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的习俗

作者&投稿:卞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关于除夕的习俗~

1、吃饺子:在中华民俗中的,除夕守岁吃“饺子”。“饺子”又名“交子”或者“娇耳”,是新旧交替之意,也是秉承上苍之意,是必须要吃的一道大宴美食。
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2、吃鱼:因为中国传统有年年有余(鱼)的说法,所以鱼是年夜饭必备的一道菜。除夕夜吃鲤鱼,鲤同“礼”谐音,过年吃鲤鱼大吉大利。除夕夜吃鲫鱼,鲫同“吉”谐音,过年鲤鱼和鲫鱼一起吃就是大吉大利。
3、贴年红
年红,是春联、门神、窗花、年画、福字等过年时所贴的红色喜庆元素统称。过年贴年红(挥春),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4、燃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5、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6、吃猪手:猪手,可以焖猪手,也可以发菜猪手,也可以花生猪手等等,吃法很多,因为猪手寓意着发财就手,做什么都会顺顺利利,就手发财,干什么也都会发财就手。
7、吃腐竹:腐竹寓意“富足”,是除夕不可少的一道菜。
8、吃年糕:过年要准备年糕,是表示喜庆。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除夕为何要吃团圆饭?除夕饮食习俗大盘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除夕

春节是中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及传承中,已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如祭灶、扫尘、贴春联、拜岁、点爆竹、拜年等等


