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柳这一文学意象的演变与形成

作者&投稿:太迹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什么是"意象"?~

一、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意象的名词解释是: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拓展资料:
1、举例说明:
单纯的概念不好理解,下面我们举例来说明,以柳树为例:他的意象是惜别,留恋,祝愿。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
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
例1:
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例2: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例3: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例4: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2、意象与意境的区别:
意境是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是抒情作品中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及其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意象是以表达哲理观念为目的、以象征性或荒诞性为基本特征以达到人类理想境界的表意之象,即为艺术典型。
根据这个界定,我们可得出以下几点:首先,意象是一个个表意的典型物象,是主观之象,是可以感知的,具体的;意境是一种境界和情调,它通过形象表达或诱发,是要体悟的、抽象的。其次,意象或意象的组合构成意境,意象是构成意境的手段或途径。正确的把握二者都需要想象。

折柳这一文学意象,是柳之一物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被使用的意象,其根源,大概是出自《诗经》,《诗.小雅.采薇》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依依」二字,裴普贤在《诗经评注读本》中解作「柔拂貌」,马持盈在《诗经今注今译》中解作「柔嫩婀娜的样子」。不论是柔拂,或是柔嫩婀娜,都令人感到离情之不舍。

然而,柳真正和别情扯上关联,是由於汉代「折柳送别」的习俗,根据《三辅黄图》说:「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由於柳与「留」同音,折柳以表达留客,留恋难舍之情9。因为有了这个习俗,柳才开始有了别情的象徵,相传是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中,即有:「年年柳色,霸陵伤别。」的句子。然而,为何柳会象徵「离情」呢?锺玲先生认为有三种可能性:

一、        可能因为垂柳本身的形状,千万条柔枝,依依低垂,而送别者与远行者对彼此也是愁绪万千、依依难舍,因此产生移情作用

二、柳丝令人联想到绳线,可以用来系住离人的心

三、折柳此一动作,也是活生生的切断与分离

由於柳枝是柔软的,当它扬起的时候,就彷佛看到千万只手在向你招摇。在平时,看到柳枝的招摇,心中已不免起感触,何况是离别的时候,人在向你招手,柳枝也在向你招手,此情此景,怎令人不伤感?

在唐宋词当中,用「柳」来象徵离情别绪意象的词有许多,如柳永<雨霖铃>:「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温庭筠<菩萨蛮>:「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门外草萋萋。送君闻马嘶。」但是,历来最为人所称道的,还是周邦彦的<兰陵王.柳>:

柳阴直。烟裏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  闲寻旧踪迹。又酒趁哀弦,灯照离席。梨花榆火催寒食。愁一箭风快,半篙波暖,回头迢递便数驿。望人在天北。  凄恻。恨堆积。渐别浦萦回,津堠岑寂。斜阳冉冉春无极。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沈思前事,似梦裏,泪暗滴。

这词,历来有两个说法,一是行客之词,一是送客之词,在这里,不对这个问题下结论,因为和本文所要讨论的主题无关。

探讨的的是词的首片,将柳与别离之间,紧密的结合,而对柳的形象,也钩勒得非常鲜明,至於二、三片,虽然也是写离愁,但却和柳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这里只就首片来作一个赏析。首片一开始,作者就写道「柳阴直。烟裏丝丝弄碧」,从远镜头的整片柳树,拉到近镜头的柳条丝丝,这两句看似是描写柳的样子,然而在「丝丝弄碧」几字当中,令人感到的,不纯然只是写景的成份而已。接下来的「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过春色」,写的是垂柳送别的景象,首先点明了所在之处 ── 隋堤,「曾见几番」四个字,写出自古以来,多少人在此离别,令人有无止无尽之感,而「拂水飘绵」,是形容柳枝在水面上飘扬的样子,写出了柳树依依惜别的样子,与「送行色」结合起来,让人感到送别时的无限柔情。作者在描写了柳树的样态,以及送别之後,突然写道「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突然从外在的景物,写到自己的身上,隐约的透露出自己厌倦了这种仕途生活,但是,这种情感只是一吐即收,因此接著又写「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这几句词当中,有用到先前提到的「折柳送别」的典故,而「年去岁来」,和先前的「曾见几番」互相呼应,「应折柔条过千尺」表面上写的是柳枝被人折下的数目之多,然而作者所要表现的,或许是人间离别的频繁吧?

