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古人为何把君子比作玉呢?

作者&投稿:枕波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君子无故 玉不离身 中的“故”是什么意思~

其实是你想多了。这里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故”也就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句话直译是说:君子无缘无故,美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大意就是说:君子不会无缘无故让玉离开自己。因为在中国古代仕大夫的背景下,玉与君子的身份是等同的,就所谓“玉在人在”是一个道理。类似于信物一类,比如看见某人随身佩戴的玉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说明这个人可能有事情发生(好坏就不一定了)。
当然如果你想穷极道理原由,那当然很多种,好的坏的都有,比如做定情信物,或发生危难等等。当然在迷信说法赋予玉一定的灵性,说玉能挡灾。
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对玉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心,并且与玉更多地亲近。
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有非常崇高地位的,以至于儒家思想中,将君子的人品与玉的品质做对比,不仅有“君子比德与玉”,更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仅要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参照,还要让玉不离身,时刻提醒。
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有些时候是不适合佩戴玉的,比如游泳、淋浴时,就不适合,虽然清洁的水对玉没有伤害;再比如睡觉时,脖子上佩戴玉也会影响睡眠。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身上佩玉是形式上的爱玉,而心中有玉才是最虔诚的爱玉。同样有这样一句古语,“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它体现了文人对于竹子的喜爱,也是对竹子所特有的气节的崇尚,是文人对自己品格要求的一种形象的语言表达。
玉石具有“体如凝脂,精光内蕴”的质地,它是大自然的精魂,是美石中的君子。可能因为玉凝聚了上天赋予的特性,玉这种物件与君子的美好品格十分符合。
于是,玉被人格化、道德化、思想化了。温润如玉、洁身如玉,是一种美的赞誉。君子如玉高洁,玉如君子正直。玉性温凉,虽有丝丝寒凉入骨,然而玉暖石凉,总有一种温润,让人不忍离弃。

古代人佩戴玉佩,来回走动会有声响,只有在合适的步子下,玉佩才能发出悦耳的声音。比喻君子一定要行为举止得体,光明磊落。所以,如果不是做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一定玉不离身。

古人认为玉具有君子的秉性,经过打磨之后,会绽出瞩目的光华,并且赋予了玉的五德之说:仁、义、智、勇、洁。

主要还是因为玉在古人看来是比较温润的物品,而君子也是比较温润的人,所以把君子比作玉。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勰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大概就是说,所谓的玉,有五种高贵的美德,分别是仁、义、智、勇、洁。君子比德于玉,自然是希望能拥有这五种高贵的品德,并以此作为自身行事的准则。

乾隆自小于宫廷环境里接受过严格、良好的教育熏陶,在名师教导下,熟读儒家经典,接触了大量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耳濡目染,蕴蓄起丰富深厚的知识学养,全面通晓中国传统文化。他对于各方面亦都有着高层次的目标追求,包括在人格的塑造与完善及玉德的培养方面,是“一个有才能、有作为、有个性的统治者”。

图1 清 青玉诗句如意 引自《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8·清》,85页

早在正式继大统前,他就曾写过一篇《良玉比君子赋》:“焜彼太璞,有韬其精。蕴兹良玉,尔晶尔莹。润林薄兮凝秀,辉冈峦兮挺英。伊美德之莫匹,吾将配君子之洁清。尔乃涅而不缁,素有余也。廉而不刿,坚如初也。珪以为瑞,轶碔砆也。佩以致饰,章衣袽也。庇荫嘉谷,用弘敷也。气比白虹,光发舒也。文质彬彬,德均如也。君子比之,于焉自镜。温润其形,密栗其性。一尘不杂,无疵类之可寻,全体胥莹,有光华之交瑛。夫何大璞之不完,而匿瑕之为病哉!”登基后的诗里对此亦有着充分的表露:

君子无事不离玉,琚瑀佩左珩璜右。岂伊玩物重奇淫,五德咸备堪为友。

——《汉玉屏风歌》(初集卷三十,一册,794页)

图2 清 白玉花耳花卉纹香薰 引自《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清》,134页

遵循“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的古训,以玉之仁、义、智、勇、洁五德为友,表露出乾隆对传统思想的一以贯之,身体力行,让人们见识了一个仰慕君子风范、以求高洁品性的自尊自爱的君王形象,同时亦显示出乾隆似乎并非是一个玩物丧志的皇帝,正如其所言:“人君之好恶,不可不慎,虽考古书画,为寄情雅致之为,较溺于声色货利为差胜。然与其用志于此,孰若用志于勤政爱民乎?”咏玉诗里也常见以借喻等手法引申出有关治理国家、如何用人的道理和经验感悟,所谓“即游艺拈毫,亦必于小中见大,订讹析义,方之杜陵诗史,意有取焉”。因此,他的诗作基调大都“具有强烈的政治色彩和正襟危坐的道学气味”,“诗风和前代帝王陈后主、隋炀帝、李后主、宋徽宗迥异”。

