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苏东坡之黄州:又得浮生一日凉

作者&投稿:睢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黄州:又得浮生一日凉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这首《鹧鸪天》大约作于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六月,当时苏轼谪居黄州。在经历了初到黄州的精神危机和经济危机后,苏轼已经能够随遇而安,达观地将自己和黄州融为一体,过上了闲适的幽居生活。

黄州是个荒凉偏僻的小城,苏轼是犯官的身份到黄州。初到黄州时,他没有居所,临时寄居在定惠院的寺庙里。他在定惠院过着孤独寂寞的生活,整天闭门谢客,借酒消愁。定惠院里有一株著名的海棠花,但是当地人并不知道它的名贵。海棠是蜀地名花,现在却沦落在偏远的山谷。很显然,这株海棠的命运就是苏轼的写照。在一个无眠的夜晚,苏轼独自徘徊月下,心生感伤,于是写下来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这首词反映了苏轼初到黄州时孤寂的心情,寄人篱下,没有归宿感。苏轼面临的不只是精神的危机,还遇到了经济危机。后来他开垦东坡地,建雪堂,日子逐渐安稳下来。他在词中以陶渊明自比,觉得自己眼下的生活和归隐后的陶渊明很像。

梦中了了醉中醒。只渊明,是前生。走遍人间,依旧却躬耕。昨夜东坡春雨足,乌鹊喜,报新晴。

雪堂西畔暗泉鸣。北山倾,小溪横。南望亭丘,孤秀耸曾城。都是斜川当日景,吾老矣,寄余龄。

——《江城子》

此时的苏轼和陶渊明有像之处,也有不像之处。陶渊明最终看透了晋王朝的黑暗,不愿再为五斗米折腰,而苏轼虽被远谪在外,但仍心系朝廷。苏轼开荒种田后,逐步适应了民间生活,他不再闭门不出,而是广交朋友了,只是以前他和官场同僚交朋友,现在是和当地的山野村夫交朋友。

黄州城南有座安国寺,住持继连禅师是个有道高僧,苏轼和他交往以后,心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成了安国寺的常客,常去自省,旦往暮还。正是因为苏轼潜心修禅,有了精神上的寄托。从此,山山水水、花花草草,在他的笔下充满了灵性。

这首《鹧鸪天》所表现的,正是苏轼雨后游赏时欢快、悠闲的心境。

有一片山峰就躲在那片树林的后面,有一簇青青的翠竹,将我家的院墙隐隐约约地遮藏起来。门外的池塘边,衰草萋萋,有蝉在池塘边的垂柳上乱叫一通,聒噪恼人得很。有一群白鹭不时地出现在池塘上,调皮地上下翻飞,一会儿东,一会儿西,一会儿起,一会儿落,也不知它们忙得累不累。倒是那娇艳欲滴的荷花,安静地开放着,像是在聆听蝉的聒噪,又像是在看鸟儿调皮地翻飞。它的倩影倒映在水中,亭亭玉立,散发出点点清香。

夕阳正好,不如出门转转。于是我手持藜杖,悠闲地徜徉于村舍外,漫无目的地漫步于古城旁。只见夕阳铺满了西天,像一件五彩羽衣披在那青山上。夏天的脸就是这样变得快,昨夜三更的细雨仿佛懂得人的心思,及时地浇了浇蒸人的暑气,给人带来了一阵阵清凉。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这一句写夏末初秋村舍周围的景色。远处有高耸的山,有葱茏的树木,近处有苍绿的翠竹,有小小的院落,还有鸣蝉、衰草和小池塘。这些物象组成了一幅清新、生动的农村画图。树林、青山、绿竹都是静物,有了蝉声,这些景物一下子热闹起来。一个“乱”字,让人仿佛听到了蝉声的此起彼伏,聒噪得让人有点心烦​‍‌‍​‍‌‍‌‍​‍​‍‌‍​‍‌‍​‍​‍‌‍​‍‌​‍​‍​‍‌‍​‍​‍​‍‌‍‌‍‌‍‌‍​‍‌‍​‍​​‍​‍​‍​‍​‍​‍​‍‌‍​‍‌‍​‍‌‍‌‍‌‍​。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蝉鸣有点让人心烦,但是眼前一幕的情景,却让人心头一喜。白鸟“翻空”,透出孩子般的顽皮;荷花“照”水,俨然顾影自怜的女子。这一动一静,相映成趣。本来香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细细”一词,却将荷花的香味透过文字幽幽地飘散出来,清新淡雅,如缕不绝。蓝天、白鸟、绿水、红蕖,色彩明丽而协调,充满了活泼的生机。起先的心烦意乱也被鸟儿的顽皮、荷花的清香赶跑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自然的由衷的喜悦之情。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阵雨过后,天气清凉,词人手拄杖藜,在村口古城边,边散步边欣赏雨后风景。雨后的空气是清新的,让人心旷神怡,就连夕阳也有了人情味,似乎也在缓步跟随词人转。

