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石运用哪两个写作手法?

作者&投稿:封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运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马诗》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
2、《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3、《竹石》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4、相同点:都是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有某种相同点和相似点。其次,描述时,自己的志向要以物品的特点为核心。物品要能表达自己的意愿。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最常用的有比喻、拟人、
百度百科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清·郑燮 《竹石》原文: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白话释义:

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扩展资料

文章赏析: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 。是一首赞美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和它顽强的生命力;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才长就了一身英俊挺拔的身姿,而且从来不畏惧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的击打。

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在他笔下的竹子竹竿很细,竹叶着色不多,却青翠欲滴,兵权用水墨,更显得高标挺立,特立独行。

所以这首诗表面上是写竹,实际上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刚正不阿、坚强不屈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风傲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在石缝中的竹子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它还是一首托物言志的诗,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

这首诗的语言简易明快,却又执著有力,具体生动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恶劣环境下,长在危难中,而又自由自在、坚定乐观的性格。竹子在破碎的岩石中扎根,经受风吹雨打,但它就是“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写出了竹子顽强的生命力和坚定的信念。

最后一句中的一个“任”字,又写出了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总体描写了竹子、以及作者的高风亮节。

作者简介:

郑燮(1693~1765),清代书画家、诗人。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兴化)人。擅画竹、兰、石,书法以“六分半书”名世,诗文也写得很好,所以人称“三绝”。其画在画坛上独树一帜。与罗聘、李方膺、李鳝、金农、黄慎、高翔和汪士慎并称”扬州八怪“



