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一观点对你最有启迪

作者&投稿:严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结合你的学习实际谈谈孔子教育思想中哪一观点对你最有启迪~

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厦门六中 杨书松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再看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能够举一反三,是要具备"悟性"的。悟性人皆有之,但高低不同。颜回能够"闻一以知十",而子贡只能"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教师的职责便在于启发学生的悟性,悟性开发了,一通百通的"奇迹"便会出现。朱熹《观书有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就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主导思想与 "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一致的。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他与子夏的一次谈话中得到体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子夏对于《诗经·卫风·硕人》中几句诗的深刻含义不太了解,就此请教孔子。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和仁的关系。在孔子的理论中,礼的作用是文饰,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内在的感情,是更为深刻的东西。仁比礼更为重要。

如果说子夏是从书本的道理联想到社会的道理,那么,子贡就是由社会的道理联想到书本的道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贡经过孔子的启发,悟出了做学问必须精益求精的道理,并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为例证,受到老师的嘉许。能闻一知二,告往知来,已具备了学习富于联想的《诗经》的条件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
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分开来讲,就是由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寓教于乐的兴趣式教育和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育三部分组成。
三.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精辟见解。东汉包咸《论语集解》注释说:"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十三经注疏·为政第二》)孔子自己十分重视学习,他曾经说过: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读书而不动脑筋,不思考,完全相信书本上说的,就容易受书的欺罔。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他认为,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道听而涂说",是"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相反,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读书,不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殆",就会疑而不决。正像韩愈所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孔子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三国魏王肃说:"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十三经注疏·学而第一》)《或问》说:"学是未知而求知的工夫,习是未能而求能的工夫。"(《朱子语类·论语二》)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思"为基本特征的"学-思-行"三个环节。习包括在行之中,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以学《诗》为例,孔子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当时传授的知识中,如道德规范、礼仪知识、做人的道理,都需要化为行动;礼、乐、射、御、书等,都需要反复练习。要能十分熟练地掌握上述种种技能,就必须把传授和练习密切结合起来。
从教育理论角度看,现代知识中的绝大多数学科,都需要进行实习,需要实验,需要动手去做。可见,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孔子能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把传授和练习、实习相结合,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的高足颜渊说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溯源数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响着后人,主要表现在哪,目前来说,孔子的思想总体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极影响,由此为后人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大影响,每个时代其实要求人的思想是不同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核心是博爱、厚生、公平、正义、诚实、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谐和法治等德道思想,很多东西一直到现在都还是很有道理的。

对于孔子的儒家思想来说,它对个人的行为定下了一个可成系统的行为准则,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方式,有自己的着眼点。所以对不同的人而言,他有不同的意义。可以让人积极入世,也可以让人蝇营狗苟,其实在一定意义上面,还是非常有道理的。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意义深远。

对于孔子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有很多传言,西方对于孔子的了解,有的地方可能超过了对于其他任何中国人的了解,可是在中国内部、孔子虽然一直出名,他的历史地位在各个时代却有很不相同的评价。

按历史顺序说,他本来是普通教师,不过是许多教师中的一个教师。但是他死后,逐渐被认为是至圣先师,具体真相还真不好确定,但可以确定的是,孔子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时代。

总结: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至今影响着后人,主要表现在哪,孔子的思想总体来说是具有积极意义的,但因为时代的局限性等也有消极影响,由此为后人带来了积极和消极两大影响,孔子的“大同”社会、“小康”社会理想对中国后世影响深远,后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阶段的思想家提出不同内容的憧憬蓝图和奋斗目标,意义深远,但同时也因为它的思想满足感的局限性的存在,让人们不思进取,安于现状,可以说优缺点都有。

