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帝王,为何要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呢?

作者&投稿:歹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纵观中国古代史,皇帝可以说当时所在时期的唯一主角,可谓是言出法随生杀予夺的存在。

但皇帝终究也是人,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也需要培养自己的心腹或者说重用一批人来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而纵观中国古代史,皇帝多是喜欢重用舅舅或者外公等,而不喜欢重用自己的叔叔等本家,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宋安之来具体说说。

首先主要原因在于舅舅或者外公等属于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员,属于是藩王。一般来说皇帝的叔叔属于是本家人,对于家产拥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外戚是没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备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乱威胁自己或者抢自己儿子的皇位。

因此相对来说皇帝自然放心外戚这样的外人,因为外戚不属于本家,相对来说外戚没有本家夺家产那么方便,所以自然更受皇帝重用。

说白了就是外戚这样的存在,对于皇权威胁不大。皇帝叔叔这类的藩王。对于皇权威胁很大。所以皇帝往往是重用前者,防备后者。

接下来宋安之再来举几个例子来说说外戚和藩王的区别。

纵观历朝历代,一般来说藩王篡位要比外戚篡位容易的多了,因为藩王跟皇帝一般,也具有皇室血脉。

诸如宋朝的宋太祖赵匡胤莫名其妙的死于烛影斧声谜团以后,他的两个儿子当时均已成年,结果是弟弟晋王赵光义继位。

晋王赵光义为什么可以跳过宋太祖赵匡胤的两个儿子,或者说剥夺了赵匡胤两个儿子的继承权而继位呢,当时的官方解释是“金匮之盟”。实际上主要在于宋太祖在位后期,晋王的势力已经很强大了,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不论赵光义是否篡位,他的实力已经足够支撑他登上皇位了。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虽然自古以来不乏忠君爱国的大臣,但往往很多大臣忠于的是皇室,而不是具体到皇帝个人。因此藩王篡位时,大部分大臣认为反正都是皇族成员坐天下,没必要反对的。而且以现实主义角度来看,藩王篡位成功以后,这些大臣没必要因为一个失败者而与藩王硬碰硬的。

正因为这个重要原因,所以自古以来藩王篡位的难度比之外戚的难度系数低多了。因为藩王篡位只是皇室内部斗争,不至于亡天下,不至于改朝换代。像明朝朱棣经过四年靖难之役,将自己侄子赶下皇位以后,自己登基为帝,虽然反对大臣很多,但更多是默认朱棣成为皇帝的事实,就是基于朱棣也具有皇室血脉的原因。

而外戚篡位,就等于是亡天下,等于是改朝换代,所以那些皇族势力,还有忠于皇室的势力自然不答应,难度系数自然就高了。

像西汉末年有名的外戚王莽,为了篡位可是下了大功夫,先是将自己树立为一个道德楷模,为此不惜逼死二儿子。在掌握大权的过程中,王莽是先后成为安汉公,然后成为宰衡,再加九锡,最后别出心裁的当假皇帝,如此复杂的过渡了好几年以后,才篡位建立新朝,自立为皇帝。

而且一般来说,藩王身为皇族重要成员,可以自己培养自己的势力。比如说宋太宗赵光义在身为晋王时期,就不断发展自己的势力,所以才可以在宋太祖赵匡胤死后,自己以皇弟这个不合适的身份继位,因为他势力强大,有很多大臣支持。

而相对来说外戚的权力来源于皇权,是依附于皇权的产物。基本上外戚只是在当代皇帝在位时期显赫一时,到了下一任皇帝,往往会扶持自己的母族或者妻族的外戚,上一代皇帝的外戚自然就过气了。最多也就是当代皇帝的外戚是太子舅舅,而太子顺利继位以后,舅舅这个外戚还可以再显赫一代,再想持续显赫就不太现实了。

所以在古代,外戚和藩王这两个存在,皇帝一般是重用外戚,而防备乃至打压藩王。

但纵观中国古代史,其实外戚篡位的还是不少的,诸如西汉的外戚王莽篡汉。还有隋文帝杨坚就是以外戚身份篡了后周江山的。

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就属于帝制家天下的局限性所在了。正因为相对来说外戚篡位不同于藩王篡位,得不到法统上的支持,所以困难重重,因此古代皇帝主要精力在于防备自家人(藩王),而非外戚(没有继承权的外人)。

像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白马之盟,主要为了防备吕氏外戚,内容是“非刘氏不王,若有亡功非上所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意思除了我刘家人,其他人再大也就是侯,避免诸如外戚等封王,进而对皇位有了野心。

但西汉对于外戚的防备也就差不多到此为止了,纵观西汉一朝,外戚掌握军政大权可谓是屡见不鲜,所以才出现了王莽篡汉的情况。

而且很多时候外戚就是皇帝用来制衡藩王或者大臣的存在,所以皇帝自然对外戚限制少而重用多。

而说到藩王问题上,因为藩王对皇权威胁太大了,皇帝可谓是对其如防虎狼。

诸如君权高度集中的明清时期,对于藩王就一直防备。明朝是自中后期以后,不只是剥夺藩王的兵权,更是将藩王搞成被圈养的高级动物,不只是二王不得相见,就是藩王出自己的封城去扫墓,都要“请而后许”。简直是一点人身自由都没有了,可见皇帝对其提防之深。

