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里面说说的守戒是守什么呢

作者&投稿:裴琪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受戒”、“持戒”和“守戒”分别是什么?~

1 戒学的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2 纯善无恶,就是戒。

3 戒律是律自己的:只管自己,不管旁人,以免造业。

4 我们持戒,我们修戒定慧,莫管别人!别人有没有持戒,与我们不相干。

5 佛法讲戒律。无论是学小乘或者是大乘,无论是哪一宗、哪一派,都要严格地持戒。

6 戒律是佛教的共同科目,而且是必修的科目。

7 佛法靠的是什么?戒律。戒律没有了,佛法就没有了。

8 戒,是佛的行为;教,是佛的语言;禅,是佛的心。

9 持戒能得禅定,禅定能开智慧。

10 戒律的作用是降伏烦恼。

11 因为我们天天造恶业,佛教我们持戒;持戒是修正恶业,改恶向善。

12 没有持戒,离苦得乐、破迷开悟的效果就得不到。

13 没有把十善业学好,受任何戒都是假的。

14 佛弟子一定要做到: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法律)。

15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教导我们:佛弟子第一桩事情就是“守法律”。

16 佛弟子一定要守礼、守法;决定不破坏任何国家地区的法律、礼节与规矩。

17 佛弟子平等对待任何宗教,跟任何族群都能和睦相处。

18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

19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所以持戒叫清凉,叫自在。

20 凡是利益众生的,可以开戒;凡是利益自己的,决定不可以开戒。

21 “遮”是禁止,决定不能够违犯。

22 懂得“开”“遮”,我们才会“持戒”。

23 应当“开”的时候不开,应当“遮”的时候不遮,都叫“犯戒”。

24 可见得“持戒”这两个字,谈何容易!死在戒条里面,不是持戒。

25 戒律是活活泼泼的,在日常生活当中,能够活活泼泼地应用,应用地非常圆满,自利利他,那才叫“持戒”。

26 别人对我们怎么看法,那是他的事情,与我们不相干;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地清净、言语正直、身心端正。

27 “戒”从五戒十善学起,要老老实实去做,一步一步往上提升,自然就会有成就。

28 《无量寿经》里,第三十三品至第三十七品这一段经文专讲戒律。

29 如果我们能依教奉行,就是很好的学戒。

30 念佛、念经是持戒,而且是圆圆满满的持戒!

31 戒律是自然的规律,是性德自然的流露。

32 你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戒律就圆圆满满的一个也不漏。

33 你平常持戒不容易持得圆满,哪里晓得一句阿弥陀佛,就把大小乘世出世间戒律统统都修了,一条没漏掉!

34 一心念佛,诸恶自止,即“持戒波罗密”!

35 “戒”是什么意思?防非止恶。

36 一部律藏的精神就是两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37 你一心念佛,诸恶自然是止,诸恶自然不作。

38 一心念佛,一心无二念,不但恶念没有,善念也没有。

39 恶念没有,小乘戒律圆满了;善念也没有,菩萨戒律圆满了,这就是持戒波罗蜜。

40 持戒,你这功夫到家,做到究竟圆满的地步,就称之为“波罗蜜”。

41 佛教我们持戒律,就是要舍那些不善的,一切不善的事舍掉,这是教初学用这种方法。

42 我们持戒可不能死在戒条之下;死在戒条之下,不但不能开智慧,你也不能得定。

43 心中本来无一物,哪里还有戒?如果还有一个不杀生,还有一个不偷盗,那你本性里头还有不杀生、不偷盗,那你还有二物,你就不是无一物了!

44 要晓得,清净心里头什么都没有,那完全是本性显露出来。

45 我们无始劫以来就迷失了本性,现在佛教给我们的方法,逐渐一步一步去恢复我们的本性。

46 从持戒开始,从持戒得定,从得定开智慧,开智慧显我们的真如本性。

47 到得定,就不要再持戒了,为什么?定共戒。

48 一个有定的人,他会不会犯戒?不可能的,所以叫定共戒,那就不必一条一条去持戒了。到证果,叫道共戒,决定不会犯戒!