1.立志有恒
孔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上,不应该以个人现在物质生活为 满足,还应有将来精神上的更高要求,这就是对社会发展有自己的理想和尽自己的义务。他在教育学生如何对待现在和将来的关 系时,总是5;导学生立足于现在而面向将来,确定志向,树立人生的目的和理想,作为个人努力方向。
孔子常和学生们“言志”,一天,他对学生颜渊、子路说:“你们何不谈谈各人的志向?”子路说:“我愿拿出车马、衣服、皮袍与朋友们共同使用,用坏了也不抱怨。”颜洲说:“我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子路说:“我们愿听听您老人家的志向。”孔子说:“我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通过与学生无拘束的谈话,示意学生朝着“仁”道的方向去修养去提高,这是他指导学生立志的一种方式。

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孔子教育思想探微
厦门六中 杨书松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学经验,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许多宝贵的教育主张和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体系。他的这些教育经验和原则,是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宝贵遗产,至今仍对我们的教育实践有着行之有效的指导意义。

一.有教无类,诲人不倦
在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最光辉的思想,应该是"有教无类"。在孔子之前,贵族阶层垄断了文化教育权,平民阶级没有受教育的可能,教育仅仅是局限在最高统治阶层范围之内的事,办教育的目的,也只是为统治者培养接班人。学校的贵族化,阻碍了文明的普及与发展,也扼杀了平民百姓的求知欲望。
孔子从三十岁左右开始,便打破历史的陈规,创办私学,明确提出"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思想。他认为,凡人都可以接受教育而从善,应该一视同仁地对他们进行教育,教育不能被贵族所垄断。这一教育思想的提出,开创了文化下移和普及教育的新道路,是中国教育史上划时代的革命创举,也是人类教育史上一项很有革命意义的突破。孔子所创设的私学,也成了中国教育史上与"学在官府"相对立的"学移民间"的划时代的标志。
"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他一生教育实践的总结。他不分阶级,不分贵贱,不分地域,不分贤愚,只要虚心向学,"自行束修(十条干肉)以上",他一律谆谆进行教育(《论语·述而》)。孔子所招收的学生,除南宫敬叔和司马牛外,其余多出身贫贱。
孔子从办学开始,直到73岁病逝,即使是在鲁国从政(任大司寇等职)和周游列国的十几年中,也没有中断过他所酷爱的教育事业。他坚持不懈地克服各种困难和阻力,发展私学,用一生的心血和生命,谱写了成效卓著的教育事业的凯歌,在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历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一个人几乎用了成年之后的所有时间从事教育工作,培养出这么多有用的人才,真可以称得上诲人不倦了。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自古以来人们对孔子的称颂,也是孔子高尚师德的主要内容。孔子经常以此来要求自己。当他的学生以"圣"和"仁"来称赞他时,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论语·述而》)孔子教育学生,不但诲人不倦,而且毫无隐瞒,因而赢得学生们对他的无限尊敬和景仰。孔子死了,学生们如同死了父母一般,在孔子墓旁结庐而居,守孝三年。子贡深得老师器重,师生之情胜过父子,他为孔子守墓长达六年。有这样诲人不倦的老师,才能有这种守庐三年、六年的学生。
二.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在教育教学方面,孔子有许多发明创造。其中有些创见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来看,也仍不失其真理的意义。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就是其中最有价值的东西之一。
由于孔子在教育方针上主张"有教无类",在招收学生时也做到来者不拒,这样,学生之间,在年龄、性格、爱好、智力、能力、品德、知识基础、学习态度以及意志力等方面就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孔子曾对有的学生作过评价:
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论语子路》)
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同上)
由此足见他对学生们的了解。为了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长,他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在教学中 "因材施教"。
以《论语》中孔子对学生请教"仁"的不同回答为例,就可说明这个问题: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十二)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同上)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同上)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同上)
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阳货》十七)
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他心目中的最高道德标准。五个学生请教这同一问题,孔子的回答针对每个人的特点而各不相同。颜渊是孔子的学生中对他的思想理解得最好的一个,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深刻、抽象,涉及到礼与仁的关系。仲弓即冉雍,有为政的才能,孔子认为他"可使南面"(《论语·雍也》,意即可以做一个地方的长官),所以当仲弓请教仁德时,孔子的回答就侧重于仁德在为政中的应用。司马牛"言多而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告诫他仁德的人话不多,说起话来好像是迟钝的样子,以此来纠正他性格上的偏差。樊迟的理解能力比较差,所以孔子对他的回答比较具体,告诉他仁就是要爱别人。子张有时过于偏激,办事情好走极端,这种人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则显得不厚道。所以当他请教仁德时,孔子讲得比较具体细致,告诉他如何与人相处。
再看一个事例: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曰:"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一章具体阐述了孔子因材施教的原则。宋朱熹对此注释说:"夫子教人,各因其才。"(《论语集注》)同一问题,由不同的学生提出,孔子针对冉有和子路不同的性格特点,用扬长避短的方法来完善他们的德业修养,为后人提供了一堂生动的因材施教的示范课。
孔子进行教学活动的特点,是能够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他们智力高下的不同"因材施教"。根据这一原则,他深入了解学生们不同的志趣、智慧和能力,掌握每个人的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把较为出色的学生分为四个专业:
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

