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为何说是洗白事件呢?

作者&投稿:莫贾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种说法是洗白还是客观评价?~

相信很多人对魏忠贤这个人物,应该是不陌生吧。而历史上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说法,在很多人的眼里,他都是一个反派人物,但是不得不说,他也是为明朝做了很多贡献,对于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种做法并不是客观评价,而是一种洗白。

明朝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比较强大的王朝,特别是徐光启研制了新型的火炮,开创了古代封建王朝中的火器时代,红衣大炮就是他发明的,但是没有想到,明朝最终还是没有战胜李自成的大顺军。在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时候,可以说是顺风顺水,明朝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只不过到了万历皇帝时期,明朝的问题却是不断出现的。直到明朝灭亡的时候,党争也没有消失。

当时朱由检继承了大明的江山之后,当时的朝政已经出现了很多问题了,他的一生是非常悲惨的,是历史上的亡国之君。在崇祯帝继位后,魏忠贤的好日子走到了头。因为他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杀死了魏忠贤,很多人都说崇祯帝的的做法是错误的,因而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这是非常错误的,虽然魏忠贤死了之后,明朝才灭亡的的,但是这不是直接原因。在我看来,魏忠贤既是个好人也是个坏人,因为他在制定各种策略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向自己的腰包装东西,但是它也是一个能人。他死之后,大部分税收就转移到西北的老百姓身上,老百姓没钱交税,只能铤而走险了,他对于明朝的灭亡只能算一个导火线。
所以说综上所述,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的做法其实是洗白,并不是客观评价,因为明朝朝政早就不稳了。

提起魏忠贤相信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作为明朝最出名的太监而饱受唾弃。在魏忠贤权倾朝野的时候,曾大肆迫害东林党人。先后害死了左光斗,杨涟等东林斗士。而且魏忠贤还把持朝政,大肆贪污。同时利用自己的淫威还控制民众,迫使民众为他建造生祠。


当时魏忠贤党羽众多,从内阁到锦衣卫,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被他控制,他的贤子贤孙们都称呼他为九千九百岁,意思是魏公公权倾朝野,几乎和皇帝不相上下。


按照常理来说,在魏忠贤把持朝政的时候,明朝应该江河日下,日渐衰亡。但是却恰恰相反,在魏忠贤执政期间,国家政局稳定,辽东也相对安全。在崇祯登基,杀掉魏忠贤之后,政局则迅速恶化。


对外,辽东的皇太极开始频频犯境,而崇祯新任命的袁崇焕战略眼光不足,竟然频频让后金威胁京师。对内,大明王朝的军饷供应不上,使得士卒都不肯卖力。为了筹措军饷,崇祯皇帝裁撤了驿站,结果直接造成了驿卒造反,最终大明王朝就亡在李自成手上。
那么魏忠贤究竟做了什么,使得他在位期间军饷充足,内部稳定的呢?


一、魏忠贤的商业税
魏忠贤能够筹措军饷重要一点就是加收商业税,众所周知,明朝是一个以农业立国的国家,所以税收的重点都在农业上,而明朝末年工商业已经处于一个萌芽阶段,各地商业兴起,但是明朝却没有相关的税收。而仅仅依靠农业收的税是完全不够支持军费的,再加上明朝末年的连年天灾,土地歉收,这就使得明朝的税收进一步减少,最终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 朝野齐心
谈起明朝的灭亡,说他是亡于天灾,不如说是亡于党政。在崇祯时期,官员们分成好几派,成天吵架,没有人来处理政事,在北京城破的时候,这些大臣们依然在吵,崇祯为了应对这种局面,连续换了数十个内阁首辅,但是依然没有制止住这个势头。


而在魏忠贤当朝的时候,虽然朝堂由阉党把控,但至少是上下齐心的。这就使得大臣们能安心的做自己的事情,不用考虑勾心斗角的事情。就当时的情况来说,朝野齐心是最重要的。
参考资料:《明史》

近些年来,我们能够看到不少为明朝天启时期的“权阉”魏忠贤“平反”的文章。

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中,对于魏忠贤废黜农业税、加征矿业税和商业税进而充盈国库的策略予以了赞同,同时还对其在辽东战场上的用人得当、举措得力并且取得了积极的战果也进行了充分肯定。当然,除了“赞同”和“肯定”魏忠贤之外,也少不了对以周延儒、钱谦益等人为代表的东林党人所进行批判,认为东林党才是明朝最终灭亡的“祸根”所在。


