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作者&投稿:刘垄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

  1.分析课文第三、四部分,积累重点字词,翻译重点文句。

  2.学习课文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3.理解思想内容,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正确评价荆轲刺秦王的行为。

   【学习重难点】:

  目标2

   【学法指导】: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知识链接】:

  《战国策》的内容,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策士游说诸侯或进行谋议论辩时的政治主张和纵横捭阖、尔虞我诈的故事,也记述了一些义士豪侠不畏强bao、勇于斗争的行为。

  《战国策》的作者在记叙历史事件时,过分夸张渲染谋臣策士的作用,有时为了突出纵横游说之士在历史事件中的决定作用,甚至编造一些情节,不免违背历史的真实。

  《战国策》长于议论和叙事,文笔流畅,生动活泼,在我国散文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学习过程:

   一、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a持千金之资币( )物 b朝服() c假借( ) d郎中() e 左右( ) f 轲自知事不就() g 卒( )起不意 h秦王还( )柱而走 I 振( )怖大王之 j比( )诸侯之列 k唯() l陛( ) m顾( )笑武阳 n发( )图 o 自引( )而起 p荆轲废( ) q乃引()其匕首提( )秦王) r被()八创() s 生劫( )之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①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②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③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②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二、课堂小结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四、学习反五、当堂测验

  1. 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有( )

  A. 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

  B. 秦王还柱而走。

  C.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D.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E. 偏袒扼腕而进。

  F. 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G. 秦王必说见臣。

  2. 从下列各句中找出古今异义的词语,并分别写出其古今的不同意义。

  A. 仰天太息流涕 B. 持千金之资币物

  C. 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D. 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① 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② 又前而为歌曰

  ③ 乃朝服,设九宾 ④ 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⑤ 使使以闻大王 ⑥ 箕踞以骂曰

  ⑦ 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 ⑧ 皆白衣冠以送之

  A. ①②③ B. ④⑤⑦ C. ②③⑧ D. ①⑥⑧

  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愿大王少假借之 ( ) ②.自引而起,绝袖 ( )

  ③.秦王还柱而走 ( ) ④.而卒惶急无以击轲 ( )

  5. 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并指出其用法。

  ①.秦武阳奉地图函,以次进 ( ) ②.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 )

  ③.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 ) ④.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 )

  五 、拓展延伸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

  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

  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

  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

  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

  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

  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

  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

  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荆轲刺秦王》导学案(二)参考答案

  一 、研读第三、四部分,完成下列问题

  1. 解释加点词语

  【自我校对】

  A礼品 b穿上朝服 c宽容,原谅 d宫廷的侍卫 e皇帝周围的侍卫人员

  f成功 g通“猝”,突然h通“环”,绕 i通“震”,惧怕

  j并,列 K希望 l殿前的台阶 m回头看 n打开 o身子向上起了

  p倒下 q举起 r受∕伤 s强迫,威逼(其订立盟约)

  2.翻译重点句子(学法知道:注意重点字词的落实,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

  【自我校对】

  ①愿意全国上下都做秦国的臣民,排在诸侯的行列里(意为:燕国愿意同别的诸侯一起尊秦王为天子)像秦国的郡县那样贡纳赋税,守住祖先的宗庙。

  ②于是穿了上朝的衣服,安排下隆重的九宾大礼仪式,在咸阳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③事情之所以没有成功,是想活生生地劫持你,一定要得到约契来回报燕太子啊!

  3.文段分析,思考

  ①用四个小标题概括高潮部分“廷刺秦王”的情节。

  【参考答案】情节概括为:厚遗蒙嘉——顾笑武阳——图穷匕见——倚柱笑骂

  ② 怎样认识荆轲和荆轲刺秦王这一行为?

  【参考答案】:

  荆轲具有侠义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但还是毅然前往,直至事情败却仍然“倚柱而笑,箕踞以骂”。荆轲刺秦王这件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也是为了报太子丹的知遇之恩才毅然前往的。荆轲之所以值得肯定,并不在于太子丹报私怨,而在于他站在斗争的最前列,反对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

  千百年来,受压迫的人们只所以敬仰荆轲,也正是基于他那种同情弱小和反抗强bao的侠义精神。当然这当中也流露出“士为知己者死”的因素,这既是荆轲本身的局限,也是作者的局限。从荆轲刺秦王的做法来看,这种个人的恐怖手段是不可取的,企图凭借个人的拼杀来改变历史进程更是不可能的,这些都反映了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

  二、课堂小结

  文章以洗练而又生动的文字,通过“私见樊於期”、“易水送别”、“秦廷行刺”等情节,塑造了荆轲这位敢于扶危济困、助弱御强、有勇有谋、视死如归的古代侠士形象。荆轲刺秦王并不能真正挽救燕国的危亡。荆轲千百年来被受压迫的`人们敬仰的原因,在于他站在了斗争的最前列,去反对秦国对山东六国的进攻和挽救燕国的危亡,本文揭示了弱小燕国和强大秦国之间的尖锐矛盾和激烈斗争,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战国时期秦燕之间的兼并与反兼并的斗争。

