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如何批阅奏折?

作者&投稿:吁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古代的皇帝怎么批阅奏折?~

大家都知道古代的额皇帝每天日理万机,还要批阅奏折,那你们知道他们每天批的奏折上都写得什么吗?虽然清朝皇帝写字不是很好看,但堪称是段子手,还会卖萌。
清朝的皇帝大部分批阅的都是三个字:知道了
这是康熙帝的奏折。
一直以来,大部分人都觉得皇帝是很威严的。历史上的雍正却有些“萌萌哒”,完全不是“冷面四爷”
康熙皇帝有一个奏折是心疼大臣的
有的御批以自己类比呆皇帝。
再看看雍正如何批奏折:对李维钧的批语:大奇!大奇!...朕当日在藩邸骂他玩,都叫他球,粗蠢不堪...
对蔡廷的批语:有面传口谕,朕笑得了不得...!
批田文镜的奏折是这样写的:
朕就是这样汉子!就是这样秉性!就是这样皇帝!尔等大臣若不负朕,朕再不负尔等也!
历史上的雍正可真是个段子手!之前认为的雍正是个假“四爷”!

本文摘自《现代快报》2013年3月11日第A29版,作者:王凡,原题:“知道了”!康熙批奏折怎么说大白话?
上个月,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帝的奏折上,康熙的朱批竟然写着“知道了”三个字。王女士兴奋地说:“顿时感觉到很亲切,好像皇帝离我们没那么远了!”但同时,她也感到疑惑,皇帝批折子怎么说大白话?皇帝难道不是说“甄嬛体”的吗?
带着市民王女士的疑问,记者日前探访了正在闭馆升级的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期间,这里展出了不少件与江宁织造有关的奏折。记者仔细看了一遍,康熙在每个奏折后面都有“朱批”,写着“知道了”的奏折还真不少呢!
31个折子,有15个康熙朱批“知道了”
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大故宫》一书中写道,奏折始于康熙初,因文件用折叠形式上奏,故称奏折。奏折由本官或差家人等直送奏事处,再由内奏事处太监进呈皇帝,中间不必经过任何机构或个人转手。皇帝阅后,做出红色批示即朱批奏折,交本官或有关机构办理。
“这次展出的跟江宁织造有关的奏折,很多都是曹寅将江南地区的事务向康熙汇报,涉及地方政务、晴雨农情、市况粮价等等。”江宁织造博物馆展览项目专家张铁宝告诉记者。
曹寅哪来这么大的权力?这是因为曹寅父亲曹玺的夫人孙氏曾经做过康熙皇帝的保姆,所以曹家跟康熙有着特殊的主仆关系。“康熙二年,皇帝任命曹玺为首任江宁织造,曹玺死后,儿子曹寅任职,后来曹寅的儿子曹颙做第三任织造,曹寅兄弟的儿子曹頫(过继给曹寅),任第四任织造。曹家三代四任江宁织造。”
张铁宝说,虽然表面上,曹家作为江宁织造督理织造事务,但是因为康熙赋予了曹家在江南地区的密奏权,所以江宁织造实际上成了康熙的耳目。
张铁宝将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展期间的奏折一一作了介绍。比如,康熙朝发生了一次重大的江南科场弊案,展出的6件奏折,反映了曹寅将他了解的情况向康熙密报的过程。看看康熙的朱批,“朕安”“再打听再奏”“知道了,再打听”“可笑”“……再打听再奏”“知道了再打听奏折来”,除了第5件奏折康熙做了较长的朱批,其他都是非常简洁的语言,两条写着“知道了”。
曹寅奏报米价,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奏报刊刻全唐诗,康熙朱批“知道了”;曹寅复奏摹刻高旻寺碑文,康熙朱批“知道了”……记者数了一下,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期间展出的31件奏折中,有15件康熙都朱批了“知道了”。
皇帝写朱批没那么多顾忌,康熙还写过错别字
“皇帝朱批写‘知道了’一点也不奇怪。”张铁宝说,这种口语化的说法早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有,就像很多简体字早就出现了一样,“老百姓看到‘知道了’以为是现在的语言,其实不然,古代的口头语言交流很多跟现在是一样的。”
张铁宝说,因为现在看得多的是文字书面语,所以认为明清百姓说话都很文乎,但其实讲话不是书面语言,可以比较自如、活泼、丰富。