竹 石 (清)郑 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 咬定:比喻根扎得结实,像咬着青山不松口一样。 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咬:在这首诗里指的是紧紧扎根在土里。 立根:扎根,生根。 原:本来,原本。 破岩:破裂的岩石。 磨:折磨,挫折。 击:打击。 坚劲:坚韧、刚劲。 竹 石
任:任凭。 尔:你们。
编辑本段译文
竹石
竹子抓住青山一点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岩石缝中。千种磨难万种打击仍然坚韧挺拔,不管你刮的是什么风。
编辑本段名句赏析
竹石
1、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它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姿态,从来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写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体现了爱国者的情怀。
编辑本段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还表达了自己不怕任何打击的硬骨头精神。这首诗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编辑本段作者背景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画擅兰竹。 板桥先世,三代都是读书人,曾祖新万,庠(xiang)生;祖父清之,儒官,父立本,字立庵,廪(lin)生。 1693年癸酉,康熙三十二年十月二十五日生于兴化城东门古板桥。4岁母汪夫人去世;5岁父继聚郝夫人。14岁继母郝夫人卒。少时读书真州毛家桥约于是年前后,20岁从兴化前辈陆种园先生写词。23岁与周邑人徐氏成婚,24岁中秀才,26岁开始教馆。30岁父郑立庵卒,31岁约于本年卖画扬州,陆续约十年时间。其子亦约于本年夭折。39岁1731年辛亥雍正九年,妻徐氏卒。40岁1732年,壬子雍正十年,秋赴南京参加乡试,中举人,作《得南闱捷音》,43岁二月扬州北郊与饶五姑娘定情,题《西江月》一阙。 44岁,1736丙辰,乾隆元年,二月至三月,在京应考,中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45岁,乳母费氏卒,复得程羽宸资助,纳饶氏。50岁,1742壬戌,乾隆七年,春为范县县令,兼暑朝城县。52岁妾饶氏生子。54岁由范县改任潍县,连任七年。60岁年底,卸去县官职务。 63岁与李禅、李方膺合作《三友图》。 73岁4月作《竹石图》,5月3日作《修竹新篁图》。1765年乙酉之年(乾隆三十年)的十二月十二日,病逝于兴化城内升仙荡畔拥绿园中,身后无子,以郑墨之子郑田过继,葬子城东之管阮庄(今大垛镇管阮村)。 板桥《闲居》云:“荆妻拭砚磨新墨,弱女持笺学楷书”。传说板桥学书,夜间误以指在徐氏体肤上毕恭毕敬练习,徐氏云:“人各有体”。这句话触动了板桥,于是从古人的书体中学一半,撇一半,创立了“六分半书”。 《七歌》述徐氏生二女一子,30岁后又一女。 作为“扬州八怪”之一 的郑板桥,曾当过十二年七品官,他清廉刚正,在任上,他画过一幅墨竹图,上面题诗:“衙斋卧听潇潇竹, 疑是 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他对下层民众有着十分深厚的感情,对民情风俗有着浓重的兴 趣,在他的诗文书画中,总是不时地透露着这种清新的内容和别致的格调。茶,是其中的重要部分。 茶是郑板桥创作的伴侣,“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 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 郑板桥的艺术成就,是他一生最光辉最绚烂的部分,他的作品富有思想性、创造性、战斗性,把深刻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较好地统一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板桥风格。他的作品成为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学艺术遗产,不仅受到中国人民的喜爱,而且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文学家艺术家的重视。 郑板桥是一位充满个性的艺术家,深受人民群众喜爱,他一生留下许多动人的故事,一直在民间广为流传。他在文学艺术上的伟大成就,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突出地位。近年来,文化界、学术界对郑板桥的介绍不断普及,对他的研究不顾深入,电视台插出了反映他生平和趣事的电视剧,出版界推出了《郑板桥全集》、《郑板桥评传》等一大批有价值的著作。郑板桥是扬州人民的骄傲,这位在扬州的土地上成长和成名的艺术家,正作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形象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 [赏析] 郑板桥(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人。1736年(乾隆元年)考中进士。是清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素有诗、书、画“三绝”之称,是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扬州八怪”是指清代乾隆年间扬州地区的一个画派,这个画派的主要人物有:汪士慎、黄慎、金农、李惮、郑燮、李方膺、罗等八人。)郑燮对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不满现实、傲岸不驯的个性,是“八怪”中的代表人物。 郑板桥尤爱画竹,他画的竹兀傲清劲,别具一格,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自宋代以来,竹被誉为梅、兰、竹、菊“四君子”之一。它,虚心而刚直,挺拔而常青,历来被人们看作是高洁、正直、坚韧、顽强的象征。郑板结桥喜爱画竹,是因为竹最能体现自己的性格特征。郑板桥号称“三绝”:即诗、书、画。他在这三方面都是造诣极深,结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形成所谓“三真”:真气、真意、真趣的特色。他擅画兰竹,以草书中竖长撇法作兰叶,多不乱、少不疏,秀劲绝伦。所画之竹苍劲萧爽,疏落有致。在他曾在自定书画润笔条例:“画竹多于买竹钱,纸高六尺价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在这雅谑可掬的文字背后,隐藏着对世俗无情的揭露和讥讽。然而,郑燮重情义、念深恩,他自幼丧母,依赖费姓乳母教养成长。小时候遇上饥年,费氏每天背负郑燮上街玩耍,用自己的钱买一只饼给他吃。郑燮与乳母感情深如子,相依为命。他在怀念费氏乳母的诗中说:“食禄千万种,不如饼在手,平生所负恩,岂独一乳母”句,读来真挚感人。 年轻时,郑板桥的家境贫穷,但他落拓不羁,每每“放言高谈,藏否人物,无所忌讳,坐得狂名”。(郑方坤《郑燮小传》)。四十三岁那年,他高中进士后,曾任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他为官期间,做了不少益民利众的好事,深得人民爱戴,但他在荒年为百姓请求赈济,却得罪了知府和地方豪绅。他刚直不阿,心系民众和“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高性格,耻于折腰,便藐视权贵,解绶挂印,毅然辞官而归,回扬州卖画为生。