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作者&投稿:岑叛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 政治经济背景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封建军阀割据混战的时期。这时期豪族在经济上占有大量的土地,在政治上处于统治的地位。豪门士族为了保证他们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特权,创立了九品中正选举制(见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根据门第选拔士子做官,以致贤愚不分,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现象。

影响
玄学兴盛

这时期的支配思想是玄学。魏晋玄学是杂糅道、儒的唯心主义哲学,是士族腐朽生活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同时,才性论也是魏晋之际的中心议题。这种才能与德性(识见)相互关系的争论,既反映了当时两大政治派系的斗争和“才”可以使人走向悲剧的现实;也是以玄学论辩为形式的教育方面的重要论题。

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产生了与儒家相对立的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如嵇康反对儒家的礼乐名教,他在《难自然好学论》中认为,礼乐从各方面对人限制干涉,是违反自然的。他把六经、仁义等等都当作污秽朽腐的东西,要一概丢掉。

儒道佛相争相融

与玄学家相反,儒家重视教育的作用。傅玄认为人性是极活动的,容易受教育。葛洪在他的基本属于儒家思想的外篇中也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努力的必要,他说:“才性有优劣,思理有修短”,但成功还在于自身的努力。

总之,这时期学术思想自由,儒、道、佛三者互相斗争又互相吸取,天文、数学、医药在私学中广为传授,学术与文化都有一定的发展。教育的发展也起了继汉开唐的作用。

这一时期玄学清谈的风气和自然放任的教育思潮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长期的动乱影响了学校的正常秩序。九品中正制使士族有了做官特权不再需要认真读书;然而皇室需要利用学校来培养官吏。因此这时期的教育 特点是中央官学衰微,呈现出时兴时废状态。

创立国子学
西晋创设国子学 西晋以前魏国曾立过太学。魏文帝于黄初五年 (224)正式于洛阳恢复太学。学制仍沿用汉代旧制,但略有不同。由于三国纷争,太学生多半是为了逃避兵役,学业水平较低,百人应试能通过的不过十人。

西晋创立国子学是在晋武帝咸宁四年 (278),并设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教授学生。惠帝元康三年(293) 明确规定官至五品以上子弟许入国子学,而太学则成为六品以下子弟求学之所。这是九品中正制实行后,士族享有政治特权在教育上的反映。它是中国于太学之外另立国子学之始,也是后世国子监的开端。这种国子学与太学的分立,直接影响着南北朝和隋唐的教育制度。

宋代于文帝元嘉十九年 (442)正式恢复国子学,下诏书命令广训胄子。元嘉二十三年 (446)文帝亲临国学,策问学生,并给予他们和教授以奖励。齐朝建立后,武帝永明三年(485)也曾下诏立学,创建堂宇,置学生200人。不过齐立国23年,其间曾两次废学。梁武帝比较注意文教事业,于天监七年 (508)下诏兴国子学。

经学兴盛
天监八年诏书要求凡坚持学习能通一经的,经过策试可量才录用,即使寒门也不见弃。讲诵经学的风气曾盛极一时,陈文帝天嘉元年(560)嘉德殿学士沈不害上书请兴学校,选公卿子弟入学,使助教、博士朝夕讲经,文帝很表赞成,下诏书根据他的建议施行。

魏晋经学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影响 东晋元帝即位,于建武元年 (317)设立了太学。这期间魏晋经学的发展对教育有一定的影响。古文经学之得以立于学官是在魏初,而东汉的十四博士都是今文经学。自董卓之乱,博士流散,到魏初重新立太学时,博士所传授课试的已不是汉末的今文经学而已被古文经学所取代。这一时期的经学虽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政治上仍有它的重要作用,学校的教学内容也主要还是经学。这个时期经学的特点是由汉代的注重章句训诂变为注重义理,从两汉师法家法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而称为“魏晋经学”。实质上这已是儒、佛、道混合的经学。流传至今的重要经书,其中魏晋人注的占了一半。他们注经的特点是广采众说,自出新意,其成就超过了汉代经师。官学和私学的教育内容也有了变化。南朝儒生开始有讲疏、义疏之学。口头讲经的记录称为讲疏或讲义,义疏是阐发经义比经注更详尽的著作。义疏之学是受了佛教讲经的影响。

