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六个人中舜与其他人有什么不一样?

作者&投稿:智峡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六个人的故事~


shùn
【名】
(象形。小篆字形。从舛(chuǎn),也象蔓连向背之形,舛亦声。本义:一种蔓草)
同本义〖akindofgrass〗
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说文》
假借为“蕣”。木槿〖shrubalthea〗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有女同车》
又如: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
中国传说中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Shun,thenameofalegendarymonarchinancientChina〗。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毛泽东《送瘟神》
又如:舜恩(像古代圣君虞舜那样的浩荡恩惠);舜韶(传说虞舜所作之乐);舜跖分路(善恶不同);舜巡(对皇帝巡行的美称。传说舜曾南巡至苍梧)

象形。小篆字形。从舛,也象蔓连向背之形,舛亦声。本义:一种蔓草
舜,舜草也。楚谓之葍,秦谓之蔓,蔓地连华,象形。――《说文》

舜,传说中的上古帝王名,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姚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相传因四岳推举,尧命他摄政。他巡行四方,除去鲧、共工、饯兜和三苗等四人。尧去世后继位,又咨询四岳,挑选贤人治理民事,并选拔治水有功的禹为继承人(详细资料见后)。

假借为“蕣”。木槿
有女同车,颜如舜华。――《诗•郑风•有女同车》
又如:舜华,舜英(木槿花);舜颜(美如木槿花的容貌)

【舜的生平】: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东县人。唐代蒲州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治所在今蒲州镇。孟子认为舜是东夷人。《孟子》:"舜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东夷之人也。"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今地不详,一说即今永济县境内的中条山)耕耘种植,在雷泽{旧说即山东济阴境内的古雷夏泽)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今地不详)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今地不详)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颠沛流离,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相传舜在20岁的时候,名气就很大了,他是以孝行而闻名的。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青年时代即为人称扬。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舜执政以后,传说有一系列的重大政治行动,一派励精图治的气象。他重新修订历法,又举行祭祀上帝、祭祀天地四时,祭祀山川群神的大典;还把诸侯的信圭收集起来,再择定吉日,召见各地诸侯君长,举行隆重的典礼,重新颁发信圭。他即位的当年,就到各地巡守,祭祀名山,召见诸侯,考察民情;还规定以后五年巡守一次,考察诸侯的改绩,明定赏罚,可见舜注意与地方的联系,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传说中舜的治国方略还有一项是“象以典刑,流宥五刑”,在器物上画出五种刑罚的形状,起警戒作用;用流放的办法代替肉刑,以示宽大。但又设鞭刑、扑刑、赎刑,特别是对不肯悔改的罪犯要严加惩治,舜把共工流放到幽州,把欢兜流放到崇山,把三苗驱逐到三危,把治水无功的鲧流放到羽山,坏人受到惩处,天下人心悦诚服。

按照《史记》所载传说,舜摄政28年,尧才去世。舜于三年的丧事完毕之后,便让位给尧的儿子丹朱,自己退避到南河之南。但是,天下诸侯都去朝见舜,却不理会丹朱;打官司的人也都告状到舜那里,民间编了许多歌谣颂扬舜,都不把丹朱放在眼里。舜觉得人心所向,天意所归,无法推卸,遂回到都城登上天子之位。不过,传说中舜的都城与尧的都城不在一个地方。据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引皇甫谧所说;“舜所营都,或云蒲坂。”蒲坂在唐代是河东县,即今山西永济县。

尧死以后,舜在政治上又有一番大的兴革。原已举用的禹、皋陶、契、弃、伯夷、夔、龙、垂、益等人,职责都不明确,此时舜命禹担任司空,治理水土;命弃担任后稷,掌管农业;命契担任司徒,推行教化;命皋陶担任“士”,执掌刑法;命垂担任“共工”,掌管百工;命益担任“虞”,掌管山林;命伯夷担任“秩宗”,主持礼仪;命夔为乐官,掌管音乐和教育;命龙但任“纳言”,负责发布命令,收集意见。还规定三年考察一次政绩,由考察三次的结果决定提升或罢免。通过这样的整顿,“庶绩咸熙”,各项工作都出现了新面貌。上述这些人都建树了辉煌的业绩,而其中禹的成就最大,他尽心治理水患,身为表率,凿山通泽,疏导河流,终于治服了洪水,使天下人民安居乐业。当比之时,“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清平局面。

舜在年老的时候,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肖,就确定了威望最高的禹为继任者,并由禹来摄行政事。故舜与尧一样,都是禅位让贤的圣王。

据说舜在尧死之后,在位39年,到南方巡守时,死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山,称为“零陵”。

舜与尧一样,同是先秦时期儒墨两家推崇的古昔圣王。而舜对于儒家,又有特别的意义。儒家的学说重视孝道,舜的传说也是以孝著称,所以他的人格形象正好作为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继孔子之后对儒学的发展有巨大贡献,他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而且倡导人们努力向舜看齐,做舜那样的孝子。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他甚至设想,舜为天子,而瞽叟杀人被捕,舜虽不会利用权力破坏刑律而将其赦免,但一定到监狱里偷偷地把父亲背出来,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

====================
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出生于某年四月初八日。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这件事在《墨子》、《国语》、《吕氏春秋》、《帝王世纪》、《尚书》等书中均有记载。

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那里是虞、虢两地交界之处,又是交通要道,因山涧的流水常常冲坏道路,奴隶们就在这里版筑护路。傅说就靠从事版筑维持生计,虽有才干,无从施展。

商王武丁是一位励精图治的帝王。他即位之前,曾经生活在“小人”中间,比较了解社会上的实际情况。即位以后,三年没有理政,国事全由家宰管理,他从旁观察,思索复兴殷商的方略。后来,从版筑护路的奴隶中发现了傅说,擢拔为相。

傅说担任相国之后,辅佐武丁,大力改革政治,“嘉靖殷邦”,使贵族和平民都没有怨言,史称“殷国大治”,“殷道复兴”。武丁一朝,成为商代后期的极盛时期。

一代名相傅说,他到底是怎样治理国家,怎样使殷商中兴,却没有留下多少可供后人借鉴的言行。然而,关于他的传说,倒有不少。

关于傅说与武丁君臣际会的传说,有唐代孔颖达《尚书正义》引述西晋皇甫谧的一段记载,说殷高宗武丁梦见上天赐予他一位贤人,这个人蒙着奴隶穿的衣服,说自己姓傅名说,正在做苦役。武丁醒来以后想:“傅者,相电。说者,悦也。天下当有傅我而悦民者哉!”认为这是个好兆头,要得到一位治理天下的好帮手了。天亮以后,他把这个梦告诉百官,却没有一个人相信。武丁就让人把梦中人的形象画出来,在全国寻找,果然在傅岩找到傅说。