难道真的是“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么,或者说真的有所谓的“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样的说法以及官方史料么?答案必然是否定的。

抛开关于魏忠贤功过是非的评价不谈,单纯的只从这句话的出处、人物和历史背景来看,“忠贤不死,大明不灭”本身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且具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的“伪命题”。


对照史实,记载“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典故的《燕都日记》,可谓是“漏洞百出”。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这句话最早的出处是明朝末年的小说家冯梦龙所撰写的《燕都日记》之中。

其原文是:

“起复内臣曹化淳,密旨收葬魏忠贤遗骸。化淳昔事忠贤,奏言: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上恻然,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呜呼!此真谬举矣。”

在这段文字中,引出了两个历史上颇有争论的“公案”。

其一,崇祯下令安葬魏忠贤,以表示对于在其继位之初就杀掉魏忠贤的懊悔;

其二,就是“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所延伸出来的这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


我们先来看看崇祯到底有没有安葬魏忠贤。

《明史》中关于魏忠贤的最终结局有着这样的记载:

“十一月,遂安置忠贤于凤阳,寻命逮治。忠贤行至阜城,闻之,与李朝钦偕缢死。诏磔其尸,悬首河间。”

由此可见,魏忠贤在阜城自缢身亡后,崇祯皇帝并没有就此放过魏忠贤,不仅将其重新加以凌迟之刑,还将其头颅悬挂于河间府的城门之上以示惩戒。而这些事情都是发生在天启七年(1627),也就是说北京城破、崇祯自缢、正统明朝灭亡,距离此有着整整十七年的时间,此时的魏忠贤的尸骨早已荡然无存,所谓“收葬遗骸”便是无稽之谈了。


而从崇祯与魏忠贤的个人恩怨上来说,也不可能做出为其“收葬”的事情。

崇祯登基的时候,魏忠贤给其制造了巨大的阻力与障碍,甚至他还准备找一待产妇女,编织谎言说是天启皇帝的“龙种”,进而阻止崇祯登基。之后崇祯是在天启皇帝的张皇后以及英国公张维贤的支持下登上了皇位,但是宫中依然遍布魏忠贤耳目,形势依旧紧张,张皇后更是提醒崇祯“勿食宫中之食”,足可见当时崇祯所面临的危局。

而从崇祯对于魏忠贤及其党羽的清算过程与惩治结果来看,也充分证明了崇祯对于魏忠贤的深深恨意。所以,按照崇祯皇帝的性格,为魏忠贤平反,还为其收葬,俨然不可能的事情。


而关于曹化淳说“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在历史上更加是不可能出现了。

首先,谁都有可能为魏忠贤说好话,唯独曹化淳不会。

《燕都日记》中的曹化淳,被刻画成为了魏忠贤的心腹,然而这是极不符合史实。如果曹化淳真的是魏忠贤的心腹,那么他在崇祯朝初年清算阉党的时候,早就应该被除掉,根本没有办法活到崇祯朝末年。而事实上,曹化淳非但不是魏忠贤的心腹,反而是魏忠贤的死敌王安的心腹。

王安与魏忠贤的结怨是在“晚明三大案”之一的“移宫案”的时候。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登基仅一个月就去世了,而此时应该继承皇位的天启皇帝朱由校又为李选侍所控制,于是王安主动与东林党的杨涟、刘一燝等人联合,一起将天启皇帝从李选侍的手中抢夺了出来。而在这期间,李选侍并不死心,她让自己的心腹太监魏忠贤(当时还叫做李进忠)誓要夺回朱由校,结果魏忠贤遭到了王安、杨涟等人的严厉喝止。

就这样,李选侍想要挟制天启皇帝以掌握朝政阴谋破产,但是魏忠贤却没有因为“主子”的失势而就此放弃争权夺势。在这之后,他凭借着与天启皇帝的奶妈客氏交好,逐步为天启皇帝所信任,开始掌握了权势,随即也展开了对于王安以及杨涟等人报复行动。最终,王安以极其悲惨的方式被魏忠贤折磨致死。


