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如何改造沈阳城?

作者&投稿:贝种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为什么闵忠重修沈阳城?~

元末明初,经过战争的洗礼,元代的沈阳城大概已是颓敝不堪,居民也所剩无几了。所以,明朝在沈阳设卫之后,摆在面前的首要任务是重建沈阳城。这不仅是恢复城市正常功能的需要,也是防守的需要,因为当时纳哈出还盘踞在北边不远的金山,随时可能南下侵袭。
所以,在沈阳建卫的第三年,沈阳城的重修工作就开始了。《辽东志》是这样记载的:
沈阳城,洪武二十一年,指挥闵忠因旧修筑,周围九里三十步,高二丈五尺,池二重,内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里三十步,外阔三丈深八尺,周围一十一里有奇,城门四:东曰永宁,南曰保安,北曰安定,西曰永昌。南关,城南;教场,城东一里。
这里说的“因旧修筑”,是指在元代沈阳城的基础上修筑的,但我认为当时未必完全利用元代旧城墙,因为据元《沈阳路重修城隍庙碑》记载,元代沈阳城的西墙应在明清西墙的东面,并不在一条线上,至少明代沈阳城有些段落的城墙是新筑的。所以说,这次重修的规模在沈阳建城史上也是较大的一次,不仅加高加固了原有城墙,又将护城壕由一道变成两道;同时,对四门也进行了重修,并重新予以命名。可以说,经过这次重修,沈阳城面貌一新。闵忠是广宁(今北镇) 人,刚毅而有才略,作为明代沈阳中卫第一任指挥,他对沈阳城的重建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在辽东都司范围内,从规模来说,沈阳城属于中等偏上的城池,仅逊于辽阳城、广宁城、开原城而居第四位。在明朝二百多年的时间里,沈阳城还进行过多次维修,但城的规模、格局没有大的变化,但后来将土城变成了砖城。城方形,每面城墙的中部有一门,城内形成十字大街,十字路口有一座中心庙,对着城门的每条大街上各有一座牌坊,分别名为:永宁、迎恩、镇远、靖边。在沈阳城内还立有一座进士坊、两座举人坊,是专为考中进士和举人的沈阳人所立的褒奖坊,进士坊是为范鏓所立,举人坊是为郭斌和范鏓所立。郭斌(又作宾),成化庚子岁(十六年,1480 年) 中举;范鏓,其先江西乐平人,后迁沈阳。正德丙子岁(十一年,1516年) 中举,第二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曾任河南知府、宁夏巡抚、兵部右侍郎。后欲命为兵部尚书,因严嵩当国,以老辞。明代沈阳中举的人凤毛麟角,中举后,都要为其立牌坊,由此可见当时的风尚。
沈阳城的南门因通向辽阳都司所在地辽阳城,比其他门更为重要而繁忙,进南门后的南北大街也是城内主要街道,察院行台、沈阳游击府、备御公署、沈阳中卫等衙署以及儒学、仓廪等都在这条大街的两侧。在城的东北隅有古刹长安寺,在城的西北隅有通玄观,在城中心庙北偏西有城隍庙,在通天街西有三官庙,在北门外有辽代古刹崇寿寺及塔,还有弘妙寺等一批寺观,点缀着明代的沈阳城。
明代沈阳城,最值得一提的是中心庙。中国古代,在城池的中心部位都要建一标志性建筑,它的作用不外乎三点:一是城中心的标志,二是供人观赏,三是风水的需要。按古代风水理论的说法,对面两城门不能相见,中间必须以物屏蔽。唐代佛教盛行,在一些城池中心的十字路口,有的建有一座尊胜陀罗尼经幢;元代大都,建有中心阁;到了明清,常常把钟鼓楼建在十字路口,辽宁的北镇(广宁)、兴城(宁远卫)、锦州(广宁前屯卫) 等,都是在中心路口建一座钟鼓楼,下面有相对的四券门洞可以通行。而唯独明代沈阳城的中心位置,却建了一座中心庙。清代《满洲实录》所画插图,在沈阳城中心也画有一座下设四券洞门的街楼,这是否是当时中心庙的写实,难以定论。清初皇太极改造沈阳城时,中心庙依然保留下来。现在的中心庙,则基本上是近代重修后的面貌。它位于沈阳故宫大政殿北墙外,占地不及半亩,四周有墙围绕。正殿一间,供关羽像,东西配祀城隍、财神、山神、土地等神灵。据1938 年《重修中心庙碑》记载,1938年重修时,在庙内还保存匾额十悬,最古者为清道光元年(1821 年) 重修时所悬,匾上还附有道录刘振声的名字。当时,刘道录的后裔还住在庙的东侧,据他介绍, 中心庙最早是元明时代,江浙籍的商人初创。清代以来传说,中心庙为沈阳城的太极,有镇制沈阳八门八关、保护皇宫的作用。但中心庙到底始建于哪一年,当时是否称中心庙,庙貌如何,至今仍是沈阳的历史之谜。
沈阳中心庙

