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的虚词,如“和,的,了”等,其意义有没有客观性

作者&投稿:度静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谁帮忙阿~在线等,语言学概论考试。大家都帮帮忙阿~

郭德纲的

而 1.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如:(一)表示并列关系。如: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④氓肃之人,而迁徙之徒也。《过秦论》 ⑤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过秦论》 ⑥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过秦论》 (二)表示递进关系。如: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 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承接关系。如: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 (四)表示转折关系。如: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五)表示假设关系。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六)表示修饰关系。如: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七)表示因果关系。如: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论语》)(八)表示目的关系。如: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 2.代词。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如: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何 1.疑问代词。(一)单独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如: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作宾语,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三)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四)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2.副词。(一)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 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3.复音虚词"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君以袁某为何如人哉?(《谭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 何以哉?(《曹刿论战》)
 乎 1.语气助词。(一)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三)用于感叹句,可译为"啊""呀"等。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四)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辞》)   2.介词。相当于"于"。 生乎吾前……(《师说》) 此外,可作词尾。 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疱丁解牛》)
乃  1.副词。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这才"等;也可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才"等;还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quot;等。例如: 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廉颇蔺相如列传》)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2.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例如: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3.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例如: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其  1.代词,又分几种情况:(一)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三)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四)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五)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2.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要"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 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示反诘)。 汝其勿悲!(《与妻书》表婉商)。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 3.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设,可译为"如果";表选择,可译为"还是"。例如: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这专耳,岂他人之过哉?(《送东阳马生序》表假设)  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选择)
且  1.连词。 (一)表示递进关系,并列关系。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赤壁之战》)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赤壁之战》) (二)有时相当于"尚且"。先让步,后推进一层。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副词。 相当于"将""将要","暂且""姑且"。 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 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驴》)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
然  1.连词。主要表示转折,可译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 "然"有时和"而"连用,"然"代指上文所说情况,"而"表示转折,等于说"如此(这样),可是……"。例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然"还常和"则"结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实,"则"是由此进行阐述或论断,可译为"既然如此,那么(那就)",也可单译为"那么"。例如: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2.代词。相当于口语中"这样""如此。"例如:輮使之然也。(《劝学》)不然,籍何以至此?(《鸿门宴》)3.助词,又分两种情况。(一)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相当于口语的"……地"。例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说》)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钟山记》) (二)用在名词或名词短语之后,前面有"若""如""犹"等词与之照应的,可译为"的样子""一般""那样"。例如: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登泰山记》) "然"还常作应对之辞,同口语中"是的""对的"相似。或者表示赞成、同意,即"认为是""认为对"的意思。例如:袁曰:然,固有所闻。(《谭嗣同》)成然之。(《促织》)
若 1.代词。(一)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例如:若毒之乎?(《捕蛇者说》你)更若役,复若赋……(《捕蛇者说》你的)(二)表近指,"这"、"这样"、"如此"。如: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论语o宪问》)2.连词。(一)表假设,"如果"、"假如"。如: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表选择,"或"、"或者"。如: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与"夫"、"至"结合,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层意思的开头,表示他转。如: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阳楼记》)
所1.用作助词。(一)经常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结合,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信陵君窃符救赵》)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二)"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夜则以兵围所寓舍。(《后序》) 2.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贾家庄几为巡徼所陵迫死。(《后序》)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示手段或凭借的,如: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1.动词:(1)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为学》)   (2)成为。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鸿门宴》)   (3)担任。   "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东。"(《记王忠肃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活板》)   (5)通"谓"。可译为"说"。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   2.介词:(1)表被动。   "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屈原列传》)   "焦仲卿妻刘氏,为促卿母所遣。"(《孔雀东南飞》)   (2)给,替。   "疱丁为文惠君解牛。"(《疱丁解牛》)   "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鸿门宴》)   "此人--为具言所闻。"(介词后面省略宾语"之","为之具言所闻"即给桃花园中的人详细地说出所听说的事情。(《桃花源记》)   (3)向,对。   "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触龙说赵太后》)   (4)因为。   "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齐桓晋文之事》)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马谏议书》)   3.语气词:位于句尾,表疑问、感叹、反诘,可译为"呢"。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何辞为?"(《鸿门宴》)