【祭灶】
祭灶又称“送灶”或“辞灶”。古时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等到除夕夜,把“灶神”再接回来。
【扫尘】
民谚称“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扫尘之日,全家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民间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窗花等。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记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计敬酒道声“辛苦了”,并当即把该付的工资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后就卷铺盖卷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雇工敬酒,席间不提结账之事并谈好下年的待遇,说明雇主会继续用你。所以对这些雇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年命运、提心吊胆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许酸楚。
对于那些负债的人来说,除夕就更不好过了。旧时过了小年之后,债主就会派人四处追债,还不起债者只得东躲西藏,称为“躲债”,躲过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人也回家吃团圆饭去了。旧俗春节期间不讨债,春节讨债会被当成疬鬼,不得善终。因此负债者只要躲过了除夕中午,这场债就算暂时躲过去了。
下午:请年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郑重地将宗谱悬挂到堂屋对门的墙上,称作“请宗谱”,并设香案、摆供品,置烛台,做好祭祖准备。除夕下午挂宗谱,也是老辈传下的规矩。
家庭主妇们便开始忙活晚餐了。这一餐无一例外都吃饺子,俗谚说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指的就是此餐,称作“请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形圆,寓意全家团圆。除夕饺子多用肉馅,因肉馅饺子饱满,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开始前,家中男丁要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列祖列宗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之“请年”。居住农村的则在屯西边的岔路口请神。此俗源于佛教,人们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神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要在门口地面上横放一根木杠,称做拴马杠,意为骑着骏马下界的祖宗们拴马之用。祖宗请回家时,门要敞着,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个春节“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断,晚间还要点燃蜡烛,早、晚进行揖拜。
夜晚:守岁 发子 压岁钱
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了。这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一家人通宵不眠,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候,叙旧话新正适时,家庭大事多在此间作出规划和决定。据史料记载,守岁之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称“照虚耗”,人们燃烛点灯通宵达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代诗人对守岁习俗多有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之俗遍于城乡。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便是代表之作。
现在守岁的主要内容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文化大餐。除夕夜子时,是新年与旧岁的连接点,届时家家户户吃年夜饺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烟花,烧纸焚香。一时间城镇乡村电闪雷鸣,节日夜空五彩缤纷,此举称做“发子”,将除夕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了。晚辈们争向长辈问新年好,称做“讨口福”;长辈们则把早已准备好用红包盛装的压岁钱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之中只在此时发生一次。在早些年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角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乐此不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亏待子孙,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理念。孩子们往往握着“小红包”,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长大了一岁。家长们从里到外给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裳,开始到宗亲邻里家拜年,尽情享受新年的温馨与欢乐。看来这个春节真真切切是为孩子们过的。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如果雇主端酒向伙计敬酒道声“辛苦了”,并当即把该付的工资全部付清,就表明第二年你被解雇了,吃完这顿饭后就卷铺盖卷走人;如果雇主一再地向雇工敬酒,席间不提结账之事并谈好下年的待遇,说明雇主会继续用你。所以对这些雇工来说,这是一顿决定下年命运、提心吊胆的午宴,令人生出些许酸楚。
对于那些负债的人来说,除夕就更不好过了。旧时过了小年之后,债主就会派人四处追债,还不起债者只得东躲西藏,称为“躲债”,躲过了除夕午餐之后才能回家,因为讨债人也回家吃团圆饭去了。旧俗春节期间不讨债,春节讨债会被当成疬鬼,不得善终。因此负债者只要躲过了除夕中午,这场债就算暂时躲过去了。
下午:请年
除夕午宴之后,家中男主人便郑重地将宗谱悬挂到堂屋对门的墙上,称作“请宗谱”,并设香案、摆供品,置烛台,做好祭祖准备。除夕下午挂宗谱,也是老辈传下的规矩。
家庭主妇们便开始忙活晚餐了。这一餐无一例外都吃饺子,俗谚说的“谁家过年不吃顿饺子”指的就是此餐,称作“请年饺子”。饺子形似元宝,寓意财源广进,又因形圆,寓意全家团圆。除夕饺子多用肉馅,因肉馅饺子饱满,寓意生活富足,平安吉祥。
晚宴开始前,家中男丁要举行“请神”仪式,即在住地西方的空地上焚香烧纸,燃放鞭炮,请列祖列宗的灵魂回家过年,称之“请年”。居住农村的则在屯西边的岔路口请神。此俗源于佛教,人们俗信列祖列宗去世后住在西方极乐世界。请神仪式结束返回庭院时,要在门口地面上横放一根木杠,称做拴马杠,意为骑着骏马下界的祖宗们拴马之用。祖宗请回家时,门要敞着,然后焚香叩拜,之后在整个春节“送年”之前,香案上香火不断,晚间还要点燃蜡烛,早、晚进行揖拜。
夜晚:守岁 发子 压岁钱
吃完“请年饺子”便开始守岁了。这是一年中最特殊的一个夜晚,一家人通宵不眠,因为此时是家庭成员最齐全的时候,叙旧话新正适时,家庭大事多在此间作出规划和决定。据史料记载,守岁之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有诗云:“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当时守岁称“照虚耗”,人们燃烛点灯通宵达旦,象征把一切邪魔和病疫照跑驱走,期待新的一年吉祥如意。唐代诗人对守岁习俗多有描写。白居易《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孟浩然亦有“续明催画烛,守岁接长筵”的诗句。至宋代,守岁之俗遍于城乡。苏东坡“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诗句便是代表之作。
现在守岁的主要内容是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这也是全国人民期待一年的文化大餐。除夕夜子时,是新年与旧岁的连接点,届时家家户户吃年夜饺子并到室外燃放鞭炮烟花,烧纸焚香。一时间城镇乡村电闪雷鸣,节日夜空五彩缤纷,此举称做“发子”,将除夕的气氛推向高潮。
当午夜十二时钟声响过,新的一年就在爆竹声中来到了。晚辈们争向长辈问新年好,称做“讨口福”;长辈们则把早已准备好用红包盛装的压岁钱发给晚辈。这也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因为压岁钱多由孩子们自己保管、自由支配,这种好事一年之中只在此时发生一次。在早些年困难时期,孩子们只能得到零角的少量压岁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加之家庭中孩子数量较少,压岁钱少则几百,多则数千,对于普通家庭来说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多乐此不疲,宁肯自己节衣缩食也不肯亏待子孙,体现出中华民族传统的亲情理念。孩子们往往握着“小红包”,带着甜蜜的微笑进入梦乡。第二天,当太阳升起的时候,他们又长大了一岁。家长们从里到外给孩子们换上崭新的衣裳,开始到宗亲邻里家拜年,尽情享受新年的温馨与欢乐。看来这个春节真真切切是为孩子们过的。