到了明朝中期,北部边防日趋紧张,为加强广宁与辽阳之间的策应,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 决定在沈阳增设游击一员,增调兵力三千。又在沈阳南门保安门外扩建南关,周围六百七十九丈,供给游击军居住。
纵观整个明代,沈阳城的功能主要在于军事方面,军人的数量甚至超过百姓的数量。熊廷弼曾说:“辽东与腹里地方不同,非官而军,非军而官。”所以,辽东绝大多数为军队及其家属、帮丁,且多来自内地,军士中,还有一些属于“以罪谪戍”的,只有少数商人。但在明代前期,辽东的垦荒、屯田带动了经济的发展,有人推测,到16世纪末,城镇经济生活丰富,商贸活跃。永乐年间,辽东的粮食不仅可以供辽东地区十余万驻军食用,而且还将余粮支援关内。但明代后期,由于边防日加紧急,经济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据《辽东志》记载,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沈阳中卫登记的户口数只有五千六百四十三人,而马军三千一百一十九人,步军三千零八十九人,屯田军三百八十二名,煎盐军四十六名,炒铁军五十五名,寄籍民七十八名,军马一千四百三十九匹;在册的额田一千三百零九顷四十亩,额粮一万七千六百六十六石一斗、额草十七万九千一百束、额盐十二万七千一百七十斤、额铁一万一千六百九十斤。据《全辽志》记载,一百多年后的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沈阳中卫的户口反而减少了,只有一千七百一十三户,四千九百六十四人,而征收的额田、额粮、额草、额盐数量没有变化,而额铁增加到一万六千斤;寄籍户二十三户、二百余口;新发军户五十三户、一百二十七口;这时新增加了一批“招集户”,共二千四百七十八户,九万八千零六十四口。马军、步军、屯军、炒盐军和铁军数额也基本没有什么变化。当然,这些所谓的户口数绝不是实际的人口数,只是在册的赋役丁额。但由此可以推测,一百多年间,沈阳的人口、经济并没有太大的发展。原因当然是边情越来越吃紧,一切以军事为主。也正由于此种原因,明代后期辽东的徭役也是比较繁重的,沈阳每年的修道夫就要一千九百八十二名。另外,嘉靖年以来,辽东地区自然灾害频发,也是阻碍经济发展的一个原因。

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今沈阳苏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
清朝建立和入关
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国号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天命十一年(1626年) 九月初一日,三十五岁的皇太极继承后金汗位,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代大汗,诏以明年(1627年) 为天聪元年。即位后,皇太极开始重新规划、改造沈阳城,以使其符合都城的规制。据《盛京通志》记载,改造后的沈阳城城墙高三丈五尺,宽一丈八尺,女墙高七尺五寸,周围长九里三百三十二步,四面垛口六百五十一座,城楼八座,角楼四座,护城河宽十四丈五尺,周围长十里二百零四步。实际上,这次所谓增拓,是在明代沈阳中卫城的基础上的重修,城的规模并没有扩大,只是将城墙加高加宽了,所以城的周长只增加了三百步。