学校萌芽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专科学校的萌芽 南朝兴建太学较有起色是在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的时候。这时征庐山处士雷次宗到京师开儒学馆于北郊鸡笼山,第二年又命令何尚之立“玄素学”,何承天立“史学”,谢元立“文学”。共为四个学馆。各聚门徒授业。史称“江左风俗,于斯为美”。就是说这时玄学、史学、文学、儒学四科并立。这些学校存在的时间虽不长,但这种分科的教授制度是后代分科大学的开端。

齐武帝永明九年 (491),廷尉孔稚珪上书要求国学设置律学助教,仿照五经办法,学法律的国子生经过策试,优秀的可提拔为执法的官职。他的建议虽被采纳但并未实行。正式设置律学专门学校是在梁武帝天监四年(505) ,“初置胄子律博士”。

北魏在中央官学中设有律学和算学,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此外,医学也设有太医博士及助教。所有这些对于隋唐专科学校的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

建立
北魏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魏的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朝学校比南朝发达。孝文和宣武是北魏教育最发达的时期。此时学校制度方面更求完备,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小学并立,又开皇亲之学。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励行汉化。太和十七年 (493)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以后更加速了汉化措施,如下令禁穿胡服、改用汉语、改汉姓为元氏,并与汉族通婚。这些措施促进了教育的发展,在民族融合中起了积极作用。

在地方普遍建立郡国学校制度是北魏所首创。其方法是:每郡设乡学 1所,博士2人、助教2人、学生60人。并规定博士要博通经典,道德高尚,年40以上者。而学生则要“先尽高门,次及中第”。在西汉已有郡国学校,平帝时曾命令郡国普遍设立学官,但郡国学制的建立则是创始于北魏。

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衰颓,地方私学转而呈现繁荣的局面。同时大学者、博士难于在太学讲论,转而趋向于豪族的家学。继两汉之后,在私人教育中,儒学仍占着重要地位。名儒聚徒讲学是私学的重要方面。学生人数上百人或几千人者屡见不鲜。在南朝影响比较大的如齐国刘,以儒学冠于当时。著名神灭论者范缜就是他的学生。梁武帝天监四年 (505)所开的五个学馆,是私学高度发展的典型。当时以潮州的严植之学馆最为有名。他每次讲课五馆学生都来,听众千余人。北朝传经儒者多于南方。大儒能开宗派的首推徐遵明,北朝的大儒多是他的弟子。

教育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
玄学清谈和私人讲学的结合是这一时期的特点。玄学家和经学家一样教授门徒,弟子也常有数百人。并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法。如陇西人王嘉不和世人交游,凿崖穴居,弟子受业者数百人,也都穴处。泰山张忠的教育以形不以言,弟子来受教育主要观看他修养导气的形态功夫,而不讲授课业。这是道教方术在教育上的反映。

儒学、玄学、佛学、道教的结合是南朝私人讲学的特色。不少学者既信奉道教而又通玄儒之学。如陈代徐孝克既谈玄理又通五经,他每日早训佛经,晚讲《礼》、《传》,道俗受业者数百人。讲学的形式受到佛教和玄学清谈的影响,梁时盛行登讲座讲经,听讲人数有时多到千余人。梁陈讲学有时在宫殿,有时就在寺院。据记载,陈后主到开善寺,从臣们坐在佛寺西南的松树下听儒学大师张讥讲学。

科技教育也是当时私学的重要内容。如教授天文学、算学、医学、药物学,教学方法也有改进。南朝王微深入研究本草,常带两三门生去采摘草药,并亲自尝试以验证《本草》之可信。这在当时是一种很好的医学教育形式。

在私人教育中,继汉代之后,妇女也授徒。比较显著的如韦逞的母亲宋氏继承家学《周官》音义,在战乱中教学不辍。后来韦逞担任苻坚的太常官时,在宋氏家立讲堂,教授生徒 120人,宋氏隔绛纱幔而教学,号宣文君。更引人注目的是,在南朝已有妇女被任为博士。如吴郡(今江苏苏州)韩蔺英擅长文辞,宋武帝时献《中兴赋》,受赏入宫,齐武帝时以她为博士,教六宫书学,当时人们尊称她为“韩公”。

