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作者&投稿:矣章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在明朝历史上,曾经有一场著名的靖难之役,广为后世所熟知。 这场靖难战争,名义上是因为建文帝削藩,导致藩王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开始。 最终的结果,则是以藩王朱棣成功打下南京,成为了明朝第三个皇帝。

在后世史学家眼中, 作为失败者的建文帝,应该算是一个庸而不昏的皇帝 。本身算是非常勤勉,如果不算削藩失败这一事,建文帝绝对算是一代明君了。所以也有人觉得,建文帝最大的失误,就在于削藩策略上。

如果采用汉武帝曾经使用过的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完美解决这个问题?

众所周知,西汉王朝在建立后,也曾大肆分封刘姓藩王。而且在刘邦去世后,也曾出现过数次藩王叛乱的问题。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终于成功瓦解了诸侯王,让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电视剧中的主父偃

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并且成功进行削藩呢?

1.汉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长子继承制。 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世后,封地要分配给所有儿子,而不能全部由长子继承。长子能继承的,只有前代藩王的封号。

这种 有封号而无封地的制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快速瓦解藩王的势力。

在推恩令实施前,前代藩王去世后,所有的封地和势力,都会有长子继承 。这样一来,如果一个藩王家族,几代人都比较英明而不败家的话,会在地方积累下很庞大的势力,足以和中央抗衡。

而在推恩令出现后,因为长子之外的孩子,也能够继承封地,这就使得前代藩王积攒下的家底,必须分配给每一个儿子 。古代又不像现代,没有计划生育这种说法,讲究的是多子多福。儿子多了,老藩王去世后,原有封地势力,自然就会分裂成更多份。

因为有资格继承封地,那些非嫡长子的儿子,也开始加入到争夺老藩王遗产的队伍里,藩王自家就先乱了起来。所以,推恩令这个政策,在汉武帝一朝,很顺利的就瓦解的地方强大的藩王势力。在武帝后,一直到西汉灭亡,国家都再没有发生藩王之乱。

朕的推恩令是不是很英明?

推恩令很成功,这是肯定的!

但问题是,任何政策的成功,都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

明朝的藩王制度,和汉朝的藩王制度,有本质上的不同。 如果把推恩令拿到明朝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会让藩王更加强大!

汉代的藩王制度,其实是沿袭了周朝的分封制度。 藩王拥有自己的封地。在自己的封地内,藩王拥有极高的权力,包括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军事指挥权等等。 可以说,整个封地,就是藩王的自家私产,连皇帝都没有多少能力去指挥。

而明朝则截然不同。

明朝的藩王,讲究‘分封而不锡土’。虽然有自己的封号,但却没有实际的封地。

被外派到地方后,也只有军事指挥权,而无实际的军事领导权。简单来说,就是战时藩王可以指挥打仗。但军队的根本所有者,是中央朝廷。如果中央朝廷不允许藩王调兵的话,藩王从法理上,其实并无权力调集军队,最多也就只能调动自己王府的私军。

至于行政权、司法权之类的,那更是完全没有了,最多只有监察地方的权力。

没有封地,手里也没有实际的大规模军队,又怎么能使用推恩令呢?总不能说,老藩王死了以后,几个儿子接班领导军队,继续打仗?

要那样的话,几代人之后,地方军队,绝对会完全成为藩王的私军,中央根本就调不动了。

所以,在明朝,如果实施推恩令的话,非但不会削弱藩王,反倒在某种程度上,会加强藩王的实力。

2.不是没有人建议,只是建文帝没有采用

当然,如果单纯觉得,建文帝很傻很天真,连推恩令都想不到,那也就是我们太傻了。就算建文帝真的傻,手下人也不可能想不到吧?