折柳,前面已经提到过,汉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据《三辅黄图》记载:「霸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因为有这个习俗,後代文人在文学作品当中,便多藉著「折柳」来代表离情,例如张九龄<折杨柳>诗:「纤纤折杨柳,持取寄情人。」王之焕<送别>诗:「近来攀折苦,应为离别多。」 

在唐宋的咏柳词当中,用到折柳这个典故的词,可以说是不胜枚举,例如周邦彦<兰陵王.柳>:「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章谦亨<念奴娇.垂杨>:「垂杨得地,在楼台侧畔,无人攀折。不似津亭舟系处,只伴客愁离别。」吴文英<花心动.柳>:「去年折赠行人远,今年恨、依然纤手。」等等,都是用折柳来表示离情。

折柳送别,一开始的时候是在长安东的霸桥,後来这个习俗慢慢的传开了,於是不论在什麼地方,都可以折柳送别,但是,究其根源还是在霸桥。因此,有时候文人要讲离情的时候,不用折柳,而是用灞桥(陵)来表示,例如高观国<柳梢青.柳>:「翠拂晴波,烟垂古岸,灞桥春色。」许庭<临江仙.咏柳>:「不见灞陵原上柳,往来过尽蹄轮。」不过,诗人在用灞桥的时候,虽然要表示的也是离愁,但是和用折柳的词比起来,却比较隐晦,只是一种淡淡的愁。




折柳这一文学意象的演变与形成
折柳这一文学意象,是柳之一物在文学作品中最常被使用的意象,其根源,大概是出自《诗经》,《诗.小雅.采薇》末章云:「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依依」二字,裴普贤在《诗经评注读本》中解作「柔拂貌」,马持盈在《诗经今注今...

为什么古人的文章或诗歌中都爱用“杨柳”这个形象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抒发了李白对故乡的无限牵挂。3.“柳”絮飘忽...

“柳”在中国文学典故中,通常用来表示
一般诗人以“柳”为意象入诗,皆从折枝相赠上着想,如施肩吾《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白居易《忆杨柳》“曾栽杨柳江南春,一别江南两度春。遥忆青青江岸上,不知攀折是何人”等等。而...

树柳柳树的文学意象
文学中的树柳意象,起始于汉字“柳”。它与“留”字谐音,常被用于寓意离别的情感。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便是典型例子,表达了他对恋人的深深思念。柳树也常被作为故乡的象征,李白的“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便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深深怀念。其飘忽不定的柳絮,更是...

"什么是""柳""的诗歌意象?"
柳意象是中国诗歌中出现频率极高而蕴含极丰富的植物意象,是一种蕴含着集体无意识的原始意象,积淀着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情趣,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学的特有风貌。柳意象的形成亦是如此,它发轫于《诗经》,形成于六朝,盛行于唐宋。柳意象在六朝形成的原因可从从别离、相思、乡思、时间意识等...

酒柳风月 在古代文学之中有什么意象
“柳”是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意象,表示离愁别恨、代指故乡、愁的象征、借指春天、韶华易逝的人生感慨、象征美女、喻指爱情、借代小人等。对此进行简要勾勒,可以更深刻理解“柳”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

柳在古代是一个典型意象谐音是什么一般寄托出的分别是主人公什么的情感...
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折柳——作为送别的意象,最早的应该是晋陆机的《折扬柳行》折柳送别:折柳赠别之俗始于汉朝。古人赠柳,寓意有二:一是柳树易生速长,用它种友意味着无论漂泊何方都能枝繁叶茂,而纤柔细软的柳丝则象征著情意绵绵;二是柳与“留”谐音,折柳相赠有“挽留”之...

柳字意思含义
柳树在春天开花,花朵呈黄色,非常美丽。它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柳树的根皮和嫩叶可以入药,具有清热解毒、镇痛止血的功效。二、柳在文学和诗词中的意象:柳树在中国文学和诗词中常常被用作意象,代表了多种含义。柳树的细长柔软的枝条和婆娑的风姿赋予了它一种优美和富有感染力的形象。在古代文学中,...

