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怎样评价苏轼、苏辙、王安石三人?

作者&投稿:欧阳贸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王安石、苏东坡、欧阳修三人到底什么关系?~

年纪上: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庆历二年(1042年),王安石中进士,此时苏轼才5岁。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中进士,主考是欧阳修。因此,苏是欧门生。苏是欧阳门生,但王不是,王入仕早于苏,二人为普通上下级关系,并无同年之谊。
王安石科举时,欧阳修曾赞扬他的文采,并赠诗一首。
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朱门歌舞争新态,绿绮尘埃拂旧弦。
常恨闻名不相识,相逢罇酒曷留连?
欧阳修也十分赏识苏轼。准确说是苏轼苏辙两兄弟。嘉佑年间,欧阳修做考官,亲自录取了苏氏兄弟。欧的词风对苏轼也有很大影响。而且两人都是旧党成员。
苏轼多次赞扬王安石的文采,后来苏轼意识到变法的必要性,继而转向中立。他既不赞同旧党对新法的赶尽杀绝,也不赞同王安石要求的万马齐喑。此时王安石已经二度罢相,安心地在家骑驴、养花、念佛经,苏轼曾野服造访,二人相谈甚欢,言辞间也羡艳王安石的归隐生涯,并且作诗留念。总之,这两位是政治上的敌人,人格上的朋友。
王安石:

苏轼:

欧阳修: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 (苏轼,苏洵,苏辙三人称为三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曾拜欧阳修为师)。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是宋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三苏等五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将古代散文史的水面搅了个天翻地覆,使得散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佑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佑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佑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佑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佑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嘉佑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岁
三月仁宗,英宗(赵曙)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岁
正月,英宗卒,神宗(赵顼)立。诏以故官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岁
四月,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
熙宁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岁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五十岁
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岁
行市易法、保马法。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岁
提举经义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岁
三月,行方田均税法。四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实法。
熙宁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岁
二月,复拜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六月,进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熙宁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岁
六月,子雱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元丰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岁
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六十岁
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国公。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岁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岁
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新法先后废罢。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岁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编辑本段]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与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於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其弟曾肇,说他的文章“一落纸,为人传去,