在历史上,不是没有人给建文帝提过相关建议。

比如,在建文帝刚刚开始着手准备削藩的时候,前军都督府断事高巍,就曾上书谈到过推恩令。

“臣愚谓今宜师其意,勿施晁错削夺之策。效主父偃推恩之令,西北诸王子弟分封于东南,东南诸王子弟分封于西北,小其地,大其城,以分其力。”

简单来说, 高巍的建议,是让藩王子弟进行互换,避免几代人在同一个地方封王就藩 ,积累强化势力。

如果每一代新藩王,都得到一个新的地方去就藩,那叛乱的可能就小很多了。毕竟古时候人的寿命也比较短,一般成为藩王后,能再活上二十年就已经很不错了。二十年的时间,一个藩王想要积攒出威胁到中央的实力,也确实不太可能。

但问题是,这个建议,其实也就是看起来很美好。

我其实很聪明的!

朱允炆不傻,如果他真的是个傻子,分不清利弊的话,朱元璋怎么可能选他做皇帝? 之所以拒绝了这个建议,就是因为朱允炆看到了这个计划的不足之处!

因为 明代的藩王,最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抵御外敌

明太祖朱元璋,号称是‘开局一个碗,打下全中国’。但实际上,一直到朱元璋去世的时候,被他赶走的北元朝廷,依然非常强大,随时都有可能南下,给中原王朝造成致命一击。

所以,在老朱去世之前,这个问题就来了。

朱允炆是文治之君,对军事可谓一窍不通 。那北方草原上的敌人,一旦再次南下,谁来挡?尤其是为了让朱允炆顺利接班,朱元璋大肆屠杀武将。在朱允炆即位后,手上能用的而且还能打的武将,已经极少了。

唯一的选择,就是藩王。

在老朱看来,让自家人统兵,总比让外人统兵更放心吧?老朱也不是没考虑过藩王会谋反的问题,所以才只给指挥权,不给封地。

如果按照高巍的计划,直接进行削藩的话,那北方的敌人谁来挡?

一个弄不好,就不是王朝内藩王作乱的结果,而是北方游牧民族再次南下,直接把明朝灭国。

这是朱允炆最大的难题。

所以,在真正着手进行削藩的时候,朱允炆才会采用了在后世眼中,最蠢的一个削藩方案:先削兵权最弱的周王、齐王、湘王,最后再削北方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

不是因为他蠢,而是因为如果一开始就直接削掉燕王和宁王的话,整个明朝说不定都有覆灭之危

3.削藩失败,在人而不在制度

当然,建文帝也不是没想到,北方实力最强大的燕王和宁王,会因为削藩而叛乱。

所以,在着手削藩之前,建文帝已经在燕、宁两王的后方,布置了重重大军。只要他们敢正式谋反,直接就可以派出大军打掉他们。

另外,就算实力最强的燕王和宁王,从军事实力来看,也根本无法和中央朝廷抗衡。

朱元璋在封王的时候,就曾经想到过这一点。 所有藩王的直属兵力,全都加起来,也不超过当时全国军队的十分之一 。也就是说,就算全国藩王同时谋反,在军事实力上,依然远不是建文帝的对手。

一直到这里,建文帝采用的削藩策略,其实都是最优方案。

但问题在于,他选的人,他身边的人,还有他自己,在人选上,全都不对!

派去燕王后方的将领,军事才能都太差,根本不是朱棣的对手。朱允炆身边主要出谋划策的黄子澄、齐泰和方孝孺,都是有名的大儒,读书做学问可以。但在政治和军事上,实在是弱的可以了。尤其是方孝孺,甚至还想重新实行春秋时代的井田制。

黄子澄画像

至于朱允炆自己,梦想是做一个仁孝皇帝,太顾及自己的清誉。所以, 就连大军和燕王对峙的时候,还要派人告诉前线将领,千万不要杀了朱棣!

正主都不愿意杀人,手下将领就更想磨工不出力了。

甚至于,等到朱棣带着一支孤军,打到南京城下的时候。朱允炆手里可调动的,至少超过十万大军。而朱棣带来的,只有不到五万人。朱允炆都不用正面歼灭朱棣,只要据守拖时间,等到各地勤王军队赶来,靠人也能堆死朱棣。

奈何,守城的李景隆,直接开城献降了,几乎可以说是不战而降。

我投降!我投降!

