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论的佛教论书

作者&投稿:禹苏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经典书籍~

《心经》和《金刚经》

佛教可以分为有宗和空宗,空宗即是般若部。释迦摩尼佛说法四十九年,其中有二十二年在说般若经,可见般若智慧的博大精深,《金刚经》是从600多部大般若经中提取的精华,而《心经》则是佛教般若经典中的经典,是将5000多字的《金刚经》浓缩成200多字的经典,也可以说是佛经的心脏,故称《心经》。学佛是从“有”到“无”,由“色”到“空”的过程,大彻大悟后最终将归到般若智慧上去,也就是空宗。但是完全觉悟后,就没有有宗和空宗的区别了,慧能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佛经和佛法也一样,本身都是我们“悟”和“觉”的工具,如果你都“悟”了,还守着这些佛经干什么,就像坐电梯,你都上到二楼了,心里还在惦记着电梯,那你坐电梯是为什么,是为坐电梯而坐电梯,还是为了上楼而坐电梯。同样,坐船是为了过河,而不是为了坐船而坐船。佛法就像是电梯和船,是工具和方法,故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第二十一颂中说,“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
《心经》建议背会
《金刚经》如果读的不太懂,建议读一读宣化上人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这本书真的深入浅出,厚积薄发,浅显易懂,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我是看了好几个《金刚经》 释义的书,个人觉得这本最合适,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怀瑾老师曾说过,世上最难得事莫过于学佛,“学佛一年,佛在眼前;学佛两年,佛在大殿;学佛三年,佛在天边。”真真切切是如此,关键还是坚持,佛法其实是哲学,是形而上学的智慧,就像哲学一样,好像离我们现实生活很遥远,所以很多人很难坚持下去。
但是我们为什么还要学呢,因为我们要“觉”,要从“迷”到“觉”,不懂道理就是“迷”,悟了以后懂了道理就是“觉”,其实我们生活中分分秒秒都在觉,有时候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这就是觉,只是我们不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是无上正等正觉,完全的圆满的觉悟,永远没有迷的时候,这就是差距。
其实,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也说过,“一日三省吾身”。为什么一天要自我反省三次呢,其实就是觉后还会迷,迷了再觉,反反复复,人的一生都在“迷”和“觉”中徘徊。像六祖慧能大师那样,只是听了五祖弘忍大师念了一句《金刚经》中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大彻大悟的人,世间恐怕只有他一人而已,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讲,既没有慧能大师的善根,也没有他的慧根,还没有他的福德,所以我们是不可能顿悟,然后就大彻大悟的,因此我们还是老老实实“一日三省吾身”吧。
另外,学佛最重要的是“受持”,道理懂了固然好,可是从来不去实践,那就是“口头禅”,光说不练,没有意义,还不如那些不学佛,但是每天却按照佛法来实践来生活的人,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受持而已。
不管学佛教也好,学基督教也好,学伊斯兰教也好,学道教也好,学儒教也好,学所谓的世俗的哲学也好,或者其它各种宗教和学说也好,最终的目的是为什么了?
我个人认为,是为了“活的明白”,人生短短几十载,韶华易逝,光阴难续,不要说有是什么前世今生和来世,只为此生此世活的明白,便无有遗憾了。

既然佛教的空宗这么好,还要学有宗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经典是讲有宗的。这就是释迦牟尼佛的智慧所在,因为每个人的善根、慧根和福德不同,所以每个人理解佛法的方式也不同,故释迦牟尼佛通过“八万四千法门”来向众生说法,希望不同根基的众生都能够大彻大悟,最终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就像是从上海到北京,每个人去的方式都不同,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汽车……,因为每个人的经济条件和喜好不同,所以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到北京。固然坐飞机又快又好,可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起的,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坐的,演员葛优是从来不坐飞机的。
就像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太太,你非要她读《心经》,读《金刚经》,可是她不识字,也理解不了,那还不如她每天只念“阿弥陀佛”好呢,有倒是心诚则灵。
所以,释迦牟尼佛通过有宗和空宗两种派别,给予众生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可以根据自身的条件,共修佛法,同证菩提!

有位庙里的住持说的好,到庙里来的人,烧香的烧香,磕头的磕头,拜佛的拜佛,打坐的打坐,修禅的修禅,得道的得道,开悟的开悟。各尽所能,各取所需。
法无高下,诸法平等,每个人都不要说别人的修行没有自己的修行好,看不起天天念“阿弥陀佛”的人,但凡有此念的人,佛法学的再高深(本质上根本没懂佛法),也是白学了,呵呵!

