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有哪些特点

作者&投稿:索净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有哪些特点

  1. 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2. 水利事业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如“芍陂”的修建、邗沟的开凿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 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有哪些特点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2.水利事业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如“芍陂”的修建、邗沟的开凿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从商朝到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的变化?

商朝和周朝是刀耕火种的年代,生产力水平低下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生产取得了重大发展,其原因是铁质农具工具和牛耕技术的革新。使得生产力大幅提高,私田大量出现,分封制瓦解

春秋战国时期口才艺术有哪些特点

百家齐放百家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是文化艺术大交流 碰撞的融合时期 文化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盛发展 望采纳 谢谢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展有何改革发展?

牛耕
原来中原地区使用称为耒耜的脚踏耕具,耕作的人用手把著耒耜的柄,用脚踏着刃部,把锋刃刺入土中,向外挑拨,才能把一块土掘起来。耕地就是把土一块一块地挨次掘起来,耕作的人需要掘一块,退一步。这种后退间歇的耕地方法,用力多而效果差。传说早在商代就用牛驾车,也有人根据甲骨文“犁”字初文的象形,认为商代已有牛耕,但论据不足。到了春秋时期,牛耕已经使用则是毫无疑问的。这样耕地就变为连续向前,用力少而效果好,这是耕作技术的一次重要改革。春秋战国时期牛耕开始于东方,商鞅变法后,秦国后来居上,也普遍使用牛耕。当时还开始用马耕田,商鞅为了重视农业,规定:“盗马者死,盗牛者加。”《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说:“古者”,人们用马代劳,行则拉车,“止则就犁”。汉人说的“古者”,当指战国和秦。畜力与铁器的结合,给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科学的兴起
春秋战国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显著进步。耕作技术用当时的话说叫“深耕易耨”,耕田要深,除草要快。灌溉方法,中原地区已普遍用桔槔来灌溉,代替过去抱着汲瓶来灌溉的原始方法。战国时期农民已知施肥,《荀子·富国篇》有“多粪肥田”的话,说明当时深知施肥的重要。不仅知道施用动物粪肥,还懂得使用草木灰和绿肥,把野草割来焚烧成灰或灌水使之腐烂,用作肥料,改良土壤。对积肥施肥的重视,是提高农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欧洲要到10世纪和11世纪,才开始施肥,比我国晚了1 300~1 400年。战国时期已经重视选择优良品种,“长斗石,取上种”,就是说要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品种。人们已开始对土壤进行研究,主张先分辨土性,挑选适宜种植在某种土壤里的农作物来播种。战国时代农业的显著进步,开创了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那时候,人们已经知道用人力来改变土壤的现状。就是耕地要根据土地的干硬或溼软而分先后,干硬的土地必须先耕,溼软的土地可以后耕。高旱的田要注意保墒;低溼的田要注意排水。为了给农作物的生长创造优良条件,垄要广而平,沟要小而深;苗必须纵横排列成行,以利通风;肥地留苗要密,薄地留苗要稀,肥地苗稀就会增加无效分蘖,薄地苗密就会因水肥供应不足而夭折。这些做法都是符合农业科学原理的。当时的人还掌握了耕种时节的重要性。“得时”的小麦生长发育好,植株粗壮,穗子大,色泽深,麦粒重,虫害少,出粉率高,品味香,吃了耐饥有益;“先时”的小麦苗生太早,易受病虫害侵袭;“后时”的小麦苗生得脆弱,穗结得稀疏,色泽也不好。故强调耕种必须及时。
战国时期农业产量的提高
由于铁农具的普遍使用,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有所提高。据李悝对战国初年魏国农产量的估计,一亩地普通年景可产粟一石半,折今亩产九斗。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一钟是六石四斗,折今亩产三石八斗四升,在二千多年前战国晚期的生产条件下,产量的确是很高的。
都江堰
李冰约于公元前256~前251年被秦昭王任命做蜀郡守。岷江上游高山深谷,水流湍急,一到成都平原,流速突然减慢,所夹带的泥沙石子随即沉积下来,淤塞河道。每年夏秋水势骤涨,灌县(在今四川)以下常常氾滥成灾。雨季过后,又会出现干旱。为了灌溉农田,变水害为水利,李冰总结前人治水经验,因势利导,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都江堰市,兴修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渠首和渠道两大系统组成。渠首工程包括都江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个主要部分。都江鱼嘴是建在岷江中流的分水建筑工程,它把岷江水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都江堰市城附近的岷江南岸,凿开玉垒山脚,形成一个被隔开的石堆即离堆和一个狭小的进水口就是宝瓶口。内江水通过宝瓶口流入密如蛛网的渠道系统。大小水口都安置“斗门”,需水时开启斗门,水多时可关闭斗门。“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华阳国志·蜀志》)。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堆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紧接内金刚堤和离堆之间修筑了飞沙堰,用以调节内江水量,洪水猛涨时,内江水可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确保内江灌溉系统的安全。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既解除了岷江氾滥之灾,又便利了航运,灌溉农田三百多万亩,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旱涝保收的“天府之国”(《华阳国志·蜀志》)。都江堰地点选择恰当,工程布置合理,配套严密完整,修建就地取材,整个系统自流灌溉,用功省而效益大,两千二百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都江堰总计分支河渠五百二十多条,渠道总长约一千一百多公里,解放前工程失修,灌溉面积缩小至二百余万亩。解放后大力整治扩建,现在灌溉面积已扩大到八百多万亩。它不仅是中国水利史上的一颗明珠,在世界水利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春秋战国时期有哪些特点呢,说简单点好吗

战乱不断,思想活跃,四分五裂,奴隶制瓦解,小农经济开始发展,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春秋战国时期服饰艺术特点有哪些?