孔子因材施教,所以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

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它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孔子追求的教学效果,是学生具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这是孔子长期教育实践的经验总结,他的着眼点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对学生而言,能够举一反三,是要具备"悟性"的。悟性人皆有之,但高低不同。颜回能够"闻一以知十",而子贡只能"闻一以知二"(《论语·公冶长》)。教师的职责便在于启发学生的悟性,悟性开发了,一通百通的"奇迹"便会出现。朱熹《观书有感》诗云:"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说的就是这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现代教育注重开发学生的智力,其主导思想与 "举一反三"的启发式教学原则是一致的。
孔子的这一思想,在他与子夏的一次谈话中得到体现: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论语·八佾》)
子夏对于《诗经·卫风·硕人》中几句诗的深刻含义不太了解,就此请教孔子。听了老师的解释后,子夏由"绘事后素"联想到礼和仁的关系。在孔子的理论中,礼的作用是文饰,是外在的形式;而仁是内在的感情,是更为深刻的东西。仁比礼更为重要。

如果说子夏是从书本的道理联想到社会的道理,那么,子贡就是由社会的道理联想到书本的道理:

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学而》)
子贡经过孔子的启发,悟出了做学问必须精益求精的道理,并引用《诗经·卫风·淇奥》中的诗句为例证,受到老师的嘉许。能闻一知二,告往知来,已具备了学习富于联想的《诗经》的条件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启发式教学的根本思想,就是教师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好学,乐于学,使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不同智力水平的人,都从自己的起点上,循序渐进,这便是循循善诱。
总之,循循善诱是孔子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如果分开来讲,就是由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育、寓教于乐的兴趣式教育和循序渐进的阶梯式教育三部分组成。
三.学思并重,传习结合
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工作,他把"教"和"学"理解为一个整体,主张"教"、"学"并重。他不仅总结出了一系列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而且还提出了一些学习原则和学习方法。学思并重,传习结合便是其中重要内容。
孔子主张学与思并重,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的精辟见解。东汉包咸《论语集解》注释说:"学不寻思其义,则罔然无所得;不学而思,终卒不得,徒使人精神疲殆。"(《十三经注疏·为政第二》)孔子自己十分重视学习,他曾经说过:
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
孔子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可以说正是由于他具有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
所谓"学而不思则罔",意思是说读书而不动脑筋,不思考,完全相信书本上说的,就容易受书的欺罔。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孔子指出:"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论语·季氏》)他认为,自己不动脑筋,不独立思考的"道听而涂说",是"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相反,如果只是苦思冥想而不读书,不通过读书继承前人的知识,就会"殆",就会疑而不决。正像韩愈所说:"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说》)孔子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
翻开《论语》,其开篇第一句就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这也是孔子教人为学的方法。三国魏王肃说:"学者以时诵习之。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怿。"(《十三经注疏·学而第一》)《或问》说:"学是未知而求知的工夫,习是未能而求能的工夫。"(《朱子语类·论语二》)不论是学还是思,都是停留在头脑中的一种认识活动,而孔子讲的习,则是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的一个过程,是教育的一个环节。
所谓传习结合,对于教学过程来说,就是把传授和练习相结合;对于学生而言,就是要把接受知识和练习、实习相结合。要获得知识,必须通过学习;要巩固知识并实际应用,只有通过时时复习和演习,从复习旧知识中推衍出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内心感受获得新知识的喜悦。只有通过复习和实践,才能使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
《中庸》把孔子提出的学习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五个阶段实际上是以"思"为基本特征的"学-思-行"三个环节。习包括在行之中,它要求把书本知识和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学以致用。以学《诗》为例,孔子说过:"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孔子当时传授的知识中,如道德规范、礼仪知识、做人的道理,都需要化为行动;礼、乐、射、御、书等,都需要反复练习。要能十分熟练地掌握上述种种技能,就必须把传授和练习密切结合起来。
从教育理论角度看,现代知识中的绝大多数学科,都需要进行实习,需要实验,需要动手去做。可见,学习不仅仅是要掌握书本知识,提高教育质量不仅仅是要学好文化课,还要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孔子能在两千多年前提出把传授和练习、实习相结合,确实具有远见卓识。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他的高足颜渊说老师"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论语·子罕》)尽管孔子的教育思想随着时代的发展会显出它的某些不合时宜,但其中的基本原则永远不会过时。溯源数典,孔子的教育思想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座丰富的宝库,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贡献以及对后世的影响是不可磨灭的。