  1.语气助词。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二)有时用于反诘语气,可译为"呢"。   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词、副词词尾,表示语气上的停顿。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钟山记》)   2.代词。相当于"之"。如:   使皇武子辞焉。(《肴之战》)   3.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等。如:   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肴之战》)   微波入焉。(《石钟山记》)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死生,昼夜事也。(《后序》)   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语气的,如: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后序》)   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词的句子,仍然是一种表否定的肯定。如:   众曰:"若所为诚快,然使君冤未白,犹无益也。"(《书博鸡者事》)   3.表示疑问语气的,如: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4.表示感叹语气的,如:   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庄暴见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也"表示疑问语气和感叹语气,句中一般要用疑问代词。   5.用在句中,表示停顿,以舒缓语气。如: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东阳马生序》)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6.表示判断语气的,如:   环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记》

  1.介词。(一)表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quot;用、拿、凭、依据、按照、用(凭)……身份"等,如: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   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记》)   (二)起提宾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三)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廉颇蔺相如列传》)   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战》)   (四)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汉书西南夷传》)   (五)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例如:   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2.用作连词。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一)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quot;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二)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   (三)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为"而""来""用来""以致"等。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   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   (四)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quot;因为"。例如:   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五)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于"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   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疱丁解牛》)

  语气助词。   1.用于陈述句尾。助肯定语气。有的可译?quot;了",有的可不译。助已然语气,说明事情已实现,可译为"了"。助将然语气,说明事情将要实现,可译为"了"。   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赤壁之战》)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伶官传序》)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项脊轩志》)   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赤壁之战》)   2.用于感叹句。助感慨、讥刺、赞颂语气,可译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呜呼,烈矣!(《谭嗣同》)   3.用于祈使句,助请求、劝勉、禁止语气,可译?quot;吧"。   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毛遂自荐》)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信陵君窃符救赵》)   4.用于疑问句末,助疑问语气。   年几何矣?(《触龙说赵太后》)   因   1.用作介词。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   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后汉书o张衡传》)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   相如因持壁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

  "于"是介词,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   1.引进动作的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给""由于"等。例如:   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在)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公输》在……方面)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在……中)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向)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到)   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左忠毅公逸事》从、自)   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跟、同)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对、对于)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给)   2.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例如:   良曰:"长于臣"。(《鸿门宴》)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有时则只是表示对象的性质和状态,可不译。例如: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3.放在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可译为"被",有时动词前还有"见   "受"等字和它相应。例如: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4.复音虚词"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于是秦王不悦,为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五人墓碑记》)   (二)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捕蛇者说》在这职业上)
与(欤)
  "与"可作动词。译为"给予"、"授予"、"结交"、"亲附"、"对付"、"参与"等。   "与"作文言虚词,主要有下面几种用法:   1.作连词。相当于"和"、"跟"、"同"。如:   蜩与学鸠笑之。(《庄子·逍遥游》)   2.助词。通常写作"欤"。   (一)助疑问语气,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语气比较委婉,如:   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选择问)   吾王庶几无疾病与?(《庄暴见孟子》疑问中有推测)   (二)助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如:   其可怪也欤!(《师说》)   3."孰与"连用,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句中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如: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一类是句中没有提出比较的内容,可译为"与……比较起来怎么样。"如:   公之视廉将军孰与奉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大铁椎传》)   (二)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捕蛇者说》)   (三)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例如: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   入则孝,出则悌。(《论语学而》)   (四)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诗经》)   2.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

