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修行度人的次第有哪些

作者&投稿:成王琼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修行的次第是什么?~

佛法的整个修行方法,也就是学佛要有十种心,这十种心是个次第:
一、信心,要信三宝、信因果,信法的不可思议。

二、因果心,有信心以后,就要断恶修善,了解因果、深信因果。 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


三、出离心,有了因果心以后,即使你福报大到做上帝,做全世界最有钱的,还是有生老病死、有轮回,所以你要发出离三界轮回的决心,叫出离心。



四、空心,有了出离心以后,怎样修出离心呢?诸法体性都是空的、不可得的,一点都不要执着,要得到出离你就要有空心,观察任何人、事、物,都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的,缘起是存在的现象,一切都是因缘所生起;既然都是因缘条件所生起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所以本体都是空。这道理你要天天用,花是缘起性空的,这张纸是因缘所生起的,花草树木是永恒存在的吗?不是,所以它是空的。你跟你先生的关系是不是缘起性空的?是,那你就放得下了,因为有执着就会痛苦,但是如果你用空性的眼光看,这只是一个条件,可能我跟他的因缘只有七年、三年,慢慢的就放得下。

五、慈悲心,虽然我们要出离痛苦,但是众生都还在生死痛苦中,没有众生怎么有我们的存在,离开别人没有自己,所以我们要对众生和自己的痛苦,生起出离心,修行空心,但是想到众生的苦,所以要生起慈悲心。


六、忍辱心,有了慈悲心,你要如何度众生呢?要修忍辱不要生气,大乘经典几乎有五分之一的篇幅,在告诉菩萨不能生气,「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忍辱是力量,前面已经修过空心,所以哪有我在被欺负呢?

佛都信息港心愿团队



七、不退心,有忍辱心以后还要有什么心呢?你伤害我,我还是要度你,一定要让你离苦得乐,不管生命如何痛苦,我还是要成佛度众生,要有这个不退转的心。



八、念佛心,为了让我们不退转,不念佛不行,有阿弥陀佛加持我,对众生爱心不退;乃至念观音菩萨、念唵嘛呢呗美吽,目的都是要帮助你的心不退转。观音菩萨曾经因为退转菩提心而头裂开,阿弥陀佛赶快教他念六字大明咒,这样再怎么痛苦,你还是会恢复度众生的本愿不退转,这叫不退转的心。

九、菩提心,有不退心以后,这个世界再痛苦,世界的责任我们都要负担,生起了对众生苦的责任,你才会圆满你的菩提心。

十、摄化心,有了菩提心以后,你就要很努力的度众生,不厌其烦。



我刚出家住在屏东恒春的五公寺,我师父都叫我守在门口等信徒来,不管是什么信徒都要度他,不管他有没有钱,想办法把佛法给他,为了要度他要讲他的方言,讲他喜欢听的话,要积极不能漠不关心。一个人如果漠不关心别人的苦难,那就会退转掉,慢慢关起门来读书、打坐,不理人家,看到人很讨厌,这样就不行了。所以要很积极的去引导,做动画、唱歌,办佛教音乐晚会,什么人都度,这样以方便的方法来摄化众生,大家一起来学佛。佛法如甘露,生死之钥,刚刚这十个心,一定要把它抓得紧紧的,信心,因果心,出离心,空心,慈悲心,忍辱心,不退心,念佛心,菩提心,摄化心。

万法惟心造,我们要一直调整自己的心,在最好的阶段里面,积极的努力圆满生命的任务,生命的任务就是成佛度众生,最艰巨、最有价值的生命的任务,然后就朝这个成佛之道不断的努力。

http://www.fgs.org.tw/fgs_book/fgs_frbook.aspx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浩瀚深广,初学佛者欲一窥佛法堂奥,究竟应从何处著手?佛法是历久弥新,万古不变的真理,经得起时空的考验,我们可以从信、解、行、证四个次第来实践佛法。

