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经第十六章守情至虚

作者&投稿:笪玲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自题:修道之道 守情至虚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曰情。情是胃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芒,芒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殆。

(20220210,当下之解)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玄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抱一玄德,利用守一,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蔽而不成。

此章言由实入虚及虚极合道之道也。

惊患若身、忽望道纪、蔽而不成以至虚,修道之极也,观万物之情常而利用守一、去罢耳此、惊患若身以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

知情常而后惊患若身以俞明情守情,忽望道纪、蔽而不成而俞修吾道以至虚,方可俞虚俞修而俞明道和道,亦可谓忽望道纪之道也,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俞明俞守俞修俞虚而恒修至虚极,则合道而沕身不殆矣。

老子老师此处细化了道境,分道境为茫、明、容、公、王、天、道七境及合道沕身不殆之极境,入道境久则自然合道而沕身不殆。

吾分之境亦可合于老师所分之境,初境即茫及明境,实境即容及公境,虚境即王及天境,虚极境即道及合道境,后续自解之道境皆以此章老子老师所分之境为主。

吾谓修道之道,守情至虚。

以下为吾解此章之历史版本,欲观其变者可观之:

2021年3月30日

【自解】知欲之至虚,一合道之极也,知欲之守情,一外显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根者,道生之一、道存之无间、万物之母也,道生一而生万物,万物复归于道之一复归于道,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恒也道之动也。知常则明道,不知常则茫于道,茫作则凶。知常则容,容则可观万物之子道,可处道一之无间,守情而虚私之知欲曰公,公则可先明悟百姓之子道,愈守情而愈虚私之知欲,至与百姓一而无间曰王,王则可再明悟天地万物之子道,愈守情而愈虚私之知欲,至与天地万物一而无间曰天,天则可自然无为,而终至虚极而可与道合也,合道则恒且久,沕身不殆矣。

2021年10月14日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众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贯真玄德,利用相生,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不盈不成。

至虚,修道之极也,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知常而有明则容,容则可观万物之道,守其情而虚知欲,愈明愈虚之,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至虚极,其道乃久,没身不殆。

吾谓修道之道,守情至虚。

2021年10月21日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众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贯真玄德,利用相生,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微眇玄达。

至虚,修道之极也,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愈知常而愈明则容,容则可观万物之道,守其情而虚知欲,愈明愈虚之,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恒明至虚极,其道乃久,没身不殆。

吾谓修道之道,守情至虚。

2021年12月17日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众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贯真玄德,利用相生,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情清重生。

至虚,修道之极也,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

知情常而后恒修吾道以至虚,则可俞虚而俞明道,亦可谓忽望道纪也,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恒修至虚极则合道于真一,没身不殆。

吾谓修道之道,情表虚极。

2022年1月29日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玄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抱一玄德,利用守一,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蔽而不成。

蔽而不成以至虚,修道之极也,观万物之情常以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

知情常而后蔽而不成,守情而恒修吾道以至虚,方可俞虚俞修而俞明道,亦可谓忽望道纪之道也,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守情而恒修至虚极则合道于真一,沕身不殆。

吾谓修道之道,守情至虚。

2022年2月6日

【自解】前章言:修道之道,玄眇之门,弗居弗去,无知无欲,冲用弗盈,虚踵守中,浴神不死,无私而成,不静无尤,功述身芮,抱一玄德,利用守一,去罢耳此,惊患若身,忽望道纪,蔽而不成。

此章言由实入虚及虚极合道之道也。

惊患若身、忽望道纪、蔽而不成以至虚,修道之极也,观万物之情常而利用守一、去罢耳此、惊患若身以守情,修道之表也。

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此曰情也。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观其复守其情,可谓知常而能有明于其道也,不知常则茫于其道,茫作则凶。

知情常而后惊患若身以俞明情守情,忽望道纪、蔽而不成而俞修吾道以至虚,方可俞虚俞修而俞明道和道,亦可谓忽望道纪之道也,故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俞明俞守俞修俞虚而恒修至虚极,则合道而沕身不殆矣。

吾谓修道之道,守情至虚。


《道德经》第十六章 至虚极也 守情表也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此句可通译为:(当我们准备“观”时,我们要作到)内心主观前提要不带...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
这句出之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如下: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注释]①致虚极,守静笃:...

