也曾参与过曼哈顿计划,是世界最杰出的实验物理学家之一。5、蒙如玲:女,系美国休士顿...

中外历史上关于农村和土地的法令有哪些
古代奴隶制国家就制定有关于土地所有和使用的法律。公元前20世纪,《苏美尔法典》、《中亚述法典》都有田园继承权等土地关系的法律规定。公元前18世纪,《汉穆拉比法典》中也有许多关于土地占有、租佃的规定,如第45条规定:“自由民以其田租与农人佃耕,并将收取其田的佃金”。公元前451年-前450年...

澄江县13516505207: 中国历史上三次重要的中外文化融合 -
良亨宁雪: 第一次文化融合就是和佛教的融合.这是两个古文明的碰撞和交融.时间发生在古代.可以说,这两个文明是双向的交往.佛教的东传和丝绸之路的开辟,开启了两个古人类文明史的交往.历史作证,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开花结果,成为中华文明...

澄江县13516505207: 古代中西物质文化交流的状况? -
良亨宁雪: 主要是三个个时期,一是秦汉,一是隋唐,一是明清,秦汉时主要是官方的政治交流,隋唐时期官方的民间的都有,以经济文化交流为主,明清时有郑和下西洋,西方文化科学的传入,玉米甘薯的传入等,秦汉时是东学西传,隋唐时期是相互影响,明清时是西学东渐,每个时期物质文化的交流都有.

澄江县13516505207: 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的馈?为什么说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的
良亨宁雪: 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在西汉时期正式形成.雄心勃勃的汉武帝于公元前138年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由此,中西文化交流开始了新纪元.中国的丝...

澄江县13516505207: 题回答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有关问题.(1)简述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主要史实. - ------------
良亨宁雪: (1)主要史实:①遣唐使: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②玄奘西行:贞观初年,玄奘从长...

澄江县13516505207: 总结我国历史上各国对外交流的情况 -
良亨宁雪:[答案]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三个时期 在古代,我国同世界各国的交往是逐渐发展的. 先是从周围的邻国开始,如朝鲜、日本、东南亚,以后逐渐扩展到印度、波斯、阿拉伯,最后到欧洲、东非和北非. 我国封建社会对外经济文化往来,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澄江县13516505207: 元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主要表现 -
良亨宁雪: 1、 元朝时,马可波罗在中国生活达20年,回国后写出了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成为有史以来西方人撰写的详细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著作. 2、中国的印刷术、火药、造纸术、指南针,都是元代传入欧洲的. 3、元朝时海上丝绸之路空前昌盛,中外贸易往来异常频繁.东南沿海的昆山、庆元、温州、福州、泉州、广州等都是对外贸易的通商口岸,如昆山的刘家港有“万国码头”之称.市舶司是主管对外贸易的机构. 4、

澄江县13516505207: 结合你所了解过的历史知识,列举两例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
良亨宁雪: 昭君出塞、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中俄文化年、孔子学院

澄江县13516505207: 结合你所了解过的历史知识,列举两例中外文化交流的佳话. -
良亨宁雪:[答案] 昭君出塞、郑和下西洋、鉴真东渡、中俄文化年、孔子学院

澄江县13516505207: 中外文化有两次大交汇,第一次始于哪个朝代? -
良亨宁雪: 梁启超有个观点,但是原话怎么说的我忘了,大致意思是,中外文化交流融合有两个重要时期,一是汉唐间佛教兴盛,一是明清之际在华传教士带来的西学东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