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文言文歧义

作者&投稿:钟离彩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1. 为什么要改变古人留下的文言文

其实在清末已经有白话的小说也出现很多用白话的非正式文书,究其原因除了楼上所说的以外还是因为西洋文化的冲击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

在古代封建科举制度下,能读书的人只占3%,能识字的人不超过5%,而所有读书人的人都是熟读四书五经的,障碍和歧义倒是不存在,却是不利于知识的推广,到清末有部分留洋人士认识到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性,开始办学,在那段时间甚至出现女校,但是因为文言文的特殊性,知识的推广速度并不理想,至民国有远见的文人开始考虑与酝酿文言文的改革,五四的时候在鲁迅等人的推动下白话文终于被推上台面,100后中国80%的人识字,70%的人上过小学,高校的升学率更上达到80%以上。

其实文言文里才有黄金屋和颜如玉,白话文里再见不到了。因为文言文的魅力在于精悍和深邃,往往一个词,一句话里都涵含有延续一千都年的故事。

2. 古时候说话不用白话文吗

古人言语精简,故用文言文。但文言文易发生歧义,渐渐在民间有了白话文。白话文(又称语体文、俗语。),指的是以现代汉语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近代的胡适曾推广用白话文。白话文在古代也有一段很漫长的历史,在宋代己有话本,明清两代也有部分白话小说,如金瓶梅、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不过为古白话,而且白话文作品在古代文坛上只占少数,文言文在当时仍然是主流。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白话文才取代了文言文,成为写作的主流,使文言文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白话文是相对于文言文而说的。清末开始的文体改革可以分为“新文体”、“白话文”和“大众语”三个阶段。

《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文小说;和合本《圣经》则是第一部白话文翻译著作。

详细资料——

“白话”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⑴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文言文是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视秦汉经典著作为范式,并随封建主流意识形态的不断强化而形成的一种书面文体),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

对于“白话文”的渊源,一般可以追溯到唐代。一些敦煌史料研究者“基本承认变文是一种(白话)文学,认同变文是通俗(白话)小说的肇始”。⑵胡适称“由初唐到晚唐,乃是一段逐渐白话化的历史。敦煌的新史料给我添了无数的佐证。”⑶为确立“白话文”正宗的书面语地位,他极力寻找“历史的依据”。

3. 文言文,文言文

文言文是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在当时看来,就像我们现在所说的普通话一样,只不过他们精简文字,寥寥数字却包含了完整的意思和深刻的道理,这就是中国古汉语的精髓所在。

文字和语言是在不断进化的,为了能更清晰地表达让人不产生歧义的句子,解放了思想,所以产生了白话文,也就是普通话。即便这样,文言文依然是中国的瑰宝。

就像英国人以莎士比亚为自豪,尽管他所写的文章作品都是古英语,文章有些晦涩绕嘴,但英国人总会背诵精读他的选集,展示自己的文学素养。文言文也是一样的,诵读文言文是一件令人自豪的事情。

4. 为什么古代都是用文言文著书呢

古人为什么写文章用文言文?

古人写文章为什么用文言文?这个问题在上学时一直纠缠着我。直到上大学时,碰到一个同学,此人喜欢文雅,但性情浮躁,买了很多像《资治通鉴》、《古文观止》一类的书,却很少看,一次我问他:“你看了这么所书,有何心得?”

此人回答道:“书没怎么懂,还是有所发现,你知道古人为什么写文章都有文言文吗”

“不知道。”

“古代纸贵,最开始用竹片,做起来麻烦,有钱人用丝绸,丝绸也很贵,后来发明了纸,但又经常洛阳纸贵,总之写文言文就是为了省纸。”

我听了,感觉挺有道理。

我对古代语言不熟悉,所以不敢乱说。但是我想,口语与书面语肯定是存在差异的,这在今天的白话文也是一样的。当然古代的文言书面语(如果可以这样称的话)与古代文言口语肯定也不会例外。