从奏折上就看得出,曹寅奏报,那是呈给皇帝的书面语言,所以比较文绉绉,但是皇帝写朱批,没有那么多顾忌,奏折上看到皇帝口语化的语言很正常,“其实不仅仅是康熙,清代皇帝奏折中都有这种写法,不足为奇。”
“皇帝甚至还会写错别字。”张铁宝说,江宁织造博物馆展出的一封曹寅奏折,他将从山东到南京一路见闻报告给康熙,康熙朱批“知道了,已后有闻地方细小之事必具密折来奏”,“已后”的“已”显然就写错了。“可见皇帝日理万机,批奏折也没有字斟句酌,意思到就可以,字也不会那么规范。”张铁宝说,康熙还有比“知道了”更简洁的批复。苏州织造李煦奏安排曹颙后事的奏折,康熙的朱批只有一个字“是”。
“我们今天看来,有些事情汇报得过于琐碎,但当时不告知就是瞒报,会有欺君罔上的罪责。”张铁宝说。
当然,康熙也并非所有朱批都简洁,曹寅病重,李煦为曹寅病重请皇帝赐药的奏折,康熙的朱批洋洋洒洒一大段。曹頫上一个请安折子,康熙也朱批了很多话。曹頫奏江南蝗灾情形,康熙也有一段朱批。
张铁宝认为,皇帝朱批奏折是根据不同事情进行批示。如果皇帝认为没有必要发指示另行处理,就写“知道了”“是”等简洁的话,但若还有其他事情要办,他就会一一写明,所以朱批的内容也跟奏折内容有关。
除了与曹家有关的奏折,康熙批复其他奏折时是怎样的呢?其他皇帝也会说“知道了”吗?记者在南京图书馆找到了《清代皇帝御批真迹选》(简称《真迹选》),分三册选用了藏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亲自批阅的朱批奏折。
康熙真的很爱批“知道了”
记者发现,在收录的90件康熙朱批奏折中,苏州织造李煦等人的小密折比较多,有25件康熙都写了“知道了”的朱批。
如李煦奏报接任两淮盐差日期并进贡冬笋折,写道:“今秋奉旨,兼受两淮盐差,愈深感激……并有冬笋糟茭白进呈……”康熙的朱批是:“知道了。凡苏州来的各行人等,倘有多事者,尔察明即当奏知,不可少懈,不时访访才好。”(注:奏折原文无标点,编书者加)
又比如李煦奏请圣安并报扬州冬雪粮价及进呈晴雨册的折子,康熙的朱批还是以“知道了”打头,后又写道:“尔亲手写的折子,打发回去,恐路中有所失落不便,所以不存了。尔还是打听是什么话,再写来,密之,密之,密之!”
年羹尧为妹妹封贵妃谢恩,雍正帝朱批“知道了”
看过《甄嬛传》的人都知道年羹尧的妹妹是雍正的妃子,在《真迹选》中,记者就看到了年羹尧为妹封贵妃谢天恩的折子:“……奴才妹妹蒙圣恩册封贵妃,一家荣宠……叩头谢恩……奴才惟有益加勉励小心谨慎……”
不过,雍正的批复看上去有些“不解风情”:“知道了。一切总仗不得。大丈夫汉,自己挣出来的,方是真体面。勉之。”
记者留心数了一下,在《真迹选》中选录的69件雍正朱批中,雍正只有8次朱批“知道了”,其余多是“卿所奏,朕皆知矣”“览卿奏之矣”等话。从朱批中看得出,雍正勤于政务,批阅奏章的文字多,内容丰富,有的多达三四百字。
清代奏折制度的形成和完善,都是由雍正完成的。雍正朝以后,奏折经皇帝朱批后,在发还具奏人遵行之前,照例要由军机处抄录一份,以供有关衙门传抄执行和存案备查,称为“录副奏折”,简称“录副”。雍正朱批大量为行书,也有行草夹杂之作。
而与雍正相比,乾隆虽墨宝较多,《真迹选》中也只收录了56件。乾隆御批文件的字数,与雍正相比也少得多,多是一两句话。他的朱批中也出现了“知道了”。
朱批和皇帝的文化、经历有关
历史专家马渭源说,不同皇帝批复奏折不同,除了与奏折内容不同外,跟皇帝的个人文化程度和经历多少有关。
从历史上的帝王来看,一般开国皇帝相对文化程度低,到了后面即位的,文化程度比较高。一般在第三代、第四代稳定以后,朝廷各方面的制度形成一定规矩。
就康乾盛世的三位皇帝来说,对他们奏折写朱批的不同“风格”,马渭源做了这样的推测:
“康熙好学,很多规制都是康熙时期定的。当时也没有规矩定怎样批阅奏折,他人比较聪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但因为事情处理比较多,所以批复奏折可能会相对简单一些。而雍正是篡位的,他的内心是很虚的,对书面的东西比如奏折,要做比较详细的考证,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所以奏折的朱批也会非常多。再看乾隆,他其实人比较懒,文化程度不高,但凑个热闹,装作很有文化水平,他的文才是被后人吹捧出来的,所以批阅奏折字数少就不难理解