道经第十六章守情至虚
公则可先明悟百姓之子道,愈守情而愈虚私之知欲,至与百姓一而无间曰王,王则可再明悟天地万物之子道,愈守情而愈虚私之知欲,至与天地万物一而无间曰天,天则可自然无为,而终至虚极而可与道合也,合道则恒且久,

最后个字是情是道德经里的哪一句
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 道恒无名,侯王若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

致虚,极也;守情,表也什么意思
致虚极也(达到虚之极处),守情表也(回守性之本初。情:〈吕氏春秋·上德〉注,情,性也。表:标也。

关于杨朱说法错误的是
杨朱全真保性,轻物贵己。贵老子,马王堆帛书本老子曰:至虚,极也;守情,表也。所贵者乃情,很符合真本老子的原意。并非以往认为只是为个人利害而不拔一毛。后世影响 老子之后,道家思想大致沿着两个方向展开:稷下学派的一批人物以社会政治为中心,欲将道家老子的思想与道家失传的黄帝思想、现存的...

如何理解老子的辩证观点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老子》的原文是:“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译成白话文就是:“到达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探究终极...

我有个同学看了老子的道德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道德经是本好书,不过你故事编的不好!

对于老子的观点有何感想?
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老子》的原文是:“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 ,吾以观其复也。夫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归根曰情。情是谓复命。复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亡亡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沕身不怠。”译成白话文就是:“到达虚静的境界,才能深入探究终极...

道家对于爱情的理解诗句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不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

万安县18365131522: 《老子道德经》第十六章 -
熊邓地衣: 致虚极 守静笃 如果人能够致知 达到虚无妙境 虚空妙有的时候 便可达到大智慧到极点 达到大智慧的极点 又能诚心诚意的守静 达到最高止境之时 万物并作 吾以观其复 (复另本作后) 那麽万物的生长 孕育 死亡 我们就能从无形的气胞 观察到...

万安县18365131522: 道德经最经典的是什么?
熊邓地衣: 道德经里最经典的第十六章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①;万物并作②,吾以观复③.夫物芸芸④,各复归其根.归根⑤曰静,静曰⑥复命⑦.复命曰常⑧,知常曰明⑨.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⑩,容乃公,公乃全⑾,全乃天⑿,天乃道,道乃久...

万安县18365131522: 道德经分为几个部分
熊邓地衣: 道的部分:除总论部分外,《道德经》中论道的还包括:第四章中关键的一句是“和其光,同其尘”;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第十章“载营魄抱一,有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万安县18365131522: 阅读《道德经》体会 -
熊邓地衣: 《道德经》第十六章 [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此章历代的释意无...

万安县18365131522: 请问有谁知道 虚极静笃 的真正含义是什么? -
熊邓地衣: 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 “致虚极”,造其极曰“致”.“致”是动词,是做到、达到的意思.真空无象曰“虚”.“虚”就是佛家所说的“空”.以往道家只讲“清”与“虚”二字.“清”是形容那个境界,“虚”则是象征那个境界的空灵,二者相通意同.虚而至虚曰“极”.“致虚极”,就是要做到空到极点,没有一丝杂念与污染,空明一片,湛然朗朗. “守静笃”,寂然不动曰“静”.虚一浑厚,静而至静曰“笃”.“守静笃”讲的是修炼功夫,要一心不乱、专一不二地“守”住心.如灵猫捕鼠一般,目不转睛,聚精会神,思想高度集中.又如鸡之孵卵,紧闭双目,精神内守,专注在所孵的鸡蛋上.这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虚静到极点的比喻.

万安县18365131522: 《道德经》全文大约 -
熊邓地衣: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而成[来源请求],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

万安县18365131522: 《道德经》“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该如何理解其中的深意? -
熊邓地衣: 意思是:同于德的人,德也乐于得到他;同于失的人,失也乐于得到他.这就是说,你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也一定会失去应该失去的东西.乐于得必乐于失,有失才能有得.出处:春秋战国时期.老子《道德经》原文:希言自然.故飘风...

万安县18365131522: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出自哪里 -
熊邓地衣: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十六个字便是儒学乃至中国文化传统中著名的“十六字心传”.古文《尚书·大禹谟》中有所记载,《荀子·解蔽篇》中也有类似的引注,称:“《道经》曰:'人心之危.道心之傲.'危微之...

万安县18365131522: 关于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
熊邓地衣: 应解为:《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君子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缘由: 严可均曰:“轻则失臣”,王弼作“失本”,大典作“失根”. 谦之案...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