关于傅说从政经历的传说,出现于东晋时期的《伪古文尚书》中有《说命》上中下三篇,上篇叙述傅说初见武丁的过程及劝武丁虚心纳谏的言论;中篇为傅说向武丁陈述治国方略,其中有传颂不绝的名言“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下篇为君臣共勉之辞。

以上传说虽非信史,却可以反映出傅说这位上古时期的政治家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
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
胶鬲,殷商时人,起初隐居在商地。周文王将他推荐给殷纣王做大臣。后来纣王暴虐无道,周武王兴兵讨伐。纣王得到了消息,便派胶鬲到鲔水地方等候周武王,打探实情。周武王军队到了鲔水后,胶鬲便问武王说:「西伯要到什么地方去?」武王回答:「到殷地。」又问:「什么时候到?」「甲子日到殷城外」於是胶鬲回朝覆命。当时刚好下雨,但武王仍带兵疾行,军师认为不可。武王说:「胶鬲已经回去覆命,如果我不准时到达,胶鬲一定会因此犯上欺君之罪而被杀;我们一定要准时到达,才能救得了胶鬲。」|由此故事,可见武王之守信义,与胶鬲贤能而为文王、纣王、武王所重视。
=====================
管仲( ?-公元前645年)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注重经济,反对空谈主义,主张改革以富国强兵,他说:“国多财则远者来,地辟举则民留处,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授权让他主持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组织军事编制,设官吏管理;建立选拔人才制度,士经三审选,可为“上卿之赞”(助理);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剂物价。管仲改革的实质,是废除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管仲改革成效显著,齐国由此国力大振。对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联合北方邻国,抵抗山戎族南侵。这一外交战略也获得成功。后来孔子感叹说:“假如没有管仲,我也要穿异族服装了”。

管仲之所以能相齐成霸,是与鲍叔牙的知才善荐分不开的。管仲晚年曾感动地说:“我与鲍叔牙经商而多取财利,他不认为我贪心;同鲍叔牙谋事,我把事情办糟了,他不认为我愚蠢;我三次从阵地上逃跑,他不认为我胆小怕死;我做官被驱逐,他不认为我不肖;我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他不认为我不知羞耻……。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的著作,收入《国语·齐语》和《汉书·艺文志》。《管子》共24卷,85篇,今存76篇,内容极丰,包含道、名、法等家的思想以及天文、舆地、经济和农业等方面的知识,其中《轻重》等篇,是古代典籍中不多见的经济文作,对生产、分配、交易、消费、财政、等均有论述,是研究我国先秦农业和经济的珍贵资料。

管仲的传记,载於《史记·管晏列传》。
=========================
孙叔敖(公元前约630年-公元前593年),期思邑(治所在今河南省淮滨县期思镇)潘乡(今河南省固始县)人,楚国名相,蒍氏,名敖,字叔敖,一名蒍猎,蚡冒之后,“世为列姬,国地朝廷”。祖父蒍吕臣曾官拜楚成王令尹。父亲蒍贾,任楚国司马。孙叔敖出生于郢都(纪南城) 北海子湖边白土里(又称孙家山,今雨台山附近)。

孙叔敖少年时,曾遇两头蛇,时俗认为见此蛇者必死,他想:要死只我一人,不要再叫旁人看见。于是,他斩杀了这蛇,埋入山丘,其品德为族人赞佩(出典见《贾子》)。那山丘因而得名 “蛇入山”在今江陵城北约二十里。及成年,因父亲获罪,他举迁期思邑。
约公元前605年,孙叔敖在期思雩娄(今河南省固始县史河湾试验区境内)主持兴修水利,建成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水利工程——期思雩娄灌区(期思陂),相当于现代新建的梅山灌区中干渠所灌地区。据记载他还曾主持修建芍陂(今安徽寿县安丰塘),在今湖北江陵一带也兴修过水利。

楚庄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孙叔敖拜为充尹,主张“施教于民”,“布政以道”。他极为重视民生经济,制定、实施有关政策法令,尽力使农、工、贾各得其便。他在汉西利用沮水兴修水利,还在江陵境内修筑了大型平原水库“海子”。鼓励农民秋冬上山采矿,使青铜业大力发展。楚国出现了一个“家富人喜,优赡乐业,式序在朝,行无螟蜮,丰年蕃庶”的全盛时期。

庄王曾认为当时楚国的车子太小,遂命令全国一律改造高大的车子。孙叔敖劝谏,若以命令行事,会招致百姓反感,不如把都市街巷两头的门限做高,低小的车过不去,人们就会自觉改造高车了。庄王又嫌原来通行的货币太小,改铸大币,强令通行,人民使用不便,引起市场混乱。他认为“便民为要”,劝说庄王恢复通行小货币,市场又趋繁荣。

孙叔敖还是杰出的军事家,他选择适合于楚国的条文,立为军法,对各军的行动、任务、纪律等都制定了明确规定,运用于训练和实战。庄王十六年(公元前598年),楚军在诉地(今河南正阳一带)修筑城池,由于他用人得当,计划周密,物资准备充足,30天就完成了任务。次年,楚与晋大占于邲,他辅助庄王机智灵活地指挥了这场战斗,刚一出动战车,他即鼓动楚军勇猛冲击,一鼓作气,迅速逼近晋军,使其措手不及,仓惶溃散,逃归黄河以北,中原霸主的地位便转向楚国。

由于行政、治军有功,楚庄王多次重额封赏,孙叔敖坚辞不受。为官多年,家中却没有积蓄,临终时,连棺椁也没有。司马迁《史记》中记为“循吏”第一。去世后,归葬于江陵白土里。另在沙头镇(今沙市区)有衣冠冢。清朝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立有“楚令尹孙叔敖墓”石碑。墓在今中山公园东北隅。





