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作者&投稿:喻柯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战国时期有哪些国家实行了变法,改革家分别是哪些,结果怎样~

魏国李悝变法

魏国在战国初年魏文侯当政时(公元前445年~前396年),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其一、废除奴隶主官爵世袭制,根据功劳和能力选拔官吏,使地主阶级的代表得以牢固地掌握政权。

其二、推行“尽地力之教”。其具体措施是:规定每亩地的标准产量为一石五斗,要求农民“治田勤谨”,达到每亩增产三斗;同时杂种各种粮食作物,并充分利用空闲土地,植树种桑,多种瓜果蔬菜。目的在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增加封建政权的田租收入。

其三、实行“平籴法”。年成好时,政府以平价购入粮食,灾年再以平价出售,以平衡粮食价格,防止商人垄断粮价,稳定小农经济,巩固封建的经济基础。

其四、李悝作《法经》六篇。这是一部保护封建制度的法典。这部《法经》不仅集以前各国法律之大成,而且是秦汉法律的张本,所以李悝被列为战国时代法家的始祖。

秦国的商鞅变法

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 “十八年”“大良造鞅”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了基础。

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不得铺张。
制定二十级爵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齐国的管仲改革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见 《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其原则是“作内政而寄军令”,其措施是“参其国而伍其鄙”,其内容为:将全国分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工商之乡不从事作战,实际从事作战 的是士乡十五。五乡为一帅,有一万一千人。由齐君率为中军,两个上卿各率五乡为左右军,是为三军,就是“参其国”。一乡有十连,一连有四里,一里有十轨,一轨有五家,五家为 一轨,这就是“伍其鄙”。轨中的五家,因世代相居处在一起,因为利害祸福相同,所以,“守则同固,战则同强”。(见 《国语·齐语》)。
这是一种社会与军事相结合的战斗体制,亦为后来大规模的战争作了准备。
管子提出的世界领先的经济理论


管仲提出“相地而衰证”即按照土质好坏、产量高低来确定赋税征收额,与马克思级差地租相同。
在《管子·奢靡》一文中,系统的阐述了消费对生产的促进效用
韩国的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南面之术”加以改造,提出了一整套“修术行道”,“内修政教”的“术”治方略。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第一步就是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在韩昭侯的支持下,首先向挟封地自重的侠氏、公厘和段氏三大强族开刀。果断收回其特权,推毁其城堡,清理其府库财富充盈国库,这不但稳固了韩国的政治局面,而且使韩国实力大增。与此同时,大行“术”治,整顿官吏队伍,对官吏加强考核和监督,“见功而与赏,因能而授官”(《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有效提高了国家政权的行政效率,使韩国显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局面。随后,他又向韩昭侯建议整肃军兵,并主动请命,自任韩国上将军,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使韩国的战斗力大为提高。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申不害为富国强兵,还十分重视土地问题。他说:“四海之内,六合之间,曰‘奚贵,土,食之本也。(《太平御览》引)又说:“昔七十九代之君,法制不一,号令不同,而俱王天下,何也?必当国富而粟多也。”(《申子"大体编》)因而他极力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同时,他还重视和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战国策"韩策一》)的说法。
申不害相韩15年,“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帮助韩昭侯推行“法”治、“术”治,使韩国君主专制得到加强,国内政局得到稳定,贵族特权受到限制,百姓生活渐趋富裕,史称“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韩国虽然处于强国的包围之中,却能相安无事,成为与齐、楚、燕、赵、魏、秦并列的战国七雄之一。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为齐桓公的称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
1.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
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封建政权。
结果巩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

2.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
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而收爵禄。裁汰冗官。军事上,严明军纪,提高战斗力,建立武卒制。
结果使楚国由弱转强,但楚悼王死后遭到旧贵族的反对,变法失败。

3.韩国韩昭侯任用申不害变法,申不害以“术”治天下,主张依法办事。

4.秦国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和350年,商鞅辅佐秦孝公,进行两次变法。
(1)废井田,开阡陌。(2)奖励军功,军功爵制。(3)推行县制,实行连坐。(4)迁都咸阳,制定秦律。(5)统一度量衡。(6)焚诗书,禁游学。
影响:变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使秦国迅速崛起,为日后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然而,变法触及旧贵族利益,商鞅被处死,但新法却深入人心。