图3 清 碧玉缠枝莲纹碗 引自《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玉器编10·清》,217页

作为史上最大的收藏家和鉴赏家,乾隆对同时代的艺术创作与艺术风尚均施予了极大影响,不少宫廷玉器的设计和修改直接来自于他的指导。当时社会上玉器流行以繁缛纤巧的风格为时尚,所谓“时样”“新样”,但被乾隆视作粗鄙低俗,深恶痛绝,认为“不堪寓目”,一再遭到贬斥,称之“玉厄”,制作者也被目为“庸工”“俗工”“俗匠”“俗手”(图1~图4):

俗琢翻增恶状披,譬如不洁冒西施。庸工弄巧堪厌矣,一例加磨俾去之。留玷图其斤两重,祛瑕全此瑾瑜姿。不论美恶论厚薄,欲笑陶朱未审思。

——《咏白玉如意》(五集卷四十四,九册,25页)

斲玉居然此卧牛,俗工夸巧作笼头。亟教磨去适其性,弘景高情可悟不。

自注:俗工只论玉之轻重以为价之高下,不肯多去疵类。又裁花镂叶,亟繁缛而益粗鄙,此亦玉之一厄矣。兹玉牛乃至笼其头而缰绳拖至其尾,亟命磨去之,并戏成是什。

——《咏玉牛》(五集卷十六,八册,468页)

图4 清 和阗碧玉镂雕花薰 引自《中国玉器全集6·清》,50页

庸劣的玉工为求牟利,对玉材上的天然瑕疵不愿多加去除,以免减少玉的厚度和重量,影响市场价格,或多加雕工,以利产品增值。对于这种种做法,乾隆极其不满,一概命以重新加以改制。

在激烈反对“时样”“新样”的同时,则大力提倡仿效古代器物形制(如青铜器、瓷器、玉器等),或参考《西清古鉴》《博古图》的样式来创作,所谓“以古式为宗”(图5~图6):

美玉多教仿古为,召夫因琢此方彝。百工何不可返朴,欲拟淳风以渐移。

——《咏和阗玉仿周召夫方彝》(五集卷四十八,九册,104页)

仿古的目的,是为了号召所有工匠返朴去俗,逐渐扭转时弊,替代以淳厚敦实的风气。

图5 清 和阗青玉仿古召夫鼎 引自《中国玉器全集6·清》,233页

和阗贡美玉,量质制成觚。无取俗时样,教摹博古图。圜方品殊矣,饕餮戒存夫。久弗为饮器,簪花佐咏娱。




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释义: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 。原文节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言念君子,其温如玉。白话译文:古代君子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必定佩戴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礼记.玉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意思是:君子如果没有特殊原因,不让佩玉离开身体。故:事故,指丧亡或其他灾祸。玉:玉制品。君子:古代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彼君子。人因玉晶莹温润,象征人的美德,常用以制作礼器或饰物。 古代礼俗,君子如不遭逢不幸事...

君子如故,玉不去身。是什么意思嘛
此段话的意思是指: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故指人生中的重大变故,多数指死亡。身指身体。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人要对玉有一种敬畏和崇尚之心,并且与玉更多地亲近。中国传统文化中,玉是有非常崇高地位的,以至于儒家思想中,将君子的人品与玉的品质做对比,不仅有“君子比德与玉”,更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不仅要以玉作为君子之德的参照,还要让玉不离身,时刻提醒。我们现代人的日常生活...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什么意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是一句出自《论语·子罕》的古语,意为“君子无故不离开身边的玉器”。这句话是孔子对于君子的品德和行为的一种形容和规范。在古代中国,玉被视为一种贵重的宝石,具有高尚、纯洁、无瑕疵的象征意义。而君子则是指有道德修养、高尚品质和崇高行为的人。这句话传达了君子应该具备...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是指:1.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2.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3.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4.身指身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出自《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

古人云“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啥意思?
不要忘了玉德。中国人之爱玉,佩玉,玉的刚毅大气是属于男人的;玉的信实、达雅是属于男人的;佩玉的男人是磊落的。君子:古时一般指男性中有学问有道德受尊重的人。故:指人生中的变故,多数指死亡。身:指身体。出自《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什么意思呢?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句话出自《礼记》,意思是说自己这么重要的东西,不可无缘无故随便丢弃,要珍惜爱护,并不是说不可以离开身体。其实,这句话更深层的意思,是告诉人们作为一个君子,要保持自身良好的形象,不要随便放弃你的道德底线。《玉藻》中有一句话“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这里面...

