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司马谏议书》今君实所以见教者 见什么意思

作者&投稿:言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中的所以是什么意思~

  现代汉语中的“所以”是一个连词,而古汉语中的“所以”是两个词,“所以”,是“以所”的倒装,“以”是介词,可译为“用”,“用来”;
“所”是结构助词(一说特殊代词),加上动词组成的复杂的固定结构.这种结构中的“所”所指代的不是动作行为所施的对象,而是介词所引进的跟动作行为发生
关系的工具、方式、原因、处所、时间等.这种“所以”主要有两种意义和用法:一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目的,这种“所以”可译为“用来……的”、“用
来……工具”、“用来……的方法(手段)”等;一是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和依据,可译为“……的原因”、“……的根据”等.例如: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答司马谏议书》)
  3、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公输》)
  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隆中对》
 
 例1“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意即“这是西汉兴隆的原因”.例2“今君实所以见教者”意即“现在君实指教(我)的依据”.例3“我知所以距子矣”意即“我懂
得抵挡您的办法了”.例4“此殆天所以资将军”,意即“这也许(就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地方.”“吾知所以距子矣”中的“所以”属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和
目的,可以译成“用来……方法”.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至于怨诽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译文]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见:作助词,表示被动,相当于“被”。

整句意思是: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

出自北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原文选段: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译文:

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我却认为从皇帝那里接受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把它交给负有专责的官吏去执行,这不能算是侵夺官权。

实行古代贤明君主的政策,用它来兴办对天下有利的事业、消除种种弊病,这不能算是制造事端。为天下治理整顿财政,这不能算是与百姓争夺财利;抨击不正确的言论,驳斥巧辩的坏人,这不能算是拒绝接受他人的规劝。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责难王安石推行新法。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后来两人完全绝裂,司马光跟皇帝辞职,隐居洛阳专心撰写《资治通鉴》。

主旨赏析: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他们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这篇短信笔力精锐,文字富有说服力,语气委婉而严正,既不伤害私人的友谊,也不向反对的意见妥协。作者的修辞和逻辑推理是根据对具体的人、具体的场合,运用了反驳、引导、对比、证明、启发、类推等方法,由近及远、由远及近、层层逼进进行的,它是驳念性政论文的典范之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答司马谏议书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见是助词,表示被动。
  出处:北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原文: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译文:
  有学问的读书人所争论的问题,特别注重于名义和实际(是否相符)。如果名义和实际的关系已经明确了,那么天下的大道理也就清晰了。现在君实您用来指教我的,是认为我(推行新法)侵夺了官吏们的职权,制造了事端,争夺了百姓的财利,拒绝接受不同的意见,因而招致天下人的怨恨和诽谤。

安石启:昨日承蒙您来信指教,我私意以为跟您友好相处的日子很久了,但讨论国事往往意见不同,这是由于所采取的政治主张和方法不同的缘故。我虽然想硬在你耳边罗嗦(强作辩解),恐怕结果一定不会得到您的谅解。后来又想到您看待我一向很好,对于书信往来是不应简慢无礼的,因而我在详细地说出我所以这样做的理由,希望您或许能够谅解我。
我们读书人所要争论的,特别是在“名称”(概念、理论)与“实际”是否符合上。“名称”与“实际”的关系明确了,天下的真理也就有正确的认识了。现在您所用来教诲我的,是以为我“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的人都怨恨和诽谤我。我却认为接受皇上的命令,议订法令制度,又在朝廷上修正、决定,交给主管官署却执行,不算是“侵官”。发扬(恢复)前代贤君的治国原则,以便兴利除弊,这不算是“生事”。替国家整理财政,这不算“拒谏”。排除不正确的言论,批驳巧言谄媚的坏人,这不算“拒谏”。至于怨恨毁谤的很多,那是本来早就该料到会这样的。
人们习惯于得过且过的守旧之风已经不是一天了,做官的人又大多不为国家大事操心,以附和旧俗之见来讨好众人为美德。皇上却想改变这种现状,而我又不顾政敌的多少,想尽力去帮助皇上抵制他们,那么,众人怎么会不大吵大闹呢?过去商王盘庚迁都,群起怨恨的是老百姓,不仅是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并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他的计划;他考虑理由正当,然后做去,他认为正确,看不出有值得悔改的地方。如果您责备我执政很久了,没有能够帮助皇上大大地做一番事业,以此造福人民,那我自知有罪了。但如果说今天应当什么事也不必干,只是守着老规矩就行了,那就不是我所敢领教的了。
没有会面的机会,不胜(实在)诚心仰慕得很。