这次皇太极将沈阳城从明代的一座卫城改造成为后金的都城,重点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改四门为八门中国古代城池的规模大小和地位高低,除了看城的周长之外,往往表现在城门的多少上。如,明代辽东的堡城一般是一门或二门,卫城一般是三门或四门,辽东都司所在地辽阳城为九门,都城北京城也是九门。此当来源于先秦的《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努尔哈赤建辽阳东京城时已定为八门,沈阳城仍确定为八门,而且八门的名称与东京城八门名称完全相同,东门称内治(小东门)、抚近(大东门),西门称外攘(小西门)、怀远(大西门),北门称地载(小北门)、福胜(大北门),南门称天佑(小南门)、德盛(大南门)。

八门内外都有门额,“外书满文,内书汉文”。八门名称的寓意是:上承天佑,下感地载,内修文治,外攘兵患,安抚境内之民,怀柔外藩诸部,以福德之威去实现宏图大略。有人将八门组成一副对联:内治抚近天佑德盛;外攘怀远地载福胜。横批是:四季平安。

明代的四门,东西南三门完全拆除,唯有北门没有拆除。四门改为八门,使沈阳城的格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原来的十字大街就变成了井字街。作为沈阳城中心标志的中心庙仍旧保留。但初期,因努尔哈赤的宫室位于明代的北门之内,所以明代的南北大街依然通畅。中国古代城池在规划时都要在主要部位规划出主要大街。因皇宫都在都城的中部或偏北部,所以自南部进入可直达皇宫南大街,如同登天,所以这条主要大街名曰“天街”。现在,沈阳这条街的南部仍称“通天街”,可能始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

沈阳城门

重新修建城池,提高防御功能明代沈阳城城墙已经用砖石包砌,但比较低矮,高仅二丈五尺,到明末又坍塌严重。

这次重修主要的工程是对周围城墙予以修补、加高,墙体用石条和大青砖砌筑,墙内以黄土、白灰和沙石混合夯筑。墙高增至三丈五尺,墙厚增至一丈八尺。城墙上女墙高七尺五寸,设垛口六百五十一个。八门各修敌楼一座,城四角各设角楼一座。护城河由明代的两道改为一道。

完善城内排水系统古代沈阳城如何排水,不得而知。沈阳城地势稍高于周围,排水似乎没有问题。此次改造后,形成“内池七十二处,水不外泄”。这种排水系统,就是利用城内低洼处,形成七十二个内池,街路两侧挑出水沟,雨水和生活废水都可以流入内池。《盛京典制备考》卷一记载:“内池:城内有池七十二,土人名曰泡子。夏秋雨潦归之,水不外泄而无泛滥之虞,城内藉其潴蓄,为不时之备云。”并记载,到道光元年(1821年),因盛京砖城内外大街两旁地沟,百余年来都是商民自行挑挖,通入城中七十二泡消渗。近年池与地沟之间阻塞,每遇雨水连绵,雨水流不到池中,对于宫殿、仓库、城墙都有影响。从此以后,砖城内外地沟、护城濠及七十二池,都改为官府修挖疏浚,并饬令管理步营司协领暨各界官负责管理经营,随时检查,酌量疏泄,勿使再有淤塞。

重新确定城内各区的功能定位沈阳城改为八门、井字大街以后,城区就由原来的十字街四区改变为井字街九区。城内原居民被迁到城外,九个区域的功能作了新的划分:中心区域建皇宫,各个王府环绕周围。皇宫前东侧建都察院、理藩院衙门;在盛德门内大街东建吏、户、礼三部衙门;在内治门内大街两侧建兵、刑、工三部衙门;在北部的两个十字路口建钟鼓二楼,钟楼在福胜门内大街,鼓楼在地载门内大街,钟鼓楼之间逐渐形成商业街(四平街)。又在城东南建天坛,城北建地坛,城东抚近门外建堂子和太庙等礼制建筑。