共同修持(读诵受持),同证菩提!呵呵!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呵呵
(由于本人知识水平有限,可能其中有些话不太正确,所以秉持怀疑精神,参考参考便罢)

  “五部大论”是: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
  一、戒律。总的来说,包含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和密乘三昧耶戒。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
  二、俱舍。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上俱舍”是指无著菩萨的《大乘阿毗达磨集论》,此中有与小乘共通之处,也有大乘的不共观点;“下俱舍”即世亲论师的《阿毗达磨俱舍论》(含颂词及自释)。
  三、因明。陈那论师根据第三转说法所述因果之能生所生关系及法的不变本性,撰写了一百余部短小精辟的因明论著,后得文殊菩萨加持摄受,将这些零散篇章辑为《集量论》一书,含现量品、自利品、观违碍品、他利品、观譬喻品、观能破品共六品内容。法称论师是陈那论师的再传弟子,为进一步阐发《集量论》深义,撰写了“因明七论”,其中《释量论》、《定量论》、《理滴论》为主论,《因滴论》、《关系论》、《悟他论》、《诤理论》为支分论。《释量论》专从句义两方面解释《集量论》,广破他宗,建立自宗,最高抉择到唯识见,被后人奉为随理唯识的根本论典。后来,藏地号为“第二法称”的大智者萨迦班智达将“因明七论”所有义理总摄一处,撰写了《量理宝藏论》。此论一经问世,便迅速传播开来,各教派争相传讲,成为通达因明学的一部要典。
  四、中观。按藏传佛教观点,龙树菩萨有六部自空中观方面的代表论著(“龙树六论”),即《中观根本慧论》(简称《中论》)、《六十正理论》、《七十空性论》、《回诤论》、《细研磨论》、《名言成立论》。龙树菩萨心子圣天(提婆)论师撰写了《中观四百论》,继续阐扬龙树自空中观妙义及修持方便。龙树父子学说被称为“根本中观”。
  那烂陀寺大堪布月称菩萨造有《中论》的句释《显句论》和义释《入中论》,以及归摄中观实修窍诀的《入慧论》,无余开显了龙树中观妙义。此外,月称论师还著有《六十正理论广释》、《中观四百论广释》等大量论典,为阐扬中观应成派大空离戏的了义正见作出极大贡献。
  五、般若。此处的“般若”,特指开显第二转说法实际修证次第的《现观(证)庄严论》,
  《现观庄严论》把般若经的每一会都分作八大段来阐释:一、一切相(种)智;二、道相(种)智;三、一切智;四、圆满一切相现观加行;五、顶现观加行;六、渐渐次现观加行(或称次第现观加行);七、一刹那现观加行;八、法身。由此构成《现观庄严论》八品的主要内容,前三品讲境,次四品加行讲因,末一品法身事业讲果,共有七十种法义,此即藏地常说的“八品七十义”。