“君实”作者的名字。见教就是“被教”。“所以”就是“所依赖的”。
翻译过来就是 现在你所用来批评教育我的……

对方指教自己


《答司马谏议书》理解性默写
1.《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自言与司马光交情很好,但在政治上却常有不同意见的句子是:“___,___。”2、《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强调自己虽想解释,但对方终究不会考虑自己建议的句子是:“___,___。”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反驳对方所谓“侵官”之说时,陈述新法经过了朝廷...

文言文18个虚词的用法
(《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文言文18个虚词焉的用法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二期课改答司马谏议书 注释原文
①选自《四部丛刊》本《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司马谏议,指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时任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曾写信反对王安石变法,本文是王安石的回信。②某:作者自称。③游处:交游相处。④所操之术:所坚持的政治主张。⑤强聒:指勉强作解释。聒,聒噪。⑥上报:写回信。⑦视遇...

古代对对方亲眷的称呼
与不谷同好,如何?(《左传·嘻公四年》)(2)一般人自称①愚 愚蠢的人,谦称。 例如:愚谓大计不如迎之。(《赤壁之战》)②某 代替自己的名字。例如: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③小人 谦称,译为“我”。例如: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左传·隐公元年...

初中文言文乃判断句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同上)“暴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丰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那为此种...

至是文言文翻译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清·刘开《问说》 (2) 又如:是古非今(崇尚古代的,贬低现代的);是是非非(肯定正确的,否定错误的。指评定是非);各是其是;深是其言 (3) 订正 [correct]。如:是正(订正;校正) (4) 遵从,以为法则 [follow] 不法先王,不是礼义。——《...

文言文中“其”的用法
《促织》:“巫从旁望空代祝,唇吻翕~,不知何词。” ②<动>开辟;开垦;开设。《齐桓晋文之事》:“欲~土地,朝秦楚。”《治平篇》:“隙地未尽~,闭廛未尽居也。”《病梅馆记》:“~病梅之馆以贮之。” ③<动>排斥;驳斥。《答司马谏议书》:“~邪说,难任人,不为拒谏。” ④<形>偏僻;僻远。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中所有的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 《答司马谏议书》 修订、修改 邹忌修八尺有余 《邹忌讽齐王纳谏》 高 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兰亭集序》 长 窃qie [古义]私下,私意,“我”的谦词。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答司马谏议书》)[今义]偷窃。反复:今义:重复。古义:①扭转形势;例如:其存君...

如何判断文言文中的虚词
(《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焉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

高中语文文言文词类活用讲解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以膏泽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

宜君县17055774135: 求《答司马谏议书》的原文和翻译? -
油胃冠心:[答案]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

宜君县17055774135: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的所以是什么意思 -
油胃冠心: “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中“所以”意思是用来指教我的.“所以”是“以所”的倒装,“以”是介词,可译为“用”, “用来”;“所”是结构助词(一说特殊代词),加上动词组成的复杂的固定结构,指代“教”.

宜君县17055774135: 答司马谏议书翻译 -
油胃冠心:[答案] 原文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guō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盖儒者所争...

宜君县17055774135: 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全文,并注释. -
油胃冠心: [原文]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辩.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盖儒者所争,尤在于...

宜君县17055774135: 阅读《答司马谏议书》完成后面题 (19分)答司马谏议书〔宋〕王安石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
油胃冠心:[答案]【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D 【小题4】(1)所持的见解(治国之道、政治主张)在许多方面不同的缘故啊.(2)评击不... 所以选D. 考点: 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分 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的...

宜君县17055774135: 阅读下面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完成 1 ~ 4 题.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油胃冠心:[答案] 答案:1A;2D;3A;4C 提示: 此题综合考察了对词义,以及文章的理解.

宜君县17055774135: 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驳斥司马光的指责的主要理由是什么? -
油胃冠心:[答案]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生事;为...

宜君县1705577413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聒,... -
油胃冠心:[答案] (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要求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含义,并且能辨析词语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结合自己对... D项第一个“所以”指原因;第二个“所以”指用来…的东西;故选C.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