有菩萨戒可以守持,菩萨戒和五戒的一大区别就是,菩萨戒不止对于行者的举止作出要求,对于他们的思想也有要求。
我们可以简单地观察自己的行为、语言,反向推导自己的心相续是否犯戒,比方说菩萨戒中的不邪淫戒,要求菩萨连淫欲的念头都不可以动,因此我们至少应该知道淫欲是什么:
若是听闻男女之事,有不好意思、心动,是淫欲,已经破戒。
若是自慰,破戒。
若是想行淫欲,破戒。

菩萨戒对于行者的思想进行要求有着极为重大的意义,因为佛陀指出,三业的果报,以心犯恶的果报最为恶劣,其次才是口业和身业,这个道理不要迷惑,因为有的人可能存在一种迷惑:
比方说,我们想杀一个人,和我已经杀了一个人,哪个罪重?大家可能以为是杀人行为罪业重,其实杀心的罪业更重,杀人的行为若是不具备杀心,比方说你走在路上,无意间踩死蚂蚁,这种罪业是比较轻的,比起心已经想杀、行为已经杀掉而言,是很轻的罪业,但是同样有果报,因此阿罗汉走路离地三尺恐伤虫蚁。
行为若是无意的、不是故意的,尚且可以原谅,但是仍然是有果报的,有的人可能认为自己想的东西反正没人知道,怎么想都可以,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证悟的圣者面前,乃至一般的鬼神面前,我们的心念就像我们的面相一般清楚地呈现在其心中,这属于“他心通”,一般人虽然不具备他心通,但是对于他人的恶意仍然具有一定的觉察力,所谓相由心生,他人的心意是可以透过他的言行举止透露的。当一个人发现对方是恶知恶见者,他可能会恐惧、会疏远、会不管不顾,如同我们愿意对爱自己的人好一般,我们也将远离乃至消灭自己的仇敌,也就是“所谓恶人,人皆恶之”,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若是有智慧,一定能够观察到。
若心邪恶而蒙受福报,将为人憎恨;
若心善良而蒙受灾厄,将为人悲悯;
善恶都有报,智者当观察深思!

好好念佛!南无阿弥陀佛!

佛教中的戒律,因身份不同,所守的戒也不同:
1.三皈依。(刚学佛的人,守这三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五戒。(学佛有基础后,到寺院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霪、不妄语、不饮酒)
3在家菩萨戒。(五戒居士进一步,可以到寺院受在家菩萨戒。有六条重戒,28条轻戒。此处不列举)
4沙弥戒。(出家人刚出家,受10条沙弥戒,此处不列举)
5比丘戒。(出家人进一步受比丘戒,共250条戒律,在此不列举)
6比丘尼戒(出家尼姑,进一步受比丘尼戒,共348条戒律,在此不列举)
……等等。

佛教里面收的守戒,我认为是克制自己不要做一些对他人,对祖国,对世界,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善念为主导。 戒律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三归五戒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是遮戒)

嗔 是发怒

佛教有五戒、八戒斋和十戒之分!【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八戒斋】 又叫做八斋戒、八关斋、八支斋,简称八戒。一、不杀生,不杀有生命的动物;二、不与取,不取他不与之物;三、不非梵行,不作男女之媾合;四、不虚诳语,不说不符事实的话;五、不饮酒,不饮一切的酒类;六、不涂饰鬘舞歌观听,不身涂香饰花鬘及观舞蹈听歌曲;七、不眠坐高广严丽床上,不坐卧于高广严丽的床上,八、不非时食,不食非时之食,亦即过午不食。离上述八种之非法为八戒,又因此八戒中之第八离非时食是斋法,故总名八戒斋。【十戒】 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著华鬘好香涂身、不歌舞观听、不坐高广大床上、不非时食、不捉钱金银宝物。