就在王安被魏忠贤构陷和迫害的同时,作为王安心腹的曹化淳也遭到了魏忠贤的打压,进而被逐出北京,安排到了南京戴罪留任。后来,伴随着崇祯皇帝的登基,曹化淳为崇祯重新启用,而他上任后的首要工作就是清算阉党集团,并且组织为魏忠贤所迫害的忠良平反昭雪。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曹化淳对于魏忠贤是充满了深深的恨意的,毕竟魏忠贤不仅将对他有知遇之恩的王安迫害致死,就连他本人也遭到了牵连惩罚,所以曹化淳为魏忠贤说好话,断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曹化淳这个时候也根本不在北京,更没有陪在崇祯皇帝身边。

关于这一点,又涉及到了清明交际时候的另外一桩公案,那就是曹化淳有没有开门投降李自成。

众多文学和影视作品,特别是一些武侠小说里面,都将“开城迎贼”的“功劳”按在了曹化淳的身上。然而,按照曹化淳自己的说法,他是“家居六载”,也就是从崇祯十二年(1639年)其请假回乡开始,就一直没有回到过京城,因此也根本没有办法成为李自成的内应。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认同曹化淳并没有“开城迎贼”。

一来,当顺天府杨博,宛平杨时茂等弹劾曹化淳的时候,当时掌握权势的多尔衮代顺治皇帝给出的批复是

“曹化淳无端抱屈,心迹已明,不必剖琛,该部知道”

,说明这件事情可信度低,并不足以为信。

二来,在康熙初年,孝庄太后以及索尼、鳌拜等辅政大臣裁撤“内廷十三衙”的过程中,杀掉了吴良辅,却没有动曹化淳,也说明曹化淳的案底相对干净,人缘也比较好,所以才没有受到牵连。

三来,清朝刚入关的时候,由于其在关外有专门的内务府来负责署理宫廷事务,并且宫廷内没有使用宦官的传统,而是有着专门的“包衣”,如果曹化淳有如此“开城迎贼”的行为的话,必然会被摒弃,而不是得到重用。

由此可见,一直到李自成攻破北京之前,曹化淳人都不在北京,何来陪伴崇祯皇帝,更何来为魏忠贤收葬,进而也不会有他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感慨了。


那么,既然这些事情都不符合史实,那么又是怎样出现在了《燕都日记》之中呢?答案就是,这些事情冯梦龙是真的不知道,可以说都是他“编”的。

冯梦龙本身就是小说家,包括他的代表作“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所述也只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的文学作品,并不是史实的展现。

而冯梦龙又是苏州人,并且这个时候的他一直就在江南地区,并没有到过北京,所以他对北京城内以及皇宫之中的事情,或是“道听途书”,或是“自己杜撰”,并没有切实的史料可以提供参考,这也使得冯梦龙笔下的“甲申之变”完完全全成为了一种演义式的存在。


综上所述,所谓“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出现于本就有着极强杜撰成分的小说之中,同时是出自于一个根本不可能并且在当时也无法说出这样一句话的曹化淳之口。所以“忠贤不死,大明不灭”就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完全不存在的“伪命题”。


弘光政权特殊的政治需求,极大的促成了这个“伪命题”的诞生。

或许有人会问,明明手中没有确凿的史料,同时也没有明确的事实,冯梦龙为什么还要如此描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服务于当时南明弘光政权的政治统治需要。

实际上,不仅仅是《燕都日记》,这一时期出版的许多文学作品都带有明显的为魏忠贤平反、替“阉党”翻案的政治指向。

对此,崇祯年间的翰林院检讨而在清朝入关后却又果断投降杨士聪对此给出了一条非常精辟的解释:

“而迎合时局,谬为夸诩。”


阉党和东林党之间的政治争斗,是明朝末年朝堂之上党争的重要旋律,特别是在明朝天启、崇祯两朝,两个党派之间的争斗已经到了剑拔弩张、你死我活的局面。魏忠贤当政时期,对东林党人进行了大肆的迫害包括杨涟、左光斗、魏大中、黄尊素等一众为人正直、办事干练的东林党籍的官员,朝堂上一片乌烟瘴气。而在魏忠贤倒台后,东林党人重新掌握了政局,随即对阉党的官员进行了清算和报复。

“是其党者,不管贤与不贤就百般庇护;不是一党,不管好与不好就百般攻击。视朋党荣枯为性命,置事实大局于不顾。”