《中论》的思想,对后来大乘佛学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在印度,此论经过几代传承,形成与瑜伽行派相对立的一大学派——中观派。首先弘传此论的,有以佛护、清辨为代表的八大家,他们竞作注疏,进一步发挥《中论》思想,正式建立了中观学派,清辨之学成为中观自续派。后来又有月称,承佛护之说为《中论》作注,别名《明句论》,并撰有中观通论性质的《入中论》,进一步发展了中观学说,成为中观应成派。
此论在中国影响很大。先是鸠摩罗什弟子僧肇弘传此论,据此论义撰写了《不真空论》等多篇论文。后有吉藏撰《中观论疏》,进一步发挥此论的思想,并将此论和《百论》、《十二门论》一起作为依据,正式创立了三论宗。此论在中国西藏地区也很流行,佛护著《根本中论注》有藏译本。宗喀巴曾撰《中论广释》,系统地阐述对中观论思想的根本见解。
相传在鸠摩罗什译此论时,印度即有70多家作注。除青目外,尚有清辨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般若灯论释》15卷,安慧著、宋惟净、法护译《大乘中观释论》18卷,无著著、般若流支译《顺中论义入大般若波罗蜜经初品法门》等。中国以吉藏著《中论疏》10卷最著名。他还著有《中论游意》1卷、《中论略疏》1卷。此外道融、昙影、法朗、琳法师、硕法师等也都作过注疏。日本有安澄著《中观论疏记》20卷等。梵本则有月称著的《明句论》。西藏译有无畏、德慧、提婆设摩等八家注释,但其中4种已散佚。月称的《明句论》初品已由舍尔巴茨基译成英语。
此论讲实相中道,揭橥中观,故名《中论》。即影法师在〈中论序〉中所说︰“不滞于无则断灭见息,不存于有则常等冰消,寂此诸边故名曰中,问答析微所以为论,是作者之大忌也。亦云中观,直以观辨于心,论宣于口耳。”
《中论》对‘中观’下一定义,见于第二十四品〈观四谛品〉末颂,画龙点睛,一语道破全书要义︰‘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中国佛学家如三论宗、天台宗等,都很重视这一颂。因颂中有三个‘是’字遂称为‘三是偈’,天台宗把‘空、假、中’看成是谛,又称为‘三谛偈’。颂的原意是批判部派佛学的知见。佛学的根本原理是缘起,其中‘一切有部’主张偏有,把凡是从因缘而生的法都说成是实有。此颂就是针对它的。‘众因缘生法’是指缘起。缘起之法有两个方面,第一是无自性,即空‘我说即是空’。这空是存在认识之中,以言语表现出来的,所以说‘我说’。所谓法、事物、现象等本身,无所谓空与不空。仅仅这样认识空还是不够的,第二还应该明白诸法是一种‘假名’‘亦为是假名’。如果光说空,不是否定了一切了吗,世界上何以又有千差万别的事物呢?因此说法虽是空,还有假名。‘假’在别处也译为‘施设’‘假设’,都是指概念的表示。概念表示不外乎语言、文字(佛学也叫‘名言’)。对缘起法,不仅要看到无自性(空),而且还要看到假设(假有)。因其无自性才是假设,因为是假设才是空。这样看缘起法,既不著有(实有),也不著空(虚无的空),就‘亦是中道义’。
中观思想是直接由缘起空思想发展来的,这就是龙树的中观方法,对中观下的定义。‘中’是从‘空’发展出来的,是对空的进一步认识,由此连带产生着假又综合‘空’‘假’而成立‘中’。部派佛学把‘空’看成极端而误解为否定一切,一说空就会破坏四谛、四果、四向、三宝等佛法;佛法的因果既无,世间因果也不能离佛说因果而存在,也破坏了世间法。
为了清除这种误解,龙树对空的真义作了进一步说明,也有一颂︰‘汝今实不能,知空空因缘,及知于空义,是故自生恼。’说他们对空的三重意义︰
(1)空的本身,
(2)空的因缘,
(3)空的意义不了解,
所以产生误解。要不误解,应先了解空的本身是什么,同时要知道为什么要讲空,最后还要了解空的实际应用和它的意义所在。空的所为,在于显示胜义谛,佛学把佛说法分成层次,有了层次才能了解佛法的真义。要分层次就得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叫谛。一般以二谛为标准,以世俗谛来说一切法是有,以胜义谛来说一切法是空。所以说‘空’的作用之一是为显示胜义谛。空的实际应用就在于有空才能有种种施设,如四谛、四果、四向、三宝等等。如果没有空,一切法都有决定不移的自性,就无法作这些安排。所以中观把空同假名施设连带起来看,是对空的进一步认识的必然。
《中论》一书集中表现了龙树的主要思想。原始要终地讲,就是论中所提出的‘八不中道’和‘实相涅盘’两种理论。前者属于‘境’的部分,后者则与‘行’‘果’相关。
八不中道见于《中论》开头的两个归敬颂,虽只是本文的引子,但正如青目《释》指出的,它解明了写这部论的目的。后来无著写《顺中论》解释这二颂全名为《顺中论义入大般若初品法门》,即认二颂为大般若初品十万颂的入门。论开头还说‘如是论偈,是论根本,尽摄彼论’。这可代表印度学者的看法。中国的三论宗人对这二颂也说成是‘诸佛之中心,众圣之行处’,‘正观之旨归,方等之心髓’,将它看得特别重要。原来佛学的根本思想就在于正确说明因果现象,即所谓缘起的道理。原始佛学是从十二缘起,即无明缘行乃至生缘老死来解释人生现象的。后来有所发展,不但涉及到人生现象,而且以人生为中心扩大到宇宙的一切现象去,看成都是互相依持,并看出其中的主要条件所在。因此就在缘起的基础上,发展出两种极端看法︰一是有部认为一切都有缘起做根据,不是凭空产生,所以一切现象都是实有的;一是大乘初期的方广道人,认为因缘生法是空,一切不实在,一切虚无,又陷入‘空’的极端。到龙树时期,他认为释迦提出的缘起是全面的,不单纯说有说无,而是有无的统一。从因果关系上说有无,所能推论出来的现象不外生灭、常断、一异、来去等现象,这些都是由时空上因果相望而说的。真正的缘起说对八个方面都不能执著,因而提出八不中道︰‘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如果偏执生或灭等就等于无用的废话或不正确的戏论。而佛所说的缘起是超出戏论,消灭戏论,也可说寂灭状态,所以颂说‘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用这种观点讲因果,是过去所有各种因果说中说得最完善的,所以说‘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缘起理论超出这一戏论,才能得出对现象实在的认识,达到真实,名为实相。