孙叔敖,姓(),名敖字孙叔,一字艾猎。春秋事楚国期思邑(今淮宾县期思乡)人。父()贾任楚国司马,战功显赫,后为楚将都越椒残杀。楚庄王时,由前令尹虞丘推荐,任孙叔敖为令尹。司马迁称他“三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世俗盛美,政缓禁止,吏无奸邪,盗贼不起”。任相期间,编修《仆区》(楚国刑书名),法制大振。又“ 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孙叔敖善于用兵,楚庄王十七年(公元前597年),率申息之师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大胜晋兵。任令尹前,曾在今商城县境“决期思之水,而灌雩娄之野”。即利用大别山上来水,在泉河、石槽河上游修建水陂塘,形成水藤结瓜式的期思陂,既防下游水涝,又供上游灌溉,是我国最早见于记载的大型灌溉工程。三国时,曹魏的刘馥重加整治,明代维修扩充,嘉靖事固始县境内陂塘、湖港、沟堰达932处。其遗址今又成为梅山、鲇鱼山灌区的组成部分。他还开凿“芍陂”(今安徽省寿县城南安丰塘)。清朝夏尚忠追纪其事:“溯其初制,引六安百余里之水,自贤姑墩入塘,极北至安丰县折而东至老庙集,折而南至皂口,又南合于墩,周围凡一百余里,此孙公当日之全塘也。”《水经注》称:“陂有五门,吐纳川流”。东汉、三国、唐肃宗、元忽必烈均在此广为屯田,大获其利。建国后,又沟通淠河总干渠,引来佛子岭、磨子潭、响洪匐三大水库之水,成为淠史杭灌区一座中型反调节水库,效益得到更大发挥。除上述工程外,孙叔敖还兴建安徽霍邱县的水门塘,治理湖北的沮水和云梦泽,促进了楚国的农业发展,后人为纪念他,在安丰塘北堤建有孙公祠,在湖北沙市公园建有孙叔敖衣冠冢,在期思集立碑并建有楚相孙公庙。1957年毛泽路过信阳,称赞孙叔敖是水利专家。
===========================
百里奚,亦称百里子或百里,宇里,名奚。春秋时楚国宛(今河南南阳)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百里奚早年贫穷困乏,流落不仕,在被晋国俘虏前,曾游历齐、周、虞、虢等国,这使得他对于各国的民俗风情、地理形势、山川险阻知之甚悉,为他后来给秦穆公筹划东进准备了必要条件。百里奚早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和坎坷的经历,使他尝尽了艰苦生活的滋味,也亲眼目睹了下层人民的悲惨处境,对他后来任秦国大夫时,为官清正,树立以民为贵的思想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百里奚辗转到虞国任大夫。秦穆公五年(前655年)晋国借道于虞以伐虢国,大夫宫之奇以“辱亡齿寒”劝谏虞君,虞君因曾经接受晋献公的宝玉“垂棘之璧”与名马“屈产之乘”而答应了晋国。百里奚深知虞君昏庸无能,很难纳谏,便缄默不语。结果晋在灭虢之后,返回时就灭了虞国,虞君及百里奚被俘。后来,晋献公把女儿嫁给秦穆公,百里奚被当作陪嫁小臣送到了秦国。他以此为耻,便从秦国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边境的人抓获。秦穆公听说百里奚贤智,想用高价赎回他,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对楚国人说:“吾媵臣百里奚在焉,请以五羖羊皮赎之。”楚国人同意将百里奚交还秦国。百里奚回到秦国,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囚锁,向他询问国家大事。百里奚推辞说,他是亡国之臣,不值得询问。秦穆公说:“虞君不用子,故亡,非子罪也。”秦穆公与百里奚谈论国事数日,秦穆公十分赏识他,授以国政,号称:“五羖大夫”。这时他已是70多岁的高龄。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作为诸侯国的大臣,百里奚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里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种平易朴素的品行,不仅为百官树立了榜样,也以实际行为感动了百姓。在当时这确是难能可贵,赢得了时人的赞许和尊敬。到他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

在用人方面,百里奚举荐有才德的贤士。他早年周游各地,曾结识贤人蹇叔,得到过蹇叔的助益。此时蹇叔受到他的推荐,被秦穆公认为上大夫,共议国事,为秦国的富强与成就霸业,起了很大的作用。

在外交上,百里奚施德于诸侯,树立秦国的威信,为秦穆公称霸奠定了基础。秦穆公十三年(前647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秦穆公询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人认为应当借机伐晋。百里奚不同意说“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道也。”最后,秦穆公采纳了百里奚的意见,运粮食给晋国。秦国粮船从雍都到绛(今山西翼城东南)络绎不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泛舟之役”。晋国的百姓吃到了救命粮,无不感激秦国的恩德。

秦穆公三十三年(前627年),秦穆公乘晋文公去世的机会,企图插足中原。百里奚和蹇叔劝谏,秦穆公不听,派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蹇叔的儿子西乞术和白乙丙带兵偷袭郑国。结果被晋军截击,秦师全军覆没,三员秦将被俘。后来三将被放回,秦穆公对他们说:“孤以不用百里奚、蹇叔言以辱三子,三子何罪乎?”追思百里奚等人的谏言,不胜懊悔。

百里奚任秦穆公相国,政事无不参预。他为相期间,秦国建树国威的几件大事,秦人俱归功于他,口碑载道,传颂不绝,至战国秦孝公时,尚有人在相国商秧前称颂百里奚,说“五羖大夫之相秦”,六七年间,为三大功绩:第一,“三置晋国之君”,晋惠公夷吾即位是借助秦国之力;后与秦反目被擒,又由秦国送回复位;晋文公重耳结束流亡生涯,问国即位,亦是由秦国派兵护送。第二,“一救荆(楚)国之祸”,此事于史不详,《史记索隐》谓即《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载秦穆公二十八年(前632年)会晋、救楚、朝周之事。第三,“发教封内,而巴人致贡;施德诸侯,而八戎来服;由余闻之,款关请见”,安抚境内各族,戎狄亲附,成就秦穆公称霸西戎的大业。特别是由余入秦,对秦霸西戎至为关键,此事亦归于百里奚的德政感化之力,足见秦人对百里奚的追思向慕之情。

