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诗歌鉴赏题目

作者&投稿:侯古 (若有异议请与网页底部的电邮联系)
诗歌鉴赏题~

这一类题目一般都比较玄乎,要全对那就是要人品大爆发,通常拿个一半的分数就可以,拿四分三就很不错了。

所谓诗歌形象,通常理解就是诗中对景物人等的描写。这些现实的东西被作者通过描写、形容、修辞等的艺术手法的处理,就称之为意象。一定的意象通常会蕴含一定的情感,如月代表思乡,杜鹃代表伤感等(这要通过平时的积累掌握了)。意象通过组织,升华,统一地表达这种一定得情感,我们就可以把这种情感称为意境。这就是这类题目中最难以把握的一环了,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想象力(而且在考试中这种想象还必须与答案一致,很恶心的说)。
典故,这没什么好说的,必须多读,多了解,通常艰深的典故会在题目中以注释的形式给出,方便答题。但有些简单的就必须自己记住,如杜鹃(杜鹃啼血),神女(巫山神女),桃花(桃花源)等典故,算是文学常识了吧。
生平经历,也没什么好说,了解几个重要的诗人好了,如李白,杜甫等,特别是那些经历过盛世衰落甚至是改朝换代的,经常写一些感叹国运衰微的诗。稍微了解就好。

表达技巧:
对比:什么哀与乐的对比,从前现在的对比,甚至是描写中颜色形状的对比,不一而足,都很容易看懂。
寓情于景: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感情,回到刚才关于意象和意境的问题上理解就好。几乎是万能的技巧(你回想一下你所知道的诗,有多少是没有景物描写的?)具体不多说了。
衬托:感觉与对比手法有点像,不过对比的程度没那么强烈。我自己感觉烘托在答案里出现的频率比对比多,所以,不肯定的时候写衬托比较好。烘托分正面烘托,侧面烘托,不铺开说了。
象征:用一种物象表达一种精神品质。如用芳草表达高尚品质(《离骚》中这种手法用得很频繁)。但普遍来说,在考试中出现的频率很低。少答为妙。
托物言志:与寓情于景摆一道了解吧。通过状物描写抒发志向感情。有时会运用到拟人手法。
借古讽今:这通常是诗人到了某些历史古迹,想到从前和现在的巨大差别所写的诗。经常借助典故,有些典故需要了解。
虚实相生:又称虚实结合。说俗了就是在同一首诗里,既有对现实的,眼前的景物的描写,又有脑海中想象的东西的描写。

还有其他技巧,如比兴,比喻(超常用),白描等。

做这类题,先了解全诗的意思,再品味意象和诗眼,最后通过想象了解意象。当然这只是一般过程,具体的必须联系实际题目。如果实在是对诗的意思一知半解的,就把诗中的描写用你自己的话复述一次,有时候可以“偷”写分数回来。