  “所谓文者,务为有补于世而已矣。所谓辞者,犹器之有刻镂绘画也。诚使巧县华,不必适用;诚使适用,亦不必巧且华。要之以适用为本,以刻镂绘画为之容也。”(《上人书》)正因为安石以“务为有补于世”的“适用”观点视为文学创作的根本,他的作品多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具有较浓厚的政治色彩。今存《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歌曲》等。
  王安石年谱
  宋真宗天禧五年辛酉(1021) 一岁
  是年十一月十二日出生于临江军(今江西清江)。
  仁宗天圣八年庚午(1030) 十岁
  王益以殿中丞知韶州(今广东韶关),王安石随父至韶州。
  明道二年癸酉(1033) 十三岁
  王益回临川(今江西东乡)母报丧,王安石随行。
  景佑三年丙子(1036) 十六岁
  王益服满赴京,王安石随行。
  景佑四年丁丑(1037) 十七岁
  四月,王益通判江宁府(今江苏南京),王安石随行。
  宝元二年己卯(1039) 十九岁
  二月,王益卒于江宁任上。
  庆历二年壬午(1042) 二十二岁
  三月,王安石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以秘书郎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庆历六年丙戌(1046) 二十六岁
  自临川赴京,不求馆职,改大理评事,知鄞县。
  皇佑三年辛卯(1051) 三十一岁
  以殿中丞通判舒州(今安徽潜山)。
  至和元年甲午(1054) 三十四岁
  自舒州赴京,特授集贤校理,辞不受,九月除群牧司判官。
  嘉佑二年丁酉(1057) 三十七岁
  五月改太常博士,知常州。
  嘉佑三年戊戌(1058) 三十八岁
  二月提点江东刑狱。十月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
  嘉佑六年辛丑(1061) 四十一岁
  为工部郎中、知制诰、纠察在京刑狱。
  嘉佑八年癸卯(1063) 四十三岁
  三月仁宗,英宗(赵曙)立。八月,母吴氏卒于京师,十月归葬江宁。
  治平四年丁未(1067) 四十七岁
  正月,英宗卒,神宗(赵顼)立。诏以故官知江宁府。九月,召为翰林学士。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四十八岁
  四月,自江宁入京。神宗诏越次入对。
  熙宁二年己酉(1069) 四十九岁
  二月,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颁行均输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
  熙宁三年庚戌(1070) 五十岁
  十二月,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史馆大学士,与韩绛并相。立保甲法。
  熙宁五年壬子(1072) 五十二岁
  行市易法、保马法。
  熙宁六年癸丑(1073) 五十三岁
  提举经义局。九月,熙河大捷,神宗解身上玉带赐之。
  熙宁七年甲寅(1074) 五十四岁
  三月,行方田均税法。四月以吏部尚书、观文殿大学士出知江宁府,新法遭遇首次挫折。十月,行手实法。
  熙宁八年乙卯(1075) 五十五岁
  二月,复拜同平章事、昭章馆大学士。六月,进加左仆射,兼门下侍郎。
  熙宁九年丙辰(1076) 五十六岁
  六月,子雱卒。十月,罢为镇南军节度使、同平章事、判江宁府。
  元丰元年戊午(1078) 五十八岁
  正月,进尚书左仆射,封舒国公。
  元丰三年庚申(1080) 六十岁
  九月,加特进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改封荆国公。
  元丰七年甲子(1084) 六十四岁
  乞以宅为寺,赐名“报宁”。
  元丰八年乙丑(1085) 六十五岁
  三月,神宗卒,哲宗(赵煦)即位。新法先后废罢。
  哲宗元佑元年丙寅(1086) 六十六岁
  四月初六病逝,赠太傅。
  [编辑本段]曾巩(1019-1083)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嘉佑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晔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佑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
  曾巩与应用文
  曾巩作为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有《元丰类稿》和《隆平集》传世,从他传世的文集来看,他的兴趣主要在於史传、策论一类的应用文。尤其是他从事史书编纂工作多年,对史传碑志的写作较有研究。对他有关应用文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总结,对现代应用文的发展不无指导意义。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除其奸强,而振其弛坏;去其疾苦,而抚其善良”(《齐州杂诗序》)。由于他思想有一定局限性,因此,对王安石变法有些不同看法。他认为法愈密,则弊愈多。但是曾巩也不主张死守成法,他对在位者的因循苟且表示不满,提出“法者,所以适变也,不必尽同;道者,所以立本也,不可不一”(《战国策目录序》)的观点。主张在不失先王意旨的前提下,对法制作必要的改革。在行动上,他能够维护新法,在齐州为官时,能力行保甲之法,使州人安居乐业。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他在《南齐书目录序》中说:“古之所谓良史者,其明必足以周万事之理,其道必足以适天下之用,其智必足以通难显之情,然后其任可得而称也。”他强调只有“蓄道德能文章者”,才足以发难显之情,写“明道”之文。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风以“古雅、平正、冲和”见称。《宋史》本传说他“立言于欧阳修、王安石间,纡徐而不烦,简奥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议论性散文,剖析微言,阐明疑义,卓然自立,分析辨难,不露锋芒。《唐论》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证辩,论得失而重理,语言婉曲流畅,节奏舒缓不迫,可与欧阳修的《朋党论》媲美。他的记叙性散文,记事翔实而有情致,论理切题而又生动。著名的《墨池记》和《越州赵公救灾记》熔记事、议论、抒情于一炉,深刻有力,通情达理。他的书、序和铭也是很好的散文。《寄欧阳舍人书》和《上福州执政书》历来被誉为书简范文。叙事委婉深沉,语言简洁凝练,结构十分严谨。《战国策目录序》论辩人理,气势磅礴,极为时人所推崇。当西昆体盛行时,他和欧阳修等人的散文,一揖雕琢堆砌之风,专趋平易自然。王安石曾赞叹说:“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赠曾子固》)。苏轼也说:“醉翁门下士,杂从难为贤;曾子独超轶,孤芳陋群妍”。曾巩也擅长写诗,有400余首传世。其诗或雄浑瑰伟,或委婉超逸,无不含义深刻,妙趣横生。《迫租》描绘了“今岁九夏旱,赤日万里灼”,“计虽卖强壮,势不旭弱”的惨状,发出“暴吏体宜除,浮费义可削”的呼声,与王安石的《兼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绝句《西楼》、《城南》,清新隽永,具有王安石晚年诗作的风致。他的咏物诗多数富有新意,如《咏柳》诗:“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以柳树隐喻奸臣和邪恶势力,形象逼真,寓意深刻,别开生面。曾巩的诗作,格调超逸,字句清新,但有些也存在宋诗言文言理的通病,又为其文名所掩,故不甚为人们所注意。曾巩一生整理古籍、编校史书,也很有成就。《战国策》、《说苑》、《列女传》、《李太白集》和《陈书》等都曾经过他的校勘。《战国策》和《说苑》两书,多亏他访求采录,才免于散失。他每校一书,必撰序文,借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曾巩好藏书,珍藏古籍达20000多册;收集篆刻500卷,名为《金石录》。曾巩治学严谨,每力学以求之,深思以索之,使知其要,识其微,故能“上下驰骋,愈出而愈工”