  三、写法借鉴

  本文在写作上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表情、神态,在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1.太子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愿足下更虑之。”一句话,太子丹仁慈之心可见。

  2.荆轲与樊於期的一席对话,荆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告之以谋,大智大智勇;樊於期,痛于骨髓,切齿拊心,复仇之心,溢于言表。樊於期的“仰天太息流涕”的神态,“偏袒扼腕”,“自刎”的动作,使他的语言形象化了。

  3.“荆轲有所待,欲与俱,其人居远未来,而为留待。”似乎“万事俱备”了,但荆轲迟迟不动,不动也是一种行为。太子迟之,荆轲叱之,但均未名其妙处。直到“至陛下”,“秦无阳色变振恐”,方才省悟到荆轲为何“留待”。这就是通过行为来变现荆轲的性格。

  4.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震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色变振恐”的神色,写出秦武阳的年幼胆怯;“群臣怪之”的神态,说明荆轲一行形迹可疑。荆轲一“顾”一“笑”,一“谢”,竟然化险为夷。

  5.秦王“还柱走”的狼狈,以剑击荆轲的残酷,以行动说明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的暴君。

  6.荆轲被断左股,仍“引其匕首提秦王”;虽然身“被八创”,“知事不就”,还“倚柱而笑,箕踞以骂”,通过荆轲的行动、语言,塑造出了一个了不起的英雄。

  秦强燕弱,矛盾尖锐,斗争复杂。作者把人物放在这一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自身的活动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五、当堂测验

  1. C、E 析:A. 反→返;B. 还→环;D. 振→震;F. 卒→猝;G. 说→悦

  2. A. 涕: B. 币: C. 穷困: D. 提:

  3. C 析:皆为名词做动词

  4. ①稍微 ②断 ③跑 ④没有用来……的办法

  析:积累重点文言词语

  5. ①以:按照,做介词 ②之:他,做代词;于:在,做介词

  ③因:于是,做连词;之:的,做助词 ④其:他们的,做代词

  析:积累重点虚词的释义,并能举一返三。

   六、当堂检测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轲的评价是怎样的,和《荆轲刺秦王》相比有何不同。

  咏荆轲

  柳宗元

  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 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 朔风动易水,挥爵前长驱。函首致宿怨,献田开版图。炯然耀电光,掌握罔正夫。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长虹吐白日,仓卒反受诛。按剑赫凭怒,风雷助号呼。慈父断子首,狂走无容躯。夷城芟七族,台观皆焚污。始期忧患弭,卒动灾祸枢。秦皇本诈力,事与桓公殊。奈何效曹子,实谓勇且愚。世传故多谬,太史征无且。

  咏荆轲

  陶渊明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

   【参考答案】:

  柳宗元诗歌的观点:

  唐朝著名诗人柳宗元观念比较新,他明确指出荆轲乃是一个并不高明的刺客。柳宗元在他的《咏荆轲》诗中写道:“燕秦不两立,太子已为虞。千金奉短计,匕首荆卿趋。穷年徇所欲,兵势且见屠。微言激幽愤,怒目辞燕都。……造端何其锐,临事竟趑趄。”诗中明确指出刺秦乃是一种“短计”,毫无可取之处;为了收买刺客,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最后却并不一定能够成功。他这样说是有充足的根据的,按照《史记·刺客列传》的记载以及历史小说《燕太子》的描写,燕太子丹为收买荆轲下的本钱非常大,而最后以失败告终。“勇且愚”,这个结论下得好。

  陶渊明诗歌的观点:

  像柳宗元这样否定荆轲的诗歌不是太多,一般总是肯定这位刺客,以表达诗人对暴政的抗议,例如陶渊明的《咏荆轲》就是如此。陶渊明诗大约作于晋宋易代之后。诗人以极大的热情歌咏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在对奇功不建的惋惜中,将自己对黑暗政治的愤慨之情,赫然托出。诗歌按照事件的经过,描写了出京、饮饯、登程、搏击几个场面,尤其着力于人物动作的刻画,塑造了一个大义凛然的除暴英雄形象。写得笔墨淋漓,慷慨悲壮,在以平淡著称的陶诗中另具特色。

  总结:柳诗与陶诗可谓言各有当,各说各的话,各有各的心理,同时也就各有各的妙处。但是比较起来,柳诗与今天的见解更靠近些。





《荆轲刺秦王》导学案及答案
1.对荆轲的评价历来见仁见智,苏洵在《六国论》中认为荆轲的行为“始速祸焉”,朱熹认为荆轲是“匹夫之勇”;也有很多人对他表示称赞,比如,左思的《咏荆轲》称颂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论”,“贱者虽字贱,重之若千钧”,陶渊明说他“其人虽已没,千载有馀情”。下面我们来读一读柳宗元和陶渊明的诗,看看他们对荆...