我想,此刻的苏轼并非真的悠闲自在,他之所以出村,绕着古城转斜阳,心中一定有心思欲排遣。毕竟东坡垦荒只能勉强度日,有时还填不饱肚皮,要想提高家人的生活质量可该怎么办呢?毕竟自己是被贬谪的犯官,哪一天才能脱去“犯官”的罪名呢?自己一腔报国理想,何时才能有机会实现?毕竟年华似水,自己已两鬓染霜,却毫无建树呀!可以说,这些困扰无一天不在折磨着苏东坡,可是能怎么办呢?

既然未来的事情不可预测,自己也无法把握,不如活在当下吧。想到这样的炎炎夏日,多亏“殷勤昨夜三更雨”,使暑气降了不少,才有了今日的“又得浮生一日凉”。现实如此,眼下情形非自己个人所能改变。不如得过且过,能多一天“好”日子,也是件值得庆幸的事。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还是多想那如意的一二吧。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还是立足现实,逐步向理想靠拢吧。世间事就是这样无奈,有很多事不是你自己努力了就能达到。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改变自己,不忘初心,向着理想的方向积极去做,只管过程不问结果,如此便不负年华、无愧生命。

苏轼在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抗争和禅的洗礼后,他终于能淡定下来,从容面对生活了。他终于能撇开生活的不如意,懂得要珍惜“又得浮生一日凉”的快意了!




苏东坡在黄州(一)
我们不能感谢磨难,因为它是违背人性之摧残。但我们又似乎想感谢那场灾难,否则,我们怎么能看到如此有趣,如此平和,如此充盈,如此成熟,如此使人会心一笑的苏东坡呢?他在黄州的生活是困苦的,不得不痛自节俭: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用不尽则...

品读苏东坡之黄州:一蓑烟雨任平生
他在朋友黄州太守的帮助下,得以开垦黄州东门外的一块荒地,名曰“东坡”。 因为“东坡”是官家的地,苏东坡担心这不是长久之计,就决心买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于是在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五日,他和友人一起到沙湖看田,三月七日归途中遇雨。因为苏东坡和同行的朋友们都没有带雨具,同行之人都觉得狼狈,只有苏东坡一...

读《苏东坡传》第十七章瑜伽与炼丹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他潜心研求灵魂的奥秘,开始钻研印度瑜伽术,道家的神秘修炼法。因为这时,苏东坡追求的是心的宁静。佛学上将之释为解脱。印度瑜伽术和道家神秘修炼法,为人提供精确的灵魂控制法。即是身体和精神的不朽。苏东坡对追求长生之术十分着迷,古人上到皇上,下到普通人,...

余秋雨眼中的苏东坡之二:《黄州突围》
苏东坡走过的地方很多。其中有不少地方远比黄州美丽。黄州却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生驿站。这就是余秋雨笔下对苏东坡狼狈、疲倦、无奈的描写。苏东坡之所以被贬到黄州,就是因为一桩案件-“乌台诗案”。一群大大小小的文化官僚硬说苏东坡在很多诗中流露了对政府的不满和不敬,方法是对他诗中的词句作上...

读《苏东坡传》-黄州隐士 自号东坡
        在元丰三年正月初一,苏东坡和长子迈离开京都启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      苏东坡死里逃生,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说他的生命犹如爬在旋转中的磨盘中的蝼蚁又如旋风中的羽毛。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考虑如何才能得到...