清代的沈阳城护城河

经此次增拓,沈阳城的面积虽然没有扩大,但面貌有了很大变化,“京阙之规模大备”。满族是个山地民族,最初的几座都城建在山上,而沈阳是座平地城。在当时的形势下,没有另筑新城,而是利用明代的沈阳中卫城改造而成。它既遵从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制,又沿袭了本民族的固有习俗,二者有机结合,使盛京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这种改造是相当成功的。天聪八年(1634年) 四月初九日,皇太极传谕,改沈阳城为“天眷盛京”,简称盛京,满语穆克敦。

在谈到皇太极增拓沈阳城时,有两个问题还需要废些笔墨,一是沈阳城的重建开始于哪一年;二是沈阳外城的增拓始于何时。先谈第一个问题。关于沈阳城的重建,《盛京通志》记载:盛京城“天聪五年因旧城增拓”,以后,《陪都纪略》《沈阳县志》《奉天通志》等书均沿袭其说。按照此说,在天聪五年以前,沈阳城仍然是明代的四门和十字街道。其实,这一理解并不正确。从一些清初(后金) 史料发现,沈阳城在天聪五年以前已经是八门了。例如,皇太极在天聪三年(1629年) 七月初六发布过一篇《上谕》,宣布九月初一日举行汉生员考试。命令佟延等八位汉官,敕谕各城、屯、堡秀才知悉,“俱限于本月二十三日赴钟楼高、殷二游击处报名,二十七日完毕,九月初一日考试”。此《上谕》“每固山十张,仍贴钟楼、八门”。这说明在此之前,沈阳城已经存在钟楼和八门了。另外,《满文老档》天聪四年三月二十七日记载:“赏给八门的额真的八个玛发(老人) 各一件缎子。”这件档案说明此时沈阳城不仅有了八门,而且是分别由八旗各派老年人看管。

沈阳鼓楼

盛京定更钟

那么,沈阳城的八门建于何时呢?《满文老档》有一条档案记载:“(天聪四年) 四月初五日,沈阳城北面未曾修筑,仍系明人所筑者,其余三面早已修筑。天聪四年四月初六日之…… (原档残缺) 始行修筑。”由这条记载可知,在天聪四年四月以前,已经对毁坏严重的东、西、南三面城墙进行了修筑,而保存较好的北墙,天聪四年四月初六日才开始修筑。其他三面城墙的修筑时间,从“早已修筑”来分析,很可能是在天命十年或十一年。因为三面城墙“其砖皆坍塌,可登而上”,不维修就无法防守,所以,必须尽快进行修筑。很可能就在这次修筑城墙的同时,将四门改为八门。因为当时努尔哈赤尚在世,所以北门未予封堵。但当时的八门,可能只是开辟了八个门洞,城楼等还没有完成。所以,天聪五年以后才要对沈阳城进行全面的修缮,使其具备都城的规模和气势。

至于钟楼修建较早,也是有其原因的。清代沈阳钟楼所悬的“盛京定更钟”颇有些来历。据钟上铭文可知,这座大钟原是辽中京(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 感圣寺的大钟。辽代承天皇太后伐宋乐寿县,“获大钟一颗,赐给感圣寺”,后毁于兵火。金天德三年(1151年),感圣寺又重铸大钟,重六千斤。大钟经历了金、元、明三代五百多年,不知何故,明末出现在盖州(今辽宁省盖州市)。天命六年(1621年) 五月努尔哈赤巡视盖州时得此大钟,以“吾远祖遗物”,特派人运至辽阳。天命十年三月,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又将大钟运到沈阳。为安置大钟,很可能在努尔哈赤在世时即先修建了钟楼。