春秋战国时期的服饰纹样是从商周奴隶社会的装饰纹样传统基础上演化而来,商周时期的装饰纹样造型,强调夸张和变形,结构以几何框架为依据作中轴对称,将图案严紧地适合在几何框架之内,特别夸张动物的头、角、眼、鼻、口、爪等部位,以直线为主,弧线为辅的轮廓线表现出一种整体划一,严峻狞厉的美学风貌,象征著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威严和神秘,这是奴隶社会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时代风格。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和社会思潮的活跃,装饰艺术风格也由传统的封闭转向开放式,造型由变形走向写实,轮廓结构由直线主调走向自由曲线主调,艺术格调由静止凝重走向活泼生动。但商周时期的矩形、三角形几何骨骼和对称手法,春秋战国时期仍继续运用,不过不受几何骨骼的拘束,往往把这些几何骨骼作为统一布局的依据,但并不作为“作用性骨骼”。即图案纹样可以根据创作意图超越几何框架的边界,灵活处理。以湖北江陵马山砖厂和长沙烈士公园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刺绣纹样为例,题材除龙凤、动物、几何纹等传统题材外,写实与变形相结合的穿枝花草、藤蔓纹是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题材。穿枝花草、藤蔓和活泼而富于浪漫色彩的鸟兽动物纹穿插结合,穿枝花草、藤蔓就顺着图案骨骼、矩形骨骼、菱形骨骼、对角线骨骼铺开生长,起著“非作用性骨骼”(即不是死板显露的几何骨骼)的作用。它们穿插自由,有的顺着骨骼线反复连续,有的将图案中转隔断,有的作左右对称连续,有的作上下对称连续,有的按上下、左右错开1/2的位置作移位对称连续,穿枝花草、藤蔓既起装饰作用,又起骨骼作用。在枝蔓交错的大小空位,则以鸟兽动物纹填补装饰。动物纹样往往头部写实,而身部经过简化,有的直接与藤蔓结为一体,有的彼此缠叠,有的写实形与变形体共存,有的数种或数个动物合成一体,有的动物体与植物体共生,以丰富优美和多样的形式,把动植物变体与几何骨骼结合,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服饰纹样设计思想的高度活跃和成熟。由于按几何骨骼对位布局,灵活运用同位对称与移位对称结合等方法,又打破几何骨骼的框架界限,因而纹样既有严整的数序条例,又有灵巧的穿插变化,虽然结构十分繁复,层层穿插重叠,仍然繁而不乱。此外,几何纹也很流行。
战国时期服饰纹样的题材,具有一定的象征含义,当时最为流行的龙凤既寓意宫廷昌隆,又象征婚姻美满。鹤与鹿都象征长寿。翟鸟是后妃身份的标志,鸱鸺(猫头鹰)象征胜利之神,以上题材多用于刺绣中。丝织纹样因受提花工艺的限制,战国时多限于菱形纹、方棋纹、复合菱形纹及在这类几何纹内填充人物、车马、动物等的变体纹样。限于篇幅,本书未能全部收入这些精美绝伦的纹样。

春秋战国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科技发展的突出表现

1.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铁和刚的冶炼技术成熟,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
2.牛耕技术的推广。
3.精耕细作的传统开始形成。许多农业技术已经与近代很接近。
4.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兴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农田水利灌溉水准大幅提高。
5.植物生态学和动植物分类学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发生的重大变化是?

铁犁牛耕的农业生产方式出现




春秋时期生产力进步的表现
春秋时期生产力发展的意义:1、生产力提高:春秋中后期铁制工具得到推广普及,逐渐代替了木石骨以及青铜器,生产工具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特器的使用标志着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进程中取得了重大进步,生产力得到很大提升。2、农业变革:牛耕的逐步推广是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发展的又一个重要因素,手工业生产技术...

春秋战国时代经济
四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 一、 农业生产发展 1. 工具与水利 ⑴.工具铁器牛耕的出现与推广 ⑵.耕作制度:垄作法 ⑶.水利:重视农业灌溉(战国时期都江堰)2. 土地私有制确立 ⑴.背景\/条件:生产力发展 井田制破坏 周室衰微,贵族把土地视为私产 管仲齐国改革,采取“相地而衰征” ⑵.过程:...