我也不内行,

我甚至想象商周春秋的古人老百姓说话的语法和现在农村也差不哪去, 只是方言区别而已, 就像北方人听不懂闽浙话一样。

如,史记货殖列传有句:谚曰: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白起列传, 李信曰: 不过用二十万人; 王翦曰: 非六十万人不可。

听来和现代简直没区别

白话文的产生自然要求汉字简化:

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原来一个字表达的意思先在必须要用两个、三个或者更多的字表达了。原来写一个字时间现在必须要写两三个字。如果我想写的和原来一样快就必须用更简洁的方式来表示汉字。“汉字拼音化”和“简化字”的出现毫不奇怪。

在下面这个5个W的例子可以看出白话文的bug及改革原因:

英语:what who when where why+how

白话文:什么、谁、什么时候、哪里、为什么+怎样

文言文:何、谁、何时、何地、为何+如何

在5个W的对比上,现代汉语在字节的节省程度上与世界上任何一种语言相比都处於劣势。世界上用4个音节来表达一个W只有现汉一家。“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这样的词真是世界最精华语言中的最糟粕。

3、总结——汉语“堕落”示意图:

语音减少→同音歧义产生→多音节词→现代汉语白话→简化汉字→或[汉字拼音化]

与其对应的三组变化:

《广韵》3671/3890→普通话1200

古代文言/白话→现代汉语白话

繁体字→简体字

所以说,“新文化运动”及建国后的“文化大跃进”从宋《广韵》之后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些改革是宋朝之后汉语语音减少造成的矛盾的縂爆发。




外国人能懂得了文言文的意义吗
文言文可以学习部分,但是不建议钻入。歧义太多,不易理解。比如:初,智宣子将以瑶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瑶之贤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鬓长大则贤,射御足力则贤,伎艺毕给则贤,巧文辩惠则贤,强毅果敢则贤;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贤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谁能待之?若果立...

古文中划节奏时朝代与人名可否划破
宋人一词可以根据文意解释,或宋国人,或宋朝人。假如,“宋”后面是某人名,在阅读时不存在问题,如果是朗读,不加停顿的话,容易让人误解。如:宋代诗人晏殊,文言文一般表述为“宋晏殊”,假如朗读时将这三个字一起念,听起来是有人姓宋,名叫晏殊。因此,必须划开。如果没有歧义,则可划可不...

文言文假人的启示
2. 行骸之外文言文给人的启示 你好:《形骸之外》选自《世说新语》。一,原文:王朗每以识度1推2华歆。歆蜡日3,尝集子侄燕4饮,王亦学之。有人向张华说此事,张曰:“王之学华,皆是形骸之外5,去之所以更远。”二,注释:1,识度:见识、气度。2,推:推崇。3,蜡(zha)日:腊日。

小瞧人的文言文
6、假如没有内在的美,任何外貌的美都是不完备的。——雨果 7、一个人的成就,是决不能以他外表的一切来衡量的。——古龙 8、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9、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10、外貌的美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林肯 2. 关于陆九渊这个人的文言文 陆九渊,字子静。生...

文言文语法和现代文语法
帮助的人:41.2万 我也去答题访问个人页 关注 展开全部 1. 文言文和现代文只有词义上的区别吗 现代白话文语法和文言文语法、语序以及词义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比如宾语前置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啦,名词的意动用法啦,等等等等…… 就是一个专家学者也不敢豪言自己掌握所有文言文的语法、词汇、语义以及使用方...

文言文 穿井得人 翻译
译文:宋国有一家姓丁的,家中没有井,须到外面打水浇地,因此经常有一个人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一眼井之后,便对别人说:“我家打井得到一个人。”有人听到这话,传播说:“丁家打井打出了一个人。”都城的人都谈论这件事,一直传到宋国国君那里。宋国国君派人去问姓丁的。丁家的人回答说...

文言文穿景哲人翻译
是《穿井得人》吗?原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译文:宋国有一户姓丁...

文言文,比喻句,歧义句,双关语,引申义,歇后语
歇后语是我国民间流传甚广的传统语言文化之一,它集诙谐幽默于一体,集中反映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歇后语最大的特点是谐音和比喻 如“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外甥打灯笼——照旧(舅)”等。歇后语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会意,通过会意后再进行概念扩充和延伸,如...

