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国人饮食习惯及由此形成的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差异。

作者&投稿:竺黎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在线求指导:饮食习惯、民俗文化与~

BCDEA

底款为:[乾隆年制]。
工艺品。因为制字做成了简体字制,又说成是什么:乾隆孝粉。

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喜食小麦,这当然跟作物的地理因素有关。然而南方人主食有米之外还做汤,家常饭也有“三菜一汤”的说法,原因是大米属寒性食物,伤胃,必须佐汤润胃。 北方人一顿饭馒头,一个菜,一碗粥就可以了,没那么讲究,这可能和经济因素有关。
你看看我的一篇文章可以帮助你了解一些知识:
http://hi.baidu.com/%D5%C5%CA%A5%C5%B5/blog/item/874e54f26b37811ab07ec55a.html



我这里说的“面”不是人体部位脸,也不是人们都喜欢的“面子”,而是粮食磨成的粉,特指小麦磨成的粉。

我喜欢面胜于米,也许是因为我是北方人吧,但更因为面能做出各种不同的面食,而且做法不一,一千种食物就有一千种做法,每一种都有独到之处。

试举几例。若按形状来分大体上有条状,饼状和不规则球状等几类。条状的我们熟悉的有拉面,刀削面,手擀面,油条,凉皮等,细分还能分出很多种;饼状的有葱油饼,手抓饼,千层饼,煎饼,烙馍,菜合子,火烧,白吉馍等;接近球状的有饺子,丸子,混沌,馒头,包子等。另外有些地区还有什么饹饹面,担担面,揪面,板面,阳春面等等数不胜数。

当然,面食的受人喜爱不仅仅在于它的好吃和分的种类(如汤,饺,丸,包,饼,条等)多,更是由于它们名字的有趣和做法的讲究。

如拉面应属面中之王,分起来讲究颇多,有大拉面、小拉面、龙须面、空心面、夹馅拉面、水拉面、油拉面、扁条拉面等诸多品种,再分就有南方的“佛山拉面”和北方的“兰州拉面”,“新疆拉条”也都各有特色。但做拉面不但是个技术活,还是个体力活。我前几年有幸得一位老师傅的真传,这里我就多说一点。说是真传,的确如此,要学会拉面必须师傅言传身教,自己身体力行,否则只是看看听听,或师傅稍留一手,那你可就得花上许多年去琢磨。和面是拉面制作的基础,是关键。首先应注意的是水的温度,一般要求冬天用温水,其它季节则用凉水,温度30度左右为宜。传统的做法用"蓬灰"和面,而且要加盐。所谓蓬灰就是一种特殊的碱,能使面迅速软化,韧化,盐则可以增加面的“筋”。但“佛山拉面”例外,不加蓬灰,有时候甚至不加盐,这就要求拉面师傅有更高的水平,要更熟悉面性。和面讲究“三遍水,三遍灰,九九八十一遍揉”,这是一个考验体力的时候。再接着醒面。把揉好的面两面抹油,然后扣在容器下。每隔几分钟重复一次,一直到你把面拉一下它不会缩回去,就可以拉了。但是拉之前的“甩面”环节却又是考验体力的时候。如果客人多,那么一个面挤儿就有十几斤重甩起来浑身的劲儿都得用上。前些天我在餐厅一楼看到师傅们拉面,忍不住手痒,就央求了一个机会。甩面可把我累苦了,十几斤的面团忽闪几下我就浑身冒汗面红耳赤,终于败下阵来。看来,要想拉面,必须先得锻炼身体。甩好的面掐成一个个面挤儿,一个面挤儿正好拉一大碗面,每拉一下,要在手腕上回折一次,拉到最后,双手上下抖动几次,则面条柔韧绵长,粗细均匀。观看拉面象是欣赏杂技表演,拉到最后时的"一拉一闪"最是吸引眼球。若是围观的人多,拉面师傅心血来潮,他会多玩几个“艺术动作”,如把面凌空转几圈,再拧个麻花,唬得人们一愣一愣的。拉面的形状也随食客喜好,圆的,扁的,三棱的,粗的,细的,厚的,薄的……

