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五戒是指?

作者&投稿:胡码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佛教的三皈依受五戒是指那五戒?~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1)不杀生戒: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2)不偷盗戒: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
(3)不邪淫戒: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扩展资料:不仅仅佛教有五戒,道教也有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
(1)不杀生:古圣云:"天有好生之德",禽兽,昆虫,草木,非万物至灵,但有上天赐予的生命,与人一样具备"好生恶死"本能,临死之时,一样有求生的目光,一样会发出渴望的声音,甚至落下伤心的眼泪,为最后的生命而挣扎。此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杀生:口出恶语。
(2)不荤酒:适量饮酒,有调气血、身心等养生功效,但长期嗜酒,会使人失去理智,口出恶语,身行恶事,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甚至致病构祸。因嗜酒而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3)不妄语:人生在世,每天都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谈话,与人交谈应当诚恳,说真实话,不可谎言欺人,谎言欺人便是欺己。与人交谈更不能指鹿为马,不知说知,见说未见。
(4)不偷盗:偷盗是索取不属于自己的钱物。骗、诈、抢劫,以及赌博、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之列。
(5)不淫邪: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五戒

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三皈五戒是佛陀所制的戒律。为了教导弟子如律受持,是约束心身,断恶行善的灵丹妙药。戒规虽对出家的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四众弟子制定的,其实对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二众弟子,同样是应该遵守的。

但在受五戒之前,一定要先受三皈法,就是皈依三宝,为佛弟子,积累善根,趋向佛道。然后更进一步受持五戒,为入道的根本行门,有了五戒,方才植下人天福因,打下成佛初步基础。
扩展资料:
至于皈依三宝,前面说过,乃是信佛学佛的根基,但在踏上根基,走进佛门之後,并不能抛弃了根基,而是由此根基之上,逐渐升高,逐渐扩大。
级级升高,层层扩大,三皈依,便是此一道业建筑的磐石,所以,皈依三宝的种类,共有五等:
1、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2、五戒三皈───信佛之後加受五戒。
3、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4、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5、具足戒三皈──比丘(尼)受大戒。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皈五戒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具受五戒,始名优婆塞,故不许五戒分别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属性戒,于有情之境发得;后一戒属遮戒,于非情之境发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护前四戒。我国古来以五戒配列于仁、义、礼、智、信五常,复以不杀配东方,不盗配北方,不邪淫配西方,不饮酒配南方,不妄语配中央。[杂阿含经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经卷二十、毗尼母经卷一、大智度论卷十三、萨婆多毗尼毗婆沙卷一、俱舍论卷十四、仁王护国般若经疏卷二、摩诃止观卷六之上]  (二)亦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言、绮语,(五)饮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总摄口业之恶,盖由十恶之说转来者。灌顶经卷一、优婆塞五戒威仪经、四天王经等皆举此说。  (三)为在家菩萨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禁绝:(一)夺生命,(二)不与取,(三)虚妄语,(四)欲邪行,(五)邪见等。大日经卷六受方便学处品、大日经疏卷十八等说之。即于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饮酒戒,另加邪见戒。[杂阿含经卷三十一、增一阿含经卷七、优婆塞戒经卷六、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 【邪淫】 梵语ka^ma-mithya^ca^ra,巴利语ka^mesu miccha^ca^ra。又作欲邪行。为十恶之一。即在家者不可为之恶行之一,以男性而言,指与妻子以外之女性行淫,又虽与妻子,但行于不适当之时间、场所、方法等,亦为邪淫。据中阿含卷五十晡利多经载,邪淫者必受现世及后世之恶报。(参阅‘邪淫戒’3035) 【邪淫戒】 五戒之一。为在家居士所持之戒。即不得侵犯人(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等)、法(指出家受戒及在家而受一日戒)所守护之妇女;或指男女双方不得非支、非时、非处、非量、非理而行淫。非支,指行淫于产门以外之器官。非时,指胎圆满时、斋戒时、病时等。非处,指于灵庙中、大众前等处所。非量,指过量而行。非理,指不依世间礼法,如自行欲、媒合他等。[中阿含卷三十优婆塞经、长阿含卷六转轮王修行经、优婆塞戒经卷三、大毗婆沙论卷一一三、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九、卷六十、大智度论卷十三、顺正理论卷四十二、俱舍论卷十六] 【妄语】 十恶之一。又作故妄语、虚妄语、虚诳语、妄舌、虚伪、欺。特指以欺人为目的而作之虚妄语。妄语戒为五戒、十戒之一。据四分律卷十一所载,妄语为波逸提(必须向众僧忏悔之罪),此系小妄语(虚伪不实);另据同书卷二载,未至菩提而妄言得菩提(即妄称证得佛道)者,即犯波罗夷(为教团驱逐之大罪),此系大妄语(未得言得,未证谓证)。此外,据大智度论卷十三载,犯妄语戒而无惭愧心者,自断于至涅槃及生天之道,并有口气臭、善神远离等十种罪过,此称为妄语十罪。[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优婆塞五戒相经、瑜伽师地论卷五十四、顺正理论卷三十六、大智度论卷十四、大乘义章卷七、卷十二](参阅‘律’3789) 参考文献:《佛光大辞典》




五戒是指哪五戒?
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本是印度沙门传统中普遍接受的道德信念和行为准则,佛陀沿用并发展了其中的内涵,以此教导弟子,作为佛教修行者的最根本戒律。佛教僧侣为奉行清净的梵行,其戒律要求修行者远离任何形式的性行为,规定出家众应坚守独身;佛教鼓励在家众男女居士遵守五戒、...

