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宋有什么古画是六幅

作者&投稿:怀扶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中国著名的十二古画有哪些?~

唐人宫乐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48.7 厘米 横 69.5 厘米
本图描写后宫嫔妃十人,围坐于一张巨型的方桌四周,有的品茗,也有的在行酒令。中央四人,则负责吹乐助兴。所持用的乐器,自右而左,分别为筚篥、琵琶、古筝与笙。旁立的二名侍女中,还有一人轻敲牙板,为她们打着节拍。从每个人脸上陶醉的表情来推想,席间的乐声理应十分优美,因为连蜷卧在桌底下的小狗,都未被惊扰到!
这件作品并没有画家的款印,原本的签题标为「元人宫乐图」。仔细观察画中人物的发式,有的发髻梳向一侧,是为「坠马髻」,有的把发髻向两边梳开,在耳朵旁束成球形的「垂髻」,有的则头戴「花冠」,凡此,都符合唐代女性的装束。另外,绷竹席的长方案、腰子状的月牙几子、饮酒用的羽觞,还有琵琶横持,并以手持拨子的方式来弹奏等,亦在在与晚唐的时尚相侔。所以,现在画名已改定成「唐人宫乐图」。
宋/范宽/溪山行旅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206.3 厘米 横 103.3 厘米
范宽(活动于十世纪),陕西华原(今耀县)人,经常来往京师与洛阳一带。个性宽厚,举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长山水画,初学五代山东画家李成,后来觉悟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隐居华山,留心观察山林间,烟云变灭,风雨晴晦,各种变化难状之景,当时人盛赞他:「善与山传神」。此图是传世唯一的名迹。
巍峨的高山顶立,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细如弦丝的瀑布直泄而下,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的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画幅右角树阴有「范宽」二字款。
宋/郭熙/早春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158.3 厘米 横 108.1 厘米
郭熙(活动于西元十一世纪),河南温县人,神宗时为宫廷画师,早先曾经为京师几个重要的宫殿与寺庙绘制大型的屏风画或壁画,深受皇帝赏识,后来升迁为翰林图画院最高职位的「待诏」,制作了许多大型山水画。他擅长巨障长松,烟云变灭之景,山石用「卷云皴」,树木作「蟹爪」状,创为一派。
此图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是存世最着名之作。画上自题「早春」,顾名思义,画的是初春瑞雪消融,大地苏醒,草木发枝,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景物集中于中轴在线,近景大石与高大的松树,衔接中景「S」形的山石,隔着云雾,再起二峰,主峰居中,下临深渊,溪涧从谷间潺潺流下,深山中有宏伟的殿堂楼阁,悬崖上有草亭,背后衬以远山。左侧平坡委迤,遂觉有千里之遥。笔墨清润,构图综合高远、深远、平远法,呈现了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山水。
宋/黄居/山鹧棘雀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97 厘米 横 53.6 厘米
黄居(西元933~993年以后),为四川成都人。字伯鸾,五代花鸟名家黄筌之子,继承其父双钩填彩的风格。黄筌父子之画且成为宋初图画院比较画艺优劣的标准。
此幅中景物有动有静,配合得宜。像山鹧跳到石上,伸颈欲饮溪水的神态,就十分生动。另麻雀或飞、或鸣、或俯视下方,是动的一面;而细竹、凤尾蕨和近景两丛野草,有的朝左,有的朝右,表现出无风时意态舒展的姿态,则都予人从容不迫和宁静的感觉。下方的大石上,山鹧的身体从喙尖到尾端,几乎横贯整个画幅。背景则以巨石土坡,搭配麻雀、荆棘、蕨竹,布满了整个画面。画的重心在于画幅的中间位置,形成近于北宋山水画中轴线的构图方式。而具有图案意味的布局,有着装饰的效果,显示作者有意呈现唐代花鸟画古拙而华美的遗意。
宋/崔白/双喜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3.7 厘米 横 103.4 厘米
崔白(活动于十一世纪后半),濠梁人(今安徽凤阳东)。擅长道释、人物、山水、花木、鸟兽,尤精于花鸟。
本幅描绘两只山喜鹊,向一只野兔鸣叫示警。山喜鹊属鸦科鸟类,性机灵,喜群聚,有卫护领域的习性。画面上一只腾空飞来助阵,一只据枝俯向鸣叫,并向闯入者张翅示威,野兔知道这是威胁性不太大的鸟类,无需像遇到鹰隼那样紧张,故伫足回首张望,似欲回应经此路过不行吗?三者动态与其唿应之关系,恰构成似有「S」型之韵律动感。还有树木的枝叶、竹、草均受风而有倾俯之姿,更添增了活泼生动的神韵。这种自然生态中的景象,不是从笼槛中能观察到的,画家必需具备精湛的绘画描写能力,而且时常到郊野观察,在偶然中见此生动有趣的一幕,遂以精练的技法忆写稍纵即逝的景象,再参考平时曾画过的相关画稿,或继续观察描绘,始能慢慢完成工谨详实的作品。画成于嘉佑辛丑(1061)年.
宋/李唐/万壑松风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88.7 厘米 横 139.8 厘米
李唐(约1049~1130后,另一说约1070~1150后),河阳三城人,字古,北宋徽宗朝任职翰林图画院。靖康之难后,中原纷乱,建炎年间(1127~1130)李唐渡江至杭州,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重建画院又重入画院,授成忠郎,为画院待诏,赐金带。
