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思想内涵

作者&投稿:别采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简答题:《荀子》的思想内容是什么?~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一生辗转游说于齐、楚、秦、赵等国宣传自己的学说主张,最终未被重用,晚年隐居兰陵,著书数万言,是为《荀子》。荀子的思想兼取百家而多有突破,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信思想即是其一。中国上古人非常讲究“信”,至春秋时出现了系统的信思想,孔孟等人多有涉及。荀子的贡献在于他突破了前人把信视为伦理道德规范的圈笼,把信与他的天论、自然观结合起来,阐释了“信”的深刻的哲学内涵,进而把“信”提升到了哲学范畴的高度。


(1) 治国之信


荀子的信思想与其王霸思想紧密相连。“……故齐桓、晋文、楚庄、吴阖闾、越勾践,是皆僻陋之国也,威动天下,强殆中国,无它故焉,略信也。是所谓信立而霸也。”(《荀子·王霸》)荀子认为齐、越等春秋霸国虽地处偏僻,却强盛起来,是讲信的缘故,可见荀子把信放在何等重要的地位。荀子将“信”德推而广之,突破朋友、交际等道德伦理的局限,将“信”应用于选贤治国,使之成为君臣上下皆应遵循的道德规范。


首先,作为一国之君必须讲信。《荀子·王霸》篇云:“故用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他希望通过上行下效的办法推行信德,他说:“故上好礼义,尚贤使能,无贪利之心,则下亦将系辞让、致忠信而谨于臣子矣。”(《荀子·君道》)也就是说必定是仁德贤明,明天理达人情,以身率正,知人善任之君才能统率天下,达到天下大治。


其次,荀子把仁、义、礼、信作为为臣之道,他说:“若夫忠信端悫而不害伤,则无接而不然,是仁人之质也。忠信以为质,端悫以为统,礼义以为文,伦类以为理,喘而言,臑而动,而一可以为法则。”(《荀子·臣道》)


(2) 军事之信


儒家最高理想是治国、平天下,治国必须强兵,强兵才能保国安民。孔子曾说为政之要领是“足食足兵”。(《论语·颜渊》)荀子的强兵之道在于以仁义为本,其弟子陈嚣曾说:“先生议兵,常以仁义为本。”《荀子》反复申明这一意思。值得注意的是,荀子非常强调“信”在其中的作用,他说:“政令信者强,政令不信者弱。”(《荀子·议兵》)假若朝令夕改,兵士不知所以,势必丧失一国之威信,致使军心涣散,遇到强敌,一击即溃,所以说政令信者强,正如荀子所说“耆艾而信,可以为师。”(同上)


其次,荀子把信作为治兵的“六术”之一:“故制号政令欲严以威;庆赏刑罚欲必以信;处舍收藏欲周以固;徙举进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窥敌观变欲潜以深,欲伍以参;遇敌决战必道吾所明,无道吾所疑:夫是之谓六术。”(《荀子·议兵》)其中赏罚必须施之以信,才能服众。


(3) 修养之信


在荀子看来,君子具有许多优秀品质,而信亦为要素之一:“君子能为可贵,不能使人必贵己;能为可信,不能使人必信己;能为可用,不能使人必用己。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是以不诱于欲,不恐于诽,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为物倾侧,夫是之谓诚君子。”(《荀子·非十二子》)这与孔子的君子之道是一脉相承的。如此“信人”怎能不畅行天下而无阻?因而他说:“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贵。劳苦之事则争先,饶乐之事则能让,端悫诚信,拘守而详,横行天下,虽困四夷,人莫不任。”(《荀子·修身》)正如孔子所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貉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卫灵公》)


(4) 信与人性论


人性问题是荀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荀子的一系列重要哲学概念与政治主张都与他对人性的理解和阐释有直接联系。荀子将性定义为人之自然天性,是人生来所具有的属性。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荀子提出“性恶论”。他的“性恶”并非人性本恶,而是后天习染所致,是顺人之情欲之过。同时,荀子又认为人有从善的愿望和向善的可能性,方法便是通过持之以恒地学习,不断积累知识和品德。另一方式便是通过礼义教化,行法治,重刑罚。荀子认为接受了礼义法正之教化,凡人皆可以成圣贤。“今使涂之人伏木为学,专心一致,思索孰察,加日县久,积善而不息,则通于神明,参与天地矣。故圣人者,人之所积而致矣。”(《荀子·性恶》)


那么,荀子为什么要提出“性恶说”呢?第一,性恶说是对现实中绝大部分人而言的。经过观察,荀子发现人生不能无欲,而大部分人的欲望则是不知满足的、不知节制的,因此对这些人而言,欲虽不恶,却极易流于恶。在荀子眼里,凡人也可以为禹,所以不然者,正是此种贪惰之性使然。基于这一番体认,荀子便迳言“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即“人为”之意,也就是说以礼义师法,化导人群中绝大部分“不肯为君子的人”也是可以改恶向善的。