正如他的流芳百世的铭句“作官不为民做工主,不如回家种红薯”。郑板桥晚年的一首题画《竹石》就是他这种傲岸和刚直人格的写照。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不但是丹青大师,而且填词作赋方面颇有造诣。短短的四句诗,同样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帧形象鲜明的画卷:乱崖之下,几枝青竹傲立风中,顽强地生长着、扩争着,其坚韧挺拔之态跃然纸上。 这首诗纯为写景,但又绝不是自然景物的写生和翻版。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乱崖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不正是当时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吗?竹枝“咬”住青山,扎根乱崖,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乱崖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艺术技巧和纯熟的艺术语言,使所描写的竹,具有人格化的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咬定”、“不放松”等具体拟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还表现在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诗人的语言尤其准确、生动、形象,“千磨万击”写恶势力之甚,“东西南北”写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动词的运用,更是功力不同寻常,“咬定青山不放松”,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通过这鲜明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刚烈、不屈不挠和高风亮节的品格。
编辑本段赏析
【赏析一】 竹石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赏析二】 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佳。既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也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风神;后两句进一步写岩竹的品格,她经过了无数次的磨难,长就了一身特别挺拔的丰姿,决不惧怕来自东西南北的狂风。郑燮不但咏竹诗美,而且画出的竹子也栩栩如生,用他的话说是“画竹子以慰天下劳人”。所以这首诗表面上写竹,其实是写人,写作者自己那种正直倔强的性格,决不向任何邪恶势力低头的高傲风骨。同时,这首诗也能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战胜困难,面对现实,像岩竹一样刚强勇敢。 【赏析三】 这首诗原来是一幅画的题诗,后来渐渐流传开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讲的是翠绿的竹子牢牢地生长在青山上面,它的根须深深地扎在破损的岩石缝隙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讲的是长在岩石缝隙里的竹子,经受了千百次的磨难,依然坚韧不拔,任凭你从四面八方刮来阵阵狂风。 诗人用“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和“破岩”比喻竹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困难,而竹子仍然要“咬定青山不放松”,还要“立根破岩中”,把根深深地扎进去。诗人借竹子的这种精神,抒发了他不畏磨难,坚韧不拔的乐观人生态度。我也要学习竹子的这种不怕困难的精神。 【赏析四】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山,坚硬的岩石为背景而基础,说竹子“咬定青山”,“立根破岩”,“千磨万击”。“坚劲”则正是这个历经风吹雨打的竹子和竹子所象征的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可以说,诗歌通过歌咏竹石,塑造了一个百折不挠,顶天立地的强者的光辉形象。全诗清新流畅,感情真挚,语言虽然通俗但意义深刻而意味深长。 【赏析五】 这首诗表面纯为写景,但绝不是对自然景物的白描。这个画面有鲜明的象征意义,破岩恶风,压制摧残着竹枝的生长,让人联想到封建王朝的残酷统治,这正是当时腐朽黑暗社会环境的象征和写照。竹枝“咬”住青山,扎根岩石,挺立风中,虽经千磨万击,不管是在炎夏还是在残冬,仍然节节向上,傲然屹立;一个“咬”字使读者感到多少顽强的力量,这不正是作者那种不屈不挠的高尚人格的映射吗?破岩恶风是凶残的,但在恶势力的催残中,竹枝不仅没有屈服,反而更加坚劲挺拔。竹子“立根破岩”不但不足虑,反倒磨练出坚韧的特质;人面对贫穷亦不足耻,反而正好磨砺自己的品格。从这强烈的对比中,我们可以明显感受到作者对恶势力的强烈憎恶,更能体会到作者对竹所象征的那种刚强人格的崇高赞美。 诗人高度的技巧还体现在语言具有人格化的特征, “咬定”、“不放松”等拟人手法的运用,再有对竹枝形态描绘上。“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里的竹,分明是坚韧顽强的斗士!人格化的手法,使读者感到亲切、真实,不仅为诗中的自然美陶醉,更为其性格美所感染。千磨万击指经受各种磨难,东西南北风指来自各方面的打击和压力,恶势力无处不有,准确地概括了那个黑暗时代的特征。一个“咬”字,表现出了倔强和坚韧的性格,还显示出了无穷的韵味和奇妙的意境。以“咬”字开篇,突兀奇峭,入手不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任尔东西南北风”,一个“任”字,多么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傲竹凛风而立,斗恶不止的英雄气概! 全诗短短四句,无僻字,不用典,通俗明白,却有一股令人震撼的力量。第一句写根坚,第二句写石基,第三句写磨难,第四句写骨气;句句推进,前后照应,作者描绘了一幅坚韧、刚直、不屈的竹枝形象,表面写竹,实际写人,不管经受多少打击,承受多少压力,多少磨难,依然心志坚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表达了作者刚烈、坚忍不拔的品格。
编辑本段现代著名书法家 竹石
竹石(笔名),原名段怀义,号醉篁轩主,1937年生于河南河洛阳,早年毕业于河南省高等学府。现代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省分会会员,书法教育委员会会员,陕西大唐书画研究院研究员。 竹石先生自幼酷爱书法艺术,在其父的指导下,学书自欧、颜始,悉心摹写《张迁碑》 、《石门颂》等,涉猎晋、唐草书以及宋、元、明、清诸家。作品用笔秀逸潇洒,取势跌宕多姿,尤擅行书、草书,竹石先生为人不事张扬,不求功利,执着地钻研古代碑帖,从中吸取营养,以深厚的功底自创篆隶书变体,笔划深厚,结体舒展,笔势雄健,拙中藏巧,风格独特,其作品大都书写自作诗词题跋。可谓:大道之行也,见素抱朴。 竹石同志徜徉艺林,勤于耕耘,前岁曾撰书二百米长卷《中华书史韵评》,堪称巨构,今又竭两年之力成此《引玉帖》,计三百余句,词作以韵文句式囊括中国书法发展演变史,脉络分明,巨细无遗,凡在中国书史上开宗立派或卓有贡献者,无不网罗其中,语言精练,评论确切,可作为一部书法史去读,极具参考价值,成书之后匆匆携以示余,浏览一过余亟膺服其用功之勤,因之漫书数语以作纪念

