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熹平石经》是两汉崇儒风气的见证?

作者&投稿:宰父莺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

历史与文学的区别与联系如下:
一、区别
1、定义不同
文学是指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客观现实的艺术,包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等,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以不同的形式(称作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和再现一定时期和一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或简称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与伦理、哲学和艺术同属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成果。
2、表现形式不同
文学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最早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散文、戏剧三大类。中国先秦时期将以文字写成的作品都统称为文学,魏晋以后才逐渐将文学作品单独列出。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类别。
文学, 是一种将语言文字用于表达社会生活和心理活动的学科。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之艺术的范畴。 文学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是社会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
历史是对过去事件的记录和研究,又称为“历史学”,或简称“史学”。隶属于历史学或与其密切相关的学科有年代学、编纂学、家谱学、古文字学、计量历史学、考古学、社会学和新闻学等,参见历史学。
记录和研究历史的人称为历史学家,简称“史学家”,中国古代称为史官。记录历史的书籍称为史书,如《史记》《汉书》等,粗分为“官修”与“民载”两类。
广义上,“历史”可以指过去发生的一切事件,不一定同人类社会发生联系。在哲学上,这种含义下的历史称为历史本体,例如宇宙历史、地球历史、鸟类历史等等。
狭义的历史则必须以文字记录为基础,即文字出现之后的历史才算历史,在此之前的历史被称为史前史。与人类社会相关的历史,又可以称为人类史或社会史,而脱离人类社会的过去事件称为自然史。

二、联系
历史是真实发生的历史事件,文学不同于历史,文学源于历史,同时又虚构部分,同时加入作者的自己的感情因素和作者的价值观的影响,会对历史作出不同程度的改变,使得文学又更多的感情色彩。经过文学的加工,历史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同时历史又给了文学创作更多的源泉的灵感。
扩展资料
历史本身就有很好的文学性,因为历史中隐藏着许多文学性的奥秘。历史是一种天工,其中包含的因果和哲学奥秘,绝不会因为作家个人的情绪和价值观而发生变化。人们常说:“生活比小说更精彩。”生活就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文学有两个作用:第一个作用就是做梦,就是作家通过虚构来营造一种梦境。另一个作用则恰好相反,不做梦,而是在细致地观察和了解事实之后,用文学更深刻、更形象地表现这些事实。
巴尔扎克说:“小说是一个民族的秘史。”说的就是文学与历史的关系。这恰好也是《三国演义》与《三国志》的关系,《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之间其实是一脉相承的,并不存在价值观的彼此对立和历史事实的全然不同
它们之间最大的不同,是《三国演义》使用了很多有意思的文学手法,来表现《三国志》里面所记载的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讲,《三国演义》其实就是一部历史书,它的历史学价值可以与《三国志》相得益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历史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文学

歌谣、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传记、诗篇、稗史、游记、剧本、小说、随笔、评论……繁多的体裁构成了文学,也构成了文学的历史。然而,并不是每种抒怀或记叙文字都能进入文学史。就每个具体时代而言,能以经受时光的筛簸,穿越后世历代的传述而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必是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实质上是精品文学的历史、经典文学的历史。
在一个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无限量提供资讯与娱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有哪一种文化样式的能力可在文学之上?答案是没有。文学无疑是表现力最为宽广最为强大的人类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远又蓬勃,自从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于口述年代以来,它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所是洪水滔天还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活在继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愫不断表达出来。面对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质-核心作品的价值亘古不变。尽管作家的写作技巧在不断提高,大众的阅读趣味也日新月异,但即使在已经进入电子阅读的今天,《荷马史诗》或唐吉诃德的魅力依然丝毫无减。

熹平石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典刻石,刻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公元175年)至东汉光和六年(公元183年),刻成后立于当时的汉魏洛阳城开阳门外洛阳太学所在地,所以人们又称这部书为“太学石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后,儒家书籍被奉为经典,法定为教科书,设专门博士官讲授,成为判断是非标准与决策依据。