  (一)助词,主要有两种用法。一种是附在别的词或短语之后,组成名词性短语。如: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后序》)   用叶者取叶初长足时,用芽者自从本说,用花者取花初敷时,用实者成实时采。(《采草药》)   (二)"者"的另一种用法是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说明的事物,稍微停顿一下,然后说明或论断。如: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   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五蠹》)   (三)"者"有时放在时间副词之后,起语助作用,可不译。如: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鸿门宴》)   (四)"者"有时放在数词后边,可译为"个""样"之类。如: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战》)

  1.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作宾语或兼语,不作主语。例如:   作《师说》以贻之。(《师说》,代人,作宾语)   輮使之然也。(《劝学》,代物,作兼语。)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代事理,作宾语)   (二)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如:   均之二策。(《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作助词,也分几种情况:   (一) 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如: 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赤壁之战》)(二) 结构助词,补语的标志。用在中心语(动词、形容词)和补语之间,可译为"得"。如: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三)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输》,即"宋有何罪"。)(四) 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译时可省去。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师说》) 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捕蛇者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隆中对》)(五) 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如: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毛遂自荐》)
谢谢采纳!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只列出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尤需注意的的词意)1爱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古之遗爱也(恩惠)2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哪里)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被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4倍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背叛,违背)焉用亡邻以倍郑(增加)5本盖亦反其本矣(根本,基础)本未倒置(树根树梢,引申为主次,先后农商等)抑本其成败之迹(推究本源、考查)6鄙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边界边疆)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把……当作边疆)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浅陋,鄙俗)7兵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器,军械)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用兵策略,战略)左右欲兵之(用兵器杀人)穷兵黩武(战争)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军队)兵不厌诈(兵法)8病夫粜,二十病农,九十病末(损害)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困苦,困乏)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也(毛病,缺点)范宣子为政,诸侯之币重,郑人病之(担心,忧虑)君子病无能也,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担心,忧虑)9察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考察并推举)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考虑)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察察,洁白的样子)人至察则无徒(精明)明足以察秋毫之末(看清楚)10朝强国请服,弱国入朝(朝见,朝拜)朝服衣冠(早晨)相如每朝时,常称病(朝见,朝拜)序八州而朝同列(使……朝见)11曾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竟然)则天地曾不能以于一瞬(竟然,连……)曾益其所不能(通“增”,增加)12乘chéng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趁着,凭借)自京师乘风雪(趁,冒着)比至陈,车六七百乘,(shèng量词)乘鄂渚而反顾兮乘彼垝垣(登上)以乘韦先,牛二十犒师(四)13诚愿陛下矜悯愚诚(真诚,诚心)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实在,的确)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实在,的确)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果真,如果)14除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台阶)寻蒙国恩,除臣冼马(授与,授职)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同上)15辞动以朝廷为辞(藉口)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推辞)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16从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使跟随,随从)欲不可从(放纵)合从缔交,相与为一(通“纵”。东西为横,南北为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反对秦国的策略)17殆知彼知已,百战不殆(危险)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近于,几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大概,恐怕)18当北邀当国者相见(执掌,主持)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判处,判罪)一夫当关,万人莫开(占据、把守)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19道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于是废先王之道(主张,思想,学说)道之以政(通导、引导)师道之不存也久矣(风尚,风气)20得未得与项羽相见(能够)吾得兄事之(应该)所识穷乏者得我欤(通“德”感激)得无教我猎虫所耶(得无:莫非,该不会是?)某亦守法,与公甚相得(融洽)21度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推测,估计)曰“吾忘持度”(尺寸,尺码)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限度,法度)下车,治威严,整法度(制度,法度)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谱曲)22非而墨子非之(责怪,反对)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除非,除了)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不对的,错误)23复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免除兵役或徭役)陵尚复何顾乎?(又再)北面复匈奴之志(报复)复之以掌,虚若无物(通“覆”,遮盖,盖上)24负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担负,承担)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违背,背弃)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承载)25盖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大概,大约)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屈原列传》(连接上文,表示原因)盖钟子期死,伯乐终身不复鼓琴(发语词,不译)盖不亦反其本矣(通“盍”,何不)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肯定判断、原来是)26故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仍然)君安与项伯有故(老朋友,引申为交情)故遣将守关者(故意,特意)此物故非西产(原来,本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故事:旧事,前列)病故,物故(死亡)27固固请,召有司案图(坚持,坚决)至于颠覆,理固宜然(本来,原来)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安定)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坚固)28顾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回头看;回头)三顾臣于草庐之中(探问,拜访)吾每念常痛于骨髓,顾不知计所出耳(但只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难道)顾吾念之,强秦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但只是)29归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归下也(流向)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恨也。