由上述可知,天聪五年的所谓增拓,是在天聪四年以前修建基础上的大规模续修。这次工程大概包括重修八门,建筑门楼,维修角楼、垛口,加固城墙等项目。因为工程量大,所以一直到天聪九年才竣工。工程采取八旗分工负责的办法,八门由八旗各修一门。皇太极对工程要求很严,常去检查。如《天聪五年八旗值月档》记载:“五月十六日,汗与诸贝勒看视新砌周围七门。谕曰:正红旗门为第一,镶红旗、镶白旗门为第二,正白旗、正黄旗门为第三,白旗门稍上,两蓝旗门为末尾。”由于工程量大,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所以,皇太极也罚有罪官员承包某项工程,作为赎罪的办法。如:天聪五年七月,皇太极因副将佟三征皮岛时擅离本旗,罚其“造官房五十七间,筑城敌台一座、角楼一所”。史载,由于工程紧急,皇太极甚至下令冬季施工,结果造成八门坍塌。

由于抽调大批民工筑城,也使农业受到影响。天聪九年(1635年) 三月十四日,皇太极去三岔堡方向狩猎三天,发现有的牛录因抽调去筑城的人太多,从而影响了耕种。回城后,即召集官员到大衙门,说:“我出去看见,伊尔根耕田迟误,可能是牛录章京要比别人先筑好城,带去超出限定的男丁,因此耕田迟误。多带去筑城。荒废田地。伊尔根吃什么!若多带服差役,荒废伊尔根田时,牛录章京、小巴什库有罪。”六月初九日,监督筑城的官员向皇太极进呈考核筑城功过的文书,皇太极看了后说:“前令尔等加意修筑城垣,故不令出师略地,亦不令扈从游幸,今尔专责之事,既不加意监督,所司何事乎?”于是,命议罪:“以镶红旗所筑五处不坚固,罚固山额真叶臣银五十两;镶蓝旗所筑八处不坚固,罚固山额真篇古阿格银八十两;正蓝旗所筑十六处不坚固,应议固山额真色勒阿格罪,因其二子一死一病,未与城工,乃坐代督之昂阿喇格、克宜福罪,罚银一百六十两。贝勒下二旗鼓、三旗下牛录章京等,俱坐应得之罪,罚赎。其骁骑校及小拨什库,俱递加分别,应罚赎者罚之,应鞭责者责之。”这次重修沈阳城,工程比较大的是所有的城墙都要用砖石包砌。

要重新包砌,首先就要烧砖、烧石灰,工程量很大,这项工程直到天聪九年四月十八日才完成,“那天,用砖石砌完了沈阳城的里石”。从现存沈阳城的遗迹观察,清代沈阳城的城墙内部夯筑,里外皆用大青砖包砌,基础部分砌以条石,非常坚固。

第二个问题即沈阳外城增拓于何时。清代沈阳城在砖城之外还有一道土城,又称外城、郭城、关城,略为圆形,周长三十二里四十八步。沈阳城两道城墙,里方外圆,平面犹如一枚中国古代铜钱,“外圆内方”,可能取意中国古代“天圆地方”的传统观念。内城八门,外城相对应也是八门,按方向取名,东向之南曰大东边门,北曰小东边门;南向之东曰大南边门,西曰小南边门;西向之南曰大西边门,北曰小西边门;北向之东曰大北边门,西曰小北边门。外城八门与内城八门两两相对,因此又有“八门八关”之说,外城与内城之间又称“关厢”。内城八门与外城八门皆有道路相通,这些道路方向都是斜的,这就决定了沈阳老城街路格局的特点。

民初盛京城壁

清代官书皆谓沈阳的外城建于康熙十九年(1680年),如《盛京通志》:“康熙十九年奉旨筑关城,高七尺五寸,周围三十二里四十八步。”已有专家对此提出质疑,认为清入关前已开始修关墙。理由是:

第一,中国古代的都城一般都有三道城墙,将城分为宫城(紫禁城)、皇城与罗城(外城) 三重,即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努尔哈赤起兵后建的费阿拉城,就是内外三层,“内城居其亲近族类,外城由诸将及族党居之”,外城外居卒伍及新归附之人。努尔哈赤称汗的第一座都城赫图阿拉,也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居其亲戚,外城居其精悍武卒”。沈阳作为后金的新都城,皇太极将其改造成盛京,并在此称帝,不能不建外城。第二,在皇太极天聪年间的档案中,即有“打关墙” 的记载。如天聪七年(1633 年) 十二月二十二日,正当增拓沈阳城工程紧张进行之际,正白旗隐士扈应元上书皇太极,“条陈七事”,其中之一就是关于修筑外城事:“筑城垣,打关墙,最急也,无关不成城矣。速修关墙可也。包裹城,缓事也,缓事而急做,不免派夫打窑柴,派夫打土砖,派夫烧石灰,又派夫拉车、拉土、拉灰,是人牛俱不得闲,而用力耕种者,又将何夫何丁也。可见工程缓做,犹有可待。庄稼误失,民不聊生,今孰先、孰后、孰缓、孰急也,伏乞上裁。”过了一个月,扈应元就“包城打关”一事再次上书皇太极:“愚生年前上本,内有包关城一条,不是城不包,工不修也。譬如,一人治家者,周围院墙必要齐整坚固,况四面城垣,系一国之保障,亦系外国之观瞻,岂有不高耸牢固而修之者。

愚生预先忖度,包城最紧急之事,打关亦最急之事,倘值春天种地时候,又遇包城打关,一齐举行,唯恐民力不及也。”扈应元认为,包城(包裹砖城) 和打关墙(修筑外城),都是重筑沈阳城的重要工程,但比较起来,打关墙更为急迫,因为没有外城就不成其为都城;用砖石包裹内城,使其整齐坚固是必要的,但工程量大,需要的人力物力多,可以稍缓一些来做。如果两项工程一齐干,又赶上春天,就会影响种地,百姓也承受不了。

民初盛京小西边门

从这件事来看,皇太极在改造沈阳城时,也修筑了外城,因为扈应元并不是建议修外城,而是打关墙与包城孰先孰后的问题,所以,康熙十九年“奉旨筑关墙”,不是新筑,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重修。外城城墙皆夯筑,故称“打关墙”。现在,关墙的遗迹已无处可寻。




沈阳武派太极券直讲 内容提要
本书《沈阳武派太极拳直讲》的命名,正是基于陈明洁先生的亲身传授和实践经验。它详细讲解了陈师所传授的武派太极拳的特定架势和手法,力求直接而准确地呈现这一派别的精髓。读者可以从中深入了解沈阳武派太极拳的技法精髓,以及如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求达到武术的至高境界。

中心庙的简介
位于沈阳故宫和中街之间的中心庙,是明清沈阳古城中央座标点的一处著名建筑,有的说它是沈阳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极”,也有的说是太极图中的“两仪”之一,即“阴阳鱼”的一只眼。从清代以来,沈阳城的老百姓有很多关于这座庙的传说。但流传更广的,是有关中心庙中关公等神灵的传说。而且由于中心庙是...

盛京的盛京外城
八关即八个边门,即:抚近门外大东关的大东进门,内治门外小东关的小东边门;德盛门外大南关的大南边门,天佑门外小南关的小南边门,怀远门外大西关的大西边门,外攘门外小西关的小西边门,福胜门外大北关的大北边门,地载门外小北关的小北边门。这样,沈阳城就有了“八门”、“八关”的区划...

沈阳最小的庙宇,夹在故宫和中街之间,你能猜到它的名字吗?
在沈阳故宫后面的一座小寺庙,寺庙真的很小,但是有不少人来观拜,是一所道式的中国寺庙。据说这小庙还是国家二级景区。它是沈阳城四象八卦中心的“太极”,也有的说是太极图中的“两仪”之一,即“阴阳鱼”的一只眼。这座处承载着许多历史事实和传说的小庙,不仅是...