客观来说, 朱允炆的削藩失败,其实不是政策或者大方向上的问题,而是一个用人问题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因为他身边的那些猪队友,才一步一步把朱棣推上了皇帝宝座。再加上朱允炆实行削藩政策,也实在是太过心急,刚刚上位,龙椅还没坐稳,便直接开始实行削藩。

如此削藩,焉能不败?!

明朝(326)削藩(5)封地(3)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愿意采纳?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问题是汉武帝采用的一种方法,建文帝之所以不使用这种方法汉朝的明朝的情况不同,推恩令只适合汉朝,不适合明朝。汉朝时期的诸侯和明朝时期的藩王在地位上有很大的不同。汉武帝之所以要使用推恩令,是因为那个时候各个诸侯国的实力非常强大,他们有自己的子民和土地,手里有大量的军...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个人认为,建文帝觉得当时的形势没必要也没时间来施行推恩令,所以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也不采纳。下面具体介绍:“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诸侯把自己的封地分给自己的孩子。皇帝给了他们所有的好处。例如,过去诸侯国只由长子继承,现在由长子、次子、三子共同继承。这一制度经过...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
这个问题,直到汉武帝时期,采用了主父偃的推恩令政策,终于成功瓦解了诸侯王,让藩王再也无法对中央产生威胁。 电视剧中的主父偃 要是建文帝也采用推恩令的政策,会不会就能避免靖难之役,并且成功进行削藩呢? 1.汉朝和明朝,藩王制度不同 所谓的推恩令,其实就是一种另类的长子继承制。 按照推恩令:前代藩王去...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要直接削藩?
主要是明朝时期藩王的情况与汉朝相差比较大,再加上建文帝年轻气盛,也是政治斗争经验不足。所以直接削藩这种一劳永逸的办法,建文帝可能觉得效果比较大,因此他才会直接削藩,而放弃采用推恩令。明初藩王的那些事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参照西汉宗室封王的制度,将自己的儿子们统统分封到各地为诸侯王。虽说这...

明知推恩令可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采纳呢?
先搞清楚所谓“推恩令”,没有想象中的高上大。《汉书·景十三王传·中山靖王刘胜》中记载:武帝“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辙别属汉郡。汉有厚恩,而诸侯地稍自分析弱小云”。这部分复杂的译文意思很简单,以前只有嫡长子可以...

困扰汉初的藩王割据,为何刘彻仅用一个推恩令就轻松搞定?
众所周知,刘邦建立西汉后,大肆杀戮异性诸侯王,同时将自家子孙分封到全国各地,希望他们能世世保卫大汉江山。然而自汉文帝开始,诸侯割据时时威胁着中央的统治,后来在景帝朝还发生了“七国之乱”。藩王割据如此的困扰着文景两代皇帝,可是刘彻继位后,居然实行了一个推恩令就轻松的解决了,那是为什么呢...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问题,为何建文帝却不愿意采纳?
而汉武帝之所以要实施推恩令是因为之前的削藩引起了吴王等七王的反弹,如果继续实施强硬的削藩还有可能会有之前的事情发生。于是使用推恩令,兵不血刃的借机藩王问题。而到了建文帝时期,他是不担心有人反抗的,因为他相信自己的力量是能够轻易击败这些藩王的。而他一开始的做法也正是这样,好几个藩王都...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的弊端,诸侯国如何执行的“推恩令”?
1. 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旨在温和地解决藩王问题,虽未完全达成“削藩”目的,却有效减轻了藩王对中央的威胁,维护了中央集权,因而得到后世史学家普遍较高的评价。2. “推恩令”允许藩王将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导致藩国实力减弱,但这并非没有代价。这一做法破坏了传统的“嫡长子制”,该制度是皇权社会...