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的,旧俗在过年的三天里,家中不再扫地,以避免把“财运”扫走。故在除夕一大早,人们便将室内和院落清扫干净,将垃圾扔掉,以示辞旧迎新。过年期间燃放爆竹的纸屑则不再清理,寓意新年财源广进,五彩斑斓。
上午:贴春联
贴春联是除夕上午的重要内容。春联要在正晌午时(即十二时)之前贴好,称作“封运”或“封门”,超过十二时则认为不吉。
旧时市场上没有出售现成的春联,都是自家购买红纸自撰春联或请村邻的文化人代撰。每到年关在即,便是那些文化人最风光的时候。烧热的土炕上放一张方桌,以教师为主体的文人挥毫泼墨,为前来求联的村邻写完一家又一家,其乐融融。
春联的内容多取吉祥和谐之句,正门贴“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家福满门”之类,同时还要贴左右对称的大福字和以尉迟敬德与秦琼为原型的门神画像,意在阻挡鬼魅的侵扰。老年人房间贴“福如东海阔,寿比南山高”之类;新婚夫妇房间贴“长天欢翔比翼鸟,大地喜结连理枝”之类;卧室墙上贴“抬头见喜”,猪圈马厩贴“肥猪满圈”、“牛马成群”;车上贴“车行万里”,船前贴“船头无浪行千里,舵后生风送万程”。春联横批多是“吉星高照”、“万象更新”、“山河似锦”、“百业兴隆”等四字句。横批下悬贴用薄彩纸剪刻的吉祥图案挂帖,五颜六色,随风摆动,煞是好看。
此外,还要贴窗花、挂红灯笼。至除夕中午时分,转眼之间,家家户户春联映红,街头巷尾墨香四溢,节庆的气氛一下子就被烘托得热烈起来了。
据史料记载,五代时期后蜀皇帝孟昶撰写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的桃符对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副真正合格的春联,尽管这位不问国事花天酒地的后蜀皇帝写完对联的第二年便被北宋灭亡了,却因这副对联留名后世。春联是中国独特的民俗文化现象。
中午:团圆饭
除贴春联外,除夕中午的团圆饭可谓是一年中最盛大的午餐。其特点是家口齐全,菜肴丰盛。家人无论在何方就业,都要风尘仆仆赶回到父母身边吃团圆饭,共享天伦之乐。午餐必备的菜肴有鱼,寓意富富有余;鸡,寓意吉祥如意;豆腐白菜,寓意幸福发财;粉丝,寓意人长寿、运长久;桃罐头,寓意逃脱灾祸,祛病安康;美酒,寓意天长地久,生活美好。其他菜肴则因家庭经济状况而异。
新中国成立前,受雇于财主或工商户的长工、伙计,除夕中午也会受到雇主的款待,是一年中最后一餐。






除夕节有什么习俗
除夕的由来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逐除。古时候,有一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人们发现穿红衣、燃炮竹可以驱赶夕,于是每到年末,人们就燃放爆竹来避邪,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祈求来年好运。这种习俗流传至今,形成了除夕的庆祝方式。除夕的传说有夕的传说、七郎射夕和熬年守岁。夕的传说讲...

除夕的习俗文化有哪些?
5. 红包:在除夕和春节期间,长辈会给小孩子压岁钱,这被称为红包。红包通常装有一定金额的现金,象征着财富和好运。6. 送旧迎新:在除夕夜,人们会打扫房屋、整理物品,以送走旧年的不顺和霉运,同时准备迎接新年的好运和机遇。除夕的习俗文化丰富多样,每个地方都可能存在一些特色习俗。这些习俗和仪式...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4、福字贴挂:在贴春联的同时,许多家庭会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小不一的“福”字,这是我国民间一种由来已久的风俗。5、年画传统:春节期间,挂贴年画在城乡非常普遍,色彩鲜艳的年画为家庭带来了兴旺欢乐的节日气氛。6、爆竹声声: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的习俗,即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

除夕有什么风俗习惯
1.守岁 在岁末午夜捣乱的怪兽变成了“夕”,一位叫做“七郎”的勇敢猎人决心除掉它,最终在猎狗的帮助下射杀了怪兽。此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除夕夜,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2.贴对联、窗花、年画 除夕的白天,人们开始准备做年夜饭的食材、布置自己的家,...