努尔哈赤都城沈阳的传说沈阳不能送水也不能地震
萨尔浒之战后,老汉王努尔哈赤势力大增,随后将都城从胡图阿拉迁至辽阳,取名东京。然而建都仅仅三年,就突然决定迁都沈阳。努尔哈赤为什么坚持迁都沈阳城?长久以来,民间流传着一个奇妙的传说。传说有一天,努尔哈赤和诸侯贝勒商量此事,突然提出迁都沈阳的想法。这个突如其来的决定让所有人大吃一惊,一...

悠悠2300年,沈阳地名如何从观察哨到大都市?
大清王朝的皇都在沈阳,努尔哈赤的坟在沈阳,皇太极的墓也在沈阳。大清朝几百年的历史是不是和这条黄土岗有关系呢?没人说得清楚。 “候”城——观察哨所 过了四千九百年,沈阳有了固定的城堡,也有了它的第一个名称——“候”城。 人们都知道“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与荆轲一起去咸阳刺秦王的壮士秦舞阳“拐弯抹...

沈阳检测二历史
沈阳所经历的历史是怎样的 沈阳是中国最后一代封建王朝清朝的发祥地,沈阳故宫规模虽然远小于 北京故宫,却因其独特的满族建筑风格而另有一番风味。 当年努尔哈赤与皇 太极从此问鼎中原大地,扶栏上身披甲胄,远望北京故宫的兽雕,无不显现 当年主人的雄心霸气。而关外三陵则是清王朝发祥的根基龙脉。 随着清王朝入主中原...

沈阳武派太极券直讲 目录
沈阳武派太极教程 序 这是一部详尽解读沈阳武派太极拳的指南,它深入浅出地探讨了这一传统武术的独特魅力和实践技巧。自序 在这里,我们将揭开沈阳武派太极拳的神秘面纱,从盐店本太极拳谱的起源开始,一步步领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哲学内涵。前言 沈阳武派太极拳以其独特的身法和呼吸法,展现了其技击...

沈阳太原街为何风光不再?
那么,沈阳又是怎样的情况呢?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7年年末,以沈阳户籍人口730万计算,人均零售商业面积已达1平方米,且预计到2020年沈阳人均商业面积将达到1.6平方米。这个数字标准已大大超过发达国家,实际上沈阳不过仅仅是个发展中国家的二线城市,到2017年人均全年可支配收入仅仅为41359元。 回头看看沈阳这些年来的...

为什么太极把传统的女真后金,改名为“满清”?
1635年,皇太极下诏说:“我国建号满洲,统绪绵远,相传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从此,改女真族为满族。第二年,皇太极再次下诏,改国号大金为大清,并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了即皇帝位的典礼,定年号为崇德。皇太极做这两件事的目的何在呢?满族的...

邹平县15272086531: 什么是女墙 -
石振复诺: 女墙也称女儿墙,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清朝时也有一则扈 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 的“女儿墙”. 想当年,老罕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 诏扩建新城.改...

邹平县15272086531: 沈阳故宫的调查报告怎么写? -
石振复诺: 沈阳故宫是中国现存仅次于北京故宫的最完整的皇宫建筑,沈阳故宫在建筑艺术上承袭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以汉族传统建筑风格和布局为主,兼备了蒙、满等民族风格和布局,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1926年以后,其建筑群陆续辟作博...

邹平县15272086531: 女儿墙指什么?
石振复诺: 女儿墙在古代时叫“女墙”,包涵着窥视之义,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态,在城墙上筑起的墙垛,所以后来便演变成一种建筑专用术语.特指房屋外墙高出屋面的矮墙,在现存的明清古建筑物中我们还能看到. 古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清朝时也有一则扈巧云"替父修墙"的传说.这"墙",就是沈阳城德胜门的"女儿墙". 想当年,老汗王努尔哈赤从辽阳迁都沈阳后,立即下诏扩建新城.改建新都时,是采用"周易八卦"之说进行的.城门由原来的四个增加到八个,而且要在每座城门上都建一座城楼,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个.后来,努尔哈赤没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归了,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太极继续修建完工.