而清朝则是在历经开国初期的风云动荡以后,形成了藩王不能离京的定例。藩王虽然有参政权,但并没有兵权,还处于皇帝眼皮底下,自然是威胁不到皇权。

正因为帝制时代的局限性,所以皇帝更喜欢重用诸如舅舅等没有继承权的外戚,用于制衡其他势力。而对于威胁较大的藩王则是提防很深,自然是不喜欢重用叔叔等藩王了,因为他们有一定继承权,威胁太大。

但历史的演变暴露出这个局限性的一大弊端,那便是外戚也不是省油的灯,外戚篡位的情况其实也不少。所以说帝制时代的皇帝也不容易,防这个防那个的往往是防不胜防,你这代篡不了你的江山,说不定下代或者下下代就篡夺了,真可谓是高危职业。



因为叔伯本来就是王爷,权力已经很大了,他们根本就不放心。

因为舅舅的能力更强,舅舅身体里流淌的皇家血统要比叔伯们多很多,所以一般都是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

因为舅舅是母亲那边的亲戚,总的来说他们的势力范围不大,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他们需要依附皇上的地位,所以会比叔伯这类人更加忠诚。

舅舅就算是要篡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但叔叔和伯伯却是名正言顺。


古代帝王为什么要实行重农抑商政策?重农抑商的目的是什么?
总之虽然古代帝王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满足,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不过当站在客观角度分析这个问题,这种政策的实施确实对社会经济也起到了积极作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假设当生产力发展到一种比较高的水平后,古代帝王还放任商人群体发展,可能最终会导致大量财富迅速集中到少数商人手中,进而引发国家...

古代帝王为何重农抑商 ?
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对于人们来说拥有土地可榨取巨额财富,且地租收入稳定。同时对封建国家而言,农业可使人民安居乐业,使国库粮仓充盈。因此历代都把农业当作“立国之本”,而抑制商业。

古代的帝王,为何要重用舅舅而不是叔伯呢?
首先主要原因在于舅舅或者外公等属于是外戚,而皇帝叔叔是皇族成员,属于是藩王。一般来说皇帝的叔叔属于是本家人,对于家产拥有一定的继承权,而外戚是没有的。所以皇帝自然要防备自己的本家,免得他犯上作乱威胁自己或者抢自己儿子的皇位。因此相对来说皇帝自然放心外戚这样的外人,因为外戚不属于本家,相对...

历代帝王为何重视大运河的开凿
从此,勤劳的中国人民一带接一代地对大运河进行整修与开凿。中国历史上的隋、元两代可谓对京杭大运河的贯通贡献巨大。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成千上万的劳工在天子的一声号令之下历时6年终于疏浚贯通了大运河。姑且不言隋炀帝开凿运河是一己私欲还是另有他用,终归这条运河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

清末明明国库空虚,为何两位君王还要硬着头皮重修圆明园?
康熙时期,圆明园就开始修建,据说康熙曾经把圆明园中的一园赐给了胤禛,也就是雍正。到了雍正时期,他更喜欢跑到圆明园办公,尤其是夏天,所以圆明园又被称为夏宫。至于乾隆,乾隆本就喜欢大搞土木建设,所以对于圆明园的修缮、建设更为上心。三代帝王在圆明园内投入的心血,注定使得这个圆明园变成了皇家的...

为什么古代很多君王前期雄才大略,后期就晚节不保?
自己就会变得猜忌,心越来越重,害怕有没有人会害自己,而这个时候就很容易受到奸臣的蛊惑,或者说是宦官的蛊惑,所以你看帝王老了的时候,身边总有那么几个在耳边吹枕旁风的小人。正是有了这些人的故意引导,再加上年老之后帝王的猜忌心重,所以很容易做出一些不利于国家设计不利于忠臣的事情。

动了谁的奶酪?一代“暴君”杨广为何要以一国之力三征高句丽?
如果放任扶余人不断地稳步发展,国力强大到一定程度的“句骊”王朝必定会将扩张矛头指向中原,因此隋朝一朝两代帝王,都不惜身死国灭,也要攻下高句丽。隋王朝两代帝王多次攻打扶余人之国,除了高句丽本身强悍的国力威胁外。对于执政手段激进,好大喜功的杨广来说,兼并扶余人的国土,不仅是他帝国版图...

古代帝王为何大多重用舅舅,而不是叔叔?
当然也不只是这样,重用外戚,如果用的不好,皇帝照样会被反噬,就比如说我们所熟悉的“王莽”,他不仅手握重权,而且多年在朝中的积威,深的人心,后来直接建立了自己的朝代,成功的篡位。虽然相比起叔叔哥哥们,外戚想要篡位的话难度比较大,毕竟是要改朝换代,名不正言不顺,不易取得...