我今天有空,说了这么多,没功劳有苦劳啊(我没有用过复制粘贴哦,打字我也不容易啊)。如果有用就加点分吧。

诗歌鉴赏技巧
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修辞方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文艺表现方法)、篇章结构。
题目类型:这首诗歌采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变体:这首诗歌运用了怎样的艺术手法(技巧)?诗人是怎样来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或就某一方面提具体问题。
答题要领:分析表达技巧,就是分析诗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首先要区分鉴赏要求,即试卷设题是要我们从修辞角度,还是表现手法角度,还是篇章结构,还是兼而有之。
(1)必须准确的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其次才是对相关表达技巧的具体的鉴赏。
(2)结合相关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3)说说作者采取这种手法的原因。 再次,解释
(4)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传达怎样的旨趣。运用该手法的好处。在鉴赏过程中的语言表述必须是将诗歌的意境解释和形式技巧的鉴赏结合在一起的流畅优美的赏析。
解题格式:
赏析修辞方法: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常见错误:解答这类提问时,常犯的一个错误是对诗歌某个局部的修辞手法进行阐述。这是不对的。但在阐述具体某句诗时,可以谈及修辞手法的运用。
例1、阅读[唐]王勃《蜀中九日登高》,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①从北地来?
[注]①那:奈何,为什么。
【解答指导】 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或表达技巧,一般从这几方面入手,看语言有没有特点(浅易,通俗;典雅、庄重;悲壮、豪迈;清新,质朴;委婉、生动;讽刺、诙谐等)。看有没有用修辞。看有没有用特别的表达手法,看结构上有无特点。头脑中有了这几方面的轮廓,就可以逐一对照诗句加以审视。从语言上看,出现了口语“那”,这首诗采用近似日常口语的形式,显得浅近亲切。从修辞上看,三四句采用对比,尾句还运用反问。从表达手法上看,第三句直抒胸臆、第四句却委婉别致。经过这样的分析筛选,就可基本把握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了,解答起来也就有路子,有话说了。解答时先说什么,再说什么,一定要做到思路清晰、层次清楚。如思路不是很清,最好采用分点法,依次说。还要结合诗句来分析,这样才显得有根有据。
【答参考答案】这首诗在语言上运用了日常口语,如“他席他乡”“那从”等,显得浅近亲切。手法上三句“人情已厌南中苦”直抒胸中之苦,独在南方思念亲人不得北归,而第四句则采用反问“鸿雁那从北地来?”,与前一句形成强烈的对比,看似“无理之问”,却使诗人的思亲感情显得特别真切动人。
例2、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注】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楼兰:西汉时楼兰的一个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
问:谈谈本诗表达技巧上的妙处。(4分)
答:额联用典,也使用了反衬手法。“笛中闻折柳”,听到有人吹起了曲子“折杨柳”,自然引人想起家乡的春色和亲人,但眼前春色全无,亲人遥遥不能相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将士积极参战,英勇杀敌。额联言简意赅,对表现战士们对国的忠勇,起了有力的衬托作用。(要切合原诗,有观点、有分析。)


1、修辞方法:
比喻――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有突出事物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更加生动感人。
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设问――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反问――用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用来加强语气,表达强烈感情。
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对偶――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更鲜明地表达事物的作用。
用典――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法,能够起到含蓄、洗练、委婉和联想翩翩等作用。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给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古诗词中的用典有以下几种情形:①点化前人语句②引用神话故事③运用历史故事。
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互文――“互文”即古代诗文的相邻句子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的意思,是古汉语中一种特殊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A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这样可以从已知词义来推知另一未知词义。B是出于字数的约束、格律的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而凝练的语句来表达丰富的内容,于是把两个事物在上下文中只出现一个而省略另一个,即“两物各举一边而省文”,以收到言简意繁的效果。理解这种互文时,必须把上下文保留的词语结合起来,使之互相补充、彼此映衬才能现出其原意,故习惯上称之为“互文见义”。
反复――叠字叠词叠句:作用不外两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或是起强调作用,更加生动形象。思想感情的表达更为绵密曲折,音节流美,增强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
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双关――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采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列锦―― 所谓列锦,就是全部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经过选择组合,巧妙地排列在一起,构成生动可感的图象,用以烘托气氛,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此修辞可达到的艺术效果是:①凝炼美。诗词有时故意让成分残缺,从而达到简洁凝炼的效果。②简远美。所谓简远,是指选取那些具有概括性的事物,经过作家巧妙的艺术处理,使之凝聚丰富深广的思想内容和情感。③含蓄美。含蓄,就是不把意思直接完全说出来,而是委婉地道出,从而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