百里奚作为杰出的政治家,在晚年建树了辉煌的业绩。他依靠出众的才智和超群的谋略,使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霸主地位,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正象《史记》所载孔子的评论,“秦,国虽小,其志大;处虽辟,行中正。身举五羖(即百里奚),爵之大夫……”以此取之,虽王可也,其霸小矣。”百里奚相秦期间,内外安缉,充实秦的国力,奠定称霸以及统一的基础,在春秋时期已很明显,为有识者所称道。秦霸西戎,与晋国抗衡,成为诸侯争霸中举足轻重的一方势力,都是秦穆公时期完成的,这固然是穆公雄才大略,善于用人的结果,但与百里奚的相业也是分不开的。故论者称许秦穆公的功业,总以任用百里奚为其大端。
【史记:百里傒(xī,奚)......俘获了百里傒之后,用他做秦缪公夫人出嫁时陪嫁的奴隶送到秦国。百里傒逃离秦国跑到宛(yuān,渊)地,楚国边境的人捉住了他。缪公听说百里傒有才能,想用重金赎买他,但又担心楚国不给,就派人对楚王说:“我家的陪嫁奴隶百里傒逃到这里,请允许我用五张黑色公羊皮赎回他。”楚国就答应了,交出百里傒。在这时,百里傒已经七十多岁。缪公解除了对他的禁锢,跟他谈论国家大事。百里傒推辞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您来询问?”缪公说:“虞国国君不任用您,所以亡国了。这不是您的罪过。”缪公坚决询问。谈了三天,缪公非常高兴,把国家政事交给了他,号称五羖(gǔ,谷)大夫。百里傒谦让说:“我比不上我的朋友蹇(jiǎn,简)叔,蹇叔有才能,可是世人没有人知道。我曾外出游学求官,被困在齐国,向�(zhì,至)地的人讨饭吃,蹇叔收留了我。我因而想事奉齐国国君无知,蹇叔阻止了我,我得以躲过了齐国发生政变的那场灾难,于是到了周朝。周王子颓喜爱牛,我凭着养牛的本领求取禄位,颓想任用我时,蹇叔劝阻我,我离开了颓,才没有跟颓一起被杀;事奉虞君时,蹇叔也劝阻过我。我虽知道虞君不能重用我,但实在是心里喜欢利禄和爵位,就暂时留下了。我两次听了蹇叔的话,都得以逃脱险境;一次没听,就遇上了这次因虞君亡国而遭擒的灾难:因此我知道蹇叔有才能。”于是缪公派人带着厚重的礼物去迎请蹇叔,让他当了上大夫。

  舜

  【舜的生平】:
  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代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名曰“重华”,字都君。

  相传舜的家世甚为寒微,虽然是帝颛项的后裔,但五世为庶人,处于社会下层。舜的遭遇更为不幸,父亲瞽叟,是个盲人,母亲很早去世。瞽叟续娶,继母生弟名叫象。舜生活在“父顽、母嚣、象傲”的家庭环境里,父亲心术不正,继母两面三刀,弟弟桀傲不驯,几个人串通一气,必欲置舜于死地而后快;然而舜对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顺,因为能对虐待、迫害他的父母坚守孝道,故在20岁的时候,就以孝行而闻名。与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没有丝毫懈怠。舜在家里人要加害于他的时候,及时逃避;稍有好转,马上回到他们身边,尽可能给予帮助,所以是“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常)在侧”身世如此不幸,环境如此恶劣,舜却能表现出非凡的品德,处理好家庭关系,这是他在传说故事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方面。
  舜家境清贫,故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经历坎坷。他在历山(一说今永济县)耕耘种植,在雷泽(山东济阴)打鱼,在黄河之滨制作陶器,在寿丘制作家用器物,还到负夏做过小本生意,总之生计艰难,为养家糊口而到处奔波。
  过了10年,尧向四岳(四方诸侯之长)征询继任人选,四岳就推荐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舜,以考察他的品行和能力。舜不但使二女与全家和睦相处,而且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只要是他劳作的地方,便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制作陶器,也能带动周围的人认真从事,精益求精,杜绝粗制滥造的现象。他到了哪里,人们都愿意追随,因而“一年而所居成聚(聚即村落),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四县为都)”。尧得知这些情况很高兴,赐予舜絺衣(细葛布衣)和琴,赐予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得到了这些赏赐,瞽叟和象很是眼热,他们又想杀掉舜,霸占这些财物。瞽叟让舜修补仓房的屋顶,却在下面纵火焚烧仓房。舜靠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下,幸免于难。后来瞽叟又让舜掘井,井挖得很深了,瞽叟和象却在上面填土,要把井堵上,将舜活埋在里面。幸亏舜事先有所警觉,在井筒旁边挖了一条通道,从通道穿出,躲了一段时间。瞽叟和象以为阴谋得逞,象说这主意是他想出来的,分东西时要琴,还要尧的两个女儿给他做妻子,把牛羊和仓房分给父母。象住进了舜的房子,弹奏舜的琴,舜去见他,象大吃一惊,老大不高兴,嘴里却说:“我思舜正郁陶!”舜也不放在心上,一如既往,孝顺父母,友于兄弟;而且比以前更加诚恳谨慎。
  后来尧让舜参预政事,管理百官,接待宾客,经受各种磨炼。舜不但将政事处理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用人方面有所改进。尧未能起用的“八元”、“八恺”,早有贤名,舜使“八元”管土地,使“八恺”管教化;还有“四凶族”,即帝鸿氏的不才子浑敦、少皞氏的不才子穷奇,颛顼氏的不才子梼杌、缙云氏的不才子饕餮,虽然恶名昭彰,但尧未能处置,舜将“四凶族”流放到边远荒蛮之地。这些措施的落实,显示出舜的治国方略和政治才干。
  经过多方考验,舜终于得到尧的认可。选择吉日,举行大典,尧禅位于舜,《尚书》中称为舜“受终于文祖”。又传说是舜代替尧摄行天子之政,虽有天子之权,而无天子之号。与此二说差异甚大的一个传说是,舜将尧囚禁起来,还不让其子丹朱与他见而,舜自己做了天子,类似于后代的宫廷政变,篡权夺位。


  《史记卷一·五帝本纪·第一》这样记载:

  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避逃;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解。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就时于负夏。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
  ……

  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尧乃赐舜絺衣,与琴,为筑仓廪,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曰:“我思舜正郁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傅说


  傅说(说通悦)为古虞国(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人,为商朝武丁王中兴名相,是比孔子还早一千多年的中国第一位“圣人”。

  武丁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确切记载的君王。武丁具有雄才大略,很想把天下治理好,但对身边王公大臣都不满意,于是微服出行,到民间私访圣贤。当他来到傅险(傅岩,今山西平陆县城郊东部圣人涧。)认识了一个叫说的人。当时说正与一群百姓在修筑运盐道路。殷商时期,傅险是虞、虢两国交界处,是池盐(解盐、潞盐)运销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这里两山高耸,涧水中流,盛夏水涨,冲毁道路,商旅裹足不前,特别是盐等易受潮溶化的物资更容易受阻。为防洪水冲刷,说发明了一种版筑之法,即用两块木板相夹,两边各置两根椽,用麦草捆缠,中间填满湿土,或夹以石灰、草泥,以杵捣实筑成土墙。(至今边远农村还有用此法筑土墙建的房屋),这种版筑法极大地加固了路基,有效地防止了洪水的冲刷。