接下来的重要一环是汤,汤可以说是拉面的魂。汤的制法,早在《齐民要术》中已有记载,经过长期实践,用牛肉、肥土鸡、牛肉为主料,采用三十多种调料和中药调配熬制的老汤,经沸煮、微煮,使主料鲜味溶于汤中,中间要经过两次“清俏”,成品清澈见底,味道极其鲜美,是拉面里最入味儿的汤料,不仅鲜美,而且不膻不腥,味厚色醇,香浓鲜美, 滋阴潜阳,补阴虚,清血热……现在的汤没这么复杂,拿最有名的“兰州拉面”来说,牛肉和花椒、草果、桂子、姜皮等香料在大号铁锅内煮成“清汤”,煮熟的拉面浇上清汤,佐以牛肉丁(或片)、香菜和蒜苗,调入红亮的辣椒油即可食用。一般来说,拉面的地道不地道,内行人尝一口汤就知道了。在“拉面界”,一碗成功的拉面应是一清(汤清)、二白(萝卜白)、三红(辣椒油红)、四绿(香菜、蒜苗绿)、五黄(面条黄亮),做到这几点,你真的就做成了这面中之王了。其他的像龙须面、空心面、夹馅拉面等技术要求更强,一般人很难制作,这里就不赘述了。

看到了吧,就只是拉面就说了这么多,可见“面”的学问不小。

另外一个有趣的面食是陕西油泼面,也叫油泼辣子冰冰(读biang--biang,现代汉语字典上没有这个字)面,关于它还有一首诗,说的是陕西八大怪:

帕帕头上戴

房子一边盖

面条像腰带

烙饼赛锅盖

辣子是道菜

泡馍大碗卖

唱戏吼起来

大姑娘不对外

这其中“面条像腰带”说的是“扯面宽得像裤带”, 一根面条宽度可达二三寸,长度则在1米上下,厚度厚时比硬币厚,薄时却如同纸张。一根面条就足够一顿饭,而对大饭量的陕西人来说,一顿吃8两、1斤也是轻轻松松的。煮好的面先放碗里,然后把烧沸的辣椒油舀上一大勺浇在面上,登时黄澄澄,金灿灿,面的表皮一层酥脆,软香不塞牙,既可口又耐饥。人们脖子一伸一缩,呼噜噜吞进肚里,吃饱吃胀,饱嗝一打,顿时浑身上下都舒坦。

陕西油泼面现在遍布中国大江南北,在郑州,估计至少也有20家分店,而且家家生意火爆,有兴趣大家可去品尝一番。

我是河南人,所以说到面食就不得不说一说烙馍——河南特色小吃。烙馍,故名思义,是烙成的,而不是蒸、煮、炸、炕成的馍。它与摊煎饼很相似,现在一般用平底锅烙,古时候用的是四周略平,中间凸起的铁望子。不过摊煎饼是用稀面糊,而烙馍是用揉好的硬面团。烙馍本是以前人们穷苦时的吃食,但现在却成了河南人过春节时的一个传统。正月初十,家家都吃烙馍,自己不烙的也要买着吃。此时烙馍是妇女大显身手的时候。巧妇手中的小木擀杖,能擀得面饼团团转,核桃大小的面团,就能烙出直径约一尺的圆如月、白如雪、薄如纸的"张子"。馍擀好以后,小擀杖随手一挑,不偏不斜就搭到了望子上,手头熟练得如同耍杂技一般。民间传说,唐代诗人李白年少时,一次逃学出游,遇见两位老奶奶在烙馍。一个墙里,一个墙外,墙里的老奶奶把馍擀好后,擀杖一挑,就扔到了墙外的望子上。李白从老奶奶惊人的烙馍功夫得到启发,刻苦攻读,勤学不辍,终于成为一位著名的诗人。

河南人吃烙馍很老练,吃饭时,拿起一张烙馍,左手一托,右手夹菜往馍上放,"噌噌"一卷便往嘴里送,吃得有滋有味的,这叫烙馍菜卷。最有趣的要属卖烙馍的吆喝声,你听:烙馍卷菜,吃着不赖,芝麻酱,豆腐丝,火腿肠;烙馍卷葱,吃着真中;烙馍卷肉,吃不够……这顺口溜用河南话喊起来抑扬顿挫,韵味儿悠长,百听不厌,听着听着你不由得嘴就馋了。