八不中道是关于认识‘境’的理论。从‘行’、‘果’的实践方面,佛学最终目的是追求涅盘。随着缘起说的发展,讲涅盘也联系到一切法,不是消极的消灭就了,而是应该去掉不相干的戏论,显示一切法的本来面目,即实相;其实践的基础就是‘显示实相’,涅盘究竟境界乃来自对实相的认识、应用。世间是流转生死的,涅盘是超出生死流转的,但是世间一切现象是毕竟空,以空为实相,这实相也就成为涅盘的内容,所以世间与涅盘是一回事,由实相把两者统一起来了(当然两者不可混同)。世间即涅盘,在趋向涅盘过程中,不应离开世间去另求涅盘。世间是无尽的,趋向涅盘的实践过程也应该是无住的。八不中道与实相涅盘可以概括龙树的学说。
龙树破他执的方法有其基本原则,在《中论》〈观五阴品〉最后二颂曾经提到,只是译者未能将这一精神译出来。颂文说︰‘若有人问者,离空而欲答,是则不成答,俱同于彼疑。若有人难问,离空说其过,是不成难问,俱同于彼疑。’原意是说,龙树破他是以‘空义’做武器,同时声明自己的武器也是空。空义是全面的,不留给他人以反击余地地说︰‘为什么你自己却保留了空?’龙树在《无畏论》中特别说明此两颂为一切空义章中要义,但青目释中未引这句话,罗什的译文也忽略了。
《中论》是讲‘破’的,但各品都冠以‘观空’字,比较客气,含有商讨的意味,这是因为破的对象都属佛教内部知见。《中论》破异论所用的方法常是进退两事征求,如破因果说︰‘果先于缘中,有无俱不可,先无为谁缘,先有何用缘。’或者三事周遍穷诘,如破去来说︰‘已去无有去,未去亦无去,离已去未去,去时亦无去。’在破的方式上,用得最多的是假言推理,先假设一论题,然后加以否定,如‘若果非有生,亦复非无生,亦非有无生,何得言有缘。’《中论》破义︰非无因、非相违、非无穷、非无体、非无果之因、无因之果,不到,不违教,相因待,已法不更法,一法不二体,有如是等义。
《中论》的关键性重要义理大致如上,顺次读文则如下︰观生灭去来法,相应在因缘去来二品。观蕴处界法,相应在六情五阴、六种三品。观二男,取之为人法能所,相应在染染者,作作者,然可然三品;取之为有无为相、根受所依,相应在三相本住二品。观十二支法,生死五蕴,相应在本际与苦二品;无明缘行、三和合触,相应在行与合二品;有及取爱,相应在有无缚解及业三品。观二空法,相应在法、时、因果、成坏四品。是等诸法观属于染。若观属净,相应所在,则人之为如来品,相之为颠倒品,行之为四谛品,果之为涅盘品。以上是观菩萨大乘法。观四谛起,观诸见执,相应在十二因缘及邪见二品。这是观声闻小乘法。诸有所执,生灭、去来、三科、二取乃涅盘,有决定性,如虚空华本无所有。缘生无自性,生亦无自性,缘亦无自性,起而无起,宛然而寂然,所谓染法净法、大法小法者皆如幻如化不坏假名。《中论》中示究竟旨归说︰‘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此所谓实相中道义。(李安)
关于本书的注释,相传印度为本书作注释者有七十余家,然现存者有七,玆略述如次︰
(1)青目《中论》︰四卷。鸠摩罗什译。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青目此作系疏释各颂大意,文义简要。1912年,德国学者华利赛(M. Walleser)译之为德文,以《Die mittlereLehre des Na^ga^rjuna,nach der chinesischen Version U|bertragen》之书名刊行。
(2)《无畏论》︰作者不明。相传为龙树所撰,然其所释颇类青目之释,故其书是否为龙树亲撰,尚待研究。1923年华利赛刊其藏译本,并收之于《Materialien Zur Kunde des Bud-dhismus》第二卷。另有华利赛译的德译本,及池田澄达的日译本。
(3)佛护《根本中论注》︰其藏译本亦由华利赛刊行。印度古代学者月称及清辨等人由于对此注的看法不同,致使中观派分裂为二。
(4)清辨《般若灯论》︰现存汉译及藏译。汉译是唐·波罗颇蜜多罗所译《般若灯论释》十五卷。收在《大正藏》第三十册。此译译文粗劣不堪,故学界多用藏译本。
(5)安慧《大乘中观释论》︰仅存汉译,即宋·惟净及法护译,共十八卷。安慧此论,对清辨的注释似有影响。
(6)月称《中论注》(Prasannapadā)︰书名又称《显句论》、《净明句论》等。现存梵本及西藏译。是唯一现存的梵文原典(有普辛的校订本)。藉此书,可以窥知《根本中颂》的原文。全篇除批判清辨之外,并运用过误附随的论法,驳斥邪见,而显扬龙树的中观思想。今有舍尔巴斯基(Th. Stcherbatsky)的英文节译、谢尔(S. Schayer)的德文节译、狄雍(J. W. de Jong)的法文节译等。另有荻原云来及山口益的日文节译。
(7)无著《顺中论》︰二卷。元魏·菩提流支译。
此外,汉地的《中论》注释,以吉藏的《中论疏》十卷最为著名。该疏系为疏释《中论》之青目释本而作。吉藏另著有《中论游意》一卷、《中论略疏》一卷。此外,西藏有宗喀巴《中论广释》;日本方面,有安澄《中论疏记》二十卷、快宪《中观论二十七论别释》一卷。