贰‧信
一、信的意义
信,指对某一种宗教能专注不疑而生起崇仰的真诚心理状态,也就是信仰的意思。佛经中常以各种譬喻来说明信仰的重要性,归纳如下:
1.信仰如手:我们进入了宝山,如果没有双手,就无法挖取宝物。同样地,我们进入了佛法的宝山,惟有依靠信仰的双手,才能获得佛法的宝藏。
2.信仰如杖:我们爬山时,如果有了拐杖作依靠,必定会感到轻松多了。人生在世,常常会感到世路茫茫,崎岖不平,如果我们有了佛法的信仰作为依怙,就可以安然走向平坦的大道。
3.信仰如根:树木植物有了扎实的根部,才能长出茂盛苍翠的叶子,开出芬芳美丽的花朵;人之所以能活下去,是因为我们有生命的根;一切事业的成功,也是因为有巩固的根基。信仰,就是产生无量功德的根本。《华严经》上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依靠信仰为根,我们在佛法中修福修慧,不但奠定了人生的根基,也能进而到达解脱的境界。
4.信仰如船:在茫茫的大海中,惟有藉著船筏,才能到达目的地。《大智度论》卷一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我们必须要掌稳船舵,才能在浩瀚深广的佛法大海里,采取佛法的宝藏;在人生的苦海里,惟有依靠信仰的大愿船,才能安然无恙地渡过惊涛骇浪,从生死大海的此岸,到达涅盘的彼岸。
5.信仰如力:国父曾说:「信仰就是一种力量。」对一件事情有了坚定的信仰,自然就能产生一股强大的力量。
6.信仰如财:世间的生活需要钱财,但是由於我们只知一味地向纷纭的心外世界求取财宝,却忽略了自己内心蕴藏有无限的财富,而信仰就是我们内心的宝藏、内心的能源。所以,在佛经上有所谓的「七圣财」,就是以信仰为首位;有了信仰的财宝,我们的人生将会更丰富。
二、正确信仰的条件
信仰有很多种,有的人一开始就信了邪教,这就是「邪信」,误入邪教,正如以盲引盲,相牵入火坑,如果不能迷途知返,影响所及,可至千百世,所以我们在选择信仰时,不可不慎。比「邪信」好一点的是「不信」,不信仰任何宗教的人固然在精神上无所寄托,但是至少还没有走错路,将来还有得度的机会。另外有一种人是信得很虔诚,但不知分辨而「信」得入迷,这是「迷信」。迷信比不信又好一点,因为虽然入了迷,但总还有一种信仰,至少宗教劝善止恶的观念深植心中,就不会为非作歹,作奸犯科。我们的信仰应该是「正信」,《成唯识论》卷六说:「云何为信?於实、德、能,深忍乐欲,心净为性,对治不信,乐善为业。」这就是正信。正信应符合以下条件:
1.信仰实在有的:我们选择信仰的对象,应该审查它是否真实存在。也就是我们所信仰的对象,应是在历史上经得起考据证明的。
2.信仰道德高的:我们交朋友,都想要结交品德高尚的人,何况信仰的对象,更应该考虑他的德行是否清净?他的慈悲是否具足?他的人格是否完美?
3.信仰能力强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具有能够自度度人、自觉觉人的大善知识。
4.信仰戒行净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是戒行清净,行止足以为众生模范的大导师。
5.信仰正法圆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圆满的正法,可以适用於任何时空人事。
6.信仰智慧满的:我们信仰的对象必需具有完满无缺的智慧,如此,我们跟随他学习,才能获得充满智慧的生命,不但自己受益,也能贡献社会。
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具足智德、断德、恩德等三德,戒行清净圆满,而且他的伟大事迹都是历史上确有记载,经得起考验证明,符合上述条件,所以佛陀及佛陀所说的教法,乃至延续佛陀精神的佛教僧团,都是我们正信的对象。《杂阿含经》卷三十所谓的「四不坏信」:「於佛不坏净信,於法不坏净信,於僧不坏净信,於戒律不坏净信。」基本的精神就是对於真理的尊崇敬信,而无丝毫疑惑的彻底自信。