儒学被定为官学,必须有一部标准本作为评定正误的依据,然而,皇家藏书楼里的标准本“兰台漆书”却由于腐败而遭偷改。鉴于此,蔡邕向汉灵帝提出校正经书、刊刻于石的奏请,获许。

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议郎蔡邕等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灵帝许可。于是,参校诸体文字的经书,由蔡邕等书石,镌刻四十六碑,立于洛阳城南的开阳门外太学讲堂(遗址在今河南偃师朱家圪垱村)前。碑高一丈许,广四尺。

所刻经书有《周易》、《尚书》、《鲁诗》、《仪礼》、《春秋》和《公羊传》、《论语》。除《论语》外,皆当时学官所立。石经以一家本为主而各有校记,备列学官所立诸家异同于后。《易》、《书》、《礼》三经校记不存,无可考。

《诗》用鲁诗本,有齐、韩两家异字;《公羊传》用严氏本,有颜氏异字;《论语》用某本,有盍、毛、包、周诸家异字。共约二十万零九百一十一字。这对纠正俗儒的穿凿附会,臆造别字,维护文字的统一,起了积极作用。

扩展资料

刊刻熹平石经的第一功臣是蔡邕(字伯喈),据《后汉书·蔡邕传》记载,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蔡邕受到司徒桥玄的敬重,被任命为河平长的官职,后来被召回拜为郎中,在东观负责校书,后来又升迁为议郎。

蔡邕博学多才,他在校书时发现经书因为辗转流传日久,文字出现了很多错谬,而当时一些文人弄不懂这些文字,在解释时任意穿凿附会,贻误后学。因此,到了熹平四年(公元175年),他和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议郎张驯、韩说、太史令单飏等人,上书给灵帝,要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同意了。

《后汉书·灵帝纪》说:“(熹平)四年(公元175年)春三月,诏诸儒正《五经》文字,刻石立于太学门外。”参与校订五经文字的还有卢植、张驯等人。文字校订确定后,具体是由蔡邕亲自在碑上书写文字,让刻工镌刻,《隋书·经籍志》里说:“后汉镌刻七经,着于石碑,皆蔡邕所书。”

熹平石经的第二个功臣是宦官李巡。根据《后汉书·宦者吕强传》记载,李巡是汝南汝阳人,灵帝时的宦官。当时在宫中,李巡与济阴丁肃、下邳徐衍、南阳郭耽、北海赵佑都因为清廉忠正被士人所称赞,五人都生活在宫中小巷里,不和别人争夺威势权力。

李巡身为宦官,却博学多才,曾经注过《尔雅》。他认为诸位博士监考甲乙科,都互相不服气,为了一争高下,于是不惜泄题徇私,甚至有人贿赂当时的图书馆兰台的管理人员,在所藏的书经上作改动,把符合自己这派经意的文字写上去,以求获得承认。

于是,李巡前去向灵帝请求,自愿与诸位大儒共刻《五经》文在石碑上,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就下诏命令蔡邕等人校正石碑文字。自从《五经》被校订之后,争斗的人就渐渐销声匿迹了。现在能看到的汉石经残拓中有“巡欲凿石正书经字立於太学”的字样,“巡”即李巡,说明李巡的确是奏请并参与刊刻石经的重要人员。

石经刻成后,立在汉太学门外,供后儒晚学参证。当石碑刚刻立的时候,每天前来观看摹写的车辆都过千,连道路都堵塞了,可见其影响之大,观学者之众,可谓盛况空前。熹平石经的刻立,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大盛举。



东汉时期,文学家蔡邕于是奏求正定“六经”文字,得到了汉灵帝的赞许。蔡邕用丹笔把经文亲自书于石碑,由石匠陈兴等镌刻,共刻了“六经”,即《易经》、《书经》、《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和《论语》。这就是著名的《汉石经》,因刻石起于熹平年间,故世称《熹平石经》。

《熹平石经》共有46通石碑。现存残碑每面36至40行,每行为70至74字,字里行间无空格,段与段之间用点或空格分开,仅有极少数段落另起一行。石刻完成后,立于洛阳太学门前。