佛教守戒守的是‘心’,过程就不讲了,待得守的‘心花怒放’时就根本没有可守的了。
(心花怒放是佛教用词。不要会错意)

就是不放戒,色戒,淫戒,杀生戒,荤,盗,抢,酒,,,,


佛教里面说说的守戒是守什么呢?
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之心。戒就是防止作恶的,戒有很多种,比如五戒,八戒,具足戒,菩萨戒等。我们觉悟心本来就不会犯错,之所以犯错是因为妄想执著,所以守戒就是守自己觉悟心。

佛教里面说说的守戒是守什么呢
1.三皈依。(刚学佛的人,守这三条: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2.五戒。(学佛有基础后,到寺院受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霪、不妄语、不饮酒)3在家菩萨戒。(五戒居士进一步,可以到寺院受在家菩萨戒。有六条重戒,28条轻戒。此处不列举)4沙弥戒。(出家人刚出家,受10条沙弥戒,此处不...

守戒是什么意思是什么
佛教里面收的守戒,我认为是克制自己不要做一些对他人,对祖国,对世界,对自己不利的事情。以善念为主导。 戒律有很多,比如我们常听到的三归五戒中的五戒是 一不杀。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在家人受。则云邪淫。若出家人受。则云离非梵行缘。一切都断故)。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前四是性戒。后一...

什么是受戒什么是持戒什么是守戒
1、受戒:指佛教信徒出家为僧尼,在一定的仪式下接受戒律,受训戒;出自唐朝姚合的《赠卢沙弥小师》。2、持戒:遵行戒律;出自《百喻经·毗舍闍鬼喻》。3、守戒:按照戒律的规定去行持,戒律规定要做的就去做,戒律规定不要做的就不做。

谁能帮我解答佛教的俗家弟子“守戒,为佛教,菩萨服务,供养三宝”_百度知 ...
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沾酒,为了佛教发展一心归佛,供养佛,法,僧三宝,就是这样的,谢谢

佛教中戒是什么意思?
戒是立志舍去某种不良习惯或行为的决定,是供养自己、保护自己、福德自己的行为。在佛教中,戒是五戒、八戒等种种,主要是处罚那些破坏守戒者清净、证悟之行的恶业恶果;同时,也是利他之行,为社会减轻负面影响。佛法当中,正退出恶贯,收敛恶煞,才能真正入佛之门,换得得道境界。戒不仅限于人类,也...

修行为什么要守戒?
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吃,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健康利益使然。修行里也是一样,如果你要在修行里,想得到利益和成就,就必须遵守修行的戒律,才能有效的修行,不然就是徒然无功了。佛法里推荐的修行,戒,定,慧,就是以戒为修行之本,因为有了戒,才能产生定,在定中才会有真正的智慧生起。

“受戒”、“持戒”和“守戒”分别是什么?
\\x0d\\x0a\\x0d\\x0a13 没有把十善业学好,受任何戒都是假的。\\x0d\\x0a\\x0d\\x0a14 佛弟子一定要做到:不做国贼、不谤国主、不漏国税、不犯国制(法律)。\\x0d\\x0a\\x0d\\x0a15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教导我们:佛弟子第一桩事情就是“守法律”。\\x0d\\x0a\\x0d\\x0a16 ...

“受戒”、“持戒”和“守戒”分别是什么?
15 释迦牟尼佛在《梵网经》教导我们:佛弟子第一桩事情就是“守法律”。16 佛弟子一定要守礼、守法;决定不破坏任何国家地区的法律、礼节与规矩。17 佛弟子平等对待任何宗教,跟任何族群都能和睦相处。18 佛法是活活泼泼的,每一条戒都有“开遮持犯”。19 “开”是开缘,条条戒都有开缘的,...