主峰旁边的远山上,题有「皇宋宣和甲辰(1124)春河阳李唐笔」,高龄的李唐表现的山石仍然是雷霆万钧的阳刚力量。主峰布置在画幅中央,左右有高低参差的插云尖峰。画中冈峦、峭壁似刚被斧头凿过的痕迹,是典型的斧噼皴法,这一片石质的山,显现出特别坚硬的感觉。山腰处朵朵白云,好像是冉冉欲动,一方面把群山的前后层次感划分出来,还使画面有了疏密相间的效果,也使整个气氛上有柔和调剂的一面,不会因为太密、太实而让欣赏者有过分的压迫感。山巅的丛树,近树的松林,有隐有现的石径,加强了画面幽深的情调。左方中景各有瀑布一线垂下,几折而后,转成一滩溪涧,涧水穿石而过,如闻声响,真是画到有声就是诗。
元/吴镇/双松图
轴/绢本/水墨画
纵 180 厘米 横 111.4 厘米
吴镇(1280~1354),浙江嘉兴魏塘镇人。字仲圭,号梅花道人,又尝自署梅沙弥。吴镇工诗文,善草书。擅画水墨山水和墨竹。与黄公望、倪瓒、王蒙合称为「元四大家」。
吴镇早年常临摹北宋名家的山水画,五十岁以后,画风逐渐成熟。幅左款题:「泰定五年(1328)春二月清明节,为雷所尊师。吴镇。」知此画为吴镇四十九岁的作品,是他传世的画迹中,署有年款最早的一件画作。
画中双树擎天而立,树后有一条蜿蜒的溪流渐渐地向后推延,几户房舍座落在岸边,空间深邃。虽然这件画轴的画题是「双松图」,可是从画上两棵树的枝干看来,吴镇画的应该是桧树才对。画中桧树的枝纠结,仍然保存了李成、郭熙画树的风貌。树皮以长披麻皴来表现,笔法又和董源、巨然相似。坡岸多作矾头,也是董巨山水画的重要特色。全作的笔力雄劲,墨气沈厚,有一种平淡天真的韵致。
宋/苏汉臣/秋庭戏婴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97.5 厘米 横 108.7 厘米
苏汉臣是北宋末的汴梁人,靖康之难后,跟随宋室,迁居钱塘。详细生卒年已经不可考,大致的活动时间为十一世纪末至十二世纪中期。他早年曾当过民间画工,宣和年间被征入徽宗画院。擅长画佛像及人物,其中尤以童婴题材最为人所赞赏。
本幅画庭院中,姊弟二人围着小圆凳,聚精会神地玩推枣磨的游戏。不远处的圆凳上、草地上,还散置着转盘、小佛塔、铙钹等精致的玩具。背景部分,笋状的太湖石高高耸立,造型坚实挺拔,周围则簇拥着盛开的芙蓉花与雏菊,这样的布局,不仅冲淡了湖石的阳刚之气,也充分点出秋天的节令。
由于画中姊弟俩所玩的枣子,是中国北方的作物,在当时的江南并不生产。加上全画的描写,极端细腻、写实,符合北宋末期的宫廷院画特质。根据这项线索,推测此作完成的时间,应该是在徽宗的宣和画院时期。
宋/刘松年/画罗汉
轴/绢本/设色画
纵 117 厘米 横 55.8 厘米
刘松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居清波门,故人称之为暗门刘。淳熙间(1174~1189)为画院学生,至绍熙年间(1190~1194)成为画院待诏。师张敦礼,工画人物、山水,而神气精妙,过于其师。宁宗时(1195~1224)进「耕织图」称旨,赐金带,时称绝品。
本院藏画中,有三幅刘松年画罗汉,每幅都款署「开禧丁卯(1207)刘松年画」,此轴即为其中之一。幅中罗汉浓眉高鼻,貌若印度高僧,身着右袒式袈裟,倚树沈思。身侧随侍的和尚以衣袂承接树上长臂猿所摘之石榴,身前尚有二鹿仰观,画面生动。此罗汉脸上满布皱纹,双眉蹙起,神情专注,栩栩如生。全作用笔变化多端,衣纹流畅罗汉头后的圆光,及三树枝柯掩映,层次分明。全画敷色妍丽,繁缛精美,皆臻绝纱。
宋/马远/雪滩双鹭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 59 厘米 横 337.6 厘米
马远(活动于西元1190~1224年),字钦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光宗、宁宗朝画院待诏。擅画山水,不论构图、笔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创立「水墨苍劲」一派风格。与夏圭齐名,人称马夏。
雪崖枯枝,芦竹寒汀,滩旁四只白鹭,均做瑟缩之状,寒天的景致,令人有着身临其境的感觉。而浓淡墨色画出的树石、远山和芦草,对比于留白的积雪处,和几不见墨痕的白鹭们,在黑白之间,充分表现出清冷的意趣,达到了画雪得其清的境界。另从岩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扩展,势如蛟龙升腾游动,这种笔势往下拖垂,形成长而斜向伸出的画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马远」风貌。
宋/马麟/秉烛夜游
册/绢本/设色画
纵 24.8 厘米 横 25.2 厘米
<纨扇画册>第二幅
马麟(约西元13世纪),祖籍山西河中(今永济县),后迁居浙江钱塘。宫廷画家马远之子, 曾任职南宋宁、理宗(1194~1264)两朝画院,位至只候。作画题材广泛,工山水、花鸟,也擅长人物。其作品多进呈君王供赏玩或颁赐用,画上常见有南宋宁宗、杨皇后(1162~1232)及理宗的题诗。
此图取材自苏东坡海棠诗:「东风泛崇光,香雾霏霏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更烧高烛照红妆。」绘夜色掩映的深堂廊庑,茫茫夜色中庭院烛光高照,映照园中海棠盛开。
一士人据太师椅当门而坐,品味幽静月夜良辰美景。马麟对自然观察敏锐,写生功夫颇深,抒情小景工致细腻,表现宫廷园苑亭廊建筑和园林布局,作品有院体画工整细致的特点,极富有情致。
宋人人物册/绢本/设色画
纵 29 厘米 横 27.8 厘米 
历代画幅集册第一幅
本幅画士人坐于榻上,驻目凝思,执笔似欲书写。身旁陈设琴、棋、书、画四事,以及饮食之物,童子在旁斟酒。榻后有座屏风,其上悬挂着士人之写真画轴。画中主人公集文人之雅玩趣事于身边,表现出闲适雅逸之生活。关于画中之人物,可能是追想王羲之,事实上是反映宋文人的生活。南宋流行之“烧香、点茶、褂画、插花”等情趣,在北宋末已酝酿发展中,本幅可见其端倪。一般「画中画」的屏风,多填饰以山水,本幅则以花鸟为饰,相当难得。不但反映出北宋末汀渚水鸟的风格,也反映出徽宗朝花鸟画特别兴盛的时代性。
本幅画曾经宋徽宗、高宗、清高宗等帝王收藏。清高宗对画中人物甚感兴趣,曾命姚文瀚也画张相似构图之作,画中人物则代之以穿着士服的乾隆皇帝,流露出皇帝也向往雅逸文人生活的心意。

