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你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形象的认识

作者&投稿:谭初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说说你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形象的认识?~

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象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王安石这首诗却独出机杼,于传统见解中翻出新意:正是由于专制帝王对嫔妃只有玩弄之意而并无真实爱情,才导致昭君宁愿含恨离汉。因此酿成王昭君悲剧的元凶是汉元帝。这首诗命题新颖,遭致议论纷纷,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广泛影响。

  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杜甫的咏怀古迹为什么写宋玉?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夔州和三峡一带本来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些古迹,怀念古人,同时抒写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第二首,是杜甫凭吊楚国著名辞赋作家宋玉的。诗人瞻仰宋玉旧宅怀念宋玉。从而联想到自己的身世,诗...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这首诗在表达上突出手法是什么
这是《咏怀古迹五首》中的最末一篇。当时诗人瞻仰了武侯祠,衷心敬慕,发而为诗。作品以激情昂扬的笔触,对其雄才大略进行了热烈的颂扬,对其壮志未遂叹惋不已!"诸葛大名垂宇宙",上下四方为宇,古往今来曰宙,"垂于宙",将时间空间共说,给人以"名满寰宇,万世不朽"的具体形象之感。首句如异峰...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的来历是什么
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所谓“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唐宋诗举要》所谓“此自喻其寂寥千载之感也”,正是诗中所要传递的。昭君未能见知于君王,诗中对她深寄同情,也有怨君之意。当然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域的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怨思,这是千百年世代积累的更为普遍的更为...

《咏怀古迹》教学反思
对比鲜明借古讽今。而且我应当先了学生需要什么,知道什么,能够接受什么。根据学生来准备适当难度的教学...《咏怀古迹》教学反思【篇四】 每一次读杜甫的诗,既是一种美的享受,又有一种被感动的感觉。特别是...我对于学生的回答表示了肯定。我接着问:“青冢”传达出了怎样的信息,学生经过思考你,依然回答不上来,...

杜甫为什么写咏怀古迹·群山万壑赴荆门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沈德潜说:“咏昭君诗此为绝唱。”这是《咏怀古迹五首》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

13. 以杜甫的《咏怀古迹》之三,谈谈你对和亲的看法。
和亲是统治阶级间为缓和矛盾而采取的一种策略。但对于被和亲的对象,则是充满怨恨之情的。远离家乡故国,在蛮夷之邦过着与自己习惯和人生观殊同的生活。对故乡的思念,对和亲的统治者的怨恨,连同以异国之音弹出的琵琶声,连绵不绝。

结合《咏怀古迹之三》谈一下杜甫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最重要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不着半句抽象的议论,而“独留青冢向黄昏”、“环佩空归月夜魂”的昭君的悲剧形象,却在读者的心上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整首诗的平仄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平仄是: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咏怀古迹其三》唐代 杜甫 原文: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

急求,就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谈谈你对和亲的看法,并说明理由(从文学...
这东西怎么从文学方面说啊,只能说是政治背景给文学提供了素材,让那些具备文学素养的人有了更多可以抒发自己情绪的由头。杜甫是感怀家国的,王昭君和亲给百姓带来了平稳安定的生活,所以她功不可没,但也反应了当政者无能,在那个女人没有社会地位的时代,只能把女人推向第一线,承担救国救民的责任。

杜甫的咏怀古迹出自于哪次历史事件
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他的身世家国之情的。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谈谈你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形象的认识 -
马绿涵雪: 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说说你对杜甫《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形象的认识? -
马绿涵雪: 杜甫笔下的昭君是一个把“出塞”引为一生憾事、满腹“怨恨” 的昭君.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予了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马绿涵雪:[答案] 寄予的情感:杜甫的诗题叫《咏怀古迹》,显然他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的.他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相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自己想...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咏怀古迹》(其三)结合背景和诗句,请简要说明王昭君与杜甫有何想通之处? -
马绿涵雪: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杜甫当时正“飘泊西南天地间”,远离故乡,处境和昭君相似.虽然他在夔州,距故乡洛阳偃师一带不像昭君出塞那样远隔万里,但是“书信中原阔,干戈北斗深”,洛阳对他来说,仍然是可望不可即的地方.他寓居在昭君的故乡,正好借昭君当年想念故土、夜月魂归的形象,寄托他自己想念故乡的心情.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马绿涵雪:[答案] 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遇.寄予了自己深切的同情,同时表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念与怨恨,并赞美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寄托了诗人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咏怀古迹其三中王昭君的形象 -
马绿涵雪: 美丽 伤感 悲凉 不舍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咏怀古迹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怎样的情感 -
马绿涵雪: 《咏怀古迹》(其三)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寄寓了对王昭君寄予了深厚的同情,也暗含了对自己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怅惘.中间两联,主要运用了对比和反衬的手法来写王昭君的悲剧.这里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了不该留下的荒漠;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反衬出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有关杜甫对王昭君出塞的评价和句子 -
马绿涵雪: 杜甫对王昭君出塞的评价和句子出自唐代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诗《咏怀古迹·其三》,具体如下: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与李白的《王昭君》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方面各有什么不同 -
马绿涵雪: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 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

哈密地区19890027330: 咏怀古迹其三赏析, -
马绿涵雪: 1、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因此,主题落在“怨恨”二字,“一去”二字,是怨的开始,“独留”两字,是怨的终结.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这第三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