梅的创始,和文学有密切关系,先是北宋林和靖、苏东坡等诗人热情地歌颂梅花的丰神和风骨,使人们对梅花产生了无限珍爱的感情,“无声之诗”的画继之而起,侮花也就成为画坛上盛极一时的题材了。

当时对画梅最有创造和贡献的当推释仲仁和扬补之。仲仁又名华光和尚,一日,他因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而得到启发,创作了用浓浓淡淡的墨水晕染而成的所谓墨梅。

王冕正是接受了华光、扬、汤一派的传统,孜孜不倦地学习梅花谱和梅花篇,在这基础上,发挥了他的艺术才能。

王冕的墨梅,是和他的思想感情分不开的。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

此诗最大的特点是托物言志。
诗先在一、二句描绘墨梅的形象,然后在三、四两句写墨梅的志愿,一个外表虽然并不娇妍,但内在气质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王冕自幼家贫,白天放牛,晚上到佛寺长明灯下苦读,终于学得满腹经纶,而且能诗善画,多才多艺。但他屡试不第,又不愿巴结权贵,于是绝意功名利禄,归隐浙东九里山,作画易米为生。“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两句,表现了诗人鄙薄流俗,独善其身,孤芳自赏的品格。诗人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字面上在赞誉梅花,实际上是赞赏自己的立身之德。

[竹石解说]
这是一首寓意深刻的题画诗。首二句说竹子扎根破岩中,基础牢固。次二句说任凭各方来的风猛刮,竹石受到多大的磨折击打,它们仍然坚定强劲。作者在赞美竹石的这种坚定顽强精神中,隐寓了自己风骨的强劲。“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常被用来形容革命者在斗争中的坚定立场和受到敌人打击决不动摇的品格。
[作者简介]

郑燮(音谢)(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江苏省兴化县)人,清代著名书画家。

[简析]

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作为咏物诗,若只是事物的机械实录而不寄寓作者的深意,那就没有多大价值。这首诗的价值就在于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首句“千锤万凿出深山”是形容开采石灰石很不容易。次句“烈火焚烧若等闲”。“烈火焚烧”,当然是指烧炼石灰石。加“若等闲”三字,又使人感到不仅是在写烧炼石灰石,它似乎还象征着志士仁人无论面临着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等闲。第三句“粉身碎骨全不怕”。“粉身碎骨”极形象地写出将石灰石烧成石灰粉,而“全不怕”三字又使我们联想到其中可能寓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至于最后一句“要留清白在人间”更是作者在直抒情怀,立志要做纯洁清白的人。
于谦为官廉洁正直,曾平反冤狱,救灾赈荒,深受百姓爱戴。明英宗时,瓦剌入侵,英宗被俘。于谦议立景帝,亲自率兵固守北京,击退瓦剌,使人民免遭蒙古贵族再次野蛮统治。但英宗复辟后却以“谋逆罪”诬杀了这位民族英雄。这首《石灰吟》可以说是于谦生平和人格的真实写照。
······································

说行天下 是非常不错的小说网站大全,我最爱的说行天下


竹石运用哪两个写作手法?
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清·郑燮 《竹石》原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白话释义:紧紧咬定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扎根石缝中。千磨万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东西南北风。

母亲石 梁衡 运用什么写作手法?
运用插叙,从母亲石写起,写到自己的母亲对"我"的爱,和朋友的母亲对其的关怀,体现了世上的母亲的爱的伟大无私,我们应尽自己所能报答母亲.(好吧.这是我自己编的.仅供参考的说.