以支点为话题的作文!!急!!
爱的支点 常说,父爱是一座山,高大威严;父爱是一汪水,深藏不露;父爱更是一双手,抚摸着我们走过春夏秋冬;而父爱更是一滴泪,一滴饱含温度的泪水。小时侯,父亲是一种严厉的象征,父亲像一把斧头把我的恶习统统改改掉,父亲常说:“你就是一棵树,树会乱长枝干,现在就要把你的毛病统统去除,...

古代有哪些像千里马的人才遇到伯乐(朝廷大臣或皇帝)的后而被重用?请...
长孙皇后说:“我听说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现在魏征这样正直,正说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贺呢!”这一番话就像一盆清凉的水,把太宗满腔怒火浇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谏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难过,他流着眼泪说:“一个人用铜作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作镜子...

高分求三国演义人物点评~!!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气量狭小,智谋也总是逊诸葛亮一筹,根本不像苏轼所歌颂的周瑜“雄姿英发”,是“千古风流人物”。 鲁肃:如果说在《三国演义》中,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等人的性格、形象虽被扭曲,但多少还有些根据的话,那么,鲁肃这个人在《三国演义》中除了名字外几乎就全是杜撰了。历史上的鲁肃“虽...

千秋功过:看苏轼是怎样评论曹操这个历史人物
苏轼虽然看到了曹操是个不简单的人物,看到了他的政治智谋和用兵之能(见苏轼《诸葛亮论》),但最终认为曹操是个“斗筲穿窬”的鄙陋无耻之徒。像苏轼那样的文人,不受正统思想(核心是皇权思想)的钳制是极少见的。窃以为,对政治历史人物褒之贬之,爱之恶之,是各个时代评论者的权利。但无论如何,...

聪明反被聪明误,太精明的人,其实是最傻的
再加上杨修参与了曹操的立嗣之争,左右了曹植,所以杨修不得不死。杨修本可以靠自身的才华,建立一番功名,可惜一而再,再而三地自作聪明,最后却被聪明所累,还断送了身家性命。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周瑜本人...

求三国演义中一到四十回中难的字音,所有成语,以及对每一回的评价
秦宓, mì,四声,可洛神赋中宓妃怎么念fú??全怿,yì,四声,悦也,乐也 邵悌、张悌,tì,四声 眭固的眭,Suī,一声 王粲、吾粲,càn,四声 王昶,chǎng,三声 辛毗,pí,二声 荀顗,yǐ,三声 羊祜,hù,四声 杨祚,zuò,四声 杨阜, fù,四声,阜新,地名 笮融的笮,zé二声...