爱新觉罗?玄烨,公元1654年―1722年,清朝第四位皇帝。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他在少年时挫败权臣鳌拜的故事广为流传,成年后先后取得了多次战争的胜利,驱逐沙俄侵略军,以尼布楚条约确立中国在黑龙江流域的领土主权。

他奠定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局面,有学者将其尊为“千古一帝”。

大家都知道,国代皇帝“日理万机”中的一件大事就是批阅奏折。

而这位“千古一帝”,批阅奏章的时候也是简洁明了,风趣幽默,在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期间展出的31件康熙批阅过的奏折中,有15件康熙都朱批“知道了”。

看到古人写“知道了”总是有一点出戏,其实“皇帝朱批写'知道了’一点也不奇怪。”专家说,这种口语化的说法早就有了,并不是现在才有,就像很多简体字早就出现了一样,原来古代人不是用文言文交流的~

不同皇帝批复奏折不同,除了与奏折内容不同外,跟皇帝的个人文化和性格也有很大关系。

但是,康熙帝真的很爱批“知道了”

历史专家说:“康熙好学,很多规制都是那时定的。当时也没有规矩定怎样批阅奏折”他资质聪颖,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批阅方式,事情多,自己说的简单一点就好了!




为什么古代皇帝批阅奏折喜欢用朱砂?
古时候,皇帝用红笔批阅大臣们的“作业”,大臣们交给皇帝的“作业”叫奏折,皇帝用的红笔是朱砂,也叫帝王砂,是品质最好的一种。当然,批出来的朱批,未必都是好话。皇帝为什么用朱砂批奏折?理由很多,最关键的是醒目。通篇墨字上,红色的朱批会格外醒目,也就显得格外有权威。红色,在我们的传统...

古代奏折批阅后如何销毁
2、由宫中制作皮匣,配备锁钥,发给具奏官员,专门用作储藏和传递奏折。3、督抚以上大员的折子,派专人送到大内乾清门,交内奏事处,直达御前,而不像题本交通政使司转呈;一般官员的折子,亦差专人送到雍正指定的亲信大臣处,由他们代呈,代交人当然无权知道折子的内容。雍正帝阅毕,作了朱批,...

故宫里面的屋子都是干什么用的
明间东侧的“东暖阁”内设宝座,向西,这里曾经是慈禧、慈安两太后垂帘听政处。明间西侧的西暖阁则分隔为数室,有皇帝看阅奏折、与大臣秘谈的小室,曰“勤政亲贤”,有乾隆皇帝的读书处三希堂,还有小佛堂、梅坞,是专为皇帝供佛、休息的地方。玉壁养心殿的后殿是皇帝的寝宫,共有五间,东西稍间为寝室,各设有床,皇帝...