关于面和由面衍生出来的面食文化,说它一天一夜,说上一大箩筐三马车也说不完,索性止住,任由我们自己去品尝,去体会。

南方人喜食大米,北方人喜食小麦

满族风俗

人口为9821180人。

满族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

使用满语,属阿尔泰语系 满-通古斯语族 满语支。有南、北2种方言。由于与汉族混居、交往密切,因而现在满族人都习用汉语,只有少数偏远的聚居村屯,还有少数老年人会说满语。16世纪末,在蒙古文的基础上创制了满文。现在满族人都用汉文。

满族人曾信仰多神的萨满教,现已消失。

满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称“”、“挹娄”、“勿吉”等,他们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的黑龙江中下游、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黑水”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发展为女真。12世纪,建立了金朝。1583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制度,创立了满文,并于1635年定族名为“满洲”。八旗制度具有政治、军事和生产三方面的职能,成为满族社会的根本制度。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清朝成为中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人对中国的统一、疆域的开拓、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习俗
满族是个有着自己传统文化的民族,满族民间剪纸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据学者考证,满族剪纸始于明代,由于对嬷嬷神的崇拜,满族剪纸产生了《嬷嬷人儿》,剪成的人物都是身着旗装,头顶梳髻,或头戴“达拉翅”的典型满族装束,人物正面站立,两手下垂,五官为阴刻,鼻子三角形,这种剪纸,是满族剪纸的代表作,粗犷朴实,很有特点。

由于对动物神灵的崇拜,《狗》、《龟》、《鹊》、《鹿》、《熊》、《蟒》、《鹰》这样的剪纸十分多见,常常作为吉祥物贴在墙上。

婚俗
满族婚礼既带有本民族浓厚的特点,又融合了不少汉民族的风俗礼节,一般地讲要经过以下程序:

订婚:满族青年男女订婚有两种形式。一是男女青年的家长是熟人或朋友,相互了解,有意做亲,便托媒人给子女许订终身,有的是男方向女方求婚,有的是女方向男方求婚。另一种是男女双方互不认识,托媒人为子女订婚,并由媒人转交双方的"门户贴",开具双方的旗佐、履历、姓氏、三代。此外,还要互相检验生辰八字。

放定:即递财礼。分放大定和放小定两种。放小定是未来的媳妇拜见姑母兄嫂等男方家至亲时,得到财物。放大定叫做“过大礼”,俗称“下大菜”,就是选择吉日,男方将聘礼送到女方家。

结婚前一日,送亲的要喝“迎风酒”。新娘则离家到男方借好的寓所住宿,俗称“打下发”。次日清晨,女方家用彩车送亲,由其哥哥护送。彩车到新郎家时,洞房门前的地上放有一火盆,让喜轿车抬着新娘从火盆上经过,俗称"过火避邪"。为赶走或杀死随轿而来的鬼怪,新郎要向轿门虚射三箭;也有实射的,但一般都是朝轿底射,以免伤着新娘。接着,新娘被人扶出轿来到天地前,同新郎一同向北三叩首,俗称“拜北斗”。拜完北斗后举世闻名行“撇盏”仪式。即头戴红盖头的新娘和新郎,面朝南跪在院中神桌前,桌上供猪肘一方、酒三盅、尖刀一把,萨满单腿跪在桌前,一面用满语念经,一面用尖刀把肉割成片抛向空中,同时端酒盅齐把酒泼到地上。主要目的是乞求上苍保佑新婚夫妇,使他们子孙满堂,白头偕老。举行完以上这些仪式后,新娘由全科人(即父母子女俱全的人)搀进洞房。新娘过门坎时,在门坎上放有一副马鞍,新娘必须从上面跨过去。新房的床铺必须全科人铺设,洞房铺好后要在房内奏乐,称“响房”。新娘入洞房时,一小女孩手拿两面铜镜,对新娘照一下,然后把铜镜挂在新娘的前胸后背。接着,另一小女孩递过两只锡壶,里面盛有米、钱等,新娘或抱在怀里,或夹在腋窝,俗称“抱宝瓶”,又叫“抱保媒壶”。当新娘在床上坐稳后,新郎用秤杆把罩在新娘头上的红布揭去,叫做“揭盖头”。接下来便是夫妻喝交杯酒,吃合喜面、长寿面或子孙饽饽等。

食俗
满族民间农忙时日食三餐,农闲时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饭,喜在饭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粱米豆干饭。有的地区以玉米为主食,喜以玉米面发酵做成“酸汤子”。东北大部分地区的满族还有吃水饭的习惯,即在做好高粱米饭或玉米馇子饭后用清水过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时捞出,盛入碗内,清凉可口。这种吃法多在夏季。

