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作者&投稿:柘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哪位老人,你是我人生最重要的导师之一啊怎么理解这句话~

老人毕竟比我们这些年轻人多吃了几十年的饭,对于人生的看法跟态度 也跟我们大有不同
,他会开导你。为你指向人生路上正确的道路。。。 或许他的话 很难懂, 却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为什么要读书?如何遇见人生的导师
一个人从出生到死,要学多少知识和智慧才能知道怎么做人做事,是否只读小学、初中、高中,生活就没有问题了呢?为什么有的人大学毕业还一直在学习?对于学习有很多无法解开的疑问。


有人鼓励读书多读得多能实现梦想,有人说不读书对生活也没有影响。究竟谁说的对呢?不幸的是,我们没有能力辨别哪个是对的。

教育是知晓未来的关键。根据导师,人生也会不一样。

卡尔·威特(Karl Witte,全名Johann Heinrich Friedrich Karl Witte)1800年7月1日出生于德国萨勒河畔的哈勒市洛赫小村,是19世纪德国的一个著名的天才。


他八九岁时就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这六国语言;并且通晓动物学、植物学、物理学、化学,尤其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年仅14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事实上,卡尔目前仍然是《世界吉尼斯记录大全》中“最年轻的博士”记录保持者);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他发表《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与那些过早失去后劲的神童们不同,卡尔·威特一生都在德国的著名大学里授学,在有口皆碑的赞扬声中一直讲到1883年3月6日逝世为止。



其实,卡尔威特从出生开始并不顺利.他母亲在怀孕九个月时失足摔倒,早产了一个月,被脐带缠在脖子上,生命危险地出生了。这种情况下,活下去的概率几乎没有,就算活下来,也有可能患上先天性的残疾。他从小孩反应比其他孩子慢,并且反复检查之后他被判定为低能儿童。反之,隔壁农夫家年龄相仿的孩子却|是村子里承认的聪明的小孩。

但是卡尔威特的父亲堂堂正正地说,我们的孩子将来比农夫的孩子会更成功。

结果,农夫的孩子长大后继承了父亲做农夫,而卡尔威特成为了世界级教育专家。


这是一则遇到怎样的导师,人生就会不一样的典型案例。卡尔威特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不是每个父母都像卡尔维特的父亲一样,总是带着书生活,也很少在周围找到像这位一样博学多识的人。有个方法,那就是书。

导师是指那些有悟性的人,给他人带头的人。我们不得不尊重,从经验和年龄所领悟出来的知识与智慧。他们把自己活生生的经验告诉我们,并且帮助我们避免各种各样的失误,何况是有几百年、几千年之久的智慧呢?


为了写一本书,需要读超过一定的水平书,为了得到相关领域的资料,搜集图书馆的大量的资料并思考。假如把大学4年的知识总量比为书本,就相当于100本,作者为了写书,需要读500本以上的书。

书中不只蕴含着一位作家独有的智慧,还融入了众多作家的思想和经验。书是经过无数的竞争和漫长岁月的风波,所以是已被验证过的经历。由于快速的发展,有很多的无用的信息,认为绝对真理的事情被怀疑,这时书可以给我们教诲并指出人生的方向。


优秀的人背后必有伟大的导师。对有些人来说,忍耐的痛苦、父母、朋友都可以成为导师。但事实是,我们从痛苦中学习,人生相对太短暂了,父母对于小孩都是无私的,认为自己小孩是最出色的,也很难做到导师的角色。我们没有在世界上的一切中学习和领悟的能力。但是书就可以。卡尔威特有个好父亲,但他最伟大的导师是书。

好书总是给我们一些东西,而自己却不要求任何回报,我们想听的时候书会告诉我们,当我们感到疲倦想独处时,会保持沉默。在导师消失的时代,没有比书更伟大的导师了。

当你在人生的迷宫中徘徊,正是需要读书的时候

死亡是一种挑战,而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
——罗斯教授

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回避死亡的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只思考生的问题,诸如怎样获取生存资源、如何才能幸福、怎样延长人的寿命等等,对死亡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策略,典型的思维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我们往往以生的问题尚且成谜为由,着力忙碌于俗事,刻意回避死的问题,甚至发明出许多禁忌,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将死的问题视为不祥而拒之门外。