封建社会皇权至上,为何皇帝却依旧不敢直接杀权臣?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旦这个权臣被杀掉,已经成熟的权臣集团不可能因为领导人被杀掉就会解体,反而他们会重新选出一位新的领导人,形成下一代核心。而且,新的领导人会出于皇帝之前的行为更加谨慎,到那个时候,皇帝想要通过简单的暴力夺权基本上是不可能实现了。不仅如此,权臣集团为了避免再出现意外,...

古代君王精挑细选吃穿不愁,平均寿命为何不超过40岁呢?
身担的责任也重,以至于最后被累死,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过劳死。当然对于没有大志向、只贪与享乐的皇帝而言,就不用为国卖命了,只需要利用自己的权利享受生活,政事什么的就让能干大臣做。因此皇帝就沉迷后宫之中,天天饮酒作乐,耽于美色,最终自己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很大的伤害,以致于殒命。

淄川区17723791772: 为什么古代舅舅的权力那么大 -
慕山泰美: 古代的舅舅可以说是与自家最亲但没有直接经济利益的男性亲属.不会与自己的外甥去争夺财产的继承权,所以说古代的娘家就把舅舅当成唯一受委屈后靠的住的人.有人也许会产生疑问,如果娘家舅舅亲的话,照理外公应该更亲吧?非也,要知道古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多岁,外公的保护伞就显得不那么可靠了,唯有舅舅.

淄川区17723791772: 为什么从古到今人人都说舅舅的地位最高,而不说父亲的地位最高呢 -
慕山泰美: 不是每个舅舅地位都高,只是大舅舅地位高.比如《红楼梦》里面,小字辈到贾府,先要去拜见大舅舅贾赦.因为你到了你姥姥门口,如果你老爷死了.大舅舅就是你姥姥家的族长.古代对长辈的礼节都很多,你过父亲门前,如果父亲在里面看书,要低头行“檐下”礼.舅舅平时看不到,好不容易看到一回,当然客气的多.不代表他地位怎么高.

淄川区17723791772: 周天子常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 称异性诸侯为伯舅 叔舅 为什么 -
慕山泰美: 宗法制度不仅应用于周室的同姓间,而且和异姓诸侯间也有关系.周制,同姓不婚,而异姓则互为婚媒.所以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淄川区17723791772: 古代帝王之术是重用君子还是小人 -
慕山泰美: 懂帝王之术的皇帝毕竟是少数,但精于此道的都讲究一个“制衡”.就是什么人都要用,使群臣互相争斗,然后皇帝总之,使一切在掌握在皇帝手中,大权才不会旁落,君主专制才会有效果,政局才会稳定.

淄川区17723791772: 为什么有时候帝王要重用一个人的时候 先要打压他 -
慕山泰美: 先打压后重用,首先说明了此人是有一定才能的人,至少在帝王眼中是可造之才,帝王有这样的用人之术也说明帝王至少不是昏庸之人. 1.恩威并重,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手段. .2.从地位平衡和心理平衡角度来说,帝王天下独尊,如果直接...

淄川区17723791772: 我国古代是父系置社会为什么在我国舅的地位很高,都叫舅父 -
慕山泰美: 天上雷公,地上舅公..... 在民间就很高

淄川区17723791772: 为什么古代称公公为舅 -
慕山泰美: 唐代诗人朱庆馀有一诗曰:“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见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们都知道,现代人结婚,媳妇要拜见公婆,可古代为何要拜见“舅姑”呢? 原来,在古代,舅指公公(丈夫的父亲),姑指婆婆(丈夫的母亲).舅姑就是公婆(或指岳父、岳母)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称呼呢? 古人认为同姓为婚,其生不蕃,因此严格禁止在本氏族内部通婚,不论男女必须与外氏族通婚,这样构成了一个婚姻集团,往往同部落的两个氏族世代互为婚姻.这样,两个通婚的氏族彼此嫁女,实际上是姑舅结亲:女方的公公正是母亲的兄弟辈,所以应该称“舅”;女方的婆婆正是父亲的姊妹辈,所以应该称“姑”,这样一来,公公与舅舅、婆婆与姑姑就“一身而二称”了.

淄川区17723791772: 老婆父亲为什么叫岳父 -
慕山泰美: 古代帝王常临名山绝顶,设坛祭天地山川,晋封公侯百官,史称“封禅”.唐玄宗李隆基一次“封禅”泰山,中书令张项做“封禅使”.张把女婿郑镒由九品一下提成五品.后来玄宗问起郑镒的升迁事,郑镒支支吾吾,无言以对.在旁边的黄幡绰讥笑他: “此乃泰山之力也.”玄宗才知张项徇私,很不高兴,不久把郑镒降回原九品.后来,人们知道此事,就把妻父称“泰山”.又因泰山乃五岳之首,又称为“岳父”,同时,又把妻母称为“岳母”.

淄川区17723791772: 为什么见到陌生人要叫叔叔阿姨而不是舅舅姑姑呢
慕山泰美: 称陌生男人称叔叔,也代表与男主人是兄弟关系,称陌生女人称阿姨,也代表与女主人是姐妹关系,如果反过来称呼为舅舅姑姑,也就代表陌生男人与女主人比较亲近,陌生女人与男主人比较亲近,这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为避嫌所以这样称呼.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