满族的饽饽历史悠久,清代即成为宫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窝窝头”,也称小窝头。满族点心萨其玛也成为全国著名糕点。较著名的还有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北京小吃墩饽饽,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饽饽,湖北荆州小吃猪油饽饽等。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没有新鲜蔬菜,满族民间常以秋冬之际腌渍的大白菜(即酸菜)为主要蔬菜。据传用腌渍的方法储存蔬菜,始于清顺治年间。用酸菜熬白肉、粉条是满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满族人民爱吃猪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辽宁沈阳市的满族餐馆那家馆有100多年历史的,该店经营的白肉血肠,被誉为正宗的满族风味。

典型食品:满族居住分散,各地均有代表性的典型食品,主要有:①白肉血肠。②火锅。满族传统风味菜肴。③酸汤子。辽宁岫岩满族的典型食品。④清东陵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

节庆
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节、二月二、端午节和中秋节。节日期间一般都要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和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

颁金节

是满族“族庆”之日。1635年农历10月13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这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

上元节

即正月十五日,俗称“元宵节”。同汉族一样,满族也有元宵挂彩灯和吃元宵的习俗。

走百病

满族妇女的节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当晚,妇女们三五成群,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二月二

俗称“龙抬头日”。当日晨,满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弯曲如龙,故称“引龙”。然后在院中举行仪式,祈求风调雨顺。全家人还要吃“龙须面”和“龙鳞饼”。妇女们这天不能做针线活。

清明节

上坟祭祖时不像汉族纸钱后在坟顶上压钱,而是在坟上插“佛朵”。“佛朵”是满语,译为汉语为“柳”或“柳枝”。根据满族信仰,柳是人的始祖,人是柳的子孙,为表明后继有人,要在坟上插柳。

中元节

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中秋节

满族人家过中秋节也吃“团圆饭”。此外,月亮初升之际,还要供月。即在院内西侧向东摆一架木屏风,屏风上挂有鸡冠花、毛豆枝、鲜藕等,为供月兔之用。屏风前摆一张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饼。祭时,焚香磕头,妇女先拜,男人后拜。

腊八节

满族人家腊月初八要泡“腊八醋”和煮“腊八肉”。除全家人吃外还要分送亲友。

小年
满族过小年的习俗与汉族相同。腊月二十三日为“小年”。届时家家户户要祭祀灶神,俗称“送灶王


请教国人饮食习惯及由此形成的民俗风情、社会文化差异。
饮食应含主食、汤菜、用餐时间等。国人饮食习惯差异导致地方民俗风情:如喜食甜辣、丝竹乐调、游戏娱乐等;社会文化:如生活习性、社会风气、善事劳作等等的差异。详... 以南北分异作解。饮食应含主食、汤菜、用餐时间等。国人饮食习惯差异导致地方民俗风情:如喜食甜辣、丝竹乐调、游戏娱乐等;社会文化:如生活习性、社...

中国人的饮食习惯是什么
首先,中国人是以纤维性食物为主的,用筷子来吃饭。而西方人起于游牧民族,以肉食为主,他们使用刀叉。中医里讲;“鱼生火,肉生痰。”由于肉食的原因,西方人喜欢喝大量的冷水用来化胃中的灶燥火,久而久之,在他们的体内就慢慢地形成湿气,身体容易变得壮大和肥胖,这都是跟饮食习惯相互关联的。而...

中国人更适合怎样的饮食习惯?
9、中国人喜欢大摆宴席请客。人们习惯于在宴席上饮大量白酒,或暴饮暴食,或烟酒同时来,有些地区还有布菜的不良习俗。这些习惯不但造成浪费,而且对身体健康极为不利,容易诱发多种疾病。国人的饮食习惯 我国居民的主食以白面、大米为主,很少有人吃粗粮。此次调查报告中显示,约有40%的居民不吃杂粮,...

各国餐桌文化
英国人在菜肴的烹调上也很有特色,用油较少,清淡,调料很少用酒。调味品如盐、醋、胡椒粉、色拉油、各种酸果等,都放在餐桌上由客人自己选用。烹调方式上以清煮为主,蒸、炸、烩为辅。稍加分析就不难看出,英国人的饮食理念虽利弊兼有,但利多于弊,比如爱饮茶、饮食清淡以及清煮的烹调方式等值得...