古建筑中的对联及匾额赏析
雍正皇帝为清代理政最勤的君主,养心殿内“中正仁和”匾与“勤政亲贤”匾皆为他御笔所题。养心殿在宫禁中位置便利,殿内空间布局小巧而功能集中,厅堂、书房、寝室以及分别用来批阅奏折、密谈、休憩、礼佛的小室等一应俱全,比大殿宇更宜于宵衣旰食的君主周旋其间,是清代皇帝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下的中心场所。养心殿中...

谁能给我一些关于明朝海瑞的资料?越多越好!今天之内!
母亲很刚强,勤俭持家,教子有方,\\"苦针裁,营衣食,节费用,督瑞学\\"。在她的亲自督导下,海瑞自幼即诵读《大学》、《中庸》等书,加上母亲为他所请的良师指点及严格要求,海瑞得到了良好的家教与文化教育,这使海瑞很早就有了报国爱民的思想。明朝隆庆三年,即公元1569年,海瑞升任右佥都御史、...

奉贤区17556913647: 清朝皇帝如何批奏折?
董仪益心: 无论是宋、元还是清朝,皇帝每天都要批好多奏折.皇帝批奏折像我们每天起床后刷朋友圈吗?不错的给个赞,偶尔还评论几句?虽然清朝皇帝写字不是很好看,但堪称是段子手.还会卖萌.清朝皇帝8个人批注都是“知道了”.不少人觉得,...

奉贤区17556913647: “知道了”,康熙批奏折怎么说大白话
董仪益心: 本文摘自《现代快报》2013年3月11日第A29版,作者:王凡,原题:“知道了”!康熙批奏折怎么说大白话?上个月,江宁织造博物馆试开放,吸引了大批市民前去参观.市民王女士观展时发现了一件新鲜事——在曹雪芹祖父曹寅写给康熙皇...

奉贤区17556913647: 康熙王朝中改朱批为蓝批是什么意思 -
董仪益心: 好像是13集里.三藩反了,皇后死了,他要去给老祖宗请罪 因为康熙不想当皇上了,所以他也不能批折子,由大臣来批,而除了皇上之外别人不能用朱批,而内阁将用蓝批

奉贤区17556913647: 康熙批阅奏章有多少 -
董仪益心: 康熙一生批奏无数,有古书记载,共有两万三千四百五十六章之多

奉贤区17556913647: 康熙王朝里上书房怎么成大臣们批阅奏折的地方了 -
董仪益心: 康熙为集权而新设立的机构.

奉贤区17556913647: 供皇上批阅的奏折是什么时期出现的 -
董仪益心: 奏折是清代专有的一种文书.奏折的使用,始于康熙中期,最初仅限于皇帝指定的少数亲信官员.雍正皇帝即位后,进一步扩大了使用奏折的范围

奉贤区17556913647: 康熙皇帝批阅奏折几个晚上没休息,没想小宫女两句话真 -
董仪益心: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这种东西没什么用,不要再送了 过了一个月 闽浙总督:这是台湾的土产叫芒果,献给皇上您 康熙:知道了,以前没看过芒果,本来想看看,看了之后似乎没什么用,以后不要送了(让你别送了你还送什么送)

奉贤区17556913647: 大家认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个皇帝中哪个皇帝最勤政?
董仪益心: 雍正,雍正是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 他(雍正)办事认真,细致严谨,尽管“自朝至暮... 那么,批阅奏折就格外辛苦.奏折缘起于康熙(一说缘起于康熙朝),而全力推行则...

奉贤区17556913647: 清代皇帝除夕会举行封笔仪式表示什么?
董仪益心: 不用朱笔批奏折除夕停止批办公文称为封笔,清代皇帝从康熙开始,要举行封笔仪式,也就是不再用朱笔批阅奏折.一切都妥当之后,皇帝就开始"休假”了.但这并不代...

奉贤区17556913647: 奏折先交皇帝还是司礼监
董仪益心: 先交给司礼监,由司礼监太监选择性给皇帝批阅,有旨意交给司礼监秉笔太监起草,由掌印太监盖章,才发出去.司礼监当然有拦截奏折的可能,很多觉得不用给皇帝批阅的或不想给皇帝看到的奏折,理所当然压着不给皇帝见到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