作者:吴钩(腾讯·大家专栏作者,历史研究者)
  对于中国传统社会,今人有两种看起来严重对立的评价:一种认为,古代政府是全能政府,什么事情都管,权力没有边界;另一种则提出,古代政府是小政府,政府职能非常简单,除了收税与司法,几乎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务。
  以常理常情,便可判断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如果说中国古代政府什么都管,那管得过来吗?像后世的罗马尼亚那样设立“月经警察”了吗?或者像中世纪教会那样规定了“传教士体位”吗?显然没有嘛。反过来,如果说古代政府不提供任何公共服务,那居民又如何组织公共生活?特别是城市,消防、供水、环卫、交通、治安秩序、福利救济等公共服务,该由谁来提供?
  在清末上海,疏浚河道、修筑公路、清洁街道、修建路灯等市政工程由一个叫做“上海城厢内外总工程局”的民间自治机构负责。但这是晚清绅商势力崛起、而清代政府公共职能退化的缘故。当我们将目光聚焦到宋代,却会发现,宋政府的公共职能是相当健全的,至少跟当时的社会需求是匹配的。
  从《武林旧事》、《梦粱录》等南宋笔记,便可找到政府为满足临安市民生活之需而供应的各种公共服务:从城市的集中供水到发达的消防系统,从建设公共游乐设施到为贫困市民提供福利救济。只不过,文字的记载显得零散,而且未免有些枯燥。好在两年前,有一幅收藏于美国福瑞尔美术馆的《西湖清趣图》在国内公布了全图,让我们有机会一睹南宋杭州一部分市政设施的形象。
  《西湖清趣图》的主图长达16米,从钱塘门绘起,逆时针绕西湖一圈,再回到钱塘门,环360度描绘了南宋西湖全景。有学者认为这是一幅堪比《清明上河图》的宋画,另一些学者则质疑此图为清人的伪作。我看过双方争论的文章,觉得质疑者的证据并不能说服我,《西湖清趣图》即使不是宋人所绘,也必有宋朝粉本供临摹,因为后世的画家如果单凭想象,是不可能将南宋西湖景观描绘得如此造车合辙的。
  从美术鉴赏的角度来看,《西湖清趣图》的笔法可谓拙劣,难及《清明上河图》之万一。但作为图像史料,《西湖清趣图》蕴藏着文献未记录的丰富信息,是不可多得的了解宋代杭州城市建筑与公共设施的历史图像。
  【消防队望火楼】
  让我们展开这幅《西湖清趣图》吧。在钱塘门外左边的高处,画家绘出一座高耸的塔状建筑物。这是杭州城的望火楼,城市消防设施之一。