《魏石经》于240年至248年,三国时期魏明帝正始年间着手刻制。由嵇康等人主持,重刻两部半石经,即《尚书》、《春秋》和《左氏传》,其中《左氏传》没有刻完,碑文用古文、篆文、隶书3种不同字体完成。

《魏石经》与《熹平石经》不同之处,在于《魏石经》的每一个字都用3种字体书写,所以又叫《三体石经》,也称《三字石经》,因此历史上把与《魏石经》相对的汉石经称为《一字石经》。

《魏石经》的出现,明确了古文、篆文、隶书三者的关系,对后世经学与文字学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历史文献。《魏石经》于241年刊立,分载于35通石碑,每碑约4000字,总字数约14.7万字。它立于《熹平石经》西面,太学讲堂之东,成“L”形,排列长度约70米。

837年,《魏石经》上又增刻了12种儒家经典

我觉得应该能够从中看得出一些东西,也就是说里面的一些主要内容,或者说是这个讲的是什么东西?我的话还能够对这东西的一个解释和当时儒家的一个看法,这都是很重要的,能够从中看得出来,当时社会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总的了解,毕竟那个时代的话,还是早期的发展。


赵秋成熹平石经研究专业人士
他的研究不仅涉及石经的刻立、流传与损毁过程,还对汉代今文经学的源流进行了系统梳理,对其在中国学术史上的价值和影响给出了权威的评价。赵先生的学术贡献在学术界享有重要地位。他的研究成果丰富多样,包括论文如《熹平石经简论》、《关于正本追寻》等,以及对新出土汉熹平石经的解读,如《新出土汉...

汉熹平石经残字拓片的价值
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书法价值。古时,统治者为了传播治国思想,会在太学雕刻石刻教科书来统一经书内容。而熹平石经残石,足以证明了它传说中极高的文化价值和书法价值,也证明了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石刻教科书立于洛阳太学。

关于历史上的蔡文姬
满堂宾客都为之动容。但曹操却说:“可是降罪的文书已经发出去了,怎么办?”蔡琰说:“你马厩里的好马成千上万,勇猛的士卒不可胜数,还吝惜一匹快马来拯救一条垂死的生命吗?”曹操终于被蔡文姬感动,赦免了董祀。蔡琰回家后伤感悲愤之余作《悲愤诗》二首。此后再无蔡琰相关记载,卒年不详。

《蔡邕》历史评价与正史事迹,《蔡邕》人物故事小传
有书刻“熹平石经”及诗文传世。 〔正史〕 蔡邕,字伯喈,陈留圉人也。六世祖勋,好黄老,平帝时为郿令。王莽初,授以厌戎连率,勋对印绶仰天叹曰:“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昔曾子不受季孙之赐,况可事二姓哉?”将①家属逃入深山,与鲍宣、卓茂等同不仕新室。父棱,亦有清白行,谥曰贞定公。 邕性笃孝...

东汉的名儒
蔡邕(133-192)东汉文学家、书法家。字伯喈,陈留圉人。灵帝时写《六经》于碑,世称“熹平石经”。封高阳乡侯。荀悦(148-209)东汉末史学家。字仲豫,颖川颖阳人。撰有《汉纪》三十篇,《申鉴》五篇。许劭(150-195)东汉末名士。字子将,汝南平舆人。好评人物,月更一名,时称“月旦评”。曾评...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
B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正定六经文字”说明与汉代儒学独尊有关联,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时期书法主要特征和名家及其代表是什么?
商至秦末(秦篆,又叫小篆)特征:浑然入序 名家及代表:李斯《泰山石刻》东汉(隶书)特征:求度追韵 名家及代表:蔡邕《熹平石经》三国时期(楷书)特征:形体方正,笔画平直 名家及代表:钟繇《荐季直表》两晋时期(行书)特征:中和居淡 名家及代表: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南北朝时期(楷书)特征...

熹平石经属于几级文物?
您的问题,熹平石经属于国家一级文物。

东汉的字体是什么字代表人物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
东汉书法艺术走向繁荣,篆、隶、草、行、楷诸体具备,但东汉仍是以隶书为轴心的时代,隶书大为风行并发展到顶峰。蔡邕,东汉时期文学家、书法家,曾参与续写《东观汉记》及刻印熹平石经。《熹平石经》刻于东汉熹平四年至光和六年(公元175- 183年)间,已为残石。由于当时勒刻的目的是为了让...