第二,荀子主张性恶,是有惕励而积极的用心。由于战国时代的混乱,所有维持秩序的支柱力量,均已荡然无存,因此人欲横流,异端并起。于是荀子亟思隆礼以矫之。又因为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遂使一般人安于其说,自满自得,因此世风愈下。荀子因此力斥孟子的性善之非是,而代以性恶,王先谦所谓“感激而出此”者,最能看透荀子此层苦心。


再者,荀子虽然主张性恶,却未完全抹煞人类的尊严,认为人性必固着于恶,而无迁化的可能;更不认为人均应安于性恶,而不必有为善之心,反而却积极地勉励人积善成德,化性起伪。就这一方面而言,荀子性恶说,又要比孟子性善说来的更切合人生实践,更有实际效益了。可见,荀子性恶说具有更深刻的现实意义,荀子具有更积极入世的心态。因此,荀子为何多次提到“信”也就不难理解了。


有学者认为荀子降低了信的地位,如认为诚信是从属于“忠”、“孝”、“礼”、“义”等基本道德义务的次要道德义务。其实不然,由孔子、孟子到荀子,信的地位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内涵逐渐扩展,并逐渐由伦理道德范畴提升到哲学范畴。这主要体现在荀子的天论思想中。


荀子的天论思想包含两层意思,即:明于天人之分和制天命而用之。荀子认为天道或天命与人事之间,是没有任何的必然联系的。所以他特别强调“天人之分”,能明于此义者,荀子称之为“至人”。明于天人之分,即天人的职分不同,人应当尽力做好人事,减少自然灾害,增加驾驭自然的能力,这样便成为至人、圣人了。荀子强调近人事而知天命,他所说天命乃指自然规律,人事包括人在自然和社会两方面的活动。这两方面的活动都做好,便可“制天命而用之”,做到人定胜天,也就是说人即能认识自然规律,又能利用自然规律,但是在此过程中,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要适其道而行之,不能盲目行事,更不可图一时之利,否则,徒劳无益。


依据荀子所说,“列星随旋,日月递照,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视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唯圣人为不求知天。”(《荀子·天论》)在这里,荀子虽然沿用了古代的“天”、“神”的概念,但并未将其作为超自然的神秘力量看待,他完全继承了道家天道自然和孔子“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阳货》)的自然之天的思想,并且进一步将其理论化。至于“神”,则是神机,即是难以测晓的神妙作用。因此荀子说:“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在荀子看来,人讲诚信可以通神明,可以起到神妙的作用,即神机。


以上所见,荀子把“信”扩展、延伸到哲学范畴的高度,对先秦儒家信思想做出重要贡献。

法家是先秦诸子中对法律最为重视的一派。他们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这为后来建立的中央集权的秦朝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后来的汉朝继承了秦朝的集权体制以及法律体制,这就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与法制主体。

法家在法理学方面做出了贡献,对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以及法律同社会经济、时代要求、国家政权、伦理道德、风俗习惯、自然环境以及人口、人性的关系等基本的问题都做了探讨,而且卓有成效。

但是法家也有其不足的地方。如极力夸大法律的作用,强调用重刑来治理国家,“以刑去刑”,而且是对轻罪实行重罚,迷信法律的作用。他们认为人的本性都是追求利益的,没有什么道德的标准可言,所以,就要用利益、荣誉来诱导人民去做。比如战争,如果立下战功就给予很高的赏赐,包括官职,这样来激励士兵与将领奋勇作战。这也许是秦国军队战斗力强大的原因之一,灭六国统一中国,法家的作用应该肯定,尽管它有一些不足。

法家的思想简略介绍如下:

反对礼制

法家重视法律,而反对儒家的“礼”。他们认为,当时的新兴地主阶级反对贵族垄断经济和政治利益的世袭特权,要求土地私有和按功劳与才干授予官职,这是很公平的,正确的主张。而维护贵族特权的礼制则是落后的,不公平的。

法律的作用

第一个作用就是“定分止争”,也就是明确物的所有权。其中法家之一慎到就做了很浅显的比喻:“一兔走,百人追之。积兔于市,过而不顾。非不欲兔,分定不可争也。”意思是说,一个兔子跑,很多的人去追,但对于集市上的那么多的兔子,却看也不看。这不是不想要兔子,而是所有权已经确定,不能再争夺了,否则就是违背法律,要受到制裁。

第二个作用是“兴功惧暴”,即鼓励人们立战功,而使那些不法之徒感到恐惧。兴功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富国强兵,取得兼并战争的胜利。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法家认为人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像管子就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是因为利益在前边吸引他。打渔的人不怕危险,逆流而航行,百里之远也不在意,也是追求打渔的利益。有了这种相同的思想,所以商鞅才得出结论:“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

“不法古,不循今”的历史观

法家反对保守的复古思想,主张锐意改革。他们认为历史是向前发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既不能复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旧。商鞅明确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张。韩非则更进一步发展了商鞅的主张,提出“时移而治不易者乱”,他把守旧的儒家讽刺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法”“术”“势”结合的治国方略

商鞅、慎到、申不害三人分别提倡重法、重势、重术,各有特点。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时,韩非提出了将三者紧密结合的思想。法是指健全法制,势指的是君主的权势,要独掌军政大权,术是指的驾御群臣、掌握政权、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觉、防止犯上作乱,维护君主地位。

法家思想和我们现在所提倡的民主形式的法治有根本的区别,最大的就是法家极力主张君主集权,而且是绝对的。这点应该注意。法家其他的思想我们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借鉴、利用。

两家还是有比较大的区别。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礼,恶     


孔孟思想的精髓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汉族,鲁国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孟子是中国战国 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

简述儒家思想的内涵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君子的内涵是什么?
1、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2、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3、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4、第四、君子不虚行,行必有正。儒家学派之前,古代社会贵族和士通过“师”与“儒”接受传统的六德(智、信、圣、仁、义、忠),六行(孝、友、睦、姻、任,恤)、六艺(礼、乐、射、...