对于死,我们采取的是鸵鸟哲学。未知生焉知死,这种观念未尝没有道理,这是一种重生轻死、乐生恶死、讲究现实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人生问题上,专注于自身的价值,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生死观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把生和死完全当做毫不相干的两回事,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

对于死亡,我们应该从正面理解。美国著名的生死学专家罗斯教授指出: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其实不然,死亡是一种挑战。而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换言之,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1
知死方能明确人的使命

人生苦短,在经历了短暂的人生之后,我们将归于何处?与人生遭遇的所有问题相比,个人归属才是最大的问题。人一旦意识到死亡,就不仅仅是关注眼前事物,满足于有限的生命,我们总有一种想知道人死后又当如何的强烈冲动。

人愿意获得永生,无论归属是永恒的光明,还是无尽的黑暗。对死亡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态度,决定并支配着此生此世的活动作为。当我们试图超越有限时,我们关注的事情便由生前延续到未来,即生前身后事。就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于是,我们就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意识。我们进入到一种绵延的时间长河之中,此时的个体有一种神圣感。自我意识在悠悠长河之中不再是短暂的存在,而是获得一种承先启后、贯穿古今的永恒存在感。个体也由此有了某种自我的价值期许,神圣的使命意识油然而生,从而支持着他毅然向前。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这种强烈的使命意识,使我们得以安身立命,这是中国文化绵延不绝的内在价值信念和信仰。

2
知死方能明有无得失之理

现实生活中肯定要追求名利,求名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但太过于执着与计较,容易患得患失。在利与害、得与失之间,筑起一道跨越不过的关隘,困于其中越陷越深,徒增烦恼与痛苦,甚至痛不欲生,这就是所谓的名利关。

在所有的关隘中,最要紧的莫过于生死一关,任何得失祸福都超不过生死。懂得生死智慧,打通生死关隘,不使生死对抗,可从心灵深处解放自我,从而获得真正自由。了悟生死,不再患得患失,人生何累之有?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
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一旦人们认识到生死之间内在的关联与转换,就会发现得亦是失,失或许就是得,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我们不必执着于一得一失,在名利得失之间,变得坦然与自在。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息。
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息。


3
知死令我们更懂得爱

死亡赋予生命以意义,知死方能学会珍惜懂得爱。个人的死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生命。死亡为我们今生的时间规定界限,催促我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做一番创造性的事业。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人是社会性的存在,我们的生命总处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我们的亲人朋友甚至陌生人,都与我们有诸多的联系。一个人的死,总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死亡令亲情、爱情、友情稍纵即逝,弥足珍贵。任何个体的死亡都可能使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缺失,令我们痛苦至深。

因此,珍惜我们所拥有的亲情、爱情、友情,我们才能拥有更多更长久的爱。人生的意义其实是相对的、不确定的,完全取决于我们对死亡的态度。谈生论死,如存在主义所说的那样,就是向死而生。这恰恰是一种非常积极的人生观。

池田大作先生说:有生必有死,把这一任何人都动摇不了的事实作为根本前提,我们的教育才会无限地、广阔地、博大而深邃地开展下去。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死学值得我们学习。

死亡是一种挑战,而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
——罗斯教授

从古至今,我们的文化中一直有回避死亡的传统。长期以来,人们只思考生的问题,诸如怎样获取生存资源、如何才能幸福、怎样延长人的寿命等等,对死亡的问题则采取回避策略,典型的思维就是未知生,焉知死。

在这种思维模式之下,我们往往以生的问题尚且成谜为由,着力忙碌于俗事,刻意回避死的问题,甚至发明出许多禁忌,以堂而皇之的理由,将死的问题视为不祥而拒之门外。

对于死,我们采取的是鸵鸟哲学。未知生焉知死,这种观念未尝没有道理,这是一种重生轻死、乐生恶死、讲究现实的人生态度,要求我们把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集中到人生问题上,专注于自身的价值,有积极的意义。但这种生死观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点,就是把生和死完全当做毫不相干的两回事,对人生问题的思考缺乏深度。

对于死亡,我们应该从正面理解。美国著名的生死学专家罗斯教授指出: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其实不然,死亡是一种挑战。而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换言之,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1
知死方能明确人的使命

人生苦短,在经历了短暂的人生之后,我们将归于何处?与人生遭遇的所有问题相比,个人归属才是最大的问题。人一旦意识到死亡,就不仅仅是关注眼前事物,满足于有限的生命,我们总有一种想知道人死后又当如何的强烈冲动。