文言文解题技巧
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例如,在一次测试中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 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 结合...

如何理解古文
翻译这些句子时,如果仍然按原文的词序,就容易使人费解,产生歧义,造成理解错误。因此,我们必须根据古今汉语词序变化的规律,对原文进行调整,使之符合现代汉语词序特点,这就是“调”。 文言文,尤其是韵文中,常有一种“倒文”的语言现象。这种倒文或“语急而文倒”,或“倒文以协韵”。我们阅读古文时,遇到“倒文...

两当县18186023929: 古人不用标点,就不怕产生歧义吗? -
穆饶瑞美: 因为古人写文,一般他们也有自己的套路,而人们也习惯了他们特定的那种思维模式,所以有些是会产生一定的歧义,要不然就不会有文字狱了.但是一般来说,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那种文体那种风格的,就比如我们今天习惯了断句一样. ...

两当县18186023929: 义帝虽无功,故当分其地而王之.《史记·项羽本纪》这句话直接翻译过来有歧义 -
穆饶瑞美:[答案] 其实这不是翻译吧……我是不喜欢把文言文换成白话文叫翻译,翻译不是应该是不同的语言才有的么? 直接讲,那就是虽然义帝没有功劳,所以应该分割他的土地让他成为王.虽然和所以没有因果关系,你说的歧义是这样的吧?的确这样,再此要了...

两当县18186023929: 歧义的诗句 -
穆饶瑞美: 伟人诗云:“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化用出处:署名“临川山人”所著小说《花荫露》,其第三回《父子连台各得其所》的开篇之诗云:“天生一个神仙洞,无限风光在玉峰.

两当县18186023929: 古代时.讨厌这词是怎么说的.要文言文的那种 -
穆饶瑞美: 在文言文中,“讨厌”用“恶(读wù)”.“非常讨厌”说“甚恶”;“讨厌得很”说“恶甚”.恶作为动词一般带宾语“之”、“其”.恶之(其),即讨厌他(她、它).

两当县18186023929: 古代时候有标点符号吗?何时才有? -
穆饶瑞美: 在中国古代文书中,一般没有标点符号,断句只能靠人的经验来完成(在文章里加入「句读符号」:句号貌似现在的句号,表示句子的完结;读号貌似现在的顿号,表示语气的停顿),经常出现歧义、造成对文章字句的误解;例如清人赵恬养《...

两当县18186023929: 古代的文言文没有标点符号吗? -
穆饶瑞美: 是的,没有的.这个就看熟练程度啦,人家国学掌握程度很好,而且读书什么的又多,可以看懂的,但是有时会有歧义.

两当县18186023929: 如何理解古文 -
穆饶瑞美: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

两当县18186023929: 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字,要15组如:之①无意义 ②代词 ③.的 -
穆饶瑞美:[答案] 一,学习文言实词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文言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在文言文中,实词的数量比虚词多得多,学习文言文,最应该下功夫的是多掌握文言实词的词义,只有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的意义,对文言词语方面的知识...

两当县18186023929: 问什么现在看古文会有这么多歧义,完全是有解释也看不懂的档次
穆饶瑞美: 主要古文不是现在的白话文而且时间也比较久远有争议也是无可厚非的!现在你看白话文也有和人家不同的理解,所谓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可以帮到楼主现在关注微信可领取人民币哦!V信:roboo-dz 回复:领钱,即可得到人民币奖励!

两当县18186023929: 古代人断句 是怎么断的古代文言文没有标点.写一篇文章又臭又长的,难免有歧义.当时这些人读起来是不是像我们一样是懂非懂的呢?除了 之 乎 者 也 鄢 哉 ... -
穆饶瑞美:[答案] 中国古代有没有标点符号 古人读书是不可能一口气把一篇哪怕是分量极小的文字读完的,在阅读中肯定需要停顿,这就需要自己去断句.《礼记·学记》云:“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东汉郑玄注云:“离经,断...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