这一时期宗族和家庭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刘殷的家庭教育,他共有七子,五子各授一经,另二子授予《太史公》和《汉书》,一家之内,经史并举。北魏宗室多设家馆请大学者、博士教授。如北齐杨愔一门昆季就学者30余人,当时家馆的规模可见一斑。据《北齐书·方伎传》记载:大数学家信都芳被齐高祖请为馆客,可见科技也是当时家馆的教育内容。

两晋文化艺术的发展也是和当时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书法自东汉以来成为最重要的艺术。东晋王羲之集书法之大成,被称为书圣。他的儿子王献之,称为小圣。次子王凝之也工草隶。这是家庭教育的结果。当时家传也是中国古代科技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大科学家祖冲之一家都长于历算天文。徐文伯世传医学,他的曾祖熙曾得到古代名医《扁鹊镜经》真传,祖父秋夫精针炙,父道度为人治病,医术高超;徐文伯则是治肠结石的专家。

这一时期有才识的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也有一定的影响。如南齐博学有文才的王融少时是由母亲谢惠宣女直接教授成才的。《元嘉历》的创造者何承天,幼年丧父,也是由母亲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后成才的。

这一时期童蒙读物有所发展。范岫著《字训》,王褒所写的《幼训》,已具有童蒙课本的性质。梁武帝时周兴嗣所撰的《千字文》,后在唐盛行,经宋、元、明、清均被列为蒙学所通用的课本之一。在公元5世纪初,中国的蒙学课本已具有这样的水平,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是罕见的。颜之推所著《颜氏家训》20篇,更是当时家庭教育思想的重要代表作。(见彩图)


魏晋南北朝的教育制度
北魏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北魏的汉化教育和郡国学校制度的建立 北朝学校比南朝发达。孝文和宣武是北魏教育最发达的时期。此时学校制度方面更求完备,太学、国子学和四门小学并立,又开皇亲之学。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励行汉化。太和十七年 (493)由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以后更加速了汉化措施,如下令禁穿胡服、...

370年的魏晋南北朝流行什么教育?官学基本废止,私学大行其道是真的...
魏晋时期的儒学日渐衰微,佛教、玄学以及史学、书学、文学等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学制体系也发生了变革

中国古代教育的制度
元代有蒙古国小学,回回国小学,教授蒙文、阿拉伯和波斯文学。元代书院始设“山长”明清教育制度相近,中央有国子监,学生称贡生、监生 明代国子监分南北两监(北京和南京),有日、朝等国学生 清代正式形成五贡——副贡、拔贡、优贡、岁贡、恩贡 明清府和州县设孔庙和学官(学校),府学教官称教授,县...

魏晋南北朝教育制度有什么新变化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开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发展上也是如此。虽然社会动荡给教育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但是由于 大一统 的局面被打破,儒学独尊的地位受到冲击,思想的大解放,也使教育的发展呈现了新的格局。在学校教育上,新的学校教育制度在出现,分科教育和专...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教政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政治的多元化、汉代经学思想的衰颓、玄学和佛教思想的冲击,教育已不再是儒家的特权,玄学和佛教开始进入教育这一儒家的世袭领地。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438年),宋文帝在京师兴设四学馆,即儒学馆、文学馆、史学馆和玄学馆。主持儒学馆的是名僧慧远的学生———雷次宗。主持玄学...

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历史地位如何?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制度上的发展也是如此。但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时,常常用“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来评价。其实,它是中国古代史上教育制度趋向多样化、细致化的发展时期:就官学制度而言,它酝酿、产生了多种类型...

总结我国古代各朝代的文教政策,有什么共同点
6、魏晋南北朝:没有统一的文教政策,各学术自由发展,私学更加兴盛。设国子学,设分科大学,分科办学冲破了汉以来儒家学说垄断太学课程的局面,对隋唐的分科教育很有影响。7、隋唐时期:科举实行,儒、佛并立,兼尊道教的政策。建立中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学校等级性设置进一步明确。8、宋代...