  武丁在此找到了版筑的发明者——说,与之交谈,则发现此人才华出众,从版筑之法谈到如何夯实国家的基础,从防治洪水谈到如何兴利除害,从运盐的艰辛道出“非知之艰,行之唯艰”的哲理。通过交谈,武丁认定此人是治国良才。回朝之后,武丁本想马上提拔说,但恐众人不服,于是想出一法,叫大家举荐人才辅佐朝廷。众人受命,推荐了许多人,无非是一些位高势大、资历较深的王公大臣。武丁对推荐的人一个都看不起,摇头叹息一阵之后,竟晕了过去,连续三年昏睡不语。三年后的一天,突然醒来,大笑:“我梦到圣人了!我梦到圣人了!”他借神托梦,并命画图寻找,最后在傅险找到说,请回朝廷,当众宣布:“这就是梦到的圣人。”并请求治国之道。说侃侃谈来,对答如流,众人惊服,于是武丁拜说为相。因在傅险(傅岩)发现的说,故又称傅说。

  傅说为相后,辛勤劳绿59个岁月,成为殷商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建筑科学家,他还用盐和梅调和鼎鼐,制作出鲜美的饮食,以致后人留下了傅说和羹的传说。他一生留下千古不朽的宏文《说命》三管,使天下大治,武丁也因此而被誉为殷商“中兴明主。”


  《史记.殷本纪》中记载:

  “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曰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


  胶鬲

  胶鬲是孟子直接点出“举于鱼盐之中”的名人。

  胶鬲原为商纣王时的大臣。《封神演义》十七回写胶鬲在文书房,官居上大夫,因苏妲已造虿盆,欲将宫女投入其中喂毒蛇,胶鬲不忍,上谏劝阻,使纣王大怒,欲将胶鬲与宫女一同投进虿盆,胶鬲大骂不止,愤而跳摘星楼身杀。这段情景描写不是历史事实,但也歌颂了胶鬲大义凛然的气概。

  历史上胶鬲原为纣王大夫,遭商纣之乱,隐遁经商,贩卖鱼盐。昔日泰州祭祀“盐宗”的庙里供奉着三位盐宗,胶鬲是其中之一,是作为盐商的祖宗被供奉的,别处供奉的两位,一是海盐生产的创始人夙沙氏,一是食盐专营的创始人管仲。胶鬲在贩卖鱼盐过程中,十分辛劳,最后被周文王发现,拟举为重臣。但胶鬲当时并没随文王入周,可能是受文王嘱托,仍留在商朝策反作内应。后来,胶鬲官居少师,并作为上邦使团成员出使周朝,使团以纣王之兄微子为首,成员除胶鬲外,还有伯夷、叔齐等。时文王已去逝,由武王执政。武王兄弟分别给使团成员做工作,要他们反商助周,许诺微子世为长侯,胶鬲加富三等,就官一列。微子、胶鬲答应了,只伯夷、叔齐没接受。不久,武王伐周:“选车三百,虎贲三千,朝要甲子之期,而纣为禽。”微子得知武王出兵的消息后,马上命胶鬲去周师联络。武王接见胶鬲,商定了十五日后,也就是甲子日到达朝歌,然后胶鬲速赶回去通报。武王挥军东进,一路不断遇到恶劣的天气和险要的道路,行军十分艰难,部下劝武王歇息缓进。武王认为:自己与胶鬲已约定甲子之期,如不能按时赶到,胶鬲将有危险,他不愿失信于天下,也不愿失信于胶鬲。于是催兵疾进,按期赶到,以4万5千多人的兵力讨伐纣王,纣王拼凑了70万人迎战于牧野。由于微子、胶鬲等人的策反工作成效显著,纣王70多万人一经接触,士崩瓦解,很多士兵纷纷反戈冲向纣王,纣王大败,自焚而亡。武王建周之后,“微子胶鬲,皆委质为臣”。


  管夷吾


  管夷吾即管仲。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襄公被杀。襄公有两个兄弟,一个叫公子纠,当时在鲁国(都城在今山东曲阜)(也为后来齐鲁两国发生的长勺之战埋下了种子);一个叫公子小白,当时在莒(jǔ)国(都城在今树东莒县)。两个人身边都有个师傅,公子纠的师傅叫管仲,公子小白的师傅叫鲍叔牙。两个公子听到齐襄公被杀的消息,都急着要回齐国争夺君位。

  在公子小白回齐国的路上,管仲早就派好人马拦截他。管仲拈弓搭箭,对准小白射去。只见小白大叫一声,倒在车里。

  管仲以为小白已经死了,就不慌不忙护送公子纠回到齐国去。怎知公子小白是诈死,等到公子纠和管仲进入齐国国境,小白和鲍叔牙早已抄小道抢先回到了国都临淄,小白当上了齐国国君,即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以后,即发令要杀公子纠,并把管仲送回齐国办罪。管仲被关在囚车里送到齐国。鲍叔牙立即向齐桓公推荐管仲。

  齐桓公气愤地说:“管仲拿箭射我,要我的命,我还能用他吗?”

  鲍叔牙说:“他是公子纠的师傅,他用箭射您,正是他对公子纠的忠心。论本领,他比我强得多。主公如果要干一番大事业,管仲可是个用得着的人。”

  齐桓公也是个豁达大度的人,听了鲍叔牙的话,不但不办管仲的罪,还立刻任命他为相,让他管理国政。

  管仲帮着齐桓公整顿内政,开发富源,大开铁矿,多制农具,后来齐国就越来越富强了。


  孙叔敖


  孙叔敖是春秋时期楚国的著名贤相。昔时长沙大西门某盐号上有一付对联。

  “胶鬲生涯,桓宽名论,

  夷吾煮海,傅说和羹。”

  这付对联贴在盐号上,记载了4位与盐有关的历史名人,胶鬲、夷吾、傅说已如前述,桓宽是汉宣帝时的学者,官至庐江太守丞,因生在孟子之后几百年,不可能进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例子,但桓宽所著的《盐铁论》却是古代盐业史上最重要的文献。《盐铁论》上记载有这样一句话:“昔孙叔敖相楚,妻不衣帛,马不秣粟”①,从这话中,可见孙叔敖当了楚相,但仍非常俭朴,连妻子也没穿好衣服,马没吃好饲料。这样的“平民总理”,理所当然会被孟老夫子看中举例子。