人愿意获得永生,无论归属是永恒的光明,还是无尽的黑暗。对死亡的认识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人生态度,决定并支配着此生此世的活动作为。当我们试图超越有限时,我们关注的事情便由生前延续到未来,即生前身后事。就如唐朝诗人陈子昂的诗中所写的那样: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人都有生老病死,那么人如果寿松挣钱,也就是,人就死亡的,那么死的,死亡是人生的导师,也就所以人只有到了这个地步才理解的人生的整个一医,或许他明白了人应该怎么活这他才当了人生的导师只有到林中的时候。

我感觉人到死亡的时候,什么事情都看明白啦,一般人生的道理也都懂了,所以死亡就是人生的导师。

只有真正的明白死亡,你才知道生存是什么意义,就是对于你的价值


你对生死是怎么理解的呢?
我们总是把生死分开来认识,生就是生,死就是死活够了就死了。有生也有死。有死也有生。不死咋生,不生咋死,等等等等。就是说生与死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然而人们忘记了,生本身就含着死亡的种子,生就意味着死,就是说生与死是时时刻刻都是联系在一起的。生开始,死也开始了。生结束,...

如何理解死亡死亡这个问题如何看待
理解死亡方知人生是有限的,才可能认真考虑人生价值。忌讳谈死亡是中国的不当习俗,它给人们带来的是愚昧,并导致对生命的不珍惜。理解死亡的目的不只是是智慧地对待死亡,更重要的是怎样活得更好,更有价值。 之一 理解生命,就不能回避理解死亡,因为这实际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开的两个侧面。理解死亡,...

死亡会教会人一切,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生命呢?
2. 死亡是人人必经的过程,无法避免。然而,乐观的人能够充分利用每一天,让生活充满快乐和充实。3. 只有面对死亡,人们才能真正认识到生活的价值,从而珍惜每一刻。4. 死亡让人意识到生活中最珍贵的特质:爱。有了爱,我们学会宽容和理解他人,而不是仅仅追求成功和利益。5. 当我们理解并接受死亡,...

怎么才能坦然面对死亡?
2. 寻找意义和目的:思考生命的意义和目的,并努力在有限的生命中追寻个人价值和幸福。明确自己的目标和价值观可以给予人生更大的意义感。3. 面对自己的情绪:面对死亡可能会引发恐惧、悲伤和焦虑等情绪。接受这些情绪,允许自己感受它们,并寻求理解和支持。与其他人交流和分享这些情感可以减轻负担。4. ...

怎样理解死亡是人生的导师
对于死亡,我们应该从正面理解。美国著名的生死学专家罗斯教授指出:很多人误以为死亡是一种威胁,其实不然,死亡是一种挑战。而对死亡的应对,是人类成长的基本前提和动力。换言之,死亡是人生的导师。1 知死方能明确人的使命 人生苦短,在经历了短暂的人生之后,我们将归于何处?与人生遭遇的所有问题...

怎样看透生死?
———看透死亡的人都在更好的活着。死亡是人生旅程的自然组成部分,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重大转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死亡本身让人难以理解,所以大家都选择闭口不谈。在中国传统观念里,谈及死亡就是不吉利,即使不得不谈起也会用其他词汇取代,例如“去世,走了等”。但每个人都会经历所爱之人...

如何正确看待生与死?
正确看待生与死是一个深刻而个人化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信仰、价值观和经历,因此观点可能有所不同。然而,以下是一些普遍适用的观点,供参考:1. 尊重生命:生命是宝贵的,无论是自己的生命还是他人的生命,都应该被尊重和珍惜。我们应该对生命持有敬畏之心,尽力保护和维护生命的尊严。2. 接受...

怎么理解死亡的意义?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有两件事一直都被长辈们视为忌讳话题,那就是性和死亡,所以在这两个方面受到的教育,非常非常的少。所有人都不过是普通人罢了,都有生老病死、喜怒哀乐、贪嗔痴念,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只要是普通人,就逃不掉,所以没什么好忌讳的。死亡并不可怕,是人生必须经历的过程,...