(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回)30国六国破灭,非兵不利(诸侯国)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国都,京城)31过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责备)今公子故过之(访问)过秦论(指出……过错)32何取吾壁,不予我城,奈何(奈何:怎么,奈---何:对---怎么)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其:多么)33恨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遗憾,不满意)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怨恨)34胡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什么)国胡以相恤(什么)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怎么)35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忧虑,担心)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讳忌)陛下不早攘之,将负臣言,遗患百姓(祸患灾难)36或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有人)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偶或)37疾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痛心,痛恨)寡人有疾,寡人好色(缺点,毛病)庞涓恐其贤于已,疾之(通“嫉”妒忌)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迅猛,急速)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38及彼众我寡,及其未济也,请击之(趁着)一人飞升,仙及鸡犬(涉及,牵连)其贤不及孔子(比得上)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接近)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来得及)39即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依照,就)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倘若,如果)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就)若即若离(接近)于是高帝即日驾(当,介词)40既言未既(尽,完)既克,公问其故(已经,---以后)将军既帝室之胄(既然)41假非夫人之物而强假焉(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凭借,借助)大臣犯法,无所宽假(宽容)汉人未可假大兵权(给与)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临时充任,代理)42间间以诗记所遭(间或)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表状态,从小路)侯生乃屏人间语曰(表情态,秘密地、悄悄地)43见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示被动,相当于“被”)冀君实或见恕也(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已怎么样,可译“我”)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同“现”出现)44解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分解肢体)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胡虏益解(松解,懈怠)45就金就砺则利(接近,依靠)若无罪而就死地(走向,走上)荆轲遂就车而去(上车、上路)46举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发动,举行)将军向宠,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推荐,推举)举疾首蹙而相告曰(全,皆)卒叫,函谷举(被攻占被占领)47绝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穿过,横渡)负云气,绝青天(穿过,直上)佛印绝类弥勒(很、非常)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隔绝,阻绝)48堪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经得起,忍受)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能够,可以)不堪吏人妇,岂合令郎君(胜任)49克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能够)然操遂能克绍(战胜,攻破)与克期俱至(限定、约定)50类举类迩而见义远(事例)中绘殿阁,类兰若(类似,象)51怜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可怜:可爱)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可惜)52弥奉之弥繁,侵入愈急(越,更加)夜雪初霁,荠弥望(满,遍)既而弥月不雨,民方以为忧(经、终)53莫至莫夜月明(通“暮”,日落的时候,傍晚)而莫之夭阏者(没有谁,没有什么)54乃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今其智乃反不能也(却,竟然)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只,仅仅)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是,就是)55内内立法度,务耕织(在内部)距关,毋内诸侯(通“纳”)56期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周(年),月)外无期功强近之亲(穿丧服满一年)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约定,约会)帝乡不可期(期望)57奇大将军邓骘奇其才(以----为奇,惊异)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零数)58迁终继五国迁灭,何哉(改变)再迁为太史令(调动官职)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贬谪,放逐)59请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请求)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请允许我,请让我)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请你(们))60穷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困窘,处境困难)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动词,穷尽)61去欲呼张良与俱去(离开)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距,距离)相去复几许(距,距离)62劝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勉励)63却相如因持壁却立(退,退回)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使---退,击退)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回头)64如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到---去,往)65若若入前为寿(你,你的,也表示复数,你们)曾不若孀妻弱子(及,比得上)66善素善留侯张良(动词,和……交好,亲善)善刀而藏之(通“缮“,修治。引申为揩拭)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喜欢、羡慕)67少少之,长吉气绝(一会工夫)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稍微)显王左右素习知苏秦,皆少之(瞧不起、轻视)68涉园日涉以成趣(进入,到)69胜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能承受,禁得起,)予观夫巴陵胜状(优美的,好的)胜地不常,盛筵难再(美好的,同上)70识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记住)71使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假使)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主使,指使)72是觉今是而昨非(正确,认为正确)是又在六国下矣(这个,这样,这些)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这样)73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到----去)贫贱有此女,始适还家门(女子出嫁)适得府君书,明日来迎汝(刚才)向晚意不适(畅快)夫身中创十余,适有万金良药,故得不死(正巧)74书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写,记下)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文字)75孰