居士不是要守五戒吗?守的是哪五戒?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 1,路上拣到东西,看看周围无人,就拿回家去,是否犯偷盗戒? 如果是真正的无主之物,取之不犯偷盗戒。但通常情况下,物品不会是真正的无主之物,...

泗水县18345953246: 信佛的人需要遵守哪些戒律 -
危饱盐酸: 这要因人而异.1,最起码的是三皈依后,必须遵守《三皈依戒》.这是最初级的佛教徒.2,再进一步是居士,需遵守3归5戒.3,再进一步是遵守8观斋戒.遵守《菩萨戒》(在家) , 4,再进一步就是出家,守《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出家).

泗水县18345953246: 信佛注意点什么 -
危饱盐酸: 信佛,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守戒.主要是五戒,即:不杀生、不饮酒、不偷盗、不邪淫(婚姻之外的性关系)、不妄语.佛教认为:只有守五戒,才能守住下世不失人身,而如果在此基础上行十善,就可以今生平安,来生转生天道.如果学佛修行,可以脱离六道,不再轮回.

泗水县18345953246: 佛教的戒律是什么? -
危饱盐酸: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这五戒,是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应遵守的.沙弥及沙弥尼应守的十戒是:不杀戒、不盗戒、不淫戒、不妄语戒、不饮酒戒、离高广大床戒、离花戒、离歌舞等戒、不蓄金银财宝戒、离非时食戒

泗水县18345953246: 菩萨戒.什么 -
危饱盐酸: 佛教一切的戒律都是以三皈五戒为根本:三皈就是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是皈向、依是依靠.但凡是信仰佛教,受了三皈依法,才算是一个真正皈依佛教的信徒,是佛门的三宝弟子.佛教的五戒,是在家优婆塞、优婆夷的受戒条.一、不...

泗水县18345953246: 佛教的戒律` -
危饱盐酸: 补充说明,是“杀、盗、淫、妄、酒、贪、嗔、痴、慢、疑” 要守戒不仅是从行动上,更要从心里上守住.而且戒不但有破戒还有开戒,下面我们以“妄”为例试着说一下! 不妄语是从心上真的不想妄语,但如果是为了其它众生的安乐那又另说了,比如从前有个人看见一只鹿被人追杀,这时鹿从他身边跑过,不一会儿猎人追过来问他鹿的去向,这时他撒了一个谎,指了一个别的方向.这件事一则可以救鹿的命,二来还能免了猎人的生的罪,一举两得,这个破戒就算是开戒! 呵,这只是我的一点个人见解,杀望对你有用!

泗水县18345953246: 持戒是什么 - ---
危饱盐酸: 持戒是六波罗密之一,释迦牟尼在涅槃前告诫弟子:以戒为师.就是要佛家弟子用神圣的戒律来规范行者的行、坐、住、卧.来达到走向彼岸的目的.“维摩诘经/佛国品”中提到:“持戒是菩萨净土.”清净的持戒,当下进入灵性的清净,能够...

泗水县18345953246: 依照什么遵守戒律 -
危饱盐酸: 南传上座部佛教认为,佛陀具有一切知智,只有佛陀才具备制定戒律的资格.由于佛陀的智慧是圆满的,因此必然制定的戒律也是圆满的.

泗水县18345953246: 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与要求? -
危饱盐酸:信仰佛教的居士的一些戒律有皈依三宝(佛法僧三宝)、奉持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修习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恶口、不两舌、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和八关斋戒(不杀生、不偷盗...

泗水县18345953246: 谁能帮我解答佛教的俗家弟子“守戒,为佛教,菩萨服务,供养三宝” -
危饱盐酸: 守五戒,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沾酒,为了佛教发展一心归佛,供养佛,法,僧三宝,就是这样的,谢谢

泗水县18345953246: 佛门都有什么戒条? -
危饱盐酸: 真实学佛的人,一定要心心念佛,坚持五戒,奉行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 、不绮语、不恶口、不贪、不嗔、不痴.),修习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并且根据自己的力量,随时随地多行善事.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