可以说,党争耗尽了明朝内部仅存的一口元气,也让整个国家在灭亡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最终崇祯十七年北京城被李自成攻破,正统明朝灭亡。


然而,南明弘光政权在尚未建立的时候,就已经重新拉开了东林党人与阉党之间的争斗。

按照法理血统,小福王朱由崧无疑是最为合适的继承人。然而,就是因为他是六十年前引发万历朝“国本之争”的老福王朱常洵的儿子,随即遭到了以钱谦益为首的东林党人的一直反对。原因便是“国本之争”中,东林党人支持的是后来的明光宗朱常洛,极力反对万历皇帝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于是此时东林党人害怕过往旧事而遭到打击报复,进而担心的是自己的政治前途和政治利益,所以即便是在国家如此危难的情况下,对于朱由崧他们还是选择了反对与抵制。

然而,东林党人只是一群“理论家”,用现在一个时髦用语形容就是一群“嘴炮”,空有一腔热情却不付诸行动。最终,凤阳总督马士英联络江北四镇的黄得功、高杰、刘良佐、刘泽清等人前往淮安迎接朱由崧到南京登基,就这样,朝政就此落到了以马士英、阮大铖等阉党成员手中,而他们也随即展开了对于东林党人的迫害。


与此同时,为了证明阉党把持朝政的合法性,马士英、阮大铖积极筹划,准备重修《三朝纲要典》。

所谓《三朝要典》,是当年魏忠贤专权期间,授意顾秉谦、黄立极、冯铨等人编撰,将“晚明三大案”的矛头直指左光斗、杨涟、魏大忠、黄尊素等当时的东林党“大佬”,并以此对东林党人进行构陷与迫害,进而把持朝政的重要工具。

所以马士英等人重修《三朝要典》,一方面是要继续以此打击朝堂上的东林党人势力,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美化”魏忠贤,“美化”阉党执政,将国家之所以如此的缘由归结到动力党人身上,从而提升自己的地位。


然而,想要达成这样的目的,仅仅靠一部《三朝要典》是远远不够的。魏忠贤在世的时候,全国上下对于他已经是骂声连连,更不用说经历了崇祯朝十多年的根深蒂固的观念沉积,魏忠贤和他的阉党是更加的臭名昭著,难以翻身。

于是鉴于这样的情况,在马士英等人的极力宣导下,上至朝堂、下至民间,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为魏忠贤“平反”的文化运动,不断地鼓吹魏忠贤的功劳,重新将魏忠贤奉上神坛。而也只有魏忠贤名声得到翻转,那么阉党在南明朝堂上的统治才更加的有说服力,进而不至于落得声名狼藉的局面。


而冯梦龙的这部《燕都日记》正是出现在了这一时期,不管他是为了卖书的生计而有心迎合,还是畏惧阉党威严而随声附和,都无法改变《燕都日记》这份作为特定历史时期,带有特定观点主张的政治属性,因而也就更加无法将其中所记录的关于魏忠贤的内容作为给其“平反”的依据了。


纵观魏忠贤的一生,他在当时是否有所功绩,有多大的功绩,在这里我们不去评述。但是从其阴狠、残暴、贪婪、奢靡上的斑斑劣迹,以及给当时的众多朝臣、后妃和万千百姓带来的巨大灾难这个角度上来看,也是断然无法将魏忠贤从历史的耻辱柱上“请”下来的。

而所谓的崇祯皇帝为杀魏忠贤而感慨懊悔,甚至收葬魏忠贤,只是一些文人墨客的一厢情愿,历史的史实却并非如此。

至于这句“忠贤不死,大明不亡”,从其“诞生”和被编撰出版开始,就带有鲜明历史时代特点,并带有浓厚的政治统治需求,而其本质,确仅仅是一个彻彻底底的“伪命题”而已。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亡,这样的说法有道理吗?
哪怕是秦桧,他对自己的家人也是极好的。虎毒不食子。在明朝的时候,有一个叫魏忠贤的大奸臣。人们对他的刻板影响,就是一个如同曹操一般的白脸奸臣。然而,在明粉看来,魏忠贤也不是一无是处的。甚至,还流传着这样的一个说法,“魏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上一次听到类似的语句,还是“郭嘉不死,...

