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作者&投稿:长孙裕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景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再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静谧而又温馨。而作者的家乡、亲人却又离作者十分遥远。他们是否安好?天气渐冷,他们是否加衣?这一切的一切都是那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于此!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希望对你理解有所帮助!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色

1、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2、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3、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4、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社会意义。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支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意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练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白话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也因之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于是在独自漂泊的羁旅途中,他写下了这首《天净沙·秋思》。

作者简介

马致远,元代杂剧家、散曲家。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一作江浙省务提举)。晚年隐退。所作杂剧今知有十五种,现存七种。作品多写神仙道化,有“马神仙”之称。曲词豪放洒脱。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同称“元曲四大家”。其散曲成就尤为世所称,有辑本《东篱乐府》,存小令百余首,套数二十三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天净沙·秋思》



俊逸风流,羁旅绝唱

马致远在元前期散曲作家中留存作品最多,有“曲状元”之称。其词“有振鬣长鸣,万马皆喑之意。又若神凤飞鸣于九霄,岂可与凡鸟共语哉!宜列群英之上”(朱权《太和正音谱》)。
他的小令俊逸疏宕,别具情致。其中[越调•天净沙]《秋思》是其写景散曲的经典,以其天涯羁旅无法言说的悲情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心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着墨不多却洗练传神,浑然天成。王国维曰:“纯是天籁”(《元剧之文章》),“寥寥数语,深得唐人绝句妙境。有元一代词家,皆不能办此也”(《人间词话》)。吴梅赞其“真空今古”、后人“不可及者此也”(《顾曲麈谈》)。之所以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实得益于作者炉火纯青的意境开拓之功力,体现为意象之捕捉、组合、对比等艺术手法的成功运用。
王国维说:“文学之工与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何谓意境?宗白华云:“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最深的情,一层比一层更深的情,同时也透入了最深的景,一层比一层晶莹的景;景中全是情,情具象而为景,因而涌现了一个独特的宇宙,崭新的意象,为人类增加了丰富的想象,替世界开辟了新境,正如恽南田所说‘皆灵想之所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是我所谓‘意境’。”(《美学散步》)这首小令的意境即“灵想之所独辟”,确如后人所评:“枯藤老树写秋思,不许别人赘一词。”仅二十八个字就勾出一幅秋野夕照图,“秋思”因秋景而愈增其萧瑟情调。意境中有飘泊他乡的凄凉和伤感,有对温馨家庭的怀念与向往。意象是产生意境的母体,这首小令所选取的意象是很有特征性的。作者选择了秋天古道边特殊的枯萎荒凉的景物,同时又对这些景物点染润色,使之融注了诗人寂寞孤苦的主观感情,如每个意象前都用一形容词来修饰:“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字眼。“断肠人在天涯”作结尾使全曲涵义彰显。李昌集《中国古代曲学史》载万云骏比较此曲与唐代温庭筠《梦江南》词:“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洲。”二者皆是名篇,但温词之结句若能“以景结情”则更得词之特有的“蕴藉”“婉约”之旨。词以“内旋”为工,而曲则重“外旋”,以“说得急切透辟、极情尽致为上”(《散曲概论》)。因为点明“断肠人在天涯”才使得曲中的其他形象无不染上了“断肠人”的色彩:“枯藤老树昏鸦”的沧桑感,“古道西风瘦马”的困顿感,“夕阳西下”之没落感,“人在天涯”的孤苦感,均是“断肠”意念不同侧面的展现和回旋。