柳的象征意义是什么???急需!!!
“见芙蓉怀媚脸,遇杨柳忆折腰”,这里把美女的身腰比作柳枝,通过女子的腰之美反映女子的形体之美。4、象征青春 青青春柳有象征青春之义,正可以表达人们心中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5、以柳喻情 在我国古代诗词中,“杨柳”是一个情思缠绵的常见意象,含有这一意象的名篇佳句数不胜数、俯拾即是。

柳的寓意和象征意义
1. 柳树在古人送别的场合中,因其“留”的谐音,常被用来表达难以割舍的情感。特别是在唐朝和宋朝,折柳赠别成为一种流行的风俗,因而柳树也成为了离别的象征。2. 柳树常常被用来表达愁绪。著名的婉约派词人柳永,擅长用柳树来描绘愁苦的心情。他的词作中,晓风、残月、杨柳这三个意象的交织,构成了一...

德州市13659174901: 折柳在古诗中是怎样一种意象 -
戊畏活爽: 折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最早出现在汉乐府《折杨柳歌辞》第一中.折柳”一词寓含“惜别怀远”之意.我国的古代,亲朋好友一旦分离,送行者总要折一支柳条赠给远行者.人们离别时折柳相送,在思念亲人、怀念故友时也...

德州市13659174901: 为什么古人送别的时候要折柳?
戊畏活爽: 《诗经》中最早把柳树和送别联系在一起,在这之后的很多乐府民歌中,开始陆续出现以杨柳表离别的诗句.折柳意象产生后,文人墨客对其加以拓展升华,使得送别感怀...

德州市13659174901: 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起源于什么时候 -
戊畏活爽: 折柳送别的文化渊源应该是来自于春秋时期的《诗经》里的《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但其行为习俗应起源于汉代民间,汉之前杨柳入诗虽有别情离绪的意象,却未有折柳送别的记载.六朝无名氏所撰的《三辅...

德州市13659174901: 古诗中的文学意象 -
戊畏活爽: 古代诗歌中一些常见的意象主要有:1、 树木类: 树的曲直:事业、人生的坎坷或顺利 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 竹:气节、积极向上 柳:送别、留恋、伤感、春天的美好 折柳:是汉代惜别的风俗....

德州市13659174901: 为什么古人的文章或诗歌中都爱用“杨柳”这个形象 -
戊畏活爽: 关于杨柳的文学意象,要从“柳”字说起.柳”的意象: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

德州市13659174901: 春夜洛城闻笛中的"柳"和"留"的谐音因而"折柳"有什么之意 -
戊畏活爽: 古人离别有折柳习俗.“柳”与“留”谐音,所以在诗中以“柳”为意象来书写离别,借此表达作者依依惜别之情,恋恋不舍之意.,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德州市13659174901: 柳文化的介绍 -
戊畏活爽: 【插柳】我国古代寒食节,清明节,那天家家门前有插柳枝的风俗.到宋代时,这种习俗更盛,不仅门前插柳枝,而且还在头上戴个柳条帽圈,坐着插满柳条的车子、轿子,到郊外踏青游春.至今,还有不少人在清明扫墓时把柳条插坟头上以示...

德州市13659174901: 柳在中国文化中的意蕴 -
戊畏活爽: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丰富的意蕴.春到柳先翠,柳,是春天的象征;“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古人“折柳”相留,言朋友分别时依依不舍之意;柳的婀娜多姿使其常用来...

德州市13659174901: 折扬柳代表什么? 是哪个时代的? 日本也流行这个? -
戊畏活爽: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里面就有,具体是起源于隋唐 1.“柳”、“留”二字谐音,经常暗喻离别.“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三句表现了柳永对恋人的思念. 2.“柳”多种于檐前屋后,常作故乡的象征....

德州市13659174901: 观于柳文化的古诗 -
戊畏活爽: 柳诗文 “春风杨柳万千条”,柳树在春风中吐绿绽芽,随风起舞,摇曳生姿,极具风流,很早就赢得了国人的喜爱,成了历代文人题颂讴歌的对象,写下了大量的咏柳诗文. 纵观古代诗文,有关“柳”的形象比比皆是,如“章台柳”、“灞桥...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