参‧解
一、解的意义
解,就是慧解,指经由见闻学习而了解教理,得到真理的智慧。
佛教不同於其他宗教的地方,在於佛教并不一味叫人信仰,佛教的信仰是要我们建立在理智上,因此佛教很注重慧解。
二、慧解的方法
佛法广大无边,我们应如何来寻求慧解呢?
1.亲近善士,多闻薰习:古人说:「无友不如己者。」在佛道上修行也是如此,当我们皈依三宝以后,要经常向法师们问道求益,要多亲近善知识,听经闻教。善财童子为了求法,不辞劳苦,参访了五十三位长老大德,最后证得无生法忍;赵州禅师年高八十,犹四处行脚,寻师访道,终於开悟。大根器者尚且如此,何况我们这些萤火小智者,更需以谦冲虚心的态度寻师求道,听经闻法。
而闻法也要有正确的心态,《成佛之道》说:闻法应该「如地植於种,如器受於水,应离三种失。」
所谓「如地植於种」,意思是说,一块田地,如果把种子撒在地表上,鸟雀一啄,就没有了,如同闻法,不用心深思,左耳进,右耳出;这是第一种过失。如果这块地坚硬不堪,即使播了种,也无法生根萌芽,如同一个人我执很重,凡事排拒不接受;这是第二种过失。如果地上布满杂草,禾苗便不容易生长,如同心中有了成见,先入为主的观念使佛法不能生根萌芽;这是第三种过失。
所谓「如器受於水」,意思是说,一个杯子,如果把它倒覆了,再好再多的水也装不进去;如果杯子有了裂缝,水一倒进去,立刻就流失了;如果杯子裏有了秽物,再清净的水也会被污染。所以听经闻法不能用轻心慢心,不能有成见、邪见,也不能有杂念妄想,应该要以深心、庄重心、恭敬心、谦卑心、柔软心、清净心,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2.广阅三藏,一门深入:「为学有如金字塔」,这句话也可以用在佛学的研究上。我们对佛学有了一般的了解以后,还要广读佛典。佛入灭后,后世弟子将佛陀所说的法,以及历代诸圣贤的著作论典,汇集成为经、律、论三藏,成为研读教义的最佳门径。博学之外,我们还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法门深入钻研,触类旁通,以得佛法之真髓。
3.以四依止,入佛智慧:佛陀说法为因应各种根器,观机设教,因而建立了不同的法门,后世弟子们又因人、时、地等差异条件,有各种阐述。因此,我们在亲近师长,研究佛法时,应以「四依止」作为学佛的方针:
(1)依法不依人:按照真理去学习,不以人为依归。因为人有生、老、病、死,有不同的思想、见解,而真理则是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应依人。
(2)依智不依识:应以理智作判断,而不依自己一时的好恶来作决定。
(3)依义不依语:依照佛法的根本义理,而不执著於语言文字。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按照究竟绝对的真理,而不依各种方便的教化。
4.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智慧的特性在於思考,生吞活剥经论上的文字,纵使能博学强记,充其量也只是世智辩聪而已,无法成为自己的智慧。所谓「如人数他宝,自无半分毫。」只有经过深刻思惟,亲自体验的智识,才能成为自己的法宝。
《大毘婆沙论》说:「有智无信,增长邪见;有信无智,增长愚痴。」这是说明信解之间,彼此有相辅相成的关系,二者同等重要,偏一不可。尤其信解之外,更要实践,所谓「说食不能饱」,因此,学佛一定要修行。

肆‧行
一、行的意义
行,就是修行。佛教与一般的哲学不同,佛陀说法,主要是使众生都能够转迷成悟,离苦得乐,因此,佛教不仅是讲知识,说理论,佛教最注重的还是生活上的实践行持。
二、修行的态度
不同根器的修行人,有不同的修行方法,例如:声闻乘修四谛法,缘觉乘修十二因缘观,菩萨乘修六度万行,乃至各宗各派也有各自不同的修行法门,如:莲宗以念佛为要,禅宗以参禅为主,华严宗以经教为宗。虽然如此,修行所应秉持的坚毅态度则应该是一致的。《俱舍论》卷二十七记载有如来的三种圆德,其中「因圆德」有四项成就佛道的修行态度,可作为我们效法的榜样:
1.无余修:福德与智慧二种资粮具修而无遗。
2.长修:历经三大阿僧只劫而修行不倦。
3.无间修:精进勇猛而无刹那荒废修行。
4.尊重修:恭敬所学,尊重一切众生,不生憍慢。