君子无故玉不离身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说自己这么重要的东西,不可无缘无故随便丢弃,要珍惜爱护,并不是说不可以离开身体。古人对玉的观念和现在完全不一样,此一时彼一时。古代受制作工具所限,制作玉器是非常艰难的,因此玉器在古代比较稀少。物以稀为贵,这么贵重的东西也只有王室贵族和那些有钱有势的人才能拥有,都把玉视作...

求问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是什么意思?
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认为玉具有仁、智、义、乐、忠、信等美德,以象征君子之德。孔子说,玉有仁、智、义、礼等十一德,《礼记》所言“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就是强调有社会地位和身份的人要向玉学习,警示他们没有特殊原因,要玉不离身。(故--原因)...

平山区18352142780: 君子如故,玉不去身.是什么意思嘛 -
实败息韵: 是《礼记》中所言“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此话要与“孔子曰: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焉.”一起理解就很简单了.是古之君子以玉修身养德的佩玉习惯.此段话的意思是指:君子没有重大的变故,所佩戴的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君子古时候一般多指男性. 故指人生中的重大变故,多数指死亡. 身指身体.

平山区18352142780: 君子之德比于玉的说法是什么意思?
实败息韵: “君子之德比于玉”是春秋时期出现的 一种说法,意思是君子的德行就像玉那样. 在我国商周时期,玉极受人们尊崇,经常被 用来比喻和形容美好的人或物,如玉女、玉 ...

平山区18352142780: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 言念君子,其温如玉是什么意思 -
实败息韵: 释义:身为谦谦君子,如没有特殊原因,身上应该随时佩带一块玉,言语和思想都要符合君子的行为,性格的温和善良应该和玉石一样. 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的《诗经》 . 原文节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

平山区18352142780: 古人,为什么一定要佩玉 -
实败息韵: 玉是石之精华,古人以玉比人,将君子比作美玉,《周礼·玉藻 》中曽记载:“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可见,玉在古人眼中是与君子等同的存在.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即是自然,自然的运...

平山区18352142780: 君子无故 玉不去身 何解?? -
实败息韵: 东周王室和各路诸侯,为了各自的利益,都把玉当作自己(君子)的化身.他们佩挂玉饰,以标榜自己是有“德”的仁人君子.“君子无故,玉不去身.”每一位士大夫,从头到脚,都有一系列的玉佩饰,尤其腰下的玉佩系列更加复杂化.

平山区18352142780: 君子无故 玉不离身 中的“故”是什么意思 -
实败息韵: 其实是你想多了.这里的“故”是原因的意思.“无故”也就是“无缘无故”的意思.这句话直译是说:君子无缘无故,美玉是不会离开自己的身体的.大意就是说:君子不会无缘无故让玉离开自己.因为在中国古代仕大夫的背景下,玉与君子的身份是等同的,就所谓“玉在人在”是一个道理.类似于信物一类,比如看见某人随身佩戴的玉出现在了本不该出现的地方,说明这个人可能有事情发生(好坏就不一定了). 当然如果你想穷极道理原由,那当然很多种,好的坏的都有,比如做定情信物,或发生危难等等.当然在迷信说法赋予玉一定的灵性,说玉能挡灾. 大概也就这么多了.

平山区18352142780: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 -
实败息韵: 在我国自古就有“君子于玉比德”的传统,所以“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礼记玉藻》)佩玉成了君子有德的象征. 君子又如何“比德于玉”呢?(《礼记聘义》)中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大概是有关这个问题最全面的...

平山区18352142780: 请问古人为什么带玉佩 -
实败息韵: 古人佩玉作用: 1、身上的佩挂,或悬于颈,或系于腰,是古人重要的装饰.玉佩丁冬,不仅悦目,而且悦耳,是美饰亦是文饰,越来越趋于精美讲究.2、不同质地、不同形貌的佩饰,往往有区分等级的作用.《清稗类钞》记载:五品以上文...

平山区18352142780: 在佩戴首饰上有“男戴黄金,女戴玉”之说吗? -
实败息韵: 孔子所谓“君子无故,玉不离身”未免自命清高,并非只有君子爱玉,也并非德行高就之人才配戴玉.玉既来自于山野,在帝王眼里就是领地和权力的象征,在商人眼里就是金钱,在情人眼里就是信物,在暴发户眼里就是门面.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