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通“熟”,仔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谁,哪个)夫廉将军孰与秦王(和……比,哪一个更)76属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写作)属予作文以记之(通“嘱”嘱托)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掌管)若属皆且为所虏(等、辈、不者)举酒属客(劝酒)亡国乱君相属(连接,连缀)77数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命运)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细密)范增数目项王(屡次)汉王数羽十罪(列举,数落)78率非大醉及吊丧日率如此(全,都)六国互丧,率赂秦耶(全,都)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顺着、沿着)79说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言论,说法,主张)秦王不说(通“悦”高兴)80私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偏爱)81素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空,白白地)素善留侯张良(向来,一向)82汤臣请就汤镬(热水,开水)疾在腠里,汤慰之所及也(同“烫”,用热水焐)83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眼泪)土皆垂泪涕泣(哭泣)84徒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辈,一类人)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徒然,白白地)徒以吾两人在也(只,仅仅)85亡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逃亡,逃跑)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失去,丢失)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通“无”没有)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出外、不在)86王沛公欲王关中,(称王,做王)87望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声望)在丁卯三月之望(农历每月十五日为“望”)并、汾乔木,望秋先陨(临近)88恶表恶其能而不能用也(厌恶,嫉妒)廉君宣恶言(丑,劣,不好的)以小易大,彼恶知之(怎么,哪里)彼且恶乎待哉(什么,疑问代词)89微微察公子,公子颜色愈和(偷偷地,悄悄地)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不暴露,深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如果不是)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卑微)90悉赵王悉召群臣议(都,全)丞相亮其悉朕意(知道)91相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帮助,辅助)人主无贤,如瞽无相(辅助盲人的人。后来引申为辅助别人的人,宰相)92谢阿母谢媒人(推辞,谢绝)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道歉,认错)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辞别)多谢后世人,戒之慎勿忘(告诉)93信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确实,实在,的确)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实在)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随意,随便)94兴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发动,调发)夙兴夜寐(起、起来)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兴、举)95行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将,将要)感吾生之行休(将,将要)身体力行(做)96幸大王亦幸赦臣(侥幸,幸而,幸亏)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宠爱)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皇帝到来)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希望)97修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修理,整治)邹忌修八尺有余(长,高)恐修名之不立(美好)98徐不徐不疾(迟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慢慢地、缓缓地)99许待之如炊五斗黍许时,长吉竟死(左右)塞上长城空自许,(赞许,同意)杂然相许不知何许人也(处所)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答应)100阳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翊阳喑不肯仕(通“佯”表面上,假装)101要张良出,要项伯(同“邀“,邀请)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符合、适合)吴人要而击之(半路拦截)102宜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适宜,合适)诚宜开张圣听(应当,应该)103遗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送给,给予)地有遗利,民有遗力(剩余的)秦无亡矢遗镞之废,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丢失)蒙故业,因遗策(遗留)道不拾遗(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遗漏)104贻作《师说》以贻之(赠送)老父之罪,不能鉴听,坐贻聋瞽(造成)贻人口实(留给)105易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壁(换,换取)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改变,更改)是以古之易财,非仁者,财多也(轻视)106阴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山的北面,水的南面)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影,树荫)孙膑以刑徒阴见,说齐使(暗中)107右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秦汉以前以右为尊,因而指较高的地位,引申为上)无出其右者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豪强)右贤左戚,先民后己(尊重、重视)右韩而左魏(亲近、袒护)右武之国(崇尚)108再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二次)盛筵难再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两次)又如再拜109造径造庐访成(人名),视成所蓄(到---去)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制定)110知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通“智”,智慧)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主持,管理)子产将知政矣(主持、管理)111致一篇之中三致志焉(表达,表示)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达到)112质必以长安君为质(人质)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通“贽”,信物)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质询,问)黑质而白章(质地)113治故治国无法则乱(管理,治理)于是举士五为官,天下大治(与“乱”相对,治理得好,安定太平)治学(研究)萧何治未央宫(修建,营造)114诸投诸渤海之尾(之于)以羊易之,不识有诸?(之乎)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之乎)乃赏成(人名),献诸抚军(“之于”合音词)潘崇曰:“能事诸乎?”(代词,他、她、它(们))115贼几落贼手死(敌人)二人相憎欲相贼也(杀害)为人贼戾(残忍)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祸害)116族士大夫之族(家族,同姓的亲属,引申为“类”)族庖月更刀,折也(众,一般的)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云气不待族而雨(聚集)117卒初,鲁肃闻刘表卒(死)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终于)供养卒大恩(完成)又如“保卒余年”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通“猝”突然,仓猝)118走窃计欲亡赵走燕(奔向逃跑)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延伸)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使逃跑)119左来到江左,必要成功(古地理上以东为左)诸士在已之左(古代以右边尊,左为较低的地位。)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古代车上以左为尊)旁门左道(不正,邪僻)120坐项王则受璧,置之坐(通“座”)停车坐爱枫林晚(因为,由于)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因为)“何罪?”曰:“坐盗”(因为……而犯罪)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于是就)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即将)