  孙叔敖早期是“楚之处士”,“期思之鄙人。”隐于海(湖)边。因怀绝世之才,贤名远播,被推荐给楚庄王。“王使人以王舆迎叔敖,以为令伊(宰相)”。之后,吏民皆贺,唯一父老穿粗衣,戴白帽来吊。孙叔敖忙正衣冠出迎。父老见他诚恳虚心,语重心长地告诫道:“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①孙叔敖拜领了这乡村父老的教诲,从此严于律已,奉法自守,持廉至死,一心为民造福,他兴修水利,发展农耕,富国强兵,亲自指挥楚军大破晋军。精心“治楚三年,而楚同逐霸。”②孙叔敖治楚期间处处为老百姓着想,办了不少利民便民之事。当时,楚国通行贝壳形状的铜币,叫“蚁鼻钱。”楚庄王嫌重量大轻,令将小币改铸成大币。但实行之后,“百姓不便,皆去其业。”市令禀告孙叔敖:“市乱,民莫安其处,次行不定。”孙叔敖听后,立即命令罢去新币,恢复旧币。然后向楚庄王禀报。庄王赞同,结果“下令三日而市复如故。”③孙叔敖在管理市场中,也涉及到了盐的问题。盐是生活必需品,应该怎样计量呢。“漆千斗,糱曲盐豉千苔,或作台,器名有,孙叔敖云:、瓦器受斗六升。”④后人记载:“盐十二两七铢一黍十分之一为升。”⑤由此可见,孙叔敖事无巨细都纳入管理范围,连装盐的器具计量也受到他的关注。把百姓的生活小事当成大事进行精细管理,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拥戴,经他治理的楚国:“道不拾遗,门不闭关,而资贼自食。”⑥后代著名史学家司马迁由此将孙叔敖列为《循吏列传》第一人。


  ①《盐铁论·卷一通有第三》 ①《说苑·敬慎》

  ②《孙叔敖庙碑记》 ③《孙叔敖庙碑记》

  ④《通典·食货十一》 ⑤《通典·食货十》

  ⑥《列女传》


  【原文】
  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为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
  【注释】
  ①令尹(yǐn):楚国官名,相当于宰相。 ②国:指都城。
  ③吊:吊唁。 ④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
  ⑤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宰相一事,这是一种谦虚的说法。
  ⑥患处之:灾祸就隐伏在那里。 ⑦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译文】
  孙叔敖作楚国的令尹,一国的官吏和百姓都来祝贺。有一个老人,穿着麻布制的丧衣,戴着白色的丧帽,最后来吊丧。孙叔敖整理好衣帽出来接见了他,对老人说:“楚王不了解我没有才能,让我担任令尹这样的高官,人们都来祝贺,只有您来吊丧,莫不是有什么话要指教吧?”老人说:“是有话说。当了大官,对人骄傲,百姓就要离开他;职位高,又大权独揽,国君就会厌恶他;俸禄优厚,却不满足,祸患就可能加到他身上。”孙叔敖向老人拜了两拜,说:“我诚恳地接受您的指教,还想听听您其余的意见。”老人说:“地位越高,态度越谦虚;官职越大,处事越小心谨慎;俸禄已很丰厚,就不应索取分外财物。您严格地遵守这三条,就能够把楚国治理好。”


  百里奚

  百里奚是秦缪(穆)公时期的贤相。他是虞国人,早年生活贫困。后发愤出去闯荡,先在虞国聘为中大夫。虞国被晋国所灭,百里奚作为晋国公主的陪嫁小臣随同前往秦国。他深感屈辱,半途逃到楚国,可得不到重用,被分配去放牛。后来因蹇叔推荐,秦缪公知道了百里奚贤智,想高价从楚国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许,就派人用五张黑公羊皮换回了百里奚。

  “秦缪公使贾人载盐于卫,征诸贾人,贾人买百里奚,以五羚羊之皮,使将车之秦。缪公观盐,见百里奚”。①从历史记载中可看到,百里奚是由商人买来负责运盐到秦国的,因百里奚在楚国放过牛,运盐过程中,他的具体工作则是负责照料管理拉盐车的牛。秦缪公观盐时,见到百里奚,发现这些拉盐车的牛,长途跋涉后,居然一头头膘肥体壮,很感兴趣,就问百里奚:“‘任重道远以险,而牛何以肥?’,对曰‘臣饮以时,使之不暴;有险,先后之以身,是以肥也。’穆公知其君子也,令有司其沐浴为衣冠与坐。公大悦。”②从百里奚照料管理牛的经验中,秦缪公认定了百里奚是位治国的贤才,经过长谈考查后拜其为相,将国家大事托付给他。

  百里奚被重用后,虽居高位,但他劳作不乘车马,暑热不张伞盖,在都城行走不用车马随从,不用甲兵护卫。这样的好官,理所当然受到世人的赞许和尊重。百里奚死后“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春者不相许。”这感人的场面至今仍有极其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

  百里奚相秦期间,内修国政,教化天下,恩泽施于民众。同时在外交上施德诸侯,树立秦国威信,使地僻处一隅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为秦国取得了霸主。

  晋献公灭虞,俘虏了虞公及其大夫井伯、百里奚,就将他们作为穆姬的媵人(随嫁的人)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不愿忍受奴隶的生活,逃到宛(今河南南阳),被楚国人捉去。秦穆公胸怀大志,却苦於无贤才辅佐。有人告诉他,穆姬媵人百里奚是不可多得的人材,他喜出望外,急忙去请,却得知百里奚已经逃到楚国。秦穆公愿以重金赎回百里奚,又怕楚人不给。於是派使者到楚,说:「中国的媵奴百里奚逃到贵国,请允许我方用五张公羊皮将他赎回。」楚国一看此人如此不值钱,也就答应了秦的要求。当七十馀岁的百里奚被押回秦国时,秦穆公亲自为他打开桎梏,与他商谈国事。百里奚说:“我是亡国之臣,哪里值得君公垂询!”穆公说:“虞君不用你,才使你被掳,并不是你的过错。”坚持向百里奚讨教,两人一直谈了三天,穆公十分高兴,以百里奚为国相。由於百里奚是用五张公羊皮赎回来的,所以人称其为「五羖大夫」。百里奚辞让道:“我不如我的朋友蹇叔。蹇叔贤能而不为世人了解。当年我在外漫游受困於齐,不得已向别人乞讨,是蹇叔收留了我。我因此想到齐君无知那儿做事,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幸免与无知一起被杀。我到周地,见王子颓喜欢牛,就以养牛去接近他。后来,王子颓想用我,又是蹇叔阻止了我,使我免於被诛。我到虞君手下做事,蹇叔又阻止我。我也知道虞君不会信用我,只是为了那一份俸禄和爵位,暂时留下来,想不到就当了俘虏。从这三件事,我深知蹇叔的贤能。”秦穆公於是用很重的礼品,将蹇叔请来秦国,任命他为上大夫。