伍‧证
一、证的意义
证,是契会真理而证悟的意思。解与证也是不能分开的,不经体证的道理,不能算是真的理解,只能说是知道;若非通达理解,也没有证悟可言。
二、证悟的生活
从凡夫到修成圣果,绝非一蹴可就,必须经过种种的阶段。不同根器的修行者,因方向、目标的不同,形成不同的证悟阶位。例如:
1.声闻乘:自凡夫至阿罗汉,速者三生,迟者六十劫,证得的果位有四——预流果、一来果、不来果和阿罗汉果。
2.菩萨乘:又称佛乘,从凡夫到成佛,需三大阿僧只劫的时间,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五十二个阶位。
依证悟的迟速而言,又有顿悟与渐悟之分。快速直入觉悟的境界,称为顿悟;依顺序渐进的觉悟,称为渐悟。其实,顿渐之说是就一期的生命而言,从众生整个生命的洪流来看,这一期的顿悟实在是累积了多生多劫的福慧而来。
总之,无论是声闻四果,还是菩萨五十二阶位,无论是顿悟,还是渐悟,都是由我们平日的「小悟」累积所成就的解脱境界。所以,我们不必将证悟寄托於未来,重要的是我们每天是否有一点小悟。我们要怎样观照自己呢?证悟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兹列举如下:
1.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忧悲苦恼的情绪:如果我们对忧悲苦恼的事能淡然处之,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2.证悟的境界,是没有得失成败的念头:如果我们能不患得患失,随缘自在,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3.证悟的境界,是没有拘束障碍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处难不觉难,处苦不觉苦,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4.证悟的境界,是没有生老病死的感受:如果我们能勘破生死,来去一如,当下就是一种证悟解脱。
信、解、行、证并非单线的次第,而是一种循环的效应.

菩萨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说法的次第: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

真正的佛法,其实是甚深极甚深,乃至只是解脱道的知见,还不是涉及进一步的亲证,都已经是很难了,这就是为什么世尊说法的次第:是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恶不净,上漏为患,赞叹出离。解脱道的法是要摆在最后面,而佛菩提道的法呢,那可是要在般若度的时候,才详细宣说的。
我们在阿含诸经当中经常可以看到,世尊在遇到有外道来求解脱法的时候,总会为他们开示施论、戒论、生天之论,也就是世间福德——人天善法。一般世间人我见、我执烦恼深重,也没有正知见,所以刚听闻布施会有大福德的时候,心里就经常会狐疑不信!如果是能够乐于听受施论而不生起烦恼的人,佛陀就会再为他讲解戒论,说受持五戒的轨范以及利益,说受五戒可以保住人身,不会下堕三恶道。如果这个人戒论也能够乐于听受的话,佛陀就会再为他解说要如何行十善业道而得到生欲界天的福德,以及如何修四禅八定而往生色界、无色界天等的生天之论。假使这些都还能够听得进去,佛陀就会再为他说欲为不净、上漏为患、出要为上。也就是告诉他,虽然修集了十善业道可以在未来出生到六欲天,享受极妙的五欲之乐,但是欲望是有许多过失的,是污秽不清净的,是会让人沦堕于恶道的;即使是继续修学禅定,往上升进到远离欲界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可以享受禅悦或是清虚之乐,也仍然都还是在三界当中,没有真正远离世间烦恼的障碍;纵然天寿是十分的长久,也终究是有享受完的一天,而将会再次下堕到欲界受苦的,这样并没有远离三界轮回的束缚;因此,唯有得到出离三界的法要,才是最为尊上的目标。如果这位众生的善根深厚,心性很柔和洁净,当他听了这些清净而远离杂染的法道,都能够欢喜信受的话;佛陀就会说:这个人的心性清净,犹如一匹白布一样,可以很容易就染上美丽的颜色。佛陀在这个时候,才会接着为他说明苦、集、灭、道等四圣谛,让他断除我见,成为初果的法眼净;接着,佛陀会再让他自誓受持三归五戒,让他成为修学佛教正法的佛弟子。

(恭录自《三乘菩提之学佛释疑》更多http://www.hymzw.net/book.html请见)

【五十二位】
  此乃明菩萨修行的阶位,诸经论所说不一,自古广为大乘诸家所采用的,其名数为:一、十信心,即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二、十心住,即发心住、治地心住、修行心住、生贵心住、方便心住、正心住、不退心住、童真心住、法王子心住、灌顶心住。三、十行心,即欢喜心行、饶益心行、无嗔恨心行、无尽心行、离痴乱心行、善现心行、无著心行、尊重心行、善法心行、真实心行。四、十回向心,即救护一切众生离相回向心、不坏回向心、等一切佛回向心、至一切处回向心、无尽功德藏回向心、随顺平等善根回向心、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心、如相回向心、无缚解脱回向心、法界无量回向心。五、十地心,即四无量心、十善心、明光心、焰慧心、大胜心、现前心、无生心、不思议心、慧光心、受位心。第四十一地之心称为入法界心,即为等觉。第四十二地之心称为寂灭心,即为妙觉。此中,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与妙觉,依次配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等。见梁译《摄大乘论释》卷七,《瑜伽师地论略纂》卷十二,《华严经探玄记》卷五。

