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

作者&投稿:程牧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

郑炜东 曲妮妮

酸甘舒痉是以酸味药与甘味药联合配伍使用治疗以“气道痉急”为主要表现的肺病。 其中酸味

药与甘味药配伍应用能产生和增强滋阴养血、 生津补液的效果, 可以解除气道痉急, 改善通气功能。

1 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的 历史 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体现了酸甘配伍的思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辛散, 酸收, 甘缓……” 这几处条文指出酸有收敛的作用, 甘味有缓急的作用。 《素问·脏气法时论篇》提出: “以甘缓之……以酸补之”, 说明甘味药有缓急 的 作用, 酸味药有补益的 作用。《伤寒杂病论》中张仲景多以五味配伍。 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多次使用酸味药山萸肉、 五味子、 白 芍与甘味药人参、熟地黄、甘草等配伍, 其中“甘草、芍药以救液”更是启迪后世医家应用“酸甘化阴”的智慧。 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时对酸甘化阴法的运用有着比较深入的研究, 其提出“酸以收之, 酸甘相合, 用补阴血”, 首次系统完善了 酸甘合用的内 涵,为后世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金元时期李杲称“曲直作酸, 酸者甲也, 甲己化土”。 后有《医学启源》生脉散方, 以甘味药人参、 麦冬与酸味药五味子合用,谓“虚者滋其化源”, 以补肺气不足, 进一步阐释了酸甘合用在肺系疾病治疗上的作用。 明清时期的《金匮要略心典》 曰: “夫肝之病, 补用 酸, 助 用 焦苦”, 酸味本是泻肝的, 但肝主疏泄, 少量酸味药轻泻肝气, 肝升肺降, 若肝正常发挥疏泄条达的作用则肺的宣肃功能正常。 故而酸味药亦可“补肝益肺”, 《医学读书记》曰: “甘以益虚也, 甘润生阴” 故而张景岳在治疗药物上大量运用山药、 地黄等甘味类药物来补肾中之阴。 温病的盛行以及温病学说的发展进一步深化了酸甘配伍法的应用, 叶天士指出酸味药可以收敛生津, 甘味药可以“回津”, 吴鞠通认为甘寒药物可以恢复胃 阴, 而“复阴者莫过酸甘化阴也”。 当代医家传承经典, 酸味药和甘味药合化应用不断延伸和扩展, 酸甘配伍法临证广泛应用, 现代研究表明白芍甘草汤中白芍总苷可控制造模小鼠迟发超敏反应, 同时其能明显控制哮喘造模小鼠肥大细胞和脱颗粒的数目 , 减少嗜酸粒细胞浸润, 加速炎症细胞凋亡, 证明了 酸甘配伍可以控制过敏反应, 并通过抑制杯状细 胞和平滑肌细 胞增生, 控制气道重塑, 减轻气道高反应 。

2 “气道痉急”的古今研究

“气道痉急”是多种肺系疾病的共同表现之一。中医四诊多从症状学角 度认识疾病, 故肺系 疾病“喘证”“哮病”“肺胀”等病中“气道痉急”主要表现为“喘” “痰鸣” “咳”, 早期以“邪实痰浊”为主, 如《灵枢· 五邪》中论述喘病提及“邪在肺……喘动肩背”, 《诸病源候论》中论述肺胀提出: “肺主气……胀则肺管不利, 不利则气道涩, 故气上喘逆”。 后期疾病迁延不愈, 损伤肺气, 气道功能紊乱, 气不能正常出入, 痰浊津液无以 为 化, 则肺气壅滞, 气道不畅, 以“阴虚”为主要表现, 如《医宗必读》曰: “似喘而非, 呼吸有声, 呀不已, 病根深久, 难以卒除”, 朱丹溪所谓“喘有阴虚, 自 小腹下火起上冲而喘……阴虚挟痰喘, 宜补阴降火”。 所以“气道痉急”主要责之于“阴虚” “痰浊”发病, 其与肺、 脾、 肾、 肝功能紧密相关, 或因肺气郁滞, 水津不布兼之阴虚燔灼熏蒸, 肺气日 燥, 导致肺叶焦枯, 气道痿弱而喘咳;或因中焦虚弱, 气机不利, 为痰壅积盛, 溢于膈间,上干于肺, 痰热化火, 痰火交阻于肺, 肺失滋养而出痰鸣, 或下焦肾水枯竭, 阴虚火旺, 则冲逆上焦, 销铄肺金而短气痉急, 后世赵献可、 李梴发挥朱丹溪理论, 以六味地黄丸加麦冬、 五味子大剂煎饮, 以壮水之主, 则水升火降而喘自 定, 由 此确定了 以甘温化痰、补益滋阴之法治疗“气道痉急”。

