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伤寒杂病论》中,什么是甘澜水、潦水、泉水和东流水?谢谢!

作者&投稿:夙功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文学和中医那一个更实用,现实一些?~

中医现实些。毕竟文学是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看书等积累起来,而中医关乎人命,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来掌握,学成后有一技在身。而像文学一类的出来很难生存,除非去起点写小说(大神级的),那就吃喝不愁了

中医是治病救人的 不需要拯救的 所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 光靠说是不行的 只有真正的实力才能有真正的辉煌 靠文学是行不通的

对于这个水,其实当我读到时,也有不少疑问,这里说些咱们来探讨下:

历代方书中记载了多种煎煮药物用水,概论下来有普通水、井花水、潦水、浆水、泉水、甘澜水、东流水、酒水各半煎、酒煎、水醋煎、蜜煎等。各种不同的水应用于不同的煎剂,有不同的用途。

⑴井花水,见风引汤。为清晨最先汲取之井泉水。⑵潦水,见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即大雨或久雨后路上的流水或低洼处所积的雨水。⑶浆水,见蜀漆散等方。即淘米水发酵后的水。⑷泉水,见百合病、滑石代赭汤诸方。⑸甘澜水,见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张仲景自注造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也。⑹东流水,见泽漆汤。⑺酒水各半煎,见炙甘草汤。⑻酒煎,见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红蓝花酒等。此外还有在煎剂中加入苦酒、蜜、猪膏、马通汁等。

现代认为煎药中的水等属于溶媒(还有醋、酒等),通过煎煮,使药物(溶质)中的有效成分煎出。煎药用水,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历代中医都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同时水既是溶媒,也是药物。在许多本草著作里,水都是同时作为药物出现的,有其自身的性味、功用、主治等。

一般煎剂,使用的溶媒主要还是普通水,孙思邈指出:“凡煮汤,当取井华水。”可能由于地域使用的方便,以后的医家逐渐降低了煎药用水的要求。宋代《圣济总录》就已经提出使用干净的新鲜水煎药的说法,“凡煎药当取新水,令极清洁。”元代医家王好古引述了李东垣类似的主张:“病人服药……必用新净甜水为上,量水大小,斟酌以慢火煎熬分数。”明代李时珍指出:“其水须新汲味甘者,流水、井水、沸汤等,各依方,详见水部。”除方书中另外要求外,一般煎药用水需要味甜、清洁、新鲜,无论流水、井水、沸汤等皆可。
不过,关于使用什么水,医家的看法还有区别。唐慎微认为最适合的是千里水和东流水,因为这二种水“味平,无毒。主病后虚弱,扬之万过,煮药,禁神验。二水皆堪荡涤邪秽,煎煮汤药……盖取其洁诚也。”缪希雍认为:“凡汤液一切宜用山泉之甘洌者,次则长流河水,井水不用。”他坚持认为只有流动的水才可以煎药,而“死水”不行。石寿棠的看法则比较中庸:“欲其速下,取急流水;欲其缓中,用甘澜水(即千扬水,如煎大半夏汤法)……种种治法,非参以意不可。”张璐却认为:“古人服药必择水火,故凡汤液多用新汲井华水,取天真之气浮于水面也。”

题名李东垣的《珍珠囊补遗药性赋》对于煎药用水有详细具体的规定,并解释了机理:“凡煎药用水,也各有宜。”“如治湿肿浮胀之疾,而欲使利水道,则取长流水。以流长源远,其性通达,直引四肢之间也。”“如治二便不通,及足胫以下风湿,则取急流水。以其湍纵峻急,其性速下也”等等,有长流水、急流水、逆流水、春雨水、井水、雪水、甘澜水、池潦水、阴阳水等皆有适应症。规定不仅指出了不同病证煎药用水的不同,而且说明了不同水的制法、取法以及使用的机理。之后不少医家引述了这段论述。

《本草纲目》是中药的集大成者,其卷五为水部,“集水之关于药食者”,凡四十三种,分为二类:曰天,曰地。天之水有13种:雨水、潦水、露水、甘露、甘露蜜、明水、冬霜、腊雪、雹、夏冰、神水、半天河、屋漏水。地之水有30种:流水、井泉水、井华水、节气水、醴泉、玉井水、乳穴水、温汤、碧海水、盐胆水、阿井水、山岩泉水、古冢中水、粮罂中水、赤龙浴水、车辙中水、地浆、热汤、生熟汤、齑水、浆水、甑气水、三家洗碗水、三家洗碗水、磨刀水、浸蓝水、猪槽中水、市门溺坑水、洗手足水、洗儿汤。李时珍对煎药用水十分重视,他指出:“水性之不同如此。陆羽烹茶,辨天下之水性美恶,烹药者反不知辨此,岂不戾哉!” “流水者,大而江河,小而溪涧,皆流水也。其外动而性静,其质柔而气刚,与湖泽陂塘之止水不同。然江河之水浊,而溪涧之水清,复有不同焉。观浊水流水之鱼,与清水止水之鱼,性色迥别;淬剑染帛,各色不同;煮粥烹茶,味亦有异。则其入药,岂可无辨乎。”
清初尤乘也对历代煎药用水进行了归纳,涉及的煎药用水有长流水、急流水、顺流水、逆流水、半天河水、春雨水、秋露水、井华水、新汲水、甘澜水、潦水、冬霜水、腊雪水、阴阳水、菊英水等,并举例说明煎药用水在治疗上的重要性。“今甚有宿水煎药,不惟无功,恐有虫毒,阴气所侵,益蒙其害。即滚汤停宿者,浴面无颜色,洗身成癣。”