而“小桥流水人家”则让“断肠”之念更甚:人有其家,吾家何在?正如王夫之所说:“景者情之景,情者景之情。”全曲不见“秋思”二字,却又无处不在。这样,不仅揭示了自然景物的凄清黯淡,并与心情的寥落相应,小令的意境因而更加深沉。它把作者坎坷失意、怀乡念远的悲郁情思抒发得淋漓尽致。该小令的意境就是借助这些意象及其间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许多物象都有相应的情感内涵,由于风人骚客用的比率很高,一些意象因此而凝聚了深刻的民族文化意蕴。“昏鸦”“古道”“西风”“夕阳”等意象都生行旅悲哀之情。乌鸦习惯上被认为是不祥之鸟,以乌鸦点缀画面能渲染一种肃杀凄凉的气氛。白朴写有《天净沙•四季四首》,其中写秋的一首是这样的:“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以“寒鸦”写秋色,亦给人一种苍凉之感。“风”也是文人们偏爱的一个词儿,南风送暖(“好风自南,翼彼新苗”),北风寒冷(“北风卷地百草折”),东风湿润(“东风夜放花千树”),而西风衰飒(“昨夜西风凋碧树”)。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可见推今及古,古道上留下的多是飘泊天涯的游子的足迹,古道所负载的是共同的别离之苦,羁旅之愁。杜牧有诗云:“自然堪下泪,何必更残阳”(《池州春送前进士蒯希逸》),此情此境旅人无不怆然。马致远小令一出,则成经典,张小山有一首[中吕•满庭芳]《金华道中》,一再翻用《秋思》的意象:“西风瘦马,遥天去鸿,落日昏鸦。数前程掐得个归藏卦,梦到山家……”以“西风瘦马”“落日昏鸦”象征自己的前程。[天净沙]《秋思》的象征意义,正是元代知识分子前途命运的一个缩影。核心意象“断肠人”即人生多艰的元代文人:“天涯”对应故国家园失落;“古道”就像严峻冷酷的现实世界;“夕阳”则与黯淡的前程与心境吻合,而“小桥流水人家”,则正是那理想中的家园。梅尧臣和欧阳修论诗时说温庭筠的《商山早行》“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道路辛苦,羁旅之思岂不见于言外乎?”(《六一诗话》)此语用来评价马致远这首小令也颇为确切。
这首小令艺术建构方式是典型的“意象组合结构”。首三句不以动词作中介,而连用九个名词直接拼合,形成出色的鼎足对,勾绘出九组剪影,交相叠映,呈现在读者面前几个高度简化、凝炼的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几个意象按一定次序排列,构成了立体的空间,因为没有起连接作用的系连词,所以意象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很确定,有待空间位置的实际排列。如第一句,三个意象之间是并列的关系还是从属的关系,没有固定,可以理解为“枯藤缠绕的老树上栖息的暮鸦”,也可以理解为作者视野中枯藤、老树、昏鸦为三种各不相干的事物。中心意象“断肠人”与其他可见的意象之间的方位关系也没有确定,我们可以理解为游子骑在马背上行进在瑟瑟风中,也可以想象游子牵着瘦马伫立着凝望着远处的人家。这个场景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阅读者可从不同角度获得不同层次的美感。而游子因何肠断,又要去向何方这些问题并不明了,只以“断肠人在天涯”结句,意味无穷。这些意象之间看似关系不定,但是在深层却有一条钩联的纽带。前人所谓峰断云连,辞断意属。这深层的纽带,即游子奔波羁旅的疲惫孤寂与怀家念家之情不可得偿的无言伤痛。作者心情的流动借助于意象组合来暗示。正因为意象之间的这种未定点和空白,为读者的想象解除了很多枷锁,只留下模糊的朦胧的美感,让读者自己充分调动起视觉、听觉、触觉等感觉去自由解读。
至于意象对比的手法,起首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比较灰暗的情调,是枯萎昏黑的颜色,冰冷的颜色。但接下来一句却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情甜暖的颜色,“小桥”是静景,“流水”是动景,以桥下潺潺的流水声来反衬环境的寂静,这是以动衬静的手法,情调比较悠闲写意,与前一句的意象色彩产生鲜明的对比。小桥流水人家,本是江南水乡最传神的写照,是那么的恬静自在令人向往,但是对于居无定所千里奔波的游子来说,则无疑是一种刺激,枯藤有老树可缘,乌鸦尚有古木可栖,而自己却萍踪不定,有家难归。安宁、温馨的家庭生活就在眼前却可望而不及,这是一种难言之痛。正像沈祖棻先生所说的:“小桥流水,风景幽静,而人家安居其间,是显得非常安逸、悠闲,比起自己的奔波不定来,更引起羁旅之苦。而别人的一家团聚,也更引起自己的思家。自己不也有一家老小吗?故居或故乡不也是有这样的小桥流水吗?然而对于这个旅人来说,这却是旅途,是天涯。”陪伴自己的只有疲惫不堪的瘦马,只有苍茫暮色中萧瑟的西风和触目伤怀的衰败之景。妙用反衬使旅人的忧愁感伤之情更为浓烈。
优秀的文学作品是可以跨越时空沟通今古的,即使脱离时代与个人背景也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就像月夜思乡的人都会吟咏李白的《静夜思》,“断肠人在天涯”则是所有羁旅中人都会发出的一声浩叹。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周德清《中原音韵》)当之无愧。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第一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情景结合,意境交融,形象生动,用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深刻贴切的表达了诗人的思乡思年亲人的悲凉情感。