如何理解“人生就是一个不断死亡的过程”这句话?
死亡是每个人都必须面临的问题,但许多人不愿意谈论死亡。其实,人从一出生就面临着死亡,我们过的每一年、每一月、每一天、每一小时,甚至每一分钟,都是在向死亡迈进,从这个意义来说,人生就是“向死”的过程。我认为,哲学应该帮助灵魂摆脱痛苦,正如医学用于治疗身体疾病一样,哲学的目的应该使人...

怎样看待“死亡”怎样理解“人生”
死亡是我们必经的过程,我们不可能逾越和超越这一过程,所以我们只要把生命的过程活出精彩,不留有遗憾就可以了.死亡该来时就会来,顺其自然面对就好,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学者胡适说的人生就像一扇没有颜色的墙,你给它抹上什么色彩,它就拥用着什么样的色彩。人生就是,我吃一碗饭,我老了一点点;我看...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怎么理解“思考生命是从认识死亡开始的”?求解答 -
有梦欧迈: 死亡是人生命的终结,能正确认识死亡的人才算真正的智者.对于死亡,有人畏惧,有人坦然面对.认识了死亡,就等于是将自己的生存形式给定了下来,理解了自己为何而生.只有正确认识死亡,才能理解到生命的价值,进而体悟人生,思考生命的价值.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中国古代思想中怎样理解“死亡”与人生的关系 -
有梦欧迈: 这个问题最经典的一个故事就是“庄生化蝶”吧! 故事的大意就是庄子做个一个奇怪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蝴蝶.醒后庄生就在思考到底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在梦中变成了自己!这就引申出庄生对“死亡”的看法,他说既然人没死,活在世上,为什么要去思考“死亡”这件事,既然自己死亡了,也就控制不了自己的一切!也就说明“死亡”后你就不是你自己了!所以说人生在世,要把握人生的现在,不要去浪费时间在那些虚无而又不能控制的事情上!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怎么理解“死是人生必备过程”这句话?
有梦欧迈: 1、人的身体死亡,心脏停止跳动,人停止呼吸.2、心死,对于某人某事的绝望这两点不可能有人躲得过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如何看待人生中的生存和死亡 -
有梦欧迈: 敬重死亡的人,死亡便能引领他;逃避死亡的人,死亡一定会抓住他.活着人是仍未得到完整的,死去的人才达到完整阶段.我们对完整的渴望,其实是在潜意识中对死亡的渴望.因此,当我们活着时,我们必须敬重这份不完整.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如何理解“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
有梦欧迈: 我是这样理解的:死是静止的生,并且因为静止而永存.就像书中有句话“我们都在长大,而死者永远是十六岁.”(记不清原话了,大意如此.)木月死了,但他永远“生”在十六岁.所以我觉得所谓生的一部分大概就是指他人的记忆罢了.我以前摘抄过一句话,大意是:人类只要一个人没死,那么所有人都仍活着.(呵呵,不好意思,我的那个摘抄本丢了,查不到原话.)这两句话有那么点相似之处,值得品味.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该如何理解死亡? -
有梦欧迈: 自然一切生物都逃脱不了生老病死这一铁的规律,只要现在每一天的生活质量是开心的、愉快的(不一定仅仅指生活条件),就是完美的人生,昙花一现只是瞬间但却给人类带来了莫大快乐.只要给自己或别人带来快乐的人生就有意义.祝生活好每一天,万物生长就是上天给我们人生的最大礼品,何不去欣赏哪?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如何看待死亡? -
有梦欧迈: 我51岁,女.大本毕业. 因为我得过恶性肿瘤,所以自认为对这个题目有不同于常人的理解. 当我面对即将来临的死亡的时候,其实没有恐惧,或者说是死神突然的闪现使我猝不及防,以至于来不及害怕.常人谈论死亡,其实大部分没有想到...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抗拒生命发展的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不可避免的归宿.下列对 “生”与 “死”理解正确的是() ①向死而生,要认真对待生命,让它变... -
有梦欧迈:[选项]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

武陵源区17838217640: 如何看待自己的人生 -
有梦欧迈: 人有时候总会纠结于一时的得失,会为之而陷入疯狂或迷惑中.但随着经历和感受的增加,你会发现有时候脱离这种成败得失的束缚,会更能让人有成就感,只要你懂得从中找到收获,无论成功与失败.当你某一天回头看时,能对自己有会心一笑,那么,可以说,你的这一生算是没有白活.人基本上来说总是为了自己而获活的,不是吗?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