除夕的由来与传说故事_除夕的习俗有哪些
吃过晚饭后,人们便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避免怪兽再次来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2. 除夕的传说故事 故事一:夕的传说 传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

除夕有哪些习俗
1、除夕的习俗之年夜饭: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 2、除夕的习俗之贴春联:过年贴春联,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除夕的习俗之放鞭炮: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4、除夕的习俗之守岁:一是防止“年兽”的袭击...

除夕的来历和习俗是什么?
除夕又叫大年夜、岁除、大晦日等等。大多数情况下,农历十二月有三十天,所以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当十二月小月时,大年夜就变成了为廿九日,有些地区又会改称二九暝。除夕的习俗 1、贴春联 春联也叫贴、对联、对子等,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

除夕有什么习俗
除夕的风俗:贴对联、守岁、年夜饭、看春晚、放鞭炮。1、贴对联 在大年三十到来之前,对于每家每户来说,别的门饰可以忽略不计,但一定要贴上一副红彤彤、喜洋洋的春联,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也预示着来年的好兆头。2、守岁 除夕守岁...

除夕的习俗是什么
除夕终于在翘首期盼中到来!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有一种传说,古时候有个凶恶的怪兽叫夕,每到岁末便出来害人,后来,人们知道夕最怕红色和声响,于是年三十晚上,家家户户贴红春联,燃放爆竹,来驱除夕兽,以求新的一年安宁,这种习俗从此流传下来,年三十晚上便称为“除夕”了,关于除夕...

除夕的来历和风俗有哪些?
人们一听外头杀起来了,都拿起东西敲得震天响。这时“夕”有点斗不过,想逃跑了事,哪晓得后腿被猎狗咬着不放。七郎趁机开弓猛射,一箭就把“夕”射死了。从那以后,人们就把腊月三十叫“除夕”。这天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守岁、放火炮,表示驱除不祥、迎接幸福祥瑞。二、除夕的风俗:1、祭祀:祭祀...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麻伯顺坦: 除夕有祭祖、守岁、团圆饭、贴年红、挂灯笼等习俗等.除夕为岁末的最后一天夜晚.除夕,即岁除之夜,它与岁首(新年)首尾相连.旧岁至此夕而除,第二天就换新岁...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图片(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麻伯顺坦: 一、除夕的风俗有哪些1、早晨:扫尘: 除夕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开始忙碌起来了.首先是扫尘.尽管在腊月廿四已经“扫尘 土”,但除夕的清理卫生是为“过年”做铺垫...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的习俗(除夕为什么守岁)
麻伯顺坦: 一、除夕有哪些风俗1、除夕在我国民间的讲究非常多,有年夜饭、贴春联、守岁、燃爆竹、祭祖、挂灯笼、吃饺子、吃年糕、压岁钱等.除夕是新年的前一天,是当年的...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有什么习俗?语文课本上的. -
麻伯顺坦: 1、年夜饭.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一天人们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2、守岁.按照中国传统文化,除夕要终夜不睡,以迎候新年的到来,谓之守岁.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节有什么习俗? -
麻伯顺坦: 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西平县13583673288: 大年三十有什么风俗 -
麻伯顺坦: 除夕是我国传统的佳节,古往今来,人们用各种方式来庆贺除夕,那么大家知道除夕的习俗都有哪些呢?接下来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在这一天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都有什么习俗? -
麻伯顺坦: 一、年夜饭 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中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这种互敬互爱使一家人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团圆饭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的习俗和寓意
麻伯顺坦: 除夕是我国极其重要的传统节日,除夕的习俗有很多,如发压岁钱、吃年夜饭、守岁等,这些已形成了固定的习俗,当然不同地区还有不同的特色.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夜有什么风俗?? -
麻伯顺坦: 除夕夜,我国民间有守岁、压岁和踩岁风俗.民俗专家说,守岁、压岁和踩岁,是过年风俗中极富特色的三种祈福形式,表达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祝福和期盼. 据《说文解字》释,“年”,“谷熟也”.《谷梁传》中也说“五谷大熟为大有...

西平县13583673288: 除夕的来历和传统习俗
麻伯顺坦: 除夕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大的节日之一.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常在夏历腊月三十或二十九,故又称该日为年三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

你可能想看的相关专题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