意义的虚词,如“和,的,了”等,其意义有没有客观性
语文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120个文言实词(只列出与现代汉语差别较大、尤需注意的的词意)1爱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爱惜,吝惜)古之遗爱也(恩惠)2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怎么,哪里)既来之,则安之(使---安)然后得一夕安寝(安逸)3被禹,汤被之矣(蒙受,遭受)被发行吟泽畔(通“披”散开)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与一词多义
与一词多义:一、给。如,与人方便。二、和。如,工人与农民。

关于文言文虚词意义与用法
如表示“只”义的虚词有“止、特、但、唯、单、直、徒”,表示“都”义的文言虚词有“全、举、咸、具、悉、皆”;连接上下文句的连词有“于是、因、则、而”,连接词或词组的连词有“而、以、与”,连接词或词组的介词有“于、以、乎、与、为”。另外,还可将表时间的副词可按过去时、现在...

什么叫实词和虚词?
实词和虚词是语言中两种基本的语法成分,它们在句子中发挥着不同的功能。实词,如名词、动词、形容词和数词,主要用来表示具体的人、事物、状态或数量,它们在句子中担任主要角色,构成完整的意义。例如,"我爱阅读"中的"我"、"爱"和"阅读"都是实词。虚词则是用来连接、修饰或表达语义关系的词,它们不...

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的语素是( )
实词既有词汇意义,又有语法意义。 另一些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如“把”、“从”、“和”、“而”、“如果”、“即使”、“了”、“的”、“吗”、“啊”等统称为虚词。 虚词一般没有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 需要指出的是,客观世界的语言现象是很复杂的,本书说实词可以充当句法成分,...