什么是佛家五戒,
佛教五戒是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1、不杀生戒:如果知道是有生命的众生,而起了杀害对方之心,并且具体实施了这种行为,造成了对方死亡的结果,就叫杀生。如果不做此事,叫不杀生戒;2、不偷盗戒:知道不是自己的物品,而起了偷盗之心,并且把物品拿走,使物品离开了它本来的地方...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八戒是:一戒杀生,二戒偷盗,三戒淫,四戒妄语,五戒饮酒,六戒着香华(即不戴花环,不涂香),七戒坐卧高广大床,八戒非时食(即过午不食)。十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不歌舞及旁听、不坐高广大...

佛教五戒是哪五戒
该教五戒是杀,盗,淫,妄,酒。所谓“杀”,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伤害任何生命,包括人、动物、植物等。不杀生的果报是疾病和短命,因为杀生会破坏生命的和谐,导致负面的因果报应。这条戒律体现了佛教的慈悲和尊重生命的理念。所谓“盗”,是指在日常生活中不非法占有他人的财物,不欺骗他人,不占小...

佛教五戒是指?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部则须先受三归依,后...

佛教求受五戒是什么意思?
释义:指的是皈依佛教的人需要遵守佛教最基本的五条戒律。出处:出自宗教戒律。五戒是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

一悟二损三破四问五戒指的是什么?
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出家为不淫戒)四、不妄语,五、不饮酒。此五戒是由十善所摄缩,其内容的意思,无多大差别。只是五戒侧重在身的修为,而十善是兼明心的动念而已。因此可以说,开五戒第四的不妄语为:不恶口、不两舌、不妄言、...

佛说的戒,指的是哪些戒?
佛教的戒律虽然有出家戒、在家戒的区别,但是一切戒律都是依据五戒为根本,所以五戒又称为根本大戒。五戒的内容 ◎不杀生:就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大至杀人,小至杀死蟑螂、老鼠、蚊蚁等,都是杀生。不过,佛教是以人为本的宗教,所以不杀生,主要是指不杀人。杀人是犯波罗夷[极重罪],是戒律中的...

佛教五戒是指哪五戒
具体如下。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国家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蓝毗尼,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五戒培基是什么意思?
道教五戒即太上老君五戒,后人托称太上老君名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邪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法苑珠林》卷第八十八云:夫世俗所尚。仁。义。礼。智。信也。含识所资。杀。盗。淫。妄。酒也。道俗相乖渐教通也。故本于仁者则不杀。奉于义者则不盗。执于礼者则不...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教五戒 - 搜狗百科
啜贫盐酸: 佛家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不杀生”是“仁”,跟儒家所讲的“仁”意思相同.仁是会意字,是两个人,意思就是推己及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仁的意思.一切众生,尤其是指有情的众生(动物),没有不爱惜自己生命的,没有一个...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教五戒是指?
啜贫盐酸: 【五戒】 梵语pan~ca s/i^la^ni.指五种制戒.(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
啜贫盐酸: 【五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杀生是不杀伤生命;不偷盗是不盗取别人的财物;不邪淫是不作夫妇以外的淫事;不妄语是不说欺诳骗人的话;不饮酒是不吸食含有麻醉人性的酒类及毒品. 【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教五戒具体指什么有什么内涵 -
啜贫盐酸: 一,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种制戒.即:(一)杀生,(二)偷盗(不与取),(三)邪淫(非梵行),(四)妄语(虚诳语),(五)饮酒.又作优婆塞五戒、优婆塞戒.在小乘经量部中,受三归依即成优婆塞,准许五戒分别受持;说一切有...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家有几“戒”? -
啜贫盐酸: 十戒是佛教中最基本的正式戒律.五戒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一切佛教徒均应严格遵守.十戒是沙弥(指七至二十岁的男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和尚)、沙弥尼(指七至二十岁的女性出家人,华夏俗称小尼姑)必须遵守的十条戒律,比丘(和尚)、比丘尼(尼姑)、式叉摩那(学戒女,即候补尼姑)也应持守.是在五戒之外再加上不涂饰香、不自作亦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五条.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教中的五戒、八戒、十戒各是什么?
啜贫盐酸: 五戒: 指三皈五戒中的五戒,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 八戒: 八戒全称“八斋戒”,是佛教为在家的男女教徒制定的八项戒条.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不眠坐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正午过后不食 ,不捉钱金银宝物 ,不着华鬘好香涂身

开封县17194123246: 请问佛教的三规五戒和十善戒是指什么? -
啜贫盐酸: 不是“三规”,是三归或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泛指使人上瘾者); 十戒:1、不杀戒,谓常念有情,皆惜身命,应当怜愍,慎勿伤害;2、不盗戒,谓物各有主,虽一针一草,亦不当...

开封县17194123246: 佛门中有哪五戒?(像戒色...... -
啜贫盐酸: 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酒

开封县17194123246: 五戒十是什么意思 -
啜贫盐酸: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佛教认为,这类不道德的行为应该严格禁止,所以称为五戒. 十善:是在五戒的基础上建立的,约身、口、意三业分成十种.反之,称为十恶. 身业有三种:不杀、不盗、不邪淫; 口业有四种:不妄语欺骗、不是非两舌、不恶口伤人、不说绮语(花言巧语讨好别人); 意业有三种:不贪、不嗔、不愚痴.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