其他清代医家如张璐的《本经逢原》、何梦瑶的《煎药用水歌》、赵晴初的《存存斋医话稿》等都对煎药用水有过详细的论述。
如今煎药用水基本上以自来水为主,它符合古人要求的洁净、新鲜、流动的原则,其他使用的还有矿泉水、蒸馏水、纯净水等。农村有些地区还使用井水、河水,当以洁净、新鲜、流动为好。古人提到的其他用水,现今已经很少有人使用了。至于它的机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我所知道的水就这些了~^&^

甘澜水,烂水,水放在锅盆内,反复扬洒搅动,直至有非常多的泡泡泛起后,然后用来煎药。(据说是活水的一种办法,我觉得是迷信)
潦水就是雨后的积水,不是指用容器在下雨的时候接到的无根水,而是雨后肥沃土壤处的积水。
泉水就是干净的涌泉之水。

东流水,就是从远地流来的水,泛指大溪大河的清水,一般用长江水沉淀,黄河水蒸馏也可以。

甘澜水就是把水弄出水泡,把水泡拿来用,实际上不用如此,水直接拿来用就可以了。为什么用甘澜水?因为取水的性,最轻飘飘的在上面的水,因为怕桂枝下去的时候,病人会再发汗,因为汗发太过了,希望这津液刚好发在皮肤表面上,不要再发出去了。

潦水就是雨水所积的。中医的观念,下雨的时候,屋檐滴下来的水不能喝,有毒,因为没有经过沉淀,盆子接了,沉淀后上面的水就是潦水,按物性,这水来自天上没有根,太阳出来又容易干枯,这是韩愈说的,没有根它就能发散的很快,而且很容易干掉。

水洗百合,泡一个晚上啊,让它白沫出来,去它的水,再以泉水来煮它,这种都是啊,因为百合很硬嘛,都是想尽办法......这个动作呢,只是想尽办法让它好煮、容易烂、好消化,仅此而已。

泽漆汤:泽漆三斤(以东流水五斗,煮取一斗五升),不知为何用东流水,没有必要,用一般的水即可。


《伤寒杂病论》第一篇《平脉论》。求高手帮忙翻译成白话文。
译文:老师说:伏气的疾病,可以推理判断,这个月内,可能发生伏气病。假使以往有邪气内伏,应当注意脉象的变化。如果脉象微弱,当伴有喉中疼痛,似乎受伤一样,但不同于喉痹症。病人说确实咽中痛,虽然如此,此刻又要腹泻。问:人在恐惧惊怕的时候,脉的形态怎样呢?老师答:脉形好像用手指按丝线,纤...

下列关于中医著作的说法,错误的是:
B项正确,张仲景是舌下给药、胸外心脏挤压和人工呼吸法的发明者,记载在其著作《伤寒杂病论》中。C项错误,《神农本草经》是中医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而非改进。D项正确,《难经》原名《黄帝八十一难经》,古代中医学著作之一,传说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扁鹊)所...

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否有记载醋蛋的药方?
那网上所说醋蛋的药方出自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那张仲景的医书中是否有这一配方真实存在呢?后来有人专门查证,醋蛋液并未记载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杂病论》中记载的是“苦酒汤”,醋蛋根本与苦酒汤沾不上边儿。科普中国文章阐述:论其功效方面,“苦酒汤”主治咽喉...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
伤寒论398条原文及译文如下:原文: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译文:病人病脉已解,脉呈平和之象,却每于傍晚时分出现轻微的心烦,这是疾病刚愈,脾胃机能还很虚弱,消化力差,由于勉强进食,不能消化的缘故。此时,只须适当减少...

伤寒杂病论分为哪两本书
《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种,收方剂262首。所述病证以内科杂病为主,...

微不足道的“风寒感冒”为啥会在古代成致命的“杀手”?
”风寒时发热头疼,不过“脉反沉”不完全是风寒感冒的症状,即身体虚弱 有阴虚的表现,应该服用四逆汤,四逆汤主要由是附子、干姜和蜜制的甘草煎制而成,具有温中祛寒,治疗冷汗自出和四肢厥逆等症状。对于完全的风寒感冒。首服桂枝汤。桂枝汤在《伤寒杂病论》中出现多次,可谓是《...