  望火楼
  南宋时,临安的街道每隔二百余步,即设一个消防站,叫“军巡铺”,每铺布置巡逻兵三至五人,“遇夜巡警地方盗贼烟火”。同时,宋政府又将杭州城内外划分成二十三个消防区,叫做“隅”,各隅分别配备消防官兵一百至数百员,叫“潜火兵”;每隅又建望火楼一座,日夜派人瞭望,一旦发现烟火立即拉响警报,驻守该隅的“潜火兵”马上出动灭火,不劳百姓动手。宋代的其他城市也配备有消防队,如建康、会稽、泉州、静江等州府,均有潜火队。《西湖清趣图》此处所绘,当是杭州“钱塘隅”的望火楼。
  按宋朝的国家工程建设标准《营造法式》,望火楼由砖石结构的台基、四根巨木柱与顶端的望亭三部分组成,台基高十尺,木柱高三十尺,望亭高约八尺,整座望火楼高达四十八尺左右,接近16米(按一宋尺约等于0.32米计算)。不过《西湖清趣图》中的钱塘隅望火楼,看起来并非由四根巨木构成,而是更牢固的砖砌结构。
  一些研究中国近代史的人似乎并不知道宋代已经出现了专职、专业的消防队,而将1852年上海租界当局在虹口建立的“沈家湾义务消防队”视为中国第一支城市消防队。那么我们不妨来比较这相隔600年的两个消防机构,看看哪一个更为先进。
  就硬件设施而言,13世纪的消防设备无疑不能跟19世纪的比。宋朝潜火队的常用设备是“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而沈家湾义务消防队则从国外购入了先进的蒸汽机移动水泵。另外,沈家湾消防队的瞭望台高达30多米,也远远高于宋代的望火楼。
  但从消防制度的角度来看,高下之分可能要倒过来。沈家湾义务消防队,从其名字便可看出,这是一个业余性质的灭火组织,说白了,消防队员是不专业的乌合之众,直至1919之后,这支消防队才改为完全的雇佣制;而宋朝的潜火队乃是由专职、专业的消防官兵组成,潜火兵平日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
  沈家湾消防队采用鸣钟的方式拉响火警,并用钟鸣次数来表示起火的地段。租界当局当辖区划成若干个防火警报区,当火警响起时,如果每隔10秒钟鸣一声,即表示第一区发生火灾;如果每隔10秒钟鸣两声,表示第二区发生火灾;如果每隔10秒钟鸣三声,表示第三区发生火灾。这个警报机制看起来很开脑洞。
  但,且慢,来看看宋人的做法。南宋杭州的望火楼以敲锣为火警警报,同时以旗为号(夜晚改以灯为号),指明失火方位。宋政府先将杭州城内外划成几个防火警报区,并进行编码,比如,朝天门内的区域代码是三,朝天门外的区域代码是二,城外的区域代码是一,消防警报拉响后,潜火兵根据望火楼打出的旗帜(或灯笼)数目与方向,便可立即判断出失火的方位,争取第一时间出动救火。
  ——嘿,我真有点儿怀疑,上海租界的消防队是不是从宋朝的消防制度得到灵感。
  【集中供水系统】
  2015年11月,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西湖边发现一处南宋时的居民用水设施,考古现场发掘到一口方井,井口一侧的水渠横卧一根木管。考古所的专家称,“这是杭州古代的一种集中供水系统。”如果以一根输水管的出土就断言古代杭州出现了集中供水系统,未免有些轻率。不过,查文献记载,宋朝时候,宋政府确实在杭州城建成了集中供水网络。集中供水,放在1000年前,是相当了不起的市政工程了。
  原来,杭州“本江海故地,惟附山乃有甘泉,其余井皆咸苦”,城内地下水不能饮用。唐时杭州刺史李泌开凿六井,引西湖之水,才解决了杭州居民的饮水问题。北宋熙宁年间,六井废坏,知州陈襄又招募了四名工程师,重修供水工程:在西湖建造六个水口,城内整修六口井池,“以竹为管”,引西湖水储于城内六井,供市民汲取饮用。但竹管极易堵塞,元祐年间,知杭州的苏轼又改用“瓦筒盛以石槽,底盖坚厚”,将竹管更换为瓦筒管道。
  南宋时,杭州成为国都,“四方辐辏,百司庶府,千乘万骑,资于水者十倍昔时”;“百万之众,仰给此水,其所关系尤重”。因此,对六井供水系统的维修便成了历任府尹的重点市政工程。淳祐七年(1247),由于西湖六个水口一带,多被居民占为荷荡,于是淤泥堆积,水质浑浊,严重影响供水。临安政府用三万贯会子赎回被占用的荷荡,“锄掘菱荷”,“开掘深广,潴蓄湖中之水,以资京城日用之常”。又“用石砌结,疏作石窗,立为界限,澄滤湖水。舟船不得入,滓秽不得侵,使井口常洁,咸享甘泉”。
  到咸淳六年(1270年),新任临安府尹潜说友再次大规模整修供水工程:一、疏浚西湖水口,“以澄其源”;二、扩建供水管道,“更作石筒,袤(纵长)二千七百尺(接近900米长),深广倍旧”;三、增修排水沟,“又别为沟,疏恶水,行于路之北”,供水管道与排水管道是分开的;四、修建井亭,“极宏敞,旁为神祠,置守者使无敢污漫”。
  可以说,西湖六个水口对于南宋杭州的供水系统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政府要将水口围起来,立石窗过滤湖水,又禁止往水口扔杂物垃圾,禁止舟船驶入附近水域。这六个水口是什么样子的呢?《西湖清趣图》将它们都绘出来了,依次为涌金池水口、镊子井水口、相国井水口、杨家府水口、激赏库水口、小方井水口。