你首先要明白学佛的根本目的是离苦!至于苦是什么,自己去百度~
苦由何来?有生故有苦。
生由何来?有识故有生。
识由何来?有行、有执,故有识。
行由何来?执由何来?有爱故有行,有爱故有执。
爱由何来?有邪见故有爱(众生趋向乐受并不是爱,爱是意识对目标的作意)
邪见即是对事实真相的不了知。
无邪见故无爱,无爱故无行与执,无行无执故无识,无识故无生,无生故无老、病、死、愁、悲、苦忧、恼、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苦。
所以离苦的根本在于正见(对事实真相能够如实知见),于生活中修习四念处,百度搜索“大念处经”,其次就是修习八正道,自己百度去~
大乘佛教并非真正意义的佛教,建议学上座部佛教

何不去读瑜伽师地论求取答案。


请问学佛的朋友 佛教中有六道轮回 那请问在地球上还没有人类的时候 是...
佛教中讲”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里面,就有十亿个地球。请搜百度百科了解”大千世界”的含义。我们这个地球没有人类的时候,其他地球会有。我们这个大千世界十亿个地球都没有人类的时候,其他大千世界也还有人类,因此,六道轮回,永远不缺人类。另外,我们这个大千世界的释迦牟尼佛涅槃了,其他世界依然...

学佛后怕犯戒心里出了问题怎么办
肯定是太执着犯戒了,学佛法一定要闻思修行,佛法只会让我们越来越好,应该是没有按照次第修学才会这样,如果犯戒可以念八十八佛忏悔文或三十五佛忏悔文,还有金刚萨埵来忏悔,业障现前,阻碍你而已!

菩萨和佛有什么区别?
菩萨和佛是觉悟程度高低的差别。菩萨是因位正在修行的圣者。佛是果位已经圆满的圣者。一切行菩萨道,修行佛法的众生,在成佛之前都可以称作菩萨。通过修行,觉证如来本性,得究竟无上菩提,就是佛了。佛已经完全断除了见思、尘沙和无明这三大烦恼,证得了圆满的法身。而菩萨虽然也断除了见思、尘沙烦恼...

衡量修行是否有进步的四个标准
详情请查看视频回答

大手印内义明炬大手印内义明炬
在汉地,大手印修行通常被归于密宗范畴,但实际上,大手印法分为密教大手印和显教大手印两种。在迦举派中,密教大手印,又称为方便大手印,主要源于谛洛巴和那洛巴传授的《胜乐》、《密集》、《幻化》等高级瑜伽修炼法。而显教大手印,即解脱道大手印,是通过观修两条道路来探索心性的见行次第,萨啦...

佛经中“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指的是什么?
梵文Anuttarasamyaksambodhi的音译。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可译为“无上正遍知”,是只有佛才能够有的能力,"正觉",就是佛智,或称作"一切种智",是十方三世的一切诸佛修行所得的智果;"无上",指其至高无上,无人可凌其上;"正"者,不偏不邪之义;十法界同为一体。谓之"等",不同...

谁有六字真言颂歌词?
死苦难忍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嘛字光照阿修罗界 争斗死伤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呢字放光照亮人间 生老病死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呗字放光照亮畜生 蠢哑痛苦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咪字放光照亮恶鬼 饥饿难熬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吽字放光照亮地狱 冷热煎熬观音救度 唵嘛呢呗咪吽...

我每天念南无阿弥陀佛千遍之后怎么回向?具体怎么做,请说具体些谢谢_百...
念佛回向只要心念回向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就行。念佛需要传承,还得搞清楚念佛次第,比如,《楞严经》中“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与“忆佛念佛”,搞清楚怎样次第修行。

无染觉性直观自行解脱之道
知见及持此知见之人并无分别,若能不落入空见或空境,当下的觉性顿显空明,这便是大圆满见。于是,不论识与不识,亦无分别。 不论当前的修行方法,立论...譬如有人亲口尝过糖的滋味,哪里需要他人解说其中的滋味?错失本觉,即使班智达(博学之士)也堕入歧途,不论他们学问何等渊博,通晓密宗九乘的次第,缺乏证量...