常见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者、之。其中部分虚词的用法如下:1、何:(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

虚词包括
虚词泛指没有完整意义的词汇,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具有必须依附于实词或语句,表示语法意义、不能单独成句,不能单独作语法成分、不能重叠的特点。古代虚词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但有帮助造句作...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
虚词由实词而来,它们都是假借字,如也、者、矣、尔、耳、乎、邪、焉、哉、之、以、于等字,今日所用都无原来的意义。清郝懿行说:“凡语词(虚助词)之字,多非本义,但取其声。”(《尔雅义疏·释诂下》)所以虚词有不定的“间”字意义,在句中固为“间”,在句首(如发词、转折词)和句尾...

文言文中的虚词有多少?麻烦大家告诉我
虽说“实词易懂,虚词难解”,但是,如果对这18个虚词分类复习,会收到不错的效果。比如,“乎”、“也”、“焉”是语气词,常放在句末,表达不同的语气,比较容易区别。这里只要注意两点。第一,“焉”的疑问代词用法和代词用法,比如“杀鸡焉用宰牛刀”(焉,疑问代词。哪里),“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

常见文言虚词的解释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
(《信陵君窃符救赵》) 3.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出师表》)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

富民县17246891714: 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虚词,如“和、的、了”等,其意义有没有客观性? -
晋褚联邦: 和的了没有客观性.只是辅助作用.

富民县17246891714: 什么是虚词?举个例子 -
晋褚联邦: 虚词是没有完整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的词汇,例如:也、而、因、且、则、与等.虚词的分类如下:1. 副词 副词是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的词; 例如:很、都、岂、还、必等; 2. 介词 介词是用在名词或...

富民县17246891714: 虚词有哪些? -
晋褚联邦: 有的、了、吧、不、也、吗、呢等. 1、的 的,读音有四个,de,dí,dì,dī.此字始见于篆文,原本作“旳”.隶书、楷书作从白、勺声,是“旳”所分化出来的字. “旳”字,《说文》解释为“明”,而日光明亮就白,故俗体字改成从白.在...

富民县17246891714: 文言虚词"之""其""以""而""于"的意义和用法 -
晋褚联邦: 一、之 意义:“之”作文言虚词时,起到取消句子独立性或调整音节的意义. 用法:作结构助词时,“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作音节助词时,“之”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 二、以 意义:“以”作文言...

富民县17246891714: 文言文18个虚实词的翻译及例句 -
晋褚联邦: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之:(一)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如: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富民县17246891714: 概括一下虚词?举例一下?
晋褚联邦: 汉语虚词分为五类: 1,介词.例如:“在”(例:在家吃饭)“于”(出生于1980年),“从”(从中国出发)等等. 2,连词.典型的是“和”“跟”“与”(但是这三个词同时可以做副词用,不过,意思会不同).“和”“跟”“与”的...

富民县17246891714: 初中文言文虚词归纳整理(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整理)
晋褚联邦: 一、18个虚词的用法(一)而1.连词2.代词3.通假字4.固定结构(1)而已:放在句末... (十六)者1.助词(1)指人、事、物、时、地等,构成“者”字结构,译为“……的...

富民县17246891714: 古文中常见的虚词有那些? -
晋褚联邦: 高考文言文阅读专题——虚词(一)汉语与其他语种相比最突出的两大特征就是语序十分严格、虚词特别重要!关于高考文言虚词文言虚词是指那些意义比较抽象,基本不能明确地表示意义,而只能组织实词使句子结构完整的词,它是构成文言...

富民县17246891714: 文言文的句式有几种?分别有哪些特征? -
晋褚联邦:[答案] 结构: (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

富民县17246891714: 关于文言文虚词意义与用法 -
晋褚联邦: 虚词的应用能力,靠平时的日积月累.除了强化记忆各个虚词的用法外,应该注意一些事项和方法.大体说来,可采取下列方式进行复习.1.分清虚实文言的虚词实词的分类,大体与白话一样,所不同的是,除了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