肇论《涅盘无名论》
僧肇的独特见解在于他提出了一种“无为”的世界,这个世界并非超脱“有为”世界,而是寓于世俗之中,以“无名”来表达其本质。他反对传统佛教对“有余”、“无余”的区分,认为涅槃的不可言说性决定了它不应被如此划分。在《涅槃无名论》中,僧肇强调涅槃的“非有非无”,即既非生非灭,不属于世俗...

正观论的介绍
《正观论》,印度佛教论书 ,又称《中观论》或《中论》,与《十二门论》、《百论》合称三论宗据以立宗的“三论”。古印度龙树著,青目注释,后秦鸠摩罗什译,4卷。该书系印度中观派对部派小乘佛教及其他学派进行破斥而显示自宗的论战性著作。

五部大论是什么?
藏地盛行的小乘戒为一切有部律,最重要的论著是功德光尊者的《戒律根本论》(另译名为《律经》),共九卷二千七百颂。此外,释迦光尊者的《戒律三百颂》,萨嘎拉阿罗汉的《花鬘论》(汉译名《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等律学要典,也很受重视。二、俱舍。在藏传佛教中,有“上下”俱舍之说。

肇论《不真空论》
《不真空论》通过对比心无宗、即色宗和本无宗这三个般若流派,指出它们各有局限。心无宗虽然强调心的清净,但忽视了外物的存在;即色宗虽认识到现象的虚幻,却未触及物质的非物质性;而本无宗过于执着于“无”,未能理解佛教的非无非有理念。论著认为,虽然客观世界本质上是虚幻不实的,但现象上却...

世上无僧宝大地皆沉轮出自哪部
瑜伽师地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世上无僧宝大地皆沉轮出自《瑜伽师地论》。《瑜伽师地论》,又称《瑜伽论》、《十七地论》,为大乘佛教瑜伽行唯识学派及法相宗的根本论书,亦是玄奘西行所取的重要经典。

胡小林最新讲的大乘起信论在哪能看到
胡小林最新讲的大乘起信论在腾讯视频官网能看到。腾讯视频官网可以看到。大乘起信论是大乘佛教重要论书,相传为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一卷。唐代实叉难陀重译。

密宗道次第论的介绍
《密宗道次第论》(Mizongdaocidilun )是佛教论书。原名《胜遍至大金刚持道次第开显一切密要论》,又称《密宗道次第广论》,亦称《德胜主大金刚次第道开显一切密要论》。明永乐四年(1406)宗喀巴著于西藏绛巴林寺。

《百法明门论》是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的
百法明门论,全称《大乘百法明门论略录》,简称《百法论》。佛书名。古印度世亲著,唐玄奘译。一卷。论释瑜伽行派的五位百法,是法相宗依据的重要论书之一。法相宗是中国众多佛教派系中以法相立宗的大乘佛法派系,也是直接修证和修炼佛法的融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最高佛学宗派。法相宗源起于到印度游学...