邹平县15272086531: 概括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主要作为 -
石振复诺: 努尔哈赤:一,统一女真各部.二,统一东北地区.三,制定满洲文字.四,创建八旗制度.五,促进满族形成.六,建立后金政权.第七,丰富兵坛经验.第八,制定抚蒙政策.第九,进行社会改革.第十,决策迁都沈阳. 皇太极:一是沿袭明代的科举取士制度,二是尊孔崇儒,三是改国号为清. 顺治:整顿吏治,注重农业生产,提倡节约,减免苛捐杂税,广开言路,网罗人才,在各方面取得了很大成就.

邹平县15272086531: 清朝皇太极是先改女真为满族还是先迁都沈阳的? -
石振复诺: 1625春,努尔哈赤不顾贝勒诸臣异议,决定迁都沈阳.当年农历三月三日在拜祭祖陵后,便率亲族百官自东京(辽阳)起程,夜宿虎皮驿(今沈阳苏家屯十里河),翌日抵沈阳.从此沈阳成为后金政权的统治中心.不过,努尔哈赤在1626年的宁远战役中被明军的大炮打成重伤,不久逝世.第八子皇太极继位.清朝建立和入关1635年,清太宗皇太极废除旧有族名“诸申”(女真),定族名为“满洲”.1636年,清太宗皇太极改“大金”国号为“大清”,称帝,正式建立清朝.改元崇德.

邹平县15272086531: 皇太极政治体制的改革有哪些
石振复诺: 废四大贝勒共同主政制度,剥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权力,仿明朝建立内阁和六部,抑制满州八旗旗主干预政事,重用汉臣,建立高度集权的封建统治,完善八旗制度,建立汉军八旗,蒙军八旗,

邹平县15272086531: 努尔哈赤皇太极居住在什么地方 -
石振复诺: 沈阳故宫的位置是皇太极原来的府邸,他即位后在那里重新建造了皇宫,努尔哈赤最早称汗王,他在沈阳的宫殿叫汗王宫. 都城名为东京城,位于河东新城,坐13,23到新城站下车既是!

邹平县15272086531: 皇太极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物 -
石振复诺: 皇太极继位之初,后金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由于多次对外掠夺,处境孤立,受到明朝、蒙古、朝鲜的包围.内部由于贵族分权势力的矛盾,冲突日益严重.他虽继承了汗位,但实际上是同代善、阿敏、莽古尔泰三大贝勒“按月分值”政务....

邹平县15272086531: 清太宗皇太极的来自于现在的哪个省 -
石振复诺: 爱新觉罗.皇太极,是清朝开创者努尔哈赤的第八子,其母叶赫那拉氏.皇太极生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十月二十五日.努尔哈赤宁远战败身亡后即后金汗位,在位17年,卒于清崇德八年(...

邹平县15272086531: 清太宗皇太极改族名和改国号为清是有什么目的? -
石振复诺: 历史记载,努尔哈赤曾说: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所以取国号大金.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在沈阳皇宫大政殿举行即帝一统典礼,改国号为大清.皇太极为什么改国号为大清?有一个传说:努尔哈赤早年征战时骑一匹大青马,情急赶路而累死,努尔哈赤难过地说,大青啊,大青,将来我得了天下,就叫大清.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不必深究,但大清帝国从马背上立国却是事实.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的用意也在于改了国号有利于他对中原的统治,因为金这个国号少数民族的意味很深,不利于统治汉族众多的人口,皇太极改国号、称皇帝意在表明:自己不仅是满洲的大汗,而且是蒙古人、汉人以及所有人的大汗,是大清国臣民的皇帝.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