饮食习惯的描述
不良饮食习惯是指在饮食上存在不科学、不规律、不合理的膳食习惯。忙碌的社会,现代人已经没有时间自行准备午餐,只能利用方便的快餐来饱腹。然而快餐虽然方便,但却因无法考虑到营养的均衡摄取以及环境卫生的问题。长期下来,可能会造成肥胖、营养失调或是面部长满红刺,更可能埋下乙肝或高血压、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隐患...

中国饮食文化起源、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概述
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取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应有中国餐馆,中国的饮食可以说是“食”被天下.这一现象早在本世纪初时,就被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敏锐地观察到了。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

中国饮食习惯与西方有什么不同?
一、饮食习惯口味不同 中国饮食习惯注重“味”的中国饮食,西方的饮食是一种理性饮食观念。西方人喜好小而精。对于烹饪食物,营养性和美味性就是他们的出发点和目的地。而在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对“味”的追求往往大于对“营养”的追求,饮食的美性追求显然压倒了理性——从餐桌上各式各样的菜色中就不...

中西餐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1、文化来源不同 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以热食、熟食为主,也是中国人饮食习俗的一大特点。西方人秉承着游牧民族、航海民族的文化血统,以渔猎、养殖为主,以采集、种植为辅,...

为什么中国的饮食,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这样,通过饮食,易在体内引起钙质淀积,形成结石。这一带的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实践经验,发现多吃酸性食物有利于减少结石等疾病。久而久之,他们也就渐渐养成了爱吃酸的习惯。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四川及东北的朝鲜族等地居民多喜辣,我国流传有“贵州人不怕辣、湖南人辣不怕,四川人怕不辣”之...

西方人和中国人的饮食习惯各有哪些优点和缺点呢?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餐饮产品由于地域特征、气侯环境、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会出现在原料、口味、烹调方法、饮食习惯上的不同程度的差异。正是因为这些差异,餐饮产品具有了强烈的地域性。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

花都区19722953683: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承茗脑苷:中国人的传统饮食习俗是以植物性食料为主.主食是五谷,辅食是蔬菜,外加少量肉食.形成这一习俗的主要原因是中原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的经济生产方式.但在不同阶层中,食物的配置比例不尽相同.因此古代有称在位者为“肉食者”....

花都区19722953683: 中国人的饮食习俗 -
承茗脑苷: 您好,一般正常情况下中国人的饮食习俗基本上都是大同小异的,不同城市又有着不同的习俗,基本上中国人都是名以食为天

花都区19722953683: 饮食民风民俗 -
承茗脑苷: 迪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由于各地的气候、水土资源、文化、风俗和口味及爱好不同,各个民族的饮食习惯就会有所不同.*藏族藏族以青梨、小麦为主粮,(河谷地区还有稻谷、玉米等).以酥油、糌粑为主要日常饮食.酥油茶是藏家待客...

花都区19722953683: 中国饮食文化 -
承茗脑苷: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

花都区19722953683: 我国各地在饮食方面习俗是怎么构成的
承茗脑苷: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嘛,这个都和生活习惯以及当地的气候和能种植的食物来决定的,比如说北方的,气温低,气候干燥,且水比较少,所以只能种植小麦或者玉米,所以北方人都吃面食的,而南方的气候条件刚好相反,所以大米就成了这里的主食.

花都区19722953683: 什么是饮食民俗 -
承茗脑苷: 我今年是选修民俗旅游的,意思就是:有关饮料和食物加工,制作和食用过程中所形成的习俗.简单讲就是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

花都区19722953683: 宋代的饮食传统节日来历和风俗 -
承茗脑苷: 中国重大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1.元旦: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

花都区19722953683: 民俗学中的饮食风俗 -
承茗脑苷: 可以的,主要看你研究的是哪一方面,现在国内民俗学研究得也不错,一些比较细的方面做一些研究也比较有趣,像我和同学跟的导师不一样,研究的方向也是不一样的,饮食是民俗的一方面,可以在学好相关理论基础的时候,把自己想学的方面学好.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大,北大,北师大,都有不错的老师.

花都区19722953683: 我国各少数民族的饮食等风俗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
承茗脑苷: 不同环境以及文化的不同造就的

花都区19722953683: 春节的饮食习俗!!! -
承茗脑苷: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 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