1、阅读曹操的《龟虽寿》,找出分析不当的一项(答案)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A、毛泽东《浪淘沙·北戴河》词中有:“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的句子,其中的“遗篇”就是指《龟虽寿》这首诗。
B、这首诗前四句是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管寿命多长,总有终结的一天。从反面揭示出人的精神面貌之重要。
C、诗的第五、六句从正面作喻,又与七、八句意思紧密相连,揭示了这首诗的中心,形成了诗的高潮;高潮之后,诗人用四句议论来煞尾,把满腔热情凝聚于一个哲理之中。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与整首诗的内容并无关系,而是在配乐时加上去的。
2、对谢朓的《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灞涘望长安,河阳视京县。白日丽飞甍,参差皆可见。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喧鸟复春洲,杂英满芳甸。去矣方滞淫,怀哉罢欢宴。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有情知望乡,谁能鬒不变?
A、诗中第一、二句用典精当,对仗工整,道出了离京的原因和路程。这里的“灞涘”即“河阳”,“长安”即“京县”。
B、谢灵运《登江中孤屿》诗中的两句:“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与谢朓诗中的“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意思相同,不过形容过实,不如小谢的这两句诗鲜明空灵。
C、“佳期怅何许,泪下如流霰”两句抒发了诗人延误佳期的惆怅,描摩出诗人追悔不已、泪下如霰的情态。
D、诗人以“有情知望乡,谁能 不变”收束全诗,写的仍是傍晚时登上三山回望京都的情景,与开头相呼应。
3、下面是杜甫的《戏为六绝句》之一,对这首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A、这首诗中的“王杨卢骆”,即指初唐“四杰”。
B.这首诗评价了“王杨卢骆”在诗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C.这首诗否定了对“王杨卢骆“哂未休”的态度和做法。
D.这首诗就“王杨卢骆“身与名俱灭”的结局抒发了叹惋之情。
4、对杜甫的《春日忆李白》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庚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A、开头两联赞美李白的诗清新、俊逸,卓异不凡。
B、第三联写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抒发浓重的离情。
C、末联写作者回忆过去与李白把酒论诗的情景。
D、这首五律诗,从赞美诗发端,以“论文”收结,由诗转到人,由人又回到诗,转折自然,用语隽永。
5.读下面唐无名氏的《水调歌》(古代乐曲名),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答案)
平沙落日大荒西,陇上明星高复低。孤山几处看烽火,壮士连营候鼓鼙。
A.一、二两句写黄昏至星夜军营极目所见。地面辽阔荒远,日落星出,突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静谧。
B.第三句陡转,点出军情。幽深的静夜,突然升起几处报警的烽火。“几处”突现了军情的紧急,给人以突兀、危迫之感。
C.第四句写军营的反应。警报传来,战士们迅速将军营连成一片,擂响鼓鼙,立即出战迎敌。“鼓鼙”二字突现了将士行动之神速,戒备之森严。
D.全诗以纯客观的笔调写景叙事,采用层层渲染烘托的艺术手法,造成环境气氛上的有张有弛,形成起伏跌宕,读来扣人心弦。
6、对下面这首《渡桑干》分析不确切的一项是(答案)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注:咸阳在并州西面,相距数百公里;桑干河在并州北面约二百公里处)
A、第一句写诗人远离家乡咸阳,在并州已经住了整整10年。
B、第二句写10年来,诗人虽然日夜盼望能重返故乡,但始终仅仅盼望而已。
C、最后两句通过“渡河”、“回首”的形象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重返故乡的绝望心情。
D、这首诗的成功在于运用形象、含蓄的表达技巧,抒发了诗人对客居地的热爱情感。
7.读下面唐朝诗僧景云《画松》诗,选出后面分析不确切的一项(答案)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忆得无?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A.第一句写见到画松,立即为之打动,觉得完全像一棵真松树。“一似”二字表达出一种惊奇之感。
B.二、三四句写诗人沉思凝想去把握画境。当画境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得到印证时,诗人获得了一种顿悟的极大乐趣。
C.诗人用秀丽奇险的东南名山天台山上的松树与“画松”进行对比,表现画松的苍老遒劲。
D.作为题画诗,本诗独具一格,未对画松作实在的形状描摹,而纯从观者的心理感受生活体验来写,从虚处传画松之神,既写出了欣赏活动中的诗意感受,又表现了画家的艺术造诣。
8.对下面这首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答案)
丹阳送韦参军
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A.作者在诗中用一“秋”字,主要是为了交代送别友人的季节。
B.“江南”、“江北”在诗中有照应作用,突出了江水阻隔。“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
C.第四句写望中所见,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水悠悠”暗含着无限的思念之情。
D.诗作者把对友人的真挚感情渗透在景物描写之中,做到了言尽而意无穷。
9、对下面这首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
兰溪棹歌
戴叙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A、首句使人想象到月挂梢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凉月”点明秋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B、次句用“镜”喻溪水,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水的平静和清澈,诗人用“镜中看”三字直接描写夹岸青山的景色。
C、三、四两句写溪上渔人欢乐的捕鱼场面。几天雨后,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竞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怎不令人高兴?
D、这首诗前面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不见一个“人”字,不写一个“情”字,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情意盎然