信解行证,在我看来“行”已经到了圣人的境界,为什么还有“证”这一层 ...
综上所述,信,解,行,证,修,成。才是完整的次第。世间法仅此一生,且在凡夫位,能“行”足矣;而出世间之“大乘微妙甚深极甚深”佛法,却需要三大阿僧祗劫的努力精进。“修,成”二字少有言说,是因为到“证”的地步,已是“超凡入圣”,名为“生死彼岸”,“得度”;无须再“度”。

汉阴县18365626103: 道教与佛教修行次第? -
许府双仁: 佛菩萨的四十二个修行次第,总的一句话,就是度化众生看随着自己的思维能力能修哪个法门就修哪个法门,佛有八万四千法门,认准了就修当心精进,不能有杂心就能悟道世界的自然的发展的理性的东西,这样就成佛,觉了就是佛.这里不能细说,请自己好好看些佛经就明白了

汉阴县18365626103: 四十一位菩萨的名称是什么? -
许府双仁: 四十一位菩萨,是指菩萨修行的等级,《华严经》把菩萨修行的次第分成四十一个位次,如下:初住菩萨、二住菩萨、三住菩萨.......十住菩萨初行菩萨、二行菩萨、三行菩萨.......十行菩萨初回向菩萨、二回向菩萨、三行菩萨........十行菩萨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十地菩萨等觉菩萨以上就是四十一位菩萨的具体果位,不是指具体的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观世音菩萨、地藏王菩萨都是“等觉菩萨”,是菩萨的最高位.

汉阴县18365626103: 我知道菩萨有十地,那么佛也有十地是什么意思? -
许府双仁: 先弄清以下学佛修行的次第,你就领会这句佛经了.佛菩萨修行成就一般都是这样的次序: 1.先修“声闻”------先断烦恼证“须陀洹”果,断绝烦恼后成“阿罗汉”. 2“辟支佛”-------在无佛的时代修行,自觉自悟,成“辟支佛” 3.舍小乘趋向...

汉阴县18365626103: 菩萨当中最小一位是什么菩萨 -
许府双仁: 1、方便安立次第的话,菩萨有52个次第. 2、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等觉、妙觉,共52个次第. 3、那么,最小的菩萨呢,就是一年级的了,即初信菩萨了. 阿弥陀佛!

汉阴县18365626103: 下的决心学佛了,怎样系统深入的学习佛法呢? -
许府双仁: 1、修行佛法次第:一般众生,从凡夫位开始发心修行,必须历经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等,总共有五十二阶位的菩萨修行,才能次第的圆满佛道的修证.修行分为五个阶段: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和究竟位...

汉阴县18365626103: 佛果二十一个位次是什么? -
许府双仁: 楼主好,佛珠应该是108颗. 佛珠代表的意思是在三界内有九十八种随眠,加上十缠一共有一百八烦恼.这108种烦恼到底都是什么呢?基本十烦恼是: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 三界内欲界有三十六,...

汉阴县18365626103: 41位法身大士指谁 -
许府双仁: 不是指具体的菩萨.是说我们修行菩萨位有五十二个次第,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觉,妙觉.法身大士是十信位以上的菩萨,妙觉就是佛,所以法身大士有四十二位的次第.

汉阴县18365626103: 佛的宗旨和菩萨的 修为是一样的吗? -
许府双仁: 宗旨就是纲领. 菩萨的修学纲领为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 佛的修学纲领为:平等. 修学是有次第的,即修菩萨才能修佛.但是有一个特别法门能直接修佛:净土宗的持名念佛法门.

汉阴县18365626103: 菩萨入世度人时是“菩萨心”还是“凡心”?也就是说是以觉心入世还是入世之时也是“迷"的?请高人指教! -
许府双仁: 圣位菩萨,是觉.是“见道位”以上阶段.具体分为11个阶段. 凡位菩萨,是迷.是“世第一法”以下阶段. 具体分为34个阶段.另外还有个“菩萨摩诃萨”,那不属于“别教菩萨”,而是“圆教菩萨”. 那是更高的阶段,也叫做:法身大士. 具体又分为41个阶段.

汉阴县18365626103: 大小乘佛教区别. -
许府双仁: 乘和小乘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在对于佛陀释迦牟尼的看法上,小乘佛教一般把他看做是一个教主、导师,是一个达到彻底觉悟的人.大乘佛教则把释迦看做是一个威力广大、法力无边、全知全能的佛,并且认为除释迦牟尼佛外,...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