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联系生活、思考生活、积累生活的语文学习...
那娱乐中有没有可以借用的资源供语文学习所用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一开始我讲的那个案例,就是借用了孩子们熟悉的“周董”的歌词。不要以为流行歌曲都是糟粕,如果你是个留意歌词的人,就会发现许多表现亲情或者励志的歌曲实际上很有欣赏价值。在孩子们欣赏《听妈妈的话》歌曲后写出来的周记,句句真实...

请结合实际谈谈自己为什么要进行大学的专业学习以及自己的学习观...
要我说,一点儿也没有小看,反而能够就业、能够充分就业,才能说明你能够拥有实现理想的基本条件。如果上了大学却不能以大学所学去就业,那岂不是浪费了青春年华吗?最后,上大学是人生全方位成熟发展的最佳途径 在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老师,会经历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学习教育。

结合平常的学习与生活,谈谈你的见解,500字
紧张的学习环境当中,丰富的课外活动也充实了我的视野,欢乐的六一儿童节使动听的歌舞围绕着我们,同学们载歌载舞,沉浸在自己节日的欢乐海洋中, 校园 组织的春游、秋游……在学习 生活 中,也充满了竞争,一次又一次的竞选增强了我的信心与经验,给我在成人以后的工作中祭定了基矗 你快乐也要学习不...

结合学习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如何做一个讲诚信的人?
诚信乃为人之本,虽然在现在的风气环境下,诚信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品,但是毕竟还是物以稀为贵,如果你是个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将信用的人,那就是你最宝贵的人际财富,另一方面,世事无绝对,很多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有经有权,就是有原则性又要有灵活性,在对事不对人还是对人不对事的...

结合网络课堂学习实际,谈谈如何更好地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以及取得了哪些...
一、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著特征。 作为对网络学习的...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_百度...
通过学习“思想道德修养”课程,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增加应对现实中各种挑战的能力,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完成大学期间的各项发展任务,成为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其次,加强对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的学习有助于青年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具体问题,从生活实际出发,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素养和...

结合生活中,谈谈你对学习中说和做的看法,300字。初中水平,急!
为此我也自我做了深刻的检讨,觉得某些时候我也是如此,那我到底该如何改变呢?我检讨后的结果如下 1.作为一名学生,我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考上理想的高中。老师每日殷切见到我们把字练好,我们也是忙点头,到了实际行动上,我一拖再拖。我知道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也是对自我的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有何现实意义
充分认识到中国选择社会主义的必要性和正确性,牢固确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文本框:●举例说明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4、为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提供相关的历史基础知识。你从以上方面多发挥吧 ...