  【西湖六水口】
  为净化西湖水源,宋政府还在湖边建设水闸,用于截留山洪,澄清泥沙。杭州的暴雨季节,凤凰山的山洪挟泥沙而下,致使“泥滓侵浊西湖”,因此,临安府“特置堤岸于湖侧,引水直至澄水闸”,待泥沙沉淀下来之后,清水再排入西湖;“又有南闸者,亦分方家峪之水,故置闸焉”。这个“澄水闸”,也可以在《西湖清趣图》中找到:



  澄水闸
  【公共游乐设施】
  如果套用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城市供水系统显然是满足市民生理需求的市政工程,消防系统是满足市民安全需求的市政工程。那么宋政府还会提供旨在满足市民更高层次之需求的公共设施吗?
  答案是,有的。
  宋时杭州人喜游乐,而西湖又是游玩的好去处。《梦粱录》载,西湖边尽是皇家园林、寺院园林,“钱塘玉壶、丰豫渔庄、清波聚景、长桥庆乐、大佛、雷峰塔下小湖斋宫、甘园、南山、南屏,皆台榭亭阁,花木奇石,影映湖山,兼之贵宅宦舍,列亭馆于木堤;梵刹琳宫,布殿阁于湖山,周围胜景,言之难尽”。这些园林都对游客开放,跟今天的公园差不多。实际上整个西湖便是一个巨型的公共园林,“湖山游人,至暮不绝,大抵杭州胜景,全在西湖,他郡无此,更兼仲春景色明媚,花事方殷,正是公子王孙,五陵年少,赏心乐事之时,讵宜虚度?至如贫者,亦解质借兑,带妻挟子,竟日嬉游,不醉不归”。
  为方便杭州市民出游,宋政府在西湖建造堤坝、桥梁、码头。宋人称码头为“上船亭”, 《梦粱录》、《武林旧事》提到的上船亭便有钱塘门外上船亭、涌金门外上船亭、杨郡王府上船亭、惠明院上船亭、贾府上船亭,等等。《西湖清趣图》也画了很多处上船亭,下图是钱塘门外的一处上船亭:



  钱塘门外一处上船亭
  此处上船亭旁边,停泊着几条南宋西湖特有的游船。按《梦粱录》的记述,西湖中,“大小船只不下数百舫。有一千料者,约长二十余丈,可容百人。五百料者,约长十余丈,亦可容三五十人。亦有二三百料者,亦长数丈,可容三二十人。皆精巧创造,雕栏画,行如平地。……若四时游玩,大小船只,雇价无虚日。遇大雪亦有富家玩雪船”。总之,游客要租船游湖,非常便利。
  宋代西湖最著名的长堤,当为“苏公堤”,为苏轼任杭州太守时所筑。其时西湖为葑田所占,“湖南北三十里,环湖往来,终日不达,若取葑田积之湖中为长堤,以通南北,则葑田去,而行者便矣”。因此,苏轼在整治西湖之后,又利用葑田的泥土、葑草修建长堤,“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之苏公堤”。我们展开《西湖清趣图》,便可以看到以六桥相接的苏堤了,堤上不但种了芙蓉、杨柳,还建有上船亭、凉亭。显然,凉亭是修建来供游客憩息的。如果你看得够仔细,还会发现那芙蓉树下与杨柳树下,都围着一圈栏杆,这是为了防止游客攀折树木吧?



  苏堤
  看图像的魅力就在于,只要你观察细致,总是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发现。在《西湖清趣图》的孤山路尽头,我也找到了一处极不起眼的公共设施:宋政府在路边安置了几张长椅、长桌。有游客正在长椅上休息。从这个文献似乎未有记录的图像细节,我觉得可以体会到宋代杭州市政建设的贴心:你如果游玩累了,可以找张椅子坐下来,歇一口气,吃些小点心,再随意看看身边的湖光山色,多惬意啊,不知不觉便忘掉了疲惫。



  西湖边的公共长椅
  【余话】
  宋朝城市的公共设施,当然不是只有《西湖清趣图》所表现的几种,还有其他维系城市正常运转的公共工程。比如地下排水系统,到过杭州的马可·波罗曾记录说,“通行全城之大道,两旁铺有砖石,各宽十步,中道则铺细沙,下有阴沟宣泄雨水,流于诸渠中,所以中道永远干燥。在此大道之上,常见长车往来,车有棚垫,足容六人。游城之男女日租此车以供游乐之用,是以时时见车无数,载诸城民行于中道,驰向园囿。”可知杭州城建有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再据《梦粱录》,宋政府还会定期派人疏通这些地下暗沟:“遇新春,街道巷陌,官府差雇淘渠人沿门通渠;道路污泥,差雇船只搬载乡落空闲处。”
  再如福利机构,《梦粱录》记载说,杭州戒子桥西设有“施药局”,对前来诊视的患者,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一的价钱“给药医治”;施药局旁边又有“慈幼局”,“如陋巷贫穷之家,或男女幼而失母,或无力抚养,抛弃于街坊,官收归局养之,月给钱米绢布,使其饱暖,养育成人,听其自便生理,官无所拘”;又有“养济院”,凡“老疾孤寡,或贫乏不能自存及丐者等人”,政府“籍家姓名,每名官给钱米赡之”。
  这些见于南宋杭州城的公共设施,《西湖清趣图》似乎都没有描绘出来。当然也有可能是,作者其实已绘于画面,却因为没有文字标注,我们未能将它们从一大堆寻常的建筑物中找寻出来。甚是遗憾。
  美国评论家李普曼说过:“最好的政府是管制最少的政府,这完全正确;但同样正确的是,最好的政府也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这个“最好的政府”,恐怕只能存在于想象中。宋朝政府当然谈不上是“最好的政府”,不过,跟其他王朝相比,宋政府大概可以称得上是“提供服务最多的政府”吧。
(来源:腾讯)