魏忠贤不死明朝真的就不会灭亡吗 历史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遗憾甚至是尤为可憎的是,许多人为了支撑自己的某些观点,毫无根据的臆测乃至假造历史,以假乱真,而随着如今网络媒体的飞速传播,久而久之,这些假故事也就成了真的。魏忠贤便是被无数假故事洗白的历史人物之一。如今打开各自媒体什么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什么赤诚为国、理财有方等等狂吹魏忠贤的文章数...

明朝为啥在魏忠贤手里都没灭亡,却在崇祯手里亡了?
有一种“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说法很流行,认为如果崇祯皇帝听从天启皇帝临终嘱托的“忠贤可计大事”,没有铲除祸国殃民的阉党,就不会使东林党因失去制衡而坐大,进而干扰了崇祯皇帝的施政,造成了大明政权垮台的后果。一、魏忠贤祸国乱政,明朝大厦将倾的危险已经迫近 然而,即便崇祯皇帝不打倒魏忠贤,...

为什么会有魏忠贤不死,大明不亡的说法?
崇祯一道圣旨,历数了魏忠贤数道罪状,处死了大明的最后的顶梁柱,这一天东林党high到了顶点,但是十七年后,在北京城外炮火隆隆的崇祯17年三月份的某天,崇祯彻底明白了,自己的江山是亲手断送在了自己手里,17年前的蝴蝶效应余波如此巨大,他这个时候才真正明白了老哥天启帝死前的那句话“忠贤 恪谨忠贞...

魏忠贤对明朝有什么作用,为何说忠贤不死大明不亡?
魏公公严格的从官职意义上也不是权力最高峰,因为虽然他是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太监但是在司礼监他只是秉笔,在司礼监秉笔有多位,但是首领还是掌印太监,不过当时的掌印王体乾是他的一条狗,所以从实际意义上来讲他确实集大权于一身。魏忠贤不死,大明绝对可以再支撑好多年,征收工商税就不会有农民起义...

魏忠贤如果没被杀还被崇祯帝委以重任,明朝会是另一种走向吗?
“民间偶语,或触忠贤,辄被擒僇,甚至剥皮、刲舌,所杀不可胜数,道路以目。”朝廷斗争再激烈,跟老百姓没有太大关系,魏忠贤虐待百姓,这就上升到了全民公敌的水准。所以对于大明王朝,对于皇帝,对于大明百姓,魏忠贤就是那个致人死地的癌细胞,几乎没有丝毫可圈可点之处。威胁皇帝 在明熹宗朱由...

忠贤不死大明不灭,为什么魏忠贤会被人们认为是挽救明朝灭亡的中流砥柱...
所以说,固然魏忠贤的存在对于大明来说,也是一个毒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他这颗毒瘤的存在,能够压制住另外一颗更大的毒瘤的扩散,在必要的时候,他还能起到肾上腺素的作用,振奋一下大明的精神,恢复点体力。即便说他是一个大奸大恶的宦官,但是比起吃人不吐骨头的所谓忠臣君子而言,他其实更加...

忠贤若在, 明朝不亡, 至少还能撑起个一两百年, 究竟怎么回事?
明熹宗临死前曾对弟弟崇祯帝说过,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但是崇祯帝没有听他的话,一上帝位就着手铲除了魏忠贤。尽管后来崇祯帝穷其一生匡扶明室,但依然无力回天,大明内忧外患,陕西闯王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辽东清兵南下,可崇祯帝也想出兵抵御,但无奈经费不足,国库空虚。大家都应该知道万历年...

魏忠贤对明朝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魏忠贤死后明朝为何会走向衰败
魏忠贤对明代影响力有多大,为何说“魏忠贤不死,明代不会亡”?在天启帝朱由校临终之前曾对自己的弟弟崇祯帝说,“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宜委任”,也就说明了大明的政权离不开魏忠贤。首先魏忠贤能压制住东林党人,明代末年对朝廷局势影响最大的就是东林党,东林党虽说是以江南士大夫为主的官僚集团,...

魏忠贤不死 明朝不灭是真的吗?
崇祯十七年三月十四日,也就是他煤山上吊自杀殉国前的第五天,崇祯在大势已去、大厦将倾的绝望中,在听到太监曹化淳说的那句“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的话之后,终于领会到天启皇帝临终前,强调魏忠贤“恪谨忠贞,可计大事”的深意所在。幡然醒悟的同时,无力回天的崇祯在精神上...