1、A(“遗篇”指《观沧海》一诗。)
2、B(A项中,“灞涘”指霸陵而非河阳,“京县”指洛阳而非长安;C项中,“佳期”指还乡之期,这两句诗写作者想到还乡无期,心中充满惆怅,泪珠像雪珠一样散落下来;D项中的两句诗抒怀归之情。这三项皆误,只有B正确。)
3、D(这首诗写后人的苛责无损于四杰的万古流传。)
4、C(不是“回忆过去”,而是希望将来有机会与李白再把酒论诗。)
5、C(“连营”指一个接一个的军营,不是说将军营连成一片。)
6、D(抒发思念故乡之情。)
7、C(不是进行对比,而是实指所画是天台山上的松树。)
8、A(“秋”字表面上是写时令,实际上是表达人的情绪。)
9、D(A项错在“秋雨”,从第3句诗可知是春景;B项错在“直接写”;C项错在“捕鱼场面”,是写春潮讯给渔人带来欢乐。)
10、C(第三句是直接抒写,无所谓“曲折”、“含蓄”。) 10道题,程度适中。采纳……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过香积寺[唐]王维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 ...
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朝代和题下小注(高考试卷无多余字句),力求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1)衬托:颈联中泉声、危石、日色、青松四个意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使日色之凄冷与泉声的幽咽相互衬托,深僻冷寂之境界全出,真切地透露出诗人沉湎于佛学的恬淡心境。炼字:...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7分)恨别杜 甫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
(1分)诗人没有直接说出自己的心情,而是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说话,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形象中所蕴含的忧伤之情,有“不言神伤之妙”。(1分)(答不同意,如能言之有理,自圆其说,也可酌情赋分) 试题分析: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首联领起“恨别”...

诗题的意思是什么
3、在欣赏诗歌时,我们应该注重对诗题的分析和解读。通过深入剖析诗题的含义和作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同时也可以提高我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学习诗歌的方法 1、了解诗歌的基本知识:学习诗歌需要先了解其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的分类、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这些基本知识有助于理解诗歌的...

高考古诗词赏析题
二.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主要指从内容上把握鉴赏诗词,高考大纲要求同学能把握诗文的大体意思和艺术手法,这说明在这道题上并不会出一些艰涩难懂的作品。所以,在内容上我们还是要“会抓点”,“会术语”。 ①注意景和情、物与情;景和人,物与人之间的关系: 专用术语:a.借景抒情(《山居秋瞑》王维)b.托物言志(《...

语文诗歌鉴赏的题目怎么做呀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语有:准确、...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命题要点及解法
鉴赏诗歌遣词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这个字或词是什么意思;2、有没有构成语法现象,如颠倒、活用、用典等;3、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4、表达出什么样的意境;5、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6、是否具有音韵美。 鉴赏诗歌造句的妙处,有以下角度:1、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2、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3、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

如何做好诗歌鉴赏
4、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五、分析主旨型题 1、提问方式: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主旨?2、提问变体:...