现代研究表明, “气道痉急”即支气管高反应性(Airway hyperreactivity, AHR) 和气道重构导致气道狭窄阻塞的一种表现。 AHR 临床表现为, 吸入刺激物或冷空气后突然发作呼吸急促。 患者可能描述为气道有“颤搐”的感觉, 这可能是因为肺实质发挥的维持气道开放的牵拉力丧失, 从而导致大气道变窄重构引 起的动态肺过度充气 。 同时患者可能通过避开变应原和刺激物, 或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炎症而改善现有“颤搐”症状。 现代研究已明确的是可变的 气道管腔缩窄 引 起可变的 气流减少 是AHR 特征, 引 起气流受限的机制包括平滑肌的收缩, 水肿或细胞成分导致气道壁增厚, 造成气道堵塞重构, 其发病机制复杂难解, 涉及气道炎症、 上皮- 间质的作用等。 其中 嗜酸性粒细胞、 肥大细胞、固有免疫细胞、NKT 细胞, 嗜碱性粒细胞、辅助 T 淋巴细胞等参与气道炎症的发生发展, 结构细胞包括支气管上皮细胞、 成纤维细胞、 平滑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构成“上皮 - 间质营养单位” [5] , 通过互联趋化因子和细胞因子信号共同引 起气道重构。 而CD4+T 细胞亚群在气道炎症和气道重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 角 色。 现代研究已经认识到 Th2、Th9、Th17 细胞通过分泌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 IL- 4、IL - 5、 IL - 13、 IL - 9、 IL - 17, IL - 4 刺激 B 细胞中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为 IgE, 而 IL - 3、IL - 9 和IL -13 促进肥大细胞的分化和成熟。 过敏原激发后, 嗜酸性粒细胞(EOS) 和肥大细胞分泌促炎性介质, 如组胺、 白 三烯、 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 它们增强了 AHR 的典型病理特征。

3 “气道痉急”的中医证候特点

“痰伏气道”是其早期表现, 《证治汇补》云: “痰喘之久而常发者, 因内 有壅塞之气……膈有胶固之痰为患, 闭阻气道”, 主要病机为肺脾气滞、 痰阻肺络, 肺络功能受损为“气道痉急”发生发展的隐患,在这一阶段如遇外邪侵袭则易诱发。 此时的防治重在疏导气机, 卫气得行, 痰湿易化, 临床上常用甘味药物以健脾温肺。 “气道痉急”急性发作时临床多表现为肺气上逆、肝失疏泄症状。 《医学心悟》指出: “肺体属金……钟非叩不鸣……六淫之邪, 自 外击之则鸣……”但也不乏肝阳亢逆, 阳动化风; 或因肝之阴血亏虚, 血燥生风, 阴虚风动而风摇钟鸣, 故《临证指南医案》曰: “肝风妄动……致呛无平期。”

中医理论认为 肝肺两脏具体调节气机的作用, 即“肝左升, 肺右降”, 《素问· 痿论篇》中说“肝主身之筋膜”, 其含义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筋、 脉”等组织, 更包括微细气道、毛细血管等“管道”样组织, 故而肝肺功能异常, 或寒或热, 或气血亏虚, 导致风痰窜扰肺络造成“气道痉急”, 治疗则首重息风缓急、平肝肃肺, 多用酸味药疏肝柔肝, 甘味药和肺益肺。对于长期慢性“气道痉急”患者由于脾肾阳衰, 肝血不足, 肝气郁结, 肺之脉道血流的瘀滞不畅。 肝疏泄失职, 肺脾肾气衰, 筋膜收缩、 气道津液不布, 出现痰瘀交阻、 阴液不足之象, 使呼吸功能处于衰退状态。 故“气道痉急”应用酸甘药物以补益脾肾、疏肝活血、益气祛痰 。

4 “酸甘舒痉”的理论应用

中药药性配伍是方剂配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酸甘配伍属于五味配伍理论范畴, 其典型的代表性方剂之一是出自 于 《伤寒论》 的芍药甘草汤。 《景岳全书· 气味篇》记载: “辛甘淡者, 地之阳; 酸苦咸者, 地之阴也。 阳主升而浮, 阴主沉而降…… 酸主收, 其性也敛……” 甘味药能补人体的正气, 同时又有滋阴功效, 正如《医学读书记》 记载: “甘以益虚也, 甘润生阴”, 酸味药收敛, 可以收敛正气以补益阴血, 桑椹、 五味子、 金樱子、 酸枣仁等酸味药本身就有补阴的作用。 《金匮要略心典》曰: “夫肝之病,补用酸, 助用焦苦”, 酸味药能够促使肝更好地发挥疏泄功能, 而肝又主升降, 协助肺更好发挥宣发肃降功能, 这与缓解“气道痉急”有密切的关系。