南宋的马麟 有六幅传世名画:

 

1、夏禹王像

 

2、夕阳秋色图

 

 

3、三官出巡图

 

 

4、芳春雨霁图

 

 

 

 

5、橘绿图

 

 

6、静听松风图




中国南宋有什么古画是六幅
1、夏禹王像 2、夕阳秋色图 3、三官出巡图 4、芳春雨霁图 5、橘绿图 6、静听松风图

南宋《六龙图》以3亿人民币天价成交于纽约佳士得
而彼时的绘画,正处于北宋院体画向文人画转型的过程中,《九龙图》堪称是典型的文人之作,他自然而然的在画中题诗,卷尾提记,诗、书、画相结合,成为南宋文人画的代表之作。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有一幅陈容的《五龙图》,纵21.7厘米,横146.6厘米,为纸本墨笔。此图共画五龙,分置于山石、云雾和急流之中。五龙动态...

宋陈居中文姬归汉图基本资料
宋陈居中的《文姬归汉图》是一幅具有历史价值的中国古画,堪称艺术瑰宝。这幅画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历史内涵,在中国的绘画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它属于南宋时期的杰出作品,由著名的画家陈居中创作。该画作的规格颇为宏大,为轴装绢本,采用了设色和工笔技法,尺寸为147.4厘米宽,107.7厘米高...

宋夏圭临流抚琴图古画简介
夏圭的《临流抚琴图》是一幅描绘高士在流水边抚琴的南宋院体画作。画中人物身处清幽环境,形象刻画细腻,展现出夏圭对写实的强调。他在用水墨技法上独树一帜,通过墨笔急扫与水笔接染,使得画面色彩透亮,清新自然。树木部分,他运用意笔勾勒枝干,既有苍劲之感,又富于动态,疏密有致,给人以生动之感...

宋法常观音图基本资料
宋法常观音图是一幅备受瞩目的中国古画作品,它的详细信息如下:此画作名为《宋法常观音图》,由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法常创作。这幅画作在中国艺术历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属于南宋时期的珍品。它采用了绢本材质,立轴形式,设色丰富,展现了当时绘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令人惊叹的是,这幅珍贵的艺术品目前保存在日本...

骷髅幻戏图的介绍
骷髅幻戏图是中国南宋的一副古画,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南宋 夏圭的《渔笛清幽》图简介
【类别】中国古画 【年代】宋代 【文物原属】故宫旧藏 【文物现状】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简介】图卷,纸本,水墨画。尺幅:46.5 公分,横:889.1 公分。夏圭(活动于1180~1230前后)字禹玉,浙江钱塘人。与李唐(约1049~1130后)、刘松年(活动于1174~1194)、马远(活动于1190~1224)合称为南宋...

故宫的那幅800年的古画,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
这幅画距今大概有800年历史,然而却没有人能够看懂这幅画,此画的名字叫《骷髅幻戏图》,然而初次看到这部画,大家都觉得这就是一部普通画作,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就连骷髅的影子都看不到。这幅画的画家就是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画家李嵩,他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从小他出身贫寒,以木工为生。业余的时候...

古人怎样鉴赏古画
1、纸绢鉴定 书画所用的材料绢和纸对于书画的断代起着一定的作用。绢和纸的鉴定是鉴定书画又一途径。晚周帛画和战国楚墓帛画以及稍晚时候的马王礁汉墓帛画,均是画在较细密的单丝织成的,至今为止未见用双丝绢的(即经线是双丝,纬线是单丝织成绢)。五代到南宋时期的绢,从表面来看,除了单丝绢外...