建文帝为什么不采纳推行推恩令解决藩王问题?原因是什么
而如果只是想削藩王的统兵权的话,“推恩令”就更是没有推行的可能性,要知道藩王所领的兵,归根结底还是朝廷的兵,将朝廷的兵分来分去,这置朝廷威严于何地呢?所以,西汉的“推恩令”在明朝根本就没有可以推行的土壤。当然,在朱允炆主政时期,的确有大臣向他提过要效仿主父偃的“推恩令”...

千古奇谋“推恩令”,到底是怎么回事?
汉武帝时,主父偃提出的“推恩令”,堪称削藩千古奇谋,和平解决藩王尾掉不大的问题,建文帝为什么弃之不用?“推恩令”,顾名思义,就是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皇帝广施德惠,诸侯王原来只有一位嫡长子继承人改为所有子弟都可以继承,比如以前的各诸侯的封国只由其长子继承,现在成为由...

崇信县15847795309: 汉武帝的推恩令为什么能够实施?诸侯明知道是变相的削藩,为什么不反对 -
暨施特非: 我们必须看到“推恩“是在平定”七国之乱“之后的事情.从这里,我们就必须认识到,平定七国之乱,对推恩令的实施造成的正面影响.大家都知道”推恩“只是一种变相的“削藩”.我们既然能看出来,那么几千年前那些个西汉王爷们,也...

崇信县15847795309: 推恩令的实行解决了西汉面临的什么问题 -
暨施特非: 诸侯王强大难制的问题.推恩令是汉朝皇帝为了打击藩王制定的法令,目的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的总体权力.汉武帝时期,大一统帝国的国势已相当强大了.可是当时有三大问题存在.一是诸侯王尚有一定的政治、军事势力,是一个不稳定的因素;二是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不断发展;三是匈奴不断入侵,两越不停制造事端,使得西汉王朝边境不宁.这三个因素促使汉武帝决心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以避免外敌还未进攻,而王朝内部就先行瓦解的局面.

崇信县15847795309: 如果当初建文帝不削藩,那结局又该是怎样?
暨施特非: 朱允文削藩刚好给朱棣找到了反他的借口,就像汉景帝刘启重用晁错,使用削藩策,导致吴楚七国之乱,但话说回来,真的是晁错的错吗?只能说晁错太笨了,后来武帝时期的文臣主父偃,一折推恩令就轻松解决了诸侯割据的问题,诸割反不反,一是时间问题,二是借口问题.

崇信县15847795309: 汉代推恩令主要内容 -
暨施特非: 中国西汉武帝为削弱诸侯王势力而颁行的重要法令.西汉自文、景两代起,如何限制和削弱日益膨胀的诸侯王势力,一直是封建皇帝面临的严重问题.文帝时,贾谊鉴于淮南王、济北王的谋逆,曾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文帝在一定...

崇信县15847795309: 西汉时期国家出现了什么问题?汉武帝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 -
暨施特非:[答案] 问题:分封的诸侯王势力逐渐膨胀,他们对皇权构成严重威胁.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通过推恩令,原来的诸侯,被分割成许多小国,实力大大减弱,无力与中央抗衡,而得到封地的诸侯子弟,对皇帝感恩戴德,从而不费一兵一卒,不损寸土就削弱了...

崇信县15847795309: 推恩令解决了什么问题? -
暨施特非: 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把过去较大的可以与中央抗衡的大诸侯国分成若干小诸侯国,这样诸侯国就没有能力与中央对抗了,这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和统一起了重要作用.

崇信县15847795309: 汉武帝通过颁布推恩令解决了汉初以来什么威胁中央的问题 -
暨施特非: 王国问题 推恩令是一项削藩的政策,目的是削弱诸侯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并为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推恩令的主要意义在于——巩固中央集权,汉武帝下令允许诸侯王将自己的封地分给子弟,诸侯国越分越小,汉武帝再趁机削弱其势力. 王...

崇信县15847795309: 初一 历史 谢谢! 急! -
暨施特非: 一、政治: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权力,加强中央集权二、经济:兴修水利,治理黄河,大力发展农业三、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统一了思想.希望能帮到您,望采纳...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