  秦国要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其东邻晋国。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穆公将注意力集中於晋。

  晋献公晚年,骊姬之乱,公子重耳和夷吾出逃。穆公九年(前651)晋献公死,驴姬子奚齐继位,旋即被其臣里克杀死。秦穆公派百里奚带兵送夷吾回国继位,为晋惠公。后来晋惠公对秦国却以怨报德,前648 晋国旱灾,秦穆公运了大量粟米给晋。十四年(前646),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仅不给秦国粮食救灾,反而乘机出兵,於次年攻秦。双方在韩原大战,秦军最终生俘晋惠公。秦国以晋惠公交换晋国河西(黄河以西)五城,把疆域扩充到黄河西岸。在百里奚和蹇叔的辅佐下,秦国开地千里,称霸西戎,尤其是百里奚「谋无不当,举必有功」。而且为人朴素,工作勤劳。虽身为秦国大夫,却毫无架子。去世时,秦国男女悲伤留涕,孩子们停止唱歌,工役门都喊不出声了。

舜是上古先皇,地位比其他人都高

我们老百姓也不知国家造出来多少现代化战斗高端武器,多了就知愿伊朗和伊朗向美国开战

、文学常识 本文节选自《孟子·告子下》 孟子,名轲,战国中期人
二、相关成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内忧外患
三、用原文答题
1、体现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作者承第一部分(第一段)例证承上启下得出的结论是: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3、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人才必须经历: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4、经历磨难砥砺的好处是: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孟子也重视人的主观因素的作用,提出: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6、作者由个人作为上升到国家治乱,提出了什么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7、体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过?”只要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句子是:
人恒过,然后能改。
8、专立一段,归纳全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9、一个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磨练的句子: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10.面对客观环境的激发,人的主观世界又是怎样做出反应的: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1.在总结了大量亡国史实的基础上,作者针对国君提出了怎样的论断: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四、问答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义是?
忧患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3、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针对什么问题提出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造就人才,治理国家;对比论证。
4、孟子认为人怎样才能成才?
首先,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所以只有“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样才能起到“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的作用。
其次,还要重视人的主观因素。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主客观条件相互结合,才有可能成就一番事业。
5、第一段列举了六个历史人物,他们经历上的共点是什么?作者借此想要说明什么道理?
这些人虽都出身贫贱,但他们都在经历了艰难困苦的磨练后,终于成就了一番不平凡的事业。
说明忧患可以激发人奋发有为,成功人士必经一番磨难。
6、六个例子基本是按照什么顺序排列的?
年代顺序。(按严格的时间顺序,百里溪应该排在孙叔敖的前面。)
7、第一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式? 举例论证
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是指哪些人?
第一段论述的六个历史名人及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9.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论述这一论点的目的是什么?
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的:先摆事实,举出古代六位人物成就事业的例子,从中归纳出造就人才的
客观因素,经历磨难,忧患可以激励人奋发有为。再分析说理,说明个人成才
的主观因素,重点论证‘生于忧患’,并以一简练的对偶句,由个人谈到治国
说明国家要发展,也要有忧患意识。最后归纳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上天要把重担加给某个人,必须要从哪几个角度来磨练他?磨练的好处是什么?
心理、身体、生活境遇。(生活、思想、行为)
是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格坚韧,增长他的才干。
1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段的论证方法是:
道理论证:讲道理说明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都接受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练。
12、“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句在文中的作用是:
为下段写如何造就人才,治理国家的内容做铺垫。
13、“人恒过……国恒亡。”段内部层次是:
第一层:“人恒过……而后喻”从个人角度正面论证人处困境易激发斗志。
第二层:从国家角度反面论证国无忧患,易遭灭亡。
运用对比论证,从个人作为推论到国家治理,一正一反,相得益彰。
14、第三段内容和第二段的论述有什么联系?
第三段进一步论述如何使人的内心收到震撼,性格收到坚忍。
15、有人做事怕失败,因怕犯错误而畏缩不前。请用本文观点评价一下这种做法。
失败是成功的基石,只有经历失败才能不断积累经验。
16、结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说说经历磨难困苦对一个人有什么益处?
增长经验,磨砺性情,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17、有人试验,将青蛙直接置入温度较高的水中,蛙能跳出水中逃生;若将它置于温水中,然后慢慢加热,蛙最终会被与前次试验相同温度的水烫死。这个现象说明了文中的什么道理?
死于安乐。
18、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能否养尊处优,耽于安乐?我们还应有哪些忧患常识?
不能。
结合“现代生活竞争日益激烈,个人价值能否实现,民族大业的完成,人类美好的理想等”谈自己的看法。
20、文中“举”“发”有何异同?
同:即表现人物由低微向显贵的转换过程,又暗示了人物身份。
异:“发”是“起”的意思,指被任用;“举”是被的意思,指举用,被选拔之意。舜,为君,是圣人,他的成功,主要是靠自身才干和努力,故用发;傅说等人,他们的成功除自身努力外,主要是明主知遇,故用举。
22、第1段用了什么修辞?作用是什么?
排比。增强气势,有力地论证了患难出人才的道理,也引出下文对“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议论
23、第1段与第2段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由第(1)段的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归纳出第二段的结论。并论证其事业上成功的原因:艰险的环境,给人以困苦,饥饿、贫困、疲乏、忧虑、然而,也正由于经受了这些磨难,坚定,振奋了人们的意志,使人们在迎战困难,谋求发展中增长了才干。
24、第2段中的过渡句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使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25、本文列举六个贤人,暗示逆境对造就人才的重大作用。用事实证明了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的道理。
26、如何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
一个遇到困难并不可怕,用它可以激励人们勤奋,发愤;而人们贪图享乐倒是 可怕的,因为它会使人萎靡不振,甚至导致国家灭亡。
28.作者说‘顾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大任’指什么?‘是人’指哪些人?
‘大任’指治理天下的任务。 ‘是人’指前面叙述的六个人,又不限于他们,
还包括其他能担任‘大任’的人。
29.‘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一句强调了什么?
人要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先在生活,思想和行为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甚至
痛苦的磨难,逆境出人才,逆境可以增添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和勇气,磨练意志。
30.文章结尾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一句独立成段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请你简要加以分析。
这是全文的警策之语。作者在前文充分的论证说理之后,水到渠成推出这个结论
独句成段,即深化主题,也更鲜明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
31.作者认为‘人恒过,然后能改’你认为‘能改’的条件是什么?
有积极进取之心,不断的总结犯错误的经验教训,不断改正。
32.作者认为成才条件源于主客观两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两个条件的?
成才离不开个人的主观努力和客观条件,但主观条件其决定性作用,它可以改变不利的客观条件,化不利为有利。客观条件也不可忽视,有时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3.由本文的题目而联想到的一个成语是什么?
居安思危,安不忘危,处安思危
34.请写出至少2则和本文阐述的道理相似的名言警句。
穷且易坚,不坠青云之志。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5.环境对人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面对艰苦环境的磨练,不同的人有不同
的态度,结合文章说一说你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是什么?
面对艰苦环境的磨难,有的人奋发图强,有的人意志消沉,关键取决于受磨砺者自身只有自我觉醒,努力战胜困难,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反之则会在磨难中消沉,毁灭。
36.人生就是一次远航,有艳阳高照,也有雨雪交加,难能一帆风顺,但你身处逆境时你将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它? 这篇文章会给你带来哪些启示,
【回答时语言要生动,并适当的采用一定的修辞方法】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古代先贤历经苦难最终取得成功的事例启示我们,以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勇敢地迎接困难和挑战。像一个遭遇风暴的渔夫,充满着憧憬与希望包蕴着力量与勇气,呼吸着咸腥的空气,撑满帆去搏击风浪。或像一只高傲的海燕勇敢地迎接暴风雨的挑战。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公积金口头空啦啦啦啦里喇叭裤快递竟如此拉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什么意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于”是在的意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个成语出自孟子的儒家经典著作《孟子·告子下》中一则短文《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译为“处在忧虑祸患中可以使人或国家生存,处在安逸享乐中可以使人或国家消亡”。与“温水煮青蛙”的原理颇有相似之处。也有人当做忧国忧民的意思...