我国农业的发展历程?
如何获得稳定而可靠的食物来源成了农业起源的动力。距今1万至4000年前,也就是史称的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先人们创始了农业。一般认为,采集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种植业,狩猎活动孕育了原始的畜牧业。 从最原始的社会我们进化到了现在,我们的农业也发展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 我国农业发生最早的...

春秋战国时期的概况?
(2)政治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破坏了奴隶制的旧秩序,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和痛苦。但战争的结果加快了统一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也加快了变革的步伐。随着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他们在各诸侯国先后开展了变法运动,新的封建制度终于建立起来。变法最彻底的秦国,成为各诸侯国中实力最强者,后来...

中国农业发展史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

中国农业发展历史
一、精耕细作农业传统的奠基 中国农业最显著的特别就是建立在小农经济制度之上,以提高土还生产率为目的的精耕细作。这一特点的发生始于春秋战国时代。二、北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秦汉时期,我国农业在春秋战国开始的道路上进一步发展,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统逐渐形成。三、北方传统农业的发展 公元2世纪末,黄巾大...

我国古代对农耕种植有多么重视?
随着人们对于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不断积累、总结和高度概括,并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同时,人们逐步学会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高效的农业工具渐渐出现,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由于农耕及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培育出了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五谷"是古人对...

我国是从什么时候起开始在农业生产中使用铁器的?
春秋战国时期,铁的发现和炼铁的兴起,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各方面的发展。炼铁技术的快速进步是在长期积累的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铁的使用在春秋时期不广泛,战国时期的情况将大不相同。解放后,战国中后期出土了大量的铁农具或铁器。在辉县魏墓、长沙楚墓和兴隆燕遗址发现的铸造农具的铁制工具...

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
侯马大批铸造陶范的出土,显示出这一时期青铜冶铸业和采矿业的规模很大、水平很高。春秋中期以后,各诸侯国已经大量使用货币。金属货币的流通,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的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1、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生铁和刚的冶炼技术成熟,铁制农具得到广泛应用。2...

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最早形成于哪?是中原地区还是长江、黄河流域...
我国农业精耕细作的生产体系最早应形成于黄河中下游地区(包括中原地区)1.农业精耕细作的发生时期。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距今2780多年—2230多年)共500多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社会大变革和科技文化大发展时期。炼铁技术的发明,铁制农具的利用,大大提升了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进一步推动...

资源县17857035600: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营有哪些特点 -
郴仪普拉: 1.铁器和牛耕的使用.为精耕细作提供了条件.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 2.水利事业发展.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灌溉事业的发展.如“芍陂”的修建、邗沟的开凿等.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3.井田制的瓦解.土地由国有向私有转变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特点? -
郴仪普拉:[答案] 1 精耕细作的古代农业 1.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是如何发展变化的? 1.远古社会由“刀耕火种”发展到“石器锄耕”;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耕作方式. 2.中国古代的土地制是怎样演变的? 2.原始社会实行氏族公社土地...

资源县17857035600: 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特点是什么? -
郴仪普拉: 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概括为三点:一、农业技术的主流是精耕细作;二、以种植业为中心、农牧结合、综合经营的广大农区与以游牧为主的广大牧区同时并存和相互补充;三、各地区各民族农业发展的不平衡.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存在着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我国古代农业是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汇中向前发展的.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郴仪普拉: 中国古代农业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发展阶段及特征 -
郴仪普拉:[答案] 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不仅是人类的发祥地之一,而且也是世界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勤劳的中国人民曾经创造过令世界瞩目的文明,也产生过许多浸透血泪和辛酸的事迹.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悠久而漫长.从其发展历史来看,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个...

资源县17857035600: 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具有怎样的基本特点 -
郴仪普拉: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1、从耕作方式来看:铁犁牛耕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出现.汉代牛耕得到广泛推广.唐代发明曲辕犁之后,中国犁耕技术走向成熟.2、从经营方式来看: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
郴仪普拉: 1.家庭为生产基本单位2.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3.水利兴修推动经济发展.4.铁犁牛耕,精耕细作5.赋税徭役繁重6.土地高度集中,阶级矛盾尖锐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是什么?
郴仪普拉: 中国早期农业的特点是独立发展,自成体系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梨牛耕的逐渐推广 ,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 制的确立,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的小 农经济逐渐形成.其特征是:1.以家庭为单位 2.男耕女织3.自给自足4.自然经济.

资源县17857035600: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及其特点 -
郴仪普拉: 中国古代农业主要经营方式:小农经济. 小农经济简介: 小农经济是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结合,生产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 经营方式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 特点: 1.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 2. 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3.易受自然灾害、苛政、人口激增、土地兼并等影响.

资源县17857035600: 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有哪些?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郴仪普拉: 耕作方式:1 刀耕火种(原始农业主要耕作方式之一)工具以石斧,木耒(lei),骨耜 为主. 2 商周有青铜制品的工具 3 春秋战国,冶炼铁的技术提高,铁农具代替以前的工具,由此出现了借 助 铁农具和牛力的农业耕作方式,使精耕细作的...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