战国时期,铁器开始出现与使用,取代了石器而与青铜器同时并进使用,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的发展,而春秋时的井田制被取消。农业进一步发展,各国人口增多。手工业的冶铁、青铜器铸造、漆器、丝织业的生产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各国之间的商业贸易得到大力发展。人口与资源的矛盾加剧。诸侯国兼并土地战,争夺生存空间,代替了春秋时期政治上的霸权争夺。

这些发展也使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世袭的等级制度被瓦解,一些过去的贵族失去了地位,而另一些那个时候的平民通过经商或其他的机会致富,甚至成为政治集团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官僚制度发生了变化。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师从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瞿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

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侯时期变法的关键人物。他吸取各国成文法的长处,编写了《法经》,分《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六篇。

他提倡「尽地力之教」,要求农民勤劳耕作、提高生产积极性,以增加国家的收入。「平籴法」则是他的另一项重要经济政策,在丰年官府向农民徵收一定数量的余粮,遇上荒年就可以把多余的粮食平价输出,以保证粮价稳定。这些措施可以避免农民破产、流徙,维持了社会的稳定,使魏国走上了富国强兵的道路。

约前409年,赵烈侯用相邦公仲连进行改革,在政治、财政用法家,教导用儒家。前382年,楚悼王用吴起实行吴起变法,「损其有余而继其不足」,第二年楚悼王逝世,吴起也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前360年前后,齐国起用邹忌「谨修法律而督奸吏」实行改革,国力大增,与魏国冲突。齐国以孙膑为军师,发动桂陵之战(前354年)、马陵之战(前342年),战胜魏国。韩国初期曾进行改革,但不彻底,造成一些混乱。前351年,韩昭侯起用申不害,以「术」变法。

前356年和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史称商鞅变法,使秦国后来成为最为强大的国家。

前344年魏惠王召集逢泽之会,率诸侯朝见周天子,首先称王。

中原边境的外族与中原的发展也息息相关。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游牧民族的威胁导致了战国长城的修建,秦、燕、楚、魏等国都修筑「限戎马之足」的万里长城。


请说说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使当时社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魏文侯启用李悝变法:公元前422年,按照“食有劳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官爵世袭制度,同时实行“平籴法”,以防止“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由官府贮藏粮食以平稳粮价.同时魏文侯还派吴起改革魏国的军事制度,严格挑选、训练和考核士兵.这些变法措施使魏国成为战国初年最强盛的国家.使魏国称为战国初...

战国前期各国的变法改革
为了应付这些变化,各国采取了不同的变法。最早开始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在前445年继位后,师从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招揽了一大批人才。之后又启用魏成子、瞿璜、李悝、乐羊、吴起、西门豹等人,在政治、军事、经济等各领域进行了改革。法家代表人物之一的李悝被文侯任命为相邦,是文侯、武...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进行的改革都以政治改革目标,什么时候达到高峰_百度...
战国前期,吴越衰落,韩、赵、魏诸国先后崛起,形成齐楚秦燕赵魏韩“七雄”对峙的局面,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由于封建秩序趋于解除体,变法遂成为历史发展的需要。在“智能之士”的策划下,各国相继出现了变法运动。1、李悝在魏国的变法 李悝是战国前期著名的法家人物,在魏文侯时期任相国,在列国中率...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重要原因和重要意义是什么?
1、李悝变法 随着土地私有制的出现,阶级关系的变动,在上层建筑方面也势必有所调整。战国初年各国所进行的变法活动,正是顺应当时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出现的一种政治改革。魏国的“河东土地平易,有盐铁之饶”,其“俗刚强,多豪杰侵夺,薄恩礼,好生分”。宗法制度下的经济基础,在于宗法贵族对于土地所有...

简述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和立法活动。
【答案】: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利用已经在各诸候国掌握的政权进行变法运动,以此来巩固政权。(1) 各国的变法。首先,魏国任用李悝为相,推行新政。李悝的新政主要有:“尽地力之教”;“善平籴”;鼓励垦荒、废井田,发展土地私有制定《法经》以维护新政权所建立的统治秩序。其次,楚国任用吴起实行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战国时期的重要变法:1.魏国李悝变法,李悝辅佐魏文侯,变法内容:政治上,打击旧贵族,无功不受爵。经济上,发展生产提高粮食产量。另外,制定《法経》维护封建政权。结果巩固了封建统治,实现了富国强兵,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盛的国家。2.楚国吴起变法,吴起辅佐楚悼王,变法内容:政治上,实行三世无功...