对佛教小乘讲的最细的书是清净道论嘛
对的,《清净道论》是公元5世纪觉音长老写成的,已经有翻译成中文版本,是综述南传上座部佛教思想的一部最详细、最完整、最著名的作品,是研究南传上座部教理的必读之书。佛教不分国界,佛教的祖师大德的成就属于全世界.

请评论一下《大乘起信论》
《大乘起信论》佛教论书。古印度马鸣著。南朝梁真谛译,1卷;唐实叉难陀重译,作2卷;以真谛译本较流行。全书分因缘分、立义分、解释分、修行信心分和劝修利益分五部分,主要把大乘如来藏思想和唯识说结合为一;阐明“一心”、“二门”、“三大”的佛教理论和“四信”、“五行”的修持方法。一心...

林甸县15212121069: 佛教五部大论是什么 -
闻翁多烯: "五部大论",是指戒律、俱舍、因明、中观和般若.

林甸县15212121069: 佛学书籍《中观根本慧论》哪里可以下载?
闻翁多烯: 这书有另一个更通俗的名字——《中论》,收录在大正藏中观部. http://www.fodian.net/11-zhongguan/11-index.htm

林甸县15212121069: 入中论和中观论有什么不同 -
闻翁多烯: 《中观论》即《中论》,是古印度龙树大师所著的关于佛法中的中道问题的论说.《入中论》是古印度中观学派月称大师所著的对龙树《中论》的注释.二书成书时间相隔大概二三百年以上吧.

林甸县15212121069: 菩提道次弟中论指的哪本书 -
闻翁多烯: 《菩提道次第广论》作者是宗喀巴,此类等人全都是破坏佛教的邪教.

林甸县15212121069: 佛教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
闻翁多烯: 佛教思想的核心内容便是戒、定、慧.由戒生定、由定发慧.鸟巢禅师把这三个字通俗易懂地表达成十六个字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佛教的基本教义为四谛说、八正道和十二因缘. 四谛包括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林甸县15212121069: 般若中观思想知道是什么?谢谢 -
闻翁多烯: 中观派,与瑜伽派对立,以龙树菩萨所著《中论》为基础,宣扬空观.其思想认为:由世俗名言概念所获得的认识,都属于戏论范围,称为“俗谛”;唯有依照佛理而直觉现观,方能证得的诸法实相,称为“真谛”.从俗谛而言,因缘所生法...

林甸县15212121069: 佛教必学论典都有哪些 -
闻翁多烯: 要想掌握打开佛法深奥义理宝库的钥匙,必须学习思辨推理知识《摄类辩论学》和《因明释量论》.要想掌握佛法的基础知识宝藏,必须学习无著写的《阿毗达摩摄论》和世亲写的《俱舍论》.要想掌握般若波罗蜜多的殊胜义理,必须掌握弥...

林甸县15212121069: 佛教的经典 -
闻翁多烯: 佛教经典:统称;藏经,俗称;佛经,也叫《大藏经》,一般由经、律、论三部分组成.“ 经”是指释迦牟尼佛亲口所说,由其弟子所集成的法本.“律”是指佛陀为其弟子所制定的戒条.“论”是佛陀的弟子们在学习佛经后所得的心得. 楼主可以先看一些佛学视频讲解,比如心经、金刚经之类的经典.

林甸县15212121069: 大度智论是什么? -
闻翁多烯: 您写错了,不是大度智论,是《大智度论》!佛教经典分三部分:经藏、律藏、论藏.《大智度论》属于论藏. 《大智度论》是《大论》与《智论》的简称.《大智度论》通常简称《大论》,是《摩诃般若波罗密经》的注释书.作者龙树菩萨(...

林甸县15212121069: 中国佛教都分什么派别
闻翁多烯: 南北朝时期,帝王及文人学士大多崇信佛教,佛教充分发展,形成了许多学派.其中南朝主要有涅盘学派、成实学派、三论学派、摄论学派、毗昙学派和俱舍学派等;北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