郑板桥的竹石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郑板桥的竹石运用的写作手法
郑板桥的《竹石》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全诗描绘了立根于破岩中的劲竹,劲竹不管风吹雨打,依旧能够傲然挺立,从而表现出劲竹生命力的顽强,赞美了劲竹的刚毅性格。作者通过对劲竹的赞颂,表达自己不随波逐流的高尚情操。《竹石》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

竹石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竹石》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竹石》是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诗作。这是一首抒写了竹林坚韧、坚韧的品格,是一首抒情的诗篇。郑板桥,本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号板桥、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康熙,清光绪十年中的秀才,1736年中了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

石灰吟、竹石运用了( )的写作手法?
石灰吟和竹石都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首先是物品的主要特点要与...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运用了什么的写作手法?
马诗、石灰吟、竹石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1、《马诗》表现了志士的奇才异质、远大抱负以及不遇于时的感慨与愤懑。2、《石灰吟》作者以石灰作比喻,表达自己为国尽忠,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3、《竹石》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

请说说本文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描写小石潭的美景的?
柳宗元写小石潭,运用的是白描的写作手法,寥寥数笔,就勾勒出潭中的景物,生动传神。

小石潭记第二段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小石潭记》第二段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变“移步换形”为“定点特写”,通过描写小石潭的石头、水、与、树,突出渲染了寂寥无人、悄怆幽邃的气氛。《小石潭记》中的第二段,所写景物的重点是清澈的潭水和潭中的小鱼。潭中鱼居然可数,约有“百许头”,“影布石上”,神态自若地“怡然不动...

诗歌《竹石》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借用什么等特点,歌颂那些什么...
诗人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用竹子顽强,执着,坚韧的特点,歌颂那些刚正不阿、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人

如何理解《小石潭记》中作者的写作手法?
二、简介常见的写作手法:1、象征(托物言志):通过咏物来抒情,常常借助于某些具体植物、动物、物品等的一些特性,委婉曲折地将作者的感情表达出来。作用:首先是它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其次是可以使文章更含蓄些,运用眼前之物,寄托深远之意。2、衬托:以他体从正面、反面两个角度...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马诗 石灰吟 竹石都运用了什么手法? -
邱萱利普: 马诗 石灰吟 竹石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托物言志就是通过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郑板桥的《竹石》这首诗用了什么写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操? -
邱萱利普:[答案] 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马诗石灰呤竹石这三首诗运用了哪两种表达方式来描写的? -
邱萱利普: 马诗是借物抒怀,石灰呤是托物言志 竹石是咏物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竹石采用了什么写法
邱萱利普: 郑板桥的《竹石》一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抒发自己的人生志向.郑板桥(1693年-1766年),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清代书画家、文学家.康熙秀才,雍正十年举人,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官山东范县、潍县县令,政绩显著,后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为“扬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竹石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邱萱利普: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通对物品的描写和叙述,表现自己的志向和意愿.《竹石》是清代画家郑燮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咏竹诗,题于作者自己的《竹石图》上.采用托物言志法写的文章的特点是用某一物品来比拟或象征某种精神、品格、思想、感情等.要写好这样的文章,就要掌握好“物品”与“志向”、“物品”与“感情”的内在联系.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诗歌《竹石》中,诗人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借用什么等特点,歌颂那些什么的人? -
邱萱利普: 诗人运用了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手法,借用竹子顽强,执着,坚韧的特点,歌颂那些刚正不阿、决不向任何恶势力屈服,不肯与黑暗社会同流合污的人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竹石这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什么的写法 -
邱萱利普: 竹石这这首诗的前两句运用了比喻 的修辞手法.竹石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 任尔东西南北风.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什么的写法 -
邱萱利普:[答案] 托物言志,竹石托岩竹的坚韧顽强,言自己刚正不阿、正直不屈、铁骨铮铮的骨气.石灰吟处处以石灰自喻,咏石灰即是咏自己磊落的襟怀和崇高的人格.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竹石 这首诗用了什么方法写竹子,从哪能看出? -
邱萱利普: 诗人是著名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是他题写在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竹石》这首诗着力表现了竹子那顽强而又执著的品质 .是赞美了岩竹的题画诗,是一首咏物诗,开头用“咬定”二字,把岩竹拟人化,已传达出它的神韵;后两句进...

东昌府区14759243801: 竹石这首诗的写法是什么? 表现了作者什么形象? -
邱萱利普: 写法是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描绘了坚韧、刚直、不屈的竹子形象,通过这鲜明的形象,表达作者不屈不挠、不畏权贵的品格和藐视俗见的刚劲风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