古今中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有哪些?
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5、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所有古今异义
(3)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增加)(4)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衡,通“横”,梗塞,不顺)2、一词多义:(1)舜发于畎亩之中(发,被起用)/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发出)(2)舜发于畎亩之中(于:从)/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于:在)/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于...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了哪六个人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列举的6个人物是:(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 他们都是出身贫贱,后来却成就大事的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选自《孟子·告子下》。主要说了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他们都是出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忧患是什么意思?
出处:出自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释义:在一个国家里官员和百姓异样要遵守法律规则,国与国之间应该要有竞争关系,这样国家才能安定。拂士:辅佐君王的贤士;恒:常常。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中于的意思是什么
于,作介词,有在、从、到、比、对、凭、被、由于、因为的意义。作“由于”“因为”的,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于"的意思: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典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人典故:1、舜舜,历来与尧并称,为传说中的圣王。《史记》说舜名重华,晋代皇甫谧又说他字都君。舜又称虞舜,据说是国号有虞,按先秦时以国为氏的习惯,故称有虞氏。还传说舜出生于姚墟,故姓姚氏。但《史记》说舜是“冀州之人”,唐代张守节特别指出:“蒲州河东县本属冀州。”似认为舜是河...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患患指的是什么?
1、这句话的意思是:心意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奋发;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你就会知道。2、这句话表明客观环境的困难和自身判断的失误,造成人在改造客观的过程中的错误,而他也就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积累了经验教训,从而达到“能改”的境界——这个“能”,从语义上讲...

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原文及翻译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原文翻译如下: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翻译: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任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子300字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例子如下: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历史名人的成败启示 自古以来,无数名人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这句话出自《孟子》,意指在忧患中诞生,而在安乐中消亡。这不仅是一种人生哲理,也是一种历史的缩影。明朝的郑和下西洋,是生于忧患的生动例证。郑和率领庞大...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提到的人名记忆.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写道:“舜发于畎亩之中,傅乐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
游侦乙肝:[答案]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更正!) 给你... 竭力尽心侍奉小白. 不久,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醉杀了鲁桓公.对此,具有政治远见的管仲和鲍叔牙都...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世.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
游侦乙肝:[答案] 答案:1.D;2.C; 解析: (3) 苦:使……受苦;劳:使……劳累;饿:使……饥饿;空乏:使……穷困缺乏 (4) 1.内心忧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2.这以后才会明白,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使人衰亡. (5) 由他们经受艰苦磨练而成...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个历史人物有什么共同点,是什么写一下 -
游侦乙肝:[答案] 课文用排比句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提炼出自己的观点,说明人要担当起重大任务先要经过艰苦的磨练.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一段列举了6个人的事迹,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
游侦乙肝:[答案] 1.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2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3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4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5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6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说的是4,管仲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急,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一段,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人物故事简介. -
游侦乙肝:[答案] 1、舜,曾是农民,后为古代古代帝王,德行很高.2、傅说,商王武丁的大臣.因在傅岩(今山西平陆东)地方从事版筑,被武丁起用,故以傅为姓.傅说从政之前,身为奴隶,在傅岩做苦役.3、胶鬲正是孟子所谓“举于鱼盐之中”的人(详...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六个典故 -
游侦乙肝: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6个典故是: 1、舜耕历山,畎quan3亩,田野.畎,本义田间小沟.发,发达,发迹.舜于田野耕作中为尧所发现,任用为相,后又继承帝位.2、傅说yue4,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被武丁发现,从筑城的劳役者之...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中的是人指怎样的人 -
游侦乙肝:[答案]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文所述六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中列举的六个人物在其人生发展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共同点?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给你怎样的启发? -
游侦乙肝:[答案] 文章第一段列举了6位名人: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他们或者是传说中的圣君,或者是历史上有名的贤相、贤才,而他们之所以名列文章的首段,是因为他们在成为名人之前,要么经受磨难,要么从事着不起眼的工作,要么都...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的第一段写六个人的顺序可以颠倒吗? -
游侦乙肝: 六个人的顺序不能颠倒.因为是按照年代先后顺序来写的.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按时间先后顺序.

格尔木市14714673440: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第一段列举了6个人的事迹,其中与(曹刿论战)的背景有关的人物是谁.
游侦乙肝: 1.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2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3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4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5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6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说的是4,管仲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