经典方剂中“酸甘合用”治疗肺系疾病的方法不胜枚举, 《伤寒论》小青龙汤中将味酸之白 芍、 五味子与辛甘的桂枝、 甘平的甘草合用, 有解表化饮之功效, 高振等 研究发现, 小青龙汤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指标(FEV 1 、FEV 1 % 和 FEV 1 /FVC% ) 较对照组明显改善, 同时咳嗽、 咯痰等临床症状评分也优于对照组, 另一项关于哮喘的 Meta 分析也证明小青龙汤在改善 FEV 1 水平、 降低 EOS 水平方面有很好疗效 。 祝谌予教授之验方过敏煎中甘味药物银柴胡、防风与酸味药物乌梅、 五味子合用, 被证明可降低 OVA 造模小鼠中白细胞总数、EOS 总数, 控制EOS 在肺气管和血管中浸润, 从而减轻气道炎症反应, 一项 2019 年关于过敏煎的 Meta 分析表明,其对患者总有效率、 咳嗽症候积分、 下调血嗜酸粒细胞水平都有很好的疗效 。 上述方剂及研究大多针对急性肺系疾病, 同样在慢性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仍是患者最主要的不适主诉, 临床常用方剂补肺汤应用甘味药熟地黄、 人参等与酸味药五味子治疗慢性肺系疾病“气道痉急”有很好的疗效。实验研究表明补肺汤能提高组蛋白 去乙酰化酶抑制剂(HDAC2) 的表达, 从而降低核因子 kB(NF -kB) 中 p65 的基因转录, 阻断 NF - kB 途径, 抑制OVA 模型大鼠气管平滑肌增殖, 减轻气道重构 。另一项实验证明芍药甘草汤通过靶向 降低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 α) 和 γ 干扰素(IFN - γ) 介导的趋化因子的产生角 质形成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 1(STAT1) 和 NF - κB 信号传导减轻过敏性炎症反应 。 一项临床试验证明补肾平喘方剂都气丸可提升 AECOPD 试验组患者肺功能水平, 降低咳嗽、咳痰、喘憋等症状积分, 表明酸甘合用方剂对肺系疾病的急性发作仍有很好疗效 。

酸甘药物配伍仅具有滋阴、 缓急止痛的作用,如《中医辞释》载: “酸甘化阴: 用酸味、 甘味药组成复方以滋阴缓急的治法。” 但随着对药物及方剂研究的不断深入, 越来越多酸甘配伍被证明具有滋阴沉降收敛的功能特性, 对于“气道痉急”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有学者认为 COPD 以肺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其在治疗上从肺论治选用黄芪、 白 术、 防风、 桑白皮、五味子、 乌梅等酸甘药物配伍以益气固表敛肺止咳, 从肾论治选用山萸肉、 熟地、 五味子酸甘合用以温肾纳气 。 周仲琪教授倡言哮喘“风痰夙根论”, 认为 风痰引 起“气道痉急”, 风邪“善行而数变”, 与“气道痉急”时发时止的特点相似, 肺气虚,风邪侵袭, 引 动伏痰, 肝失疏泄, 内 风夹痰, 亦可发作。 故周老常用紫菀、桑白皮、僵蚕、蝉衣、五味子、山茱萸等酸甘药物疏风解痉 。 徐世杰采用肺脾同治之法治疗哮喘, 惯用白 芍 - 甘草、 乌梅 - 防风等药对, 酸甘相济以益气健脾以杜绝生痰之源, 收散相合以补肺固脱而防外邪侵袭、津液流失 。

5 结 语

综上所述, “气道痉急”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 肝失疏泄导致风痰内扰, 气虚血瘀, 肺络挛缩产生的肺系证候, 而酸甘配伍的方剂具有内敛、 沉降、益阴、缓急等功能特性, 可用于舒解痉挛。


基于“酸甘舒痉”治疗肺系疾病中“气道痉急”证候理论应用探析_百度...
酸甘舒痉是以酸味药与甘味药联合配伍使用治疗以“气道痉急”为主要表现的肺病。 其中酸味 药与甘味药配伍应用能产生和增强滋阴养血、 生津补液的效果, 可以解除气道痉急, 改善通气功能。 1 酸味药与甘味药合用的 历史 沿革 《黄帝内经》最早体现了酸甘配伍的思想,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 “气味辛甘...

临安市15177136321: 患者追问:坐的时候不那么酸痛,站的时候一会儿就很酸痛,八个月前也曾...
阿亲佳诺:[选项] A. 患者支气管细胞分泌氯离子能力不断加强,管腔受阻B. 患者支气管细胞吸收氯离子能力减弱,管腔受阻 C. 基因发生突变,使转运氯离子的CFTR功能异常,导致患者支气管细胞分泌液增多,管腔受阻,细菌滋生,肺功能异常 D. 基因发生突变,导致患者肺功能异常,引起支气管细胞分泌液增多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