为什么古代寒门难出贵子?和哪些制度有关系?
其实,在教育上来说,魏晋南北朝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史上教育制度趋向多样化,细致化的发展时期。 就官学制度来说,它酝酿、产生了多种类型的学校,中央大学将汉代一学之制改变,实行双轨教育制度;在此之前,还设置庙学制度:并首设书、算、律三种单科大学;开玄、史、文、阴阳的正式官学之先河等等。这些不仅仅是学校教育...

夏商到元朝的文教政策?
魏晋南北朝: 这个时期的文化发展较为缓慢,因为战乱不断,导致学习教育水平下降。隋朝和唐朝:两朝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隋朝将教育制度改革成明确的科举制度,并将孔子的儒学确定为官方的教科书之一;唐朝推行了科举制度,大力推广诗歌、书法和绘画等文化艺术。宋朝:宋朝提倡文化,创立了多所书院和学监,...

材料分析阅读下述材料,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颜 ...
材料分析阅读下述材料,谈谈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颜之推的相关教育主张: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制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凭借门第来选拔人才,但是很多豪门贵族子弟多不学无无术,学业荒废,弄虚作假,没有什么真才实学。颜之推主张不分出身,耕读持家,主张学习儒家经典著作,立德树人,好好读书,...

资中县14716207554: 概括并举例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学制度方面出现的新变化 -
籍严左福:[答案] 楼上的错了,你说得是官员选拔制度,官学,应该是教育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是汉代开创的举荐制,典型的是举孝廉.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没什么变化.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整个...

资中县14716207554: 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1政治上的意义 2思想上的意义 3文化教育上的意义 4社会风气的意义~回答以上4个意义 , -
籍严左福:[答案] 科举教育--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特点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原始社会大多由长者通过实际活动身教与口耳相传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已有“图书文字”和“象形文字”了.有了文字自然会有专门传授和学习的教育制度机构,当时称为“成均”,这就是...

资中县14716207554: 魏晋南北朝教育的历史地位如何? -
籍严左福: 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上承秦汉文明,下启隋唐文化之先河,在教育制度上的发展也是如此.但长久以来,人们在论及这一时期的教育制度时,常常用“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来评价.其实,它是中国古代史上教育制度趋...

资中县14716207554: 我国古代私学最早兴盛于什么时代? -
籍严左福:[答案] 春秋时期 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那时统一的奴隶制国家西周日趋衰落,礼崩乐坏.由“学在... 春秋战国之后,历代私学教育内容体现着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主流:东汉出现综合"古"、"今"的趋势;魏晋南北朝儒道...

资中县14716207554: 魏晋时期实行过所制度的目的是 -
籍严左福: 楼上的错了,你说得是官员选拔制度,官学,应该是教育制度.九品中正制是曹魏时才开始的,在这之前是汉代开创的举荐制,典型的是举孝廉.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员选拔制度没什么变化.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一直沿用到清朝.整个封建社会时期自汉代以来,官方教育制度基本没变化:地方县(州)学,中央太学,只是叫法不一.如太学是汉代的称呼,明朝称翰林院,清朝称国子监等.

资中县14716207554: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的阅读答案 -
籍严左福:[答案] 汉魏六朝的家教特点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中国古代社会就开始它漫长的封建社会发展史.秦王朝的国运不长,而且秦王朝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教政策,所以在家庭教育方面没有什么建树.但是,随着汉王朝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持久...

资中县14716207554: 汉代的教育制度于春秋战国时期相比有何变化 -
籍严左福: 中国教育制度发展史表明:中国的教育制度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波浪式发展过程.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形成“天子失官,学在四夷”的局面.但这些变化遭到了嬴秦执政时期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

资中县14716207554: 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选士制度对教育有何影响 -
籍严左福: 二、“九品中正”选士制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频繁,社会动荡,士人流徙迁移,致使汉“乡举里选”为主的察举制度难以实行.此时地方豪强势力强大,统治者不得不依靠...

资中县14716207554: 魏晋南北朝的考试制度 -
籍严左福: 科举制度是隋朝的隋炀帝发明的,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还没有考试制度.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