品读苏东坡之黄州: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在黄州雪堂完成了对《论语》和《周易》的注解,在岭南完成修订。在困顿的人生中,他没有沉沦下去,而是和命运做不屈的抗争,所以他才能够在人生的最低谷时,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样豪迈的词。 俱往矣,那些王侯将相为后世之人铭记的又有几人?又有哪朝哪代的江山是万年不朽?“今古河山无定据”...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东坡一生耿直,愈老愈艰,晚年被贬海南,原以为要老死海外,不料却遇上爱戴他的海南人民,不怪他临终前称“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把孤悬海外的儋州与黄州、惠州相提并论,由衷地道出他的感激之情。 苏东坡把黄州、惠州、儋州三个贬谪地当成自己的功业,其实里面的心情是很复杂的,是带着一种自嘲的口吻说的...

苏辙的《苏东坡突围》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我初读这段话时十分震动,因为谁都知道苏东坡这个乐呵呵的大...

读《苏东坡传》卷三 老练
第三卷包含9章,读完眼前浮现的是苏轼成为苏东坡的黄州贬谪生活和太皇太后摄政之后回朝荣宠一时以及心灰意冷再次请求外调杭州的十三年岁月。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贬谪到黄州,一个位于长江沿岸的贫困镇,刚到的时候他住到了寺庙里,经此牢狱之灾,他对当朝政治评论也收敛不少,但他给亲密朋友的信中仍然...

《苏东坡传》读后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1 古代文人自幼读四书五经,学圣人之道,却读出了多少碌碌无为的呆气之徒和道貌岸然的虚伪之辈,他们是多余的,甚至是可怕的,他们在白白浪费着国家的钱粮和人民的血汗。苏轼和他们一样,从小泡在儒家的经典里长大;苏轼又和他们不一样,不仅仅是因为他头脑聪颖,活学活用,更重要的是,修齐治平的理念...

龙岩市18896418099: 读苏轼思考苏轼的各位请进“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旷达
古婕钻山: 呵呵,来而不往非礼也.对阁下所出此题,本人也试答如下. 先说前句.这两句出自苏轼《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词,为东坡被贬黄州时所作.对此词词意的解说,...

龙岩市18896418099: 鹧鸪天苏轼翻译300字左右假设你是苏轼抒发一下自己的情感,就是这
古婕钻山: 鹧鸪天作者:苏轼时谪黄州林断山明竹隐墙1,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2,照水红蕖细细香.邻舍外,古城旁3.杖藜徐步转斜阳4.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

龙岩市18896418099: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表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呀? -
古婕钻山: 1、“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表达了作者得过且过、日复一日地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出自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2、原文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

龙岩市18896418099: 鹧鸪天的解析苏轼
古婕钻山: 鹧鸪天是词牌名!!!有很多鹧鸪天,包括苏轼的,说出来第一句是什么

龙岩市18896418099: 苏东坡经典诗词 -
古婕钻山: 【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词人贬官黄州,闲暇无事,便以悠闲的心境去对待周围的景物.他柱杖漫步村舍古城...

龙岩市18896418099: 鹧鸪天苏轼上片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 -
古婕钻山: 鹧鸪天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赏析】这首词作于元丰六年(1083年),时苏轼在黄州.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

龙岩市18896418099: 一个关于苏轼《鹧鸪天》的问题 -
古婕钻山: 最后两句,是画龙点睛之笔.词句的大意是:天公饶有情意似地,昨夜三更时分下了一场好雨,使得他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殷勤”二字,是拟人化手法.“浮生”二字,化用《庄子.刻意》“其生若浮,其死若休”句意.这两句,抒发了作者乘兴游赏的盎然喜情.

龙岩市18896418099: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谁写的?是出自哪里? -
古婕钻山: 苏轼的 鹧鸪天鹧鸪天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龙岩市18896418099: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是”是什么意思? -
古婕钻山: 鹧鸪天宋代: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龙岩市18896418099: 鹧鸪天 苏轼 试分析上片在描写景物方面有什么特点 -
古婕钻山: 鹧鸪天(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现,照水红蕖细细香.邻 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茂林的尽头露出秀丽的青山,扶疏的竹影遮住了围墙,蝉声嘈杂衰草长满小小的池塘,翻腾翱翔在空中的鸥鸟时隐时见,映照在水面的粉红荷花散发着微微的清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老的城旁,我拄着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三更的时候,殷殷勤勤地下过一阵霖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清凉.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