《吴述伤寒杂病论研究》第一章概论
2、中医经典中最重要的是伤寒杂病论。3、《伤寒杂病论》成书东汉,作者张仲景。4、《伤寒论》辨病(病位-六经病)、辨证(症状、体征)。5、证:一组症候群(如腰疼、手足发凉)加上体征(舌脉)。6、证的本质:人体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理、生理应答。7、中医的辨证论治,主要不是针对病因,...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出自哪一本书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出自书《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是我国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原名《金匮要略方论》。“金匮”是存放古代帝王圣训和实录的地方,意指本书内容之珍贵。全书分上、中、下三卷,共25篇,载疾病60余...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分别是什么?
我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是民族始祖黄帝所写的《黄帝内经》、起源于神农氏的《神农本草经》、战国时扁鹊所作的《难经》、医圣张仲景毕生心血凝聚的《伤寒杂病论》,这四大名著代表着秦汉以前的医学最高成就,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极深远的影响。《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我国传统医学最早汇集成书的典籍...

伤寒论的辩证体系是在哪部书里的六经分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伤寒论的辩证体系是在《素问·热论》里的六经分证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伤寒论介绍如下: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著作,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2卷。现今遗存10卷22篇。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

阳朔县18558532112: 中医所说的泔澜水指的是什么 -
愈茅劲迈: 甘澜水也称劳水,古代医家说法.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一般现在不用了,比如三仁汤古代就需要甘澜水,现代直接水煎服就可以了

阳朔县18558532112: 什么是甘煵水 中医伤寒 -
愈茅劲迈: 不是甘煵水 ,是甘澜水,一作甘烂水,也称劳水.古时煎煮中药,有时对煎药的水也有特殊的要求. 甘烂水法,指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反复多次,直至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可用来煎药. 医家多取“甘澜水”不助肾气以用.《伤寒论》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用于治疗太阳病伤寒发汗后,心阳虚引动水饮之上逆,患者脐下跳动作悸,欲作奔豚病.此时煎以甘澜水,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

阳朔县18558532112: "甘澜水"是什么 -
愈茅劲迈: 《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中有“饮逆奔豚-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上四味,以甘澜水一斗,…….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成注:“煎用甘烂水者,扬之无力,取不助肾气也.”无力即熟烂之义.甘澜水,一作甘烂水,《本草纲目》谓之“流水、千里水、东流水、甘烂水.”

阳朔县18558532112: 在《葱白七味饮》中的“劳水"是怎样制作的? -
愈茅劲迈: “劳水"又叫甘谰水、扬泛水、甘烂水.甘澜水的制备较麻烦,得用勺或瓢等物将盛器中的水扬起千万遍,等盛器中的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时才成.古人认为水本来的性质是咸且重,扬过之后,水的性质就会有所变化,变得甘而轻,因此用这样的水煎药就有着特殊的效果.《医学正传》认为甘澜水可以用于煎煮治疗伤寒阴证的药物.《金匮要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治疗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之症,就是一个伤寒阴证——阳虚饮动.此方用甘澜水煎药,取其不助肾气而益脾胃之意.现在人多使用干净的饮用水来煎,效果没有太大的差异.

阳朔县18558532112: 经方煎煮用水的区别有哪些?
愈茅劲迈: 1、甘澜水 《伤寒证治准绳》曰:甘澜水,甘温而性柔,故烹伤寒阴证等药用之.[3]《伤寒论条辩》曰:甘澜水者,操之而使其性抵于纯,不令其得以助党而长祸也.《伤寒寻源》中煮以甘澜水,取其力薄,不致助水也.[5]《伤寒论》中,用甘...

阳朔县18558532112: 《本草纲目》中的逆流水是什么意思? -
愈茅劲迈: 逆流水:流动过程中回旋倒流的水.古人认为其性逆而倒流,作用多偏于上而不下,所以多用来煎煮发吐痰饮的药物. 江河中有礁石的地方,在礁石前部流水因为受到阻碍而形成逆流 ///////////////////////////////////////////////////////////// 汤剂治病的效果,除与辨...

阳朔县18558532112: 《伤寒杂病论》中“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的制法中“甘烂水法”具体是什么?
愈茅劲迈: 以甘澜水1斗,先煮茯苓减2升,再纳诸药.甘澜水也称劳水, 即把水放在盆内,用瓢将水扬起来、倒下去,如此多次,看到水面上有无数水珠滚来滚去便是.

阳朔县18558532112: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大藏于水"出自哪里 -
愈茅劲迈: 出自:『易经』《水》篇:“大一生水”即“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 .“大一藏于水”. 意思:即天地宇宙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均可储藏在水中. 《易经》是阐述天地世间关于万象变化的古老经典,是博大精深的辩证法哲学书.包括...

阳朔县18558532112: 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全面阐述了什么和什么 -
愈茅劲迈: 1.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传统医学著作之一,历代医家对之推崇备至,赞誉有加,至今是中国中医院校开设的主要基础课程之一,中医学习的源泉.2003年非典期间,该书和张仲景便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的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的"六经分类"的辨证施治原则,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

阳朔县18558532112: 勤求古训出自哪本书(勤求古训出自于哪里)
愈茅劲迈: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意思是:勤奋研求前人的遗训,广泛地搜集很多医方.1、勤求古训出自《伤寒杂病论序》.张仲景提倡“勤求古训”,认真学习和总结前人的理论...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