唐宋八大家有杨修,残余,柳宗元贞固王安石,后三个是谁?
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是中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八大家中苏家父子兄弟有三人,人称“三苏”,分别为苏轼、苏洵、苏辙,又有“一门三学士”之誉。故可用“唐有韩柳,宋为欧阳、三苏和曾王”概括。

历史上以修命名的人
杨修 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太尉杨彪之子,东汉末年的文学家。杨修学问渊博,极聪慧,任丞相府主簿。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欧阳修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

名人的故事1分钟说完
31.后汉时曹操近臣杨修,九岁时就非常聪明.一天他的父执孔平坦来访由他接见,他准备杨梅招待,孔平坦见了就戏问:这是你们家的果实?杨修马上回答:我从来没听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32.宋代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

2008当代学生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70篇
曹植一方面凭借自己出众的才华受到另眼看待,另一方面,还有丁仪、丁廙、杨修等人的辅佐。太祖犹豫不决,几次想把曹植立为太子。然而曹植做事我行我素,言行上又不注意修饰,饮酒也没有节制,而以后成为文帝的曹丕却暗用权术对付曹植,宫女及太祖身边的人都给他说好话,因此曹丕被立为太子。曹植有一次乘车在御街上行驶,从...

盐都区15882647591: 谁评价下政治上的苏轼 -
仇由饺甘油: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

盐都区15882647591: 苏轼与谁称为三苏? -
仇由饺甘油: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人称为苏东坡)、苏辙.“三苏”为唐宋八大家,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

盐都区15882647591: 历史上大器晚成的人 -
仇由饺甘油: 首先苏轼需要慎重考虑,苏轼年轻时就表现出超人的才华,以当时让人难以致信的成绩考取了功名,并且苏门三父子的名声也很早就以声闻了,因此个人认为他算不得大气晚成.不过他老爸苏洵倒算得上大气...

盐都区15882647591: 求苏轼的评价 -
仇由饺甘油: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

盐都区15882647591: 在宋朝政坛,对苏东坡是如何被评价的 -
仇由饺甘油: 有一个欧阳修发现苏东坡的典故,大家可能熟悉.说是宋仁宗嘉祐二年(1057),作为朝廷知贡举的欧阳修,主持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为主考官.在会试(省试)的策论一场,出题《刑赏忠厚之至论》,后来考卷收上来,负责点检卷子的梅尧臣...

盐都区15882647591: 我要几篇评价苏东坡的文章!急急急!! -
仇由饺甘油:苏轼评价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

盐都区15882647591: 苏洵 苏轼 苏辙 韩愈 柳宗元 欧阳修 王安石 曾巩被后人誉为什么 同列唐宋八大家之中 -
仇由饺甘油: 韩愈、柳宗元共同倡导了“古文运动”,故合称“韩柳”.苏洵是苏轼和苏辙的父亲,苏轼是苏辙的哥哥,故苏轼,苏洵,苏辙三人合称为三苏.而王安石、曾巩都曾拜欧阳修为师,所以说唐宋八大家分为唐二家(韩、柳)和宋六家(三苏、欧阳、曾、王). 此处应该是“唐二家和宋六家”

盐都区15882647591: 王安石,司马光,欧阳修,苏轼,他们在北宋王安石变法中是什么关系? -
仇由饺甘油: 1. 主要可以分为以司马光和王安石为首的两大阵营,其中司马光是保守派,王安石是改革派 2. 苏轼的立场分为前后期,前期不支持变革,后期支持变革 3. 欧阳修也是支持变法的,不过更倾向于科举改革 4. 其实王安石的变法很有一套的,包括他自己的威望,能力和人品都是很为人称道的,唯独一个败笔,就是任人不贤,他不会察人,识人和用人,只看其才不查其德,所以才会导致人人离心,一步步走向失败.

盐都区15882647591: 文人父子称三苏 -
仇由饺甘油: 三苏指北宋散文家苏洵(号老泉,字明允)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1039~1112) .宋仁宗嘉定初年,苏洵和苏轼、苏辙父子三人都到了东京(今河南开封市).由于欧阳修的赏识和推誉,他们的文章很快著名于世.士大夫争相传诵,一时学者竞相仿效.宋人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才识》记载:“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也.”“三苏”的称号即由此而来.苏氏父子积极参加和推进了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他们在散文创作上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后来俱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三苏之中,苏洵和苏辙主要以散文著称;苏轼则不但在散文创作上成果甚丰,而且在诗、词、书、画等各个领域中都有重要地位.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