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致千里”和“无以至千里”中“至”和“致”的区别?

作者&投稿:习乳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而致千里”和“无以至千里”中“至”和“致”的区别?~

其实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混用的,在这篇课文中它们的确有一定的区别。
从汉字结构“六书”说的角度来看,“至”的甲骨文像矢落下至于地面的形状,下面一横像地面形状,“至”的本义是“到、达”。
“致”

“至”
多了个“反文旁”,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正是这个“反文旁”决定了“致”和“至”的差别.在(说文解字》中“反文旁”与“文”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它像一个人手拿着一根子。
“致”比“至”多了个反文旁,表示同样是到达,“致”要借助外物,“至”则不需要。
我们再来看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是“借助”的意思,借助车马而到达千里之外,所以用了“致”;而“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句中,没有表示人要借助车马等外物,所以用了“至”.
至千里≠致千里

其实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棍用的,在这篇课文中它们有一定的区别。从汉字结构“六书”说的角度来看,“至”的甲骨文像矢落下至于地面的形状,下面一横像地面形状,“至”的本义是“到、到达”。“致”比“至”多了个“反文旁”,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正是这个“反文旁”决定了“致”和“至”的差别。在(说文解字》中“反文旁”与“文”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它像一个人手拿着一根棍子。“致”比“至”多了个反文旁,表示同样是到达,“致”要借助外物,“至”则不需要。我们再来看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是“借助”的意思,借助车马而到达千里之外,所以用了“致”;而“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句中,没有表示人要借助车马等外物,所以用了“至”。至千里≠致千里


引用自新浪

其实这两个字是不能随便混用的,在这篇课文中它们的确有一定的区别。
从汉字结构“六书”说的角度来看,“至”的甲骨文像矢落下至于地面的形状,下面一横像地面形状,“至”的本义是“到、达”。
“致” 比 “至” 多了个“反文旁”,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正是这个“反文旁”决定了“致”和“至”的差别.在(说文解字》中“反文旁”与“文”字没有意义上的联系,它像一个人手拿着一根子。
“致”比“至”多了个反文旁,表示同样是到达,“致”要借助外物,“至”则不需要。
我们再来看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是“借助”的意思,借助车马而到达千里之外,所以用了“致”;而“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句中,没有表示人要借助车马等外物,所以用了“至”. 至千里≠致千里

至是到达,致是达到


荀况中"无以至千里"和"而致千里"的两个至(致)为什么不同.分别怎么翻译...
致是指招引,使达到,表结果。无以至千里和"不积跬步"连用,意为做事情不一点一点积累,就永远无法达成目的。全句出自:荀子《劝学篇》。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

翻译故不积跬步,无已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一小步一小步地去走,就没有到达千里的办法:不聚集一点一点小的河流,就没有成为汪洋大海的办法。比喻积累的作用,可以充实、丰富、完善自己。可用来论说学习工作贵在不断积累。跬(kuǐ):半步,古时称人行走, 举足一次为跬, 举足两次为步, 故半步叫“跬” 。无以:没有...的办法。这几句...

“而致千里”和“无以至千里”中“至”和“致”的区别?
“致”比“至”多了个反文旁,表示同样是到达,“致”要借助外物,“至”则不需要。我们再来看原文,“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假”是“借助”的意思,借助车马而到达千里之外,所以用了“致”;而“故不积趾步,无以至千里”句中,没有表示人要借助车马等外物,所以用了“至”. 至...

《劝学》原文+翻译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
译文:所以没有一小步一小步的积累,就不能到达千里之外那么远,没有小河流的汇聚,就形成不了大江大海。原文: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先秦荀子的《劝学》,《劝学》全篇都在描写学习的优势,鼓励后人积极学习,热爱...

荀子的《劝学》原文及翻译
原 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

荀子《劝学》的第一段原文及其翻译?
介尔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长于无祸。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荀况<劝学>中"无以至千里"和"而致千里"的两个至(致)为什么不同.分别怎 ...
无以至千里,中的”至“是”达到,到达“的意思,表示一种动作 而致千里,表示一种结果,而非一种动作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意思是说:没有小步的积累,是不可能走完千里路的,没有小河的集聚,就不会有大海。

求荀子劝学中的名句!!
6.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7.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8.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的代表作,也是《荀子》一书开宗明义的第一篇。 本文围绕“学不可以...

徐闻县13158492026: 劝学中而致千里和无以至千里中 致和至都解释为达到 有何区别 -
察熊银杏:[答案] 第一个致是指 走路走到千里, 第二个是 累积的意思

徐闻县13158492026: 《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要怎么区别(或者说怎么巧妙记忆)? -
察熊银杏:[答案]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里的“致”是“使……达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至”是“到达” 也就是说一个是被动的,靠外力的;而另一个是主动的,考自己. 这和字形有关系,甲骨文中,“致”比“至”多的正是一个右手拿...

徐闻县13158492026: “至”与“致”的区别《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至”与“致”不同,而其区别何在? -
察熊银杏:[答案] 第一个至:目的性强一点,到达.第二个致:动词性更强,到,到达

徐闻县13158492026: 荀况<劝学>中"无以至千里"和"而致千里"的两个至(致)为什么不同.分别怎么翻译. -
察熊银杏: 你是学生吗?我也很烦这两个字,默写常默错,好在我们老师说大考一般不会考这么有争议的词的意思,不过较真的话"无以至千里"的至是到达,"而致千里"的致是与千里组成名词,也是到达的意思,但偏向表示结果.

徐闻县13158492026: 劝学中至致的区别 -
察熊银杏: 无以至千里de至 指到达,到 而致千里de致 指送达------以上选自古汉语字典 我认为如果是参加高考的话 用不着加以太大区分 另外这也是个争议

徐闻县13158492026: “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个致、至区别? -
察熊银杏:[答案] 致千里——达到千里(那么远) 至千里——到达千里(之外) 他们的区别就是“达到”和“到达”用词的区别. 我是这么理解的希望能够帮助你

徐闻县13158492026: 《劝学》中“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中的“致”与“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中的“至”要怎么区别 -
察熊银杏: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这里的“致”是“使……达到”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至”是“到达” 也就是说一个是被动的,靠外力的;而另一个是主动的,考自己. 这和字形有关系,甲骨文中,“致”比“至”多的正是一个右手拿着一样武器,充分说明“致”是借助外力的,“使……达到”.

徐闻县13158492026: '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中的“致”是通假字吗 -
察熊银杏:[答案] 原文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出自荀子第一·劝学 是“至”不是“致”,“至”不是通假字

徐闻县13158492026: 《荀子·劝学》鲁人版,文中两个“至千里”“致千里”的至,致意义有什么不同是不是书写错误? -
察熊银杏:[答案] “假舆马者,非立足也,而致千里” 的致因为借助了外物所以只要加反文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的至因为是自己走的路并为借助外物所以不加反文

徐闻县13158492026: 《劝学》荀子中,而致千里,和,无以至千里,中,致和至的区别.. -
察熊银杏: 都是 到的意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