中国国画是什么
中国画的分科,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分为六门;北宋《宣和画谱》分为十门;南宋邓椿《画继》分为八类。元代汤垕《画鉴》说:“世俗立画家十三科,山水打头,界画打底。”明代陶宗仪《辍耕录》所载“画家十三科”是:“佛菩萨相、玉帝君王道相、金刚鬼神罗汉圣僧、风云龙虎、宿世人物、全境山林、花竹翎毛、野骡...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中国南宋有什么古画是六幅 -
皮新泰尼: 南宋的马麟 有六幅传世名画: 1、夏禹王像 2、夕阳秋色图3、三官出巡图4、芳春雨霁图5、橘绿图6、静听松风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桃花鸳鸯图欣赏 -
皮新泰尼: 南宋佚名工笔花鸟画《桃花鸳鸯图》.此图绢本,横49、纵105.3厘米.它曾为明代项氏天籁阁、蕉林梁相国先后收藏,近代曾入吴湖帆先生之手.新中国建国后为南博所征集、珍藏.吴湖帆对此画评价极高,认为“恐世传徐黄真迹不是过也....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中国古代有哪些名画?列举3,4幅即可 -
皮新泰尼: 1 张择端(1085年-1145年), 字正道,北宋著名画家,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县)人,曾在北宋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事绘画,曾为宣和年间翰林待诏,后因为丢失官位家居,以卖画为生.其自幼好读书,又攻绘画.擅长“界画”,尤善画舟车、市街、城郭、桥架皆独具风格.他的代表作有《清明上河图》、《烟雨风雪图》和《西湖争标图》等.2 顾恺之(公元346—407年)字长康,小字虎头.晋陵无锡人.东晋时期杰出的人物画家.3 《富春山居图》元代画家黄公望作4 韩熙载(902-970),字叔言,五代十国南唐官吏,青州人.《韩熙载夜宴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清明上河图被称为南宋文明中外的小百科全书 -
皮新泰尼: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作品,宽24.8厘米,长528.7厘米,绢本设色;作品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的构图法,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总计在五米多长的画卷里,共绘了五百五十多个各色人物,牛、马、骡、驴等牲畜五、六十匹,车、轿二十多辆,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桥梁、城楼等也各有特色,体现了宋代建筑的特征.首段,汴京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码头.后段,热闹的市区街道.整篇作品内容丰富,结构严谨,繁而不乱,长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贵的是,如此丰富多彩的内容,主体突出,首尾呼应,全卷浑然一体.画中每个人物、景象、细节,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简、动静、聚散等画面关系,处理得恰到好处,达到繁而不杂,多而不乱.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 梁凯的简介及代表作及他的风格是什么啊
皮新泰尼: 宋代人物画在题材开拓方面成就突出,画法也有创新.南宋时期梁凯的减笔人物画开启了元明清写意人物画的先河. 代表作:《六祖截竹图》、《泼墨仙人图》、《布袋图》、《寒山拾得图》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中国宋朝最有名的画家是谁? -
皮新泰尼: 宋代山bai水画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是李成、范宽的传派,著名者du有燕文贵、郭熙、许道宁等,其共同特点是以坚挺的线条来描zhi绘北方的雄山大川,给人以dao冷峭雄峻之感,南宋著名山水画家有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版李唐更创大斧劈皴,用笔方硬,气势磅礴; 还有张择端 清明上河图的权作者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的绘画风格特征,并对著名画家及作品进行分析 -
皮新泰尼: 在南宋,“以小观大”成为院画家们创作和观者欣赏的最主要方法,它是“边角之景”的绘画形式在美学思想上的反映.此时的“小”已经不是体积被缩小的全景山水的个体,而是一个浓缩的点,是画家深入观察和深刻认识对象后提炼而出的点...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院体画有何特点?你认为是哪些原因导致该特点的出现? -
皮新泰尼: 从东晋开始中国画的特点就不是写实了,南宋院体画注重意境,构图独特,重心多偏左或偏右,画风尽显苍凉,对故土怀念成为主题. 原因:南宋的政治环境,偏安一隅,丧失大片国土;理学的兴起,注重士人对内心的反省.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是不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鼎盛时期 -
皮新泰尼: 南宋画在中国绘画艺术发展史上具有独特地位.中国水墨山水和花鸟画的起源、山水画“皴”笔法的形成、梅兰竹菊入画以及墨竹的画法,均发端于五代而成熟于宋.南宋画题材偏重于花鸟山水并与文学互通因缘,因此南宋画又被称为我国“绘...

门源回族自治县18314929467: 南宋四大家有哪些
皮新泰尼: 指中国画史上的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亦称“南宋四家”简称:“李、刘、马、夏.”四家中李唐略早,刘、马、夏继承发展李唐的画法,成为南宋画院的主流.他们四家的风格特点是:李唐之画刚劲犀利,气魄雄伟;刘松年之画受李唐影响,而又工整方面更为突出.马远、夏娃师李唐笔直法刚劲简括,水墨淋漓,构图书馆多向特写.有“马一角”、“夏半边”之称.其画风对明代的浙派和院体山水画有较大的影响. 属豪纵简略一路画风,初无此称,屠隆说:“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此南渡以后四大家也.”张丑认为:“南宋刘松年为冠,李唐、马远、夏圭次之.”张泰阶则曰:“刘、李、马、夏,俱负重名,而李、马为最.”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