鼎城区19255776582: 为什么说魏忠贤不死,明朝就不会灭亡,只因 -
尔冰知柏: 因为真实历史中记录的魏忠贤死了、之后明朝亡了,所以在后人随意假设的历史中如何假设都行,反正没法按照他们假设的再来一遍进行证实.

鼎城区19255776582: 魏忠贤不死,大明朝不灭,为什么怎么说? -
尔冰知柏: 明亡的时候李自成抄北京东林党抄出七千万两来,魏忠贤还在的话起码收五千万两上来,这五千万两能让广西消停一千六百多年,或者拉十条关宁锦防线

鼎城区19255776582: 为什么都说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
尔冰知柏: 魏忠贤得势仅三年,他掌权时,明朝政府抵御辽东后金的入侵还是比较给力的,可以说一扫万历末年辽东战场的颓势,大有光复辽东之势. 魏前期能够认识到辽东与京师唇齿相依的关系,否定龟缩山海关的决议,积极支持孙承宗的推进战略; ...

鼎城区19255776582: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是真的吗 魏忠贤为什么不反抗 -
尔冰知柏: 明代对于宦官的控制还是很严格的,没有出现像唐朝那样的宦官专权严重的现象.来魏忠贤权力虽然大,但还是必须依靠皇帝的权力的,所以只要皇帝不自信任他了,他就无计可施了. 比如,他控制锦衣卫,锦衣卫是皇帝的亲卫,如果皇帝要锦衣卫杀魏忠贤的话,锦衣卫一定会执行的. 另外,崇祯皇帝利用刚上台的时候魏忠贤对他还不太防备的机会,做了充分的准备,加上魏忠贤的倒行逆施也引zd起了公愤,所以他的行动才会十分顺利.

鼎城区19255776582: 为什么有人说魏忠贤不死明朝灭亡会推迟 -
尔冰知柏: 其实这是扯蛋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崇祯帝只知疑神疑鬼手下大臣不是只知拍马贪钱就是被崇祯弄死即使是战死的崇祯也不善待他们的家人

鼎城区19255776582: 如果张居正不死明朝会不会灭亡 -
尔冰知柏: 会的 其实这是历史的大趋势 个人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 到对国家来说 英雄人物要么加速国家的灭亡 要么使国家灭亡玩几年

鼎城区19255776582: 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
尔冰知柏: 我不知道楼主在哪里看到了魏忠贤同东林党对抗,势不两立以及东林党勇于内斗祸国殃民的事情,我是相信这个的.东林党将明朝末年的政争整个的白热化,争权夺利,腐败不堪,严重扰乱了当时的政治秩序,是应该被骂的.但是魏忠贤本人其实也并不是什麽好人,不管是对外对内其实都没有什麽令人称道的举动,他对于整个明王朝的贡献并不大,而且他本人对明朝后期社会秩序的而混乱也应该负有很大的责任.这个就像是有贼来偷东西了,家里的两条狗还在彼此吠个不停,都不干去咬小偷,最终导致家里边变天了.

鼎城区19255776582: 明朝为什么不灭了北元
尔冰知柏: 乱世之中最后能一统天下的都是能力出众的人,而朱元璋就是这样的人.有这么一句... 朱元璋是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的,所以起初明朝属于南方王朝.历史上南方王朝北伐...

鼎城区19255776582: 如果袁崇焕不死明朝会不会灭亡 -
尔冰知柏: 自古无不灭之国,袁崇焕不死的话,明朝可能会在多存在一段时间,不会那么快灭亡,况且明朝时被李自成的农民军给灭的

鼎城区19255776582: 忠臣魏忠贤不死明朝不灭 宦官魏忠贤为什么被崇祯帝诛杀
尔冰知柏: 魏忠贤(1568年-1627年12月11日),字完吾,北直隶肃宁(今河北沧州肃宁县)人,汉族,原名李进忠.由才人王氏复姓,出任秉笔太监后,改名魏忠贤.明朝末期宦官.明熹宗时期,出任司礼秉笔太监,极受宠信,被称为“九千九百岁”,排除异己,专断国政,以致人们“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朱由检继位后,打击惩治阉党,治魏忠贤十大罪,命逮捕法办,自缢而亡,其余党亦被肃清.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