里面的动词很形象


天净沙秋作者简介
三、《天净沙·秋思》简介 1、原文:《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简析:《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是一首著名的散曲作品。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选自什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约1250—1321以后),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名不详,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元大都(今北京)人,原籍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元代戏曲作家。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

《天净沙·秋思》这首散去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是怎样抒情的?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

马致远秋思的意境?
古诗词有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秋天在诗人的眼中带着一种萧条和落寞,这是秋天的一个独有的特点。但是情景的手法表现是和诗人的心境有着很大的联系的,所以你会看到在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秋天的景象是一个虽有好景,但无好前景的一种伤感,尤其是最后的“断肠人”,更是将景...

天净沙秋思赏析?
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

断肠人在天涯谁写的
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人家:农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出自:元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曲牌名是天净沙的曲例:《天净沙 秋》
【越调】天净沙·冬 作者:白朴 一声画角谯(qiáo)门, 半庭新月黄昏, 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 淡烟衰草孤村。 天净沙 春闺 作者:李致远 画楼徙倚栏杆, 粉云吹做修鬟(huán), 璧月低悬玉弯。 落花懒慢, 罗衣特地春寒。 天净沙 七月 作者...

《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与秋词中的“晴空一鹤”意向...
前者是描述的夕阳下游子思归的意境,而后者则是表现秋日的美好,含有一种喜悦之情。

小桥流水人家这首诗诗意
诗意:这是马致远著名的小曲,28个字勾画出一幅羁旅荒郊图。这支曲以断肠人触景生情组成。从标题上看出作者抒情的动机。头两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藤,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给人...

《天净沙 秋思》的作者介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

酒泉市19296079942: 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的写作特色 -
勾凝复方: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中国古典诗歌十分讲究意境的创造.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它的本质特征在于情景交融、心物合一.情与景能否妙合,成为能否构成意境的关键.清...

酒泉市19296079942: 简述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的艺术特点? -
勾凝复方: 隽永的艺术魅力来自它奇特的构思美、深邃的意境美和严谨的声律美. 《天净沙·秋思》是马致远散曲的代表作之一.它是作者真实感情的抒发,绝非无病呻吟之作.它字字写秋光秋色,又字字写人意人情,以“秋”染“思”,又以“思”映“...

酒泉市19296079942: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 -
勾凝复方: C,A

酒泉市1929607994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写景方面有什么艺术特色? -
勾凝复方: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最突出的艺术特色就是“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作者先是采用白描的方法,仅仅用了18个字就描绘出9种不同的景物,将它们和谐而又自然地纳入一个画图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 夕...

酒泉市19296079942: 天净沙秋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试举其中一点要分析 -
勾凝复方: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思》赏析 马致远,元代杰出的戏剧家、散曲家,他的《天净沙·秋思》历来被人们推为小令中出类拔萃的杰作,被誉为“秋思之祖”,几百年来,它以其“深得唐人绝句妙境”(王国维《人间词话》)的艺术...

酒泉市19296079942: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在表达手法上有怎样的特色 -
勾凝复方: 前三句共写有九种事物,“枯藤”“昏鸦”言秋末黄昏之景,渲染了悲凉的气氛,第一句第三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一个个的凄凉画面,正是天涯断肠人心境的直接反映(触景生情,因情设景,情景交融).第二句则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通过第二句与第一三句的对比.凸现漂泊异乡的人愁肠寸断的悲苦与寂寞.

酒泉市19296079942: 天净沙·秋思写景抒情的特点 -
勾凝复方:[答案] “枯藤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藤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

酒泉市19296079942: 秋思 马致远写的这首小令,它具有什么特点 -
勾凝复方: 用简单堆叠的秋天景物渲染悲凉气氛,烘托自己的悲伤,孤独,落寞. 因为这首小令能把情和景物融合得非常好,有极大的感染力,所以,也可以说它是秋思之祖

酒泉市19296079942: 天净沙秋思 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诗句其中一点简要分析 -
勾凝复方: 1、写作特点 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采用...

酒泉市19296079942: 《天净沙 秋思》表达手法上各有什么特色 -
勾凝复方: 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