诗歌鉴赏的表达技巧有哪些
古代诗歌鉴赏题型设计及答题思路 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

请问诗歌鉴赏一般怎么答题目?求指点,谢谢!
就古诗鉴赏题而言,大体上可归纳出五种问答模式,本文对之加以例析,供大家参考。第一种模式 分析意境型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

我要诗歌鉴赏6篇 包括问题和答案 包括诗和问的题目都搬上来就行了 给...
3、这首唐诗以___为背景,抒发了诗人___之情,所以后代诗论家都极为推崇此诗,赞其为老杜“生平第一首快诗也”。 五、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解答 1~ 3题。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日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山居秋暝”中“暝”...

新绛县13523519367: 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 -
茅衬氨苄: 诗中的名词告诉了我们所写的景、人、事:在秋风的日子里,身处洛阳城的诗人写信回家,临到要把信发出去,又打开信封.“寻常”细节是“临发又开封”.“开”这个动词很传神,它表达了什么感情呢?“家书”即将发出,又打开信封补写,因为有“说不尽”的“意万重”.再联系题目“秋思”,那就不难看出,这首诗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

新绛县13523519367: 50首古诗鉴赏题目 -
茅衬氨苄: 1.未展芭蕉·钱羽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1)有人说“芳心犹卷怯春寒,”中“怯”字极妙,试联系诗句简析之. 答:该句从神情上描写未展芭蕉的内心律动,芭蕉未展,并非不想与奇花异草争...

新绛县13523519367: 诗歌鉴赏题
茅衬氨苄: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 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参考07高考江苏卷

新绛县13523519367: 谁能给我10个左右的诗歌鉴赏题目? -
茅衬氨苄:1 塞下曲 李益 蕃州部落能结束,朝暮驰猎黄河曲. 燕歌未断塞鸿飞,牧马群嘶边草绿. 出塞 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 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

新绛县13523519367: 几个诗歌赏析题 -
茅衬氨苄: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抒发了作者无奈背井离乡,一心希望回到故乡的思想感情!作者通过黄鹤楼上箫声和五月的落梅花,表达了作者的惆怅、失落之情 2.绿槐高柳咽新蝉,薰风初入弦....

新绛县13523519367: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一共有几种题型?都是什么? -
茅衬氨苄:[答案] 综观近几年新课标语文试题的诗歌鉴赏题,高频考点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中低频考点是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根据以上考点在古诗歌鉴赏考查中的设题形式,可以分为四种题...

新绛县13523519367: 诗歌鉴赏题举例及解析 -
茅衬氨苄: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此诗描绘了...

新绛县13523519367: 关于诗歌鉴赏的题目类型及答题方法 -
茅衬氨苄: 诗歌鉴赏之——设题类型及答题方法 一、《考试说明》对诗歌鉴赏的要求:1、初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注: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本身的特点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

新绛县13523519367: 诗歌鉴赏题 -
茅衬氨苄: (1)诗的前两句把箫声月光春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营造良辰美景的恬静优美的氛围.但后两句笔调一转,倾诉了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愁.用一”唤”字便把恬静优美的氛围与羁旅之愁结合在一起.(2)断肠唤起江南梦,运用比喻,表现对昔年忆

新绛县13523519367: 两道诗歌鉴赏题 -
茅衬氨苄: 一,借物喻人.表达了词人归心似箭和不惧归途的艰险的豪情. 二,同意.河水涨绿,渐生春意,轻拍桨橹.虽云渐生,可是春之一字,冠于句首,便觉已是春波骀荡,春意盎然.歇拍与过片,对照极其鲜明.从狂风恶浪过变而为春波荡漾,从...

本站内容来自于网友发表,不代表本站立场,仅表示其个人看法,不对其真实性、正确性、有效性作任何的担保
相关事宜请发邮件给我们
© 星空见康网