儒家思想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内涵为人本主义精神;内圣外王精神;积极入世精神。1、简介 儒家思想,是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儒学具有开放包容的特性,儒学具有经世致用的特性,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周礼制定之地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几千年来,为历代儒客尊崇。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

荀子的思想内涵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在人性问题上,提倡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恶,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其学说常被后人拿来跟孟子的‘性善论’比较,荀子对重新整理儒家典籍也有相当显著的贡献。

墨子兼爱的思想内涵
秦惠王曰:“先生之年长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诛矣。先之以此听寡人也。”腹(黄+享)对曰:“墨者之法 曰:‘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此所以禁杀伤人。夫禁杀伤人者,天下之大义也。王虽为之赐,而令吏弗诛,腹(黄+享)不可不行墨子之法。”不许惠王,而遂杀 之。(33)这种大义灭亲的行为,正可...

儒家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4、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理想,认为“仁”具有最高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

谁知道孔子中庸思想的内涵
其次,孔子中庸思想的变通精神还突出表现在对礼的制衡上。“礼之用,和为贵” [16](有子语,代表孔子思想)说的就是在“礼”的应用中应达到“中”、“和”境界。从形式上讲,礼乐表现为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王、公、卿、大夫、士、庶人各个不同等级所施用的礼仪都有严格的规定;但从实质上讲,礼乐制度的精髓就在于...

体现孔子思想主张的句子极其内涵
1. 他们可以抵挡天上的太阳,但无法抵挡民族的光芒。——xxx 2. 有德者,必有言。3. 我不介意心里的墙接二连三地坍塌,我早已想不起最初是怎样一砖一瓦。4. 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孔子《论语》5. xxx其为人也,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止老知将之至云尔。 《论语》xxx 6. ...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的思想观点是什么~ -
廖度烟酸:[答案]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展了先秦时期的自然...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的思想 - 荀子的思想荀子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廖度烟酸: 荀子的主要思想:“天道自然”的思想、“天行有常”的思想、“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天人相分”的思想.1、“天行有常”的思想荀子以为,天不是神秘莫测、变...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的主要思想有哪些? -
廖度烟酸: 自然观 关于天人关系问题,荀子提出“明于天人之分”的辩证观点.主张不以主观意志代替客观职能 ,强调“天行有常”的规律性,反对背道而妄行的主观唯心论;另一方面,又强调“制天命而用之”的能动性,反对自然命定论.使自然无为...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的核心思想还有历史贡献是什么? -
廖度烟酸:[答案] 荀子是战国末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和成就卓著的思想家、文学家.荀子的思想以儒家为中心,并具有兼融百家的色彩.(1)荀子继承并发展早期儒学的“礼乐”思想,并吸纳了法家的法治思想.主张礼法并重、王霸兼行.(2)荀子发...

逊克县15193977702: 孔子、孟子、荀子政治思想的基本内容是什么?您对他们有什么看法? -
廖度烟酸:[答案]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1、关于仁仁的概念,孔子以前就有,春秋前期人们把尊亲敬长、爱及民众,忠于君主和仪文美德都称为仁.孔子继承了前人的观念,并且把它发展成为系统的仁说. 什么是仁?孔子...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其基本内涵是 -
廖度烟酸:[选项] A. 掌握自然的变化规律而利用它,造福人类 B. 人不能违背天意,“天”与“人”是感应的 C. 人与自然相互制约,平分秋色 D.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无法调和的

逊克县15193977702: 孔子,孟子,荀子的思想分别是什么 -
廖度烟酸:[答案] 孔子: 同孔子的仁说和礼说相联系,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荀子: 荀子的思想偏向经验以及人事方面,是从社会脉络方面出发,重...

逊克县15193977702: 关于荀子的简介(50字以内)及其观点的内容 -
廖度烟酸: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

逊克县15193977702: 荀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廖度烟酸: 荀子思想虽然与孔子、孟子思想都属于儒家思想范筹,但有其独特见解,自成一说.荀子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孔子、孟子在修身与治国方面提出的实践规范和原则,虽然都是很具体的,但同时又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成分.孔子竭力强调"克己"、"修身"、"为仁由己"等.而孟子则以"性善"为根据,认为只要不断扩充其"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求其放心",即可恢复人的"良知"、"良能",即可实现"仁政"理想. 与孔、孟相比,荀子的思想则具有更多的现实主义倾向.他在重视礼义道德教育的同时,也强调了政法制度的惩罚作用.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