高一语文《荆轲刺秦王》导学案
燕太子丹访得荆轲,即尊为上卿,然后派他到秦国行刺,其目的是要荆轲“劫秦王,使悉返诸侯侵地”,如不成,使“因而刺杀之”。荆轲具有义侠的性格,又受太子丹的厚遇重任,明知身入不测之秦是极其危险的事,还是毅然前往,当事败后,荆轲身被八创却“倚柱而笑,箕踞以骂”壮烈而死.荆轲刺秦王失败之后,秦大举攻燕,于...

古今言殊之文言实词词义推断
②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 ,将奈何? 《荆轲刺秦王》 ⑵用“ 糸 ”作偏旁的字与“丝织品、绳索”有关 例句: ①一曲红绡不知数 《琵琶行》 ②自缢于庭树 《孔雀东南飞》 ③夜缒而出,见秦伯 《烛之武退秦师》 【补充】部分偏旁与字义的关系:钅(古代主要指金属)、木、氵、火、土——与五行有关...

荆轲刺秦王中写①秦武阳的表现有什么作用?②文章是怎样描写廷刺秦王的...
2.神态动作描写:着重分析 " 廷刺秦王 " 部分有关描写荆轲神态动作的内容,以展示荆轲的英雄本色。 3.人物间的对比反衬描写:秦武阳 " 色变振恐 " ,反衬了荆轲镇定自若;秦王惶急、群臣惊愕、左右惊呼等,反衬了荆轲的英雄虎胆、威慑朝廷。慷慨激烈悲壮的场面描写是《荆轲刺秦王》的显著特色。全文可...

如何构建文言文高效课堂 刘洁茹
但文言文的断句必须建立在正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例如《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句子“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正确的划分是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如果不懂“军”是“驻军”的意思而不是“军队”的话,往往容易断句为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再如《荆轲刺秦王》中“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卷答案
辕缸加味: 一、通假字 1.秦王必说见臣 说,通“悦”,yuè,高兴. 2.日以尽矣 以,通“已”,已经. 3.今日往而不反者 反,通“返”. 4.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 5.荆轲奉樊於期头函 奉,通“捧”,捧着. 6.图穷而匕首见 见,通“现”,出现. 7.秦王还柱...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的答案1背诵易水诀别片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2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现... -
辕缸加味:[答案]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课后练习的答案 -
辕缸加味: 二、背诵易水诀别一段,并说说这段描写烘托了怎样的气氛,其中的音乐描写有什么作用.参考答案: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 - 《荆轲刺秦王》中描写荆轲的相关语言并分析表现了荆轲怎样的性格特?
辕缸加味: 你好,(1)通过语言、神态、表情描写,栩栩如生地刻画人物形象.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知事不就,倚拄而笑,箕踞以骂”,读之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答案 -
辕缸加味: 《荆轲刺秦王》知识点梳理答案(2007-9-19)一.找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反通返,回来. 2.还通环,环绕. 3.说通悦,高兴. 4.振通震,恐惧. 5.卒通猝,突然.二. 给下列加线字注音.(略)三. 解释下列词在文中的含义.(参考...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课后第四题答案?荆轲刺秦王课后第四题答案
辕缸加味: 这段描写,烘托了一种慷慨悲壮的气氛.如“白衣冠”“士皆垂泪涕泣”“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风萧萧兮易水寒”等都是渲染凄凉悲怆的氛围和同仇敌忾的气势.其中音乐描写表现荆轲的思想感情,也是渲染悲壮气氛.

新青区15685291016: 必修一课文《荆轲刺秦王》里面荆轲是怎样的人,,要完整答案 -
辕缸加味: 荆轲擅长辞令,一席话以诚感人,终使樊将军甘心自刎献首,果断坚决,见太子丹“不忍”,便“私见樊於期”以促成其事:工于心计,正确判断行刺秦王的关键在于取信秦王.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课后习题 -
辕缸加味: 1.E 2.A 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B.【币】 古义:礼品;如:持千金之资币物 今义:货币) 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于困境.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D.【提】 古义:投击,如: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今义:垂手拿着 3.B

新青区15685291016: 荆轲刺秦王课后习题
辕缸加味: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涕:现:鼻涕,古;眼泪 2.持千金之资币物 币:现指现金;古指财物 3.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穷困: 4.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偏袒: 5.诸郎中执兵 郎中:现指医生;古指官职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提:现指垂手拿着;古指把人带出 二.对于荆轲其人其事,历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认为荆轲那种舍生忘死,扶弱济困,反抗强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认为荆轲用行刺手段来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举动不足取.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