请结合自己学习,生活的真实体验,围绕"成功"的话题谈谈看法(不少于250...
我这一次就是成功的人了.,因此成功是在心里,在自己的策划和努力中.在自己辛苦的阅历中。处处有小成功,月积日累大成功也有期可待,你也就可以是一时一事的成功人士!我的看法:人人都可以期盼成功,人人都可以努力成功,人人都可以有过成功,一切在于你的需求,你的目标,你的努力,你的实践。

结合实际谈谈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_百度...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意义和方法大学时期是人生道德意识形成、发展和成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个时期形成的思想道德观念对一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它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特征,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和对大学生思想的塑造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壤塘县13983024469: 你了解孔子的哪些教育主张?它们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启发?请结合学习实际,谈一谈你的体会. -
剧恒十一:[答案] 孔子的主张只有一个“有教无类”.整个儒学也只是一个字:“仁”.勇者无虑,智者无惧,仁者无敌.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请回答: (1) 结合所学的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思想. ( 提倡不拘泥于课本的... -
剧恒十一:[答案] 答案:(1)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当仁不让于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等等.(2)(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仅供参考)“...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 -
剧恒十一: 一、孔子教育思想之一:德育----素质教育的重点. 孔子一生为培养治国人才而进行贤能教育.在“德、才”两方面,把“德”放在第一位,以“仁”为出发点,提倡“孝弟忠信,礼义廉耻”,并把“仁义礼智信”作为五常.他认为“弟子入则...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的教育思想有哪些突出特点?你觉得哪些方面对你的学习有启发? -
剧恒十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除在当时打破“学在官府”局面而使文化下移,促进士阶层兴起外,今天的义务教育也与之不无联系. 2、教育作用于社会和培养人.今天于此尚有偏差,圣人先见何等高明! 3、教育...

壤塘县13983024469: 论孔子的教育思想 -
剧恒十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生于公元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逝于公元前479年(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六年).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也是私学的创始人.在古代史上,孔子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他的思想早就传及亚洲各国,今天他是为世界所公认的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贡献给教育事业的人,他对后世的教育活动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的教育思想对你的学习有何影响或帮助? -
剧恒十一: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1、有教无类:让平民子弟也能接受教育,促进社会发展. 2、因材施教:因各人各种不同的性格,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增强教学效果. 3、三人行,必有吾师焉:只有虚心向别人请教,才能不断完善自己. 4、勤于思...

壤塘县13983024469: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结合上段话,谈谈孔子的教育思想 -
剧恒十一:[答案] 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意思是孩子们在家要孝顺父母,出门要尊敬兄长,做人言行要谨慎讲话要讲究信用,广泛地与众人友爱,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做了还有余力,就用来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由此可见...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的主要教育思想是什么?对我的学习有何帮助吗?
剧恒十一: 孔 子 提 倡 人 性 , 他 的 主 要 教 育 思 想 就 是 “仁” , 即 人 性 、 慈 爱 、互 爱 , 也 是 他 的 道 德 观 念 . 他 的 另 外 一 个 思 想 是 忍 耐 和 互 让.孔子的学习方法,一语概括,就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言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对你的学习应该有帮助

壤塘县13983024469: 简述孔子的教育思想 -
剧恒十一: 一、有教无类,二、因材施教,三、启发诱导,四、为人师表

壤塘县13983024469: 孔子教育思想有哪些 -
剧恒十一: 孔子是春秋末年的著名教育家、思想家,他创办私学,打破春秋末年“学在官府”的教育制度,开启了长达三百年的“百家争鸣”. 孔子教育思想有: 在教育对象上,主张“有教无类”; 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因材施教”; 在学习方法上,主张“学思结合”、实事求是、反复温习、坚持真理.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