战国各国变法情况
一、各国变法的背景:战国时期,由于封建领主制经济的彻底崩溃和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地主阶级的经济力量十分强大,进而他们就要求在政治上提高地位,解除领主阶级的特权,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便与地主经济相适宜。另外,为了富国强兵,在争霸战争中取得优势,于是各国都开始了变法运动,主要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

战国时期七国的变法
李悝为了进一步实行变法,巩固变法成果,汇集各国刑典,著成《法经》一书,通过魏文侯予以公布,使之成为法律,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和保护变法,固定封建法权。《法经》兵6篇,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 七、韩国: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主张以法治国,实行进一步改革,并汲取道家“君人...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哪些变法
,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行了'平籴法',作为'尽地力'的补充,这样既可防止商人抬高粮价,...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背景
总的背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瓦解,分封制崩溃,各国为了富国强兵,进行兼并战争而变法。具体各国:秦:战国初期,秦位居西部,经济政治发展落后,受到其它国家的歧视。秦孝公感到耻辱,于是决心改革,任用了商鞅。楚:楚国贵族权势过大,造成王权衰落,国家弊病从生。楚悼王为了强化王权,实现国家富强...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 -
杨健阿米:[答案] 重要的是 魏国:魏文侯时期的李悝变法 秦国: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 楚国:楚悼王时期的吴起变法 其余的还有: 赵国:赵武灵王改革(胡服骑射) 燕国:燕昭王时期,任用乐毅等进行改革 韩国:韩昭侯时期,任用申不害变法 齐国:齐威王时期,...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哪些变法 -
杨健阿米:[答案] ,首先进行变法改革的是魏国.魏文侯即位后,任用李悝进行变法.其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第一,'尽地力之教',即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以提高粮食产量,增加收入.他说.:'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益如之.'为了防止谷价大起大落,他还实...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如 齐 邹忌改革 -
杨健阿米:[答案]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兵的...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如齐 邹忌改革 -
杨健阿米:[答案] 有;新设置田界,扩大亩积,改100步一亩为240步一亩.②普遍推行县制.“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每县... 并使之深入人心,以致“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战国策��秦策一》).商鞅变法的范围之广,内容之多,时间之长...

麻山区15638514567: 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 -
杨健阿米:[答案] 魏国李悝变法最早,为各国变法做出了榜样;商鞅变法是各国变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为秦国最后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影响最大.此外的变法还有:韩国申不害变法('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齐国邹忌改革(立稷下学宫,以孙膑为军师)...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有哪些大的变法? -
杨健阿米: 著名的有,楚庄王时期的吴起变法,赵灵武王的胡服骑射,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好像魏国的也有,记得不是很清楚了,不好意思

麻山区15638514567: 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产生了怎样的历史影响?相对与春秋时期各国的改革,有什么变化? -
杨健阿米:[答案] ①影响:战国时期的各国变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变法国家的实力,打击了旧的贵族势力,瓦解了宗法贵族的统治秩序,使新兴的地主阶级的统治得到了巩固.②变化:与春秋时期的改革相比,战国时期的变法不再仅仅在经济领域,...

麻山区15638514567: 战国时期,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比较彻底的一次是? -
杨健阿米:[答案] 是秦孝公时的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1)推动了社会进步和历史发展:商鞅变法是较为彻底的改革运动.通过改革,秦国废除了旧制度,创立了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制度.改革推动了秦国社会的进步,促进了...

麻山区15638514567: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实行变法改革的目的是什么?在各国的变法中,什么变法成效最大?该变法开始的时间?是在那位国君的支持下变法的? -
杨健阿米:[答案]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为了变法图强,先后进行了变法.在各国变法中,以商鞅变法的成效最大.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实行变法. 故答案为: 变法图强.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

麻山区15638514567: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与变法? -
杨健阿米: 春秋时期重要的改革: 公元前685年,齐国管仲改革,管仲辅佐齐桓公,采取措施: 1.政治上,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 2.军事上,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 3.经济上,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 结果使齐国达到富国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