熹平石经的石经保护
1933年,于右任为抢救文物,慨然以四千银元从洛阳一个古董商人手里买来一块略似三角形的东汉刻石。关中著名史学家张扶万确认此石为东汉著名书法家蔡邕所出,是《熹平石经》的一部分。于右任所得石经残石为两面刻,一面刻《周易·家人》迄《归妹》十八卦,存二百八十六字;另一面刻《文言》和《说...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熹平石经”在中国学术史、文化史上有什么价值 -
殷茂清开: 熹平石经 东汉熹平年间(公元172年—公元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春秋》刻石建于太学,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字体方平正直,中规入矩,极为有名.熹平石经从某种...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汉灵帝熹平石经 -
殷茂清开: 熹平石经中国刻于石碑上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一称“汉石经”.其字体为一字隶书,故又称“一字石经”.汉代立五经于学官,置十四博士.各家经文皆凭所见,并无供传习的官定经本.博士考试亦常因文字异同引起争端,甚至行贿改兰台...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蔡邕刻石经有着怎样的历史价值?
殷茂清开: 石经就是古代人们刻在石头上整 篇的经书.在古代,儒家经书是口口 相传的,有很多版本.国家为了统一 教材,就将经书刻在石碑上来提供标准的范本.于是,在东汉灵帝熹平四 年至光和六年间,由蔡邕用隶书八分 体在石碑上书写了许多经书,然后由 石匠刻制,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 石刻刻有7部完整的儒家经典著作,刻在46块石碑上,共20万字,因为是 由一种书体刻成,所以称为“一体石经”.《熹平石经》是我国最早的官定儒 家经典的石经.该经书的经文是由右 向左书写的,字体优美.它为人们提 供了准确的校对范本,也对后来人们的刻石具有一定的启发,同时它还是 后来研究书法的珍贵资料.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汉朝的太学是什么?
殷茂清开: 太学,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西汉早期,黄老之学盛行,只有私家教学,没有出现传授学术的学校.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采纳董仲舒的...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熹平石经是什么?
殷茂清开: 东汉熹平年间(172〜178年)将儒学经典《周易》、《尚书》、《鲁诗》、《仪礼》、《公羊传》、《论语》、 《春秋》刻石建于太学,字体为隶书体,世称“熹平石经”.字体方平正直,中规中矩,极为有名.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汉字的起源和发展 -
殷茂清开: 转载 起源一、传说 来自八卦说.汉代就有这种说法.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 河图洛书说.这是文字神赐的...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什么叫嘉平石经? -
殷茂清开: 你说的是不是过熹平石经?东汉灵帝时期蔡邕奉命将儒家经典刻于石碑上立于太学门口,以供诸生学习.这些被刻于熹平年间的碑文被称为”熹平石经“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根据材料,概括汉代教育的特点. -
殷茂清开: 汉朝教育以儒家学说为正统教育,先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在教育上,以儒学为尊.四书五经等儒学著作成为全国通用的官方教材.并在中央社太学,学习儒家经典.巩固儒学地位. 1教育上的统一,有利于思想上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 2非贵族非官员子弟可以凭借这台学生的资格,成为官员.有利于国家吸收人才. 3教育的提高有利于培养高素质高知识的人才,拓展官员素质,普及更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 4缓解阶级矛盾,利于社会稳定. 5促进文化的发展繁荣 6利于中国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怎样翻译成现代汉语 -
殷茂清开: 意思是:可以相交的就和他交朋友,不可以相交的就拒绝他. 出自《论语》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

伊金霍洛旗14770048803: 隶书起于什么年代 百度文科 -
殷茂清开: 你好,看一下..隶书发展史 隶书者,篆之捷也. 这是西晋·卫恒《四体书势》对隶书本体及其产生背景的经典叙述.事实上,篆之捷是指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篆书字体体系中发生结构和书写性变化(隶变),并经漫长的“隶变”过程而形成...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